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歌-文档资料
三曹及其诗歌创作
三曹及其诗歌创作—亳州历史名人随笔之十四朱海东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
值得称道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不但同登文学殿堂,而且以其辉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
本文试就三曹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成就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重。
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于戎马倥偬之馀,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馀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就如实地描写了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
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
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贤若渴的心情。
末解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他搜览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1.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生命,意识,思想,其他论文文档]“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
“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有关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使人类不断地看清了宇宙存在的本来面貌,认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处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人们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自身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的时候,生命的存在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合理、自由,历代文人从此更热衷于对其进行诗意的表现,生命之歌千百年来吟唱不断,生命意识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
而其中,魏晋建安时期的“三曹”起了首开风气的作用,功不可没。
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三曹”生命意识之所以产生的种种原因。
笔者认为,“三曹”生命意识的产生原因有其各自地位、个性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和差异,也有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等共同的因素。
就共同的时代背景的因素来讲,汉末的大动乱导致的社会惨状使对生命的思考弥漫于整个社会。
“……整个魏晋南北朝,恰似一幅充满动乱、流陟、兵燹和屠戮的难民图。
”[58] [P207]一方面生命没有保障,人为的因素不断带来死亡,另一方面汉末疾疫流行,“建安二十二年,疾气流行。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59]真是天灾人祸俱全。
面对满目疮痍、刀兵不已、民不聊生的社会,一般人都会不由得心中充满悲哀忧伤,更何况极富诗人气质的曹氏父子三人呢?同时,“三曹”(特别是曹操、曹植)均为志向非凡之人,又都是时代的睿智之人,他们都要有所作为。
曹操渴望治乱世、创盛平,统一中国,曹丕要依靠文学“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植主要想在疆场上建功立业,达到“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永生人生境界。
在效力于军中、突刃于沙场不得的情况下要“驰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不管追求如何,他们都是要大有作为之人。
不管“三曹”要有什么样的建树,但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了他们面前:时光匆匆、人寿短暂、功业未成。
论“三曹”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包括深层次 的生命价值 观 的判 断及 把握 , 即 自觉探求 生命 的根 本 , 注人类 命运 或 者生存 境遇 , 追求 关 去
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 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 , 实现社会生命的价值。 生命意识很早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所体现 , 早在《 诗经》 《 、楚辞》 中即已萌芽。屈原《 离骚》 1 中“3 月
曹” 为代表。他们的生命பைடு நூலகம்识超越 了悲叹生物生命短暂的局限 , 慷慨 高歌追求建立 自我社会 生命 的价值 , 实现社会 生命的 不朽。他们这种对生命的清醒的认识 , 对后来生命情绪成为中国古代诗歌 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起到 了首开风 气的作用。
关键词 : 生物生命 ; 社会 生命 ; 生命意识 ; 生命价值
安 的时代 。在这个黑 暗时代里的文人们 似乎对生命 的脆弱 , 生命 的易逝 特别 的敏感 , 对 与前代 文人相 比也
f图分 类 号 : 0 } 1 I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4—28 (0 1 0 — 0 0— 5 17 39 2 1 ) 1 02 0
On t e S n e o f n t e P e r rte y Ca a ,Ca i n o h e s fLi i h o ty W i n b o C o e t o P ,a d Ca
黔 南 民 族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第 1 01 期
论 “ 曹 " 歌 中 的 生命 意 识 三 诗
赵 正 国 ( 西南 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北碚
摘
40 1 ) 0 7 5
三曹诗
第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唐人 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 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 曰;“此鸦缘何夜鸣?” 左右答曰: “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 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 头上,以酒 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 曰: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 绍,深 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 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此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诗歌 史上四言诗的力作之一。 写此诗的时候曹操54岁。正当他北征乌桓 胜利、志在统一天下之际 全诗抒发诗人老当益壮的豪情,反映了其 对自然、人生的积极态度,气势雄浑
《步出夏门行》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淡淡), 山岛竦峙(耸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属相和歌瑟调曲志 碣石:山名,今河北乐亭县 西南的大碣石山。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同“耸”。峙: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星汉:星斗、银河。 幸:吉祥、庆幸。甚:很。至:极。以:用来。咏: 歌咏。这两句是乐府合乐歌唱时附加的,每章结尾 都有,与正文内容没什么关系。Leabharlann 曹操诗———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念桥)县(今安 徽)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 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 后封魏王。谥号魏武帝。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 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 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文亦清峻通脱。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
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三曹诗词鉴赏
三曹诗词鉴赏三曹,是指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曹家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他们三人在文学上都有巨大的成就。
下面是三曹每人各一首的诗词鉴赏,供大家欣赏。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寥寥数语,解开了自古以来盘据在人们心灵中的不死情结。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
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为何不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机会,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方式。
永恒只有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了。
曹植——《七步诗》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赏析:用我的生命的火焰来照亮你通向成功的道貌岸然路,用眼泪来报答这些所赐,都是源于一体,又何必置我于死地而后快呢?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在利益面前什么人伦情,全部变得虚无渺小起来,自身的利益是第一要紧,为此许多人可以不惜手足相残,但这又是何苦呢?曹丕——《燕歌行》群燕辞旧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赏析:秋风一日凉一日,闺中少妇的心比这秋夜还要冰凉。
西窗的明月皎洁可人,可是她却辗转难眠,坐卧无定。
无聊无奈之中,忽尔以手支颐,忽尔轻弹一支思念的曲子。
都是那远方的征人惹得自己这般牵肠挂肚,可怜的人儿,你在他乡一切安好?寂这无情的冷月和秋风一直陪着我渡过温长的无眠之夜吧。
全诗哀婉缠绵,或许诗人此刻也正是这种心境罢。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1.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植、曹丕被称为“三曹”。
他们各自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并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重点研究三曹诗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律动,通过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探索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2.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2.1曹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战争、政治和社会现实为题材,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他的诗歌直接而坦率,力图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世事的思考。
2.2曹操诗中的生命意识在诗歌中,曹操常常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转。
例如,在《短歌行》中,他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并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外,在一些诗歌中,曹操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寄托和追求。
他认为生命应该充满希望和活力,不应被困于一成不变的社会常规。
在《龟虽寿》中,他写道:“但使龟长无邻巢,区分玉殿开三宵。
”这表达了他对长寿和尊贵的不屑追求,并倡导追求自由和独立。
3.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3.1曹植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植是曹操之子,他的诗歌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象。
他的诗歌常常深情而抒怀,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
3.2曹植诗中的生命意识曹植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情感的表达。
他注重表现人的情感,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形容词,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例如,在《洛神赋》中,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水女神的美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思考。
与此同时,曹植的诗歌中还蕴含了对社会和人生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满江红》中,他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痛惜之情,透露了对人性的思索。
4.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4.1曹丕诗歌的背景与特点曹丕是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他的诗歌多以道德、人生哲学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五言古体诗。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
三曹诗中的生命意识律动研究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皆为魏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的诗作既展示了个人独特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诗作中探讨生命意识的律动,并剖析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一、曹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操的诗作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在《龟虽寿》中,曹操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时见松间一钓叟,衰藁卧听春蛙喧。
”通过描绘一位老钓叟与自然相伴的画面,曹操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和对自然变迁的洞察力。
这一诗作中的律动,既表现在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中,也反映出人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曹操诗歌中常常以小物表现大道理,他通过这种手法唤起了读者的内心共鸣。
二、曹丕的生命意识律动曹丕的诗作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和憧憬,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抱负。
《七哀诗》中表达了对曹操父亲去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曹操事业的坚定支持和继承。
他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岁月和亡者的思念,同时也蕴含了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
曹丕的诗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用生动的词句表达了对生命和社会的热爱。
三、曹植的生命意识律动曹植的诗作着重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抉择,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烘托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洛神赋》是曹植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他以洛神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他写道:“洛神赋兮其丽也,萧瑟兮水之湄。
曲沃矩而容止兮,淑慎其身而不失。
”这段描写中,曹植通过对洛神自然美和优美举止的描绘,折射出对生命美好的渴望。
他的诗作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震撼。
总结三曹的诗作在生命意识的律动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和表达方式。
曹操通过对自然与生命的咏叹,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曹丕则通过对追求和理想的表达,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曹植则从矛盾和抉择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执着追求的努力。
《浅析三曹诗歌艺术》提纲
《浅析三曹诗歌艺术》提纲作者:李露一、序论中心论题:“三曹”诗歌艺术分析见解写作意图: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考量,就个人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异同进行比较论述。
同时,历来学者对于“三曹”的是个成就基本呈一边倒的情态:一般认为曹植成就居“三曹”之最,曹操次之,曹丕为其后。
而我个人认为,“三曹”诗歌中,曹操的诗当为第一,曹植的诗居其二,曹丕的诗次之。
为此,仅就“三曹”诗歌艺术作简要分析。
二、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三、正文(一)“三曹”生平简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期,不同经历,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诗人知人论世的独特视角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大相径庭。
要比较“三曹”诗歌风格异同除立足于其创作外,还必须要了解其生平经历。
故在本次论文写作中,欲计划对“三曹”的生平经历先做简要介绍。
)1、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2、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3、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二)“三曹”文学创作的赏析。
(这部分是需要详尽分析阐述的部分)(三)“三曹”诗歌风格异同比较。
(这部分是基于上一部分作品的分析进行概括,比较。
也是本次论写作的主要部分)四、结论。
(论文写到这儿也就差不多,这部分主要就是简单阐述“三曹”对“建安风骨”乃至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三曹”的一些有待指正的评价)五、参考文献(这部分就是陈列关于本次论文写作所参考、引用的书籍文献,名家点评。
2014年6月23日。
“三曹”诗歌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三曹”诗歌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悲凉慷慨,气势豪雄。
最能体现曹操悲凉慷慨特色的,是那些抒写抱负、表现雄心壮志的诗篇。
代表作是《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
曹操的游仙诗均为晚年所写。
诗人幻想用游仙来延长寿命,但又清楚地知道,死亡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此常处于矛盾之中。
《精列》中的“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就充分反映了这种矛盾思想。
曹操诗歌还具有质朴、古直的独特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和写诗时采用的自描手法上。
曹丕的诗歌呈现出另外一种情。
倾向于一种景富于情的情况。
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委婉含蓄,秀美细腻,而不激情突兀、豪气逼人,具有宁静、柔和之美。
从“建安风骨”来说。
显得激昂不够而悲凉有余。
论其性质,他的缓弱之气,是偏胜于阴柔,而又兼含阳刚。
缓而偏柔者,主要指其清新雅洁、晶莹明彻的意象,但总的说来是细腻柔媚有余而阳刚之气不足。
曹植现存诗歌,一半以上是乐府诗,多数是抒情诗。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白马篇》充分地体现了他前期诗歌风格。
曹植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总观曹植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
曹植后期也写过不少游仙诗,但风格却与其父不同。
曹植写游仙诗是因为他后期“欲从征而未能,求自试而未可”,诗歌体现出来的是隐曲忧愤的风格。
虽然三曹诗歌的风格各有千秋,但其中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他们的诗歌大都与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遭遇紧密相联。
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通过战争,统一了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氏父子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诗人。
他们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本文通过对“三曹”作品相同点和“三曹”同题材作品对比的总结,分析“三曹”作品的异同,展现“三曹”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一、“三曹”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萧涤非说曹操“盖其雄才大略,足以骄其气;其势位之隆高,足以吐其气;而其生活之变动,治军三十年,足迹所至,南临江,东极海,西上散关,北登白狼,又足以充其气也”[1] 曹丕“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2]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唐朝诗人曹雪芹、曹丕、曹操被誉为“三曹”,对于中国文学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形式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三曹”诗歌的比较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
首先是曹雪芹,他是清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代表作品《红楼梦》是中华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曹雪芹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渴望寻找到最为真实的情感表现,并通过诗歌来描绘出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那份深情。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曹雪芹善于采用典故来加以铺陈,同时他的诗歌中常常伴随着对于历史的考察和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曹丕,他是魏国的皇帝,被誉为三国时期文坛名士。
他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曹丕的诗歌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他在创作中常常采用音韵美的手法来加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并且,曹丕的诗歌作品还具有丰富的心灵表现,他深刻地反映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梦,唯有心中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传达人生的意义。
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使得曹丕十分受到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是曹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能力。
曹操的诗歌作品有很强的战士风范,他常常将自己宏大的抱负、澎湃的情感与磅礴的气势结合在一起,通过诗歌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来。
同时,曹操的诗歌作品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知识储备,他常常采用典故引用、古文经典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三曹”诗歌作品各有千秋,在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艺术风格、情感深度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华文学的历史脉络和各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也为我们今后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生智慧。
三曹诗歌鉴赏
三曹诗歌鉴赏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三曹诗歌呀!这可是中国文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一块儿呢!曹操,那可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呐!他的诗歌就像他的人一样,气势磅礴。
就好比他那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哇,你想想,站在那高高的碣石山上,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啥感觉?那就是一种豪迈,一种霸气!仿佛整个天地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的诗里有他的雄心壮志,有他对天下的渴望。
这就好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毫不畏惧地冲向战场,要去征服一切。
曹丕呢,他的诗就多了些细腻的情感。
他写的爱情诗啊,那叫一个动人。
就说那首《燕歌行》,把女子的思念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对亲人、对爱人的那种牵挂,虽然淡淡的,但是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他的诗就像是一杯清香的茶,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
曹植,那可是个大才子啊!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像《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多么形象生动啊!用煮豆来比喻兄弟之间的争斗,这得有多高的才华才能想出来啊!他的诗有时候就像一场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让我们惊叹不已。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三曹的诗歌,那我们的文学世界得少了多少精彩啊!他们就像是三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学天空。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曹操的霸气,曹丕的细腻,曹植的才情,这是多么难得的组合啊!咱平时读他们的诗,不就像是在和他们对话吗?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能体会到他们的人生百态。
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吗?这可比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有意思多啦!所以啊,朋友们,一定要好好去欣赏三曹的诗歌呀!别错过这么好的文学宝藏!你说是不是呢?。
简述三曹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三曹诗歌的艺术特点:
1.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他的诗歌情调以慷慨悲凉为
其特色,这种情感基调在建安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曹操的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和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发展了其中的挽歌题材,写成《薤露行》《蒿里行》等,赋予了全新内容。
他开创的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2.曹丕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文人士大夫气质”,其诗作与乐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
着乐府诗的清丽工致,婉转流畅之韵。
诗歌趋向于情感的真实再现,细腻温婉却又含蓄蕴藉,语言上婉转率真便婉隽约。
这种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表现在语言的工丽与艺术形式的创造上的。
3.曹植的诗歌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气势磅礴,语言优美,具有浓郁的抒
情色彩。
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如《洛神赋》中以美貌绝伦的洛神比喻理想中的女子,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情和追求。
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歌
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歌
柏倩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在中国,身体长期处于被打压的地位,传统的道德体系要求我们牺牲自己的身体,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诗文的创作目的也就成了"诗以言志".然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激荡、演变,身体意识逐渐苏醒,"诗缘情"的口号被提出.创作主体更多的开始关注人自身,其中,三曹的作品最能体现出身体意识的回归.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柏倩
【作者单位】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诗与乐的关系看三曹诗歌 [J], 金国正
2.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J], 杨庆峰
3.从三种期刊看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研究之三 [J], 耿纪永
4.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 [J], 阴志科
5.从陌生化理论看第三形态特质下的诗歌翻译 [J], 方怡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身体理论看三曹诗
歌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身体长久的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甚至被认为是邪恶与黑暗的化身。
而在西方, 身体一直被看成是
与精神相对的工具性的存在。
在经历了多年的否定与压抑后, 身体逐渐翻身走进了文人的思维当中。
自从尼采发出“一切从身体开始”的宣言后, 身体不再只是呆在黑暗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了, 而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了强调身体的物质性和生物性, 尼采以肉体来指称身体。
尼采认为身体在世本身就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身体作为强力的寓所,是“伟大的健康”的前提, 没有身体的在世, 强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强力都要从身体出发。
因此
身体理所当然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
福柯将身体纳入更深刻的哲学领域,他认为:身体是来源的
处所,历史事件纷纷展示在身体上,历史常常源自身体的冲动, 事件的起源根源于身体, 历史的变迁可以在身体上找到痕迹。
梅洛?庞蒂也曾提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问题开始”。
在他那里,身体不是单纯的物质器官,也不是快感,而“身体是意
义的发生场”。
身体在西方取得正面地位的时候中国的“身体”仍然长久
的处于被打压的地位, 几千年来我们对于身体的价值与意义都存
在严重的认识偏向。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义、礼、智”, 孟
子的“舍生取义”宣告着对人的身体的否定与贬低。
为了成为道德的典范与楷模, 往往我们必须牺牲我们的身体。
而对于身体的舍弃对应到文学领域就是“诗言志”观点的提出。
在身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古代, 长期以来诗歌被认为是抒发抱负和志向的工具, 而诗歌是内心受到触动而自然而然的有
感而发的这种功能却被文人们忽视。
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中, 而《尚书》中的“诗言志”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诗言志” , 以及它有没有包含我们所认为的“诗言志”的意义, 已无从考证。
而到了《诗经》时期的“诗言志”则似乎有了我们认为的
诗言志”的意义。
《魏风?园有桃》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借诗歌把自己的意志诉诸公众。
《魏风?葛履》中有“唯是心褊,
是以为刺” ,借诗歌吐露胸中的愁闷。
由此看出,诗人吟诵的目的
是为了把“藏在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心灵的东西包罗很广可以是意志、愿望、思想、怀抱, 也可以是喜怒衰乐等等。
在此,
好像确乎有了“诗言志”之说了。
到了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揭示了《诗三百》在抒情,反映社会生活, 交流思想情感和抒发怨调等方面的特征。
但“志”的概念比“兴、观、群、怨”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包容性, 所以“诗言志”也就成为诗歌的特征。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曾提出“诗言是 , 其志也。
”从
诗》的接受转向《诗》的创作 , 他的文章奉行“圣人之道”, 将诗的功用价值转向文体创作上来。
汉代的儒学家们 , 在继承前
人的基础上提出“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咏情性,以讽其上” ,更强调诗的美刺功能。
对于诗歌的以上认识都淡化了诗歌的创作主体――人 , 无论
是先秦的诗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人 , 还是汉代的诗人 ,都已经被 重的是那个“志” ,而创作者的身体是否真实 , 并不重要。
也许很 少有人会注意到 , 这其实对文学本身是一种伤害。
但在那个政治 高压的时代 , 人的身体都喘不过气 ,还会有人去关心人的内心吗 ?
但无论是在怎样的社会 , 总会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种声 音如同来自于另一个世界 ,虽然微弱 ,但却强而有力。
第一个发出 呐喊的也许要算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了。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 , 赋体物而浏亮” , 从而更多关注到人的身体、 人 身体的情感的自然抒发。
诗人可以忘记自己的诗是不是起到教化 的作用 , 而更注重诗所传达的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 几千年后我们读他们的诗时为什么会产生心灵共鸣的原因。
紧接着钟嵘的《诗品》也提出“物感说” , 并将“情”推到 了至高的地位。
《诗品序》开头就指出“气之动物 , 物之感人 ,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 ,诗歌必须是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是诗
、- 力 言。
”
于中而行于言。
”但他们更注重诗的政治性。
毛诗序》中说: “吟
符号化为一个群体。
“诗言志”从根本上说是反身体的 ,它所注
人情性的艺术体现。
钟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摆脱了儒家政治伦 理的束缚 , 认为诗人的情志是受到外物触动的结果。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 人的身体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在勇敢的否定之后 , 人的“身体”渐渐从儒家的“礼义”的束缚 之下解放出来 , 从而把身体引导到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进步思 想的轨道之上。
二、三曹诗文的身体意识
体现身体意识 , 三曹诗歌中的自由意识是身体意识逐渐进入人们 视野的一个明证。
自由是随着文明进步而与日俱增的人生的基本 欲求。
一部人类发展史 , 实质就是人类为了争取自由和自我个性 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身体才从束缚 中解脱出来 ,获得人的觉醒 , 而这种觉醒才促进了文人主体意识 的增强 , 从而迎来了文学的自觉。
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创作主体对情感的自由宣泄 ,对三曹来说 , 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 和身份,少有拘束 ,这种自由意识在诗作中也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人作为文学创作主体 , “情”是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只有将情感赋予作品 , 作品才有生命和价值。
汉代儒家诗教特别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 所以汉代基本上没有一个真正的诗 人。
到建安时期 , 文人们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尽意的抒写自己的
生活感受 , 将自己活生生的身体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品
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其中三曹的文、赋写得感情最为浓烈 , 更善于表达身体细腻 的感受 , 如曹丕《悼夭赋》 , 即是伤悼他早逝的族弟的赋作 , 感情 真挚动人 ,把一种见物伤情 , 彷徨不宁的心情全写了出来。
曹操临 终前的《遗令》云:“……吾婕妤伎人皆著铜爵台,善待之。
于台 堂上安六尺床,……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诸舍中吾所为, 学作组履卖也。
”把自己的内心感情 , 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记挂 思量都写入作品中。
作为魏晋时期所不能忽视的文学创作集团
曹的创作最能
, 从而是作
曹的另一些作品,如曹丕的《出妇赋》, 曹植的《愍志赋》、
静思赋》是涉及情爱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洛神赋》, 赋中以叙写梦境的形式, 表现了一个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曹丕、曹植的作品真实的表露人们心中隐藏的最深但又更为普遍的情感, 生动的展现了自己的身体, 挣扎礼教的规范。
三曹还有一些作品是涉及生活、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 表现了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尽情地表现身体对享乐生活的热烈追求。
曹的诗文, 或感叹人生不永, 或感伤现实人生中的悲哀, 或思念亲友,或抒写爱情。
写个人经历, 虽然感伤,却处处体现了主
体的自由意识。
这种自由意识就是身体意识苏醒的结果。
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身体是来源的处所, 身体是意义的发生场。
身体与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身体我们可以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 身体的感受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根源。
只有将身体的真实感受诉诸文字, 才能使作品呈现出感动人心的生命力量。
文学的重要层面就是身体的呈现与展演, 而随着我国古代身
体意识的逐渐苏醒, 文学更多的关注到人自身。
这种苏醒为李白、杜甫这样伟大诗人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而也正是那种具有身体意识的作品才能触动几千年后我们的心灵, 才能更久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