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4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4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4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四个单元包含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同时也按照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分类。

每个元素都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和离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和相同的电子结构。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带电的粒子。

正离子是电子数目少于原子数目的离子,负离子则相反。

3. 元素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等。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描述反应过程。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

酸具有酸性,碱具有碱性,而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进行观察和判断。

5. 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外加电流的作用,使得正极和负极上的化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化学反应包括电解和电池两种形式。

6. 化学计量与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是指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确定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化学计量可以用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体积和物质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7. 功能性物质的认识与应用功能性物质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如酸碱指示剂、洗涤剂、防腐剂和药物等。

了解功能性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今后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希望你能在学习中发现化学的魅力,并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第一节 爱护水资源一、 水资源现状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 2O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 水的净化一、 水的净化方法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九年级 化学 第四单元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 化学 第四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一、水1、水的组成:(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d.反应原理(方程式):产生位置正极负极体积比 2 : 1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偏大的原因:1、氧气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2、氧气的氧化性强,与电极发生反应,消耗了一部分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现象: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现象:气体,产生,放热f.结论:直接结论:①氢气是由元素组成的。

氧气是由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间接结论:②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可分,一个水分子由和构成2、水的污染:(简单但常考)(1)水资源: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

(2)水污染物:①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②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爱护水资源:①②(措施):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淀;明矾(KAl(SO4)2·12H2O)吸附沉淀;过滤:除去溶性固体小颗粒活性炭吸附:①吸附一些可溶性杂志、)②滤去不溶性物质(次要)消毒:O3、ClO2、Cl2、漂白粉----消灭大肠杆菌(消毒效果由高到低)蒸馏:蒸馏过后的水是物★注意:除消毒外其余净化方法均为方法。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过滤的注意事项:(重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速度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防止液体未经过滤,使滤液浑浊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防止液体洒出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重叠处----防止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飞溅★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①;②;③★过滤速度减慢的原因:①滤纸和漏斗间有气泡;②大颗粒不溶物堵塞滤纸孔★简易净水器所有的物质都有过滤作用,层层过滤,由粗到精,顺序不能改变。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 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 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相对原子质量=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三、 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第四单元的知识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比如氢原子就没有中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原子质量的大小,也能更方便地进行化学计算。

三、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我们可以说“氧元素”,但不能说“一个氧元素”。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用来表示元素。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而不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

四、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18 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九年级4单元知识点归纳

化学九年级4单元知识点归纳

化学九年级4单元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的内容。

本文将对化学九年级4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概述。

一、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1.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2.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特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2. 反应物:参与反应而消耗的物质。

3. 生成物:参与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

4.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化学平衡: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三、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是阳离子(带正电荷)或阴离子(带负电荷)。

2. 离子反应:离子在溶液中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应。

3. 离子方程式:用离子符号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常见化合物和化学式1. 水:H2O,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2. 碳酸氢钠:NaHCO3,常见的发酵剂。

3. 二氧化碳:CO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五、化学能和化学计量1. 化学能: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离子的化学计量:通过离子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确定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六、酸碱中和和盐1. 酸碱中和: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2.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七、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易于形成阳离子。

2. 非金属:大多数为气体或固体,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八、空气成分和氧和燃烧1. 空气成分: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2. 氧气:支持燃烧和呼吸的气体。

3. 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为初三化学的有机物的分类与命名。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命名规则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在化学中,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碳是地球上存在数量最多的元素,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特殊,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有机物的基本特征是碳与氢的共价键,同时也可以存在其他元素的共价键,如氧和氮等。

2. 有机物的分类方法有机物能够根据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根据有机物分子链的长度来分类,可以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烷烃的分子中只有碳-碳单键,烯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炔烃的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三键。

在具体分子结构上,有机物还可以根据它们的官能团进行分类。

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决定其化学性质的基本结构,如羟基、羰基、羧酸基等。

根据官能团的不同组合,有机物可以分为醇、醛、酮、酸等不同类别。

3. 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是为了表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命名可分为系统命名和常用名两种。

(1)系统命名: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采用联前缀、基前缀和主链基命名的方式进行命名。

常见的联前缀有甲、乙、丙、丁等,基前缀表示碳骨架的长度,主链基是有机物分子中最长的一条连续碳链。

(2)常用名:一些比较常见的有机物,由于历史原因或广泛应用而得到常用名。

常用名是在系统命名之前广泛使用的命名方式,如甲醇、乙醛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名仍然存在并广泛使用。

4. 标明结构的简便符号有机物的结构可以使用简便符号进行标明,以方便表示和描绘结构。

常见的简便符号包括数字表示碳链的长度,H和非碳原子表示相应的氢和其他非碳原子。

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它们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机理的重要基础。

掌握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应用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结构。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没有中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呈电中性,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2. 相对原子质量。

-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 -12原子质量×frac{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元素。

1. 元素的概念。

-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元素符号。

- 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H、He、Cu等。

- 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例如H表示氢元素。

-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

-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例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等。

三、离子。

1.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 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必背知识点一、爱护水资源1. 水资源的分布与现状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 节约用水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上:一水多用,如淘米水浇花、洗衣服水冲厕所等。

工业上: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使水循环使用。

3. 防治水污染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生活上: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1.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原水→静置→絮凝沉淀 (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2. 净化方法及其作用沉降: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把固体和液体分离。

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杀菌消毒:除去水中的细菌、病毒,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化学变化。

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净化程度最高。

三、水的组成1. 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³,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四、氢气的性质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为2H℃ + O℃ = 2H℃O。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说明:①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也有不相似的(如: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②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也有相似的(如: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③ 构成原子不可缺少的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原子核中可能不含中子)且数量相等。

(5)相对原子质量: Ar = 单位:“1”(不是Kg ,也不是没有单位) 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注意: ①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 2、O 3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的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磷元素的红磷与白磷混合物)(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 、书写方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b 、意义注意:①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等②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③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组成;④ 原子是微观概念,即可论种类,也可论个数,用于描述物质分子和单质的构成。

⑤常见元素名称及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 硼(B ) 碳(C ) 氮(N ) 氧(O ) 氟(F ) 氖(Ne ) 钠(Na ) 镁(Mg ) 铝(Al ) 硅(Si ) 磷(P ) 硫(S ) 氯(Cl ) 氩(Ar ) 钾(K ) 钙(Ca ) 锰(Mn ) 铁(Fe ) 铜(Cu ) 锌(Zn ) 钡(Ba ) 银(Ag ) 汞(Hg ) 碘 (I) 溴(Br )⑥ 元素分布:地壳中:O 、Si 、Al 、Fe 、Ca 细胞中:O 、C 、H 、N 空气中:N 、O c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者:门捷列夫 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依据*16个族:7个主族(A 表示),7个副族(B 表示),一个0族(稀有气体),一个第Ⅷ族(8,9,10纵行) 各族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本文将从单质与化合物、酸碱的定义和性质、盐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单质与化合物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如水(H2O)和盐酸(HCl)等。

二、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离子(H+)的物质。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

1. 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包括酸味、酸性溶液导电、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和硝酸等。

酸的酸性可以通过指标溶液的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等。

2. 碱的性质碱的性质包括苦味、碱性溶液导电、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等。

碱的碱性也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

三、盐的性质和应用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

盐多为结晶固体,可以在水中溶解。

盐的性质和应用广泛。

1. 盐的性质盐的性质包括无味、能导电、晶体结构稳定等。

不同的盐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氯化钠是食盐,硫酸铁是一种酸性盐。

2. 盐的应用盐在生活、工业和农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食盐是人们常见的调味品,用于食物的加工和烹饪。

氯化钙用于提供钙离子和氯离子,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处理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酸碱和盐经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制作肥皂、草酸清洁、水处理等。

此外,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也帮助我们准确检测酸碱溶液的性质。

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酸碱和盐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1. __物质的颜色__: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与其化学成分和结构有关。

2. __物质的导电性__:导电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能否导电主要取决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

3. __物质的溶解性__: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与其他物质发生溶解作用,形成溶液。

4. __物质的燃烧性__:物质在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并放出能量。

二、物质的组成1. __元素__: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物质。

2. __化合物__: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分解出元素的物质。

3. __混合物__: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三、化学方程式1. __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格式__:反应物→生成物。

2. __离子方程式__:用离子表示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能更直观地反映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

3. __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__: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四、化学式和化合价1. __价电子__:位于原子外层的电子被称为价电子,它们参与元素间的化学反应。

2. __化学式__: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3. __化合价__: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价值,用来表示元素的元素价态。

五、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__金属元素的性质__:金属元素大多数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__金属元素的氧化__:金属元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3. __金属元素的碱性氧化物__: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六、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 __非金属元素的性质__:非金属元素大多数是气体或半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

2. __非金属元素的氧化__:非金属元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3. __非金属元素的酸性氧化物__:非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通常涉及基础化学概念和元素,这些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高级化学概念的基础。

以下是该单元可能包含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以及它们在教学大纲中的呈现方式。

# 第四单元:基础化学概念和元素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任何可感知的实体。

- 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单元。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组成。

-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由其原子序数决定。

2. 元素的分类:- 主族元素(如氢、氧、碳等)。

- 过渡金属(如铁、铜、镍等)。

- 稀有气体(如氦、氖、氩等)。

3. 元素的性质:- 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更多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物质。

- 置换反应:元素从一个化合物中置换出另一个元素。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3.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能量守恒原理。

四、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化学式的书写:- 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 化合物化学式的确定。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质量守恒原理。

- 平衡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

3. 物质的量:- 摩尔概念的引入。

-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五、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1. 实验室安全规则:-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和存储。

2. 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3.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观察的记录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在九年级化学的第四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用于维持化合物的稳定性。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它通常发生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主要发生在非金属元素之间。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云的相互作用力。

二、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电粒子,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

离子化合物是由这些离子通过离子键组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离解能力,能够导电。

在晶格结构上,离子化合物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

三、共价化合物和共价键理论共价化合物是通过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共价键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共价键的性质。

共价键理论主要包括原子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原子轨道理论认为共享电子对存在于形成它们的原子轨道中。

分子轨道理论则认为共享电子对存在于由合成的原子轨道形成的分子轨道中。

四、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支学科。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包括碳的共价键和碳的四价性。

碳的共价键允许它形成广泛的化学键类型。

碳的四价性允许它与其他四个原子或基团结合。

五、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指在恒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可由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常数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

它可以受到温度、物质浓度、催化剂和反应物质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六、酸碱中和反应和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则是指溶液中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概述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概述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概述1.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1.1 实验室制取氧气- 常用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或高锰酸钾- 装置:试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注意事项:安全操作,避免火花引起爆炸1.2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2. 化学反应与能量2.1 化学反应的本质- 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旧键断裂,新键形成2.2 能量变化-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 放热反应:生成新键能量高于断裂旧键能量- 吸热反应:生成新键能量低于断裂旧键能量3. 燃烧与灭火3.1 燃烧的条件- 氧气存在-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具有可燃性3.2 灭火的方法- 隔绝氧气:用灭火器、灭火毯等- 降低温度:喷水、泡沫等- 清除可燃物:疏导、转移等4. 金属的化学性质4.1 金属的通性- 容易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能与氧气、酸、盐等发生化学反应4.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钾 > 钠 > 钙 > 镁 > 铝 > 锌 > 铁 > 镍 > 锡 > 铅 > 氢 > 铜 > 汞 > 银 > 金4.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腐蚀原因:与氧气、水、酸等接触- 防护方法:涂层、阴极保护、选用耐腐蚀材料等5. 有机物的基础知识5.1 有机物的定义与特点-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机物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5.2 有机物的分类- 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 烃的衍生物:含碳氢以外元素的有机物5.3 有机物的化学反应- 加成反应:不饱和键断裂,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取代反应: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代以上为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知识点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九年级四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和化学能等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式子,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反应物位于反应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反应式的右边。

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物质性质的改变都可以通过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以下几点原则:1. 各种物质要用化学式表示,并用符号表示各个物质的状态(如(g)、(l)、(s)、(aq)等);2.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连接;3. 可以使用化学平衡符号(↑、↓)表示生成物的物质态变化;4. 反应条件可以加在方程式的上方或下方。

二、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电子的转移而导致物质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氧化指失去电子,还原指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如下:1. 氧化剂是指能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给予电子的物质;2. 氧化剂和还原剂总是成对出现;3.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数目不变,总电荷守恒。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氧化、还原金属离子以及氧化还原滴定等。

三、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包括电解、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行为等。

1. 电解电解是利用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使溶质分解的过程。

在电解中,正极称为阳极,阴极称为阴极。

阳极是电离负离子的地方,阴极是电离正离子的地方。

2. 电池电池是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电池和电解池。

化学电池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而电解池则通过外加电流使反应进行。

3. 电解质溶液的行为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电解行为,包括电离、电导、电析和电泳等过程。

四、化学能化学能是物质内部储存的一种能量形式,化学反应过程常常涉及能量的转化。

化学能的来源包括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

化学能转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 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2. 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3. 化学反应:化学能可以在不同化学反应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一.爱护水资源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1.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2.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3)过滤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A .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B .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C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4)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A .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B .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C .注意: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加热时暴沸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三.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一.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
1.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
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在这四种净化水的
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3)过滤
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A .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B .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C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4)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A .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B .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
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C .注意: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
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暴沸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
三.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3)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
拉瓦锡
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确认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4.氢气
(1)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氢气 + 氧气——→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点燃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燃气体,若
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证明氢气较纯。

5.化合物与单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
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如水、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纯净物(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氧气。

四、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种化学式
(2)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①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
②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由原子构成)。

B. 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KCl
写法: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读法:某化某
②氧化物:如:HgO、SO2、Fe3O4
写法:另一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读法:氧化某几氧化几某(3)化学式的意义:
A、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B、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
①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中某原子的个数。

③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④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十、化合价
(1)概念: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化合价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2)写法:元素符号正上方,先符后数“1”不忘
(3)一般规律: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a.氧元素通常显-2价 b.氢元素通常显+1价;
c.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d.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如Fe:+3价的读铁,+2价的读亚铁。

②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③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 0。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有一定的区别:
(5)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①用顺口溜记忆一价钾钠银氯氢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较常见
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1价:铵根 -1价:氢氧根,硝酸根,氯酸根
-2价:硫酸根,碳酸根 -3价:磷酸根
(6)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律
(1)先读后写,后读先写。

如:氯化钠NaCl,氧化镁MgO,二氧化碳CO2
(2)金属前,非金属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

如氧化铁Fe2O3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噶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