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组织分离法
食用菌实验1

5、质量检验
对分离、引进或转管扩大的菌种,应经过质量 鉴定,选优去劣,方可使用。 检验方法: ①外观鉴定
优良菌种:菌丝浓白、粗壮、富有弹性,则生命 力强。
老化菌种:菌种已收缩、干燥或菌丝体自溶产生 了大量红褐色液体,说明生活力弱,不可使用。
②显微镜检验 挑取少许菌丝于载玻片上,加蒸馏水1滴,盖 上盖玻片,观察菌丝形态是否为培育的菌种。 ③菌丝生长速度 将其接种到适宜斜面培养基上,在适温下培 养。凡菌丝生长较快、整齐、浓密而健壮的就 是优良母种。 ④出菇试验 进行子实体产量和品质评比。 经以上检验,通过综合评比,选出菌丝生长速 度较快,子实体生长健壮、品质好、产量高的 母种,即可供生产上使用。
营养物质→调节pH(用HCl或NaOH)→分装试管→
塞上棉塞→捆扎→灭菌(高压蒸气灭菌15-30min)→ 制成斜面→检查灭菌效果(即28~30℃培养2~3d)
(3) 作业
(1)每人制5支试管斜面。
(2)什么叫食用菌菌种?它又有哪些类型? (3)食用菌菌种生产常用的设备和用具有哪些? (4)写出食用菌的制种程序。 (5)常用的消毒药品有哪些?
茶树菇 Agrocybe aegerita
鸡腿菇
鸡腿菇
Coprinus comatus
担子菌纲食用菌
真姬菇
担子菌纲食用菌
虎掌菌:Sarcodon imbricatus
猪苓菌:Grifola umbellata
别名:猪苓花、猪灵芝。 特征:子实体丛生,肉质,味道鲜美,地下部分的菌核即是中药材的 猪苓,菌核不规则、块状,棕黑色至黑色。 药用功效:猪苓及猪苓多糖对肝炎、肺癌、食管癌、白血病、乳腺癌 及淋巴肉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杏鲍菇:Pleurotu seryngii
实验三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移植

➢ 美蓝指示剂可显示干燥器中的厌氧程度,美蓝在有氧时呈 氧化型(蓝色),无氧时呈还原型(无色)。
➢ (2)李伏夫法
➢ 此法系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碳酸钠反应,以 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其反应式如下:
➢ 方法:
➢ ①取一个干燥器,用水量出其体积。
➢ ②按体积计算并称量出焦性没食子酸和10%氢氧化钠的用 量。
➢ ③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干燥皿的底部,将焦性没食子酸用 纸包好,用青霉素小瓶将焦性没食子酸支撑于氢氧化钠溶 液上方,两种药品勿接触。
➢ ④放上隔板,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在隔板上。
➢ ⑤放入一支美蓝指示剂管。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nana22ss22oo44na22coco33na22soso44na22sosoco22该法与焦性没食子酸法操作基本相同只该法与焦性没食子酸法操作基本相同只是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碳酸钠反应来吸收罐是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碳酸钠反应来吸收罐中的oo22按1000cm1000cm33空间用连二亚硫酸钠空间用连二亚硫酸钠及碳酸钠各及碳酸钠各3g3g称取药品在纸上混匀后称取药品在纸上混匀后加水少许使混合物潮湿立即放入干燥器加水少许使混合物潮湿立即放入干燥器底部上放隔板及培养皿密封培养
,接种后将平皿用石蜡密封,倒扣置37℃恒温箱 中培养2~3d后,即可观察到需氧菌和厌氧菌先 后生长的现象。
➢ 2、化学方法
利用还原作用强的化学物质,将环境或培养 基内的氧气吸收,或用还原氧化型物质,降 低氧化-还原电势。
➢ (1)焦性没食子酸法
原理:
食用菌原种筛选与扩繁实验原理

食用菌原种筛选与扩繁实验原理食用菌原种筛选与扩繁实验原理「篇一」食用菌制种与栽培教案实验一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一、实验目的认识和掌握常见的栽培的食用菌形态特征二、实验原理常见的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是担子亚门层菌纲和腹纲的一些种类,它们由双核菌丝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有性孢子着生的器官,其孢子外生在担子上,并聚集成一层子实层,但它们的子实体形状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是认识食用菌类别的主要标志。
三、实验器材1、新鲜的食用菌,浸、干制标本。
2、解剖刀。
四、实验方法识别香菇、双孢蘑菇、平菇、猴头、口蘑、木耳、竹荪、草菇、银耳、金针菇等形态特征。
取平菇、香菇,首先观察其子实体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特征。
再用解剖刀纵切子实体观察其菇盖组成。
菌肉的颜色、质地、菌褶形状和着生情况(离生、延生、直生、弯生)。
再观察其菌柄的组成,菌柄的质地,中空或中实。
五、作业绘制香菇子实体形态及纵剖面简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实验二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实验目的1、掌握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熟练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按照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其中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和水分等物质。
由于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必须在适宜的酸碱条件下,才能表现最大的生活力。
因此,对不同种类食用菌还须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
食用菌的培养基可分为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
对于母种培养基一般多采用固体培养基,因此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
三、实验器材马铃薯(去皮)200g,琼脂16-18g,葡萄糖20g,大试管、棉塞、灭菌锅、漏斗、铁架台、胶管。
四、实验步骤1、选好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取200g放在铝锅中,加水1000mL,煮沸20分钟,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并补足水至1000mL,加琼脂,小火加热,玻璃棒搅拌至琼脂全部溶解,再加入葡萄糖使其溶化。
工作报告之食用菌实验报告

食用菌实验报告【篇一:食用菌组织分离法实验报告】食用菌母种的制作——组织分离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一、实验原理: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 食用菌:香菇、平菇。
2. 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 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三、实验方法:1. 选择种菇: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2. 种菇消毒:取1张菇片,用 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3.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 4. 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五、注意事项1.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2.要等刀片冷却后再切取组织块。
六、实验结果与记录第一次实验:10月16日上午进行接种,两试管都以肥壮的双孢菇为种菇,10月13日观察培养基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全班只有一人成功,大部分都被杂菌污染,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制作的pda培养杂菌没有菌落产生基本身受到污染,但是又有培养基根本没有菌落产生,那么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空白对照,得到培养基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我们操作都有问题,没有做到避免污染,规范的无菌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在接种过程,接种针,试验刀酒精灯上灼烧后未冷却直接接触种菇,使待接种的菌块高温致死。
第二次实验:10月30日上午进行接种,记号笔标记的两支试管为双孢菇,标签纸标记的两只试管为香菇进行实验,10月9日观察实验基本成功,试管下端有少部分红棕色杂菌无杂菌,也无目的菌落实验成功,无杂菌,斜面上均为雪白的菌丝结果分析:培养基本身无污染,接种香菇菌块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接种针和实验刀未完全冷却导致目的菌块高温致死,培养基上无菌落产生。
接种双孢菇菌块过程中基本做到了无菌操作,实验较为成功。
实验感想:本实验原理目的简单,操作过程方法在微生物学中也有接触,但是容易杂菌污染,第一次实验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几乎所有培养基都受到了污染,第二次实验在总结前一次的基础上,大部分做到了无菌操作,看到了培养基中雪白的菌落。
组织分离培养母种、母种的转管

用于组织分离的种菇
弹射孢子的菇
组织分离实验
一、实验用具:酒精灯1盏、火柴1盒、解剖刀1把、75%酒精1瓶、接种 铲1把、酒精棉球10粒、培养皿2个。
母种的转管
一、实验用具:酒精灯1个、火柴1盒、接种钩1把、接种铲1把、镊子1 把、酒精棉球10粒(装在广口瓶中)。
组织分离实验
二、实验材料:母种试管1支、试管斜面培养基4支。
母种的转管
三、方法步骤: 1、接种前,先将接种工具和培养基放入接种箱,用紫外灯消毒30分钟(用紫外灯消毒时,人 应离开接种室,并在关灯30分钟后方可进入接种室)。洗净双手,擦干,用75%酒精棉 球擦拭;接着点燃酒精灯,右的转管
3、将接种后的母种试管,贴上标签,在试管棉塞外包裹报纸或牛皮纸, 捆扎在一起,放在26~2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菌丝长满试管后 (一般7~15天),可用来制作原种。
母种的转管
4、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常规进行。
德化鹏祥中学
组织分离实验
二、实验材料:种菇2朵、试管斜面培养基4支。
组织分离实验
三、方法步骤: 1、清除种菇表面及菇脚的杂物,再用75%酒精消毒种菇表面、双手及接种 工具。
组织分离实验
2、点燃酒精灯,用手把种菇沿柄纵向掰开,使子实体成对等的两半 (也可用解剖刀切开),用经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铲在菌柄与菌盖交 界处挑取大小约为10mm3的组织块,迅速转接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然 后用酒精灯火焰对试管口和棉塞进行灭菌处理,再塞上棉塞。
组织分离实验2点燃酒精灯用手把种菇沿柄纵向掰开使子实体成对等的两半也可用解剖刀切开用经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铲在菌柄与菌盖交界处挑取大小约为10mm的组织块迅速转接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对试管口和棉塞进行灭菌处理再塞上棉塞
杏鲍菇组织分离实验方案

杏鲍菇组织分离实验方案实验目的1、通过新鲜杏鲍菇子实体的组织分离得到杏鲍菇纯菌种,学习其原种及栽培种的制备,并尝试性地进行出菇试验;2、学习并掌握珍稀食用菌——杏鲍菇菌种的制备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为暑期到榕珍菌业实习做准备;3、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身存在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不足,为接下来的食用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指明方向,同时锻炼自己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操作及相关知识的熟悉,为以后独立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内容1.杏鲍菇子实体的采集及预处理;2.杏鲍菇子实体的组织分离及纯化;3.杏鲍菇菌种的观察、鉴定、保藏;4.杏鲍菇原种、栽培种制备及出菇试验;实验原理1.杏鲍菇介绍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雪茸,分类学上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e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t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
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商品性状好,有“杏鲍菇王”、“干贝菇”等美称。
杏鲍菇干品含蛋白质21.44%,脂肪1.88%,还原糖2.17%,总糖36.78%,甘露醇2.27%,游离氨基酸2.36%,总碳水化合物57.35%,水溶性成分66.9%,灰分7.83%,水分11.56%。
杏鲍菇入药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杏鲍菇寡糖含量丰富,与双歧杆菌共用,有改善肠胃功能和美容的效果。
杏鲍菇被列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食用菌之一。
由于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相对较高,在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非常受欢迎,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是近几年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珍稀食用菌。
2.杏鲍菇生物学特性2.1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视基质营养和水分及菌丝生理度而异;菌盖幼时略呈弓形;后渐平展,成熟时其中央凹陷呈漏斗状,直径2~12cm不等,一般单生个体稍大,群生时偏小;菌盖幼时呈灰黑色,随着菇龄增加渐变浅,成熟后变为浅土黄、浅黄白色,中央周围有辐射状褐色条纹,并具丝状光泽;菌肉纯白色,杏仁味明显,破口处短时间变干黄;菌褶延生不齐、白色,与普通杏鲍菇相同;菌柄长2~8cm,直径0.5~3cm,不等粗,基部膨大,呈球茎体状;多侧生或偏生,中实,肉白色、纤维态,吸水性较强。
实验三肌肉收缩特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 其离体组织器官的生活条件较为简单,可以在室温条件下, 于一 定时间内保持其功能,刺激坐骨神经能引起腓肠肌产生 收缩。
➢ 单收缩: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在实验条件下,受到单电刺激时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 观察记录上述刺激对蛙腓肠肌收缩的影响,并分析讨论。 ➢ 附肌肉收缩曲线图
六、注意事项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 制备时要注意保持标本的湿润; ➢ 标本制备时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的器械,以免损伤神经; ➢ 使用电刺激时,刺激强度不宜太大,刺激过程需间隔
5s,以防标本产生疲劳; ➢ 注意接地,防止干扰。
(6)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用线结扎跟腱,在结扎处以下将跟腱剪断。持线
提起腓肠肌,用粗剪刀剪去小腿骨和其上的肌肉,再将大腿肌肉剪去,
只留长约1~2cm的股骨,并将其上肌肉刮干净。
(7)检验标本 用镊子接触神经,若肌肉产生收缩,则表示此标本的机能状态良好。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 脊椎骨2-3节 ➢ 坐骨神经 ➢ 股骨(1~2cm) ➢ 腓肠肌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2. 仪器导联
(1)张力换能器接通道1; (2)神经干接刺激电极。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3.骨骼肌收缩特性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
水产学院
标本制成后,当证明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后置于任式液中10-15min, 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再进行实验。 ① 给予1次阈上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② 给予阈下刺激,观察是否引起肌肉收缩; ③ 加强阈上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④ 用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肌肉收缩出现怎样的变化? ⑤ 串刺激(低频)连续刺激,观察不完全强直收缩。 ⑥ 串刺激(高频)连续刺激,观察完全强直收缩。
本科生实验讲解

作业: 1.描述采集标本的症状特点 2.绘图:分离纯化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3.分析孢子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的优缺点。
实验四
病原真菌的培养性状 及生长量的测定
植物病害方面,培养真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它 的性状和研究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或者是大量繁 殖后用于接种或其他试验。
真菌生长量的测定主要有( 1)目力估测;( 2) 直线生长 : 测定菌落的半径或直径或者计算菌落 面积; (3)湿重测定:振荡培养后测定菌丝的重量; (4)干重测定:菌丝烘干后测重。
锅菌灭压高动自全
锅菌灭压高动自全
分离工作应 在无菌条件 下进行,无 菌室和超净 工作台是分 离不可缺少 的设施。
2. 组织分离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病菌的分离,以番茄
叶霉病、灰霉病为试材进行: (1)取番茄叶霉病病叶,先用无菌水冲洗干
净。 (2)在病、健交界处剪取 2~3毫米长的病
组织,在70%的酒精中浸 2~3秒种。
亚甲蓝染色法 制备涂片标本 →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水洗、吸干
镜检
染色1min
2.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
原理: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 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
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
反应。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 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 -碘复合物被 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 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 -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 复染后呈红色。
实验三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注:试管加棉塞(最好)
培养基分装完毕以后,在管口
上加一个棉塞。棉塞能防止杂菌污染,保证通气良好。
加棉塞时,应使棉塞长度的2/3在试管口内,如下图所示。
(五)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1.组织分离法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取灭菌培养皿一个,在皿盖上用玻璃铅笔注明分离日期、材料 和分离人的姓名。 提示:为了保证无菌操作,应注意下面几点:工作前最好将 所需的物品都放在超净工作台内,工作中临时去取容易带来杂菌; 保证工作人员自身的洁净,工作前用肥皂洗手;无菌操作前还要 用70%酒精擦拭双手;工作中,特别在使用无菌操作间时,呼吸 要轻,不要说话。 (2) 取真菌叶斑病的新鲜病叶(或其他分离材料),选择典型的单个 病斑,用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边长3--4mm)病 组织数块。 提示: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 混入的机会。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滋 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4. 在空试管内倒入2~3mL已经溶解好的培养基,
【注意尽量不要让培养基沾到试管口】塞好硅胶
塞. 5.放入烧杯中,高压蒸汽灭菌. 6.摆斜面,凝固后放冰箱备用.
用于活化菌种, 或培养菌种的斜面
用于保存菌种的斜面
搁置斜面
当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将试管带棉塞的一
端搁在一根木棒上。搁置的长度要合适,使培养基形成的 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
(二)灭菌与消毒
任何一种培养基一经制成就应及时彻底灭菌,以备纯培 养用。一般培养基的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常用的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常压 蒸汽灭菌、常压间歇式灭菌超高温灭菌、过滤除菌、辐源自射灭菌、化学药品灭菌等方法。
哺乳类实验动物病理剖检方法

哺乳类实验动物病理剖检方法一、基本要求(一)实验动物背景资料记录(1)实验动物来源、种类、年龄、性别、原编号、体重、临床症状等。
(2)剖检时间、地点,麻醉方法、时间、麻醉者,处死方法、解剖者、记录人、温度、湿度。
(3)其他指标:动物剖杀前禁食(不禁水)时间一致,为12h。
(二)体表检查一般用于组织学取材的实验动物剖杀前应先隔离检疫7~10d,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病理剖检视不同动物实验的要求而定。
剖检前的体表检查项目如下:1.发育状态体格发育是否与年龄、品种相称,各部发育比例是否正常,有无畸形。
2.营养状态丰满还是消瘦,检查时可用手抚摸实验动物背、腰部,营养良好时,背腰部厚实,皮肤弹性好。
营养不良时,背腰部椎骨突出,肋骨明显。
3.精神状态实验动物的自主活动、运动情况,对外界的反应(迟钝或亢进)、步态如何。
4.感觉器官眼睛的瞳孔是否清晰等,有无分泌物,眼睑有无发炎及红肿,球结膜颜色变化,有否潮红、苍白、黄染或发绀。
5.呼吸系统呼吸动物如呼吸次数、节律、有无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检查如鼻腔分泌物多少、有无喷嚏和咳嗽;必要时可通过听诊检查肺部。
6.消化系统采食与饮水观察,包括食欲废绝、减退、亢进和异嗜,口腔黏膜颜色和气味。
有无呕吐、腹泻、便秘,肛周有无污物,粪便数量、硬度、颜色、气味等。
7.被毛和皮肤检查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创伤、脓疡、疥癣、湿疹,毛发色泽、疏密、有无脱落。
(三)病理取材基本要求(1)病理检查应分层次进行,先进行一般外观观察,然后剖检观察,再进行光镜详细检查。
(2)通常选择正常与病变交界处组织,即包括病变本身及病变周围组织。
(3)对照组动物相同器官取材时,选材部位应尽量一致。
(4)肉眼看不到的明显病变时,各试验组选取标本位置应一致。
(5)所选组织应包括脏器全部层次结构或重要结构,如肾应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6)体积大和分叶的器官,应视不同组织选取多个部位,小器官可整体取材并固定,如淋巴结、扁桃体、甲状腺等。
食用菌栽培实验

实验二 食用菌栽培种的接种
一、原理: 原种栽培种。 二、材料及工具: 平菇母种,栽培种培养基,接种耙,记号笔。 三、方法: 1、接种室空间消毒:紫外灯照1h 。 2、启动超净工作台,点燃酒精灯:打开超净工作台电源开关,照明开关及鼓风机开 关。 3、消毒:手、接种工具及接种材料。 4、接种: (1)接种工具火焰灭菌: (2)拔试管塞、火焰封口:先将栽培种袋绳子解开,拔试管塞,火焰封口,拔棉塞。 (3)接种:用接种耙将母种分成几块,试管管口火焰灭菌后,将菌种移至栽培种培 养基。培养基表面和洞穴内要均匀分布菌种块。一支母种接种一袋栽培种。 (4)塞棉塞、扎口。 5、写标签:菌种名、接种小组、接种者、接种日期。 6、菌种培养:25℃。一个月左右菌丝满袋,菌龄控制在30~35天内适合生产用。或 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促使出菇。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四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组织分离法
一、原理: 即母种分离。包括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 二、材料及工具: 平菇子实体,PDA培养基,解剖刀,接种钩,记号笔。 三、方法: 1、接种室空间消毒:紫外灯照1h。 2、启动超净工作台,点燃酒精灯。 3、消毒:手、接种钩、平菇表面、试管表面。 4、组织分离:将平菇纵向撕成两半,在菌柄与菌盖的交接处(子实体纵剖 面)用灭菌解剖刀划井字形的方块,用接种钩钩取小方块移到PDA培养 基中央。 5、写标签:菌种名、接种小组、接种者、接种日期。 6、菌种培养:25℃。待菌丝长出后,经过纯化即可获得平菇母种。
实验三 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1、原理: 母种培养基配方很多,PDA最常用,适用于绝大部分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与保藏。 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或蔗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2、材料及工具: 马铃薯、白糖、琼脂条; 试管、试管塞、刻度瓷缸、医用灌肠杯、纱布、电磁炉等。 3、方法: (1)培养基配方确定:PDA。 每小组制备100mL PDA,需马铃薯20g,白糖2g,琼脂2g,水100mL。 (2)不溶物热浸提: 称取去皮马铃薯20g,切成块状(蚕豆大小),加水100mL,煮沸20~30min至薯块发软 发白为度,过滤,取清液。 (3)琼脂热熔:琼脂条尽量撕碎,搅拌至完全熔化,必要时过滤。 (4)加糖:2g。 (5)定容:至100mL。 (6)分装: 趁热分装,防止凝固。分装量为试管容量的1/4~1/5。分装要迅速,避免培养液沾粘试 管口。 (7)塞试管塞: (8)高压灭菌:121℃,30min。 (9)冷却、摆斜面:趁热摆斜面,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3/5。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植物保护微生物工程组别:第三小组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李敏慧、刘琼光、周国辉、徐大高、杨媚、谢辉、何艺郡目录一、前言--------------------------------------------------------3二、实习目的与意义----------------------------------------3三、实习内容与方法----------------------------------------3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4实验二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8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12 实验四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形态观察------14 实验五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15四、实习(验)结果与分析------------------------------18五、收获与体会----------------------------------------------19六、参考文献-------------------------------------------------20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戴泽翰 200830200508 08植保微生物1班一、前言植物病理学是主要研究引起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引子及其致病机制、病原物与寄主间相互关系和控制病害发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所致损失的原理及具体措施的一个重要农业学科。
学习基本的植物病理学、流行学知识,掌握常见农业病害鉴别和病原物采集、分离等技能,是对作为高等农科院校植保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
为巩固和印证所学的植物病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直观认识,我校资环学院为植保专业安排了植物病理学课的实习,以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习目的与意义(一)巩固和印证所学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二)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三)通过室内外观察,认识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形态特征(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习内容与方法(一)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二) 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三) 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四) 线虫病害标本的采集、分离与鉴定(五) 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一、实验目的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及其分布的事务性记载,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更无从谈起。
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实验

实验四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食用菌组织分离原理,掌握通过组织分离技术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组织分离法是指切取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的任何一部分组织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组织分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等由双核菌丝体组成,在无菌条件下切取消毒后的组织小块,接种到制备好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适温培养就可以获得纯菌丝体菌种。
三、方法步骤(一)种菇选择选择外观典型、中等大小、菌肉肥厚、无病虫害、七八分成熟(未开伞)的菇作种菇。
(二)种菇消毒切取菇体基部,放入已消毒灭菌好的超净工作台上。
用75%的酒精棉球对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后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菇体表面水分。
(三)组织块接种用灭菌后的解剖刀或手将消毒后的菇从中间切开或掰开为两半,用无菌镊子夹取菇柄与菇盖交接处绿豆大小的菌肉组织一块,接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
(四)菌种培养将接种后的斜面培养基放在25℃下培养,经过7~15天,菌丝即可长满斜面。
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及时捡出感染试管。
以下事情找陈老师商量一下:1.本实验用双孢蘑菇或香菇做分离材料,因为目前平菇菇质较差,不适于进行组织分离,让他购买未开伞的双孢蘑菇或香菇。
菇要提前晾两天,以减少水分影响。
2.需要使用两个实验室的超精工作台同时进行实验。
3.给陈老师讲一下每个同学至少接种两只试管,预防感染。
4.75%酒精棉球、无菌水、解刨刀、镊子等工具要准备好。
5.最好做个预备实验,讲解时可以给学生做示范。
6.讲解时把超精工作台的紫外线灯打开,以节约时间。
平菇的组织分离及培养

平菇的组织分离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了解、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平菇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食用菌:平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离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四、实验步骤平菇组织分离的方法和步骤一、种菇选择:一般选择在适宜出菇期出菇早、出菇整齐、特征典型、无病虫害、产量高的栽培袋,从中选择菌肉肥厚、大小适中、颜色正常、尚未散孢、长至七八分成熟的优质菇作种菇二、种菇消毒:用0.1%升汞溶液或75%酒精浸泡或擦拭,无菌水冲洗,吸干表面的水分。
三、切块接种:将分离种菇沿菌柄中心纵向掰成两半,用解剖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划成田字形,取黄豆粒大一小块菌肉组织,接在PDA培养基上。
四、培养纯化: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培养1~2天,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体,4~5天通过筛选,挑出菌丝洁白、清晰、生长整齐、健壮的试管母种继续培养,将有杂菌、长势纤弱的淘汰。
7~10天菌丝长满斜面。
五、注意事项1、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2、要等刀片冷却后再切取组织块。
3、栽培种在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污染袋要及时检查出处理掉。
经过30—40天的培养,菌丝长满袋后即可使用。
若菌袋内长出原基,说明菌种已经老化。
若有黄、绿、黑等杂色斑点或连成片时,说明菌种已经污染,不可使用。
外科缝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外科缝合技术,包括缝合材料的选择、缝合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外科实验室四、实验对象家兔一只(体重约2.5kg)五、实验器材1. 家兔解剖台2. 无菌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手术剪、血管钳、持针钳、缝合针、缝合线等)3. 无菌手套、口罩、手术衣4. 生理盐水、消毒液、麻醉药物5. 计时器、记录本六、实验步骤1. 动物麻醉:采用吸入式麻醉,将家兔置于麻醉箱内,待家兔麻醉后,将其移至解剖台。
2. 皮肤消毒:用消毒液对家兔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3. 皮肤切开:在消毒后的部位,用手术刀进行皮肤切开,切口长度约2cm。
4. 组织分离:用手术剪和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实验部位。
5. 缝合:- 缝线选择:选择适当粗细的缝合线,如3-0或4-0的肠线。
- 缝合方法:采用间断缝合法,先在切口一端将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层逐层缝合,再依次缝合深层组织。
- 注意事项:1. 缝合时保持针尖与皮肤垂直,避免缝合过深或过浅。
2. 缝合线不宜过紧,以免压迫组织。
3. 每层组织缝合完成后,需检查缝合处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可用血管钳夹住出血点,进行结扎或压迫止血。
4. 缝合完成后,需检查缝合处是否平整,有无皱褶。
6. 皮肤缝合:将皮肤切口两侧的皮肤对合,采用间断缝合法进行缝合。
7. 皮肤消毒:缝合完成后,用消毒液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
8. 术后观察:将家兔置于安静的环境中,观察其术后反应,如呼吸、脉搏、活动等。
七、实验结果1. 家兔手术过程顺利,手术部位无感染迹象。
2. 缝合处组织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
3. 家兔术后恢复良好,呼吸、脉搏、活动等生命体征正常。
八、实验体会1. 本实验使我更加熟悉了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提高了我的外科手术技能。
2. 通过实验,我深刻体会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避免了术后感染的发生。
实验三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移植复习过程

利用还原能力强的化学物质,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或培养基内的氧气消耗,或还 原氧化型物质,降低氧化-还原电势。
• 焦性没食子酸法: 平板培养法、Buchner氏试管法、史氏厌氧培养 法、平皿厌氧培养法 、玻罐或干燥器法
• 李伏夫(B.M.JIbBOB)氏法 (1) 硫乙醇酸钠法:液体培养基法、固体培养基法
两个概念:
在细菌学检验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重要的基 本技术之一。
分离: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 方法;
纯培养: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 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划线培养时注意问题:
• 左手持皿,用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 开约呈20°的角度(图1);
• 右手持接种环,灼烧冷却后从混合培养肉汤中 取少量涂布于培养基边缘,开始划线(图2);
(二)细菌在明胶柱穿刺培养中的生长表现
取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其他细菌分别以接种针穿刺接种于明胶柱, 置22℃温箱 中培养后观察其液化情况,不同细菌对明胶柱的液化作用各不相同(见图9)。
(三)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
将马腺疫链球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等分别接种于肉汤 中,培养后观察其生长情况(见图10)。
2.琼脂斜面上生长表现 将各种细菌分别以接种针直线接种于琼脂斜面上(自底部 向上划一直线),培养后观察其生长表现。(见图7 )
3.琼脂柱穿刺培养中的生长表现 将各种细菌分别以接种针穿刺接种于琼脂柱中 ,培养后观察其生长表现。(见图8)
图7 琼脂斜面培养的菌落表现
图8 琼脂柱穿刺培养的菌落表现 1.线状;2.棘状;3.珠状; 4.绒毛状;5.根状
图9 细菌明胶柱穿刺培养生长表现 图10 细菌在肉汤中生长表现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作者:————————————————————————————————日期:实验一、酸奶生产菌的分离纯化及应用一、实验目的和内容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特性,学习乳酸发酵和制作乳酸菌饮料的方法。
内容包括:1. 从新鲜酸乳中进行乳酸菌的分离纯化;2. 乳酸菌饮料制作;3. 自制乳酸饮料质量的品尝。
二、原理酸奶是采用优质纯鲜牛奶加入白糖均质,经超高温灭菌后接入乳酸菌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发酵型乳制品,具备鲜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乳糖酶和活性乳酸菌等。
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乳酸菌具有把奶类中的乳糖转化成乳酸的功能,称为乳酸发酵。
在形成乳酸的同时也产生其他一些酸类物质,从而导致了pH 值的下降,当达到乳类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如牛奶蛋白质的等电点约在pH4.5 左右),引起蛋白质的沉淀,使原来流动性较大的乳类,因凝固作用而变成类似果冻的胶状物,称之为“凝乳”。
不管是何种酸奶,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含有乳酸菌。
这些乳酸菌在人体的肠道内繁殖时会分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因此酸奶对人体有较多的好处:一是能将牛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质分解,使人体更易消化和吸收;二是酸奶有促进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加强消化的功效;三是乳酸菌能减少某些致癌物质的产生,因而有防癌作用;四是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繁殖,并减弱腐败菌在肠道内产生的毒素;五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特别适宜高血脂的人饮用。
和普通牛奶相比,酸奶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大量活着的微生物,是具有生命力“活”着的特殊食品。
酸奶中的微生物根据它们功能分为2大类:1.发酵用乳酸菌:是指那些起源于奶制品长期用于酸奶制造的乳酸菌。
2.生物活性用乳酸菌:是近年从人体分离、驯化而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基本都是后述的益生菌。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
(一)分离材料的选择分离材料的选择对分离培养的成败有着决定的影响,因为在感病植物受害部位的内外,要有多种腐生菌,为减少腐生菌的污染,分离所用的病害材料应尽可能新鲜,并且最好在病、健交接处选材取样。
病、健交接处,除材料新鲜,污染的可能性小外,病原菌的生活力强、比较活跃,容易分离成功。
(二)分离方法病原菌分离的方法因材料不同而异,植病实验室最常见的方法有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两种。
1.组织分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病菌的分离A:分离前的准备工作: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
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
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
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
再次使用时必须重复灭菌。
培养皿、试验等要经过干热灭菌。
培养基及洗涤或稀释用蒸馏水都需要事先经过高压蒸气灭菌。
3.分离材料的选择用新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做为分离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任何植物坏死部分的内部或表面,都可能有腐生微生物的孽生,所以一般斑点病害应从邻近健全组织,即从病、健组织交界处获得分离材料B、植物病原菌的分离1.叶斑类和枝杆病斑类(非维管束侵染)病原菌分离:首先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新鲜病叶作为分离材料,按下述步骤操作:①培养基平板制备:将PDA培养基在微波炉中加热熔化验,以无菌操作法将溶化过的培养基倾注入灭过菌的培养基中,每皿经12毫升,可形成2-3毫米厚的平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洗
水洗数次,在离 心管中进行
染色(1%番红的50%酒精溶液 4-24h或更长)
水洗(7%AL,1-2次) 脱水 (50%, 70%, 85%, 95% AL 各5min,100%AL,两次,每次5min) 透明 (½ 二甲苯+ ½ 100%酒精,二甲苯 各5min) 封藏 镜检
四、实验结果
表皮制片: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器的类型? 离析制片:南瓜茎的导管及木纤维形态?
一、实验目的
学习物理(机械)分离制片方法;
学习化学分离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实验材料:叶片(固定和新鲜)、南瓜茎。
实验用具:载、盖玻片;显微镜;镊子;离心 机等。 实验药品:蒸馏水、梯度酒精、 ½ 二甲苯+ ½ 纯酒精,Naocl, ½ 10%铬酸+ ½ 10%硝 酸离析液,二甲苯,I-KI,1%番红水溶液, 1%番红酒精溶液、加拿大树胶。
气孔器
气 孔 器 类 型
无规则型
不等型
平列型
横列型
离析法
杨茎的木纤维和导管分子
五、作业
实验完毕,每人交制好的玻片标本2片(包
括1片表皮制片和1片离析制片),在标签
纸写上玻片名称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
实验报告(姓名和日期)
三、实验步骤(一)——表皮制片步骤
选材
靠近中脉部分
固定(FAA固定液,24h)
清洗
Naocl
撕取下表皮
染色(1%番红水溶液 30min-1.5h)
染色期间观察如染色液干涸滴一滴蛋白黏贴剂,期间加入一滴 水,移入叶表皮,水分吸干后放入烘箱烘干
分色(用盐酸水)
水洗(洗去酸液)
粘片、烘片
脱水(50%,70%,80%,95%,100%, ½ 二甲苯+ ½ 100%酒精,各2min) 透明(二甲苯) 封固
三、实验步骤(二)——离析制片步骤
取材
将茎切成1cm长, 撕成细丝状
加热
离析(10%铬酸:10%硝酸=1:1 离析液)
离析液为材料的20倍,30-40℃的温箱中24-48h
实验三 组织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离析法)
组织分离法:是利用物理(机械)的方法或化学的方 法(如药品或者酶的作用)把生物细胞间的胞间层溶 解,使生物组织间的细胞分离开来,从而得到单个完 整细胞,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立体形态结构。
缺点:由于组织的细胞间彼此分离,细胞间的关系无 法显示,也就不可能了解整个组织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