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从”与“从”字结构研究综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从”与“从”字结构研究综述

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一、关于介词“从”的研究

纵观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语法学界对有关介词“从”的问题已经进行过众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昌吉(1996)、傅雨贤等(1997)、陈昌来(2002)等专著在讨论汉语介词问题的时候也谈到了介词“从”的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涉及介词“从”的单篇论文。在众多的论著中,有的以所有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汉语介词进行整体的考察,这使我们对汉语介词的一些共性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介词“从”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

(一)关于介词“从”介引的宾语成分的分析研究

说到介词结构,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作为介词可以介引体词性成分等给谓语动词。在《文言虚词通释》《文言虚词浅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疑难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词典中分别对介词“从”所介引的宾语成分的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金昌吉(1996)对介引的宾语成分作了颇为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介词“从”的使用范围包括十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表示处所起点(……从她妈的房子里出来);表示时间起点(从合作社成立以来……);表示事物的起源(知识从实践中来);表示经由的路线和场所(列车从隧道里穿过);表示某一范围的起点或出发点(从中央到各个地方……);表示发展变化的起始(中心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表示取得的处所(从文化馆借了一份地图);表示凭借或根据(从那甩臂的架势……);表示说话的着眼点或所依据的事理,常与“看(看来、来看)”、“说(说来、来说)”等搭配使用(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表示动作、行为的着眼点,常与抽象名词加“上、方面”等搭配(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语法学界通常认为介词一般只与名词性词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其实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

鉴于对真实语料的考察,语法学界也已注意到介词除介引体词性成分之外还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傅雨贤等(1997)、陈昌来(2002)等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察觉到了这个现象并对介词介引谓词性成分的情况作了剖析。他们认为介词可以和谓词性成分组合,但是这些谓词性成分一旦进入介词结构的格式之后,往往会失去谓词性词语本身固有的许多语法特点。因为介词短语在句子中总是起着指称作用,而没有陈述作用。这样,介词结构中的宾语成分,不论是体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整个介词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不同的是谓词性成分在介词结构中发生了范畴的转化,即由陈述转化为指称,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体词性成分。傅雨贤等(1997)在第七章中专门分析了“从+谓词”的组合情况,

认为谓词性V虽然可以同介词“从”结合,但它们同“从”结合进入句子之后,有的仍然保留着谓语性质,有的则丧失了谓语性质;文章还谈到了介词和谓词结合的选择限制问题,也就是说,介词和谓词的结合不具有任意性,只有符合特定的结构和句法意义的谓词性成分才可以进入介词结构。陈昌来(2002)进一步指出:“介词所介引的谓词性宾语在句法功能、词类属性上并没有名物化(即名词化),即在句法层面上没有发生名词化现象,依然是各类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但在语义平面上,这些谓词性成分却‘事物化’了,即发生了所谓论元化了,或叫‘动元化’或‘状元化’、‘题元化’了,也就是说从陈述功能转化为指称功能了,所以具有了指称性成分的特点。”

(二)关于“从”字组介词以及相关介词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汉语介词系统中,与“从”的句法语义相近的有一组介词,如“从、打、自、自从、由”等。金昌吉(1996)谈到,在“从”字组介词中,“从”的功能最齐全,使用范围也最广,其他几个介词的各种用法都可以用“从”来替换。“自、由、自从、自打”,多用于书面语,“打、打从、从打”多用于口语,“从”在口语、书面语中都常用,两者主要表现为语体色彩的不同,功能上也有些差异。傅雨贤等(1997)也考察了“从”类介词的语义、句法问题,认为较常见的“从”类介词有“从、自、自从、由、打”5个,从使用频率上来看,“从”“由”和“自从”出现较多。“打”多用于口语,带有北方方言色彩。“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由“自”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修饰不多的几个动词,或是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如“自东到西”。在该书第七章中作者专门比较了“从”和“由”的用法,认为两个介词在语义和功能上大致相同。接着作者揭示了“从”字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由介词“从”组成的“从”字结构不但能说明谓语,而且还能说明主语和宾语。此外,文中还着重讨论了同义介词“从”和“自从”在表示时间起点方面的差异,作者指出,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尤其是用法上并不完全对等,“从”能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起点;“自从”仅仅限于表示过去的时间起点,并通过句式变换,对“自从”格式和“从”格式进行了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比较,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从”句和“从”句都能表示在某一时段里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的行为,谓语前可以添加“一直”类副词;而当着重表示在某一时段起点上完成并产生持续状态的行为时,谓语动词前不能有“一直”类副词,但必须有“就”类副词,此种情况只适合“从”格式;而当表示在某一时段终点上性状变化的程度,谓语前不能有“就”类和“一直”类副词,这种情况只适合于“自从”格式。

除了从纯语法角度对介词“从”及相关介词的比较研究以外,也有学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从”字组介词进行比较研究。白荃(1995)对外国留学生使用介词“从”的种种错误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错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介词“从”的句法、语义、语用把握不好而引起的,这给介词“从”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欧慧英(2005)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针对留学生介词习得的情况,对意义和功能接近的“从”和“由”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这组同义介词虽然存在相同之处,有时可以替换,但是它们在具体的句法、语义、语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两者在语言事实中还是有着有各自独立的作用,由此说明这两个介词虽有交叉,但仍有区别,所以不能随意互换。李眉(2005)一文对介词“自”“从”“自从”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也有学者结合某部文学作品,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