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合集下载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 进化论过分强调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 强力意志就是要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1、世界是我的表象——哲学出发点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 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 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 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 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 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非理性进化名词解释

非理性进化名词解释

非理性进化名词解释
非理性就是否定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直觉和盲目的力量. 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有很多种类.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的哲学以及上个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 回应楼下朋友: 宁儿朋友,你不理解这很正常,人的思维能力中有理性能力和非理性能力.理性是一种能力,非理性也是一种能力;理性思维可以认识世界,非理性思维也可以认识世界.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等都是很有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将人的这两种能力作出比较后得出结论说:人的理性能力不能真正把握世界,意志或直觉(即非理性能力)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因而他们尝试着用人的非理性能力去描述世界,并写出作品,这就是他们的哲学. 本人无意于肯定或否定这种哲学,只是想说明这种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 “盲 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其特点是求生 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为了求 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战胜死亡的办法是 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繁殖的意 志。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 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 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 而完整地表现意志。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 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 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 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 者在自然与社会层面的异化,最终体现资本主义 社会中劳动者在人本层面的异化,只有消除资本 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技术)异化使劳动者的身 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机器劳动(技术的应用) 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 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 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技术) 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劳动毫无内容”。 [注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 和痴呆。” [注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 卷[M],第93页.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 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 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 西哲的发生重大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 的。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 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 的批判浪潮的兴起,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 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 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的直接 原因。
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从自 然、社会与人本三个层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技术(劳动)异化。 (1)马克思分析了劳动者在人与自然关系层 面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应用技术进行生 产的目的在于通过劳动(技术)的对象化,使自 然界被人类合乎目的地改造为人化自然。劳动者 本应在营造人化自然的劳动(技术)活动中,占 有“劳动的生活资料(指土地、原料、劳动工具 等)”和肉体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资本主 义私有制却使劳动者越是从事劳动(技术)活动, 越是失去“劳动的生活资料”与生活资料。“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 民窟。”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 [M],第93页.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1 世纪初 ,当黑格 尔将哲 学推 到 “ 9 绝对理念” 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后 , 人类理智便在 综合与分化 的矛
圣 的理 『 生的秩序和道德 观念 已弊端 百出 , 越来越与现
实 发生尖锐冲突 。对 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 ,给未来发展 指 出新道路 , 已是 时代 的需要 。 因此 , 他们二人对 “ 意 志”范 畴诠释和理 解则大相径庭 ,以致盛开 了 “ 唯意
CU ICh g— i an x
( ma i e p rme t T ih uT a h r o lg , a z o 2 3 0 Ch n Hu n t s i De a t n , a z o e c e sC l e T ih u2 5 0 , i a e Ab t a tS h p n a e n e z c e wo rp e e t t e me fv l n a im h l s p y e d c g a e p i s p i a sr c : c o e h u ra d Nit s h ,t e r s n ai n o o u t rs p i o h ,h l o n t h l o h c l v o o
德 的意志论 以及贝克莱 的 “ 存在 即感知”论和佛教 的
悲 观 出 世 等 思 想 ,被 后 世 冠 之 “ 观 主 义 的哲 学 悲 家” 。作为人本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的创始人 ,他 的思 想集 中反映在其代表 作 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中, 作
代 。叔本华哲 学形成于 1 纪中期 ,英法德主 要西 9世 方 国家资本主义革命 先后结束、资本主 义制度先 后确 立后 , 人们 发现 理性 的社会和 国家所带来 的不是理性
Vo . n r l o 1 1 5 Ge e a . 9 N

叔本华尼采美学

叔本华尼采美学

设计美学学号:1312560姓名:徐天明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指导老师:李雨红叔本华尼采美学摘要:本文将18世纪德国最有名的两个悲剧派代表哲学家叔本华与尼采的惟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进行比较。

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字: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

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

他指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

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

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

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

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

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

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

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渊源与发展
一种哲学学说,也是一种理论学说。
从总体上说非理性主义是精神危机的哲学,但它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主要内容,高扬 主题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人的意义和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非理性主义演变线索: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 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 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 、 偶然的 、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它在认识论上片面强调内心体验、直觉洞察。叔 本华最先开始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了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 象。”独立于人的表象之外的自在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无处不在,不仅人有意志,动 物有意志,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任何物体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叔本华断言意志高 于认识,意志是第一性的 、最原始的因素,认识只不过是后来才附加的。叔本华的唯意 志论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之先河。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尼采更是把叔本华的生命意 志发展为强力意志,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一种 贪得无厌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并以此做为估量一切价值和确立新价值的标准,提出 “上帝死了”的口号,抨击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同时,尼采极力推崇体现阿波罗精神 和狄奥尼修斯精神相结合的希腊悲剧精神,认为它全凭直觉,与理性无关。他把我欲做 为道德的基础,指出人的本性就是自我创造和摧毁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哲学对非理性主 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非理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第一次细致地运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考察人类意识的深层次 结构,提出了非理性本能在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次根据,为非理性主义的研究提供 了科学的基础。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摘要: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巅峰的时,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和尼采是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非理性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艺术都深深植根于他们自身的哲学思想之中。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影响,同时从希腊繁荣的艺术中得到某种启示,在继承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做了创造性的改造,因而尼采和叔本华悲剧艺术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意志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艺术一、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与其悲剧艺术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理性在道德领域走向了危机的边缘,各种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

被西方人信奉的理性主义的传统遭到质疑。

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降矛盾的局面,人们越来越对理性主义产生了怀疑,人们对未来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

哲学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哲学家研究的重点从外在人的自然转向了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叔本华的悲剧艺术,是从他的意志哲学思想生发而来的。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影响很深,他对康德将世界区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表示高度赞扬,但是他又不同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认为人们可以明确地认识这个“物自体”,而这个“物自体”在叔本华看来就是意志。

为此,叔本华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是“世界是我的表象”[1];一个是“世界是我的意志”[2]。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意思是说,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与人这个主体相关联,被人们所认识时,才有意义,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意志”,是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依赖人这个主体而存在,因而是表象世界,其背后作为本质而存在的是意志世界。

作为世界的本质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欲望、冲动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相继的另一种欲望却产生了。

后人对哲学家尼采的评价

后人对哲学家尼采的评价

后人对哲学家尼采的评价尼采是德国19世纪的一位富有浪漫气质的哲学家。

那么后人对尼采的评价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对尼采的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对尼采的评价1844年的10月15日,尼采在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洛肯出生。

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直到两岁半的的时候,大天才尼采才学会说出了他整个人生的第一句话。

尼采出生后五年,父亲便因脑软化症离世,随即,年仅2岁的弟弟也夭折而去。

此时的尼采因为亲人的接连离去而过早的接触到了人生的阴暗面,这为他日后忧郁内敛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于是,从童年起,他便格外的喜欢孤独,喜欢大自然的安静和无人打扰。

大自然是尼采的黄金殿堂,尼采在那里才找寻到了真正的快乐。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例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康德和费希特以及到后来的黑格尔、费希物和谢林等人的音乐、诗歌和哲学方面的影响。

在种种生活经历下,他的哲学思想终于喷薄而出。

然而,在那个时代,真正理解他的却寥寥无几。

1900年,这位哲学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

尼采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

他的思想未能发展成他预计的目标,他的生活年代里少有人真正理解并支持他。

孤寂和病魔却一直陪伴着他到他离世。

但无论如何,尼采的思想是现代思想的一个全新的里程的开始。

即使他去世了一个多世纪,尼采的思想仍深深影响着如里尔克、萧伯纳和马尔卢这样一些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著作也流传于远方的亚洲、大洋洲和非洲。

尼采和叔本华的关系尼采的名字经常和叔本华这个名字放在一起,那么尼采到底和叔本华是什么关系?叔本华又是如何影响尼采的呢?亚瑟·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全名。

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2月的波兰但泽区一个银行家家庭。

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在父亲因溺水去世后,叔本华靠着继承的遗产始终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同尼采一样自幼性情孤僻不喜与人亲近,也许就是这样的情境使他成为了一个哲学家。

而尼采对叔本华的认识全来自于一次偶然。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

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

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然一则以意志之灭绝,为其伦理学上之理想,一则反是;一则由意志同一之假说。

而唱绝对之博爱主义,一则唱绝对之个人主义。

夫尼采之学说,本自叔本华出,曷为而其终乃反对若是?岂尼采之背师,固若是其甚欤,抑叔本华之学说中,自有以启之者欤?自吾人观之,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其第一期之说,即美术时代之说,其全负于叔氏,固可勿论;第二期之说,亦不过发挥叔氏之直观主义;其末期之说,虽若与叔氏相反对,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学上之天才论,应用于伦理学而已。

兹比较二人之说,好学之君子以览观焉。

叔本华由鋭利之直观与深邃之研究,而证吾人之本质为意志,而其伦理学上之理想,则又在意志之寂灭。

然意志之寂灭之可能与否,一不可解之疑问也。

其批评见红楼梦评论第四章。

尼采亦以意志为人之本质,而独疑叔氏伦理学之寂灭说,谓欲寂灭此意志者亦一意志也,于是由叔氏之伦理学出,而趋于其反对之方向;又幸而于叔氏之伦理学上所不满足者,于其美学中发见其可模仿之点,即其天才论与知力的贵族主义,实可为超人说之标本者也。

要之,尼采之说,乃彻头彻尾发展其美学上之见解,而应用之于伦理学,犹赫尔德曼之无意识哲学发展其伦埋学之见解者也。

叔氏谓吾人之知识,无不从充足理由之原则者,独美术之知识不然,其言曰:一切科学,无不从充足理由原则之某形式者。

科学之题目但现象耳,现象之变化及关系耳。

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变化关系之外,而为现象之内容,无以名之,名之曰实念。

问此实念之知识为何?曰美术是已。

夫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由其所寓之物之区别,而或谓之雕刻,或谓之绘画,或谓之诗歌、音乐。

然其惟一之渊源,则存于实念之知识,而又以传播此知识为其惟一之目的也。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摘要: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古希腊悲剧精神,但他们的艺术观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艺术在其哲学中的地位、艺术对意志所起的作用、艺术观的思想指归、艺术追求的“超人”境界作一简单的分析比较,以达到阐释其人生态度所依之渊源。

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烈地渴求进步与文明,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哲学派别纷繁芜杂,哲学上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其间,德国诞生了两个奇特的怪人——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对素以思辨理性主义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提出了与理性主义相抗衡的意志主义,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

一百多年来,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风靡漫延,以致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回响。

因此,认真地研究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尼采和叔本华思想,当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拟从艺术观入手,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试作一分析研究,以就教于人家。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欧洲传统的悲剧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同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同为卓越的艺术哲学家,但他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心灵与哲学悲剧精神进行的对话,其不同的艺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这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说:“可是我们首先就发现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

”一、两种艺术观在意志哲学中的地位差异叔本华是开创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宗旨是要探索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蕴。

他发问:世界除了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按照其解释,这个“谜底”就是意志。

可意志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活动和身体活动不是因果性的韧带联结起来的两个客观地认识到的不同的情况,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是同一事物。

”这样,自然感性生命就成了世界的本体。

由于这种意志根本上是流变不测的,它超出了根据律的支配,它反映事物时就不免有某种主客体分离的因素,所以理性思辨不可能从终极的意义上承受反映意志的使命。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叔本华和尼采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的异同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认为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学说,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他就是从唯意志论和和反理性主义走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是著名的意志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他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不过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①,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恐怖的"苦海"。

二者的人生观都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其最大的不同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尼采的人生观是积极悲观的人生观。

尼采人生观是叔本华人生观的发展。

一叔本华的人生观叔本华的人生观是一片悲天悯人、爱莫能助的凄凉景象,他把人等同于动物和其它万物;把意志、欲望和激情看作是人的本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欲求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持了乞丐的生命,以便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今天消除一种痛苦,明天会有千百种痛苦接踵而至,如性欲、狂热的爱情、嫉妒、仇恨、恐惧、好名、爱财、疾病等,意志发展越高,痛苦就越显著。

知识的发展也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越有知识就越痛苦。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作者:于清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叔本华是反对“人是纯理性”的第一人。

他认为,现象界是表象,物自体是意志。

这里的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表象是包含意志的。

而尼采不一样,他的意志是一种权力意志,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强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虽同承一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尼采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从三个方面去论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产生,以及其和尼采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生命意志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24-02叔本华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悲剧的,因此人的一生注定就是个悲剧,这是叔本华的推论。

但如果人生的悲剧性不可避免,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快乐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是幸福的呢?人生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另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尼采为我们做出了深刻剖析。

尼采对于叔本华的部分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一些思想是极其不认同的。

他赞同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认为人生终究还是悲剧。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诞生背景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和母亲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后因父亲自杀继承了父亲的遗产。

因此,叔本华的一生过得也算富裕,其死后,所有财产被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资料显示叔本华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古代语言。

因为种种原因当初他不得不选择子承父业去经商,也因此他在父亲死后才可以进入大学去学习。

1809年他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1]。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虽对叔本华的才华非常赞赏,但也忧愁于他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
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
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

综观以上各点,叔本华实际上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
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思想,但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即生命力强大精神出发,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

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

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

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第一,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第二,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因此所谓普通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

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真”只应作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其至高而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
宣称:“唯有我才掌握着‘真理’的准绳,我是唯一的仲裁者”,“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之中以维护自己”
尼采提出,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人云亦云没有价值。

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非人所是。

”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地非理性特征。

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且带来无穷灾难。

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把人们导向普通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

三、叔本华与尼采在伦理观上的观点分歧
意志主义主张把伦理的基础建立在意志上而不是理性上,但是因为叔本华和尼采分别赋予意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而在伦理观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系列分歧。

叔本华伦理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悲”字,即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伦理观或人生观,说的具体些: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而即理智。

有了理智和个性,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意志和理智的矛盾中。

叔本华意志的中心是生命意志或生存意志,为了活得好,生存的舒适,人才分化出并仅仅依靠理智。

而理智一出现,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迟早要破灭,这对人说来不能不是一种痛苦。

当然,除意志之外,人还怀有希望,抱有理想。

但是希望和理性对于痛苦的缓解好像投食于乞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过来,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如果没有了痛苦,反倒没有了支撑,没有了动力。

希望完全实现了,人反而感到无聊。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既然认为世界的本体、动力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因而他提出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

1、他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成为“超人”。

尼采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把人降低为达到超人的“桥梁”、手段。

并坚持认为“超人”才应该是人类崇拜和追求的目标。

2、用对超人的追求代替对上帝的膜拜
把超人作为人生的目标,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上帝的问题。

因为在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关于这一点,尼采和他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不同,他不是简单认为上帝不存在,而认为虽然存在,但却“被我杀死了”,并提出人类在不成熟时崇拜上帝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人类成熟时,再相信上帝就无法生存了,因此就要“杀死上帝”,即使这是一种充满罪恶感的活动也在所不惜。

3 、超人的意志在痛苦中磨练
以意志为基础,可以从中引申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则。

一种是否定式的,即压抑、遏制意志;另一种是肯定式的,即升华意志、超越他人。

在尼采看来,他主张的是后一种方式,这是英雄道德,而叔本华主张的却是前一种方式,即奴隶道德。

针对叔本华的善恶观尼采还提出:“何者为善?一切能增强人的权利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

何者为恶?一切软弱而生的东西。

何者为幸福?权力在增长着感觉,抵抗被压迫的感觉”。

显而易见,从中即可引出向往强者、卑视软弱、倡导人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可引出以抉取、扩大权力为乐,并为当权者辩护的另一面。

两者相比较,叔本华和尼采虽然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一个是叙说做人的痛苦、人生
的艰辛,另一个却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利的诱惑;一个是悲观主义的低鸣,另一个却是乐观主义的高唱,他们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送走了神的世界,迎来了人的黎明。

而其学说恰如人类思想史上两座突兀而起的高峰,有待人们去探索、攀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