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闫平油画人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作品《母与子》为例
【精品】浅谈闫平油画人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作品《母与子》为例
浅谈闫平油画人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作品《母与子》为例摘要色彩运用与粗犷洒脱的用笔来传达出细腻、温和而又浓郁的母爱。
本文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用笔方式对《母与子》系列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再从主体与背景的和谐一致、注重画面的整体感、意境的把握与情感的宣泄四个角度对《母与子》中的闫平油画人物艺术特色进行解读。
关键词:闫平、母与子、油画人物AbstractYan Ping is one of the famous female artist in China, Yan Ping's paintings, "mother and son" series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art. "Mother and son" Ping Yan series of works, through the use of color visual tension and very rough free and easy pen to convey delicate, warm and strong and love. This paper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first from the composition, use of color and pen methods toof the screen, Yan Ping oil conception and grasp emotional catharsis four aspects of <Mother and son> in the mother and sonPaint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etationKey words::Yan Ping, mother and son, oil painting figure目录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画家简介)绘画作品既有着专业美院所教授的学术严谨与技法的娴熟,同时又具有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与奇幻[2]。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摘要】闫平是一位以《母与子》系列作品著称的艺术家,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和人性面貌。
本文从闫平的创作背景和风格入手,探讨了《母与子》系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母亲形象在作品中的深刻表现,以及子女形象在作品中的塑造,同时深入分析了家庭关系在作品中的反映。
文章通过对闫平作品的个案分析,为当代家庭关系提供了一种启示,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闫平的作品在探讨家庭关系时,引发人们对亲情、责任和成长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启发。
【关键词】闫平, 母与子, 个案分析, 创作背景, 风格, 主题, 情感表达, 母亲形象, 子女形象, 家庭关系, 当代, 启示, 总结, 发展方向.1. 引言1.1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当代作家,他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一直备受读者喜爱。
这个系列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家庭关系中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本次个案分析中,我们将探讨闫平的创作背景和风格,剖析《母与子》系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探讨母亲形象在作品中的展现,分析子女形象在作品中的塑造,以及家庭关系在作品中的反映。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闫平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最终我们将通过对闫平作品对当代家庭关系的启示进行总结,并展望其作品的发展方向。
闫平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当代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希望通过这个个案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母与子》系列作品的新视角,同时也为闫平作品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2. 正文2.1 闫平的创作背景和风格闫平,现代中国知名作家,以其深刻的家庭关系描写而著称,尤以《母与子》系列作品为代表。
闫平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家庭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他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闫平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质朴,情感真挚感人。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以其《母与子》系列作品而闻名于文坛。
该系列作品以家庭为背景,以母子情感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深刻地刻画了母子间的亲情、牵绊和成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作品的深刻内涵。
闫平的作品《母与子》系列以家庭为载体,以母子情感为主题,旨在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子间的相互依恋、相互包容和相互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家庭中的困境与挑战。
通过对母子之间的情感表达,闫平在作品中展现了对家庭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日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日益淡薄,而闫平的作品《母与子》系列却以其深情的叙述和细腻的描绘,呈现出了一种珍贵的情感,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真挚温暖的家庭画卷。
闫平的作品《母与子》系列通过对母子情感的细腻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母子角色的描写,刻画了他们在不同生活阶段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母子关系的变化与演变。
母子角色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母子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母子情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母子情感的细腻描绘与塑造,闫平的作品《母与子》系列展现了家庭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论闫平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母爱情结
论闫平母与子系列绘画中的母爱情结作者:李倩云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闫平,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最有实力的一位,本文主要从爱的内涵、闫平的审美理想、以及围绕“母子题材”中的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母与子”——闫平绘画中的爱的体现。
关键词:闫平母爱生命意识一、爱的内涵对于爱的定义,大致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狭义的爱是指我们通常理解的男女之爱,而广义的爱既包括爱情,也包括人与人直接的亲情与友情。
本文所涉及的爱并不是爱情、友情,而是这三者中最伟大的,传承人类思想的亲情,它维系着人类的情感。
如果需要再细分,那就是亲情里充满温馨、柔软的“母爱”。
闫平画了多幅以母子为题材的作品,画面温馨,母爱洋溢。
代表作《母与子》系列中描绘的通常都是一位年轻的妇女与婴孩在室内或下棋、或拥抱的情景。
整个画面色彩明亮,用了大量的粉蓝、粉红等甜蜜的色彩,画中母子间的亲昵让人感到温馨宁静。
作者能在画布上将生活平常的一种状态描绘出来,并试图向人们传递这种细腻的母爱。
另外,画家还在背景中添加了沙发、绿色植物、散落的油画材料等,让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身临其境。
闫平的作品,从她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歌唱与表现生活,闪耀着母性的光辉[1]。
二、“质朴自然”的母爱(一)超越性别闫平老师是个瘦小的女性,难以想象出这样瘦小的身体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情感。
这种情感有温暖、幸福、爱与躁动,这些情感将你整个包围起来,使你陷入她的精神世界当中。
闫平在画室的时间比较多,她说:“我的平日生活是很单调的,平常日子里都是在画室里面一坐就坐上一整天,缺乏与人的沟通。
每天六点又需要准时叫醒牛牛、上课、画画。
晚上陪着孩子背书、默写、学写议论文。
”从90年“母与子”成名那天开始,就一直以感情生活为描写的焦点。
对个性化绘画的探索中,仍旧执着于“母与子”这些琐碎、温情的画面中。
她的绘画大都是描绘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如“母与子”“小戏班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摘要】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通过对母爱的表达与刻画,母子关系的探讨,社会背景与作品主题,心理分析与人物塑造,以及文学价值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该系列作品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爱,同时也突出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作品紧扣当代社会背景,反映了人性问题和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心理分析和人物塑造的细致描绘,闫平塑造出了丰富的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该系列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而且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闫平, 母与子, 个案分析, 母爱, 母子关系, 社会背景, 作品主题, 心理分析, 人物塑造, 文学价值, 影响, 总结, 展望, 研究方向, 启示, 意义.1. 引言1.1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其《母与子》系列作品以其深刻的母爱描写和对母子关系的探讨而闻名。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闫平通过对母亲和儿子之间情感纠葛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深沉的爱。
作品也探讨了母子关系中的亲情、责任与矛盾,让读者深入思考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对社会背景和作品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母与子》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闫平通过作品呈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深刻揭示了当代人们在面对亲情、责任和自我价值观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细心分析闫平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感真实感和角色复杂性。
闫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更加贴近人物,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挣扎。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在文学价值与影响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母亲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和矛盾的描写,作品唤起了读者对亲情、责任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家庭、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她以其深刻细腻的文字风格和对母子情感的描写而闻名。
她的《母与子》系列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一系列作品通过对母亲与儿子之间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爱情和亲情的复杂性,深刻触摸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对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母子情感和家庭关系的内涵。
《母与子》系列作品共分为《母与子》、《慈母》和《为了活着而活着》三部曲,每一部作品都以母子关系为主线,以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纠葛与牵绊。
作为母亲,闫平笔下的母亲形象丰满而丰富,她既是坚强、慈爱的母亲,又是为爱而伤痛的女人。
她与自己儿子之间充满了爱与恨、牵挂与误解,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成了作品的核心。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在闫平的笔下,母亲形象常常是坚强、勇敢、无私的。
她们为了子女可以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在家庭矛盾中选择包容与忍让。
比如在《母与子》中,作者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默默付出、为儿子默默守候的情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母亲的坚韧和无私,触动了读者对母爱的敬佩和感动,唤起了读者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呈现了母子情感的矛盾与纠葛。
在作品中,闫平对母子关系的描写不仅仅是温情脉脉,还涉及到了母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和痛苦。
比如在《慈母》中,作者通过对母亲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与期待,以及因儿子的成长而产生的痛苦和失落。
在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中,母亲既是坚定的支持者,又是无尽的牵挂者,她对儿子的情感既是无法割舍的牵绊,又是无法割舍的困扰。
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与纠葛,使得作品更加真实、鲜活,触动了读者对亲情的共鸣。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揭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闫平的作品中,母子关系不仅仅是感情纽带,更是整个家庭体系的表征和延伸。
母亲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她的情感状态、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与走向。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范文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卡萨特与闫平是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她们的创作在母与子题材上都表现出了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对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风格、技巧、表达手法等角度深入分析其异同,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两位艺术家更全面的认识。
二、卡萨特与闫平的母与子题材作品概述(一)卡萨特卡萨特是一位美国画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母爱与亲情的深刻描绘。
在她的作品中,母与子的形象常常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出一种温馨而感人的画面。
(二)闫平闫平是中国当代画家,她的作品以表现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母与子的题材尤为突出。
闫平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母爱的细腻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卡萨特与闫平作品的比较分析(一)风格差异卡萨特的画风较为写实,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她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温馨而感人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而闫平的作品则更具民族特色,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母爱的细腻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画风更加细腻,色彩运用也更为丰富。
(二)技巧比较卡萨特在绘画技巧上注重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搭配,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而闫平则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形象,她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三)表达手法对比两位艺术家在表达手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卡萨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来表现母爱的温馨与感动,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而闫平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来展现母爱的细腻与深沉,让人感受到母爱的博大与包容。
四、结论通过对卡萨特与闫平的母与子题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在风格、技巧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卡萨特的作品以写实为主,注重光影的处理和情感的表达;而闫平的作品则更具民族特色,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展现母爱的细腻情感。
虽然两位艺术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范文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母与子题材在艺术作品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情感,也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针对卡萨特和闫平两位艺术家,以其母与子题材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形式、主题内容、色彩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卡萨特与闫平的艺术背景及作品概述1. 卡萨特卡萨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画家,以其对母性主题的深入探索而闻名。
她的作品多以母亲与孩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卡萨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2. 闫平闫平是中国当代画家,其母与子题材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具有重要地位。
闫平的作品以写实主义为主,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母爱的朴实与真挚。
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卡萨特与闫平作品的比较分析1. 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卡萨特和闫平的作品在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上具有共通之处,都以母与子为主题,通过描绘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来展现母爱的伟大。
然而,两者的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卡萨特的作品更具浪漫主义色彩,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而闫平的作品则更注重生活细节的刻画,具有朴实真挚的特点。
2. 色彩运用卡萨特和闫平在色彩运用上各有特色。
卡萨特的画面色彩丰富,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母爱的温暖;而闫平则更倾向于使用柔和的色调,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来展现母爱的深沉。
3. 表现手法卡萨特和闫平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卡萨特的作品注重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她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而闫平则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对母亲和孩子神态、动作的细腻描绘来展现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通过对卡萨特和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表现母爱主题时的异同。
卡萨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闫平的作品则更具有朴实真挚的特点,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来展现母爱的深沉。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母与子》是中国当代作家闫平创作的系列小说作品,通过一系列个案分析展示了母子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和困境。
该系列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母子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母与子》系列作品以不同的母子关系为案例,展现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中最为典型的个案是《母与子》和《养子》。
《母与子》中的母亲娜娜是一个典型的溺爱型母亲,她将儿子宇飞视为自己的全部,过度关爱和保护导致了宇飞无法独立生活和面对现实。
而《养子》中的母亲碧云则是一个过于强势的母亲,她对儿子学业和生活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儿子心理压力过大,失去了自我。
这些个案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母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
许多母亲过于宠爱孩子,一呵之下,一责之间,一支之后,都是充满爱心的表现,其实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的机会。
一方面,这种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独立性,难以面对困难和挫折;过度保护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和不懂得感恩。
类似地,《母与子》系列作品中还涉及到了过度控制的问题。
碧云过度控制儿子,限制了他的自由和发展,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过度控制容易使孩子感到束缚和窒息,成为心理上的受害者,无法展开自己的翅膀飞翔。
通过个案分析,闫平生动地展现了母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困境,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所有的母子个案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性而平衡的爱,既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要尊重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母亲既要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又要给予他们自主和独立的空间,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
正如闫平在《母与子》系列作品中所表达的那样,母子之间的关系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既要有爱,又要有尊重和理解。
只有如此,母子关系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和有责任感。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范文
《卡萨特、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篇一卡萨特与闫平:母与子题材作品比较研究一、引言东西方文化交汇之中,母与子的主题历来为艺术领域所青睐。
卡萨特和闫平分别作为东西方艺术界的代表人物,其以母子关系为主题的作品更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子情感的丰富与多元。
本文将对这两位艺术家的母子题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创作背景、技法运用以及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卡萨特与母子题材卡萨特是美国印象派画家,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著称。
在她的作品中,母子关系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
卡萨特的作品往往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描绘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传达出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她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往往温柔而慈爱,孩子则活泼可爱,两者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爱与关怀。
三、闫平的母子题材作品闫平是中国当代油画家,其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
在闫平的母子题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的传统与现代交织。
她善于通过描绘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闫平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往往具有东方女性的温婉与坚韧,孩子则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与敬爱。
四、比较研究(一)创作背景比较卡萨特和闫平的母子题材作品虽然都以家庭为背景,但两者的创作背景却大相径庭。
卡萨特生活在美国,其作品更多地表现了西方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闫平则生活在中国,其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
这种不同的创作背景使得两者的作品在表现母子关系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风格。
(二)技法运用比较卡萨特和闫平在技法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卡萨特善于运用印象派的绘画技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闫平则善于运用油画的厚重感,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两者的技法运用虽然不同,但都成功地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关系。
(三)深层含义比较卡萨特和闫平的作品在表现母子关系的同时,也传达了不同的深层含义。
卡萨特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西方家庭中的独立与自由,强调了母子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而闫平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家庭中的亲情与责任,强调了母子之间的依赖与关爱。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母与子》是著名作家闫平的系列小说,着眼于母子关系,深刻探讨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亲情的价值。
本文将选取其中的一个个案进行分析,旨在从角色性格、家庭环境、情感变化等方面剖析作品中母子关系的复杂性。
本文所选取的一个个案是《母与子》系列小说中的《没有他的世界》。
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甘雨和他的母亲彭梓玲的故事。
彭梓玲是一个自我中心、自私的人,严格掌控着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在父亲去世之后,她变得更加固执和自我,甚至无法接受甘雨有女朋友的现实,而将女孩逼迫离开。
彭梓玲曾经有过自己的理想,但因嫁给了丈夫就放弃了一切。
她的个性在甘雨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外,家庭环境也对甘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父亲去世后,彭梓玲成为了唯一的亲人,同时也是甘雨唯一的支持者和依靠。
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和困难,彭梓玲缺乏足够的沟通和理解,很难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甘雨所需求的不断变化。
母亲的强迫式教育、掌控欲强的态度成为了干扰他成长的障碍。
正是由于父母的不再存在,甘雨才更加需要一个更开放、理解、支持他的人。
情感变化也是作品探讨的重点之一,尤其在母子关系的表达上。
在甘雨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支持和关注始终存在,但甘雨需要的并不只是这些,而是更多的理解、沟通和接纳。
作品通过甘雨与母亲之间的对话展示了错综复杂的感情变化。
在甘雨与女孩分手后,母亲出于无奈和心疼而接纳了他,两人关系逐渐改善;然而,随着彭梓玲越来越无法接受现实,甘雨也越来越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两人关系再次走向恶化。
最终,在甘雨将离开母亲的时候,彭梓玲做出了改变,母子之间的隔阂被逐渐弥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与子》系列小说作品中,母子关系的复杂性是因为角色性格、家庭环境、情感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
甘雨与母亲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作者思考母子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角色行为的描写,探索母子关系背后深刻的问题。
浅析闫萍《母与子》油画系列的生活视角
Vol.42/No.14/Westleather 浅析闫萍《母与子》油画系列的生活视角袁玉琼(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女性油画艺术在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闫平的《母与子》油画系列以跳动的笔触表现了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相信很多人都能为之震撼,尤其是学习艺术的女性们更能感同身受&从该系列作品中能够发掘作者的关注视角、内心情感、色彩灵动、艺术精神&关键词:母与子;色彩分割;艺术精神;女性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4-0123-011闫平《母与子》油画系列的室内生活从古至今,歌颂母爱一直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主题,从来不会过时,多少诗词歌赋都被大家传唱,可是又有多少诗词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爱呢?母与子的主题一直都在,母亲的爱永远没有缺席,缺席的只是女性在社会中的职业属性,缺少的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宣传工具和思想潮流&闫平《母与子》油画系列表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母亲的表达,是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和关爱,是以视觉形式直观的表现母爱,以达到作者内心的慰藉和感触&该主题作品集中体现的是室内场景,包括下棋、嬉戏、洗脚、看书、倒立、喂奶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了母亲与儿子在场景中的完美契合,倾注了作者满满的爱意,证实了艺术源于生活,成就了艺术高于生活的高度&正如知名画家杨云飞说:“选取比较亲切熟悉的对象作画时,我感觉我的情绪就如娟娟细流般随笔端融注到画布上了&”2闫平《母与子》油画系列的情感倾注艺术的表达本身就是情感的的寄托,没有情感性的作品是缺乏灵魂的&作者选取这个方面的题材,是有主题背后的社会环境所支撑,当时作者要在事业上突破,到学校进修而离开儿子,有母亲对儿子的不舍和美好的回忆&同时随着思想的解放,吸收西方艺术思潮,闫平的创作技法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以他们那种表现、强烈、直率的色彩和调动的笔触为依托,创作出具有书写和记录性的与儿子一起的生活日记,有抒情、浪漫、冲动、刺激的意味,能让观者用视觉的感知与心灵碰撞,让人为之震撼&3闫平《母与子》油画系列的色彩分割色彩艺术的表达是油画创作的重要因素,笔触的运用为色彩的情感倾向助力,乞求达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效果&作者在《母与子》油画系列中笔触利落自如,色彩大块分割,比如:母亲给儿子洗脚的那张油画,负空间是墙面和地面,分别用灰绿和深棕,两块面积占比差距极大,正空间是母亲,儿子、脚盆,都是蓝色色块,只是母亲的裤子和鞋是耀眼的大红色块,与负空间的灰绿形成互补色,色彩分割明确,但又有韵味;她的作品吸收了西方表现艺术的扭曲和不完整性,将固有色和客观形态主观化,平面化的笔触上掺杂着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用色大胆,明暗对比强烈,多用红色、绿色作为陪衬,表现出万古长存的意境,符合母爱的永恒主题;画面上有肢体语言的交叉,有意采取直角交错的结构,比如:母亲把儿子抱在怀中,向左侧坐的状态,整体色调是蓝色,四面交叉着不同方向摆放的鲜红色,以动感的视觉效果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看似凌乱的画面充满却秩序性,她说:“如果素描和色彩是油画最基本的因素,那么,个性则是艺术家最基本的素质&但个性并不是唯一首要的,个性也并不等于是艺术,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个性必须建立在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之上,这种个性是文化的个性而不是个人“自私”的个性J4闫平《母与子》油画系列的艺术精神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谈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关系、韵律,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协调与渗透,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的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的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显示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的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闫平借用西方传来的油画材料表现具有东方之美的油画作品,吸收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油画技法,表现明朗的室内光线,明亮夺目的色彩,使得当时习惯于沉重和压抑情绪的中国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人生快乐的一面,体现出来的色彩的韵律关系、正负空间的协调渗透、生命意义的情感表达、优美浪漫的画面氛围正是作者眼中的艺术精神,而且从色彩、笔触、精神内涵上看更具有时代性,这个题材也成为她在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女画家标志&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当母亲节、妇女节即将带来的时候,更是想念母亲,闫萍的《母子》系列油画艺术创作让很多人都满怀!不作儿子或母!都的视觉态动的内心&当代中国女性绘画逐渐繁荣,与以往各种艺术活动相比,女性不是只是附庸和点缀,而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仅是女性艺术的崛起,是视觉艺术的革新制作,更是我国国民的骄傲&参考文献:[1]徐虹•瞬间"绽放——闫平的油画艺术[J].美术观察, 2019(05):103-109.[2]张红艳•闫平绘画的女性视角及其形式语言的表现性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7[3]刘继芳.中国当代女性油画家图像意识研究[D].淮北师范大!2019.[4]刘纯.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26-428.[5]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1-56作者简介:袁玉琼(1995-),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在读,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教学&-123。
女性艺术家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女性艺术家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以闫萍为例摘要: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女性意识逐渐增强。
女性自身的情感领域越来越成为中国女性画家偏好的创作主题。
画家们从题材和图示的选择以及形式和技法运用等创作环节,多方面地给我们呈现和解析了当代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创作中表现情感,更能激发女性的创作热情和潜能; 以情感为基垫的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真正回复了女性绘画原本的阴柔气质,也为女性画家们找寻到提升油画创作的新方向。
关键字:女性;油画;情感表达一、女性油画创作发展及题材选择(一)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三阶段从新中国的成立到80年代末被成为女性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前女性艺术”阶段,这一时期艺术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以性别论艺术的问题。
由于男女平等的理论忽视了女性对自身的特质与潜能的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也只能表现为一种“无性别”特征或非女性化倾向。
第二个阶段被广泛称为女性艺术家回归自我的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初,当女性艺术家开始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她们的画也逐渐与男性艺术家的画拉开距离。
这种由性别产生的不同,就在于她们意识到自己是“女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失声的群体”。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女性艺术也开始进入全新阶段即第三个阶段“从自我出发”的阶段。
以“女性视角”为基本特征,她们已经不再从以表达内心为唯一题材,不再留恋于纯粹自我表现的个人经验层面,而是从自我感悟出发,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女性集体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男性生存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
从“无我”到“自我”,又从“自我”到“大我”这个更为宽阔的精神世界。
但这个“大我”空间不同于过去那个“无我”的空间,而是依然保持着以“我”为视角,“我”的感悟,只是把视野拓展到“小我”之外的社会-历史的广大时空中。
在这个阶段,性别对抗的因素明显减弱,女性艺术家对于这个依然如故的父权社会更加冷静与清醒,当然也包括无奈与忍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作者:李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女画家中闫平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之一,她的作品艳丽又豪放,充满男性的粗犷又极具女性内心的细腻与柔情。
本文以闫平画家的《母与子》系列为出发点,分析闫平画家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闫平《母与子》女性艺术一、闫平简介闫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术界逐渐取得地位而倍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
她身处学院体制之中,选取固定主题,在画布之上探索油画的用光与用色问题。
《母与子》是闫平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选取这个主题,表现起来更能使画家本人置身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女画家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
可以看出,画家选取主题是对创作过程起了一个开端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一次创作的整体质量问题,因为合适的主题能将画家带入到绝佳的创作状态中去。
因此,闫平获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发端于贴近内心的题材的选取。
通过对"母与子"主题的反复表现,闫平将画面的各个因素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合理调置,并且,这个题材也成为她在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女画家标志。
闫平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纳比派的用色造型特点,突破了山东艺术学院传统的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造型体制技法,恰恰与北京中央美院当时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有相似之处。
闫平这一看似超前的创作风格变化,实为她对传统油画造型手法的纯熟掌握之后的进一步飞跃,体现出她对油画的更深理解。
闫平的色彩,已脱开写实体制的束缚,而更多地采用"观念色",只有写实功力深厚的画家,才能达到那种根据自然色而又更多地出现调控画面色彩关系的境界。
闫平熟练地用新鲜活泼的颜色,重复看不尽的母子主题,用变幻的光与色述说自己温情连绵的母子生活。
二,《母与子》系列个案分析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母与子》是中国当代作家闫平的一系列小说,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母亲与儿子之间复杂而纠缠的关系。
通过对其中的个案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的个案较为典型的是母亲陈春秀与儿子王良之间的关系。
陈春秀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家庭的生活奋斗了一辈子,但她却在儿子王良的眼中成了一个苛求、唠叨而且卑微的存在。
王良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年轻人,他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厌倦了母亲的唠叨与干涉,希望能够获得自由和独立。
个案中的母子关系呈现出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家庭压力、代沟和传统观念等。
个案中展现了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受的巨大压力。
陈春秀是一个一辈子都为家庭操劳的妇女,她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不多。
她期待儿子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以便能够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在王良眼中,母亲的期待变成了对他的无休止的干涉和唠叨,这使得他感到压力和束缚。
这种压力来自于中国农村传统观念中对儿子的期许,认为儿子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个案中展现了农村青年对传统观念的逐渐反叛。
个案中的王良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年轻人,他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厌倦了母亲的干涉和期望。
他希望能够远离家乡,去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他而言,城市象征着自由、独立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他不再愿意遵从传统家庭观念下对儿子的期望,而是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案中展现了代沟的存在。
陈春秀属于“老一代”,她即使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仍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而王良则属于“新一代”,他决心要摆脱农村的桎梏,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代沟,让母子关系更加复杂和困扰。
通过这个个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揭示。
作者通过对个案中母子关系的展示,触及了许多现实问题,如家庭压力、传统观念和代沟。
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挑战。
闫平的油画艺术
浅析闫平的油画艺术【摘要】在美术绘画的发展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男性占据着主体位置,然而近现代绘画发展中女性绘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女性绘画发展至今已日益在美术界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艺术表现力量。
女艺术家情感更为丰富,感受更为敏感,在她们的作品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内涵表现着女性独特的内心。
本文将以当代女油画家闫平的艺术语言为主,在分析闫平的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她丰富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笔触;色彩;视觉一、闫平的个人简介闫平是当代画坛上成绩十分突出的一位女画家,她说过:“是艺术和让我感动的生活,给了我时时品尝做女人的快乐和温馨。
”闫平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二、闫平绘画语言闫平在画作中大量采用单纯饱和的颜色,并通过漫射的光线和小块的补色,使画面异常生动与热烈、尤其是补色的关系,是高调的和谐与绚丽的交响。
色彩对比与和弦对比在色彩构图与旋律构成中部是极其重要的,只是表现的程度时强时弱而已。
同样在色彩构图无论是色相、角度还是纯度都存在强度的对比。
对比程度越强效果就越明显,这样才能引起人们视觉的审美快感。
1.心灵的愉悦——色彩。
在色彩的表现上,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给了闫平很多启发,在对大师们的作品细心揣摩之后,闫平对色彩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她的作品中,表达空间的观念时依靠的是色彩而不是光与影。
体现光线的感觉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排列来实现,而不仅仅是描绘物体。
透过这些绘画技巧的因素,画面最后呈现出来的是由于视觉的碰撞而带来心灵的愉悦。
例如作品《紫色》,色彩浓艳、桃红柳绿、对比鲜明。
画面中怒放的花朵与娇嫩的绿叶相互交织,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紫红色,为整幅画作的主调,加以绿色、黄色和淡紫色的点缀,构成了红与绿的交响诗画,显得生机勃勃。
身着素色衣物的少女在画面中央偏左的位置、将整块绚丽的紫红分割开来,避免了过分重复单调带来的视觉的疲惫感,同时也造就了一种画面的节奏感和旋律性。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细腻的文字风格而著称。
他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堪称他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母与子》系列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作品特点、意义及影响。
《母与子》是闫平的代表作之一,系列作品共包括三本:《莲花镇上姑娘》、《妈妈的道歉信》和《太阳下的妈妈》。
这三本书都围绕着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展开,揭示了中国当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母子情感。
闫平通过对细小生活情节的深刻观察和描绘,展现了母子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纽带,引发了读者对家庭、亲情、成长等话题的深入思考。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他擅长通过细腻入微的文字表达,展现母子间的深刻情感。
在《莲花镇上姑娘》中,他细致地描绘了母子在莲花镇上的生活点滴,透过日常琐事,让读者感受到母子之间的爱与牵挂。
在《妈妈的道歉信》中,他通过儿子的视角,展现了母亲内心的苦楚和无奈,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包容。
在《太阳下的妈妈》中,他通过对母亲病重的描写,展示了母子间难舍难分的情感。
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闫平对母子情感的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了读者对家庭亲情的共鸣。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以其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而著称。
在作品中,他对母子关系中的矛盾、亲情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和揭示。
他通过对母子在生活中的相处、矛盾、对立等方方面面进行描绘,准确地捕捉到了母子之间的微妙情感。
他还透过母子的情感纠葛,对家庭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当代家庭中的普遍现象,引导读者思考家庭亲情的真谛和意义。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家庭、亲情的深入思考和描绘,这些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于家庭、亲情、成长等话题的深刻思考。
它们不仅仅是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对当代家庭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这些作品通过母子情感的描写、对家庭观念的探讨,引导了读者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深入思考,对于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闫平油画作品中色彩艺术特点
闫平油画作品中色彩艺术特点作者:曹宗欣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闫平是我国当今一名画风独特、影响广泛的女画家。
她以她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用色彩描绘出她个人真实的生活感受,抒发她个人的生命激情,激发她生命中的智慧和潜能。
她油画中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在现代油画创作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油画之路。
关键词:闫平;油画;色彩;艺术特点1、闫平油画的色彩运用特点(1)用色彩描绘生命体验闫平的油画都是以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为创作素材,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物象,每一幅画都是平日琐碎生活的影子,她用色彩叙述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闫平的日常生活简单朴素,平平淡淡,和风细雨,没有暴风骤雨和电闪雷鸣,所以她用色彩描绘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生命体验。
她的《乡村戏班子》系列,就是她早年在农村插队时的记忆。
画面中在鲜艳的颜色背后流淌着她对戏班子的淡淡的哀愁,表达了她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她的《母与子》系列画,浓浓的母子亲情被她浓淡相宜的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儿子也慢慢长大了,母子情感也逐渐得到积淀和升华,《母与子》系列作品也逐渐趋于成熟,创造出一个充满亲情的艺术世界。
(2)用色彩书写生命激情闫平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她的画室里面到处是花花草草。
闫平最热衷于描绘百合,因为百合虽没有艳丽奢华的外表,但大气、简单,浓香扑鼻,同时也因为百合有百年好合的美好喻意。
闫平强调自我表达,表现内心情感,用主观色彩表达艺术激情,色彩语言更加自由,也更加纯粹。
闫平的作品大都是生活中琐碎的细节,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许多还是她深深印入脑海中的回忆。
闫平从杂乱无章的客观事物中,发现美感,产生创作欲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创作出充满生活激情的画面效果。
(3)用色彩激发智慧潜能闫平的绘画就是让画面具有音乐感,点、线、面的组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闫平刻意使节奏与平面形成鲜明对比,画面的整体布局,色彩的深浅、冷暖,线条的长短、粗细,用笔的轻重、快慢等,都显示其内在的节奏。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母与子》系列作品被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部小说以家庭关系为主题,探讨了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复杂情感,并呈现出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性格和生活面貌,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其中的一个个案,探索小说中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主题。
王清富是一个都市白领,有一个9岁的儿子小寒,他和妻子汤丽意见分歧,决定离婚。
王清富把儿子带到新家,刚开始两人相处融洽,但后来王清富的工作压力增大,忽略了儿子的教育和情感需求,也没有在儿子分数不好时进行指引和帮助。
小寒的成绩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沮丧,甚至出现了自杀的想法。
同时,王清富也陷入了感情的泥潭,甚至耽误了工作。
最后,在汤丽的提醒和开导下,他意识到了对儿子和家庭的重要性,开始投身于教育儿子并和妻子和好。
小说中的王清富代表了一类现代父亲,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对比母亲汤丽,则是一个慈爱而且有耐心的人,往往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平衡家庭的责任。
但是,小说并没有将两者简单对立,而是展现出现代家庭中的复杂情感和矛盾。
王清富在得到汤丽的开导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愿意改变,并在儿子的教育和生活中投身于更多地时间和心血。
这种理解和改变,也是现代父母和夫妻之间和解和协作的途径。
此外,小说还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和成就的过度追求和焦虑。
小寒的成绩在学校中并不算太差,但是王清富却将他的成功当成对自己的肯定和对社会的回馈,过度关注成绩导致忽视了儿子的情感和需要。
小寒也受到了这种焦虑的影响,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产生了一定的自暴自弃的情绪。
这种现象在当代家庭中并不罕见,家长往往把孩子的成绩视为自己的成功,而非孩子独立的价值。
小说呼吁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独立,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和全面发展。
个案分析旨在通过小说中的一个个案,探讨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现代主题。
小说中的王清富,代表了许多现代父母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压力,如何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闫平油画人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作品《母与子》为例摘要闫平是我国著名的女性画家之一,在闫平的绘画作品当中,《母与子》系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题材。
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能够通过极具视觉张力的色彩运用与粗犷洒脱的用笔来传达出细腻、温和而又浓郁的母爱。
本文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用笔方式对《母与子》系列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再从主体与背景的和谐一致、注重画面的整体感、意境的把握与情感的宣泄四个角度对《母与子》中的闫平油画人物艺术特色进行解读。
关键词:闫平、母与子、油画人物AbstractYan Ping is one of the famous female artist in China, Yan Ping's paintings, "mother and son" series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art. "Mother and son" Ping Yan series of works, through the use of color visual tension and very rough free and easy pen to convey delicate, warm and strong and love. This paper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first from the composition, use of color and penand grasp emotional catharsis four aspects of <Mother and son> in the mother and sonPaint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 Yan Ping, mother and son, oil painting figure目录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32635 摘要IHYPERLINK \l _Toc13132 关键词IHYPERLINK \l _Toc24476 Abstract IHYPERLINK \l _Toc28369 Key words IIHYPERLINK \l _Toc630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19111 一、绪论1HYPERLINK \l _Toc2147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画家简介) 1HYPERLINK \l _Toc4413 (二)国内研究现状1HYPERLINK \l _Toc4798 二、《母与子》作品解读2HYPERLINK \l _Toc21359 (一)构图方式2HYPERLINK \l _Toc11246 (二)色彩运用2HYPERLINK \l _Toc21548 (三)用笔方式3HYPERLINK \l _Toc496 三、《母与子》中的闫平油画人物艺术特色4HYPERLINK \l _Toc4633 (一)主体与背景的和谐一致4HYPERLINK \l _Toc11888 (二)注重画面的整体感4HYPERLINK \l _Toc26467 (三)意境的把握5HYPERLINK \l _Toc30033 (四)情感的宣泄5HYPERLINK \l _Toc14632 四、结语6HYPERLINK \l _Toc7408 致谢7HYPERLINK \l _Toc15133 参考文献8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画家简介)闫平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女性画家。
闫平1956年出生于我国的山东济南,1979年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1989年又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1]。
闫平作为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其绘画作品既有着专业美院所教授的学术严谨与技法的娴熟,同时又具有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与奇幻[2]。
闫平是新中国成立后女性艺术家当中的佼佼者,而在闫平的艺术创作当中,《母与子》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创作题材之一。
或许是由于闫平女性本身的情感体会,她的作品中以“母与子”为主题的画作也具有着女性独特的温情与亲情与血缘所体现的独特魅力。
本文以闫平的《母与子》作品为例,对其油画人物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进行解读,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艺术创作的情感与精髓,同时也能够在自己实际的艺术创作当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闫平作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对于闫平其画作和创作风格、创作理念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图书方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当代油画家风景写生画集·闫平》以及陈平所主编的《当代艺术家:闫平》一书中,都收录了闫平的艺术作品。
在作品分析与理论研究方面,易英的《感受新鲜的生命——闫平绘画简析》一文就对闫平绘画中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闫平本人的艺术风格与经历进行了分析。
甘薇的《论闫平油画中气韵生动的美学特征》一文中,则将闫平的油画作品与中国传统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联系在一起,对闫平油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和精神进行了解读。
马萧雅的《闫平意向表现性油画研究》也从闫平的油画作品入手,对其中所展现的意向特征与情感进行了研究。
二、《母与子》作品解读(一)构图方式构图是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基础步骤,不同的构图方式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
在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其构图方式是多变但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我们知道,不同的构图可以代表着不同的视角以及图画中内容的主次关系,而在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当中则能够通过构图来展现更加深层次的内涵。
在《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其构图既有将母子二人放在图画的中央部分,用周围的其他景物作为陪衬以衬托的构图方式,这样的构图方式能够更好的烘托“母与子”在整个画面当中的主要地位(如图1)。
同时,也有将“母与子”放在并不凸显的位置,通过其他部分的引导来提起观者对母与子内容的注意的构图方式[3](如图2)。
图1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图2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无论是什么样的构图方式,其构图的主要目的便是能够更好的把握与传达其主体内容的主体形象与情感[4]。
同样是《母与子》系列作品,图2.1与图2.2之间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图2.1在构图上将“母与子”置于画面的中央部分,而图2.2则将“母与子”安置在画面的角落中,通过大面积的花束将两人从“一角”中露出。
虽然两幅作品在构图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无论是第一幅图的直抒胸臆还是第二幅图的婉转含蓄,都为“母与子”这个题材的主题与温情展现的十分到位[5]。
(二)色彩运用色彩是绘画作品当中用来展现其情感与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色彩既可以以写实的角度来表现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出事物原本从外在上无法展现的情感与精神。
闫平作为一位女性画家,其油画人物的色彩应用并不像传统认知中女性画家的色彩一般婉约、温柔,相反的,闫平的油画艺术非常敢于用色,并且还极擅长通过颜色来表现出绘画的精神[6]。
在闫平的《母与子》题材作品中,其色彩既有暖色调又有冷色调,但无论是以那种色调为基础,其整体颜色的运用都是既大胆,又能够表现出一定情感的。
在其作品中,色彩不再仅仅是用于表现事物真实状态的因素,而是将色彩以色块的方式取代线条的作用,用以表现出事物的形态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
在闫平的油画人物作品中,暖色调的作品热情洋溢、冷色调的作品平和深沉。
虽然色彩上差别极大,但是却又能够精准到位的通过颜色的演绎来展现出其作品中母爱的特质[7]。
并且,这种及其富有视觉张力的大面积、高纯度用色方式也极大的提高了作品的可辨识度,同时又使得整体的画面及富装饰性(如图3、图4)。
因此,可以说闫平的油画作品在用色上有着其独到之处。
图3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图4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三)用笔方式“用笔”这样的词汇往往出现于中国传统的绘画的分析当中,而闫平在其油画人物绘画中,却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国画的用笔方式。
在闫平的油画作品当中,其用笔也不同寻常女子一般的细腻纤弱,而是有着别具一格的气势恢宏。
闫平非常擅长用较大的笔锋来对颜料进行厚涂与叠图,这样的绘画方式既能够展现出所描绘对象的独特韵味,同时也能够通过鲜明的笔触来展现出颜料与笔力相结合的独特肌理与质感。
尤其是在闫平油画的成熟阶段中,对于笔法与用色的配合达到了更加完美的结合境界,闫平能够借助恢弘的笔法充分的展示出色彩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闫平在绘画中很注重对情感的发挥,她的意象表现性绘画给人以动荡不安、波浪起伏、激情四射的视觉感受,但在绘画主题选择中却是表现出她安静地对性别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受。
”[8]《母与子》这一系列的作品在题材上非常的细腻,更多的人在联想到“母与子”为题材的绘画时,更多的会想到用细腻与温和的笔触来对其进行表现,而闫平的做法显然与之不同。
闫平在表现《母与子》题材的绘画时,同样延续了自己大笔触、浓色彩的习惯,但是其用笔却在不削弱母与子之间温情气氛的同时,还能够孕育出浓烈而又深沉的母爱。
这种独特的用笔方式,不仅使得闫平的绘画更加具有写意的特质,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中对于女性和母与子题材的绘画方式。
这种鲜明的用笔痕迹在画布中的展现,让其绘画作品的艺术性进一步提高。
在闫平的绘画理念当中,“笔墨功夫”是一个艺术家绘画功底与档次的代表,并且认为小笔触的涂抹会令观者产生小气与浮躁的感觉。
因此其绘画作品中的笔触也成为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
三、《母与子》中的闫平油画人物艺术特色(一)主体与背景的和谐一致在一副绘画作品当中,既有着主体物,同时也有着其他事物与背景的存在。
在一副画面中,主体物与背景是相辅相成的,背景能够给予主体物以陪衬的效果,同时主体物也能够赋予背景以其原本不具备的情感和意义。
在一副完整的画面当中,背景和辅助元素应当能够凸显出主体的位置与特点,而主体物则也要能够与整体的背景达到和谐与统一。
在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当中,其所要表达的主体物自然是“母与子”,而画面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以母爱为主题。
在背景与主体物的安排上,闫平并没有通过背景与主体物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方式来突出母与子在画面当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有意味的将背景与主题适当的进行融合。
对于“母与子”的描绘,并不像描绘静物一般将其表现完整、真实即为准确,而是更加要凸显出“母与子”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