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重点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胚胎学是研究动物和植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胚胎形态学、胚胎生理学、胚胎生物学和胚胎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胚胎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生命起源、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胚胎学的一些重点内容总结:1. 胚胎的起始: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这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建立、受精过程以及受精卵的最早分裂阶段。
研究这些过程有助于理解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胚胎发育的起始过程。
2. 胚胎的细胞分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脏细胞等。
胚胎细胞分化的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控制基因表达和细胞相互作用来指导细胞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器官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3. 胚胎的器官发育: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器官和组织。
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被称为器官发生学。
了解胚胎器官发生的规律对于理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心脏的发育将有助于治疗心脏疾病。
因此,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为器官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胚胎的形态学:胚胎的形态学研究主要关注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种的胚胎形态学特征,可以得到演化和进化的线索。
此外,胚胎形态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5. 胚胎的遗传学: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机制是胚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胚胎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指导对于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至关重要。
研究胚胎中的遗传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6. 胚胎的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
了解胚胎发育异常的原因和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胚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胚胎发育异常的洞察,为临床医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包括胚胎起始、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形态学、遗传学和发育异常等方面。
大一组织胚胎学重点

大一组织胚胎学重点一、组织学与胚胎学概述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而胚胎学则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过程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分别承担着物质交换、酶反应和遗传物质储存等功能。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三、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覆盖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覆盖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上皮组织可以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两类,不同类型的上皮组织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四、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的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和营养等功能。
结缔组织可以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等类型。
五、肌肉组织肌肉组织是由肌肉细胞构成的,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体。
肌肉组织可以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两类,不同类型的肌肉组织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六、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具有信息传递和调控功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够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而神经胶质细胞则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
七、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构成的,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承担着物质交换的功能;血液则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类型,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八、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的,具有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功能。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消化腺则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和胃腺等。
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进行分解,再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九、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构成的,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_考试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一(单选题: 1.月经周中易受孕时期12---16天。
2.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球旁细胞由入球小动脉的平滑肌分化而来。
3.分泌肾素的细胞是球旁细胞。
4.原尿产生后首先进入近端小管曲部。
4.排卵后卵子的受精能力约为12—24小时。
5.肺泡主要由 I型和二型细胞组成。
5.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为主。
胃底腺主细胞主要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6.甲状腺滤泡内腔贮存的胶状内容物: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7.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是:T3和T4 8.血—胸腺屏障血管周隙内有巨噬细胞。
9.能分泌胸腺素的细胞是:上皮性网状细胞。
10.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有胸腺小体。
11.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
12.青春期前精曲小管可见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 13.潘氏细胞分布于小肠消化腺的底部。
14.腺垂体的嗜酸性细胞分泌的物质: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15.淋巴结内B细胞主要存在于浅皮质区。
16.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胚胎卵黄血。
17.区分有粒白细胞和五无粒白细胞的依据:有无特殊颗粒。
18.神经元细胞中除了轴突没有尼氏体外、树突和胞体内都有。
二(多选题。
1.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1)结构疏松、类似蜂窝状。
2) 纤维排列松散 3)基质含量很多 4)在体内分布广泛。
5)常见于细胞、组织器官之间及器官内部。
2.红细胞的特点:1.)液中含量最多的细胞。
2.)的红细胞表面光滑,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3)呈双凹圆盘状小体,在胞质中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4)直径约7~9mm,周围较厚,染色较深,中央部较薄,染色较浅。
3.骨骼肌纤维中粗肌丝位于肌节的A带、H带、M带。
4.神经元轴突的特点: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它而长,直径均一,其分支常与主干成直角称侧支,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起始部呈圆锥形隆起称轴丘,其内没有嗜染质,但有神经元纤维,并以出胞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完整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1.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正常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HE染⾊:苏⽊精染液为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
3.上⽪组织(epithelial tissue)的基本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②上⽪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在单层上⽪细胞表现最为典型③上⽪内⼤都⽆⾎管,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4.⼏种被覆上⽪的结构及功能特点:5.微绒⽑及纤⽑的结构及功能(光镜及电镜)6.结缔组织的特点①结缔组织由细胞和⼤量细胞外基质构成②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极性③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④包括疏松、致密、脂肪组织、⽹状组织7. 间充质: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来。
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定形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分化能⼒强。
8. 疏松结缔组织中⼏种细胞的结构及功能①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多突起,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含丰富的粗⾯内质⽹和⾼尔基复合体,属蛋⽩质分泌细胞。
②巨噬细胞:是⼀种免疫细胞,核较⼩,着⾊深,多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表⾯有许多皱褶、微绒⽑。
细胞膜内侧有许多微丝微管。
功能:吞噬作⽤,抗原提呈作⽤,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核圆,偏于⼀侧,胞质呈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
电镜下,很有⼤量平⾏排列的粗⾯内质⽹,核旁有⾼尔基复合体。
功能: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即抗体。
④肥⼤细胞:细胞⼤,核⼩⽽圆,胞质内充满粗⼤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
颗粒内含有肝素(抗凝⾎)、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抗过敏反应)趋化因⼦。
肥⼤细胞常沿⼩⾎管分布,受刺激后,细胞合成⽩三烯释放。
9.三种纤维的结构及功能特点①胶原纤维:⼜称⽩纤维,数量最多,嗜酸性,成分为⼀型胶原蛋⽩②弹性纤维:⼜称黄纤维,分布很⼴,⽤醛复红可以染成紫⾊。
弹性纤维较直,末端常弯曲,可有分⽀。
③⽹状纤维:分⽀多,交织成⽹,主要由三型胶原蛋⽩构成,在镀银染⾊切⽚呈⿊⾊。
组织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学基础绪论1.组织学定义: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
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大基本组织。
2.组织定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群体。
人3.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为0.2微米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为0.2纳米(分为透射电镜,扫描电镜)4.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法:光镜下观察的切片多用此方法。
利于透光,便于观察。
制作过程: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固。
5.H---E染色法↓↘苏木精伊红→酸性染料→将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碱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6.特殊染色银染:硝酸银将神经细胞染成黑色弹性染色:醛复红活体染色:台盼蓝甲苯胺蓝染色:异染性(肥大细胞)第二章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定义:由许多排列紧密,形态较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作用:保护,分泌,吸收等功能。
分布:覆盖于人体外表面或衬贴在体内的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被覆上皮)来自:外胚层(体表)内胚层(管,腔,囊内表面)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基膜(选择物质输送)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2.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边缘锯齿状。
核扁圆形,位于中央分布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腔内)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单层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侧面观立方形,核圆,位于中央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肝小叶间胆管单层柱状上皮形态:细胞多边形,侧面成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分布:胃,子宫,输卵管,肠(肠壁夹有单个杯状细胞→胞质充满粘原颗粒,腺细胞的一种,分泌粘液)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态:由柱状,梭形,椎体,杯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组成。
分布:呼吸管道腔面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较强机械保护作用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此是:基底细胞—多边形细胞—扁平细胞角化↙↘未角化复层上皮皮肤口腔表皮食管阴道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形状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空虚或充盈而发生变化(扩张,细胞形状变扁)分布:肾盂,肾盏,膀胱,输尿管3.A.上皮细胞的游离面①细胞衣②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表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细胞中含有微丝,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组织胚胎学重点.

组织胚胎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科学3.哈弗斯系统:又名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外周同心圆状排列的5-20层哈弗斯骨板和中央哈弗斯管构成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肌细胞或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5.三联体: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称为横小管,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6.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主要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共同构成。
7.淋巴小结:是具有较明确界限的淋巴组织。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含大量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
8.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结构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9.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颗粒细胞和卵泡膜内层的膜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较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10.胰岛:胰腺内分泌部细胞团呈岛屿状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称为胰岛。
由A,B,D,PP细胞构成血睾屏障:存在于血液和生精小官之间,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11.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内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结称网,可收集胆汁。
12.致密斑:是指远端小管曲部在近血管级一侧的细胞呈高柱状紧密排列,形成一直径40~70um的椭圆形隆起,约有20~30个细胞组成,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小管内滤过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近血球细胞,促进其分泌肾素。
13.胃底腺:位于固有膜层,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盐酸,内因子等。
小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约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发达。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组织胚胎学是研究多细胞生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过程以及其构造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在生物学领域中,组织胚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于揭示生物体内部各种结构的形成和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组织胚胎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分化和功能。
胚胎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细胞分裂、迁移、定向分化等一系列生物学现象。
通过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体内部各种结构的形成机制。
其次,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对生物体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发育过程中各种变化,从而揭示其发育规律。
观察研究则是通过对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和器官进行观察和描述,总结其形态特征和发育规律。
这两种研究方法相辅相成,可以全面地揭示组织胚胎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内部各种结构的形成和发育规律,为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组织胚胎学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在理论上,组织胚胎学可以揭示生物体内部各种结构的形成和发育规律,为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应用上,组织胚胎学可以为医学、农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胚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于揭示生物体内部各种结构的形成和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胚胎学的研究,可以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为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大家对组织胚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
1. 胚胎:指受精卵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从第一细胞分裂到出生之前的胚胎阶段称为胚胎。
2. 发育:指胚胎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包括细胞分化、器官形成、组织建立等过程。
3. 线性分化:指胚胎中某些细胞通过诱导分化,沿着特定的方向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
4. 意外分化:指胚胎中一些分化能力强的细胞在没有外界诱导的情况下自行分化为某种细胞类型。
5. 诱导:指一种化学和物理介质通过特定的机制使得一些细胞具有特定的分化、迁移、增殖、分泌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6. 整合:指不同细胞之间通过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如细胞聚集、细胞间连通等。
7. 重编程:指通过一些特定因素,将已经分化过的细胞转化为备受期望的万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的过程。
8. 移植:指将一个个人或一些细胞或组织部分从一个身体植入另一个身体的过程,如胚胎移植、干细胞移植等。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一、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2、上皮细胞的侧面: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一、紧密连接:(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3)封闭了细胞间隙。
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外分泌腺的腺细胞分为蛋白质分泌细胞和糖蛋白分泌细胞两种。
(1)蛋白质分泌细胞(浆液性细胞)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HE染色呈红色。
功能:分泌含各种酶的稀薄液体,即浆液。
(2)糖蛋白分泌细胞(黏液性细胞)细胞锥形或柱状,核扁,居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分泌颗粒溶解呈空泡状或泡沫状),PAS法染色(阳性)时,颗粒着色深。
组织胚胎学重点

组织胚胎学重点(缺少第八章免疫系统与第十二章皮肤)1、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结缔、肌、神经组织2、HE染色法(组织学中最常用染色方法)苏木精碱性细胞核酸性(嗜碱性紫蓝色。
伊红酸性细胞质碱性(嗜酸性红色3、嗜酸性:能够与伊红等酸性染料结合的性质;嗜碱性:能够与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结合的性质;第二章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1、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无血管和淋巴管;3、有丰富的神经末梢;4、有极性;5、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二、分类: 1、被覆上皮(最多) 2、腺上皮 3、特殊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肌上皮等-三、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上皮类型主要分布特点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 心、血管和淋巴管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的摩擦,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他:肺泡、肾小囊等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边形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核椭圆形,位于基底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覆着于基膜,基膜明显。
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皮肤表皮表面细胞呈扁平状,中层为梭形,基底层为多边形细胞,有分裂增殖能力。
注意:1、位于皮肤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的核消失,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干硬,并不断脱落,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变移上皮肾盂、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细胞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游离面纹状缘(小肠单层柱状上皮)刷状缘(肾近端小管)光镜:粉红色的均质性亮带;电镜:由微绒毛整齐排列组成1.微绒毛:①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②内含物:微丝③功能:扩大表面积,增强细胞的吸收2.纤毛:①定义: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而粗的突起,能够有节律性的定向摆动。
组织胚胎学考试重点总结

组胚重点一.名解1.内皮,间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mesothelium)。
2.溶血,血影: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hemolysis)。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血影(erythrocyte ghost)。
3.核左移,核右移: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
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
4.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5.肌纤维,基膜:肌细胞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其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
6.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Nissl body),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synapse)。
8.心瓣膜(cadiac valve):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9.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和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
10.自分泌,旁分泌: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称自分泌。
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
组织胚胎学复习重点

组织胚胎学复习重点组织学绪论1.组织学、组织、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2.组织学学习方法要点3.石蜡切片术和超薄切片术的基本原理4.HE染色法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分类2.外分泌腺的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3.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4.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5.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3.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形态特点、分子构成和特性4.基质的分子构成和作用5.组织液的形成和作用6.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血液1.红细胞的结构、功能、寿命及网织红细胞的概念2.五类白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功能3.血小板的光镜结构和功能4.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5.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阶段的名称(或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途径)6.红骨髓结构和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7.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软骨和骨1.骨组织的构成(骨基质,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2.骨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意义3.骨外膜的结构和作用4.长骨的一般组织学结构5.骨发生的一般过程6.软骨的一般结构和分类特点肌组织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与电镜结构,肌原纤维和肌节的概念,肌丝的分子构成2.心肌纤维的结构特点,闰盘的电镜结构和功能3.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4.肌卫星细胞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的构成2.神经元的光镜与电镜结构特点(树突、轴突、尼氏体、神经原纤维)3.突触的结构和功能4.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5.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和主要功能6.各种运动神经末梢和感觉神经末梢的一般结构和作用神经系统1.大脑皮质的分层2.脊髓灰质各部位神经元的特点3.血-脑屏障的构成和作用循环系统1.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结构2.心瓣膜的结构和功能3.心房肌纤维的内分泌功能4.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起搏细胞、普肯耶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功能5.四类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6.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三类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皮肤1.皮肤的一般结构2.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3.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4.毛、皮脂腺、汗腺的基本结构淋巴系统1.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类的主要功能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构成和功能3.抗原提呈细胞的构成和功能4.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的形态、主要细胞构成和功能5.胸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6.淋巴结的主要结构和功能7.脾的主要结构和功能8.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滤泡,滤泡旁细胞)2.甲状旁腺主细胞的功能3.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皮质三带,髓质嗜铬细胞)4.垂体的一般结构;远侧部的细胞和功能;下丘脑弓状核的功能及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及与垂体神经部的关系5.松果体的功能消化管1.食管的结构特点2.胃的分层结构特点,胃底腺的细胞构成和功能,胃黏膜自我保护机制3.小肠的分层结构特点,小肠腺、绒毛的结构与功能4.各种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5.三段小肠的形态特点6.大肠黏膜的结构特点7.胃肠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M细胞,sIgA)8.ECL、D、G、I、S细胞的功能9.阑尾的结构特点消化腺1.胰腺的一般结构;胰腺泡的结构和功能;胰岛的细胞构成和功能2.肝的一般结构,肝小叶的结构(包括细胞构成)3.肝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的关系4.肝巨噬细胞、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和贮脂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5.肝血液循环的特点,胆汁排出途径呼吸系统1.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分层结构,上皮的细胞构成和功能2.肺的一般结构,导气部与呼吸部3.肺小叶的概念4.肺泡上皮,气-血屏障,肺巨噬细胞5.肺导气部管壁的结构演变泌尿系统1.肾的一般结构(皮质,髓质,皮质迷路,髓放线等)2.肾单位的组成,各部分的分布3.肾小体的结构及其原尿形成的功能(滤过膜)4.肾小管的结构及其重吸收功能(包括近曲小管的电镜结构)5.致密斑和球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6.集合管的结构和功能7.肾的血液循环途径和特点8.滤过屏障组成及功能男性生殖系统1.睾丸的一般结构2.生精细胞的组成,精子发生过程的形态与核型演变,精子的光镜与电镜结构3.睾丸支持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血-睾屏障4.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5.附睾管的一般结构和功能6.前列腺的一般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1.卵泡发育与成熟各阶段的形态,排卵,卵泡的内分泌功能2.黄体的结构和功能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4.卵巢和子宫的一般结构5.子宫颈、阴道和乳腺的一般结构胚胎学绪论1.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2.胚胎发育的分期3.胚胎学的分支学科,畸形学的概念胚胎发生总论1.受精的主要环节(精子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反应)和意义2.受精卵的早期发育(卵裂,桑椹胚)和胚泡的结构3.植入的概念和正常部位,蜕膜反应,前置胎盘和宫外孕4.内细胞群演化为三胚层的一般过程,畸胎瘤的成因5.神经管、神经嵴的形成和演变6.三胚层各自的主要分化结果7.胎膜(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的一般结构和作用8.胎盘的一般结构和功能,胎盘屏障9.双胎和联体的成因10.先天性畸形和致畸敏感期的概念11.先天性畸形的主要发生原因和预防颜面和四肢的发生1.唇裂和腭裂的成因2.颜面、腭和四肢发生的一般过程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1.消化管闭锁或狭窄、麦克尔憩室、脐粪瘘、先天性脐疝、气管食管瘘、透明膜病的成因2.原始消化管的一般演化过程及结果3.咽囊的演变结果4.气管和肺发生的一般过程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1.多囊肾、异位肾、马蹄肾、脐尿瘘、隐睾、先天性腹股沟疝、两性畸形的成因2.后肾的发生过程3.生殖系统的性别分化的主要机制4.睾丸和卵巢的发生过程5.女性生殖管道的发生过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1.血岛的概念2.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因3.心脏发生的一般过程4.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特点及出生后的改变神经系统和眼耳的发生1.神经管和神经嵴的一般演化2.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的概念3.无脑畸形、脊髓裂、脑积水的成因4.脑发生的一般过程(脑泡、脑室形成)5.垂体、眼与耳发生的一般过程重点:1、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运动神经元、梨状神经元、束细胞、壁细胞、主细胞、杯状细胞、肝细胞、尘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软骨细胞、骨骼肌细胞(纤维)、心肌细胞(纤维) 、平滑肌细胞(纤维) ;2、结构:淋巴小结、脾白髓、胸腺小体、甲状腺滤泡、胃底腺、小肠绒毛、肠腺、浆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纹状管、胰岛、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肝板(索)、肝血窦、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致密斑、集合小管、生精小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脾血窦、淋巴窦;3、器官:心脏、中动脉、中静脉、大动脉、淋巴结、脾、胸腺、甲状腺、肾上腺、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胰、颌下腺、腮腺、肺、气管、肾脏、膀胱、睾丸、卵巢、输卵管、子宫、前列腺、阑尾。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总复习要点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总复习要点一、组织学的重点要点: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由相同类型细胞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并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2.组织的种类及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和排泄功能;结缔组织具有支持、填充和保护作用;肌肉组织可收缩产生力量;神经组织传递和处理信息。
3.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鳞状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和过渡上皮。
4.结缔组织的构成:主要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细胞包括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细胞外基质主要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纤维等。
5.肌肉组织的分类和形态特征: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其中骨骼肌具有纵纹和横纹;平滑肌呈长圆形,无横纹;心肌具有纵纹和横纹。
6.神经组织的结构: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神经胶质细胞主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胚胎学的重点要点:1.胚胎发育的定义: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从受精到形成器官系统的过程。
2.受精过程和早期发育:受精过程包括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细胞核融合和形成受精卵,早期发育包括卵裂和形成囊胚等。
3.体轴的形成:体轴的形成主要包括原肠胚期的原肠形成和胚胎的胚层发生,原肠胚期的原肠形成是指内胚层细胞向前移动并形成外围的环状原肠,胚层发生是指在胚胎体外和体内胚胎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三个原始胚层逐渐形成。
4.器官的形成:器官的形成主要包括器官原基的形成、器官原基的增长和器官的分化,其中器官原基的形成是指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其中一器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特定定位的细胞群。
5.器官系统的发生:胚胎的器官系统发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它们的发生过程具有特定的定位和时序。
6.田间器官发生调控:胚胎发育过程中受到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影响,包括细胞信号分子、转录因子和体外因素等。
以上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点要点,通过复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门学科的知识。
组织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胚胎学是研究胚胎发育和组织形成的学科,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归纳:
1.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胚胎成熟的全过程。
它包括受精、分裂、胚胎层次的形成和器官系统的建立等阶段。
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2. 胚胎层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初形成的胚胎会经历三个胚胎层次的形成。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外胚层主要发育为皮肤、神经系统和部分感官器官;中胚层发育为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和生殖系统;内胚层则形成消化道、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3. 组织形成: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这些组织的形成过程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
4. 器官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各个器官开始形成。
这个过程被称为器官发生。
器官发生包括不同细胞类型的产生和组织的分化。
经过细胞增殖、细胞定位和细胞功能分化等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
5.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中的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再生医学利用干细胞的特性,研究如何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对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组织胚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组织胚胎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领域,以上内容只是一个简要概述,还有很多深入的知识和研究领域可以进一步探索。
组织胚胎学重点(考试必背)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
3.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4.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一般由靠近上皮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连的网板构成。
5.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
6.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分别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7.骨质: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大量的骨盐沉着于类骨质而成为骨质。
8.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9.肌质网(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故又称为纵小管。
10.尼氏体(嗜染质):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产生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等。
11.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12.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纤维结构,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活动。
电镜下, 神经元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
13.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人和哺乳动物大多数的突触为化学性突触,是单向性传导14.弹性动脉:因大动脉管壁含有大量弹性膜,故称弹性动脉,其内皮下层较厚;中膜较厚,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其间夹有少量环行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含有硫酸软骨素的异染性基质;外膜较薄,无明显外膜弹性。
组织胚胎学知识重点

组织胚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胚胎学研究内容及意义组织学:组织的概念,四种基本组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关系。
胚胎学:胚胎学的概念。
2.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He染色,嗜酸性、嗜碱性和中性。
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组织培养和组织工程。
组织学和胚胎学。
第二章上皮组织概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分布与功能。
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概念和一般结构。
1.被覆上皮涂层上皮的分类和分布,光学显微镜下各种涂层上皮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内皮和间皮的概念。
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功能。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连接和间隙连接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复合体的概念;基底膜、质膜皱襞和半桥粒的结构和功能。
2.腺上皮和腺体腺上皮的来源,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概念。
全浆分泌、顶浆分泌、局浆分泌的形式。
浆液性细胞、粘液性细胞的结构、分布、分泌方式和功能。
含氮类分泌细胞、类固醇分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的概念、多细胞腺的组成特点。
3.上皮组织的更新再生。
第三章结缔组织概念结缔组织的特征、分类、功能和起源。
1.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光镜结构,以及纤维和基质的形成过程;巨噬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吞噬作用;浆细胞的起源、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肥大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脂肪细胞光镜结构及功能;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光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
基质:基质的组成、特性及功能;分子筛与组织液的概念。
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规则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的特征。
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的组成;黄色、棕色脂肪组织的特点、分布及功能。
4.网状组织网状组织的组成、分布、结构特征和功能。
第四章骨与软骨1软骨软骨组织的结构、分类及功能,软骨陷窝,软骨囊,同源细胞群的概念。
大一临床医学组织胚胎学知识点

大一临床医学组织胚胎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大一临床医学组织胚胎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组织胚胎学呢,就是研究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还有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发育过程的学科。
简单说,就是看看咱身体里面微小的结构怎么组成的,人是怎么从一个受精卵一点点变成小婴儿的。
②重要程度:在临床医学里可太重要了。
你想啊,要了解人体生病后的改变,得先知道正常的时候啥样吧。
这就像是要知道房子哪里坏了,得先知道好房子的结构一样。
就比如医生要判断肝脏出了啥毛病,得先清楚正常肝脏组织是什么样的细胞、结构组成的。
③前置知识:高中时候学的细胞结构、人体基本生理功能这些基础知识多少得有点印象。
要是连细胞有哪些结构都不清楚,那在学组织胚胎学里细胞如何组成组织的时候就会很懵。
④应用价值:在临床实践中,有助于诊断疾病。
比如在做病理切片检查时,医生要根据组织胚胎学的知识判断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你看那些肿瘤细胞,跟正常组织细胞肯定不一样,就是靠这个知识来分辨的。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组织胚胎学在医学学科里就像基础的大厦地基。
它其中的细胞学知识是后续很多课程的起点,比如生理学得用到细胞功能的知识,病理学也要依靠正常组织的知识去对比病变的组织。
②关联知识:跟生理学联系很紧密,生理学里很多机能都是建立在组织胚胎学构建的结构基础上的。
还和病理学有关,病理就是看正常组织胚胎学结构是怎么发生病变的。
比如说肾炎,懂正常肾组织的结构才能发现病变组织在肾单位的哪里出问题了。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里面很多概念很抽象,像细胞分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全靠想象理解。
还有胚胎发育过程,涉及太多复杂的变化了。
- 关键点:得把细胞、组织、器官不同层次的结构关系搞清楚,像细胞怎么形成组织,组织又怎么组成器官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超重要,基本每个学期的考试都要考。
-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考概念,像让你选细胞周期的正确顺序;简答题考组织的结构特征,比如简述心肌组织的结构特点;还有论述题考胚胎发育的完整过程。
组织胚胎学重点

组织胚胎学重点组织胚胎学重点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细胞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与基底面;上皮内大多无血管,但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单层上皮位置功能单层扁平上皮内皮:村于心、血管及淋巴内腔;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的透过;便于器官活动单层立方上皮小叶间胆管、甲状腺滤泡及肾小盏分泌和吸收功能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的内表面保护、分泌和吸收功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保护、分泌功能复层上皮位置功能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能耐摩擦和阻止异物入侵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排尿管道(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细胞大小、形状、层数随器官容积而改变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名称结构功能补充游离面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向表面伸出的微细的指状突起。
微绒毛的中轴内含有微丝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分布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称纹状缘,分布在肾近曲小管的称刷状缘纤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表面伸展而形成的较粗长的突起,主要有微管构成有向一定方向做节律性摆动的能力呼吸道大部分的腔面为有纤毛的上皮由于纤毛的定向摆动,可把被吸收的灰尘和细菌排出侧面(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紧密连接(闭锁小带)环绕在细胞顶部的周围,由相邻细胞膜成对应的嵴状部分融合而成具有屏障作用,可阻止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这四种连接不但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还可见于其他组织细胞间,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同时存在,即称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粘着小带)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相邻细胞间有充满均质状物质的狭小间隙,两侧胞膜的胞质面有少量致密物质并有很多平行微丝附着除了具有粘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间吸收力的作用桥粒(粘着斑)相邻细胞膜的局部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
细胞间隙较宽,中央有一条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中线,有丝状物交织而成;细胞膜内侧面有附着板,张力细丝附于该板上“柳钉”一样把细胞连接起来,是一种牢固的细胞连接,在易受机械性刺激和摩擦复扁平上皮中多见缝隙连接(通讯连接)相邻的两细胞膜间断融合形成许多规状小管,成为细胞间直接相通的管道有利于细胞间的离子交换的电冲动的传递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数量多,种类多,无极性;细胞间质多,由基质和纤维构成;由间充质分化形成。
组织胚胎学重点复习汇总

组织胚胎学重点复习汇总名词解释:1.成纤维细胞: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2.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成熟的长寿命的细胞类型。
3.浆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终末分化阶段的B细胞。
5.肌节:横纹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上的重复单位。
两条Z盘之间的结构为一个肌节,由相互交错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阵列组成。
6.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7.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饶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8.突触: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
9.轴突:神经细胞长的突起。
可远距离快速传导神经脉冲,从细胞本体向其他细胞传递信号。
10树突:神经细胞伸出的树枝状细胞突起。
接受邻近细胞的刺激传到细胞本体。
11神经束膜: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细胞形成的膜12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13三联体: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
14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15反射: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体外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16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7感受器:是能够感受体内、体外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并把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神经末梢。
18传入神经:直接与感受器相联系,把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19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一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分别位于脊髓和脑的不同部位。
20传出神经:直接与效应器相联系,把冲动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
21效应器:是实现反射的效应组织,如骨骼肌、平滑肌、和各种腺体。
22微循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23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少第八章免疫系统与第十二章皮肤)1、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结缔、肌、神经组织2、HE染色法(组织学中最常用染色方法)苏木精碱性细胞核酸性(嗜碱性紫蓝色。
伊红酸性细胞质碱性(嗜酸性红色3、嗜酸性:能够与伊红等酸性染料结合的性质;嗜碱性:能够与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结合的性质;第二章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1、大量形态较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无血管和淋巴管;3、有丰富的神经末梢;4、有极性;5、基底面附着于基膜二、分类: 1、被覆上皮(最多) 2、腺上皮 3、特殊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肌上皮等-三、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游离面纹状缘(小肠单层柱状上皮)刷状缘(肾近端小管)光镜:粉红色的均质性亮带;电镜:由微绒毛整齐排列组成1.微绒毛:①上皮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指状突起②内含物:微丝③功能:扩大表面积,增强细胞的吸收2.纤毛:①定义: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而粗的突起,能够有节律性的定向摆动。
②分布: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③与微绒毛相比:量少,由微管组成,结构复杂,粗长(二)侧面细胞连接分类: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功能:(1)阻止大分子物质由外部进入细胞间隙(2)有一定机械性的连接作用2.中间连接(黏着小带):功能:(1)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
(2)保持细胞的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黏着斑):功能: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见于皮肤、食管等的复层扁平上皮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功能:(1)利于细胞之间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2)利于细胞之间传递电冲动,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
(三)基底面1.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1)由糖蛋白构成的薄膜状结构(2)组成:基板(上皮组织);网板(结缔组织)(3)功能:1、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2、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第三章结缔组织二.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2.软骨组织 3.骨组织 4.血液三、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2.细胞外基质多,有基质、纤维之分; 3.无极性分布; 4.分布于内环境5.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连接、支持、防御、创伤修复,营养,保护(一)基质蛋白多糖:防御屏障作用; 物质交换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2、纤维粘连蛋白:识别、黏附、迁移和增值3、组织液(名解):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血浆成分,是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纤维1、胶原纤维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无分支 EM:胶原原纤维,有横纹化学成分:胶原蛋白功能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胶原蛋白---胶原原纤维---胶原纤维2、弹性纤维LM: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有分支 EM:微原纤维, 弹性蛋白功能特性:弹性大3、网状纤维 LM:较细,HE染色不宜着色,嗜银性,在镀银染色切片呈黑色 EM:胶原原纤维,有横纹化学成分:III型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三)细胞1.成纤维细胞 (最多见) 形态:LM(光镜):扁平多突起,胞核卵圆,胞质着色浅 EM(电镜):RER、GC 发达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功能静止时称纤维细胞,梭形,胞质嗜酸性,核呈杆状着色深2.巨噬细胞形态:LM:形状不规则,胞核卵圆或肾形,胞质嗜酸性 EM:胞质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残余体功能:①吞噬功能②抗原提呈③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来源:由血液内单核细胞游走出血管后分化而成3.浆细胞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蛋白4.肥大细胞形态:LM:大,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 EM: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胞质含白三烯功能:1、肝素:抗凝血2、组胺、白三烯释放可造成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该处聚集,对抗体过敏反应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三、脂肪组织 (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 四.网状组织第三节血液 5L成分血浆,有形成分:血小板、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一、血浆二、血液有形成分(一)、红细胞(RBC)大小:直径约7.5 µm 男:(4.0~5.5)×1012/ L 女:(3.5~5.0)×1012/ L 形态:1.胞体双凹圆盘状,2.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3.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男:120-150g/L 女:110-130g/L 临床上作为是否贫血的指标(二)、白细胞(WBC) (4.0~10)×109/L1.中性粒细胞形态: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含细小、均匀、淡红的颗粒。
功能: 吞噬细菌、抗感染2.嗜碱性粒细胞形态:1.核呈“S”形、不规则形等; 2.胞质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呈蓝紫色,深浅不一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类似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形态:1.核多2 叶;2.胞质内粗大、均匀分布、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功能:抗过敏性疾病、抗寄生虫感染4. 淋巴细胞形态:核常为圆形,一侧常有凹陷;胞质少,嗜碱性,蔚蓝色功能:免疫防御功能5. 单核细胞形态:胞核呈肾形、马蹄形等;胞质多,呈弱嗜碱性,灰蓝色功能:与巨噬细胞功能相似三、血小板(100~300)×109/ L形态:双凸圆盘状。
无核,可有少量细胞器功能:止血与凝血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第四章肌组织肌细胞因呈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细胞膜又称肌膜;细胞质又称肌浆;滑面内质网又称肌浆(质)网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骨骼肌、心肌又称横纹肌第一节、骨骼肌(随意肌)结缔组织膜: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支持、连接、营养和功能调节)肌卫星细胞位置:位于骨骼肌纤维表面形态:扁平有突起功能:肌损伤时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一)LM 形态:长圆柱状结构:核椭圆,数十至数百个,位于肌膜下方;肌质中含肌原纤维,呈横纹排列(二)EM 1、肌原纤维细肌丝形状:长约1 µm ,直径5nm ;组成: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与Ca2+ 结合)粗肌丝结构:长约1.5 µm ,直径15nm;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横桥,有ATP酶活性(明带(I带)Z 线暗带(A带)H带 M线)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横小管定义: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位置:明带与暗带交界处作用: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3、肌浆网结构: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小管、终池功能:浓缩、储存、释放Ca2+ (1)纵小管: 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2)终池 :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三)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肌浆网-----释放Ca 2+-----激活肌钙蛋白---肌动蛋白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结合----细肌丝滑动—肌肉收缩第二节、心肌(一)LM形态:短圆柱状、常有分支,互联成网结构:胞核卵圆形,1-2个,位于心肌纤维中央;胞质中有横纹,细胞分界处有闰盘结构(二)EM特点:1.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清,肌原纤维间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2.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3.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扁小,形成二联体 4.闰盘的横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闰盘 1.心肌细胞的连接处2.光镜下呈横纹或阶梯状,电镜下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3.功能:便于心肌的同步舒张和收缩第三节、平滑肌LM 光镜结构:长梭形;无横纹;单核,呈杆状或椭圆,位于中央;胞质嗜酸性EM 平滑肌纤维内无肌原纤维,可见密斑、密体、细肌丝、粗肌丝和中间丝第五章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成分)组成:神经细胞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作用: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神经胶质细胞作用: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构成: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1、胞体(神经元营养和代谢中心)(1)细胞膜:兴奋性膜(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产生和传导冲动)(2)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3)细胞质:含特殊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结构:LM 强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状的物质EM 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神经调质等神经原纤维 LM 嗜银性,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EM 神经丝 + 微管(二)神经元的分类1、按突起数量分类①多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假单极神经元3、按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二、突触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突触形式:轴-树,轴-轴,轴-体,树-树,体-树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人极少)1、化学性突触特点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LM:球状或扣状膨大EM:1.突触前成分(突触前膜(增厚)。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线粒体)2.突触间隙3.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增厚)。
递质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三、神经胶质细胞1、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纤维定义: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构成,包括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1、有髓神经纤维(1)PNS(周围)的有髓神经纤维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称为郎飞结相邻两个郞飞结间的神经纤维称结间体由施万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同心卷绕形成髓鞘(2)CNS(中枢)的有髓神经纤维结构:与PNS的相似,但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二)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神经神经内膜:每条神经纤维表面薄层结缔组织结缔组织膜神经外膜:包裹在一条神经表面的结缔组织神经束膜:神经纤维束表面结缔组织五、神经末梢(一)感觉神经末梢 1、分类(1)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痛觉(2)触觉小体:感受触觉(3)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4)肌梭:感受肌张力等(二)运动神经末梢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布:骨骼肌功能:支配骨骼肌的收缩运动终板结构:运动神经元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的突触第七章循环系统一、心脏(一)心壁 1.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蒲肯野纤维(心室)2.心肌膜:厚,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3.心外膜(心包膜脏层):结缔组织:含脂肪细胞;间皮(二)心脏传导系统蒲肯野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纤维短而粗,形态不规则,缝隙连接发达;将冲动快速的传递到心室各处,导致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收缩二、血管 1、(一)大动脉(弹性动脉)结构特点:1.内膜:内皮下层:增厚 2.中膜:厚,主要为40 -70层弹性膜3.外膜:外弹性膜(弹性纤维)疏松结缔组织(含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二)中动脉(肌性动脉)结构特点:1.内膜:内皮、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内弹性膜(弹性蛋白)2.中膜:厚,10-40层平滑肌纤维)3.外膜:疏松结缔组织<内外弹性膜分界不明显>(三)小动脉(肌性动脉)结构特点:1.管径0.3 - 1mm2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3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4外膜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一般缺乏外弹性膜功能:调节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和血压,又称外周阻力血管(四)微动脉结构特点:1、管径在 0.3 mm以下2、内膜无内弹性膜3、中膜由1 - 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4、外膜很薄功能:调节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和血压,又称外周阻力血管2、静脉结构特点1.腔大、壁薄、腔不规则2内、中、外弹性膜不明显,三层分界不清3.管壁中结缔组织成分较多4管壁结构差异大5静脉瓣三、毛细血管(1)结构1内皮细胞:1~3个内皮细胞围成2基膜结缔组织;周细胞功能:物质交换四、血脑屏障结构1毛细血管内皮(连续型)2基膜(完整)3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功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脑内,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第九章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