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的化学组成

第1节 引言
第二章 海水的化学组成
第2节 海洋的形成
一、宇宙的形成
距今约140亿年前,一个比针尖还小的点发生大爆 炸,宇宙从此诞生(伽莫夫,1948)。物质粒子摆 脱了能量的束缚,开始自发地排列起来形成现在的 宇宙。
二、太阳的形成
距近约50亿年前,一快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 烟云在万有引力的重压下崩塌瓦解。由于原子核发 生熔化,使得云团中心处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密度 也很大,太阳由此形成。
1

三、地球的形成
太阳的引力开始对星云的其余部分产生吸引,随着 太阳的逐渐增大,引力越来越强,直到除了零星碎 片和部分气体,因为距离遥远和游移速度极快而保 持孤立外,其余都被控制,各布其位。最后,这些 粒子和气体凝聚在一起,各星球包括地球就形成了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炽热的火球,温度高达 5000°C,同时不断地经受数百万颗陨石的冲击。
三、地球的形成
地球燃烧了100万年后才逐渐冷却,质量较大的 铁、镍等金属物质在地心处沉积下来,形成一个灼 热的、直径3000多公里的地核。质量较轻的矿物 质则不断上升,形成厚约3000多公里的地壳。 地球形成的时间:距今46亿年 地球形成时间的证据:古老的矿物结晶体—锆石, 测定年代为44亿年前。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炽热的火球
四、月亮的形成
年轻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高速运动的星体发生 碰撞,冲击力将地球表层掀掉一大块。这块被剥离的 熔岩状星体外壳溅落到太空中,绕着地球的轨道飞行。 10亿年后才被地球引力揉成一个小星球,即为月球。 证据:在月球上发现地球的星体残片以及其他来自 地球的物质。
五、海洋的形成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持续不断,底下熔融的 岩浆从地表爆发出来,释放出CO2、N2、CH4、 H2和水蒸汽,此为地球的脱气作用。 约40亿年前,大气层中以水蒸气、CO2为主,随 着地球的继续冷却,聚集在大气中的水蒸气转化 为一场持续几百万年的滂沱大雨,加上带有冰的 彗星不断地落在地球上。水蒸气的冷凝及冰的融 化形成液态水,水累积在低洼地带,形成海洋。 海洋形成时间:38亿年前。
2

地球的演化历史
第3节 海水的化学组成
1、水的特殊性质及其意义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和氧(水)
(1)异常高的冰点与沸点,导致其高的热容量:水所具有的 高热容量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与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夏天的时 候,热被储存在海洋中,而到冬天的时候再将其辐射回大气, 由此使地球的气候较为舒适。这也是为何沿海地区夏天没有内 陆地区来得热,而冬天没有内陆地区来得冷的原因。
(2)异常的密度变化: 对于中纬度地区水中生物的生存 具有重要意义。当冬季接近的时 候,表层水变冷,密度的增加导 致这些水往深层下沉。此过程不 断连续进行直至水温降低至4°C 以下,在更低温度的时候,进一 步的冷却使水的密度降低,此时 下沉停止了。如果气温达到 0°C,冰首先在表层形成,并成 为下覆水体与大气冷却的屏障, 延缓深层水的结冰。因此,结冰 是从表层往下进行的。这也就保 护了水中鱼类等生物免于被冻死。
水密度随温度的变化
水分子具有异常高的熔点和沸点
3

(3)水是极好的溶剂
(4)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冰点的降低 以及达到最大密度的温度降低
NaCl在水中的溶解
冰点与最大密度温度与盐度的关系
(5)水中盐分的增加导致渗透压增加 水中的高离子浓度使海水较纯水具有高的渗透 压。渗透压的差异会导致水分子跨越半透膜从低盐 区域向高盐区域扩散,当两边盐浓度相同时,水的 净扩散就停止了。最典型的天然半透膜就是细胞 膜,许多海洋生物细胞内体液的盐含量与海水是接 近的,这就是他们几乎不用耗费多的能量来维持体 内与海水之间的盐浓度平衡。哺乳动物血液中的盐 浓度与海水也是接近的(3.5% wt/v),这并不奇 怪,因为生物看来是在海洋中演化起来的。
第3节 海水的化学组成
一、原始海水的化学组成
自地球上海洋形成起,就进行着蒸发—冷凝构成的 水循环。水对其接触的岩石进行风化,岩石变成了 碎屑,元素溶于水中,由此形成了海水。 海水中的大多数阳离子组分由此而来。通过海洋中 发生的各种过程,海水生成沉淀物和成岩作用等。 原始海水组成可视为由0.3 M HCl溶液与岩石接触, 溶解Ca、Mg、K、Na、Fe、Al等元素,中和后,Fe、 Al等以氢氧化物沉淀,把无机物和有机物沉积到海底
4

30亿年前海水化学组成与现代海水的比较
年代 30亿年前海水 现代海水 Mg2+ 13~24 10.7 Ca2+ Na+ K+ 17 3.0
二、海水化学组成的变迁
海水化学组成至少在几亿年内基本恒定,证据包括: 贝壳的Sr/Ca比看,26亿年前海水的主要元 素和Sr/Ca比与现代海水相近; 寒武纪的沉积物看,可能 20 亿年前海水中主要 化学组分浓度与现代相近。
(%) 23~29 30~47 3.2 83.1
30亿年前的海水,其K浓度比现代海水来得高,而Na浓度比现代海水来得 低。原因在于:玄武岩与HCl作用生成黏土矿物,它们与海水发生Na+和 K+、H+的交换反应,结果是不仅使海水的pH8,而且K+被黏土矿物吸 附,而水中Na+浓度升高。 30亿年前的海水,其Mg、Ca浓度比现代海水来得高。原因在于:海水变 成中性后,大气CO2进入海水并开始有CaCO3沉淀形成,Mg同时也发生 共沉淀,结果海水中的Mg、Ca浓度逐渐降低。 海水中的许多阴离子,如F、Cl、Br、I、S、As等,它们在海水中的含量远 比从岩石溶出的要多,可能是火山、海底热液等输入的缘故。
三、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
1、元素存在形态
海洋物质: (1)颗粒物质: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 物和各种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 (2)胶体物质: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 和Fe、Al等无机胶体; (3)气体: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 体(O2、CO2); (4)真正溶解物质: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 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海洋物质的粒径区分标准
类别 颗粒物质 胶体 溶解物质 颗粒粒径(μm) ≥0.1 0.001~0.1 ≤0.001
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孔径为0.4 μm的滤膜过滤海 水,被滤膜截留的称为颗粒物,通过滤膜的称为溶解 物质,其中包含了胶体物质(操作性定义)。
5

各种物质粒径大小及对应的分离方法
2、海水的元素组成
(1)常量元素:大于0.05 mmol/kg,有11种 阳离子:Na+、K+、Ca2+、Mg2+、Sr2+ 阴离子:Cl-、SO42-、Br-、HCO3-(CO32-)、F-(Si例外) 分子:HBO3 以上占海水总盐分的99%。 (2)微量元素:0.05~50 μmol/kg (3)痕量元素:0.05~50 nmol/kg和<50 pmol/kg (4)营养盐:N、P、Si(主要营养盐)、Mn、Fe、Cu、Zn (微量营养盐)等,它们与海洋生物生长密切相关 (5)溶解气体:O2、CO2、N2、惰性气体等。 (6)有机物质
海水化学组成(以浓度高低排序)
类别 常量离子 微量离子 气体 营养盐 痕量金属 溶解有机物质 胶体 颗粒物质 例子 Cl-、Na+、Mg2+、SO42-、Ca2+、K+ HCO3-、Br-、Sr2+、FN2、O2、Ar、CO2、N2O、(CH3)2S、 H2S、H2、CH4 NO3-、NO2-、NH4+、PO43-、H4SiO4 Ni、Li、Fe、Mn、Zn、Pb、Cu、 Co、U、Hg 氨基酸、腐殖酸 多糖、蛋白质 沙、黏土、海洋生物 浓度范围 mM μM nM~mM μM <0.05 μM ng/L ~ mg/L ≤mg/L μg/L ~ mg/L
3、海水主要成分(常量元素)组成的恒定性
1779年,Bergman最早对海水进行化学分析; 1819年,Marcet首次指出:海盐的化学组成基本 恒定; 1965年,Forchhammer测定世界海洋表层水Cl-、 SO42-、Mg2+、Ca2+、K+、Na+的浓度,发现元素 之间的比值仅存在很小变化; 1884年,Dittmar分析了“挑战者”号采集的样品, 结果与Forchhammer的相当吻合,但深水中的 Ca2+浓度比表层水高约0.3%; 1965年,Culkin综合此前的数据,进一步证明海 水常量元素组成相对恒定的观点。
6

Marcet-Dittmar恒比规律 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离子 ClNa+ SO42Mg2+ Ca2+ K+ HCO3BrSr2+ B F含量(g/kg,S=35) 19.344 10.773 2.712 1.294 0.412 0.399 0.142 0.0674 0.0079 0.00445 0.00128 与氯度比值 (g/kg/Cl‰) 0.556 0.1400 0.0668 0.02125 0.02060 非保守 0.00348 0.00041 0.00023 6.67×10-5
不管盐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何变化,开阔 大洋水中的常量元素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
三大洋表层水主要阳离子与氯度的比值
0.55 Na/Cl 0.35 K/Cl Mg/Cl Ca/Cl 0.15
-0.05
Atlantic
Pacific
Indian
开阔大洋表层水与深层水主要阳离子与氯度的比值
0.6 0.5 0.4 0.3 0.2 0.1 0 Na/Cl K/Cl Mg/Cl Ca/Cl Surface Deep
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的原因
水体在海洋中的移动速率快于加入或迁出元素 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因为加入或迁出水不会改 变海洋中盐的总量,仅仅是离子浓度和盐度的 改变。
7

恒比规律的引论:
① 相对于海水混合速率,常量组分由河流输入海洋 的速率是慢的,这也称为保守行为,但河口区与 近岸污染严重海域例外; ② 常量组分对海域生物过程、地球化学过程不敏 感,仅受控于物理过程。例外的情况包括:生物 过程对Ca2+、Sr2+的影响;结冰和融冰对Na+、 SO42-的影响;海底热液的影响等。 ③ 恒比规律不适用于微量或痕量组分。 ④ 恒比规律没有历史继承性,并非指海水之过去和 未来都有相似的规律。 ⑤ 恒比规律表明常量组分具有保守性质,并不是说 这些组分未经任何化学等反应,仅仅是因为它们 的浓度大到足以掩盖这些过程的效应。
4、海水常量组分组成非恒定性的影响因素
(1)河口区:河水输入对区域恒比规律有一定影响
Seawater 海水
River Water 河水
Na+ Ca
2+
Ca K+
2+
Mg
2+ 2-
Mg
2+
SO4 Na+ SiO2
K+
SO4 Cl-
2-
ClHCO3
-
(2)缺氧海盆:细菌的还原作用,使SO42-被还原为 H2S,进而可通过形成FeS2、ZnS、CuS等沉淀将硫 迁出水体,由此导致海水中的SO42-/Cl-非常低,偏离 恒比规律。 (3)海冰的形成:海冰形成时,仅少量离子结合进入 海冰,导致盐卤水常量组分比值偏离恒比规律。 海冰形成时,SO42-结合进入冰体,导致海冰具有 高SO42-/Cl-比值,而残余水的SO42-/Cl-比值较低。 海冰形成过程中,CaCO3沉淀在海冰中的形成也 会导致Ca/Cl比值的变化。
8

NORMALIZED CALCIUM (mM) 归一化后的Ca2+浓度(mM)
(4)矿物的沉淀与溶解: 海洋中文石或方解石的沉 淀会导致海水中Ca2+浓度 的减少,而文石或方解石 在深层水中的溶解可导致 Ca2+浓度增加约1%,这 就导致海水中Ca/Cl比值 的变化。
0
10.30
10.34
10.38
10.42
1000
DEPTH (m)
深 度 2000 3000
4000
(5)海底热液的输入:热液的注入对绝大多数海 水主要成分的影响很小,但最近对海底热液的研 究显示,一些常量组分也会发生变化,如Si和Ca 浓度的增加,Mg、K、B和SO42-浓度的降低等。 此外,在大西洋海脊处观察到高的F/Cl比值,也 被归因于海底火山气体的注入。
(6)与盐卤水的混合:不同矿物,如NaCl(食盐)、CaCO3(文 石)、CaSO42H2O(石膏)是在蒸发的不 同阶段形成,即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速率迁出。
m
5000
太平洋水体中Ca2+浓度的垂直变化
(7)海-气界面物质的交换:每年通过气泡释放至大 气中的离子高达109吨,其中的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 地返回海洋。在此过程中,由于气泡会将部分溶解组 分和颗粒物选择性地富集在其表面并离开海洋,导致 元素组成发生分馏。 由风引起的海水飞沫的搬运:Cl、Br、F 海面的蒸发:I、Br、S、H2BO3 气体溶入海水中:CO2、SO2、CH4
9

(8)沉积物间隙水的影响: 沉积物间隙水的一些常量组分与海水明显不同,例 如,Ca2+浓度由于沉积物有机碎屑氧化释放出CO2, 进而导致CaCO3的溶解而发生变化;SO42-因为细菌 作用还原为H2S而发生变化。另外,K+和其它一些阳 离子会与黏土矿物进行离子交换而发生变化。间隙水 中的Mg2+由于被绿泥石吸附或与CaCO3反应形成白云 石而浓度降低;K+可通过长石的水解而富集。另外, 温度对间隙水的组成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固/液分配 与温度有关。因此,受沉积物间隙水影响的水体,其 常量组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4节 盐度与氯度
盐度提出的目的:衡量海水中溶解物质的总量。 通过将海水干燥并称重来测定含盐量的做法存在困难:
盐分 NaCl KCl K2SO4 Na2SO4xH2O MgCl2xH2O CaCl2xH2O MgCO3 Ca(HCO3)2 有机物 加热干燥后的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水分在较低温度下损失) 损失一些HCl 损失一些HCl → MgO + CO2 → CaCO3 + CO2 → CaO + 2 CO2 → H2O + CO2
一、克纽森盐度公式
对海水进行完全的化学分析是唯一可靠的测定海 水实际含盐量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复 杂,难以实现常规的监测。 寻找与海水盐度具有相关关系,而又能方便、准 确测量的其它要素就成为海洋学家努力的方向。
1902年,丹麦海洋学家Knudsen等人建立了海水盐度、氯度 定义,并给出了二者之间的经验公式。 盐度:在1 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 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 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单位:g/kg, 以符号S‰表示。 反应式: MgCO3 + 2HCl → MgCl2 + CO2↑+H2O↑(Ca同) Mg(HCO3)2 + 2HCl → MgCl2 + CO2↑+H2O↑(Ca同) MgCl2 → MgO + 2HCl 2Br- + Cl2 → 2Cl- + Br2↑ 2I- + Cl2 → 2Cl- + I2↑ 有机物 → CO2↑+H2O↑
10

克纽森盐度并非完全等同于原始海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含量
对于1 kg 35‰海水,,克纽森盐度与实际溶解固体物质含量的差异 物质 溴转化为氯 CaCO3转化为CaO 硼酸 有机物 合计 计算值
35.45 79.91 67.3 × ( ) 79.91
氯度:在1 kg海水中,当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 代,所含氯的克数。 单位:g/kg,以符号Cl‰表示。 盐度与氯度之间的关系: 测定氯度,再根据海水主要成分组成的恒定性 规律来计算盐度: S‰ = 0.030 + 1.8050×Cl‰
变化(mg/kg) -37.5 -90.6 -26 -1-2 -156
16 60 123.6 × ( ) 60
26 mg/kg 12 mg/kg
二、1969年电导盐度定义
1969年,英国国立海洋研究所Cox等通过测定氯度,再测定 水样与标准海水的电导比,得到: S‰ = 1.80655×Cl‰ S‰ = -0.08996 + 28.29720R15 + 12.80832R152 – 10.67869R153 + 5.98624R154 - 1.32311R155 其中,R15为15°C海水水样的电导率与该温度下35.0000‰标 准海水的电导率比值。 海水的电导率主要由常量离子(占99.8%)所贡献。 存在问题: (1)仍是建立在海水组成恒定的基础上,为近似的; (2)水样均采自200 m以浅,无法反映深海水成分的变化。
三、1978年实用盐度(psu)
根据此前有关盐度与氯度的大量工作,科学家们 意识到有必要确立一种容易制作、性质稳定的溶 液作为海水盐度测定的标准,通过采用相同的测 定技术与标准物质,来确保不同实验室得到的盐 度数据的可比性。 1978年,Lewis和Perkin提出用KCl水溶液作为海水 盐度测定的标准,并建议该KCl标准溶液的浓度应 使其电导率与氯度为19.374的平均海水的电导率 相同。由此形成了此后广泛采用的实用盐度定义。 psu: practical salinity units
11

四、海水密度
定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环境温度下,海水样品 与标准KCl溶液的电导比。以符号S表示,为无量纲的量。
海水状态方程(参考相关书籍) 密度表示方法:sigma-t(σt) σt = (ρ-1)×1000 其中ρ为海水密度(g/cm3)。 理论计算海水密度与实际密度的差别: 对于S=35、温度为4°C的海水,查表得其σt为 27.81,因此,海水密度为: ρ = σt/1000 + 1 = 27.81/1000 +1 = 1.02781 g/cm3
S = ∑ ai R15
i =0
5
i/2
对于任意温度下:
S = ∑ ai R T i / 2 +
i =0 5 5 T 15 ∑ bi RT i / 2 1 + K (T 15) i = 0
由于海水离子组成,同一海水样品以氯度滴定测得的绝对 盐度SA与78实用盐度的关系如下: SA = a + bS 其中a、b为常数,依赖于海水组成。对于国际标准海水, a=0、b=1.00488×10-3。
1000g 盐度为35、温度为4°C海水的密度的理论计算 计算的体积 (质量/密 度,cm3) 965.00 16.17 981.17c
五、海洋盐度的分布
沿岸海域盐度变化很大,主要受控于河流径流与地下水的 输入。 在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 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表层水盐度 蒸 发 - 降 雨 ( )
物质 水 盐 海水
质量 965.00 35.00 1000.00
密度(g/cm3) 1.0000 2.165a 1.0192b
a) NaCl从4~25°C的密度; b) 质量/体积 c) 水体积+盐体积=海水体积
蒸发降雨
cm
实际密度大于计算密度的原因在于,水分子环绕阳离子形 成密度更大的溶液,称为溶剂电缩。
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
12

全球海洋表层水盐度的空间分布
太平洋盐度的断面分布
大西洋盐度的断面分布
印度洋盐度的断面分布
13

第5节 海水化学组分的物理输送
一、水团运动
海洋水体的运动主要由两个过程来完成,即平流 和湍流。 平流作用导致水体经历大尺度的净替换,而湍流 作用是水分子的随机运动。 海洋中绝大多数的平流输送是通过海流来实现 的,地转流驱动的表层水的运动速率一般介于 110 cm/s之间,而热盐环流驱动的深层水的运动 速率一般仅0.010.1 cm/s。 平流作用可将水体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运动,最 典型的例子即全球热盐环流。 平流作用速率比湍流作用来得快,水团往往可保 留住它们最后一次在海表面时所获得的温度、盐 度特征,因此,可以利用深层水团独特的温度、 盐度信号来追踪热盐环流的路径。当然,相邻水 团之间的湍流混合最终将磨灭这些独特的温盐信 号。
全球海洋主要水团的温盐特征
类别 水团 北大西洋水(NAC) 南大西洋水(SAC) 中心水团 西北太平洋水(NPC) 西南太平洋水(SPC) 印度洋水(IC) 大西洋亚北极水 高纬表层水团 太平洋亚北极水 亚南极水 南大洋绕极水 北极中层水(NAI) 北太平洋中层水(NPI) 中层水团 南极中层水(AI) 地中海中层水(MI) 红海中层水(RSI) 深层与底层水团 北大西洋深层与底层水(NAD和B) 南极底层水(AB) 温度(°C) 819 617 618 1017 716 45 36 310 02 35 410 37 612 812 24 -0.4 盐度 35.136.5 34.736.0 34.034.9 34.535.6 34.535.6 34.634.7 33.534.4 33.934.7 34.634.7 34.734.9 34.034.5 33.834.7 35.336.5 35.135.7 34.835.1 34.7
水体的湍流混合受密度梯度所控制,由于海水垂向 密度层化较强,因此,水平湍流作用比垂向湍流作 用所起作用的空间尺度更大。 对于绝大多数海洋水平环流,从技术上是无法区分 水平平流与水平湍流在水体运动中各自的贡献。 垂向湍流又称为涡动扩散,即与分子扩散相类似。 用于支持涡动扩散的能量主要来自海面风的作用、 相邻水团之间的剪切力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摩擦力。 湍流混合作用比平流输送慢约103105倍。
14

二、物质输送的平流—扩散方程
控制海水中保守性组分C浓度变化的等式 :
[C ] 2 [C ] 2 [C ] 2 [C ] [C ] [C ] [C ] = Dx [ 2 ] + Dy [ ] + Dz [ 2 ] Vx [ ] Vy [ ] Vz [ ] t x y 2 z x y z
本章小结
宇宙、太阳与地球分别形成于距今约140亿年、 50亿年和46亿年的时间,在地球形成后的8亿年 时间里,通过地球的脱气作用和冷却,在距今约 38亿年前形成了海洋。 海水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高 的冰点与沸点,高的热容量,异常的密度变化, 较高的渗透压以及很好的溶解能力。地球幸运地 拥有大量性质独特的液态水,从而为地球生命的 诞生与繁衍提供了物质基础。
海水的化学组成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原 始海水的K、Mg、Ca浓度比现代海水来得高,而 Na浓度比现代海水来得低。但有证据显示,距今 几亿年里,海水化学组成基本是恒定的。 海水主要由Cl-、Na+、SO42-、Mg2+、Ca2+、K+、 HCO3-、Br-等常量离子组成,海水中的常量元素 占元素总量的99%以上,这就为人工海水的配制 提供了可行性。
常量元素组成一般符合Marcet-Dittmar恒比规 律,即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 上是不变的。但在河口区、缺氧海盆,以及受海 冰形成、矿物沉淀与溶解、海底热液输入、盐卤 水的混合、海-气界面物质交换和沉积物间隙水输 入等过程的影响,常量元素的恒比规律可能会被 打破。
15

作业题
最早提出盐度的目的在于表征海水中溶解盐分的 总量,现在所使用的实用盐度概念是基于海水样 品与KCl标准溶液的电导比确定,为无量刚的量。 沿岸海域由于受到河流径流与地下水输入的影 响,盐度变化很大。在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 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 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海水化学组分的物理输送主要通过水体的平流与 湍流作用来实现,可应用平流—扩散方程表述。 ① 如果将海洋的水分完全蒸发(盐度为S=35,海 洋平均深度为4000 m,海盐的密度假设为2.2 g/cm3),请计算所形成盐层的厚度。 ② 计算S=38的海水中6种常量离子(Cl-、Na+、 Mg2+、SO42-、Ca2+、K+)的浓度(mol/kg) ③ 如果海冰的密度大于海水,请想象海洋将成为什 么样的图象。
16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高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酸、碱、盐的关系 ☆双基知识 1、物质的组成 2、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 3、物质的分类 元素 游离态 化合态 单质 化合物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金属+盐 (Na 、K 、Ca 等除 外) 盐和水 金属 非金属 金属 氧化物 非金属 氧化物 碱 盐 酸 盐 无氧酸盐 含氧酸盐 两种新盐 H 2 +盐

☆巧思巧解 1、酸的分类与性质比较

(1)含氧酸与无氧酸 ①含氧酸中只有羟基上的氢原子才能电离。因此次氯酸的结构是H —O —Cl ,而不 是H —Cl —O ,亚磷酸的结构是 ,它是二元酸。 ②醇与无机酸反应时只与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 C 2H 5OH + HONO 2 → C 2H 5ONO 2 + H 2O C 2H 5OH + HCl → C 2H 5Cl + H 2O (2)强酸与弱酸 HCl >CH 3COOH >H 2CO 3 > > HCO 3― >H 3AlO 3 故: + CO 2 + H 2O → + HCO 3― 2AlO 2― + CO 2 (少量) + 3H 2O = 2A l (O H )3 ↓ + CO 32― AlO 2― + CO 2 (足量) + 2H 2O = A l (O H )3 ↓ + HCO 3― (3)关于酸的命名 ①高、亚、次与中心原子的化合价有关,例: +7 +5 +3 +1 HClO 4 HClO 3 HClO 2 HClO ②原、正、偏与脱水有关,例: H 3PO 4 = H 2O + HPO 3 H 4SiO 4 = H 2O + H 2SiO 3 磷酸 偏磷酸 原硅酸 硅酸 2、数轴法讨论多元酸与碱反应的产物判断 【例1】一定量的CO 2 通入200ml 1 mol/L 的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求溶质的可能组成。若低温蒸干得不带结晶水的固体13.7g,求固体的成份和质量.。 ☆例题精析 【例2】A 和B 两种物质混合发生的反应可通过以下两步来完成:①A+B=C ,②B+C=D+E+A 。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是 ,中间产物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写成 。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O H —O —P —O —H H —OH —O - —OH

海水中的化学 知识点

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一、海洋化学资源 1、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由96.5%的水和3.5%的溶解的盐组成。 ①海水中主要有4种金属离子(Na+、Mg2+、Ca2+、K+)和2种酸根离子(Cl-、SO42-)。当把海水蒸干时,任一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都可以结合构成一种盐,故海水中主要的盐有:Na2SO4、NaCl、MgSO4、MgCl、CaSO4、CaCl、K2SO4、KCl。 ②海水之最: 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Na+,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C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Na 海水盐分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Cl。 (2)海水制镁 Ⅰ.流程: Ⅱ.化学方程式: ①MaCl2+Ca(OH)2=Mg(OH)2↓+CaCl2 ②Mg(OH)2+2HCl=2H2O+MgCl2 ③MgCl2通电Mg+Cl2↑ 注意: ①海水中原本就有氯化镁,为什么要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呢? 海水中氯化镁的含量很低,要想得到它,首先要设法使之富集。提取镁时,如果直接以海水为原料,则将其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沉淀的过程就是为了使镁元素富集;如果以卤水为原料,则在海水晒盐阶段就经过了一次富集,转化为沉淀的目的即可使镁元素进一步富集,又可除去其中的氯化钠等杂质。 ②从海水中提取镁时,选择石灰乳做沉淀剂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石灰乳价廉易得,大海中富含贝壳,它们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就地取材通过大海制得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2、海底矿物 (1)可燃冰 ①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固体——极易燃烧 ②形成:由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 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 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海水的理化性质

海水的理化性质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 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②气泡;③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洋总体积中,有96%~97%是水,3%~4%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其他物质。 目前海水中已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表5.5),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总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mg/L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溶解在海水中的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海水中主要的盐类含量差别很大(表5.6)。由表5.6可知,氯化物含量最高,占88.6%,其次是硫酸盐,占10.8%。

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河流不断地将其所溶解的盐类输送到海洋里,其成分虽与海水不同(表5.7)(海水中以氯化物为最多,河水则以碳酸盐类占优势),但是,因为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胳、甲壳等,当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外壳、骨胳等就沉积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的碳酸盐大为减少。硫酸盐的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由于长年累月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这从海洋古地理研究和从古代岩盐的沉积、以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遗体都可证实古海水也是咸的。总之,这两种来源是相辅相成的。 2.海水的盐度 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在实际工作中,此量不易直接量测,而常用“实用盐度”。实用盐度略小于绝对盐度。近百年来,由于测定盐度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变革,实用盐度的定义已屡见变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洋化学家致力于电导率测盐度研究。因为海水是多种成分的电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20141

2014.11.16 化学海洋学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 如何认识化学海洋学的学科体系及特点? 2. 化学海洋学发展历史是怎样的?A.M. Marcet, W. Dittmar, M. Knudsen, L.G. Sillén, E.D. Goldberg, W.S. Broecker 等有哪些重要贡献? 3. 学习和研究化学海洋学的意义是什么,请发表个人观点。 第二章思考题 1. 简要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海洋中水的来源是什么? 原始海水与现代海水的化学组成有何主要差别?(什么是Sillén 模型)? 2. 海洋中物质的来源和输入途径有哪些? 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是否为河水溶解成分的简单浓缩,为什么? 3. 现代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平均离子强度是多少? 4. 简述化学海洋学中“稳态”的概念。 5. 什么是元素逗留时间?如何反映了元素在海洋中的性质或行为? 周期表中哪些元素的逗留时间最长、最短?元素分布特点与逗留时间有何关系? 为什么N 、P 、Si 的逗留时间较长,但在海水中的分布却不均匀? 6. 什么是保守元素/要素/成分和非保守元素/要素/成分? 7. 什么是理论稀释线(TDL )?如何利用TDL 讨论海水混合过程中的保守和非保守行为? 8. 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与海水运动关系式是怎样的?各项名称与物理意义是什么? 9. 什么是海洋中元素/要素分布的平流-扩散方程? 在使用平流-扩散方程解决海洋中元素/要素空间分布问题时,为何可将0=??t S 处理? 10. 如何认识海水混合过程中非保守元素的转移量与涡动扩散系数、流速和逗留时间等因素 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题 1. 海水主要成分有哪些?浓度大于1 mg kg ?1的元素都是主要成分吗? 2. 主要成分阳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 主要成分阴离子中,哪个成分的含量最高、最低? 3. 什么是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组成的恒定比规律?其原因是什么? 影响海水主要溶解成分恒定比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4. 海水中Ca 2+/Cl 比值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海水主要成分中Ca 2+的保守性较差? 5. 海水盐度和氯度定义如何建立与修改? 6. 实用盐度标度(PSS1978)包括哪些内容?PSS78的实用盐度公式是如何建立的? 7. 什么是绝对盐度,能否直接测定? 8. 最近对盐度概念进行了怎样的补充完善?(什么是“参考组成盐度标度”?) 9. 什么是离子对?与络合物比较有何不同? 10. Garrels -Thompson 海水化学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试说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各有何特点?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一、知识概述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 3、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 4、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5、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 物质名称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化学式 铁Fe 聚集Fe 氧化铝Al、O 2∶3 Al2O3 二氧化碳C、O 1∶2 CO2 五氧化二磷P、O 2∶5 P2O5 氯化镁Mg2+、Cl-1∶2 MgCl2 碳酸钙Ca2+、CO32- 1∶1 CaCO3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注意: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是该物质的分子式,如“CO2”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又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能表示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具体见下表。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该物质 的1个分子(又叫分子式)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 原子个数 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和2个氢原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合价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总是一定的。通过实验可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因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之间是一个确定的简单整数比,其中的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是原子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

环境海洋学化学部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常量元素:即海水的主要的成分。除组成水的H和O外,溶解组分的含量大于1的仅有11种,包括、2+、2+、和2+五种阳离子,、42-、32-(3-)、和五种阴离子,以及H33分子。这些成分占海水中总盐分的99.9%,所以称主要成分。 2.营养元素:主要是与海洋生物生长有关的一些元素,通常是指N、P和。 3.主要成分恒比定律:尽管各大洋各海区海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这就是海水主要成分的恒比定律,也称为恒比定律。 4.元素的保守性:海水中物质的浓度只能被物理过程(蒸发和降水稀释)而不被生物和化学过程所改变。 5.海水的碱度:在温度为20℃时,1L海水中弱酸阴离子全部被释放时所需要氢离子的毫摩尔数 6.碳酸碱度:由32-和3-所形成的碱度 7.硼酸碱度:由B()4-所形成的碱度 8.海洋低氧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多样性、死亡等产生有害影响的氧环境。通常把溶解氧浓度不大于2作为缺氧判断临界值。 9.悬浮颗粒物:简称“悬浮物”,亦称“悬浮体”、“悬浮固体”或“悬浮胶体”,是能在海水中悬浮相当长时间的固体颗粒,包括有机和无机两大部分。 10.硝酸盐的还原作用:3-被细菌作用还原为2-,并进一步转化为3或4+的过程 11.反硝化作用:3-在某些脱氮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或2的过程 12.海洋生物固氮作用:通过海-气界面交换进入海水中的溶解N2,在海洋中某些细菌和蓝藻的作用下还原为3、4+或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13比值:海洋漂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吸收一般按照C:N:106:16:1进行,这一比例关系常被称为比值。 14.营养盐限制:营养盐比例不平衡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某一相对不足的营养盐,通常被称为营养盐限制。 15.氮限制海区:一个海区含氮营养盐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制于氮营养盐。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海水中的化学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海水中的化学 随堂演练 1.(盐城中考)“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 A.熟石灰B.碳酸钾 C.乙醇D.烧碱 2.(青岛中考)“NaCl+CO 2+NH 3 +H 2 O===NaHCO 3 +NH 4 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NaHCO 3 是纯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 4 Cl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3.(滨州模拟)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 4 2-等离子,可将粗盐溶于水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加入适量盐酸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过量Na 2CO 3 溶液④加过量BaCl 2 溶液⑤过滤。 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 A.②③④⑤①B.②④③⑤① C.④②③①⑤D.④③②①⑤ 4.(南京中考)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Cu2+、Na+、Cl-、OH- B.H+、K+、NO 3-、SO 4 2- C.Na+、NH 4+、NO 3 -、OH- D.Ag+、Ba2+、NO 3 -、Cl- 5.(淄博张店三模)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通过实验不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出来的是( ) A.Na 2CO 3 溶液B.MgCl 2 溶液 C.KNO 3 溶液D.酚酞试液 6.(济宁中考)酸、碱、盐溶解性表为我们确定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提供了方便。如表是溶解性表的一部分,结合表格和溶解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一 从知识网络看,化学基本概念可分为5个方面:物质组成、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定律、分散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在复习时,应先明确“知识网络”,并针对知识网络,从“基本知识点”进行展开复习。即:此部分的复习从“知识网络”和“基本知识点”两个层次进行。 另外,复习时注意穿插计算方面的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题,尤其是北京考试试题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点:即在试题中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块的考察,往往一个试题(选择题及第Ⅱ卷大题)包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有机、计算等多项内容。07年北京试题中的II卷大题中每题都有不同的综合,可以较好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所以,虽然我们复习时分块进行,但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块知识的融合,尤其在综合练习中更要体现知识的融合与整体性,使整个高三复习即要在不同时间阶段突出该阶段特点,又要时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使学生总能从整体上感觉到化学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化学的考察均为题中主干知识;此外还要注意新教材引入的内容或与旧教材不同的内容,它们也是考察的重点。 一、物质的组成 知识网络 1.原子 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概念剖析 原子与分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最典型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等。

思维点拨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的意义是指化学变化中不会产生新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那么质子和中子数也不发生变化,但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数可以发生变化。若原子核发生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反应,而属于核反应。 思维拓展 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稀有气体分子内没有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原子的主要特点: (1)原子体积很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钫原子。 (2)原子质量很小,最轻的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氕。 (3)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也可以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 2.分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概念剖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为前提的,定义不包含物理性质。 注:物理性质是宏观性质,只有构成物质的多个粒子共同才能体现出来;而化学性质则由构成物质的一个“粒子体”(即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体现。 思维点拨 同种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其性质一般都不同。 思维拓展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氮气、液溴、硫、磷以及稀有气体等多数非金属单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硫酸、硝酸等含氧酸,氯化氢、硫化氢、氨气等气态氢化物,水,有机化合物等。其中除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外,其他分子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物质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质地松脆、熔点沸点较低,多数可溶于有机溶剂。 3.离子 概念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概念剖析

海水的化学组成

第1节 引言
第二章 海水的化学组成
第2节 海洋的形成
一、宇宙的形成
距今约140亿年前,一个比针尖还小的点发生大爆 炸,宇宙从此诞生(伽莫夫,1948)。物质粒子摆 脱了能量的束缚,开始自发地排列起来形成现在的 宇宙。
二、太阳的形成
距近约50亿年前,一快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 烟云在万有引力的重压下崩塌瓦解。由于原子核发 生熔化,使得云团中心处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密度 也很大,太阳由此形成。
1

三、地球的形成
太阳的引力开始对星云的其余部分产生吸引,随着 太阳的逐渐增大,引力越来越强,直到除了零星碎 片和部分气体,因为距离遥远和游移速度极快而保 持孤立外,其余都被控制,各布其位。最后,这些 粒子和气体凝聚在一起,各星球包括地球就形成了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炽热的火球,温度高达 5000°C,同时不断地经受数百万颗陨石的冲击。
三、地球的形成
地球燃烧了100万年后才逐渐冷却,质量较大的 铁、镍等金属物质在地心处沉积下来,形成一个灼 热的、直径3000多公里的地核。质量较轻的矿物 质则不断上升,形成厚约3000多公里的地壳。 地球形成的时间:距今46亿年 地球形成时间的证据:古老的矿物结晶体—锆石, 测定年代为44亿年前。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炽热的火球
四、月亮的形成
年轻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高速运动的星体发生 碰撞,冲击力将地球表层掀掉一大块。这块被剥离的 熔岩状星体外壳溅落到太空中,绕着地球的轨道飞行。 10亿年后才被地球引力揉成一个小星球,即为月球。 证据:在月球上发现地球的星体残片以及其他来自 地球的物质。
五、海洋的形成
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持续不断,底下熔融的 岩浆从地表爆发出来,释放出CO2、N2、CH4、 H2和水蒸汽,此为地球的脱气作用。 约40亿年前,大气层中以水蒸气、CO2为主,随 着地球的继续冷却,聚集在大气中的水蒸气转化 为一场持续几百万年的滂沱大雨,加上带有冰的 彗星不断地落在地球上。水蒸气的冷凝及冰的融 化形成液态水,水累积在低洼地带,形成海洋。 海洋形成时间:38亿年前。
2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 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12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 8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氧化硫由一个硫原子和三个氧原子组成

海洋化学 知识点

1 海洋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氧气、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甲烷等,会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故将其称为非保守的活性气体。氮气、氩气、氙气等则不受人类活动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而偏离保守行为。 2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是以化学方法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以氧表示的量。 3 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样中的某些可生化降解的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4 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海水总质量的85.79%。 5 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层海水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高纬度地区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对溶解氧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6 在水体稳定度比较好且生物光合作用较强烈的海区真光层内,在海洋表面以下数十米深度,可观察到由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溶解氧极大值,其出现深度通常与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层次相一致。 7 溶解氧和pH 都是反映水环境健康的主要指标。当前低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沿岸物理 交换不良水域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伴随低氧现象而出现的近海局部季节性酸化现象,与开阔大洋相比危害更加显著。典型的例子如墨西哥湾、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季节性大范围底层酸化现象。 8

pH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的负对数值,海水pH 常用实用标度表示。在天然海水正常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约95%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在几千年以内的短时间尺度上,海水的pH 主要受控于该体系。 9 海水的pH 一般在7.5~8.2 变化,属于弱碱性范围。 10 通常海洋表层水为弱碱性,pH 在8.0~8.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1/3,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作用,但海洋持续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会导致pH 下降,即海洋酸化。 11 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吸收海水中的碳酸盐,这个过程并不移除二氧化碳,却导致海水pH降低和游离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反而促进海洋酸化。 12 近岸上升流是海洋中重要的高生产力区,其共有的环境特征(相对于其邻近海区)是温 度和溶解氧含量较低、营养盐含量较高、盐度也较高。 13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比大气二氧化碳储库大得多。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在 于海气间热量和其他能量的交换,而且海气间物质(二氧化碳、甲烷等)的交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海洋碳储库的各种微小变化可能对大气二氧化碳产生很大的影响。 14 溶解无机碳是海水中最大的碳储库,溶解有机碳是海水第二大碳储库。 15 全球大洋最强的二氧化碳吸收区域位于北大西洋。 16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对

[教材]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教材]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知识要点 物元 单质分子质子 原子核 纯净物原子中子 电子 化合物 质素混合物离子(原子团) 从物质组成的宏观角度分析从物质结构的微观角度分析 1、对于任何物质,宏观上都是由组成的,微观上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粒子包括 、、等。试着归纳一下初中化学你学过的物质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例题1](00广州市中考)下列微粒中,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 (B)碳原子 (C)氧原子核 (D)碳原子和氧原子 题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概念,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一旦分成碳原子和氧原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所以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意,并非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都由分子保持,例如金属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答案 (A)。 [例题2](04广州市中考)请分析下列事实,其中能证明分子是可分的是( ) (A)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海水晒干得到食盐晶体 (C)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题析本题从微观角度考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物理变化是物质发生形状或状态的改变(或能量的转换),构成物质的粒子没发生改变;而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改变,例如水通电,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B)选项中都是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没有发生粒子的改变,(D)选项物质只是发生状态的改变,它们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答案 (C)。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练 习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正确的是() A、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16+1)×2 B、3Ca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是3×40+16 C、硫酸(H2SO4)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1:32:16 D、硫酸铵[(NH 4) 2 SO 4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14×2/132×100% 2.某气体单质和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7:8,则该气体可能是() A、CO B、CO2 C、N2 D、Cl2 3.含硫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1,且能污染空气的气体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4.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组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 71:64,R 2 O的化学式为() A、CO2 B、ClO2 C、SO2 D、NO25.氮元素的一种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质量之比为7:12,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NO B、N2O3 C、NO2 D、N2O56.下列几种化合物,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Fe3O4 B、Fe2O3 C、FeO D、 FeS

7.农村经常使用氮肥硝酸铵,化学式NH4NO3,经过测定含氮量为37%,已知该化肥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化肥中可能混有下列物质中的哪种氮肥() A.氯化铵(NH 4Cl) B.硫酸铵[(NH 4 ) 2 SO 4 ] C.尿素[CO(NH 2 ) 2 ] D.碳铵 (NH4HCO3) 8.已知某种NH4NO3样品中混有不含氮元素的杂质,测得该NH4NO3样品中含氮的质量分数为%,则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为() A、% B、49% C、70% D、 80% 9.化学式为H2R2O3的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4,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2g B.64g 10.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将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0g,水72g,则柠檬醛的组成中(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二、填空题。 11.相同质量的CO 2和SO 2 中,含氧量之比为_________。若使CO 2 和SO 2 中含氧量相 同,则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12.①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氯气中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相同分子个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NaCl B.CaCO3 C.H2O D.Mg(OH)2 2.粗盐提纯的步骤分为溶解、过滤、蒸发,三步中都用到的同一种仪器是( ) A.烧杯 B.玻璃棒 C.酒精灯 D.漏斗 3.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海水晒盐,它所利用的物质分离方法是()A.溶解法 B.过滤法 C.结晶法 D.蒸馏法 4.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把氯化钠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5.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晶体 B.加入同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6.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A.常用于淡化海水的方法有蒸馏法、过滤法等 B.粗盐提纯为较纯净的食盐晶体的操作为:溶解、过滤、蒸发 C.通常在苦卤中加入熟石灰制取氢氧化镁 D.海水中的食盐用途广泛,例如侯德榜利用食盐为原料制得了纯碱 7.图3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t1℃时X的溶解度大于Y的溶解度 B.t2℃时X的溶解度等于Y的溶解度 C.t3℃时X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变为不饱和 溶液 D.t1℃时Y的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变为饱和 溶液 8.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30℃的不饱和溶液 B、30℃的饱和溶液 C、90℃的不饱和溶液 D、90℃的饱和溶液 9.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 溶解度曲线图,现有一定温度下的a、b、c的不饱 和溶液,分别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种方法,均可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a溶液 B.b溶液 C.c溶液 D.a a b 温度(℃) 溶 解 度 (g) a

九年级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鲁教版物质组成的表示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 、FeO B 、Fe 2O 3 C 、Fe 3O 4 D 、FeS 2、在H 2、H 2O 、H 2SO 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 A .2个氢原子 B .一个氢分子 C .二个氢元素 D .氢元素 3、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2∶1 B.1∶ 2 C.63∶4 D.3∶ 8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C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D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都能生成新的分子和原子 6、血红蛋白是个大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8000,已知其中含铁元素为0. 33%,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的铁原子个数约为( ) A .5 B .4 C .3 D .2 7、某牌子的天然矿泉水的成分有:钠46. 31mg/l ,钙35. 11mg/l ,碘0. 05mg/l 等,问多少瓶350ml 矿泉水?含有0.243g 的钠( ) A .10瓶 B .9瓶 C .20瓶 D .15瓶 8、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 A.(40+16+1)?2 B.40+(16+1) ?2 C.40+16+1?2 D.40 (16+1) ?2 9、我国推广食用的碘盐为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 3),

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A .59. 3% B .69. 8% C .64. 1% D .68. 5% 10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而无宏观意义的是( ) A .H B .N 2 C .CO 2 D .2H 2O 11、下列物质中属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纯净空气 C .冰水混合物 D .干冰与冰的混合物 12、市售的“脑黄金”(DHA)是从深海鱼油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 35H 51COOH ,则该物质属于( ) A .单质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混合物 16、下列四种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是( ) A.NH 4Cl B.CO(NH 2)2 C.NH 4HCO 3 D.(NH 4)2SO 4 17、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其分子式为H 2O 2,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过氧化氢由1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 C.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 D 过氧化氢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 2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标有圆点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NH 3 KNO 3 B .CO 2 Na 2CO 3 C .H 2SO 4 SO 3 D . H 2SO 3 Na 2SO 3 21、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

高中化学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 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 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 (2)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 、S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常见的强酸:HClO 4H 2 SO 4 HCl HNO 3 等 常见的弱酸:H 2SO 3 H 3 PO 4 HF H 2 CO 3 CH 3 COOH等 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 2Ca(OH) 2 等 常见弱碱:NH 3·H 2 O Al(OH) 3 Fe(OH) 3 等 ③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NH 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a正盐:Na 2SO 4 Na 2 CO 3 (NH 4 ) 2 SO 4 等 b酸式盐:NaHCO 3NaHSO 4 NaH 2 PO 4 Na 2 HPO 4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