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设计

合集下载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编组站及枢纽设备布置(20学时)重点内容:1.编组站主要作业、主要设备及布置图类型。

2.单向横列式、纵列式、混合式及双向纵列式、混合式编组站图型的分析方法、图型特点和适用条件。

3.驼峰的分类、组成及自动化。

4.驼峰峰高计算的方法。

5.高速和重载铁路站场布置特点6.各种铁路枢纽布置图的特点和枢纽内的专业车站(客运站、货运站)的作业特点。

第四章编组站第一节编组站概述(2学时)一、编组站的主要作业及设备(一)编组站主要作业1.改编货物列车作业2.无调中转列车作业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除进行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的作业外,还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列车运行方向或进行成组甩挂等少量调车作业。

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5.机务作业:包括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包括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摘车的经常维修、货车的段修等三类。

7.其他作业(1)客运作业(2)货运作业(3)军运列车供应作业(二)编组站主要设备1.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包括调车驼峰、调车场、牵出线等部分。

2.行车设备即接发货物列车的到发线。

3.机务设备编组站一般均设机务段,且规模比较大。

4.车辆设备包括列检所,站修所和车辆段。

5.货运设备6.其他设备(1)客运设备(2)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信联闭、通信和照明的设备。

二、编组站的分类(一)路网性编组站位于路网、枢纽地区的重要地点,是承担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大量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的大型编组站。

(二)区域性编组站一般位于铁路干线交会的重要地点,是承担较多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较多的直通和技术直达列车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地方性编组站一般是位于铁路干支线交汇、铁路枢纽地区或大宗车流集散的港口、工业区,承担中转、地方车流改编作业的中小型编组站。

第二节编组站图型(4学时)1.按照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1)单向编组站,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合用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顺主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也称顺向)。

4_2_编组站布置图

4_2_编组站布置图


反向改编车流无多余折返走行 能力较大 车场多,容量大,有利运行调整和运量波动 当衔接方向较多时,有利于减少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的复杂性 Nhomakorabea
主要缺点



折角车流的走行距离长,重复作业较多 占地面积大,车站定员多,工程费用高 断面设计复杂,排水处理较困难 两系统间相互协作困难
折角车流的处理方法
平面疏解

立体疏解
适用范围

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条件困难的大、中型 编组站。 顺向改编车流较大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 重车流时,在运营上是有利的。


当头部设置小能力驼峰,配置两台调机,实行双推单溜作业 方式,尾部设两条牵出线和两台调机时,二级四场编组站图 形可适应4500一5200辆/日的解编作业量。
编组站布置图形的选择

单向或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


各车场配量形式的选择
调车方向的选择 正线位置的选择
单向或双向调车系统的选择

优先采用单向编组站

双向编组站的采用条件

单项编组站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单向能满足要求,但双向改编车流较均衡,且折角车流很小,通过 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双向编组站


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


折角直通车流的处理
折角改编车流的处理
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

正确选择引入方向
合理选择编组站位置
设置第二进站线路
折角直通车流的处理
进站线路增设渡线方式 要求进站线路可保证双向行车
环线方式 到达场到出发场转线
折角改编车流的处理

系统间联络线方式

高速铁路运输设备第三章 第四节编组站

高速铁路运输设备第三章 第四节编组站

如图3-4-1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一般适用于上、下行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在3200~4700 辆左右,或站坪长度受到限制及远期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远期大型编组站的初期过渡布 置图。 (1)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2所示)
图3-4-4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由于设有两套调车设备,车场又都是纵向排列,进路交叉少,因而 能力大。一般情况能够解编14000~16000辆/日。
如图3-4-2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解体能力较大,它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 中型编组站。
(1)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所有衔接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都接入一个共同的到达场,车列的解编作 业集中在一个共同的调车场,发往各个方向的列车,也是在一个共用的出发场上办理。到达场、调车 场和出发场是顺序配置的。 (1)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4所示)
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调车设备的数量与规模及各车场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编组站不同形式的 布置图。 1. 按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 (1)单向编组站 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只有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顺主 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也称顺向)。 (2)双向编组站 有两个调车场,上、下行各有一套调车设备,一般情况下,两系统的调车驼峰应朝向各自的上行和下行调 车方向。 2. 按每一套系统内车场的相互位置和数目分类 (1)横列式编组站 上下行到发场与调车场并列配置。 (2)纵列式编组站 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等主要车场顺序纵向排列。 (3)混合式编组站 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出发场与调车场并(横)列。 我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有六种: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 列式、双向混合式。其他类型都是在这些布置图基础上派生的,并且数量很少。 此外,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布置的图习惯上称为“几级几场”。“级”是指同一调车系统中到达场、调 车场、发车场纵向排列的场间关系。一级式就是指车场横列,二级式就是指到达场、调车场纵列,而三级 式是指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纵列;“场”是指车场,车站有几个车场就叫做几场。 3. 常见编组站布置图 (1)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1所示)

3-6-2编组站图型

3-6-2编组站图型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四)采用条件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
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其
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 4700辆/日。
二.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各衔接方向的共用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上、下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环接环发
环接
交叉
环发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反向改编列车到发交叉疏解 (1)平面疏解 优点:工程费用省,有利于车站发展,进出站线路的平纵 断面的条件较好。 缺点:不能保证交叉进路上的绝对安全,严重限制了两进路 上的通过能力。 (2)立体疏解:优缺点与平面疏解相反。
行出发场并列设在调车场的两侧。 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 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5.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


西








西



怀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二) 作业流程
(三) 布置图分析 1.优点
(1)取消顺向出发兼通过场,全站车场相当集中,便于车站 运营管理。到发线数量可相对减少,节约用地和工程量。
(2)顺向设编发线,自编列车不必转线,节省转线时间约 15m,提高尾部变阻能力,解决头尾能力不协调问题。
(3)保留二级四场编组站优点,站坪可缩短1/3。
四.单向混合式二级三场编组站

第三章第二讲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铁路枢纽

第三章第二讲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铁路枢纽

第四节
编组站
此外,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图在习惯上称 为“几级几场”。 “级”是指同一调车系统中到达场、调车场、 发车场纵向排列(纵向数),一级式就是指车场 横列,二级式就是指到达场、调车场纵列,而三 级式是指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纵列。 “场”是指车场,车站有几个车场,就叫做几 场。
第四节
第四节
编组站
牵出线调车是最基本的调车作业方式,牵 出线是一项重要的调车设备。如车列的编组、转 线、车辆的摘挂和取送等需使用牵出线进行调车。 其方法包含推送调车法和溜放调车法。
驼峰调车即调车机车先将车列推上峰顶, 摘开车钩后利用车辆自身重力自行溜放。这是编 组站解体车列的一种主要方法。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
第四节
编组站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第四节
编组站
四、调车设备 铁路编组站的主要任务,是对货物列车进行解体和编 组,其运营特征集中反映在解体和编组的调车作业过程中。 1、调车工作分类 (1)调车工作按目的分为解体、编组、取送等; (2)调车工作按使用设备分为牵出线调车和驼峰调车 两种。
第三节
区段站
2、区段站的设备:为了保证上述作业的完 成,在区段站上设有以下设备: (1)客运业务设备:主要有旅客站房、站台、 雨棚及跨越线路设备等;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如 装卸线、货物站台、仓库及装卸机械等; (3)运转设备: ①旅客运转设备:专供旅客列车使用的旅客 列车到发线及客车车底停留线等。 ②货物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 牵出线(有时设简易驼峰)、机车走行线及机待 线等。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 限界最常用的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
2020/3/7
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4.2 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设备的距离
站内各种用途线路的两旁,一般都设有相应的建筑物和设 备。这些建筑物和设备的设置位置必须保证行车及人身安全和 不影响办理规定的作业,故其位置应根据建筑接近限界和机车 车辆限界以及其他有关因素.

货物线;机
机车走行线;机 、机
整备线;机
卸油线。
牵出线;
2020/3/7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3.2 车场
• 定义:将办理同一种作业的线路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便成为车 场.
• 按形状可分为梯形车场、异腰梯形车场、平行四边形车场及梭形 车场.
2.3.4.1 正线在车站范围内的位置
1 中穿式正线 2 一侧式正线 3 外包式正线
2020/3/7
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2020/3/7
企业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纵列式
混合式
2020/3/7
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36编组站布置图型教学讲义

36编组站布置图型教学讲义

⑤出发场后移。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 布置。
下行
到达场 机务段
通过车场 出发场
调车场 车辆段
图4-2-3 单向二级四场(出发场后移)编组站布置图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将调车场尾 部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
下行
到达场 机务段
通过 出发场 调车场
车辆段
通出过发场
图4-2-4 单向二级四场(调车场尾部燕尾式)编组站布置图
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5、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 一般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调车场尾部设2条牵出 线,通常配备2台调机。
(三)优缺点分析
1、优点
⑴ 避免了到解列车牵引定数较大时整列牵出的 困难。
⑵ 改编列车和调机的作业行程均较短,列车解 体作业时分较短,驼峰作业效率较高,解体能力与 纵列式基本相同。
②跨线桥立体疏解
当反向改编车流量很大,对反向出发场和推峰 作业的交叉干扰严重,并造成对车站解编能力的限 制时,方考虑采用立体疏解。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 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向改编车流较大 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 在运营上是有利的。
三、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
三间房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可 使尾部咽喉长度有较大缩短 (图4-3-8a)。
⑧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保证调车作业 安全,提高平面调车效率。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
①平面疏解
把反向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在出发 场两端咽喉,是二级式编组站减少这一交叉的主要 措施。
⑶ 站坪长度较纵列式短。

港站与枢纽习题

港站与枢纽习题

1、试述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机务段位置方案?各优缺点?答:在区段站上,机务段可设在站同左、站同右、站对右、站对左、站对并等五个位置。

站同左、站同右方案:缺点是列车换挂机车需跨越正线;靠机务段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占城镇土地多;恶化居民区环境;改建因难。

新建一般不采用。

站对并方案:机车出入段与调车作业干扰,但与列车到发的交又平均分配在两端咽喉区;两端咽喉区构造简单;不需设专用机走线;机车在站内走行距离短;用地较少。

缺点是车站横向发展困难;改编作业量较大时,对调车作业干扰严重。

对远期没有多大发展的区段站,必要时可考虑站对并的方案。

站对右、站对左方案:缺点是用地多;靠机务段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

优点是机车出入段对作业干扰最少。

在双线横列式区段站上,站对右方案机车出入段与列车出发进路交叉,而站对左方案机车出人段与列车到达进路交叉。

发展为纵列式图形时,站对右方案的机车走行距离较站对左方案短。

一般首先考虑机务段设于站对右的位置,其次是站对左的位置。

2、指出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最主要缺点,说明产生该缺点的原因及消除的途径?答:由于两个到发场同在正线一侧,车站 A 端上行旅客列车出发进路与下行货物列车到达进路产生交叉干扰;B 端上行旅客列车到达进路与下行货物列车出发进路产生交叉干扰。

客、货列车到发交叉的性质比较严重,是双线横列式区段站的主要矛盾。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变更到发场与正线相互间的配置。

3、试画出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要求表示出车场,驼峰,牵出线,正线及机务段,车辆段的合理位置及主要连接线路?说明其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哪些缺点,仍然存在哪些缺点?答:单向一级三场模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略(见教材102页图4-2-1) 。

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缺点(1)两到发扬分设在调车场两侧,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货调交叉。

(2)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各衔接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和出发场依次纵向排列。

机务段通常设在出发场附近反驼峰方向通过车场的外侧,车辆段可设在调车场尾部任意一侧。

这种图型编组站的优点是改编能力大、站内交叉少、通过能力大、线路使用灵活性大,宜于实现全站作业自动化方案。

缺点是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走行距离长、占地较大、工程投资大。

这种图型编组站适用于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大,解编作业量大的大型编组站。

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布置示意图CAD导出的PDF:
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技术作业程序:
三个车场各有分工,到达场主要办理列车到达(接车)车列停留、直通列车发车等作业,编组场主要办理列车解体、集结和编组等作业,出发场主要办理编成的列车的发车作业。

若是直通列车,即不需要改编的列车,只需在到发场做技检、货检等工作后就发车。

如果是改编列车则需要一些复杂的作业程序,当列车到达,要到达列车预确报,先进行排列进路开放信号,列车进入到达场,换调车机车牵引。

调车机车一般来自于机务段。

然后开放推送进路、信号,调车机车牵引到调车场,在驼峰进行推峰速度控制,到达编组场之前要进行溜放进路控制,进入编组场要控制溜放速度,同时进行编组进路控制,完成重新编组。

在列检或者调车过程中发现车辆损坏需要摘车倒装后送往车辆段进行站修,或者根据任务扣车送车辆段段修,因此为了方便车辆段在调车场附近。

调车机车牵引至出发场,换挂本务机车。

本务机车来自于出发场旁边的机务段。

发车场进行发车进路信号控制,发车之前要进行出发列车预确报。

简述单向三级市场编组站布置图的优点

简述单向三级市场编组站布置图的优点

简述单向三级市场编组站布置图的优点所谓横列式,以站房为参照物,股道之间横向并列布置。

所谓纵列式,以站房为参照物,股道之间向顺线路布置。

所谓半纵列式,以站房为参照物,股道之间纵向顺线路布置,但横向有交叉。

首先是为各方向到达的改编车流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改编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作业都是顺序进行的,形成“流水式”作业;并且改编车辆和调车机车作业行程短,因此改编能力较大,解编作业效率较高;另外,全站只有一套调车系统,使车站作业自动化方案大为简化,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其主要缺点是增加了反向改编车流的走行公里,站坪较长(约为6—8km)。

优点:
(1)到发线分设在调车场的两侧,三场横列,避免了列车到发与车列牵出或转线作业进路间的交叉。

(2)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客、货到发进路交叉。

(3)上、下行通过车场高在到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发与改编列车转线互不干扰,且尾部牵出线连通,节省开支。

(4)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方向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发便于该方向列车本务机车及时出入段。

另一方向列车的本务机车需经走线由机务段另一端出入段。

(5)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便于利用尾部调机取送检修车。

(6)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根据主要改编车流
方向、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7)两到发场之间通过四条场间联络线连接。

缺点:
(1)解体牵出困难。

(2)改编车流折返走行距离长。

(3)改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4)改编能力较低。

6交通枢纽--编组站

6交通枢纽--编组站

⑤出发场后移(如图4-2-4所示)。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布置 ,尽量缩短编成车列的转线距离,从而减少转线时分,提高尾部能力。但 是,这种布置造成出发场部分线路设在曲线上,会增加列车起动阻力,对 发车作业带来不便。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如图4-2-5所示)。将调车场尾部
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这样,上、下行可各设两条
(3)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发与改编列车
转线互不干扰,且与尾部牵出线连通,便于进行成组甩挂和坐编作业。 为了增加线路使用的机动灵活性,减少定员,节省开支,常将通过车场和
到发场合并在一起,但在使用上,仍尽量将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在靠近正
线的车场外侧线路,以保持上述优点。
(4)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方向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以方便该方向列 车本务机车及时出入段。另一方向列车的本务机车需经机走线由机务 段另一端出入段。这样,可减少机车出入段与其他作业进路的交叉干 扰,并使各方向机车在站内的总走行距离最小。 (5)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便于利用尾部调机取送检修车。站 修所一般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6)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根据主要改编车流方向、 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7)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场间联络线连接。
5.机务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 7.其他作业
第二节
编组站分类
1.路网性编组站
路网性编组站位于路网的重要节点,承担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 编组大量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的大型编组站。路网性编组站一般衔接 3个及以上方向或编组3个及以上方向列车,编组2个及以上去向技术直 达列车或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去向之和达到6个,日均出、入有调中转 车达6000辆,设有单向纵列式或双向纵列式和混合式的站场,其驼峰设 有自动或半自动控制设备,如汉口北、丰台西、郑州北、徐州北、阜 阳北、山海关、哈尔滨南等站。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五种编组场的优缺点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1 •优点:站坪长度短,投资省;车场较少,布置紧凑,作业灵活,集中管理方便;无上、下行客货列车进路交叉及列车到发与车列转线交叉等。

2.缺点:改编列车解体转线困难;改编车流在站内折返走行距离长;当上、下行改编车流不均衡时,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改编车流在站内往返走行停留、有调中转时间长,作业效率低。

3•适用范围: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一般适用于上、下行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在3200—4700辆左右,站坪长度受到限制或远期无大发展,牵引定数小的中、小编组站,也可作为远期大型编组站的初期过渡图型。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⑴由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方向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从而消除了“一级三场”整列转线困难的问题。

⑵改编车辆和调车作业行程较短,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是“半流水”式的,即到达和解体作业是“流水式”进行,而编组和出发作业是“折返式”进行。

反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流程,则是逆向“半流水式”的。

⑶车列解体时间短,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⑷车站长度较纵列式布置图短,可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

2•缺点:⑴尾部能力较低。

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由于上、下行出发场与调车场并列布置,因此,自编列车都经牵出线转线,产生多余的折返行程,从而造成调车场头部和尾部能力不相适应,影响全站设备能力的发挥。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产生交叉。

3 •适用范围: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⑴为车站各方向的改编列车的改编作业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作业完全是“流水式”。

⑵各方向改编车辆在站内行程短,无多余的走行,缩短了车辆的在站停留时间,所以改编能力大。

⑶站内交叉较横列式或混合式都少,通过能力较大。

⑷同类车场集中布置,线路使用的灵活性大。

西南交大编组站自动化作业题

西南交大编组站自动化作业题

编组站自动化一、主观题(共17道小题)1.车站按技术作业的不同可以分为?参考答案:编组站、区段站和中间站。

编组站和区段站总称为技术站。

2.编组站主要任务是什么?参考答案:办理各种货物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

3.编组站据其位置、作用和作业量分为?参考答案: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

4.什么叫单向编组站?参考答案:凡上、下行改编车流共用一套调车设备完成解编作业的编组站图形。

5.试述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哪些缺点? 参考答案:(1)克服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货调交叉。

(2)部分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货机交叉和调机交叉。

(3)改编能力有所提高。

6.试述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存在的哪些缺点? 解决途径如何?参考答案:(1)解体牵出困难,降低了改编能力。

应设法减缓到发场与牵出线间联络线的坡度或加大其反向曲线的半径。

(2)改编车流折返走行距离长。

(3)改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可将部分到发线设计为双进路,并在其进站线路上铺设相应的渡线。

(4)改编能力较低。

可采用混合式或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7.当驼峰头部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峰尾用2 台机车进行编组作业时, 试从能力的角度分析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在这种作业条件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调车场尾部编组能力较低,头尾不协调。

加强措施——提高尾部编组和发车效率(1)部分调车场线路直接发车,即采用编发线布置。

(2)调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

调车线内设置箭翎线或增设辅助调车场,提高牵出线的能力。

(3)将尾部牵出线与出发场间联络线在出发场前面一段设计成下坡。

(4)增加尾部调车机台数和牵出线数量。

(5)出发场后移向调车场靠。

(6)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向出发场靠。

(7)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

8.反接、环接、反发和环发?参考答案:(1)反接:共用的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向排列,反驼峰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从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

铁路车站编组站

铁路车站编组站

编组站布置型式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驼峰示意图
作业和设备
编组站主要设备是
调车场和调车设备。调
车作业的效率与安全,
除了与调车人员的技术
水平和熟练程度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车站所采用
的调车设备和技术设施。
调车工作按使用的设备
不同,分为牵出线调车
和驼峰调车两种。
平面牵出线基本设于平道上,调车时,车 辆溜放的动力是靠调车机车的推力。牵出线设 于调车场尾部,适合于车列的编组作业。 驼蜂系骆驼的峰背而得名。调车时,车辆溜放 的动力以其本身的重力为主,调车机车的推力 为辅。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列车 的解体作业。
易行车和难行车),在编组线上,有两个问题经常出现:
一是易行车接近停留车时,走行速度超过使用铁鞋的
极限速度,和停留车超速连挂,造成车辆破损,货物
损坏;另一个问题,难行车走行不到应该停留的位置,
比如车组停在了距停留车还有30米或者50米的距离,
这30米或50米习惯上称做天窗。天窗多了,一条编组
线上停留的车辆还不足一列车要求的数量,就已经
中国铁路目前采用的减速器,主要有压力式钳形减速
器和重力式减速器两种。
压力式钳形减速器
压力式钳形减速器利用空气作为动力,由 钢轨两侧的制动夹板挤压车轮进行制动。
重力式减速器主要借助于车辆本身的重量 使制动夹板产生对车轮的压力而进行制动。这 种减速器类型很多,我国通常使用一种叫做双 轨条油压重力式减速器。
“满线”,这时必须由机车去推,(习惯上叫推场子),
把停留车全部连挂在一起。
综合自动化驼峰编组站
综合自动化驼峰编组站是比较高级的编组 站,由溜放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构成。信 息处理系统也称作运营管理系统。

铁路车站—技术站

铁路车站—技术站
其他设备:客运设备、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
编组站
现代化驼峰设备
驼峰信号设备:
①驼峰主体信号机 ②线束调车信号机 ③峰上调车信号机
驼峰减速设备
现代化驼峰设备
钳夹式车辆减速器:
(1)外力式车辆减速器 (2)重力式车辆减速器
非钳夹式车辆减速器:
(1)减速设备 ①减速顶;②可控减速顶; (2)加速设备 (3)加减速设备
区段站的作业与设备
(一)区段站的作业
②与货物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主要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的接发和有关作业。
对区段和摘挂列车,要进行解体和编组作业。同时还办理向货场、工业企业专 用线取送作业车等。有些区段站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还要办理变更运行方向、 变更列车重量或换挂车组等作业。某些区段还担当少量始发直达列车的编解任 务。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布置图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设备布置特点
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布置,车列解体时不需牵出作业; 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外侧;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布置图
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反驼峰方向一侧;
顺向到发列车本务机出入段通路(不设机车走行线): 横切到达场出口咽喉 绕道调车场尾部牵出线 绕到达场进口咽喉,利用下行正线或专用机走线或到达场的调机走行 线(顺向到解列车)出入段。
时,车列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
溜放部分 是指由峰顶(峰顶平台与溜放部分的变坡点)到计算点
的线路范围,这个长度也叫驼峰的计算长度。
峰顶平台 是指驼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的连接部分,设有一段平
坡地段。
驼峰的分类
大能力驼峰 日解体能力为4000辆以上,应设有30条及以上调车线,应配有溜
放进路自动控制系统、钩车溜放自动调速系统及推峰机车遥控系统。 中能力驼峰

第四章——铁路车站

第四章——铁路车站

单向三级三场 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特点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各衔接方向 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 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车 运行顺直,机车出(入)段便捷,可以和出发场 共用列检设备,可增加线路使用的灵活性。 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大 多数机车出入段均比较便捷,尤其便于出发列车 及时挂机车。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既可利 用空地又不妨碍发展,并且便于利用尾部牵出线 进行车辆取送作业。
全路49个编组站
路网性15个: 郑州北、丰西、徐州北、阜阳北、鹰潭、沈阳西、 沈阳南、山海关、哈尔滨南、南翔、济南西、石家庄、 株州北、南京东、襄樊北 区域性17个: 南仓、江村、四平、贵阳南、江岸西、武昌南、兰州 西、重庆西、南岔 三间房、大同、西安东、宝鸡东、 向塘西、衡阳北、柳州南、成都东 地方性17个: 梅河口、牡丹江、长春北、通辽、艮山门、怀化南、 乌鲁木齐西、太原北、乔司、包头西、安康东、青岛 西、淮南西、来舟、昆明东、武威南、迎水桥
区段站主要任务
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 务组; 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 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 在设备条件具备时,进行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区段站的设备
1、客运业务设备 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 货场及其有关设备(装卸线、存车线、货物站台、 仓库、雨棚、堆放场及装卸机械) 3、运转设备 ①供旅客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客 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 ②供货物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调 车线、牵出线 ( 有时设小能力驼峰 ) 、机走线及机待线 等。

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6-2 编组站的布置图

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6-2  编组站的布置图

6、驼峰机车无线遥控及推送速度自动控制

驼峰机车上装设无线遥控装置,改善乘务员的劳动条件, 提高作业效率

驼峰机车无线遥控系统,其推峰速度 仍由驼峰值班员给定。 受人的反应能力、熟练程度、精力集中情况等多种因素的
限制。

作业效率的提高。我国大能力驼峰基本上已实现了驼峰机 车无线遥控。
7、自动提钩及自动摘接风管设备
准确地测量和处理溜放车辆的阻力。点式控制制动位前
都要设测阻区段,以便测出溜放车辆的运动加速度,进
一步计算阻力值。
5、驼峰溜放车辆进路自动控制设备
(1)国内外绝大多数驼峰均采用道岔自动集中来实现溜放 进路的自动控制。只有驼峰各分路道岔装设有自动选路设备 时,称道岔自动集中。 (2)车列解体前由计算机自动输入解体钩计划,也可由驼 峰值班员人工办理存储手续。车列解体开始后,随钩车的溜 放,控制分路道岔自动转换。
3、驼峰调速设备 (1)调速设备
①减速设备
②加速设备
③加减速设备
4、驼峰测量设备 (1)测速设备 雷达测速精度高,能连续测量瞬间速度
(2)测长设备
测量调车线空闲长度,音频动态测长器,在装
设音频轨道电路的调车线上
(3)测重设备 为非重力式减速器的控制提供重量等级参数,统计编成 车列的重量,粗略确定车辆走行阻力。 (4)测阻设备
①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② 车站站坪长度较长 ③ 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发展
(4)适用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衔接方向较多,且
近期运量虽然不大,但远期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4、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设备布置特点 ①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置在各该系统出发场的外侧 ②机务段设在机车折返较多一端的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

单向三级三场

单向三级三场
2
3
三、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布置特征
(1) 设有一个到达场、一个调车场、一个出发场。 (2)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 (3)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外侧 (4)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 (5)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2、三级三场编组站的优点
(1)为各方向到达改编的列车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 顺、反方向改编列车在站内的解体、集结、编组、出 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 (2)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力 较大。 (3)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 车站通过能力较大。 (4)同类车场集中布置且仅设一套调车设备,站内线 路运用机动灵活,线路数量、用地面积和车站定员均 较双向布置图有较大节省,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5、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车进路设计
⑴、引入路交叉疏解措施 ①、平面疏解 ②、立体疏解
3、三级三场编组站的缺点
(1)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2)车站站坪长度较长 (3)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 利于向双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4、适用范围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适用 于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 量大(6,500~8,000辆/d),衔接方向 较多,要求车站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而且地形条件允许采用6~8km站坪或近 期运量虽然不大,但远期有较大发展的 大型编组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编组站调车自动控制设计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年级: 2009姓名:朱奇学号:指导教师:黄高勇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2年6月10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姓名朱奇学号开题日期:2012年5月20日完成日期:2012年6月10日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一、设计的目的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并且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和处理设计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设计的要求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以铁路信号基础设备、铁路信号运营基础、车站自动控制等课程为基础,特别是车站自动控制,是本课程的前提。

能力要求:要求每位同学能够根据对编组站的作业过程的认识,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独立完成该课程设计。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 (签章)年月日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摘要:本文是关于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设计,除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级、场、横列式、纵列式等以外,还有解编组站的设计规范,该编组站的布置特点,以及股道编号和道岔编号的相关规则和到发线数目、调车场线路数目以及有效长、迁出线的数目和有效长的确定,各处信号机的设置方式和高柱、矮柱的选择。

关键词:单向纵列式级场1基本概念编组站概念在铁路网中,凡用于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它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专用调车设备的车站。

设置通常设在有3条及以上的铁路交汇点,或有大量车流集散的工矿企业、港口、大城市所在地区。

位于工业区或港口附近并专为工业区或港口服务的编组站,又称工业编组站或港湾编组站。

分类a)路网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主要铁路干线的交汇点,编组2个及以上远程技术直达列车(通过1个以上编组站的列车),每昼夜编解6000辆及以上车辆。

b)区域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主要编组相邻编组站直通列车,每昼夜编解4000辆及以上车辆。

c)地方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铁路干、支线的交汇点,或工矿区、港湾区、终端大城市地区附近,主要编组相邻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间的直通、区小运转列车,每昼夜编解2000辆及以上车辆。

单向和双向凡驼峰朝一个方向改编车流的称为单向布置图;主要驼峰朝相对方向改编车流的称为双向布置图。

横列式与纵列式1.5.1横列式、纵列式、混合式布置图纵列式: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纵列布置,简称三级三场编组站。

横列式:上、下行到发场横列于调车场两侧或一侧,简称一级三场或一级二场编组站。

混合式: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出发场横列于调车场两侧或一侧,简称二级四场或二级三场编组站。

1.5.2中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中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起来共有六种,即: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双向混合式。

其他类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的并且数量很少。

1.5.3优缺点单向横列式优点:造价低,占地省,便于管理缺点:机车车辆调车走行公里长,调车效率低。

单向纵列式优点:调车效率高,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缺点:占地多,工程投资大2编组站设备的布置特点a)所有衔接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均接入一个共用的峰前到达场,全部解编作业集中在共用的调车场上办理,发往各方向的自编始发列车也集中在一个共用的出发场上作业。

b)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

c)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设置峰下跨线桥,顺向到达机车可通过峰下机走线入段。

d)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

e)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3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主要优缺点主要优点:a)为各方向到达改编的列车在站内的解体、集结、编组、出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

b)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力较大。

c)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车站通过能力较大。

d)同类车场集中布置且仅设一套调车设备,站内线路运用机动灵活,线路数量、用地面积和车站定员均较双向布置图有较大节省,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主要缺点:a)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b)车站站坪长度较长,约6~8km。

c)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4股道编号、道岔编号股道编号a)为了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b)单线铁路:由站房开始,向外侧顺序编号。

c)复线铁路:由正线开始向两侧顺序编号,上行为双号,下行为单号。

d)尽头式车站:如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的方向顺序编号;如无站舍,或站舍在线路终端一侧时,向终点方向,由左侧开始顺序编号。

e)划分车场的车站:车场股道的编号亦应从靠近站舍(信号楼)的股道起,向远离站舍(信号楼)方向顺序编号。

股道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在股道编号前冠以罗马数字表示车场,如二场三股道,应为II3股道。

对无站舍(信号楼)的车场,应顺公里标方向从左向右编号。

道岔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接发列车)而次(调车)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a)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b)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c)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d)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并使用三位数字表示,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如107,表示一场的7号道岔。

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5信号机的布置信号机是指示列车和车列运行的主要设备,车站线路能否被充分利用及使用中是否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号机的布置是否合理。

因此,设计时应对车站线路运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再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信号设计规范>>来布置全站的信号机。

一般先布置列车信号机,再布置调车信号机。

列车信号机的布置(一)进站信号机进站信号机用于对由区间线路驶向车站内方的接车进路进行防护,设置在每一方向的进站口道岔外方,列车运行前进方向线路的左侧。

技规59条规定,进站信号机应设于距进站道岔尖轨尖端(顺向为警冲标)不少于50米的地方。

除基本要求外,还应结合勘测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来确定进站信号机设置的地点,但是一般不超过400m。

(二)预告信号机预告信号机对主体信号机起预告作用。

一般安装在非自动闭塞区段进站信号机前方,与主体信号机间距不得少于800米。

当预告信号机显示距离不到400米时,其安装距离不小于1000米。

这些规定是由于预告信号机只有黄绿两种显示,其黄灯表示进站信号机在红灯状态。

因此,当司机通过黄灯时,必须准备在其主体信号机前停车,这段走行距离不少于800m的制动距离的要求。

(三)出站信号机为了禁止或准许列车由车站开往区间,车站内有发车作业的到发线股道上,均应设出站信号机。

在编组场的头部设线群出站信号机。

确定设置地点时,在不侵入限界的条件下,主要应从最大限度地利用股道有效长度考虑选择和确定出站信号机的设置地点。

为此信号机应尽量向道岔群靠近,距警冲标不少于米且不大于4米的地方。

(四)进路信号机进路信号机是为站界范围内禁止或准许列车由一个车场进入另一个车场的防护信号机。

位于进站信号机与接车线之间,对到达列车指示运行条件的进路信号机称为接车进路信号机,也带有引导信号 ; 位于发车线与出站信号机之间,对出发列车指示运行条件的进路信号机称为发车进路信号机。

调车信号机的布置调车信号机是为在集中区内进行调车作业而设置的。

调车作业一般用于牵出线与到发线,咽喉区到发线之间的线路进行。

下面结合调车作业中信号机的作用,说明设置时考虑的情况:调车信号机的布置a)在尽头线,机车出库线,机待线,牵出线及编组线向集中区入口处都设置调车信号机进行防护。

b)咽喉区对向道岔岔尖前应设置调车信号机,满足调车折返转线作业。

c)在两背向道岔之间,构成长度不小于50米的无岔区段时,设置调车信号机。

d)为满足平行作业,设置起阻挡作用的调车信号机。

e)在向股道进行调车作业时,为减少走行距离,使车列中途折返,设置调车信号机。

f)在不设专用牵出线的中间车站或小型区段站上,在进站信号机内方设一无岔区段和供调车折返作用的调车信号机。

g)信号机上装设调车灯光显示。

h)对于到发线股道中设有道岔时,应设调车信号机防护。

信号机编号a)进站信号机:上行“S”,下行“X”;若在车站的一端有多个方向的线路引入,则在 S 或 X 的右下角缀上该信号机所属区间线路名称的汉语拼音字头。

b)出站信号机:上行“S”,下行“X”;再在文字的右下角缀上所属的股道号。

c)调车信号机: “D”,上行咽喉编为双号,下行咽喉编为单号,且由列车到达方向顺序编号上下行咽喉以进站信号机的方向为准;d)预告信号机: “Y”,在下方写上主体信号机的代号。

6参考文献吴芳美主编:《编组站调车自动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