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共44页文档
(完整版)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 却为世界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
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
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 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
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 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大量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国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不断的发展创新成为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朋友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三农”问题方针,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报告是通过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的调研和研究,总结出我国农机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展望了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不断发展,相关行业和企业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农机化发展方面,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成果,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已经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国家。
从生产方式、机械化作业率、农机产品种类等方面来看,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且不断攀升的。
具体表现为:1. 农机化作业率不断提高当前,农机化作业率不断攀升,普及率迅速提高。
据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已达到70%以上。
在蔬菜、水果、草莓等高效微生态种植领域,机械化作业率为90%以上,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我国的农机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技术研究也在逐步推进和发展,为提高机械化水平打下了基础。
2. 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中国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除传统类型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种植机械外,还涌现出大型、精耕细作及智能化等多样化农机产品。
不仅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了生产的便利性,也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 田间管理得到改善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农民朋友们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农民的生产局限性和信息技术借助农业技术的全面融入,不仅在机械化更新领域,同时也涵盖到了生产和经营各方面的方面,提升并改善了这个行业的整体管理效率。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发展成果相对应的,农业机械化科技还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1. 生产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率仍有不小的差距,机械化程度和效率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的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节能技术已成为农业 机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如高效发 动机、轻量化设计等,可以降低农业机械的能耗,减少对环 境的负担。
减排技术
农业机械的减排技术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采用先 进的尾气处理和排放控制技术,可以降低农业机械的尾气排 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03
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挑战与解决 方案
技术创新与推广
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创新是推动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
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
消耗和环境影响。
加强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 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进步
。
农业机械化的成本与效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农业机械化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详细描述
某企业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创新,研发 出更加环保、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有效降 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 做出了积极贡献。
案例三
总结词
政策引导,促进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某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政策,通 过财政补贴、技术推广等方式,鼓励农民采 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特点
农业机械化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等特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与发展
起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 推广农业机械化,主要涉及拖拉 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简单机械 。
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机械化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种高效、 智能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措施
加强农机服务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完善农机服务政策
制定完善的农机服务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 效益。
03
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规划
明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步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
提供指导。
02
增加财政投入
业。
绿色环保
农业机械化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推广使用低排放、低能耗的农 业机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高效化
农业机械化将不断提高作业效率和 生产效益,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和作 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确保机械质量和操作安全。
完善农业机械保险制度
为农业机械使用者提供保险保障,降低使用风险和损失。
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建立农业机械化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开设农业机械化相关专业和 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 广和应用。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 力资源成本。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能够推动农业向规模化、 集约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
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措施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围绕着一些基础性的农机具展开。
拖拉机、耕犁、播种机等农具开始逐步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
农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劳动强度得到显著降低。
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后续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
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作物的收获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极大地缩短了收获时间,提高了收获质量。
插秧机的普及,解决了水稻插秧的难题,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植保机械的发展也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种植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我国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的农业机械化也在不断推进。
畜牧业机械化方面,饲料加工机械、挤奶机械、畜禽养殖环境控制设备等的应用,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养殖质量。
渔业机械化则涵盖了渔船装备、捕捞机械、养殖设施等方面,推动了渔业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体现在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上。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机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农业机械。
农机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需求。
农机装备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逐渐成为主流,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多样化要求。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跨越,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显著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农机化基础性工作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探索出一批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农机化技术与管理标准。
(一)组建了较完善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和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
此后,在全国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维修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
国家级单位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省级农机研究单位有21家,主要面向行业开展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和转化服务。
1999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部分科研院所转企、归并或撤销,大学学科调整。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支持有关科教机构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支持农业机械科研、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
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释放了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大信号,支持增强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农业机械化发展
针对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有限的状况,国家鼓励 农民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发展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机 械化,形成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格局。
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如今,种地已实现了全程机械 化,那些先进的大农机都是全自动 的,操作者只要坐在驾驶室里按动 电钮就行了。全省农村机耕、机播 和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7.9%、 92.5%和59.3%,农业机械化承担 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左右,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 要的生产力。
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参 加的人数以亿计。
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
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 探索与调整时期(1959~1969年)
3、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
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 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 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 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 1961年,拖拉机“趴窝”、“带病”的占2/3, 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亏损。 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 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离开土地拓富路
农业机械化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农机作业服务的建立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加快了农村内部分工分业。外出务工农民将土地交给合 作社经营,在土地收入不减的同时,又增加了务工收入。 一些农民也开始购买农业机械为其他农户开展代耕服务, 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农民的经 济收入。
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1. 引言1.1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背景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具时代,生产力低下,劳动强度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
1955年,中国首次引进了苏联的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设备,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起步。
随后,中国先后成立了农机化工作站、农机具厂和农机化的专业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2004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种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大。
中国农业机械已经实现了从粗放型、简单型向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转变,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0字】1.2 中国农业机械现状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种类日益丰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机械总保有量逐年增长,农机配套农田面积逐年扩大,农业机械使用强度逐年提升。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农业机械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机械维修和配件难题依然存在。
由于农业机械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协调,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中国农业机械现状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强农业机械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机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那个时候,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以人力、畜力为主要生产力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农村工作的农业机械化进展情况
农村工作的农业机械化进展情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农村工作的农业机械化进展情况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投资力度不断增加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增加。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购置农机设备。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加大了对农机市场的投资力度,推出了更加先进、智能化的农机设备。
这些投资的增加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农机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投资的支持下,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简单的农工具到现代化农机设备,农户在种植、收割、运输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传统的手工收割小麦耗时耗力,而现在农民可以通过联合收割机一次性收割大面积的庄稼。
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业机械化带来就业机会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一批机械操作员。
这些机械操作员通过掌握农机设备的使用技巧,为农民提供了专业的服务。
他们不仅帮助农民完成了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也创造了一批新的就业机会。
这为农村村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增收途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机设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农村工作的农业机械化进展很明显,但农机设备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目前,我国在农机制造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品质不稳定等。
为了提升农机设备的技术水平,我们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机设备的升级换代。
五、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成果农业机械化进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
近年来,各种高科技农机设备相继问世,如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和精准施肥装置等。
这些科技成果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革新,提高了农业效益。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如下:
1.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种植、收割和粮食加工等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2. 农机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农机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大型农机和节能农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农机作业面积不断增大,农民不再依赖人工劳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工作效率。
3. 农机品种多样化:中国农机品种不断丰富,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输送机、播种机、喷雾机等一系列机械设备。
这些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提高了农田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4.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推动了农村农机服务中心的建设。
农机运营主体逐渐从农民个体转向专业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更规范和专业的农机服务。
5. 农机更新换代加快:中国政府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置新型、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
农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农村地区农机服务不足、农机设备生产技
术和质量不高、农民对农机的认知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等。
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农机使用水平是当前的重点任务。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分析报告1.引言中国是全球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将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
2.农业机械化现状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中国农业机械总量居全球首位,但单位农田面积机械化率仍然较低。
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服务机构少、小农户难以承受机械化成本等。
3.强化政策支持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制定有利于农机购置和农机服务的相关政策。
同时,加强农业机械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机使用率,能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农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能化农机具备自动化、智能控制等特点,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效率。
目前,我国已经在农机智能化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应用,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农机服务的发展农机服务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农机服务主要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应鼓励农机企业积极投资发展农机服务业务,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6.农机研发的重要性农机研发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
我国应加大对农机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高效、节能、环保型农机的研发和应用。
7.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还要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农业机械化,减少农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8.对策建议(1)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2)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机械化水平;(3)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机使用效率;(4)加强农机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提高服务质量;(5)加强农机研发合作,促进农机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大致发展趋势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更好 2.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加强 3.关键机械化技术要求提高 4.种植科学管理与水土环境保护 5.构建基于信息管理的生产技术体系 6.注重农业机械标准技术
总结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要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把握好国内的市场把握 好也要着眼于世界走出国门。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把理想与之结合,用创 新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我国的农机的发展注入充沛的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 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的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重大突破和发展。信息, 网络,高科技更好地应用在农机上,使我国农机能够得到跨越发展。
组织服务社会化。美国农业的社会化程度极高,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喷 药、灌溉、收获和加工等,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请服务公司全过程代办。为农 业生产服务的人口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终端的农产品上。
直接补贴。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得4万美元的直接补贴。 反周期补贴。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得6.5万美元反周期补贴。 作物与收入保险。国家为保险机构提供保费补贴,保险机构为生产者提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2.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2.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3.农机服务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问题?
中国农业机械化今后应如何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起始时间及历时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
1949-2014年我国农机总动力情况
2016年我国拖拉机生产情况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农业机械化进展状况与策略
02
农业机械化进展的影响因素
政策与法规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机械化 的发展,提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 惠,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法规完善
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农业机械化的生产、经营和使 用,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与装备
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新型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
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尚未完全成熟, 部分高端农业机械仍需依赖进口,自主
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 偏低,对农业机械的接受程度和使用
能力有限。
土地流转难度大
我国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土地经营规 模小,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健全
成功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
详细描述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注重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 的融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欧洲一 些国家则注重发展多功能、复合型农业机械,满足不同 农作物种植和农艺要求。日本、韩国等国家则注重引进 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适合本国国情的农 业机械。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我国农业机械化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3
推进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作业效 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02
03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机械 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机户和农机专业户增长情况 (1990-2008)
大中拖保有量、大中拖配套机具保有量、机具配套比变化情况 (1990-2007)
小拖保有量、小拖配套机具保有量、机具配套比变化情况 (1990-2007)
中国农业已进入增机减人(转人、育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农业机械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 高水平发展,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1996
2.78
6.65
2298
6.46
2386
5.87
2669
4.83
3306
3.45
4818
2.69
6291
2.32
6929
表2(续) 我国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农业劳动力用量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年份
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机动力用量 单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劳动力用量
(万千瓦/亿元)
51.94
28.84 20.36
40.69
2005
37.24
53.43
30.26 22.63
39.53
2006
39.34
55.51
32.00 25.11
38.6
2007
41.64
57.83
34.56 27.83
37.8
201
37.1
我国农机总动力和每百亩耕地农机动力增长情况 (1990-2008)
(万人/亿元)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元/人)
1997
2.96
2.29
7280
1998
3.11
2.23
7552
1999
3.39
2.26
7450
2000
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3 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
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 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 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 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
第一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历程、特点、体系和展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我国典型的机械化生产体系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1.定义: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 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 方针政策:
1.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2.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3. 农业机械以小型为主 4. 农业机械制造以地方工业为主 5. 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合作社自己的力量为主等
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家设立了统一管理农机 制造、修理、科研的机构,基本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农 机化管理体制。
2.2.2 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 运动,参加的人数以亿计。 农具改革运动促进了县、社工业,特别是农机具修造业 的发展。当时全国公社农机具制造修理厂共有86000多个, 县级厂2000多个。
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5]
国营机械化农场培养了大量的农机人才,在农 业机械化生产计划、机具的选型配套、农作物的机 械栽培技术、机器的作业定额、维护保养等方面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教学课件ppt
03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的智能化
智能化技术应用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如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 能化决策。
智能化的优势
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精度,降低人工成本,改善农民生产 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的精准化
精准农业
农业机械化的精准化发展,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喷 药等,能够实现根据地形、气候等条件进行精细化作业,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交流
加强与国际农业机械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 机械化技术和管理经验。
贸易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机械化的贸易合作,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国 际竞争力。
信息共享
建立国际农业机械化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国际间的农业机械化信 息交流。
05
结论
研究的主要发现
1
农业机械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提 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精准化的应用
精准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耕整、播种 、施肥、灌溉、喷药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的绿色化
绿色农业
农业机械化的绿色化发展,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 协调发展。
绿色化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型的农业机械,如无污染的农药喷洒机械和环保 型拖拉机等,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础与装备支撑。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0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
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未来发展趋 势及推动策略,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