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合集下载

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心态透视

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心态透视

作者: 余志平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文学研究;施蛰存;历史小说;创作心态;艺术创新
摘要:30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都曾涉猎过这一领域。

与这些作家不同的是,施蛰存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不以“高速现实,呼唤斗争”为目的,而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超脱于文学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功利性目的,远离时代斗争风云,潜心艺术创新,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和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说来分析,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古人心灵的隐秘,体现了创作思想,创作手段的先锋性,具有很强的开拓。

施蛰存与茅盾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茅盾创作比较谈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3期 第 l 卷( 7 8 总 3期 )
唐 都 学 刊
Ta g uJ u  ̄ n d o m
No 3, 0 2 . 2 0
Ge ea n r lNo. 3 Vo . 8 7 . 11
施 蛰存 与 茅 盾 创 作 比较 谈
蛰存虽 然 在 1 2 9 3年入 上 海 大学 读 书时 就 由上 海 维
娜丝学会 出版发行 了他的短篇小说集《 干集》 但 江 , 施 蛰 存悔 其 少作 , 为那 多是 幼 稚 的模仿 之作 , 将 认 他
他的《 上元灯》 称为第一个小说集 , 于是 , 施蛰存正式
进入 文学 创 作 , 便是 1 2 9 7年与 杜衡 、 戴望 舒 、 冯雪 峰
茅盾崇尚写实主义, 12 年在《 他 91 小说月报》 改 革 宣 言 中就 说 :写 实 主义 在今 日尚有 切实 介 绍之 必 “
要” 。他 认为 当时 表现 写实 主义 真精 神 的 写 实 主 义 真杰 作还 太少 , 以有 提 倡 之 必 要 。 怎 样 才 算 写 实 所
主义的真精神 呢?茅盾在《 浪漫的与写实的》 一文中

种 文艺 , 那是 我 惟 有 搁 笔 不 写 , 否则 , 只 能 写 我 我
的。 当茅盾 的小 说 创 作 走 向辉 煌 时 , 蛰 存 便 搁 笔 ” 施 当大学 教授 了。但 是 当我们 回过 头审 视他 们两 人 的 作 品时 , 就会 发 现他 们各 有所 短 , 各有 所 长 。 也
搁笔。他 在 13 93年 5月写 的《 我的创作生 活之历 程》 中说 :我的生活 , “ 我的笔 , 恐怕连写实 的小说都
不容 易做 出来 , 若 全 中 国的 文 艺 读 者 都 是 要 求 着 倘

论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的存在之思

论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的存在之思
于杨 雄 的怜悯 , 于奸 夫 的痛恨 , 于淫 妇 的 轻蔑 , 对 对
他 实现 了所谓 的正 义之举 。
是他非身体化 自我的象征 , 这个 自我是 以佛家的立
场为基准的, 因此拙 总是批判着身体化的 自 , 我 把爱
情当成魔鬼 的引诱 。“ 自我” 内 的这种分 裂使罗什 焦灼 地徘 徊于两 种 截然 不 同 的身份 之 间 , 他 自己 如
真 实 自我 , 是一 种 与 生俱 来 的 , 体本 质 性 的存 在 , 个 是 经受 磨难 与 考验 的温床 ,代 表 着 思想 、 “ 想象 以及 符 号 系统之 无 限延伸 的 自由”2 , 明个 体 自身 不 l 证
可 抹煞 的存 在 事 实 是 他 的职 责 。 “ 自我 ” 个 体 假 是

在鸠 摩罗 什 的“ 自我 ” , 在着 身 体化 自我 内 中 存 与非身 体化 自我 的对 立 。身体 化 的 自我 “ 全 被 身 完 体 的各 种欲 望 、 要 和行 动 所 纠 缠 ”48罗 什 的 身 需 [5, ] 体 化 自我是 以一个 欲 望 者 的凡 人 身 份 自居 的 , 饮 他
1 “ 自我一假 自我 " 内 系统
在 与世 界 及 自身建 立 联 系 的行 动 世 界 里 , 蛰 施 存 为 他历 史题 材小 说 中的个 体人 格 自我构 筑 了一种 独 特 的表 述 体 系 , “ 自我 一假 自我 ” 统 。“ 即 内 系 内
自我 ” 即人 格 中独 特 的 、 己 的 中心 , 独 一无 二 的 一 其
论。
它 产生 了恐慌 , 害怕 在其 参与 的世界 里遭 到否定 , 它 害怕 被吞 没 , 害怕 失 去 身 份 。被 这些 隐 隐 的威 胁 所 驱使 , 内 自我 ” 慢 退 缩 , 体 于是 创 造 了一 个 虚 “ 慢 个

茅盾的历史小说研究报告

茅盾的历史小说研究报告

茅盾的历史小说研究报告茅盾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历史小说作品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茅盾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历史研究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对茅盾历史小说的研究报告。

茅盾的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他通过小说一方面再现历史的真实场景和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发展展示历史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社会矛盾。

茅盾的历史小说具有较高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判性,以人民的命运和社会的动态为核心。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戊戌变法”为背景,展示了主人公吕云鹤的艰辛奋斗和自我探索。

茅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历史的局限和人性的抉择,在历史的波澜中展现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变革。

《激流三部曲》是茅盾的另一个重要作品,关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社会革命和民主建设。

这部小说以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故事串联起来,通过描绘不同家庭成员及其周围人物的命运,再现了社会变革的曲折过程和人民伟大的斗争。

茅盾在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命运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茅盾的历史小说作品在描写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方面非常细致入微。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细节,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此外,茅盾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独到,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

茅盾的历史小说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茅盾的历史小说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小说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社会的动态,以人物命运的起伏展现了历史的巨轮和人类的尊严。

茅盾的历史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作者:杨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0期[摘要]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

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关键词] 历史小说不同样式范例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创作,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和冯至的《伍子胥》是很值得一提的。

初读起来,你似乎会有一种读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感觉。

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发现,二者完全不同。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核心在于解构历史、颠覆历史以至于重建历史。

它推崇的是克罗齐的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认为一切对历史的阐释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所以,作家完全可以用任意的方式去解释历史。

历史本体失去了意义,客观与规律不再被作家看中,而相对主义和偶然性成了无限夸大的真相。

的确,历史是已发生过的事情,就连历史家在纪录它的时候都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对于小说家则更不必说了,其主观创造的自由度更大。

然而,不少新历史主义小说似乎发展到了极端,任意调制歪曲历史,创作的动机或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媚俗,历史成了调侃式的戏语。

相比之下,施蛰存与冯至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显然更具有大胆创新而又不失本体意义的价值,他们留下了历史小说的不同样式,因此,在历史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下面我想就这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进行个案分析并比较它们的异同,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接近于历史小说的本来面貌,也因此对什么是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集《将军底头》包括《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四个短篇。

每篇都有冲突并都是在心理冲突中推演情节,因此读起来情节变化远不如心理感受来得强烈。

作者在自序里讲到:“《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试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

试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

试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作者:陈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不止“开辟了创作的新蹊径”、“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了活的标本”、拓展了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同时还创造了用欲望介入历史的方式,成功挖掘出了历史人物的私欲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填补了正史所竭力遮蔽的不可告人之处。

关键词:施蛰存;历史小说;历史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3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曾风行一时,鲁迅(《故事新编》)、郁达夫(《采石矶》《碧浪湖的秋天》)、郭沫若(《漆园吏游梁》《司马迁发愤》《贾长沙痛哭》)、茅盾(《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施蛰存(《鸠摩罗什》《将军底头》《阿褴公主》《石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至于为何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重要阶段,出现现代历史小说这一创作热潮?除了恶劣的政治环境迫使作家转向历史这一人所共知的理由外,似乎就只有千百年来文学“依托古事、表达抗争、批判现实”的传统所能解释了。

然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似乎逸出了这些阐述空间。

或者换句话说,他的历史小说在小说审美性方面更为纯粹一些,区别于鲁迅、郁达夫、郭沫若、茅盾的是,施蛰存似乎根本无意于救亡图存、爱国主义、改造国民性等主旨,他更关心小说本身。

关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学界多将其定义为披着历史外壳的“心理分析型小说”,这应是公允之论。

然而,人们大多只注意到他“开辟了创作的新蹊径”、“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了活的标本”、拓展了现代小说艺术技巧等方面,却忽略了他在介入历史、革新历史观念等方面作出的实验与努力。

二施蛰存共创作有六篇历史小说,分别是《鸠摩罗什》《将军底头》《阿褴公主》《石秀》《李师师》《黄心大师》。

1932年,由上海新中国书局将六篇合为一集,书名为《将军底头》,在这部书的自序中,施蛰存直接为之前的学界误会辩解,“贤明的读者,一定会看得出虽然它们同样是以古事为题材的作品,但在描写的方法和目的上,这四篇却并不完全相同了。

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的讽刺色彩

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的讽刺色彩

【语言·文学研究】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的讽刺色彩翁菊芳(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作者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使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体现出现代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独异的文本。

关键词:施蛰存;历史小说;讽刺;现代意识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8)04-0097-03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ofScience&Engineering(SocialSciencesEdition)第23卷第4期2008年8月收稿日期:2008-5-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07JA751037);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资助项目(编号:2007D344)作者简介:翁菊芳(1974-),女,湖北黄冈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1930年前后的现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

不少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施蛰存等都创作了历史题材小说。

出版于1933年的小说集《将军底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中篇历史小说集。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诚如作者施蛰存所言它“开辟了创作的新蹊径”,[1]这条“新蹊径”主要是指他把精神分析作为观照历史的手段,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寻找心理线索。

施蛰存的作品与心理分析的关系已经有很多论述,笔者无意赘述,而是试图阐述他用现代观念观照历史,用现代笔法讲述历史的同时,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挥之不去的讽刺色彩,以及隐藏其中的深层的现代意识。

“讽刺”一词,源自希腊戏剧中那种使“高明”对手出尽洋相的“佯装无知”的角色。

讽刺是一个具有拓殖性的概念,它的意义边界,随着反讽技巧和手段在创作实践中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地被拓展着。

讽刺的最根本点在于事实和表象的对照,受嘲弄者深信事情应该是这样,可实际上却完全不同。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施蛰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新文学小说家,文学史家一般认为他与刘呐鸥、穆时英一起为“新感觉派”三杰,虽然他自己并不乐于承认。

二十余年前,施蛰存在为《施蛰存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告诉读者:一九二二年,我十八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

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说、随笔,冒失地向上海一些“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投稿。

这就是说,施蛰存回忆他的文学生涯始于一九二二年,而且最初是在上海的一些“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上起步的。

但是,去年有论者发现他一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就在上海《民国日报·觉悟》的“小说”栏上以“施德普”原名发表了短篇小说《纸钱》(参见李朝平《新发现的施蛰存小说处女作及其他》,《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10月第5期),那么他的文学生涯应该提前两年,即一九二○年就开始了,其时他才十六岁。

而且,《民国日报·觉悟》一直被公认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四大副刊”之一,那么,施蛰存的文学生涯毕竟还是从新文学刊物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他接着确实在《礼拜六》《星期》《半月》《兰友》等“鸳鸯蝴蝶派”刊物上活跃过一阵,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问世时,也是由“鸳鸯蝴蝶派”或称“旧派”的作家王蕴章、姚鹓雏等人题词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特殊的文学历程,他对“旧派”文学的看法就比较开放和中肯,他曾有一篇短文《新旧我无成见》,就明确显示了他对“旧派”文学的包容态度,这种难能可贵的态度,他一直坚持到晚年。

与刘半农、叶圣陶、张天翼等本来属于“旧派文学”的作家后来投入新文学阵营一样,施蛰存也在《小说月报》实行改革后,开始由“旧派”文学转向新文学创作。

他在《施蛰存文集·序言》中又告诉读者:过不了多久,《小说月报》首先转向,改由沈雁冰主编。

郭沫若主持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也先后在上海印行。

《礼拜六》停刊了。

其他一些旧文学刊物也逐渐有所改革,至少在文体上,都在努力向新文学靠拢。

论施蛰存与沈从文小说风格的相近性

论施蛰存与沈从文小说风格的相近性

论施蛰存与沈从文小说风格的相近性【摘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沈从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文坛重镇,虽然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有绝然不同的风格,但是施蛰存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上有许多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

文章试比较二人创作的相似性,并从施蛰存与沈从文的联系交往中探究构成二人小说风格相似的原因。

【关键词】:诗话语言;精神分析;都市文明把施蛰存的名字和沈从文的名字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有些方便处。

一、两人的小说皆以回溯式的结构、秀色动人的文字描绘已经消失的过去一时代的虹光与星光。

二、两人的创作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施蛰存开创的心理分析小说独步现代文坛,沈从文则将精神分析学理论与他的关于人性的主张融通了起来。

三、两人皆以被都市文明侵入后小城小镇的毁灭为创作基础,把创作当作诗来努力,有所写作。

施蛰存家世代儒生藏书甚丰。

施蛰存在《我的创作生活之经历》中坦言”在文艺写作的企图上,我的最初期所致力的是诗》”李商隐、温庭筠、杜甫、李贺都曾长久地吸引过少年施蛰存。

施蛰存初登文坛,即以诗的笔触描摹松江旧梦。

1929年《上元灯》结集出版。

沈从文评价”《上元灯》是一首清理而明畅的诗,是为读者诵读而作。

” 《扇》是以扇子做引线,写出了一个少年在月夜对一个”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少女涌起的神秘的爱恋。

《上元灯》中贫寒少年与邻家女孩默默不得语的情愫,匆匆会面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让人联想起李商隐感慨过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累转蓬”。

施蛰存也算是个”老上海”,他在上海期间的生活也完全是都市化的。

按理,他应该写出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那样的作品,然而最典型的都市风景并未进入施蛰存的创作视野,相反他总是拉起一张帘幕把都市隔开,故有人称他为”海派作家中最近京派者”。

沈从文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以抒情诗的笔调描摹宁静秀美的湘西世界。

他以古朴的边城世界来对抗虚伪的现代都市。

《边城》里的青山碧水在作者的深情凝望中具有了文化学的意义。

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作者:邢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施蛰存是小说现代主义风格中探索最多,最有成就的作家。

这些小说中的大多数都为人性冲突和困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他创作的现代派小说中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人的矛盾心理。

本文将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挑选几篇小说,具体举例分析其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施蛰存;小说;人性冲突与矛盾作者简介:邢越(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施蛰存的文学创作非常独特。

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作了大量描写城市人心灵冲突和困惑的小说。

他的新感觉小说描绘了许多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心神不安的人,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大都市中发生的畸形和病态生活。

不仅如此,施蛰存融合古今,将历史上的旧故事进行改编,融入了自己的新创作。

1.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人性矛盾《鸠摩罗什》中,主人公鸠摩罗什虽然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佛学高僧,但是他却苦闷多年。

但是在心里去却一直缠绕着两种矛盾的理念,一种是渴望修成正果的理想,另一种却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爱着自己的妻子。

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当有人问他僧人可以娶妻房时,他回答道:“什么都可以,只要把得住心,一样可修成正果的。

只有戒力不深的人不敢这样做。

”所以在他的心中自己是一个已经勘破色空的人,但是在看到自己表妹和孟娇娘的时候鸠摩罗什还是产生了杂念。

在这里施蛰存用详细的内心独白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内心纠结焦虑的人,“但他却不意即使到了这里也还是想起了妻,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呢?虽然曾经有过一时舍弃不了,但自从重新又过着刻苦的禁欲生活以来,确不曾再浮上她的幻影,而何以今天又这样地不安了呢?很注意着这个妓女,而何以始终想不起她的容貌来?这个妓女与自己的妻可有什么关系没有?不,决不会有一些……”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鸠摩罗什一直在两重纠缠的思想中挣扎,他的超和自我告诉自己要修道净欲,但是他的本我却不受控制地在他的脑海中勾勒着孟娇娘的形象。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己不会写 短篇 小说 。而且 以前 的创作 在题 材和 技术
到古代的人的脑海里去。施君的四篇 , 都是很巧妙 地运用着这一个特点的。尤其是《 将军底头》 的神话 似 的结束 , 石秀》 和《 的变态地感到性欲满足的两处 地方 , 我感 到 了意外 的喜悦。n( 这 是郁达 夫 使 ” J 嗍 在看到施蛰存的《 将军底头》 小说集欣喜之余而发的
上也开始了转变 , 都取材于历史或传说 。茅盾 自称 当时只能取材于历史或传说的缘故 , 因为“ 是 那时我
离开 剧烈 斗争 的 中国社 会 很 远 , 过 的是 隐 居似 的 我 生 活 ”而“ 于 自己新经 历 过 的 ‘ , 对 旧题 材 ’ 新估 定 从
*收 稿 日期 :05—0 —2 20 8 8
经衰弱 、 胃病 、 目疾 、 同时并 作 , 仍在 《 小说 月报》 第
2 卷 的第 89 1 接 连 发表 了历 史 题 材 的短 篇 小 1 、、0号
说《 豹子头林 冲》 《 、石碣》 《 、大泽乡》 。从施蛰存主编 大型文学刊物《 现代》 刊始 , 创 茅盾就是其重要的撰 稿人之一 , 他们两位的交往从《 现代》 杂志上上可见
维普资讯
山 东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OURNA OF S L HAN DONG RMAL NI NO U VERSTY( ma ie n o ilS ine ) I Hu nt sa d Sca cec s i
志很坚强。在短篇小说集 《 宿莽》 牟言中, 他坦露 了 成 长过程 中 的创 作 心态 :一 个 从 事 于 文 艺 创 作 的 “
人, 假使 他是 曾经 受 了过 去 的社 会 遗 产 的艺术 的教 养 的 , 么他 的主要 努 力 便 是 怎样 消化 了 旧艺 术 品 那 的精髓 而创 造 出新 的手 法 。 同样 地 , 个 已经 发 表 一 过若 干作 品 的作家 的 困难 问题 也 就是 怎样使 自己不 至 于粘 滞在 自己所 铸 成 的既 定 的模 型 中 ; 的苦 心 他

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人物心理矛盾性

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人物心理矛盾性

浅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人物心理矛盾性作者:林颖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4期【摘要】施蛰存的小说长于以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而他的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为主角和以历史情境为背景的双重性质,使其人物心理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分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其中的寓意。

【关键词】施蛰存;新感觉派;历史小说;心理分析【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施蛰存作为一位新感觉派作家,他创作的小说着重反映了精神的寂寞荒诞和文明的堕落,并运用大量心理分析手法表现心理意识与潜意识复杂的矛盾冲突。

他不仅以小说创作闻名,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这为施蛰存创作历史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对于人物心理的直接描写较少,也缺乏人物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表现。

这为施蛰存描写人物的心理冲突变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其丰富的心理描写也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重要补充。

因此他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历史题材,佐以心理分析手法,赋予历史人物以现代性的心理与思维,使他们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原有的历史思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达到富有张力的艺术效果,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

人物的一举一动和心理意识,既植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是现代性人格与理想追求的体现。

可见施蛰存对步入现代化之中国,以及生活在巨变中的生活环境的人的理解,是结合文化土壤与历史情境的理解,显得尤为深刻而厚重。

本文从《施蛰存全集》中挑选了《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黄心大师》《李师师》六篇历史小说作为分析人物心理矛盾性的文本,并归纳出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施蛰存塑造历史小说人物寄寓的深意。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小说(二)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小说(二)

小说(二)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

1.历史品格浓厚的长篇占主导,诗体长篇也同时出现,都突破了单线条的传统长篇体制。

2.短篇在“横截面”体完善的同时,追求片断的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及无限开放地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

3.写实小说有散文化变体,也有人物高度典型化、集中化的佳作。

4.抒情小说由直抒胸臆向创造诗的意境进而40年代小说的哲理诗情方向发展。

5.讽刺小说有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也有更喜剧化的风俗讽刺和幽默讽刺。

6.历史小说门类齐备,流派纷呈。

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

这批新人的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努力塑造人物典型,也注意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简称“左联”,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其作家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

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中一支,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的左翼小说各有特色,如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革命的罗曼蒂克 30年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代表作家是蒋光慈,代表作有《最后的微笑》等,他的这些作品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形式曾给予批评。

蒋光慈其作品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力。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形态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形态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形态[摘要]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鲁迅;施蛰存;历史小说;现实社会;性心理分析Abstract:The historical novels prevail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during the 1920‟ s and 1930‟ s. Novels by LU Xunand SHI Zhe-cun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two different artistic orientations: the former revealed then existing social problems whilethe latter focused mainly on individual? s conflict in natural sex psychology; Two writers' different artistic orientations wereembodi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writing intentions, means,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 individuality.Key words:LU Xun; SHI Zhe-cun; historical novel; realisticsociety; sex psychoanalysis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一度呈现繁荣的景象。

鲁迅和施蛰存同为新文学中的文化巨子,他们置身于同一社会时空背景之下,共同地把艺术目光转向遥远的历史,从古老的历史神话、传说中,发现和寻找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创作行为足以引人深思。

试论茅盾历史小说的地位和特色

试论茅盾历史小说的地位和特色

作者: 张宝华
出版物刊名: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历史小说;论茅盾;大泽乡;梅行素;纵横比较;思想倾向;一个女性;学史;中国社会现实;
林冲
摘要:<正> 茅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评述自己的历史小说:“形象化非常不够,是一篇概念化的东西,我一直不喜欢它”,“总的来说不很成功”。

作者的自评往往带有权威性。

或许出于这一缘故,茅盾的历史小说向来为人所冷落,不仅专论甚少,就是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史也多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诚然,茅盾为数不多的历史小说和他那些其它脍炙人口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免暗然失色,然而,当我们把这几篇“不很成功”、“概念化”的东西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置于茅盾创作系统的座标点上,进行纵横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是他创作航程中的一块鲜亮的路标,而且以它若干新的创作特色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革命文学语境中的启蒙异声——以《石碣》《豹子头林冲》《石秀》为中心

革命文学语境中的启蒙异声——以《石碣》《豹子头林冲》《石秀》为中心

革命文学语境中的启蒙异声——以《石碣》《豹子头林冲》
《石秀》为中心
吕银飞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31)6
【摘要】茅盾的《豹子头林冲》《石碣》与施蛰存的《石秀》,均取材于《水浒传》这部既具有启蒙烙印又兼具普罗文学色彩的中国古典名著.但由于文学旨趣和价值
取向的不同,茅盾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艺术倾向上都呈
现出鲜明的异质性.茅盾在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时,对封建意识的清醒思考不自觉地
溢出文本之外,施蛰存的《石秀》也散发出了性爱启蒙文学最后的光辉,欲望发泄问
题的直观呈现对20年代性爱文学的主题进行了开拓.对比研究茅盾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可以窥见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过渡时期不同于既有文学史标示的文学图像,进而理解革命文学大潮下启蒙叙事的艰难行进,以及作家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个
人坚守.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吕银飞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启蒙时代》中的革命与启蒙 [J], 刘彩霞
2.启蒙的吊诡与启蒙的反思——以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为中心 [J], 胡治洪
3.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 [J], 罗良功
4.魔声引领耳机界革命魔声2012年革命性耳机新品系列登陆中国 [J], 本刊记者
5.中国深圳/《启蒙者·石汉瑞》在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