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越来越高。
为了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以2023年作为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指南。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协调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能源转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未来,我们将从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入手,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鼓励企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
4、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是:加强生态道德、完善生态法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消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被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应该包括3个基本要素:一是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二是生态法制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三是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法制的支配和约束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各种活动。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大力推行的一种理念和战略,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一项重大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科学发展观中,重点强调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项全面性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
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措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投入,推动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与回收。
公众应加强环保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它们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和完善这一理念,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提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下面我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民利益,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要注重环境保护,避免牺牲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短期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不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生态条件。
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相互验证和完善。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而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教训,也为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既有相互支撑的关系,又体现了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的特点。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一、前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及意义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
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成为严重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污染排放等目标。
(3)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意义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强调了人民利益至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方面的内容。
2.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科学发展观中,人民利益始终被放在首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权益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方式,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一、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并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
这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为了“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笛卡尔就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
但是,令人叹惜的是,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带来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于促进国家的综合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推动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探讨。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等,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入,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再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
中国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最后,促进国际合作与共赢。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 。据统 计 , 国每 年新 增 的人 口数 量 为 15 0万 人 . 我 0 几
乎 相 当 于 一 个 中 等 大 小 的 西 欧 国 家 的 总 人 口数 量 巨 大 的人 口不 仅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造 成 巨 大 的 阻 力 .影 响 人 民
生 活水平 的改善 , 且给 自然 资源 和生 态环境 造成威 胁 。 而 我 国人 均水 资源 占有 量仅 为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1 . 国人 , 我 4
的 文 明 发 展 道 路 ”】 一 次 把 生 态 文 明 作 为 与 物 质 文 【第 2
明 、政治 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并列 的社会 文 明载 入党 的正 式
文 献 。 因 此 .生 态 文 明 也 是 社 会 文 明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同 物 质 文 明 、 治 文 明 、 神 文 明 交 互 作 用 , 同 推 它 政 精 共
面貌 生态 文 明就是人 类 在改造 自然 以造福 自身的过 程
中 为 实 现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和 谐 所 做 的全 部 努 力 和 取 得 的 全 部 成 果 , 象 征 着 人 与 自然 相 互 关 系 的 进 步 状 态 生 态 它 文 明既 包 括 人 类 保 护 自然 环 境 和 生 态 安 全 的 意 识 、社 会 科 学 、 律 、 度 、 策 。 包 括 维 护 生 态 平 衡 和 可 持 续 发 法 制 政 又 展 的科 学 技 术 、 织 机 构 和 实 际 行 动 l 从 人 类 社 会 文 明 组 l I 形 态 的 演 变 发 展 来 看 . 态 文 明 是 一 种 新 文 明 . 人 类 社 生 是 会发展 进程 中出现 的 . 比农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更 先 进 更 高 工 级 的 文 明 .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是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领域中去,所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深化,也是对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拓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生态问题在我们改革发放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学者普遍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性发展,从整体观的角度把握生态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实现我国的科学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社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文明形态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通过不断克服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中领悟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
从科学发展观中领悟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将环保、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自然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我们需要改变一些不良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实现生态经济、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我们必须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经济、环保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发展,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度上对持续发展进行全面考虑。
当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过度的破坏,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强化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加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赋予人们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使得每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摆脱贫穷、不平等和人权的侵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教育、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指导。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遵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繁荣、安全、富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共建绿色美丽家园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共建绿色美丽家园2023年,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代,我们必须以共建绿色美丽家园为目标,不断推进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把生态文明摆在了对和平、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利益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让中国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强调可持续性和生态适应性,呈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的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举措。
首先,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融合。
其次,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对能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消费,推进全民节约能源环保行动,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系。
最后,加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推动绿色生态知识的普及,加强环保教育,让人民群众形成保护环境生态的理念和行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全社会的绿色转型。
共建绿色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学 发 展 的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 时 也 是 科 学 发 展 的 试 金 石 。 生 态 文 明 同
出发 , 分 析 马 克思 主 义与 科 学 发 展 观及 生 态 文 明的 相互 关 系 中 , 在 探 索 中 国特 色生 态 文 明 建 设之 路 。
党 的十 七 大 报告 提 出 , “ 设 生 态 文 明 , 本 形 成 节 约 能 源 要 建 基 资 源 和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 业 结 构 、 长 方 式 、 费模 式 ” 增 消 。其 指 导
思 想 是 以 马 克思 主 义 的 以 人 为 本 、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科 学 发 全 展 观 。我们 要 实 现 全 面 协 调可 持 续 发 展 , 必 须 正 确 处 理 人 口 、 就 资 源 、 境 的关 系 , 须 从 马 克思 主义 创 新 实 践 的科 学 发 展 观 的角 度 环 必
定 位 问题 , 质上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唯物 史 观在 当 代 中 国的理 论 诠 释 。 实
在 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中 , 锦 涛 总 书 记 对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内容 作 胡 出 了全 面 的 阐述 , 出科 学 发 展 观 的 “ 一 要 义 是 发 展 , 心 是 以 指 第 核 人 为本 , 本要 求 是 全 面 协 调 可 持续 , 本 方法 是统 筹 兼 顾 。 报 告 基 根 ” 特 别 强 调 :科 学 发 展 观 , 对 党 的 三 代 中 央 领 导 集 体 关 于 发 展 的 “ 是
【 键 词】 克 思 主 义 ; 学 发 展 观 ; 态 文 明 关 马 科 生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
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
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构建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的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兼顾人民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实现可持续性。
它们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而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它们都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的公正,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的共享和社会的公正。
4.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拓展和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这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也提醒我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健康,这对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5.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推动。
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探讨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要善待大自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绿色发展,即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发展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关心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
第四,实施生态文明评价制度。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衡量和监测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评价制度,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注重理论指导,也强调切实落实。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比如,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等。
这些实践行动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
《2024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范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尤其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各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贵阳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以贵阳市为例,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贵阳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贵阳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改善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民生需求。
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加强水体治理等措施,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推进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贵阳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农业等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加强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圈贵阳市注重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圈。
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1. 实施“三线一单”管理制度贵阳市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城市发展的生态边界和环境要求。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约束机制。
2.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注重创新建设模式。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措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价值追求,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应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责任心,让更多人从心底意识到自己要做环保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以上三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也必须遵循科学和人民情感,和谐推进全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推进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同时保持和谐、平衡和可持续。
二、推进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推广绿色低碳经济模式,推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叠加,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放弃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业 文 明 之后 的 更 高一 级 的 文 明 ,它 将 人 类 保 护 与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紧密 结 合起 来 ,推 动
9 0
科技资讯 S EN E & T CH OL CI C E N OGY N ORMATI IF ON
在 客观 分 析 人 类 所面 临 的全 球 环 境 挑 战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中 国对 未 来 世 界 文 明 形 态 的 和 谐 发 展 ,是 一种 可 持 续 的 发 展模 式 。 与 工业 文 明相 比 ,生 态 文 明所 体 现 的
约资 源 , 护生 态环 境 , 设节 约 型和 环保 保 建
生 态 文 明 与 科 学 发 展 观 在 本 质 上 是 一
同存 共 荣 的 发 展 道 路 。 ( 建 设 生态 文 明 ,树立 和 落实 科 学发 3)
环 境 负担 , 境 污 染 问题 蔓 延 到 全 球 各 个 致 的 。 者 都 是 以 尊 重 和 维 护 生 态 环 境 为 展 观 , 环 二 营造 良好 的 制度 环 境 。 建 设 生 态文 在 角 落 。 而 , 球 气候 变 化 使得 任 何 国家 都 出发 点 ,强 调 人 与 自然 、 然 全 人与 人 、 济 与 社 明过 程 中 ,社 会 制 度 是 保 障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经
自然界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是万 物 之一 员 ,自
来空 前 的物 质财 富 的 同时 , 建立 在 资源 、 能 界 的 一 部 分 ,必 然 受 自然 界 的 约 束 和 反 作 然 之一 分 子 。 类 对 自然 的 利 用 与改 造 , 人 必 源 大 规 模 消 耗 基 础 上 的 工 业 文 明 发 展 模 用 。 何 国家 和 地 区 都 不 能以 资 源 浪 费 、 任 环 须 以 保 证 整 体 生 态 系 统 的 动 态 平 衡 为 前 式 , 工业 国家 带 来 了严 重 的 环 境 污 染 和 境 污 染 、 态 破 坏 为 代价 维持 其 经 济 发 展 。 给 生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
“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
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
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应该做到:(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胡伯项胡文孔祥宁开拓中国现代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最根本的是选择新型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指引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是人类发展史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新型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必须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
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都是必须超越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
自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狩猎文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相当有限,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虽然对自然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和改造,但其技术手段还十分落后,人作为主体在物质、精神方面没有真正解放。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这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一个里程碑。
此阶段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来控制和改造自然。
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工业文明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人类中心主义的奴役自然的自然价值观渐趋形成,但是工业文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强调物质财富的创造,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却引发了工业文明时代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爆炸、物种灭绝、能源枯竭、资源短缺等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这次会议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18No.32009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May .20091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1.1生态文明的内涵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整体面貌。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社会科学、法律、制度、政策,又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1]。
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带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社会文明载入党的正式文献。
因此,生态文明也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众多等问题的阻击,因而有必要深入学习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 已经超过2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像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 已超过4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3]。
工业文明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想像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人们生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看作是依附于人类的取之不竭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人们不断向自然索取,片面追求GDP 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剧增等问题在我国已充分显露出来。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为1500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西欧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巨大的人口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阻力,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且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2[4]。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局势将愈演愈烈,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着自己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生态文明建设,是马恩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总体方向。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
说人的物质收稿日期:2009-04-29作者简介:任志俊(1984—),女,山西吕梁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闫桂春(1983—),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志俊,闫桂春(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总体方向,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87(2009)03-0014-03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5]人类必须摒弃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必须自觉“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6]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种脱离了人的活动的自然观与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人与自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还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似的———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7]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人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永远是人类向自然界寻求协调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社会属性是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积极顺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8]人类只有在认识了自然规律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9]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对于自然界,人类应该采取一种“和解”的态度,而不是“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还强调违背生态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就清楚地表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要与自然界建立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即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驾驭自然以及统治自然的时候,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10]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指导下,摆脱环境危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树立一种生态意识和观念,即人与自然之间是休戚相关的,必须将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受破坏。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对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是对工业文明道路的总结,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决策与贡献。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1]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
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反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升华。
这一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它使得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从过去单纯的技术层面和实际工作中就事论事的操作层面,提升为国家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使科学发展观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获得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支撑。
3.1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时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因此,一定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人类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兼顾人类当前利益,关注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2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考虑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要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的价值观并不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
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
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这就要求要在发展模式上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循环经济模式。
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发展。
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
3.3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