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歌主题变奏曲》

合集下载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旋律形态分析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旋律形态分析

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音乐旋律形态分析作者:龚培琳丁星方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是一部以俄罗斯生活景象为题材的交响音画,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情调,这是一首含有两个音乐主题并交替变奏的双主题变奏曲。

通过两个不同民族风格的旋律所形成的对比,描绘了景物化的形象。

鲍罗丁用各种形态的音乐旋律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场景,本文从用特定的音高、音域音型进行环境描写,用不同的旋律形态表现不同的音乐角色,用特有的旋律与调性及旋律半音化进行表现特有的民族特色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旋律形态特点。

关键词:鲍罗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旋律音畫民族性旋律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78-03对一部作品进行音乐旋律形态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掌握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发掘更加细微的表情,这种分析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对作品进行赏析,提升学生的美学审美观念,以此指导学生的实践,也是教师在学生乐器的演奏指导、舞蹈动作编排、声势设计的基础。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鲍罗丁作品中的一部交响音画作品。

作品用旋律描、配器及音乐形态述了一副:在广阔无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支骆驼商队由军队保护着,由远至近祥和安逸地前行着,直至他们缓慢的走出作者所为听众呈现的画面。

作曲家通过旋律对画面进行阐释,关于其所表现的音乐旋律形态,本文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用特定的音高、音域进行环境描写作者在作品中对所有细致画面的描述都是通过丰富的旋律变化来呈现的,对于不同的场景,作者使用不同的音高与音域进行了背景画面描绘。

如作品开始时,作者用小提琴一直在极限音区拉用pp的力度走持续的泛音,用持续地泛音、带有混响感空灵的特定音高创造一种一望无垠的空旷感觉。

随后作者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层次:使用中提琴与大提琴反复进行八度拨弦,使两个层次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五度的A和E交替的木管组连贯悠长的演奏。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演奏分析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演奏分析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演奏分析作者:孙阿瑶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内容提要]在《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中,作曲家鲁道夫·沃斯纳精确的运用了变奏曲式,高度统一的展示了理性思维的坚定性,同时采用了许多卓越的自由处理来表达俄罗斯人恒久不变的巨大情感冲突。

通过分析,能够清楚地看出它区别于其他作品而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鲁道夫·沃斯纳/变奏曲/手风琴中图分类号:J6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1-0201-3鲁道夫·沃斯纳是德国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曾在莫斯科著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和彼得堡的菲尔哈莫尼可音乐厅举办过音乐会。

他曾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在国际手风琴界享有盛誉。

作为欧洲人,他是第一位被纽约时代周刊古典音乐社邀请的演奏家,他的演奏气势宏伟,音色控制和变化得心应手,风箱运用自如,是德国手风琴学派的出色代表。

他演奏的保留曲目中包括巴赫、斯卡拉蒂、舒伯特、西贝柳斯、罗西尼等音乐大师的经典音乐作品,对德国手风琴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贡献。

一、创作背景谈到《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要从这个变奏曲主题——俄罗斯民歌《黑眼睛》说起。

在俄罗斯手风琴发展的初级阶段,手风琴作为一件崭新而又陌生的乐器并没有作曲家为其创作一些单独的作品,而是手风琴演奏者通过改编一些舞曲、歌曲以及一些管弦乐作品为主,像我们熟悉的《蓝色多瑙河》、《闲聊波尔卡》等等作品。

而这一阶段仅仅过了几年以后便出现了一些演奏者,他们不仅仅是演奏一些改编的手风琴作品,而且结合本民族的音乐素材,以民歌为基础,经过对主题的变奏来演奏一些俄罗斯民间歌曲,而《黑眼睛》恰恰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段旋律在俄罗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从二次世界大战到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只要是有人拉起手风琴,大家都会唱起这个歌曲。

从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就可以体现出浓浓的战争色彩,在卫国战争时期姑娘们等待小伙子重新回到他们的祖国,等待着他们凯旋归来。

音乐欣赏(幻想曲补充)

音乐欣赏(幻想曲补充)
(Smetana,Bedrich1824—1884) 捷克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 家、教师、评论家,捷克民族乐 派奠基人。 斯美塔那的创作以歌剧为主,共 写了八部民族歌剧。同时他还写 了很多交响诗、室内乐、钢琴和 声乐作品。 其中最突出的作品之一是交响诗 《我的祖国》。


《伏尔塔瓦河》
• • • • • • • • 一、伏尔塔瓦河的源头。 二、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三、林中狩猎。 四、乡村婚礼。 五、月亮、水仙的舞蹈。 六、伏尔塔瓦主题旋律再现。 七、圣.约翰峡谷。 八、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河水 冲出险境,音乐进入尾声。


《动物狂欢节》[法]圣· 桑
作于1886年,为标题性作品,作者以当时某些音乐大师及自己的作 品的素材为原型,使之夸张、漫画化,将这些素材赋予动物的形象, 其音乐别出心裁,幽默而略带戏谑,全曲由13首带标题的小曲及终 曲组成。


《序奏与狮王进行曲》 《公鸡和母鸡》 《骡子》 《乌龟》 《大象》 《袋鼠》 《水族馆》 《长耳朵的角色》 《森林深处的杜鹃》 《鸟舍》 《钢琴家》 《化石》 《天鹅》 《终曲》
组曲
定义:几个各具独立完整结构的乐曲,根 据互相对比的原则和一定的联系,在统一 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 曲,分两种:古代组曲和现代组曲两种。
古组曲 现代组曲
由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 性的乐曲组合而成,常为标题音 乐,有一定形象内容,可分以下 几种: 1、民族风格组曲 2、集锦式组曲 3、根据文学作品绘画或自己构 思的内容而创作的标题组曲 4、 描写生活的组曲 由统一调性的各类舞 曲组成,根据速度对 比的原则先后排列基 本有四种: 1、阿勒曼德舞曲 2、 库朗舞曲 3、萨拉班德舞曲 4、 基格舞曲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

浅析柴可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作者:尤小业来源:《人间》2016年第12期摘要:柴可夫斯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

他的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出自作品19号之第六首,由一个主题引发出的12个不同个性的变奏及尾声组成,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中图分类号:J65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6-01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风格柴可夫斯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从交响乐、歌剧、舞剧至器乐作品等,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中的旋律都十分脍炙人口,优美如歌,或是宽广恢弘,并且带有一丝忧郁的感情,因而被人们誉为“旋律之王”。

据外国音乐史书记载柴可夫斯基生平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创作初期1862年到1865年,二是“莫斯科”时期1866年到1877年,三是创作的成熟期1878年到1893年。

这首变奏曲写于1873年,是作品19号中的六首之一。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

在作品中,作者把传统音乐的创作技巧与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相融合,既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又带有对现实生活苦闷抑郁的情感,通过戏剧性的变化体现了出来。

他创作的钢琴曲有个鲜明的特点—多声部,钢琴作品《主题与变奏》就是由一个主题引发出的12个变奏及尾声组成,每一段都有三至四个声部。

二、柴可夫斯基《主题与变奏》简析主题: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四个小节一句,四个声部中最高声部构成主题旋律,抒情优美的行板,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并自始至终贯穿于各个变奏。

主题像一首民歌,深情而从容地吟唱出来,带着淡淡的忧郁之情。

谱例:第1变奏:高声部保持着同样的主题和情绪,内声部用八分音符去点缀,增加了织体的流动和声部层次,要使右手两声部调和,这一段整体音响是柔和的歌唱性的感觉,最后的渐慢应随着旋律的下行自然的表现出来。

民歌《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

民歌《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

2002年2月10日,由英国电影制片人巴里·布劳顿执导的四集纪录片《俄罗斯音乐祭》(BBC All theRussias/BBC )[1]映入大众视野。

该片从俄罗斯的圣歌和民间音乐的起源开始追溯,内容涵盖了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音乐遗产的介绍,一直延伸到当代先锋派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和索菲亚·古拜杜丽娜等的创作。

该片拍摄于俄罗斯偏远农村,这不仅是对俄罗斯文化心脏的一次唤醒,也是对作为俄罗斯音乐核心素材——民歌的追根溯源。

在该片的第一集“小白桦”中,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现任艺术总监瓦列里·捷杰耶夫以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作为导入,介绍了19世纪中叶努力发展“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一批作曲家。

其中,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认为,只有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才能“使作曲家写出这个国家的音乐珍品”[2]。

巴拉基列夫曾深情地表达:每当我悲伤的时候,我就会凝视银色的伏尔加河,在纤夫燃起的火堆旁边,聆听伏尔加的船歌。

[3]1858年,巴拉基列夫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三首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其中应用了民歌《小白桦》的主题旋律。

当代俄罗斯民俗学家维塔利·费德科在影片中表示:只要你走进白桦林,就会知道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桦树意味着什么,其他的任何一种树都无法带给你那种纯洁、孤傲和完美的特殊感觉,我认为这就是俄罗斯灵魂的写照,这也是巴拉基列夫和柴科夫斯基都使用过这个旋律的原因。

[4]白桦树是俄罗斯人民精神世界中纯洁、孤傲的特质的写照,与三套车一样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象征。

这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并开始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小白桦》相关的研究文献。

但是,中文语境中关于民歌《小白桦》的研究成果非常稀缺,这无疑为笔者的研究和写作设置了难度,但同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笔者将视角聚焦在文化本源地俄罗斯,焦点首先放在《小白桦》原始样态的追根溯源上,因为这是后来所有相关创作案例的根本。

浅谈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

浅谈格林卡钢琴变奏曲《夜莺》

图2图3(四)变奏二由两个乐段组成,乐段一第一句比变奏一变得更加果断、干脆,伴奏声部的八度加了重音,要更加跳跃,更富弹性,高声部的六连音旋律好似在模仿夜莺多变的弹舌音,(图4),后两句主旋律进入低声部,音色优美如歌,第四句高声部三连音下键要快,给人向前行进的感觉,像是为乐段二做准备;乐段二变为12/16拍,图4图5(五)变奏三由两个乐段组成,由之前e小调转至E大调。

旋律优美如歌,但不能拖拍子,119小节高声部的九连音与七连音要快速的、滑着来篇幅比较小,调性转回至e小调,与变奏二第一句相似,整个变奏音色十分果断、坚定,高声部的琶音依次清晰地弹出来,声音要亮,低声部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的音型,一小节为一句,每一句都要向上推着,句与句之间要衔接好,每个音既要轻、又要弹清楚,踏板要浅、要勤换,使音乐听起来不浑浊(图6)。

图6(七)尾声尾声由弱变强,逐渐加速,篇幅较长(图7),调性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之后回到了原调,最后用和弦结束全曲(图8)。

使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体现了创作的巧妙之处。

图7图8三、演奏心得——触键及音色(一)引子引子共4小节,前两小节为两个七和弦琶音,音色宽广响亮,触键要柔和、不生硬,并且清晰连贯,强调最高音,后两小节左右手和声要统一,下键要缓慢,使音乐更加舒展,凸显出夜色的宁静(图9)。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10风格展示的最关键时期。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拓展了很多的外延,逐步构建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比如,贝多芬的钢琴鸣奏曲《我叫暴风雨》,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争议的一首。

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题材方面,都和其其他作品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力。

在思想方面,结合著名学者罗曼罗兰的评价,“该作品是直接突出贝多芬思想最突出的一个,这就是他,这就是他本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作品的独特性,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不可抵挡的力量。

浅析格林卡钢琴作品《夜莺》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

浅析格林卡钢琴作品《夜莺》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

浅析格林卡钢琴作品《夜莺》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作者:杨瑜琳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2期摘要:钢琴变奏曲《夜莺》就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花腔女高音声乐作品《夜莺》改编创作而成,作品保留了声乐作品中的经典曲调,又将大量俄罗斯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融合其中,乐曲风格宛转悠扬、美丽生动。

若是要将《夜莺》完美的呈现演绎出来,需要将触键技巧的把握、对钢琴音色的控制以及延音踏板的运用合理的互相结合起来。

关键词:《夜莺》; ;民间音乐; ;浪漫主义; ;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01-03一、创作背景格林卡的《夜莺》是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创作的女声独唱作品《夜莺》进行改编的。

阿里亚比耶夫曾受到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和折磨,后来他又得知自己心爱的人要结婚的消息,这一打击让阿里亚比耶夫非常伤心。

怀着对恋人的无限思念和爱恋,阿里亚比耶夫作出了非常著名的声乐作品《夜莺》,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

(一)成长背景——采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形式格林卡出生在一个非常优秀美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受到很良好的學习氛围,从小就经常听到一些非常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受熏陶,陶冶情操,促成他对俄罗斯民歌的深厚了解和情感。

这也为他以后创作的那些俄罗斯音乐奠定的基础,将音乐演奏技巧与文化相结合,将俄罗斯音乐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格林卡的钢琴变奏曲《夜莺》是由俄罗斯本土民歌《夜莺》进行改编创作的,本身《夜莺》就是一首非常有名好听的歌曲,再加上格林卡音乐天赋,活用了许多音乐上的优秀技巧,更加丰富了这首曲子的表现力,为此更加动听,为人们歌颂传承。

(二)时代背景——爱国主义情怀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正巧格林卡年幼,那是俄罗斯面临了一场激烈的卫国战争。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元素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元素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元素作者:周婧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6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自然风貌、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将俄罗斯独特的自然文化元素、东正教抒情元素和俄罗斯式忧思等民族元素融入音乐旋律中,其音乐作品充满着感人至深的忧郁情怀,让听众在音乐欣赏中感受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风情,一起体味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民族元素俄罗斯式忧思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009-03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音乐作品饱含深情,旋律优美,充满了俄罗斯民族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我是一个俄罗斯作曲家,我出生的土地影响了我的性情和外貌。

我的音乐是性情的产物,所以它也是俄罗斯音乐;我不曾有意识地谱写俄罗斯音乐或其他种类的音乐。

我在谱写音乐时试着去做的,就是把我在创作时的心中感触直接地表达出来。

”[1]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自然风貌、社会文化、宗教信仰,融合了俄罗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在音乐语言上综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元素,描绘出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充满了俄罗斯式的忧思和坚韧强大的力量。

一、俄罗斯自然文化元素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灵感往往来源于俄罗斯的民族史诗、民间传奇和童话、文人诗歌等,通过与俄罗斯的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运用充满个性的音乐语言充满深情地描绘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画面。

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创作对他影响至深。

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化的杰出代表,别林斯基认为他的文学创作是俄罗斯社会的百科全书。

根据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改编的歌剧《阿列科》,诗人笔下南俄的绮丽风光、追求自由的茨冈人和浪漫悲情的爱情故事,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激情,成为他首部获得成功的作品。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简析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作者:陈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他擅长于谱写优雅的旋律,创作了很多充满戏剧色彩、饱含情感的作品。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876-1877年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伴奏而写的,音乐写作的手法明快,清晰,旋律的线条精细,是俄罗斯民族因素与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对《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

意在揭示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演奏和诠释好这部经典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大提琴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 J62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090-01《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主题和七个变奏部分组成。

主题呈示前,先有乐队弦乐四声部奏出了一小段引子,从弱拍开始的突出的节奏型,使音乐具有古典主题所特有的活跃个性并温柔恬静,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和情调。

在音调上同乐曲的基本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序奏的后半段由拨弦奏出新的音调,并由圆号的过渡引出大提琴用中等速度演奏的洛可可主题。

由此可以看到作曲家把莫扎特式风格同俄罗斯民间因素的相互渗透。

主题是非常单纯而典雅的中板,A大调,2/4拍子,旋律轻快,16小节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别反复一次,而变奏则不反复,然后是8小节续奏。

乐句纤巧、华美而典雅,完全符合“洛可可”的风格特征。

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柔和抒情咏唱的印记。

在乐曲一系列变奏中,柴可夫斯基延用了类似的旋律和节奏本身作为整体框架.变奏一运用了主题的速度、调式及节奏,大提琴以连续16分音符的三连音进行演奏。

情绪活泼轻快,描述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技术上,菲芩哈根在这里标注了使用了连弓与跳弓,目的是使其第一变奏的音乐富有连续性与灵巧性,更具有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钢琴曲《云雀》音乐特性与演奏技巧探究

钢琴曲《云雀》音乐特性与演奏技巧探究

次变奏以及尾声组成,整个曲子基于格林卡声乐作品集《告别彼得堡》而改编而来,展示出了巴拉基列夫的独特音乐创作才华和艺术水平。

引子部分为1-12小节,由三个乐句组成,呈现了具有模进意义的节奏,在降b小调到降G大调变换过程中体现出了曲式的特点,同时为后面的主题和变奏部分铺平了道路。

整个引子最终采用开放终止的方式,使得整个曲式感更为自然流畅。

主题部分为13-33小节,可以分为5个派生的乐句,基础结构都是4小节,最后一个乐句进行了扩充,整个主题部分在降b小调主调持续音加入大量离调的辅助下促成了几次转调效果,使得整个旋律音响效果极其丰富,避免了单调性。

主题部分调性变换经历了降D大调到降G大调,最终回到主调,采用开放终止的方式。

主题变奏一部分为34-55小节,是对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在结构上基本完整变奏了主题,同为4小节的基础结构构成的五个乐句,结尾处进行了两小节的扩充。

该部分采用华彩性变奏手法,用短时值音符的音阶跑动级进上下行来创作乐曲的华彩性,体现了其变奏特点。

主题变奏二部分为56-65小节,是乐曲对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在音响效果上放弃了华彩性,采用紧缩意义的变奏,和第一次变奏最大的区别在于仅仅进行了两个乐句的紧缩变奏,突出了曲子的灵动和跳脱,舒缓优雅中又不失追求丰富层次的音乐形式。

末尾的高音声部原样重复主题的第一乐句,既体现了曲式的特点,也为主题部分的再现做好了铺垫。

尾声部分为coda66-70小节,采用的材料来自引子部分,符合起承转合的创作特点。

整个尾声最终在主调降b小调上得到回归,采用完满终止的方式结束了整个曲子。

(二)旋律特点《云雀》是巴拉基列夫的一首钢琴变奏作品,他以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在旋律上采用了大量的和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

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巴拉基列夫需要同时保留原作品的原貌,并使其更加钢琴化、艺术化。

他始终以主题为核心,紧紧围绕主题采用模仿的手法进行变奏和演奏。

《云雀》的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每一个乐句分为四个小节来展示。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新编钢琴考级作品集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新编钢琴考级作品集
音乐层面
1.懂得并学会乐句的划分和处理。 2.学习掌握音乐的不同特性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与对比 (儿童作品中快乐活泼与抒情歌唱的特性应用最多) 。 3.精神有力的音乐特性在变奏曲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应 用。
五级·第一套
练习曲,Op.849,No.28
车尔尼(奥)
1.积极、精神饱满、振奋人心的音乐形象。 2.双手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弹奏:和弦断奏加之线条连奏。 2.此曲难点在于和弦快速断奏的同时且处于伴奏地位。 3.注意旋律声部的分句、弱起拍、歌唱性连奏。
一级·第二套
乡村舞曲
洪腾(中)
1.ABA三段体结构。 2.多采用有弹性的断奏表现欢快、活跃的音乐形象。 3.注意左手的节奏韵律,用三个音一组的“下上上”动作。 4.左右手要有层次,突出右手旋律上扬的特点。 5.注意调性和音乐表情的变化。
二级
技术层面
1.学习C大、a小;G大、e小;F大、d小关系大小调两 个八度内的音阶,短琶音,主三和弦。 2.非连奏手指技巧达到流畅、清晰、均匀。 3.具有一定灵活性,速度上有一定的提升。 4.手指在键盘位置变化移动的适应性。 5.两手圆滑连贯的衔接。
五级·第二套
练习曲,Op.45,No.22
海勒(匈)
1.这是一首以歌唱线条,串联柔和跑动的练习曲。 2.注意双手的协调,分声部练习。
五级·第二套
小前奏曲
巴赫(德)
1.根据困难段落选择曲目的速度。 2.注意此类作品的音色,快下键,也要快离键。 3.阶梯式的渐强与渐弱。
五级·第二套
乌克兰民歌主题变奏曲
贝尔蒂尼(意)
1.向学生普及奏鸣曲曲式。 2.奏鸣曲式的种类。 3.构成奏鸣曲式的三个重要部分。
四级
技术层面
1.学习掌握三至五个升号调的关系大小调音阶,琶音,主 和弦,并且流畅演奏。 2.非连奏手指技巧进入中等长度的持续跑动和适应变化的 键盘排列。 3.要求进入中等快速的速度训练,适应手指的灵敏技巧。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精品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精品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了解双主题变奏曲的一般知识。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作曲家格林卡。

重点难点重点: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乐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师范唱俄罗斯民歌《夜歌》,对比播放《如歌的行板》提问:这两首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现旋律相似之处。

第一首俄罗斯民歌《夜歌》(出示歌谱)。

柴可夫斯基在他妹妹家的庄园居住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那儿听到后,就在此曲调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中著名的慢板乐章——《如歌的行板》。

由此,引出“民歌是作曲家创作源泉”格林卡:“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二、新授(一)作者简介通过课本P137相关内容,来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作品和突出成就。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他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格林卡和他的作品“走进俄罗斯民族音乐,感受俄罗斯民族风情”。

(二)作品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两首民歌――婚礼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这两首歌的旋律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

1.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旋律。

让学生听辨一下,哪首是婚礼曲?哪首是舞曲?(两首主题听完后回答。

)(1)播放主题一a学生听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个主题体现了怎样的情绪?婚礼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这种悠长、略带哀伤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音乐要素体现出来的?(速度、旋律、连音)教师:在俄罗斯,这种悠长的歌曲,多用来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深沉和悲痛的情绪。

浅析格林卡《夜莺》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要点

浅析格林卡《夜莺》的作品分析与演奏要点
(六)尾声的演奏要点 第 11 小节到第 14 小节的柱式和弦在弹奏时要扎
实,手掌关节撑住,虽然此处声音较弱但是不能虚。第 15 小节到第 30 小节右手使用了主题旋律的元素,这里 的左右手都需要很连贯的演奏出来,并且会给人带来沉 重的感觉。第 31 小节到第 56 小节由 e 小调再次转入同
名 E 大调,音乐形象由此也变得光辉明朗起来。第 57 小节以后又回到 e 小调,这时在右手每四个音一组的音 符中出现主题旋律,那么右手在演奏时一定要控制好主 次,突出旋律。左手的伴奏分解和弦则要连贯,同时每 一小节都要换气。第 113 小节到第 120 小节属于全曲的 落幕,同时也到达了全曲最高潮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这 里需要连贯的快速的富有生机的弹奏。弹奏第 116 小节 到第 120 小节的柱式和弦时,要把背部和腰部的力量通 过手臂传递给手指,弹出最强的力量,气势恢宏的圆满 的结束整首乐曲。
结语 格林卡的《夜莺》是根据阿里亚比耶夫的著名女高 音钢琴独唱和原声乐歌剧作品《夜莺》的剧本改编而来, 他充分的继承了原声乐作品作者的风格和精神情感并且 在其中加入了格林卡个人的音乐创作思想风格和精神情 感因素。格林卡使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将主题和旋律不 断的融入到作品的每个变奏中,形成前后呼应。我们在 进行演奏时,要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每一个变奏的旋律 和主题,各个变奏之间的各种情感联系以及作者自己所 寄予这首作品的个人精神情感,特别是要充分的注意去 深刻体会格林卡的爱国社会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只有 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了变奏和作者的风格以及内心感受才 能更加完美的演绎和表现这首作品。■
罗斯民间音乐素材,本文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要点这三个方面的入手,阐述作品的音乐形
象,从作品变奏的角度深入剖析其技巧和难点,为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变奏曲提供理论依据。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内容:1.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2. 知识:强力集团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的主要音乐主题。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入:俄罗斯风光图片《俄罗斯一景》及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导入。

(或者是俄罗斯风光短片及教师范唱俄罗斯民歌导入。

)2.名人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俄】格林卡3.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俄罗斯相关知识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俄罗斯风情。

2.作曲家格林卡简介:格林卡(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

自幼受到乡村民间音乐的熏陶。

格林卡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为后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大路:1836年完成的第一部歌剧《伊万·苏萨宁》,首开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先河;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42年)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847年)则树立起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

1857年病逝于柏林。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手风琴曲《韦伯·小协奏曲》的演奏分祈

手风琴曲《韦伯·小协奏曲》的演奏分祈
律 的节奏 ,似女子的心跳声 。而相对右手的另一个指 头的活动 ,即旋 律音调的走向。笔者认 为用 “ 摸键 式触键 ”之外 ,还应该用上 “ 手腕 带 动式触键” ,此类触键方法类似前一种 ,区别在于强调手腕 的带动 , 它能较为有效的表现缠绵、柔和的音乐内容 。此 7小节是连音触键技 巧的高水准代表 ,用到了两种触键 方法 的综合 ,它的音响效果除 了在 文中提到的——优 美、空灵等等之外 ,似乎还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让 听众 去联 想 、体 会 。 2顿音的触键 : . 手风琴顿音 的触键表示某些音或和弦要断续地弹奏 ,在 实际演奏 过程 中,演奏者们首先会选用 “ 反弹式触键方法”来进行演奏 。 “ 反弹式触键”技巧要求手、腕、臂都要放松 ,手指要贴琴键 ,下键

r臼 ; 1
jj 一

l F‘
这是乐 曲第一乐章主题 的简化音调 。音乐显的空灵 、优美并带有 丝丝忧伤 ,这种感觉 的音乐处理关键在 于右手触键 的技巧上 面。右手 的双音音符时值显而易见是不一样 的 ,十六分音符起/ o23 7 ̄= - f 1 2 1.  ̄
触 键 的 方 法 ( )右 手 部 分 : 一 1连 音 的 触键 . 手风琴连音的触键讲求 音乐表 达的朴 实、 自然地流露 ,要求音色


圆润干净 ,音符与音符之 间的律动是连绵不断 的。 《 韦伯 ・ 小协奏曲》 中就有这样 的体现。如谱例 1
j ll j j
要迅速 ,下键到底后 ,借助琴键的反推力 ,敏捷地离键。通俗的说 ,就好 像是手指无意识的碰到一杯开水后,条件反射似得迅速反弹离开,这种触 键的音响效果会带来—种清脆、活跃、轻快的音乐感觉。如谱例 2
这是乐 曲第 二乐章 的主要旋 律音调 ,呈现 出来 的音 乐效果——热情 、 欢快 、激昂 ,这里运用 “ 反弹式触键 ”能帮助演奏者达 到最佳 的演奏 效果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 反弹式触键 ”会与 “ 摸键式触键 ” 类似 ,都可呈现颗粒感 。但是 ,到底运用哪种触 键方法首先可根据谱 例中的音乐演奏标记来确定 ,比如 ,跳音标记 、顿音标记等等 。 此外 ,还有特殊情况 ,就是与音乐本身所要表现的情绪 、音色 的 处理是分不开的。如谱例 3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之分析

《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之分析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之分析李伟华(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摘要】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使我们对俄罗斯手风琴音乐有所认识,并能正确把握其音乐风格特征,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实现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俄罗斯;俄罗斯手风琴;变奏曲【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110-02【本文著录格式】李伟华.《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之分析[J].北方音乐,2020,06(11):110-111.《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手风琴曲,其演奏难度高,音乐表现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世界手风琴音乐中的瑰宝。

此曲也是当代俄罗斯手风琴大师们经常演奏的曲目,是手风琴音乐作品中的最高级别。

如何演奏好该作品并正确把握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及作品的创作内涵,是本文探讨的课题,以下本文将从俄罗斯的人文、地理、音乐及手风琴曲《俄罗斯主题变奏曲》的演绎等几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一、俄罗斯国家的人文、地理概况俄罗斯,我们一般认为它是个欧洲国家,虽然它地跨欧、亚两洲,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主要的工业和人口都集中在欧洲,所以其主要民族及文化渊源都出自欧洲。

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所处纬度较高,那里的冬季会特别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春秋季则转眼即逝,所以,你会看到在俄罗斯的北方,人们会唱着古老而又孤独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鱼;在南方,人们又会跳着他们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

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才使他们的性格中具有深沉而忧郁、热情而奔放的特点。

这也正如尼・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民族是最两极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它可能使人神魂颜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

它最能激起对其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的强烈的恨”。

二、俄罗斯音乐艺术(一)俄罗斯音乐简述俄罗斯的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深远,然而在19世纪以前,音乐在俄罗斯也只是上层社会的奢修品,直到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的音乐艺术才步入了黄金时代。

格林卡

格林卡

பைடு நூலகம்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 管弦乐曲.原题名为《婚礼歌与舞蹈歌曲》。格 林卡曲作于1848年。 • 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作曲家采 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 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 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 方面都不同,但通过二者的交替对比和变奏,通 过威严庄重、活泼欢快等不同情绪的变化,勾画 出一幅生动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 • 乐曲以俄罗斯民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 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创作而成。该曲 被视为俄国管弦乐创作的奠基之作。
格林卡
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又译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 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
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 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 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 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 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 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 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 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