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从”与“从”字结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文介词总结归纳

中文介词总结归纳

中文介词总结归纳中文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重要语法成分。

它在句子中承担着引导状语、宾语、定语和补足语等功能。

在中文中,介词的使用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语义进行灵活运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中文介词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它们的用法和特点。

一、表示地点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在空间或地点上的位置。

例如:- 小狗在房子里。

- 我们在学校门口等你。

2. 在...里/中:表示某人或某物所在的具体范围。

例如:- 杯子在桌子里。

- 学生们在教室里听讲。

3. 在...上:表示某物所放置的位置。

例如:- 笔记本电脑在桌子上。

- 小猫睡在沙发上。

4. 往:表示向某个方向。

例如:- 我们往前走。

- 他往左转。

5. 从...到:表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范围。

例如:- 他从家出发到学校。

- 旅行从山脚到山顶。

二、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上。

例如:- 我们在下午三点见面。

- 明天在早上六点出发。

2. 在...时候:表示动作进行的具体时间。

例如:- 我在上课的时候听到了噪音。

- 他在睡觉的时候被电话吵醒了。

3. 在...之前/之后:表示时间的顺序。

例如:- 我们在会议之前先开一次小组讨论会。

- 飞机在起飞之后才能使用电子设备。

4. 从...到:表示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之间的范围。

例如: - 我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都在参加活动。

- 这个项目从去年开始到今年结束。

三、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1. 因为:表示某个动作或事件的原因。

例如:- 我们停下来因为下雨了。

- 我没去看电影因为我生病了。

2. 由于:表示由于某个条件或原因而导致的结果。

例如: - 由于交通堵塞,他迟到了。

- 由于天气恶劣,比赛被取消了。

四、表示方式关系的介词1. 用:表示采用的手段或方式。

例如:- 我用笔写字。

- 他用中文跟我交流。

2. 以:表示某种标准或手段。

例如:- 我们以成绩评定学生的优劣。

- 这个问题以逻辑推理来解答。

基于语料库对介词“从”与“自从”的对比分析

基于语料库对介词“从”与“自从”的对比分析

基于语料库对介词“从”与“自从”的对比分析作者:郑春超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笔者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基于CCL语料库分别从介词框架结构、语义和句法位置三个方面对“从”和“自从”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可以与方位词、时间词、介/动词和准助词组成介词框架结构,表示多种语义,“自从”则只可介引表过去时间起点的词;语义上:“从”后产生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是紧接着前面发生的动作相继完成,而“自从”的前后行为动作并无明显的顺承关系,而是中间经过了一段过程;句法位置上:“从”的句法位置比“自从”灵活。

关键词:“从”;“自从”;语义;句法位置一、“从”和“自从”的相关研究在1980年版《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给“从”定义为介词,主要有三种含义:1、表示起点。

常跟“到、往、向”搭配;2、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

跟处所、方位词语组合;3、表示凭借、根据。

跟名词组合。

“自从”本身有“从”的含义,但只表示过去的时间起点。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对《现代汉语八百词》做了补充,除上述语义外,还可表示事物的来源或由来。

与“中、里、上”连用;用以介绍出行为、动作的入手处。

这入手处不是某一点,而是某一方面,与“上、方面”搭配;“从”跟“以后、以来”等搭配表时间,意思、用法跟“自从……以后(以来)”差不多。

而“自从”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用来表示时间的起点,起点往往以某一事件为准,不能只限一个简单的时间词,“自从”所表示的时间起点只能是过去的。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7)中朱景松先生对“自从”的句法位置作了补充,指出“自从”除可以表示引进时间的起点外,介词结构只作状语,表示从过去某一事件往后的时间,用在主语的前面,也可在后面,并且常与“以来、以后”方位名词连用。

周小兵(1986)从两种句式出发,从语形方面比较了“从”和“自从”意义和用法上的不同;张会兰(2009)对“从”类介词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对比研究,并考察了“从”类介词框架;伍海燕(2015)也基于语料库对“从”和“自从”进行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考量,发现两者的使用频率、语法演变以及框架结构方面的差异。

“从”的介词化及其发展

“从”的介词化及其发展
关键 词 : 语 法化; 从; 介词化 ; 专 门化 ; 强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H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0 2 3 8 ( 2 0 1 4 ) 0 1 —0 0 7 7— 0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从” 是 一个 重要 介 词 , 已有学 者 描 述 了其 历
7 8
殷 都 学 刊
页3 9 7 ) “ 从” , “ 随行也 ”, 这一 本 义 是其 介 词 化 源
( 8 )a 道路 : 男 子 由右 , 妇 人 由左 , 车从 中央 。 ( 《 礼记 ・ 王制 》 )
义, 可用 于单 谓结 构 , 也 可用 于连 谓结 构 。 ( 1 )a小 惠未 遍 , 民弗 从 也 。 ( 《 左传 ・ 庄 公 十年》 ) b蚤 起 , 施 从 良人 之 所 之 , 遍 国 中无 与 立 谈 者 。( 《 孟子 ・ 离娄 下 》 ) “ 从” 的“ 随行 ” 义 引 申出“ 使跟 随” “ 使 跟从 ” ( 《 汉语 大 字典》 ) 等动 词义 , 宾语 又 常用 隐 喻或 转 喻, 使 其语 义域 得 以扩 展 。从宾语 语 义来看 , 主要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语法化视野下 的介词更新研究 ” ( 1 1 B Y Y 0 0 7 5 ) ; 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 基本业务 费华 中科 技大学 自主创 新研 究基金 ( 人文社科 ) 项 目“ 近代汉 语新生并 消失 的介词 研究 ” ( 2 0 1 1 W B 0 1 9 ) ; 华 中科技 大学博 士论文
义 系统 , 并 讨论 其专 门化及强 化 问题 。
1 介词 “ 从” 的产 生
时情 况 , 如管燮初 ( 1 9 5 6 : 4 8) 、 杨树 达 ( 1 9 6 5 : 2 8 3 ) 、 张 玉金 ( 1 9 9 4 : 6 8—7 2 ) 等, 何乐士( 1 9 8 5 : 7 2 ) 、 马贝加 ( 2 0 0 2 )的研 究 较 为 详 细 深 入 , 马贝 加、 徐晓萍( 2 0 0 2 : 1 7—2 1 ) 专 题考 察 了 “ 从” 的表 时间、 处 所功 能 的产 生 与 发 展 。描 述 了其 在 不 同

谈介词“从”的语法化

谈介词“从”的语法化
2 0 1 4年 第 7期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 HE BORDE R EC0N0MY AND CUL TURE
N o . 7 . 2 0 1 4 Ge n e r a 1 . N0 . 1 2 7
( 总第 1 2 7期 )
【 L旧嗣 语言文化 ‘ . J 】
谈 介词 “ 从” 的语 法化
作 者简 介 :刘凌 宇 ( 1 9 8 6 一 ) ,女 ,哈尔 滨人 ,助 教 ,硕 士 ,从 事文献 学 、语言学 研究 。
r— —
B I A NJ I A N GJ I N GJ I Y U WE NH U A
刘凌宇 :谈 介词 “ 从” 的语法 化
⑨ 宣 王 伐 督 ,立 孝 公 ,诸 侯 从 是而 不 睦 。 ( 《 国语 ・ 周语 上= 》 ) ⑩从周到今七百余岁。 ( 《 沦衡 ・ 刺孟篇》 )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 “ 从”作为介词 的用法初步 出现于春秋末期 , 逐渐成熟于秦汉时期,这一用法 的形 成 我们 可 以根据 陈勇 的观点 来解 释这 一演 变 , “ 在几乎 已知的人类语言 中都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 建 立起来 的 ,以空 间隐喻 的形 式来表 达 。从空 间域 向非空间域的映射在语言形式中的表现,认知语言 学 成 为空 间隐喻 。 ”而 “ 从 ”引进 动作 行 为 的起始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5 . 2 0
成的。 “ 从”作为处所介词时,常表示动作、行为 的始发点 ,一般 “ 从 ”后 的动词 是 位移 动词 ,而在 ( 佐 传》 中出现了例⑥ ,在这句话中介词 “ 从”后 的动词 是 “ 弹” ,虽然 也 有 弹人 这一 动作 发 生 的起 点 之义 ,但也包 含 了主体发 出这一动 作时 的处所 的 语 义 ,逐 渐 地 , “ 从 ”后 出现 了大量 的看 视 动 词 , 例如 : “ 视 、观 、望 …… ” ,而 看视 动 词 后 的名 词 应与 “ 从 ”后 的方 所 有 一 定 的 距 离 ,主 体 是 在 “ 从 ”后 的处 所 进行 动作 、行 为 的 ,所 以 “ 从 ”潜 层的 [ + 处所】 义素被激活,成为一个表动作、行为 发生 的处 所的介词 。 2 . 引进 时间的介词 “ 从”作为表时间的介词最早 出现于 佐 传》 : ⑧恃 险与 马 ,不 可 以为 固也 ,从 古 以然 。 ( 《 左传 ・ 昭公四年》 )

文言文常见的介词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介词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介词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如: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_有什么语法特征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_有什么语法特征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_有什么语法特征介词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汉语虚词的重要构成要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汉语中什么是介词,欢迎阅读。

汉语中什么是介词汉语介词介词、介系词(英语:ad+position)在语法里是一个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

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所处、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的词。

介词的语法特征(1)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

如: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

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介词的分类(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7)表示被动:被叫让给使(8)表示比较:比和与同上述介词中的“着,了,过”是语素,不是动态助词。

介词与动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

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

他为谁为大家。

(动词)我们为人民服务。

(介词)学校的大门朝南。

(动词)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

(介词)今天我们比技巧。

(动词)你比他强。

(介词)计划通过了。

(动词)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

《世说新语》中“从”字的用法

《世说新语》中“从”字的用法
[ f n o p e o i o s s g , n l . i gte q a ta iesa sia aa s d x asv m t d w l S i h o i Y ” u o f rp s n a e a d mo Us u i t t t 1 nl ia hut e e o, i h Su n u 印pB d i i t u 1 n h n t v ti c ys e n i h l ” X eI e
K y rs S i h oXi ;lm;ebP p io ; o n e wod : h u nYuF S V r ;l o t nN u s i
《 世说新语》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 原 名《 世说新书》主要记载了汉魏至晋宋 间人物的遗闻轶事和 , 社会风尚, 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 大成者 。该书不仅在文 学史上 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 , 而且在汉语史上也有着重要 的地 位, 价值很 高 , 因为它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活的词汇 和语法现象。 世说新语 》 “ 一向受 到人们的重视 。 有着不容忽 视 的地位。二十世 纪以来 , 世说新语》 对《 的研究较 为深入全 面 ,世说新语》 《 的语言学研究 , 涵盖 了词汇 、 、 语法 修辞等诸 多方面。杨伯峻先生称《 世说新语 》冶古今词 汇与句法 于一 “ 炉, 而较多地反映了当时 的语言情况 。” 极为准确地概括 了 日 《 世说新语 》 的语言学价值和语法研究的方法 。 本文运用定量 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 , 世说新语 》 将《 中出现的“ 字进行 从” 归纳、 总结 , 分析其作动词 、 介词 、 名词 、 容词 的用法 , 形 以及 构成 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 ’ “ 字 从“ 从” 六书” 的角度分析是个会 意字 , 甲骨文字形 , 像两个人相从形 , 其本义是“ 随行 、 跟随”是动词 。“ ” , 从 字在 其本义的基础上 , 又派生 、 衍化出很多意义 , 同时词性也发生 了变化 , 主要有介词 、 名词 、 形容词 。“ 字也构成 了一些后 从” 代常用的固定词组 , 从容”“ 如“ 、从此” 。世说新语》 等 《 中共出 现 了 13 “ ” , 中用作动词 的 3 个 , 0个 从 字 其 1 用作介词 的 3 7 个( 中有 2 固定词组“ 其 例 从此” , 名词 的 2 个 , )用作 8 用作形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汉语介词语法化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当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给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定义和形式介词语法化是指介词在语言发展中成为了某些结构的必备元素,其不再仅仅作为独立成分表达位置、方向、关系等简单意义,而成为了具有复杂语法功能的成分。

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介宾结构”的演变,即介词与宾语共同形成语法结构。

例如:“看一看”中的“一”原本为量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上成为了一个必备的语法成分,即“看一看”的结构中必须出现“一”。

再例如:“关于”一词本身是个简单的介词,但是随着语言的演化,“关于”逐渐成为了具有特定意义的语法成分,“关于……”的结构中就必须使用“关于”这个介词。

二、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分类1.身体部位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关于“在一旁”,“在旁边”等等表达空间位置的介词,常常与身体部位搭配使用,如“在身后”、“在心里”等,形成了具有空间或情感意义的词组,成为了必备的语法构式。

2.方位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向……方向”、“一路向……”、“穿过”等介词语在描述方位、方向时具有复杂语法功能,它们可以引导宾语的数量、性质、动作等,这些特殊的表述方式已经成为了特定语境下的惯用表达方式。

3.时空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在……之前/之后”、“自……以来”、“由……到”等时间和空间的表示方式,通过语言演化,逐渐发展成了固定的语法结构。

4.修饰类介词语法化。

例如“关于”、“跟……一样”、“因为……所以”等,他们是描述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介词,经过一定的演变,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成原因介词语法化的形成,一般是因为这些介词词义的扩散,即从单一的使用场景扩散到更多的语境中,由于频繁的使用、意义的深化,形成了惯用表达方式,最后逐渐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

例如,“在……之前/之后”最初只是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介词,但由于此种构式的使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时间介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的特点。

意大利中级学生汉语介词“跟、从、在、对”习得偏误调查研究

意大利中级学生汉语介词“跟、从、在、对”习得偏误调查研究

意大利中级学生汉语介词“跟、从、在、对”习得偏误调查研究引言:汉语作为一门复杂而又美丽的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学生学习。

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旨在调查研究意大利中级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跟、从、在、对”时的偏误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30名意大利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语交流的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了一系列涉及“跟、从、在、对”介词的语法题目,旨在了解学生对这些介词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情况。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口语交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对这些介词的习得情况。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学生在习得汉语介词“跟、从、在、对”时存在一些常见的偏误。

首先,学生普遍存在对介词的意义理解不准确的情况。

例如,学生常常将“跟”解释为“和”,而忽略了其表示跟随的含义。

其次,学生在介词的用法上也存在不少错误。

例如,他们常常将“从”用于表示地点而不是起点的含义,或者误将“在”用于表示时间而非地点。

此外,学生也容易将“对”误用为“给”,忽略了其表示目标的含义。

讨论:这些习得偏误可能是由于意大利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差异所导致的。

例如,在意大利语中,介词的用法相对灵活,而在汉语中,则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

此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能对学生的习得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文中,“跟”介词经常用于表示跟随他人的行动,而在意大利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

结论:针对意大利中级学生习得汉语介词“跟、从、在、对”的偏误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和对比分析。

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口语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介词的正确使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介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对意大利中级学生在习得汉语介词“跟、从、在、对”时的偏误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外汉语常用介词“在”、“从”、“于”的对比分析及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常用介词“在”、“从”、“于”的对比分析及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常用介词“在”、“从”、“于”的对比分析及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常用介词“在”、“从”、“于”的对比分析及教学研究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学习者常常在学习和使用介词时遇到问题。

其中,“在”、“从”、“于”是常用的介词之一。

本文将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教授和学习这三个介词。

一、“在”的用法和特点1. 表示时间关系: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如“在昨天”、“在早上”、“在晚上”等。

2. 表示地点关系:在某个地点;如“在家”、“在学校”等。

3. 表示状态、情况和方式:在某个状态、情况下或以某种方式;如“在忙碌中”、“在开车时”等。

4. 表示比较和对照:在某个条件或经历中与其他对比;如“在比赛中”、“在成绩上”等。

二、“从”的用法和特点1. 表示出发点和来源:从某个地点、时间点或方向;如“从家里”、“从上午”、“从左边”等。

2. 表示转变过程:从一种状态、情况或角度到另一种状态、情况或角度;如“从疲劳到兴奋”、“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等。

3. 表示方式和手段:从某种手段、方法或途径;如“从电视上”、“从网上”等。

三、“于”的用法和特点1. 表示时间:表示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如“于昨天”、“于上午”等。

2. 表示位置关系:表示事物所处的位置或位置变化;如“于桌上”、“于右边”等。

3. 表示目标、范围或离开:表示目标、范围或离开某个地点;如“于今年夏天”、“于学校”等。

四、对比分析1. 区别一:语义差异“在”强调的是时间、地点、状态或条件,比较广泛;“从”强调的是出发点、转变过程或途径,比较有方向性;“于”强调的是时间、位置或离开,比较具体。

2. 区别二:用法差异“在”多用于描述存在的状态或情况;“从”多用于表示出发点或来源;“于”多用于表示时间和位置。

3. 区别三:搭配差异“在”常与时间、地点、动作等搭配,如“在早上”、“在家里”、“在做作业”等;“从”常与地点、时间、方式等搭配,如“从学校”、“从明天”、“从书上”等;“于”常与时间、地点、范围等搭配,如“于昨天”、“于宽敞的教室”、“于中国”等。

介词语文知识点总结

介词语文知识点总结

介词语文知识点总结一、介词的概念介词是一种虚词,通常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它不能单独构成一个句子,但可以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 在桌子上- 通过大门- 为了我- 和他一起在上面的例子中,“在”、“通过”、“为了”、“和”都是介词,它们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构成了介词短语,表示了不同的位置、方向、目的或关系。

二、介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介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介词根据其意义和用法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向介词、原因介词等。

1. 时间介词:用来表示时间的介词,如“在”、“从...到”、“在...之前”等。

例如:- 我们在下午三点见面。

- 他们从春节到清明节都在北京。

- 在周末之前我们要完成这项工作。

2. 地点介词:用来表示地点的介词,如“在”、“到”、“向”等。

例如:- 书包在椅子下面。

- 他走到教室门口。

- 我们已经向医院求助。

3. 方向介词:用来表示方向的介词,如“往”、“向”、“朝”等。

例如:- 他向我走来。

- 孩子们往校园里跑去。

- 朝着山顶前进。

4. 原因介词:用来表示原因的介词,如“由于”、“因为”、“为了”等。

例如:- 由于下雨,比赛取消了。

- 我们因为病假请了一天假。

- 为了学业,我们要努力学习。

其他还有一些特殊的介词类型,如方式介词、比较级介词、条件介词等,不同的语言学家也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介词进行分类,但总的来说,介词按照它们表示的关系可以进行相应的分类。

三、介词的用法介词的用法主要包括与名词或代词构成介词短语、修饰动词等方面。

1. 与名词或代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构成介词短语,用来表示不同的关系,如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 在树下(表示地点)- 大概在两点钟(表示时间)- 因他而来(表示原因)2. 修饰动词介词可以修饰动词,对动作进行修饰或限定。

例如:- 我们要对病症动手术。

- 他因家庭困难而退学。

《介词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介词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介词偏误研究文献综述一、“为”“为了”“因为”的本体对比研究综述施琰(2005)讨论了“为”类介词框架的语义模式,即目的意义、原因意义、目的和原因意义三种模式,以及相关成分的选择限制。

凌碧君(2005)指出,“为”不仅可以表达目的和原因,而且“为”类可以表示原因,但有相对严格的句法条件,一般表示存在状态。

古川裕(1991)指出“为了”和“因为”被误用是一种病态的语法现象。

郭晓伟(2007)也指出,“为”和“为了”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为”可以表达原因,“为了”却不能表达原因,。

尹贤芳(2012)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中国表观原因的成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二者的分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指出了理性与目的的关系和区别,并对理性“为”与“目的”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分析和界定了“为了”的介词性质,探讨了“因为”的用法。

最重要的是对原因表中“为了”和“因为”用法的混淆进行分析和追溯,明确两者的分工。

但笔者没有对连词进行分析,这是一个遗憾。

施琰(2010)借助三个平面理论考察了“为/为了/为着……而……”和“为/为了/为着……起见”两个“为”类介词框架。

首先,详细分析了框架的内部结构。

结果表明,进入框架的谓语成分只能是描述动词或心理活动的独立形容词和具有强烈目的意义的自然形容词;其次,“为/为了/为着……而……”句法功能相对灵活,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等,但是“为/为了/为着……起见……”只能作状语,少数能够作宾语。

虽然作者对2个框架做了全面分析,但是“为/为了/为着……而……”框架的前后部隐现规律的解释不够完善,也没有从历时的角度对这2个框架进行梳理,这是需要完善的地方。

陈昌来(2014)分析了“为X而Y”中“而”和“为”的出现,大多数情况下,为必须出现,这是由为作为介词的语义功能决定的。

只有用“为+宾语”的平行结构作副词时,后一个词的介词“为”才能自由隐藏。

比如,我一直在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而奋斗!“而”的主要功能是将副词与头部连接起来,表达修饰关系,因此可以随意出现,但Er的使用在强调方式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与从句(3)

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与从句(3)

03
在某些情况下,位于句尾的时 间介词短语或从句还可以起到 总结的作用,概括整个句子的 时间信息。
05
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与从句的省略与简化
省略现象及规律
在主从句中,当主从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中含有be动词…
“While I was studying, my roommate was watching TV.” 可以简化为 “While studying, my roommate was watching TV.”
使用形容词或副词短语来简化从句。例如
“The movie was so boring that I fell asleep.” 可以简化为 “The boring movie made me fall asleep.”
省略与简化的注意事项
01
省略与简化必须保证句子的语法 正确和意思完整,不能改变原句 的主要意思。
9字
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 合适的转换方式,避免生搬 硬套。
9字
在将从句转换为介词短语时 ,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成分 ,突出重要的信息。同时, 要确保介词介词短语与从句在句子中的位 置
在句首的位置及作用
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或从 句位于句首时,通常作为 句子的时间状语,用来交 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
时间状语从句的引导词
表示“当…时候”的引导词
when, while, as
表示“在…之前/之后”的引导词
before, after
表示“自从/直到”的引导词
since, until
表示“一…就”的引导词
as soon as, the moment
主从句时态一致问题
主句为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从句可 用各种时态。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03
当前介词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和 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究汉语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 和机制
揭示汉语介词语法化的规律和特点,完善 汉语语法体系
为语言演变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理 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主要针对现代汉语常用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兼顾古代汉语和方言 中的介词现象
语言内部因素
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义、语音等也会影响介词的语 法化过程。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影响介 词的语法化过程。
04
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机制和 动因
汉语介词语法化的机制
语用推理
在语言使用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语义关系,人们常常会使用介词来调整句子结构。这种语用推理是介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之一。
• 研究方法:对汉语介词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方法。其中,历 史文献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介词用法的对比分析,揭示其语法化的过 程。此外,语言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介词的研究中。
• 研究现状总结: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对汉语介词的用法和演变规律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汉语语法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 一步研究和探讨。
从形容词到介词的演变:一些汉语介词最初是形容 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形容词逐渐获得了动词 的特性,变成了介词。
位置的变化:汉语介词从句子的中间位置逐渐 移到了句子的前面。
功能的改变:汉语介词从最初的动词或形容词 功能逐渐转变为连接词、副词等语法功能。
影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因素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语法化理论进入中国后,介词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标签:介词方言语法化综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1998)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之介词“从”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之介词“从”

介词“从”偏误分析1、从我10岁就开始学汉语了。

(泰国)2、从外面孩子的爸爸来了。

(印尼)3、从29岁到39岁也是一段长时间。

(越南)4、在这里的学校很多外国人也是来这里学汉语,我有几个朋友是从日本的。

(印尼)5、这里有比较多印尼人,但是还是从别的城市。

(印尼)6、没想到他也是从印尼。

7、他们有的人从印尼、日本、美国、英国等等。

(印尼)8、在这里的学校很多外国人也是来这里学汉语,我有几个朋友是【从日本的】。

(印尼)9、那里有很多从国外的有名的东西。

10、有一天我报纸上发现一条重要的新闻。

11、父亲从很远的地方游泳。

12、它用脚从树干上倒挂。

13、在我家到学校很近。

14、我从朋友来。

15、请你把我的作业本从李老师拿来。

16、我从同学借来一本《汉英词典》。

介词“从”是汉语中一个常用介词,“从”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做副词、介词。

作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某一动作从过去到现在,相当于“一向”、“从来”。

作介词时用法较多,一般表示事物、动作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起点、来源,事物的处所、依据等等。

关于“从”的语法意义,语法界普遍的认识是介词“从”主要表示时间、空间的起点,也表示事物的来源、经过的路线、场所,表示发展、变化或凭借、根据等。

此外,介词“从”还常跟某些词搭配使用组成一定的固用格式,如“从……到……”“从……起”“从……以来”“从……以后”“从……往……”等。

在介词中,还有些介词与“从”有着相同的用法,比如“由”“自从”“自”“打”等,但是它们在使用中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正是由于介词“从”有以上这样一些语法意义,使留学生对介词“从”的句法、语义、语用把握不好,从而产生了偏误。

例如:1、从我10岁就开始学汉语了。

(泰国)2、从外面孩子的爸爸来了。

(印尼)上面两例偏误是介词“从”及由介词“从”引导的介宾短语的错位,介词“从”是一个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使用,在例1中,介词“从”后引介表具体时间的“10岁”作状语修饰动词“开始”,表达的语法意义是行为动作的时间起点,因而,“从”应与时间名词“10岁”紧考置于主语之后、动词之前;在例2中,介词“从”引导的介宾短语置于了句首主语之前,这与汉语状语位置不相符,在汉语中,一般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时是紧靠动词,并置于动词之前,因此这里因将介宾短语“从外面”放置在动词之前。

常用介词的用法和搭配

常用介词的用法和搭配

常用介词的用法和搭配常用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成分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词与其他词语的作用,常见的介词包括“在、到、从、和、与、等、为、对、自、由”等。

介词的使用对于理解句子结构和表达意思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介词的用法和搭配。

1. 在(zài)“在”表示在某个地方或时间进行某种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

例如:在学校、在家、在下雨的时候、在周末等。

2. 到(dào)“到”表示朝着某个地方或目的地移动。

例如:到学校、到家、到公园、到商店等。

3. 从(cóng)“从”表示出发的地点或时间,或者表示来源、起始点。

例如:从学校、从家、从图书馆、从上午等。

4. 和(hé)“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

例如:和朋友一起、和家人出去、和同事合作等。

5. 与(yǔ)“与”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

例如:与朋友相聚、与家人共度、与同事合作等。

6. 等(děng)“等”表示包括在内,包括在或者无所指的范围。

例如:老师、同学等、苹果、梨等、星期一、星期二等。

7. 为(wèi)“为”表示目的、目标或原因。

例如:为人民服务、为了学习、为自己着想、为了健康等。

8. 对(duì)“对”表示关系、方向、态度等。

例如:对朋友友好、对父母尊敬、对工作负责、对事情有把握等。

9. 自(zì)“自”表示起点,自己。

例如:自己动手、自学成才、自然而然、自行车等。

10. 由(yóu)“由”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原因等。

例如:由朋友介绍、由老师带领、由于天气原因、由此可见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介词的用法和搭配,介词在句子中承担着重要的语法作用,通过掌握介词的用法和搭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意思,使句子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丛的结构解析

丛的结构解析

丛的结构一般的“丛”字结构是指介词“从”介引宾语成分时不包含上述任何关联成分的结构类型。

通过对现代汉语一定范围语料的统计分析,在1600万语料中搜索到7300个“从”字句,其中含一般“从”字结构的例句达2300多句,约占三分之一(详见表1)。

例如:(1)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 (《茶馆》)(2)忽然间,不知【从】哪儿飘来一股饭菜的香味儿,他一抬头,见一个姑娘立在他的面前。

(《夏青苗求师》)(3)听人家说,蒲老板早先什么都没有,【从】打小鼓,收破烂,一步步创出了字号。

(《穆斯林的葬礼》)(4)又说他【从】小没学过什么谋生本事,现在想来,倒是训坏了他。

(《棋王》)(5)那是【从】我写的一个电影剧本改编成小说的。

(《文学与人生》)上述例句中都是一般的“从”字结构。

从语料来看,“从”既可以介引体词性成分,如例(1)(2);也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如例(3);“从”既可以介引单音节词语,如例(4);也可以介引较多音节组成的成分,如例(5)。

在语料中,“从”介引单音节成分(在介词框架中有部分用例)并不多,主要局限于“从小”“从中”“从旁”“从头”“从上”等几个词语。

其中“从中、从旁”与省略框内成分有关,它突破介词宾语不能缺省的限制,产生了“从中、从旁”等零宾语的介词框架。

此外,“从”还可以介引固定格式“一……就”,我们搜索到相关的用例21个。

例如:(6)她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从】一开始她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尹小荃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么满院子溜达使她觉得浑身不自在。

(《大浴女》)(7)你在讽刺我,我承认,是我不高尚,【从】一开始就不高尚。

(《平凡的世界)“从”字组近义介词虽然也可以构成介词框架,但构成的类型、数量并不完全相同,可见这组近义介词存在着差异。

介词“从”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自”“自从”“由”因书面色彩较为浓厚,因此构成的框架类型不是太多;而“打”因口语色彩最为明显,所以构成框架也不多。

“自从”框架、“打”字框架一般表示时间,所以当框架意义不表示时间意义时,就无法构成相应的介词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从”与“从”字结构研究综述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

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一、关于介词“从”的研究纵观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语法学界对有关介词“从”的问题已经进行过众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金昌吉(1996)、傅雨贤等(1997)、陈昌来(2002)等专著在讨论汉语介词问题的时候也谈到了介词“从”的问题,此外还有很多涉及介词“从”的单篇论文。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的以所有介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汉语介词进行整体的考察,这使我们对汉语介词的一些共性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介词“从”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一)关于介词“从”介引的宾语成分的分析研究说到介词结构,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作为介词可以介引体词性成分等给谓语动词。

在《文言虚词通释》《文言虚词浅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疑难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词典中分别对介词“从”所介引的宾语成分的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

金昌吉(1996)对介引的宾语成分作了颇为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介词“从”的使用范围包括十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表示处所起点(……从她妈的房子里出来);表示时间起点(从合作社成立以来……);表示事物的起源(知识从实践中来);表示经由的路线和场所(列车从隧道里穿过);表示某一范围的起点或出发点(从中央到各个地方……);表示发展变化的起始(中心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表示取得的处所(从文化馆借了一份地图);表示凭借或根据(从那甩臂的架势……);表示说话的着眼点或所依据的事理,常与“看(看来、来看)”、“说(说来、来说)”等搭配使用(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表示动作、行为的着眼点,常与抽象名词加“上、方面”等搭配(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语法学界通常认为介词一般只与名词性词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其实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

鉴于对真实语料的考察,语法学界也已注意到介词除介引体词性成分之外还可以介引谓词性成分。

傅雨贤等(1997)、陈昌来(2002)等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察觉到了这个现象并对介词介引谓词性成分的情况作了剖析。

他们认为介词可以和谓词性成分组合,但是这些谓词性成分一旦进入介词结构的格式之后,往往会失去谓词性词语本身固有的许多语法特点。

因为介词短语在句子中总是起着指称作用,而没有陈述作用。

这样,介词结构中的宾语成分,不论是体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整个介词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不同的是谓词性成分在介词结构中发生了范畴的转化,即由陈述转化为指称,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体词性成分。

傅雨贤等(1997)在第七章中专门分析了“从+谓词”的组合情况,认为谓词性V虽然可以同介词“从”结合,但它们同“从”结合进入句子之后,有的仍然保留着谓语性质,有的则丧失了谓语性质;文章还谈到了介词和谓词结合的选择限制问题,也就是说,介词和谓词的结合不具有任意性,只有符合特定的结构和句法意义的谓词性成分才可以进入介词结构。

陈昌来(2002)进一步指出:“介词所介引的谓词性宾语在句法功能、词类属性上并没有名物化(即名词化),即在句法层面上没有发生名词化现象,依然是各类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但在语义平面上,这些谓词性成分却‘事物化’了,即发生了所谓论元化了,或叫‘动元化’或‘状元化’、‘题元化’了,也就是说从陈述功能转化为指称功能了,所以具有了指称性成分的特点。

”(二)关于“从”字组介词以及相关介词的比较研究在现代汉语介词系统中,与“从”的句法语义相近的有一组介词,如“从、打、自、自从、由”等。

金昌吉(1996)谈到,在“从”字组介词中,“从”的功能最齐全,使用范围也最广,其他几个介词的各种用法都可以用“从”来替换。

“自、由、自从、自打”,多用于书面语,“打、打从、从打”多用于口语,“从”在口语、书面语中都常用,两者主要表现为语体色彩的不同,功能上也有些差异。

傅雨贤等(1997)也考察了“从”类介词的语义、句法问题,认为较常见的“从”类介词有“从、自、自从、由、打”5个,从使用频率上来看,“从”“由”和“自从”出现较多。

“打”多用于口语,带有北方方言色彩。

“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由“自”组成的介词结构只能修饰不多的几个动词,或是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如“自东到西”。

在该书第七章中作者专门比较了“从”和“由”的用法,认为两个介词在语义和功能上大致相同。

接着作者揭示了“从”字结构的语义指向,指出由介词“从”组成的“从”字结构不但能说明谓语,而且还能说明主语和宾语。

此外,文中还着重讨论了同义介词“从”和“自从”在表示时间起点方面的差异,作者指出,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尤其是用法上并不完全对等,“从”能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起点;“自从”仅仅限于表示过去的时间起点,并通过句式变换,对“自从”格式和“从”格式进行了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比较,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从”句和“从”句都能表示在某一时段里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的行为,谓语前可以添加“一直”类副词;而当着重表示在某一时段起点上完成并产生持续状态的行为时,谓语动词前不能有“一直”类副词,但必须有“就”类副词,此种情况只适合“从”格式;而当表示在某一时段终点上性状变化的程度,谓语前不能有“就”类和“一直”类副词,这种情况只适合于“自从”格式。

除了从纯语法角度对介词“从”及相关介词的比较研究以外,也有学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从”字组介词进行比较研究。

白荃(1995)对外国留学生使用介词“从”的种种错误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错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介词“从”的句法、语义、语用把握不好而引起的,这给介词“从”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欧慧英(2005)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针对留学生介词习得的情况,对意义和功能接近的“从”和“由”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这组同义介词虽然存在相同之处,有时可以替换,但是它们在具体的句法、语义、语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两者在语言事实中还是有着有各自独立的作用,由此说明这两个介词虽有交叉,但仍有区别,所以不能随意互换。

李眉(2005)一文对介词“自”“从”“自从”进行了对比分析。

此外,也有学者结合某部文学作品,对介词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许仰民(2000)和曹炜(2003)、路广(2003)分别对《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的介词进行了考察,其中也涉及到与“从”字组介词相关的一些问题。

(三)关于介词“从”的语法化研究从汉语的历时演变来看,即根据语法化理论,汉语中大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介词“从”也是由动词“从”虚化而来。

针对“从”的语法化问题,马贝加(2003)、陈勇(2005)等有专文阐述。

马文主要论述了时处介词“从”的由来和发展。

作者指出,介词“从”可以引进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当介词“从”表示处所时,具有四种功能:经由、始发点、所在处和方向。

作者通过对具体语料的考察,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由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之所以获得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介词“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它表示处所的语义结构发展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的同义词。

而陈文在阐述“从”的语法化历程则侧重于从句法条件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指出“从”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其介词用法是从动词用法虚化发展而来。

“从”由动词向介词虚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在句法上,只有当它处于V1+N1+V2+N2的连动句法结构的位置时,它才有可能虚化为介词,因为在这个连动结构中,V1位置的“从”经过重新分析表示动作指向和空间经过的介词,又由空间经过的介词进一步引申出始发义、处所义;而且由空间的始发义隐喻投射为表示时间的起点,最终实现了“从”的语法化。

有关介词的语法化理论问题,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来考察汉语介词的虚化问题。

具体有陈昌来(2002)和石毓智(1995)的文章和论著。

另外,吴承玉(1995)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来观察词类的兼类现象,指出了介词与其他词类存在着纠葛的问题。

(四)关于“介词框架”和“框式介词”的研究有关“介词框架”的问题其实早在《马氏文通》中就已注意到,并指出了“自……至……”、“自……以下/以上/以南”等介词框架的存在。

陈承泽(1922)也指出过介词可以构成介词框架。

黎锦熙(1924)还对介词框架进行了说明,认为时地介词跟所介的词有时连着他词而成一种副词语,来表示“所从”而“所经”的连续性(如“从……以/而……”)、表示“所从”至“所到”的起讫关系(如“从……到……”)。

陈昌来(2002)对介词框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认为介词“从”可以构成各种框架。

作者在书中指出,现代汉语的介词可以跟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等构成种种固定的格式。

由介词“从”构成的介词框架颇为复杂,形式多样。

刘丹青(2002、2003)在文章中提出了框式介词的概念,作者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根据汉语共时和历时的材料,考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介词类型。

作者在阐述框式介词时,认为该“介词”的概念是指类型学中的“adposition”,所以此“介词”应该包括前置词(preposition)和后置词(postposition),而不仅仅是指汉语语言学中相当于前置词的“介词”,作者深深感到汉语学界对后置词的忽视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大缺憾,认为这势必会妨碍对语言句法特点的准确把握。

作者认为框式介词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它构成了汉语重要的类型特征。

作者还认为大部分框式介词属于临时性句法组合,而未必是固定的词项(lexical item)。

刘丹青(2003)指出:“从目前接触的材料看,所谓框式介词,大多并非固定词项。

一个框式介词多由一个前置词和一个后置词在句法中临时同现,因此经常有用一舍一的情况。

所以,框式介词主要是一种句法现象,而不是词项。

”(五)关于“从”字结构的句法功能的阐述关于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过去的研究较多。

语法学界通常认为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包括作句首修饰语和句首状语,介词短语一般不能作谓语。

王素梅(1991)一文对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研究作过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