方剂学1重点-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中药药剂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制剂技术、配伍原则和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复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药材,通过加工和制剂技术,将中药材转化为适合临床应用的中药制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如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二、中药药剂学的制剂技术制剂技术是中药药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中药的炮制、提取、浸泡、蒸馏等工艺。

其中,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烘干、研磨、炒制等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用途。

提取是指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药液或药粉。

浸泡是指将中药材浸泡在适当的溶剂中,使其溶解或浸提出有效成分。

蒸馏是指利用蒸汽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蒸发出来,制成药液或药粉。

三、中药药剂学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组合,以增强药效或减少毒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主要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增强和相互抑制等。

相互补充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互制约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制约,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互增强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增强,以提高药效。

相互抑制是指一些中药材的性能、功能相互抑制,以减少毒副作用。

四、中药药剂学的贮藏方法中药的贮藏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保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保持其药效和品质。

中药的贮藏方法主要包括避光、干燥、通风和防潮等。

避光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暗处,以防止光照对其产生影响。

干燥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以防止潮湿导致变质。

通风是指将中药制剂或中药材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止霉变和异味。

中药药剂学复习参考资料1

中药药剂学复习参考资料1

中药药剂学复习参考资料1一、名词解释1.物理灭菌法:利用温度、干燥、辐射、声波等物理因素杀灭微生物达到灭菌的目的。

2.串料粉碎: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黏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如乳香、没药、黄精等。

3.串油粉碎: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需串油粉碎的中药主要是种子类药物,如桃仁。

4.蒸灌粉碎: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他中药陆续掺入,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5.制粒:指往粉末状的药料中加入适宜的润湿剂和黏合剂,经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与大小的颗粒状物体的操作。

6.打底套色法:指将量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再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研钵,轻研混匀的方法。

7.等量递增法: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组分,同时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如此倍量增加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为止。

8.水提醇沉淀法:先以水为溶剂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再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沉淀去除提取液中的杂质的方法。

9.表面活性剂:指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10.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11.起昙:起昙是指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溶液突然浑浊,冷后又澄明。

开始变浑浊的温度点称为昙点。

12.絮凝:指由于δ电位的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

13.转相:O/W型转成W/O型乳剂或者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

14.破裂:指乳剂絮凝后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

15.热原: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性热源。

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是指细菌性热原。

16.膏药:指中药、食用植物油与红丹或宫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第一篇: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法。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1)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 (1)

中药药剂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药物传递系统/DDS)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典: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实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中国的第一部药典是《唐本草》;新中国的第一部药典为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知识要点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及其选择原则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基本形式。

药物疗效主要决定于药物本身,但在一定条件下,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发挥也可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药物的释放、吸收的影响。

其选择原则为:①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②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③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④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与浸出制剂名词解释1.浸渍法:浸渍法是用定量的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将药材浸泡一定的时间,以提取药材成分的一种方法。

2.渗漉法:渗漉法是将药材粗粉置渗漉器内,溶剂连续的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不断从其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3.汤剂:汤剂系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

4.酒剂:酒剂又称药酒,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成分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

5.酊剂:酊剂系指药品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

6.糖浆剂: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知识要点1.湿法粉碎系指往药物中加入适量水或其他液体并与之一起研磨粉碎的方法(即加液研磨法)。

通常选用药物遇湿不膨胀,两者不起变化,不妨碍药效的液体。

湿法粉碎是因水或其他液体以小分子渗入药物颗粒的裂隙,减少其分子间的引力而利于粉碎;对某些有较强刺激性或毒性的药物,用此法可避免粉尘飞扬。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中药的制剂和配伍原理、制剂工艺以及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以中药药剂学为主题,详细介绍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和复习要点。

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 中药药剂学的定义: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2. 中药制剂的分类:中药制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浸膏剂、煎膏剂、酊剂、浸膏剂、贴剂、注射剂等多种类型。

3. 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物疗效的提高以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原理1. 中药配伍原理:中药配伍原理是指中药在配伍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常见的中药配伍原理有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

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炮制、研磨、浸泡、煎煮、过滤、干燥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对制剂的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质量控制的严格执行可以保证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中药药剂学的复习要点1. 中药的基本炮制方法:中药的基本炮制方法有炙、炒、煅、炮、制、炖、炙、曝、炒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和药效。

2. 中药的制剂工艺: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制剂工艺,如丸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研粉、调和、制丸、晾干等步骤。

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稳定性测定等。

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评估中药制剂的质量。

4. 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5.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如汤剂常用于外感病证的治疗,丸剂常用于脾胃虚弱等。

五、结语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复习要点对于理解中药的制剂和配伍规律,提高中药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中药药剂学复习提纲题型及分值单选25题2分/题共50分多选5题2分/题共10分名词解释5题2分/题共10分填空10题0.5分/题共5分问答5题5分/题共25分重点总结⼀、绪论1.名词解释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等内容的综合性应⽤技术科学。

2.必考可能是问答题剂型选择原则:三⼩三效五⽅便。

三⼩:剂量⼩,毒性⼩,副作⽤⼩;三效:⾼效,速效,长效;五⽅便:服⽤⽅便,携带⽅便,⽣产⽅便,运输⽅便,储存⽅便。

3.《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4.名词解释中药药剂学常⽤的术语:1)中成药:指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和制法⼤量⽣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法⽤量和规格的药品。

2)药品:药品⼀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撑具有⼀定剂型,可直接应⽤的成品。

《药品管理法》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于预防、治疗、诊断⼈的疾病,有⽬的地调节⼈的⽣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法和⽤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素、⽣化药品、放射性药品、⾎清、疫苗、⾎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将药物加⼯制成具有⼀定规格,可直接⽤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4)剂型:将原料药加⼯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辅料:中药炮制过程中为了降低药物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或矫臭矫味等⽽加⼊所需的辅助物料。

⼆、药剂卫⽣1.名词解释药剂卫⽣标准:制药卫⽣是药品⽣产管理的⼀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药品⽣产的全过程,在药品⽣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段,也是实施《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2.课上提到的:填空题⼝服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肠杆菌,含动物药及脏器的药品同时不得检出沙门菌;外⽤药品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黄⾊葡萄球菌;阴道、创伤、溃疡⽤知⼰不得检出破伤风杆菌。

期末考试重点+题库中药药剂学

期末考试重点+题库中药药剂学

期末考试重点+题库中药药剂学
期末考试重点:
1.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中药药剂的规格和计量
3. 中药制剂的种类和特点
4. 中药的提取和浓缩技术
5. 中药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6. 中药配方与处方的制定和调整
7. 中药药剂的保存和稳定性
8. 中药现代制剂和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题库中药药剂学:
1. 中药的规格和计量单位有哪些?
2. 请简述中药的提取过程。

3. 中药制剂按其制剂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 请简述中药煎煮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5. 中药配方和处方有何区别?如何合理调整中药处方?
6. 中药浓缩技术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有哪些?
7. 中药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
8. 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哪些?
9. 中药药剂的保存方法和稳定性评价标准是什么?
10. 请简述中药现代制剂和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药物剂型的设计与优化。

在中药药剂学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中药的制剂方法、药材特性以及药物剂型的制备原理等知识。

下面将从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材特性两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中药的制剂方法1. 煎煮法:煎煮法是中药最常见的制剂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药材加入水中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

煎煮法适用于制备药材含水量较高的中药,如鲜草药、藻类药材等。

2. 蒸馏法:蒸馏法是通过蒸馏设备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蒸馏出来,然后冷凝成液体。

蒸馏法适用于制备芳香类中药,如薄荷、丁香等。

3. 浸泡法:浸泡法是将中药材放入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溶剂中。

浸泡法适用于制备硬质、脆性的中药材,如龙骨、牛黄等。

4. 粉碎法:粉碎法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其他药材或辅料混合制成制剂。

粉碎法适用于制备颗粒剂、胶囊剂等。

5. 蒸发法:蒸发法是将中药材制成浓缩液,然后通过蒸发使溶剂蒸发掉,留下药物成分。

蒸发法适用于制备浓缩丸、浓缩丹等。

二、药材特性1. 药材的性味: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性味是指药材的性质和味道。

性味是中药药材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可以反映药材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如苦寒的黄连适用于热病、疮疡等。

2. 药材的归经: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归经是指药材所属的经络和脏腑。

药材的归经可以指导临床应用,如归肺经的麻黄适用于治疗感冒、哮喘等。

3. 药材的药理作用: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药理作用是指药材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药材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制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依据。

4. 药材的药效:中药药剂学中,药材的药效是指药材的疗效和作用。

药效是中药制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药材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药物剂型的设计与优化。

在复习中药药剂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材特性等知识。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14. 灭菌方法概念1无菌系指物体或任一特定的介质中没有任何活微生物
存在。2灭菌系指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把物体上或介质中所有细菌及其芽胞
全部杀死。3消毒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性微生
物。4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亦称抑菌。 ○1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2湿
4
过程污染5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6建立必要检验制度
18. 常用防腐剂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亦称尼泊金类在含
吐温的药液中不宜选用本类作防腐剂3山梨酸4乙醇
四、 粉碎与筛析
1 粉碎借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碎成规定细度的操作过程
粉碎的目的便于药剂的制备与调配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增加药物的表
13. 中药含菌量1胶囊剂含药材原粉者细菌数每克不得过5000O个霉
菌数每克不得过5OO个。部分含药材原粉者细菌数每克不得过1000O个霉菌
数每克不得过5OO个。2茶剂、冲剂含药材原粉者细菌数每克不得过1000O
个霉菌数每克不得过5OO个。3胶剂细菌数每克不得过1000个霉菌数
7. 并开药物并开药物系指处方中将23种药物合并开在一起。意图一是
3
疗效基本相同的药物如二冬即指天冬和麦冬都具有养阴、益胃、清心肺作用
二活即指羌活和独活都具有祛风胜湿、止痛作用焦三仙即指焦神曲、焦山楂、
焦麦芽三药均有消食健胃作用所以常并开同用。二是配伍时使其产生协同作
面积促进药物的溶解与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制备多种剂型奠定基

粉碎的原理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
2. 粉碎方法 一1混合粉碎常用的有串料、串油等方法。串料串研处方中

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4.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 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

6.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7. D值:微生物减少90%所需的时间。

Z值:降低一个lg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F值: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Fo值: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也可认为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8. 串料: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糖分、树脂、树胶、粘液质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

9. 串油: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含有大量油脂性成分的中药陆续掺入,逐步粉碎成所需粒度,或将油脂类中药研成糊状再与其他药物粗粉混合粉碎成所需粒度。

10. 蒸罐:先将处方中其他中药粉碎成粗粉,再将用适当方法蒸制过的动物类或其他中药陆续掺入,经干燥,再粉碎成所需粒度。

11. 休止角:粉体堆积层自由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2. 打底套色法:所谓“打底”系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物先放入研钵中(在混合之前应先用其他量多的药粉饱和研钵内表面)作为基础;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轻研混匀即是“套色”。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作用机制、质量标准、加工制剂及制剂质量控制的学科。

对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加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药剂学相关的复习资料:
一、中药的制剂形式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剂、酒剂、浓缩剂、散剂、胶囊剂、丸剂、茶剂、糖浆剂、膏剂、外用贴敷剂等多种形式。

二、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的控制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控制。

内在质量是指药物本身所含的有活性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外在质量是指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制备、加工、存储、运输等环节。

三、中药的溶出度测定
中药制剂中,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溶出的量。

对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溶出度测定。

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主要有释放度法、颗粒度分析法、晶体度测定法、电导度法等。

四、中药制剂稳定性测试
在制剂生产过程中,制剂应该具有稳定性,保证其质量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中药制剂稳定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加速稳定性测试法、真空高温法、高湿高温法等。

总之,掌握中药药剂学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制备和质量控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中药进行药物疗效评估和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一、中药制剂的种类和特点1.中药制剂的种类: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浓缩剂、膏剂、糖浆剂、酒剂和贴剂等。

2.中药制剂的特点:中药制剂具有成分复杂、药效稳定、疗效高、用法灵活、剂型多样等特点。

二、中药的溶出速度和渗透性1.溶出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颗粒度、浸泡时间、温度、溶剂的选择和浸泡次数等因素。

2.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离子度、脂溶性和分子量等因素。

三、中药制剂的加工工艺和制剂方法1.加工工艺:包括药材的初加工、后加工和粉碎等工艺过程。

2.制剂方法:包括单味药制剂、复方制剂和嵌合制剂等方法。

四、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溶出度和理化指标等。

2.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等。

五、中药制剂的储藏和使用1.储藏要求:中药制剂的储藏要求包括避光、防潮、通风和防虫等措施。

2.使用注意事项:包括使用剂量控制、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事项。

六、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评价1.不良反应: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评价方法:包括毒理学评价、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评价等。

七、中药制剂的新药研发1.新药筛选:包括药效筛选、药代动力学筛选和物理化学筛选等。

2.新药评价: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疗效评价和药物稳定性评价等。

八、中药制剂的国家标准和注册要求2.注册要求:包括临床试验要求、稳定性试验和质量控制要求等。

以上是中药药剂学复习的重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1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1

中药药剂学: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

煎膏剂electuary:饮片用水煎煮,煎煮液浓缩后,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非处方药OTC: 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热原pyrogen: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著,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药品:一般是指将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制剂: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中成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法定处方和制法大批量生产,具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药品。

处方prescription:医疗和药剂配置的中药书面文件。

狭义的处方是指医师诊断患者病情后,为其预防和治疗需要而写给药房配发药剂的文件。

处方药PD: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所有治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的技术。

防腐antisepsis:是指以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技术。

D值:在一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90%或残存率10%时所需的灭菌时间。

F 值:在一系列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灭菌效力相同时,T0温度下相当的灭菌时间。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一、中药药剂学概述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它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

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

具体而言,它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中药药剂的配方理论、中药药剂的剂型选择、中药药剂的配制方法等。

2、中药药剂的生产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中药药材的提取、精制、浓缩、干燥、包装等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和生产工艺。

3、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这部分内容涉及中药药剂的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检验的方法和程序、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等。

4、中药药剂的合理应用:这部分内容涉及中药药剂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

三、中药药剂学的应用范围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涉及到中药材的加工和生产,还涉及到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具体而言,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材的加工和生产:中药药剂学为中药材的加工和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指导,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2、中医临床用药:中药药剂学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了各种剂型的配制方法和使用方法,以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新药研发:中药药剂学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为新药的剂型设计、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4、药物经济学:中药药剂学为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方法,为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药物使用效益评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中药药剂学的未来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药剂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未来,中药药剂学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认可,中药药剂学的国际化发展将更加重要。

中药药剂学复习考试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包括中药制剂、中药调剂。

2.特色(特点):①中药制剂的处方、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学、药物动力学、临床应用均体现中医药理论的指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与各门课程密切相联;③与制药生产和临床用药紧密相关;3.研究重点:如何将中药原料制成适宜药物剂型的工艺、质量的技术与理论研究。

4.形成基础:中药调剂—前堂后坊(丸散膏丹、饮片);临床药学—问病卖药;制剂学—中药生产5.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①继承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②吸收现代药剂学及相关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技术、设备和方法,以推进中药药剂现代化③完善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④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⑤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6.中药药剂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①研究中药剂型和制剂的一门学科;剂型和制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救人的速度和质量,又涉及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

②是联系中医与中药的纽带和桥梁。

③是中药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和明显标志④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及工业生产水平7.中药药剂学常用名词术语:①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

天然药物(中药),人工合成(西药);原料药与药品②药品:一般指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剂型,成品)③剂型:一般指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如片剂④制剂: 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应用的药品。

⑤制剂学: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⑥方剂:个别病人使用的制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配制而成,表明具体使用的对象,用法和用量的制品。

⑦成药:指经上级药政部门批准大量生产,公开销售的药品。

⑧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药理论组方,应用,生产中药成药。

⑨中成药学:研究,论述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⑩中草药:一般指我国民间根据经验所用的有效植物药材,大多是天然物质而没有收载于经典著作中的物质⑾中药:指我国医药经典著作收载,中医传统使用的天然药材⑿新药: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析:(10分)(章节含义2个,其他各1个)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表里同病者,统称和解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主疗里热证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理血剂:凡以理血药(活血祛瘀药、或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治标)作用,治疗血瘀证或出血证的方剂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消食剂: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涌吐剂: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治疗上可采用轻清透泄之品,导营热向外而发,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例如温病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导火下泄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成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法,指用补益脾土的药物,治疗脾肺两虚证,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化得生水谷精气。

止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损病症的一种治法简答题:(25分)一.药的配伍规律补气剂:脾肺气虚兼湿阻者—甘温补气药+利水渗湿药,脾肺气虚兼气滞者—甘温补气药+升阳举陷药补血剂:血虚,气能生血—甘温补血药+补气药;血虚兼血滞—甘温补血药+活血祛瘀药;补血药易碍胃气—甘温补血药+行气药;心悸失眠—甘温补血药+安神药活血祛瘀剂:气行则血行—活血祛瘀药+理气药;血瘀偏寒者—活血祛瘀药+温经散寒药;淤血化热,病位在下者—活血祛瘀药+荡涤瘀热药;正虚有瘀者—活血祛瘀药+益气养血药;孕妇而有瘀血徵块者,当小量缓图,使瘀去而胎不伤止血剂:血热妄行者—凉血止血药+清热泻火药;阳虚不能摄血者—温阳止血药+温阳益气药;冲任虚损者—养血止血药+补益冲任药;上部出血—止血药+少量引血下行药;下部出血—止血药+少量升提药;突然大出血者—着重止血,止血药+大补元气药;慢性出血—着重治本或标本兼治;出血兼有瘀滞者—止血药+活血祛瘀药肝阳化风:肝阳偏亢,由于热盛易伤津液,或炼液为痰—平肝熄风药+清热、滋阴、化痰药虚实兼杂之神志不安:实证神志不安,火热内扰心神,火热之邪每多耗伤阴血—重镇安神药+清热泻火药+滋阴养血药;虚证神志不安—滋养安神药+滋阴养血药二.体现中医思想的方剂,并举列透热转气:清营汤,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清胃散,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补火生土:四神丸,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补肾阳达到补脾阳逆流挽舟:败毒散,羌活、独活祛湿邪,川芎祛风,柴胡透邪,桔梗、枳壳调畅气机,前胡止咳,茯苓消痰,以上各药共用,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痢疾自止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秦艽汤,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消风散,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故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三.类方比较1.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甘草、芒硝功用:清泻热结大承气汤: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小承气汤: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苔黄厚,脉实有力,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大承气汤: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2.黄土汤、归脾汤组成:甘草、白术黄土汤:干地黄、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归脾汤: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功用:补气健脾,养血止血黄土汤:温补脾阳,养血止血归脾汤:补气健脾,养血补心,调补心脾主治:脾虚脾失统血之便血,崩漏黄土汤:虚寒失血证,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质清稀,伴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脾汤:心脾两虚之失血心悸,头晕,失眠健忘,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3.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组成:甘草四逆散:枳实、柴胡、芍药四逆汤:干姜、附子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功用:四逆散:透解郁热,调和肝脾四逆汤: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四肢厥逆证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4.麻黄汤、桂枝汤组成;桂枝、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功用:疏风散寒解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麻黄汤: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桂枝汤:风寒表虚证,有汗无喘,脉浮缓5.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组成:桂枝、甘草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功用:温阳化饮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痰饮证小青龙汤:外寒里饮证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之痰饮6.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组成:当归、川芎、赤芍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膈下逐瘀汤:五灵脂、桃仁、丹皮、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官桂、蒲黄、五灵脂功用:活血祛瘀止痛血府逐瘀汤: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膈下逐瘀汤:疏肝行气止痛,行气止痛之力较大少腹逐瘀汤: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淤血病证血府逐瘀汤:胸中瘀阻证膈下逐瘀汤:淤血结于膈下,肝郁气滞之两协及腹部胀痛有痞块少腹逐瘀汤:血瘀少腹之积块、月经不调、痛经等四.整个方剂的配伍特点:(1)龙胆泻肝汤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浑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2)半夏泻心汤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3)补阳还五汤全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证向愈。

(4)三仁汤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证自除。

(5)茵陈蒿汤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五、方剂中具体中药配伍意义:(1)《苏子降气汤》中当归的配伍意义: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桂枝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

(2)《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鳖甲的配伍意义: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

(3)《桂枝汤》中桂芍的配伍意义: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