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年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年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计划全册教案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本册的教案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案,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册教案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继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2. 帮助学生掌握一年级下册所学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数数与量:通过数目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数与数量比较的能力。

2.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的概念和数字之间的比较、排序能力。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形表示,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与掌握。

4. 时间的感觉:培养学生对时间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的感觉。

5. 图形的认识:通过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和数量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辨认能力。

6. 排列与组合:掌握将若干个数按照规则或者无规则的方式进行排列和组合的方法。

7. 金钱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金钱的认识,理解金钱的用途,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1. 数量比较:培养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比较能力。

2. 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图形的命名: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名称和特征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5. 时间的感知和认知: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理解各种不同时间概念的含义。

6. 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 金钱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金钱的概念和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

以上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0 以内数的概念,包括数的顺序、大小、组成等。

2.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0 以内数的读写。

3. 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能正确数出100 以内物体的个数。

4. 能进行简单的100 以内数的运算,如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100 以内数的概念,包括数的顺序、大小、组成等。

(2) 熟练掌握100 以内数的读写。

2. 教学难点(1) 理解数位的概念,如个位、十位。

(2) 能准确进行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使用数字卡片、计数器等教具,直观地展示数的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字游戏,如猜数字、数字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字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字,比如我们的年龄、班级的人数等等。

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进数字的世界,学习100 以内的数字。

(二)新授1. 认识数字1 - 20(1)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1 - 10,一张一张地展示给同学们,让大家一起读一读。

“1、2、3、4、5、6、7、8、9、10”。

(2) 接着,老师再拿出11 -20 的数字卡片,边展示边说:“这是11,1 个十和1 个一组成11。

这是12,1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12……”(3) 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11 - 20 的数字。

2. 认识21 - 100 的数字(1)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21 -30 的数字,让同学们观察这些数字和11 -20 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同学们发现:“个位上的数字在变化,十位上的数字是2 不变。

”(3) 同样的方法,老师依次写出31 - 40、41 - 50……91 - 100 的数字,让同学们观察并读一读。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doc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 、“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NO:2 教学内容:前后 ( 第 2 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正确书写数字0~50,理解其含义。

2. 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理解简单的几何概念,如点、线、面、角等。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运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加减法(1~4课)1. 学习数字0~50的写法和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单元:几何图形(5~8课)1. 学习点、线、面、角的概念。

2. 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第三单元:认识时间(9~12课)1. 学习时间的认识,如时、分、秒等。

2. 学会看钟表,能够正确表示时间。

第四单元:认识货币(13~16课)1. 学习货币的基本知识,如人民币的单位、面值等。

2. 学会正确使用货币,如购物、找零等。

三、教学措施1. 采用直观教具、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

2. 运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

5. 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

四、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速度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具体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具体教学计划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具体计划:(一)单元名称: 认识图形(二)1、教学时间:2课时2、教学要求:(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2)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二)单元名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1、教学时间:12时2、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思维能力。

3、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

(2)使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单元名称:分类与整理1、教学时间:10课时2、教学要求:(1)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学会分类的方法,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能力。

(3)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1)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学会分类的方法(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能力(四)单元名称:认识100以内的数1、教学时间:12课时2、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3、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____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

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

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推荐】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推荐】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推荐】一、位置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四、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 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1、上、下 1课时2、前、后 1课时3、左、右 1课时4、位置 1课时课题一上、下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如加、减、乘、除、大小比较等。

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货币、测量等。

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础运算技能,如加、减、乘、除等。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学生个体差异大,如何因材施教。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内容,如购物场景中的加减运算。

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引入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使用实物或道具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讲解示范教师详细讲解新课内容的概念和方法,如加减法的计算规则和步骤。

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4. 课堂练习设计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计算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给予肯定和鼓励。

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学的下册教案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学的下册教案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鉴于“课程标准”细化的教课目的、重难点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教课目的:1.直观感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经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鉴别和划分这些图形。

2.经过察看和实质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累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别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元教课重、难点: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经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鉴别和划分这些图形。

2.经过察看和实质操作,使学生初步领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第1课时:认识图形(二)例 1教课内容:第2-3页教课目的:1.指引学生从物体中分别出头,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感觉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可编写.2.在用这些形体的面绘图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并能辨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察看、操作、绘图等数学活动中培育初步的察看能力、着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立空间观点,发展应意图识。

4.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课要点:直观认识并辨别这些图形。

教课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2课时:认识图形例2教课内容:3页教课目的:1.经过拼摆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过着手操作,培育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研究和创新的意识。

3.学生经过大批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增强想象力,感觉图形的美。

教课要点:认识所学图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简单描绘图形的特征。

教课难点: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点。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课内容:4-5页可编写教课目的:1.经过认识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稳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指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指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指南本教学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各个单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分数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性质;2. 能够用图形表示常见的分数;3. 能够初步进行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策略1. 利用集体讨论、问答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性质;2. 利用图形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分数,如用画圆和画长条图形表示½和¼;3. 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分数的加减法,通过例题演示进行练。

第二单元:时间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运用小时制;2. 能够认识时间间隔和比较时间大小;3. 能够初步进行时间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时制。

2. 教学难点:时间的加减法。

教学策略1. 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小时制和不同时间表示方法,如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2.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测算时间的间隔和比较时间大小,培养运用时间知识的感觉和自我意识;3. 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时间的加减法,通过例题演示进行练。

第三单元: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2. 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3. 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计数。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组合和计数。

教学策略1. 利用图片和实物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2. 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解,如拼图等;3. 通过小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培养几何图形计数的能力。

第四单元:加减法教学目标1. 能够真正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2. 能够灵活使用加减法;3.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本质。

2. 教学难点:加减法的灵活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策略1. 通过平衡杆、天平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本质,如相等的两边各加或减相等的数仍然相等等;2. 利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通过例题演示进行练;3.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体验加减法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全册整套教案及教学计划一、位置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四、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1、上、下1课时2、前、后1课时3、左、右1课时4、位置1课时课题一上、下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5、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5、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2、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一、单元内容及简析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 约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内容: P2~P3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 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要求: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NO:1教学内容:上下(位置)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NO:2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NO:3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教学要求: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NO:4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教学要求: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NO:1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教学目标:A: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B:过程性目标: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NO:3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第15页例2)"小猫钓鱼"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NO:6教学内容:用数学(P19:例3)完成相应的做一做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NO:1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一)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NO:2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NO:3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NO:1教学内容:数数数的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NO:2教学内容:读数、写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教学重点:读数与写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NO:3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NO:4教学内容:多些少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NO:5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NO:6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NO: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教学要求: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NO:2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NO:3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教学要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2023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3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3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数字
- 数字0-9的认识和书写
- 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 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第二单元:加法运算
- 加法运算的概念和符号的认识
- 加法口诀的研究和运用
- 加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第三单元:减法运算
- 减法运算的概念和符号的认识- 减法口诀的研究和运用
- 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第四单元:长度与重量
- 长度的认识和测量
- 重量的认识和比较
- 衡量工具的使用和应用
第五单元:时间与日历
- 时间的认识和读写
- 一天的时间顺序和时间段的比较- 使用日历表达时间和日期
第六单元:图形与空间
-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 图形的绘制和计数
- 空间位置与方向的理解和描述
第七单元:数据统计
- 数量的认识和比较
- 数据的统计和图表的绘制
- 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方法
- 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如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
-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教学评价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定期进行测验和作业
- 通过观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和主动性
- 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完整word版)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NO:1教学内容:上下(位置)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NO:2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2]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2]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2]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四个单元,本单元主要涉及到数的加减法综合运用,要求学生掌握数的加减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点:1.掌握数的加减法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的加减法概念及运算法则。

2.加减法的口算练习。

3.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4.加减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和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加减法的综合运用,即如何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讲授和举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实物或图片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分组合作,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为5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数的加法运算1.引入: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数的加法概念。

2.讲解:讲解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应用。

3.练习:进行口算加法练习,并进行小组互动比较。

第二课时:数的减法运算1.引入: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数的减法概念。

2.讲解:讲解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及应用。

3.练习:进行口算减法练习,并进行小组互动比较。

第三课时: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1.引入:通过实物、图片等等让学生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概念。

2.讲解: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应用。

3.练习:进行口算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进行小组互动比较。

第四课时:应用实际生活问题解决加减法1.引入:在课堂上引入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2.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5、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5、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2、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

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

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4、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5、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6、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重难点: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