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欣赏中国古建筑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建筑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价值的深度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
(2)简介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解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感受。
3. 选择一座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文化价值。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评价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内容如下: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的构造和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能够分析并概括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信息,对具体建筑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3)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2. 对中国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特点。
(2)简介作者梁思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贡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木构架”、“斗拱”、“瓦当”等。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3)比较中国建筑与其他文化建筑的差异。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分析具体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选取一个建筑实例,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小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建筑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建筑。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
2. 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建筑实例,分析其特点及意义。
3. 调查身边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本文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斗拱”、“瓦当”等;(2)掌握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建筑的审美价值;(3)学会欣赏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基本概念和观点;2. 分析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2. 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阐述和分析;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特点;(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做好笔记;(3)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提问检查。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审美价值;(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如“斗拱”、“瓦当”等;(2)分析建筑描写的顺序、方法及其作用;(3)阐述中国建筑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2)选取一些建筑图片,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欣赏;(3)布置课后作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梁思成的自然科学小论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文法”“词汇”“可译性”三个方面,并呼吁要传承优良的建筑传统,文章说明事理形象且逻辑分明,单元导语中强调要培养学生阅读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同时要分析作者阐释说明的特点,学习提示中有“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释原理的方法”。
学习提示为:“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介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教学目标1. 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含义2. 分析打比方、对比说明事理的方法3. 感受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民族自豪感和作者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和横贯古今的历史视野。
教学重难点重点:打比方、对比说理的说明方法。
难点:“文法”“词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介绍梁思成即使成了半残之人,在二战期间不顾一切地在极端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用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故事。
然后听听学生的想法,你们觉得梁思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如此伟大的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呢?环节一二:复习回顾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章划分成了五个部分1~2 段:中国建筑体系概说3 段: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4~7段:总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8~9 段: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意义10段:呼吁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
并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在讲解前两个部分时,我们说作者在写九大特征的时候呢没有随意而写,而是先介绍结构特征,再介绍装饰特征,在写作顺序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介绍又是从下到上,从内而外写的。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1中国建筑的特征(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例题6:请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审美鉴赏特点。
答案:中国建筑的审美鉴赏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形式美:中国建筑注重形式的美感,如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结构平衡等。
- 意境美:中国建筑追求意境美,如借景、对景、造景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注重屋顶形式和建筑群组合。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建筑案例。比如故宫,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展示了木结构体系和屋顶形式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装饰风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举例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逐步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中国古代建筑史》:为学生提供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风格、特点的书籍,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
(2)《中国建筑艺术》:介绍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包括各种建筑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建筑的美学价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梁思成)课时 2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借鉴相关的写作手法。
3.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与结构,筛取主要信息。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挖掘自然科学论文后隐含的人文内涵。
课的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具多媒体一、课堂导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等中国建筑的图片,并根据图片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
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今天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
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2.生字词遽(jù)变如翚(huī)斯飞翼状(yì) 墁地(màn) 接榫(sǔn)脊(jǐ)吻斗拱(ɡǒnɡ) 额枋(fānɡ)水榭(xiè) 穹隆(qiónɡ)(lónɡ)三、整体感知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教学设计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素养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借鉴运用。
3.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素养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不同的建筑,有其相通性,但这些建筑又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特征”就是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有关建筑的文章,随着他的介绍去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墁.地(màn)接榫.(sǔn) 屋脊.(jǐ)额枋.(fānɡ) 水榭.(xiè) 穹.宇(qióng)斗拱.(gǒng) 框.架(kuàng)(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布置·布局[辨词] 二者都有“分布”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不同。
“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或对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运用] ①校学生会打算召开各班班长和劳动委员联席会,布置一下包干区的划分区域和清扫要求。
②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2.典范·典型[辨词] “典范”强调其示范性,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典型”强调其代表性,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运用] ①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典范。
②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三)请在下列括号处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1.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 )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概念和观点,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斗拱”、“瓦当”等。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2. 文章中所涉及的的专业术语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兴趣: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特点。
(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深入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如“斗拱”、“瓦当”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用等。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内容,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3. 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其他中国建筑的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运用图片、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建筑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下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下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文法”和“可译性”等重要类比概念,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炼关键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科学小论文严谨的结构和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中国建筑特征的语言表达之美,感受中国建筑语言表达的严谨与深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在于创新,更在于传承,在传承中明确青年肩上的责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书写“中国”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筛选重要信息,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文法”;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及观点;理解梁思成的建筑文化思想,体会传承重要性。
01诗文导读趣引课题学生活动1阅读关于建筑形象的古诗文,谈谈你有怎样的感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代李白《夜宿山寺》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唐代王勃《滕王阁诗》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唐代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02课外研读了解作者学生活动2读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结合你搜集资料,说说你对梁思成先生的了解。
参考:1.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2.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第三单元第三节《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第三单元第三节《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色风格;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召唤学生注意力,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讨论学生对
中国建筑的了解和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可能的原因。
二、概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15分钟)
1.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并强调其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的
密切关系。
2.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平面布局、屋顶形式、材料应用等,并解释其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有关。
三、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风格(3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分析其特
点和风格。
2.学生报告各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准确表达,总结各组的观点。
四、实地观察和分析(25分钟)
1.带领学生到校内或周边环境中观察中国传统建筑的现实应用,如殿堂、庙宇、园林等。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回归教室后,就各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自主学习和小结(2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
三、分析课文
(一)默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第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4、斗拱
出示斗拱图片。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下定义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举例子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中个别建筑构成整
国结构群体建筑构成体总体特征
建主木材结构
筑特征斗拱
的举折和举架
基屋顶的装饰作用结构方法
本装饰颜色的选择—朱红
特次特征部件的装饰作用局
征材料的装饰作用部外观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
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这是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
(1)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 规则性;
B. 独创性;
C. 情感性
五、课堂总结
六、实践任务
1、迁移练笔: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文字。
200字左右。
2、观察民居并记录各建筑构件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