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器材:显微镜,望远镜,凸透镜(两只),凹透镜(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

二、引入新课

1.用放大镜能看到手上的细菌和细胞吗?用普通的照相机能拍到遥远太空上星球的景色吗?

2.出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课

(一)学习显微镜

1.构造:显微镜主要由底座、支架、反光镜、载物台、镜筒五个部份组成,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透镜,靠近载物台的叫___,靠近眼睛的叫___。

2.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___镜,把物镜的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3.看动画回答:显微镜的物镜很小,其焦距__,目镜大,其焦距__(选长或短);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剩以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这台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如物镜的放大倍数是5X,目镜的放大倍数200X,则这台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就是___。

3. 小组活动

(1)用两个焦距不等的凸透镜组合成一个显微镜

(2)练习使用显微镜

(二)学习望远镜

1.构造:望远镜主要由底座、镜筒、调焦环等部份组成,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透镜,靠近眼睛的叫___,对着被观测物叫___。

2.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___镜,把物镜的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遥远的物体了。

3.看动画回答:望远镜的物镜很大,其焦距__,目镜小,其焦距__(选长或短);通常物镜的放大倍数剩以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这台望远镜的放大能力。如物镜的放大倍数是100X,目镜的放大倍数10X,则这台放大镜的望远能力就是____。

4. 小组活动:用两个焦距不等的凸透镜组合成一个望远镜

5.思考: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6.阅读:我国自行设计的远东地区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7.欣赏:美国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美丽的宇宙。

四、课堂练习

1、周末,小明和同学们到郊外采集昆虫和植物,准备制作标本。在采集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些小昆虫进行观察,你认为他们要带以下哪种光学仪器比较合适?()

A、望远镜;

B、放大镜;

C、显微镜;

D、投影仪。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像(填“虚”或“实”)。

3、要观察细胞等人眼无法直接看见的物体应选镜;要观察遥远的天体应选用镜;要观察纺织品布纹是否有缺陷,应选用镜.

4、天文爱好者可以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物体成一个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_________的_________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

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平面镜成像.

6、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____________ (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像________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________,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____________ (填“实”或“虚”)像。

7、从显微镜的结构图中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8、哈勃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达 4.3 m(其光学主镜口径为 2.4 m),制造如此大的物镜是因为: ()

A.物镜越大我们看到的像越大;

B.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就应该比折射式望远镜大;

C.物镜越大,就能把越多的光会聚起来,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五、课外作业:

课文7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要点与练习

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要点与练习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眼睛的作用及成像特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矫正。 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结构。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主要结构都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它们的成像原理不同。 (二)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下面列表比较。 易混点: 容易混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产生原因,分不清应戴什么镜来矫正。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的作用好像一架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 三. 知识点分析: (一)眼睛和眼镜 知识要点: 1.眼睛的原理:人眼看物体和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根据成像条件可知,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的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近视眼应戴进行矫正。

3.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使像成在视网膜的,远视眼应戴矫正。 学法点拨: 眼睛的原理与照相机非常相似,在学习中可以把它与照相机做比较。照相机的调焦是通过改变凸透镜与胶片的距离.而眼睛的调焦是利用品状体的厚度的自我调节来进行的。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有些人单靠自身的眼睛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是近视眼或远视眼。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 知识要点: 1.显微镜:(1)结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 (2)原理:物镜能成一个、的像,目镜能成一个、 _______的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一个、的像。 (3)作用:能看清微小的物体。 2. 望远镜:(1)结构:伽利略望远镜 由一组凹透镜和一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望远镜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就像物体被“拉近”了。 学法点拨: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利用两组透镜的组合来看清微小或远处的物体,在学习中不要急于了解书本上的结论,应该根据已有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去猜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组成,然后阅读书本上的知识,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显微镜和望远镜都应该实际动手操作一下,体验它们的物理原理。 【典型例题】 (一)眼睛和眼镜 一.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理解 [例1]下面关于近视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根本看不清物体 B.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C.近视眼应该戴凸透镜,使光的会聚点靠前,成像在视网膜上

八年级物理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前预习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测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例如细胞。 2.望远镜: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更大。 3.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叫做视角。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观察远近不同的同一物体(如图所示),则A、B、C三处,在A处的物体对应视角大,说明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显微镜 1.如图所示为一种光学显微镜,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凹面镜(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2.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B.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C. 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D. 物体经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知识点2 望远镜 3.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4.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凸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选填“近视”或“远

显微镜和望远镜习题 (含答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习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2018年1月31日晚,受到世人瞩目的“超级月亮”、“红月亮”、“蓝月亮”组团在天空中亮相.小虎用如图所示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成放大的实像 B.物镜焦距比目镜焦距短 C.目镜相当于放大镜,使像更靠近眼睛 D.物镜越大,成像越清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望远镜成像原理,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 【详解】 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目镜的焦点附近成实像,故A说法错误;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像经目镜放大,所以目镜的焦距一定小于物镜的焦距,才有放大效果;如果反过来得出的倍数就小于1 ,得出是缩小的像.,故B说法错误;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使像放大而不是更靠近人眼,故C说法错误; 物镜越大,接光的面积越大,人观测的物体就越明亮,成像效果就越清晰,故D说法正确; 【点睛】 本体考查了望远镜成像原理,关键是要知道它的组成和作用; 2.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小红用放大镜看邮票时,若想让邮票再放大些,她应将放大镜稍微靠近邮票些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 小红用放大镜看邮票时,若想让邮票再放大些,她应将放大镜远离一些邮票,故B 错误。 C:彩色电视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表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热风提高了温度,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3.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像是 A.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B.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C.正立的缩小的虚像 D.正立的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 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A。 4.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A.潜望镜B.显微镜C.放大镜D.近视眼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潜望镜是由平面镜组成,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显微镜是凸透镜,在目镜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3)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工作的.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叙述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若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新教材内容的选取加强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和体验,注重以实验为基础,突出科学探究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走进了中学物理教学的课堂。 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毫无疑问都要由教师实施。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之中,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是获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既可学到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采用探究式进行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视角概念,引导设计、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既可掌握视角、透镜应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可学习归纳总结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设计实验的思想方法。注重思维方法培养,激发创新思想。 一、由现象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是浓缩的知识点。视角、视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典型。 二、引导思维,设计实验 怎样解决看不清楚的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三、手脑并用合作实验 实验理论方案设计思想明确后,如何选择仪器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提供事前帮助学生采购的中学生实验所用的不同焦距的透镜片一套(价格不贵,可每人一套,也可多人一套),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动手进行组装。鼓励交流合作,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确保学生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有感性认识。 四、引导观察,激发自主探究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这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期待学生能把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探究发现,并且通过交流使认识更深刻,这是我们的理想。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弱,在没有任何引导、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教师适度引导,为探究指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3.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xx 光学显微镜是为了使肉眼看不清楚的标本影像,人们设想经过一种装置,使肉眼能够观察到该标本组织形态和其间的结构。这种设想的装置就被后人创造问世了。当前广泛应用在各种微小物体的观察、测定、分析、分类、鉴定等。在波长范围上也不限於可见光波段(4000~7000)而且(>2000)到红外(1~2u)以及用眼睛观察、显微、摄影和一般辐射检测器放大。 显微镜的分类是根据照明方法,有透射型与反射(落射)型二种。透射型显微镜是应用透射照明通过透明物体的打光方法。反射型显微镜是以物镜上方打光到(落射照明)不透明的物体上。另一种分类方法,系根据观察方法的差异,分为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干涉相位差显微镜、萤光显微镜等。每种显微镜一般又各有透射型和反射型二种。在这些显微镜中,特别是明视野显微镜是构成所有显微镜中组成最基本的基础。通过这种显微镜观察的物体,穿过透过(吸收)率、反射率,因场所不同而各不相同,这种物体被称为随照明光强度(振幅)变化振幅物体,无色透明物体只有在照明相位改变时,才能被肉眼观察到,由於明视野显微镜不能改变相位,所以对透明不染色标本不能被观察到。 倍率、数值孔径与视场数 显微镜的综合倍率是物镜倍率G1与目镜倍率G2的乘积,G=G1×G2。G1是1~100倍,G2是5~20的范围。 数值孔径(NumericalAperture)N. A.是决定物镜的分辨率、焦深、图像亮度的基本数据,如图所示,当物镜焦点对好后,物镜前透镜最边缘处的倾斜光线与显微镜光轴所交角成α,此即该物镜的半孔径角设标本数据空间的折射率为n,则N. A.=n×sinα。 n通常在空气中为1,在物镜与标本间浸入水、甘油、油脂时,该标本折射率,即随浸液不同而异。这种物镜称为浸液系物镜;如是空气时,称为乾燥系物镜。

初二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练习题及答案 5分钟训练(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 ____________(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像________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________,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__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思路解析:显微镜成像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经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像与照相机镜头一样,目镜的作用像一个放大镜。 答案:实照相机放大镜虚 2.(xx贵州贵阳模拟)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思路解析: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A错。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B也错。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C也错。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D正确。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思路解析: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 在眼前。望远镜在军事上用来观察敌情,研究敌人的阵地等等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天文学上用来观测天体,尤其对星象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望远镜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2.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显微镜要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高 B.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D.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 思路解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在几百倍到几千倍之间,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要大得多,隧道扫描显微镜能帮助我们看到分子和原子的轮廓,A正确。反光镜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一个是凹面镜,它们都是为了反射一部分光透过载物片增大物体的亮度,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使透过载物片的光更强,因此,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积,选项C错误。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故选项D错误。

望远镜和显微镜导学案

望远镜和显微镜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型:_____新授___课时:__1个课时______ 授课人: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观察试实验。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通过两个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以及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两个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显微镜 请阅读课本p103图5.5-1显微镜的结构回答问题 .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都相当于镜,靠近眼睛的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 .来自被观察的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的像,原理同一 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能把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 看不到的物体了。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镜,镜的焦距较大。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的像,然后这个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通过目镜成一个,这样我们就能看清楚很微小的物体。 望远镜 请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望远镜有两组组成。靠近眼睛的叫,靠近物体的叫。 .物镜成像,目镜成像。 .我们要看清物体还与什么有关?阅读课本p104页图5.5-4回答。 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二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

初中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制望远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 视角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显微镜(每5人一小组)、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生:预习。 ●○教学步骤 一、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新课

二、显微镜 三、望远镜

四、交流、练习、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2.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能力提高设计 自制望远镜,通过望远镜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两、投影仪、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放大倒立、放大镜、放大正立 2.照像机、缩小倒立、放大镜、放大正立 ●○小资料 1609年,在荷兰的密特西波奇城里,有一家眼镜店。有一天,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悄悄地拿了几块镜片,有老花的,也有近视的,和邻居的几个孩子玩儿。 他们本来是想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的眼睛既不近视,又不老花,这些镜片对他们当然都不合适。只有把它们靠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 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忽然想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举在眼前,他透过两块镜片向远处一望,不由得又惊又喜地喊了起来:“嗨!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他的发现使得小朋友们异常兴奋。大家又喊又叫,惊动了眼镜店的老板汉斯。汉斯起来一看,真了不起!孩子们在游戏中竟发现了一种可以望远的透镜。 当时,荷兰正在跟西班牙打仗。汉斯做了一架望远镜献给了荷兰皇帝,可以用它来侦察敌情,皇帝很高兴,赏了汉斯很大一笔钱。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广州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

广州市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五节显微镜 和望远镜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平面镜和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照镜子时,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 凸透镜起会聚作用时成的是实像,起发散作用时成的是虚像 C. 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D. 生物课上使用的显微镜,其物镜是凸透镜,目镜也是凸透镜 2.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A. 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目镜和物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某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5,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A. 10倍 B. 2倍 C. 5倍 D. 50倍 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A.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5.从显微镜的结构图中的光路图可以看出() A. 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 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 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 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6.如图,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要把物像调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什么方向移动() A. 右上方 B. 左下方 C. 左上方 D. 右下方 7.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装有一组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A. 投影仪的镜头 B. 一个放大镜 C. 照相机镜头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

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初二物理同步练习之显微镜和望远镜练习题

初二物理同步练习之显微镜和望远镜练习题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初二物理同步练习之显微镜和望远镜练习题,供大家 1.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填虚或实)像,道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______________ (填实或虚)像。 思路解析:显微镜成像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经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像与照相机镜头一样,目镜的作用像一个放大镜。答案:实照相机放大镜虚 2. (2019 贵州贵阳模拟)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 平面镜 B. 凹透镜 C. 放大镜 D. 显微镜思路解析: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 A 错。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B也错。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C 也错。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D 正确。 答案:D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 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 A. 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 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 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 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路解析: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望远镜在军事上用来观察敌情,研究敌人的阵地等等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天文学上用来观测天体,尤其对星象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望远镜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选项D 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2.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显微镜要比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高 B. 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之和 D.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成放大的虚像思路解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在几百倍到几千倍之间,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要大得多,隧道扫描显微镜能帮助我们看到分子和原子的轮廓,A 正确。反光镜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一个是凹面镜,它们都是为了反射一部分光透过载物片增大物体的亮度,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使透过载物片的光更强,因此,当室内光线较暗时,要用反光镜的凹面,B 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透镜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容由“显微镜”“望远镜”和“探索宇宙”三部分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光学仪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它使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容是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容的扩展。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是有益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

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两个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三、教学策略 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叙述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若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教学时,让学生选择仪器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确保学生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有感性认识。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透明的磁带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前复习】 前面我们学了透镜的成像规律.回忆一下做下面的几道题. 1.投影仪是根据透镜成放大实像原理制成,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时成放大实像.2.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时,成放大的虚像,此时用做放大镜. 3.当物体离凸透镜_______________时,成缩小的实像,此时用途如照相机. 4.某凸透镜焦距10 cm,若用来观察昆虫的绒毛,应将昆虫放置在__________,用做投影仪的镜头应放置在__________,用做照相机的镜头应放置于__________.会做上述题目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答案: 1.f<物距<2f 2.物距<f 3.物距>2f 4.小于10 cm,10 cm与20 cm之间,大于20 cm处 好了,下面预读本节课文,试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显微镜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2.显微镜的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物镜作用相当于__________的镜头.3.望远镜的物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的镜头,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 4.1609年,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还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以确凿的正确支持了哥白尼的“”。目前,人类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 5.宇宙是由上千亿个星系组成,太阳周围有水星、金星、、火星、、土星、天王星、等行星绕它运转,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的是。 【学习目标】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能说出它们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显微镜和望远镜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大家一定知道外国有个情人节是2月14日,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吗? 这儿有个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今天晚上,谁想借去试着观察一下? 出示望远镜模型,啊,这样简单,说不定,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每个人就都能用身边的器材自己制作一台望远镜呢?出示课题导入。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使学生带着期待步入课堂。 方案二:播放一段“探索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资料。 ①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找到像痢疾菌、伤寒菌、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样本是找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菌或病毒的关键。 ②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学上进行这些显微、远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和望远镜是怎样的成像原理呢? ③你们在七年级已经用过显微镜了,谁知道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属于凹透镜还是凸透镜?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台显微镜呢?出示课题导入。 方案三:提问激趣,引出课题:生物课上是怎样使用显微镜的?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你们知道为什么显微镜能比普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得多吗?

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一 显微镜 1.介绍显微镜的发明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2.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自制水滴显微镜。 参考器材:滴管、烧杯、水、观察纸、透明的磁带盒、放大镜 1.将观察白纸(上面有一个小箭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将磁带盒盖中的一块,放在白纸上,再在盒盖上用滴管滴一小滴水,透过水观察。 现象:看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像。 3.再利用一块放大镜(凸透镜)在上面观察水滴中的箭头。 现象:看到一个被放大得更大的箭头。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体验,领悟显微镜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教师播放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物镜和目镜由凸透镜组成 显微镜???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 (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 (3)什么是物镜? (4)物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5)目镜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生活中哪种透镜作用相似? (6)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为什么? 总结: 1.结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显微镜与望远镜》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显微镜与望远镜》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 1.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2.下列关于物理知识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A.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B. 阳光照在云上,云底下会形成阴影区域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说明音调和振幅有关 D. 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活动,说明了次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下列关于显微镜与望远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 B. 天文望远镜物镜的口径比较大 C. 我们在学生实验室用显微镜看细胞是通过成两次放大的像实现的 D. 有一种望远镜是将远处的物体在物镜的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把这个像放大 4.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 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C. 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D. 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5.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太空的科学家是()

A. B. C. D. 6.关于显微镜及望远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 B. 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 显微镜的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D. 望远镜的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7.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的目镜和显微镜的目镜作用相同 B. 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 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 该望远镜最终看到的是一个缩小的实像 8.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应放在物镜的一、二倍焦距之间 B. 远方的物体经过望远镜的物镜成的是一个缩小的实像 C. 通过显微镜的目镜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实像 D. 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观察者感觉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大了是由于视角变大了 9.生物课上,我们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显微镜的物镜是凸透 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镜所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为了看清本身不发光的细胞,有时需要利用凹面镜提高亮 度,这个凹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 C. 物镜所成的放大实像是可以用光屏承接的 D. 物镜所成的像与照相机所成的像性质相同 10.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看物体时,看到的() A. 都是实像 B. 前者是实像,后者是虚像 C. 都是虚像 D. 前者是虚像,后者是实像

望远镜与显微镜 教案教学设计

望远镜与显微镜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该章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因此望远镜与显微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本节须突出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总结出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基础。但由于学校教学器具的缺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未能完成必要的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理解成像规律不深。而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是认识能理解好的。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通过利用自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组装与探究来总结出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制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来探究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四、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并了解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 难点:探究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希沃电子白板 手机 学生自制望远镜与显微镜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将两个小故事,你们想听故事吗? 生:…… 师:小故事1: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两个透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像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与望远镜”知识归纳练习题

5.5“显微镜与望远镜”知识归纳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2.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A. 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目镜和物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凸透镜是物镜,靠近眼睛的凹透镜是目镜 B.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如图所示的是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 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 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 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 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5.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想看清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下列关于显 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显微镜镜筒两侧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 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测物体透镜叫做物镜 C.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D.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6.利用在离地面约为60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来探索宇宙奥秘的意义主要在于人类() A. 能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进入宇宙 B. 观察天体时的距离变近 C. 观察地球表面的清晰度得以提高 D. 观察天体时不受地球大气层的干扰 7.望远镜是用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面关于凸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目镜、物镜直径相同 B. 目镜、物镜焦距相同 C. 通过目镜看到天体的像比实际的天体大 D. 物镜直径比比目镜直径大,目的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 8.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5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3.5显微镜和望远镜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简单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显微镜、望远镜工作原理;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复习回顾】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 1.当u>2f 时,成 、 的 像。这是 工作原理; 2.当2f.>u>f 时,成 、 的 像。这是 工作原理。 3.当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