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
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
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
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
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
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
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
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
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
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
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
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
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
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
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
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
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
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
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
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第二篇: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
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
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
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

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
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
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
教育效果呢?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
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
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
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
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
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
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
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
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
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
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
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
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
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
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
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
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
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
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然而,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仅仅上面所提的几点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
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育策略,教育好调皮儿童。

第三篇: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读后感
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因为儿童自身还具有珍贵的精神资源。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认为,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成为哲学家。

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他的作品大量借鉴儿童的艺术表
现视角和手法。

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衣》里让一个小孩子拯救了从
皇帝到臣民全都说谎的成人社会。

中国的丰子恺、贾平凹、周国平
等人甚至将儿童视为成人社会应当学习的道德表率:儿童天真坦率、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拐弯抹角??总而言之,儿童的精神世界不
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内容是值得成人学
习的,这已经成为不少人士的共识。

中国的许多孩子的天性或生活正在遭受披着各种美丽外衣或高尚目的的各种“教育”的抑制、干扰甚至破坏。

解放儿童,就要批判旧
的儿童观念和教育观念,就要将超前教育、神童教育、幼儿珠心算
教育、幼儿读经等从儿童生活中清除出去,这些“教育”压迫儿童,
破坏儿童天性,霸占童年时光,它们是反教育的,对儿童的成长是
有害的。

确实如此,儿童的生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转换和生长的,儿童在每个年龄段的衔接地带其智慧水平、世界观念以及学习方式均会发
生质变。

因而,卢梭提出“否定教育论”,杜威主张教育应当发生从
传统的成人中心或教材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的哥白尼式革命,维
果茨基提出“教育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的教学原则。

从卢梭到蒙(请您继续关注好范文网:)台梭利,这些伟大的教育学家的基本主张也许是薪火相继,也许是不谋
而合。

儿童教育学(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终极使命不就是
破译儿童自身的“内部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吗?而“内部教师”不就是儿童天性的总和与灵魂吗?老子云“道法自然”,教育学不也
应当师法儿童的内在自然(“内部教师”、儿童天性)吗?而这进一
步凸显了儿童中心、儿童本位教育学的科学深度和迷人魅力。

现代
儿童教育是以儿童为出发点,又是以儿童的成长为其归宿的。

也就
是说,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立场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

中国的儿童教育需要儿童本位,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儿童本位。

这让我想到了明代的一位学者罗汝芳,罗汝芳将赤子之心、儿童天性
看作身心的源头,也看作家国天下的源头,他主张建设童心为本的
学说,主张建设儿童本位的社会与文化。

鲁迅在《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中也主张建设“幼者本位”的社会
以取代过去“逆天行事”的“长者本位”。

而法国思想家巴什拉也有类
似的思想:“如果我们说社会是为学校而构成的话,那么,在人的内
心该是多么明快、多么可亲!学校是一种目的,学校就是目的,我
们的全部身心都对未来的一代负有责任。

”这些思想是一种彻底的以
人为本的主张:人为本,社会是末,人是根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
枝叶花朵,这对于当今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
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
长进不同的专业组。

育才的教育方针是:“已发现有特殊才能者采取
既专且博之原则;未发现有特殊才能者采取先博后专之原则;中途
发现所入之组不合性情,或发现另有更高之才能时,得也转组等”。

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儿童是成人之父,解放了的儿童必然能“创造”保留了丰富天性的
成人。

换句话说,能够保障儿童解放的教育条件、文化条件、社会
条件,就是能够保全人的天性的生活条件,在这种生活中,成人自
然得到解放。

所以,儿童的解放不只是解放了儿童,同时也解放了
成人,这是人性的全面解放,这是全体人的解放。

第四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高淳阳小孔菊花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刘晓东博士的大作《解放儿童》。

看了这本书,同感、质疑、否定参杂在一起。

看了书名,很多人肯定会说:“全人类都解放了,儿童还要解放吗?”是啊,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孩子真是幸运,要吃有吃,要
穿有穿,无忧无虑,幸福快乐。

但当你读了刘晓东博士的《解放儿童》一书后,就会知道何为“解放儿童”,为什么要“解放儿童”,同
时你也会被他的真诚和他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忱所打动,在书中他
借鉴卢梭、蒙台梭利、维果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观点大胆地阐述自
己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看法,语言尖锐而富有哲理,是一本值得慢慢
品味的良书。

书中主要分为三篇:第一篇“走出儿童教育地误区”,
第二篇“本能、潜意识和儿童教育”,第三篇“尊崇天性解放儿童”。

我对第一篇看得比较仔细,刘博士主要论述了自己对当今中国学前
教育现状的批判、反思和再思考,从开始谈“三寸金莲”到发出“救救
孩子,救救教育”的呼声,无一不显示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发自内心的
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担忧,因此,他也大胆地提出了尖锐地批评。


者在书中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也写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到百草
园的乐趣,使我思考了很多……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这并不是我们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做到的,
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工
作中,我们会以这个观点来审慎我们的工作,还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还幼儿绝妙鲜明的彩色世界,还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作者给了以下几点的阐述:
1.发展决定着教育。

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
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
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
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3.教育尽管创造了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
展的“必须途径”。

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
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作结果又必然的符合儿童发展
的自然进程。

因而,教育与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决定的。

教育体制是服务于儿童的成长的。

从“政治性语文”的逐步消失、
从郭沫若老师“美”其名曰的“刑教”的消失、从“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一系列的教育举措的开展,无非都奔着同一个目标——更好的服务于
儿童。

正如书中分析的儿童心里成长规
律一样,现行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正逐步适宜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多位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去
完成核定的目标。

教育是为了儿童飞的更高。

儿童是一个灵活的多面体,在某些特定规律的前提下,他会展现一个的镜面给我们去观察,而通过观察,
我们才能逐步挖掘儿童存在的潜能,这个潜能并不是我们去填鸭式
的灌输而激发出来的。

但是我们是否在探索儿童潜能的同时,发现
一些并不一定为教育者所接受的方面,如:某一游戏、某一漫画等。

如果这时我们采用扼杀的方法去让这本不该被掩埋的地方,填塞入
我们成人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如《三字经》、美文背诵等,我们
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小孩子花去的多少的快乐时光!得到的是我们
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东西现在对小孩无用,但来日方长,
日后肯定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
我们有什么能力去猜测一个儿童将来的人生轨迹;或者,我们凭什
么断定他肯定吃这套?用一句《三字经》里的话“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通通都给囊括进去,一代传一代,于是一代代
的“背”下去。

最后套用一句书中的话结束我的感悟:儿童有儿童的天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的本真的生活那里……
第五篇:读解放儿童有感
读《解放儿童》有感
夏夜天气仍很闷热,窗外还传来阵阵空调主机的声音。

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阅读的感觉。

我拿出《解放儿童》阅读着、思考着。

初看文章,看到的是作者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不满及批判。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是否太偏激、太悲观了?我作为一线教师,我所看到
的幼儿教育正在欣欣向荣: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指导着大家
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倡导孩子在做
中学,玩中学??
而后,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你能保证其他地区、幼儿园也个
个向你们省级示范园一样吗?”同行的话让我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专权: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想到家长们带孩子学识字,学珠心算??我们的
一片好心其实是歪曲了教育的初衷,而有点极端了,有许多家长是
否和我们一样呢?甚至更过之?想到还有些孩子不堪学习的压力而
放弃生命,我忽然理解作者的苦心了:作者在用自己夸张的“呐喊”,
深切的希望教育不异化,而能端正观念,遵守生命的原则,真正做
到以孩子为本,引领孩子在体验自然的快乐中成长。

于是,又细细拜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思:
观念一: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从古代的三寸金莲到读《三书五经》,从现代的超前教育到神
童的出现,拔苗助长磨灭了儿童的天性。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
的成长需要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的天性、能力的正常的
生长有一定的程序。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我们对儿童一点也
不理解: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迷途。

最明智的人致
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
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是想一想他
们还没有成人呢?”
?思考:儿童是人,是从尊重、维护儿童权益的角度提的,而不
是成人的附属品。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端正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积极主动的个体,有自主活动、独立活动和充
分活动的权利;是完整的个体,发
展要全面;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不断成长;具有个体差异,有不同的特点。

并在生
活中时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行动中,遵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
在幼儿不同时期,给幼儿过不同的生活。

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
是按照一定发展规律的,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不同,幼儿更多的以
形象思维,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学习,以后生理、心理愈成熟,抽象
思维、间接经验的学习渐占主导地位。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教
育更为有效。

观念二:尊重儿童的本能----深入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从儿童的梦想到充满梦想的游戏,到心灵的游戏儿歌、童话、
神话、那些“猫话狗话”“鸟言兽语”都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儿童的梦想,他的泛灵论和童话,大大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他有一个
远远大于客观现实的世界。

周作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不同的,他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应当探究、认识这个世界并予以尊重。

教育不仅使儿童发展,还应当使儿童快乐。

”?思考:有些家长不理
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好玩,为什么会把自己当成童话里的小红帽?呼应课程中尼罗教授介绍的11岁澳大利亚孩子的诗中讲到:理
解孩子的世界。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欣
赏儿童的生活,还儿童自由,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满足幼儿好奇、
好问,让儿童在亲历和体验中充分的想象、创造、探索、操作,获
得难以抹去的记忆:生活的经验。

观念三:学会欣赏儿童-----儿童是“探索者”与“思想家”。

?儿童是有智慧的,儿童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
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爱因斯坦4、5岁看到父亲给他的罗盘针以奇
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使他感到了巨大的惊奇。

他在追溯自己的
科学研究历程时曾提及这件事给他的心灵所带来的震动。

威哥思伏
斯称:“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毛虫关在
瓶子里,它吐丝做茧,几天后,在我仔细的惊奇的观察下竟
出现了一只蝴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问题具有“哲理性”,在他看来儿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思考:如何发挥儿童的探索性?如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教师给
予孩子坚定的支持系统,有物质、时间、精神的,教师成为孩子活
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使孩子以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认识
世界、获得经验和发展能力。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

苏霍
姆林斯基带孩子到“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中探索,科学的最终
源泉——大自然,这与“田野”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时投入到真
实的学习境地中(自然界、幼儿园、社会)而不是虚拟的、模仿的,更强调幼儿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而不是传统的间接资料与经验,如
认知超市,认识鸟等,通过参观、饲养、观察、记录来自由建构对
学习对象的知识经验,而不是看图片、听老师讲。

再如通过自己的
操作,幼儿发现冰在水里会浮起来的有趣现象,这些只有通过孩子
的亲身操作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今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理念,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儿童的学习
和发展规律,树立儿童发展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创设健康、丰
富的物质环境,充满关爱、尊重、支持、理解的精神环境,充分的
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间的积极的互动与交往,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学会等待儿童,与儿童对话,读懂儿童这本书,我们将会和他们共成长。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
也为儿童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钰
20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