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趋向分析

合集下载

“同行评议”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同行评议”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它通常是由学术期刊、研究机构或资 助机构等组织进行的,目的是评估研 究的质量、价值和影响力,以确保学 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行评议”的目的和意义
“同行评议”的目的是评估研究的质量和价值,以确保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提供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意见,帮助读者判断论文或 项目的质量、创新性和实用性。
03
“同行评议”存在的问 题与挑战
主观因素影响
评审专家背景和经验
同行评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审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果评审专家 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经验,会对评议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造成影响。
评审专家独立性
评审专家的独立性是保证同行评议公正性的关键。如果评审过程受到外部压力 或利益关系的影响,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会受到质疑。
加强同行评议结果的利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对同行评议结果的利用。例如,可以将同行评议结果作为学术期刊选 稿的重要依据;可以将同行评议结果作为科研项目评审的重要参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同行评议”模式
1 2
高效便捷
线上同行评议可以大幅提高操作效率,并减少评 审专家的参与门槛,方便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参与 。
数据安全
线上同行评议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和安全机 制,确保评议过程和结果的保密性。
3
标准化和规范化
需要制定统一的评议标准,并建立规范的流程和 操作指南,以确保评议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行评议”与其他评估体系的融合
01
与科研项目申请和资助评估的结合
将同行评议与科研项目申请和资助评估相结合,确保科研资金分配的公
正性和合理性。
02
与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融合

社会团体举办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情况调查分析

社会团体举办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情况调查分析

据 统 计 , 我 国 登 记 的 社 会 组 织 已超 过 4 万 个 ,而 许 多 0
社 会 组 织 期 刊 特 别 是 学 术 性 社 团举 办 的学 术 期 刊 在 期 刊 出版
方性 社 团 ( 会 、 研 究 会 、行 业 协 会 )举 办 的 1 6 。 采 用 学 O种
电子 邮 件 形 式 一 对 一 发 送 调 查 问卷 ,询 问期 刊 开 展 同行 评 议
同行评 议审 稿
7 8



【 作者简介】 冯广清,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 究中心办 公室副主任 ,兼任江苏省青年中医研究会主任委 员,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 ̄2 o 级硕士研 o8
究生。
社团管理研究 I 7 4
学 术 社 团与 学 术 期 刊
( 中2 期 刊 在部 分稿 件 审 稿 中采 取 了 同行 评 议 ),5 期 其 种 种 评 价 信 息 、 工 作 作 风 、 科 学 态 度 等 进 行 跟 踪 记 录 ,并 加 以 分

其他 ( 并存 )

调查 资料 与方法
同行 评议 的 审稿形 式
1 9 4 9 l l 3
笔者 于2 1 年 7 0 1 月2 9日至 8 2 月 9日期 间 对 我 国部 分 社 会 团 体 举 办 的 学 术 期 刊 开 展 同 行 评
每 篇论文 参与 审稿 的 同行 专家 人数
二 、调 查 结 果
8 种 社 团 举 办 期 刊 中 8 种 采 取 了 同 行 评 议 审 稿 方 式 7 2
况 的调 查 , 分 析 了其 中存 在 的 问题 ,并 提 出 了 表 18种社 团举 办学术期刊 同行评议审稿方式调查 2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学术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与教师业绩考核、职称晋升和学术奖励密切相关。

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着一刀切的学术“量化”评价、一刀切的“代表作”制度、行政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干预、同行评议有待完善的问题。

对于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以质量结合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采取“双轨制”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评价去行政化、规范并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来改进高校学术评价制度。

关键词学术评价同行评议“代表作”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学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繁荣学术、有效配置有限的学术资源、提高学术管理的效率。

学术评价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无论对学者个人还是学术机构、科研管理机构乃至社会大众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是培养优秀的学术品德、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

它是消除学术腐败、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保证。

目前看来,许多学术评价未能达到促进学术繁荣发展的评价作用,甚至出现阻碍学术发展的现象。

我国高校对于采用量化的手段进行学术评价较为重视,国外较为重视的同行评议在我国学术评价中的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基础的学术评价机制已刻不容缓。

学术评价的评价对象多种多样,为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所涉及的学术评价专指学者个体的研究成果的评价。

1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1一刀切的学术“量化”评价学术“量化”和学术“质量”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方面。

因此,“量化”评价并不是将“质量”评价隔离在外的原因。

高水平期刊的学术专业化水平有目共睹,以期刊的等级作为职称晋升的标准也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能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本身也是对学者学术能力的认可,由于这种晋升规定背后捆绑了诸多奖惩,从而催生了学者间的恶性数量比拼。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以《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为例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以《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为例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以《Nuclear Science andTechniques》为例孙丽华【摘要】要从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中甄选出创意新颖、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论文进行出版,构建科学量化的同行评议体制显得非常重要.《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编辑部实行了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通过对评议单的指标进行评分和在系统中嵌入数据库检索等辅助手段,为论文质量提供了量化的审视标准,避免评议中的误判,实践证明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传媒科技》【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优化【作者】孙丽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7.5同行评议以其公正性、择优性的特征,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学术论文评价手段。

学术期刊在遴选稿件时,通常做法是根据论文的研究工作,聘请相关领域工作的专家,运用其专业修养,对论文的学术水准及相关价值作出评价,进而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稿件录用与否。

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学术界也从道德规范和评议专家选择上给出了很多指导性建议。

如同行评议专家需要具有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被评项目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并且近年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同行评议人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只应考虑它们的科学价值,而与科学家的个人特征(例如种族、阶级或国籍)无关;同行评议人在评定工作中不应受私心的影响;以及同行评议人在掌握全部事实材料前应对作出的判断持怀疑态度等。

虽然审稿人的主观因素和制度的非透明性会造成同行评议机制的不足,但是国际期刊在规范化评议制度的构建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

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为例,作为一个享誉全球的百年期刊,2016年5月份的最新投稿指南指出所有投稿必须经过同行评议,外审专家要避免来自同一机构。

“同行评议”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同行评议”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项目申请的“同行评议”
01
在科研项目申请中,采用“同 行评议”制度可以评估项目的 科学价值、创新性和潜在影响 。
02
评审专家根据项目的目标、研 究内容和方法等对申请进行评 估,判断其是否符合学术或资 助机构的标准。
03
“同行评议”有助于确保科研 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具有真 正创新性和实际价值的项目获 得支持。
行为的发生。
05
“同行评议”案例分析和启示
学术论文“同行评议”案例分析
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过程和规范 案例介绍和分析
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定义和目的 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优缺点分析
项目申请“同行评议”案例分析
项目申请“同行评议”的定义 和目的
项目申请“同行评议”的过程 和规范
项目申请“同行评议”的优缺 点分析
人才评价的“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在人才评价中发挥 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评估研究人 员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潜力方
面。
通过专家评审,可以对研究人员 的论文质量、研究成果、研究能 力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评估

“同行评议”有助于为人才选拔 和晋升提供客观依据,促进学术
界的良性竞争和人才流动。
“同行评议”的方式和流程
“同行评议”的发展方向
向数字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同行评议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技术, 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01
专业化发展
同行评议的内容和标准将更加专业化, 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制定更加精 细的评审标准和方法。
02
03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同行评议将更加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国际化的 评审标准和机制。
“同行评议”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从消极到积极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之归正

从消极到积极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之归正

032从消极到积极: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之归正 *◎ 金一超摘要:学术论文评价是学术评价中最基础、最微观又最模糊、最难把握的评价,目前已有的各类评价体系均未将其具体过程环节展开讨论。

学术论文评价的本质是学术价值评价,其评价主体包括学术编辑、同行专家、主编等。

当前的学术论文评价存在消极评价现象,主要包括学术编辑的消极评价以及同行评议的消极评价。

学术期刊应坚守应有的学术品质,确立基于积极评价的论文评价标准,坚持一个原则,确立两个标准,抓住三个环节,健全四项制度,真正释放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原创力。

关键词:论文评价 学术价值 学术创新 同行评议中图分类号:G238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为新时代学术评价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科研评价、人才评估、科研诚信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学术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而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是其中最基础又最难把握的。

对于论文评价,目前已有的各种评价体系都有所涉及,但均未将其具体环节展开讨论,亦没有一套公认的评价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如果说在目前的期刊评价和科研评价中,学术界(包括期刊界)被动缺位的话,那么在论文评价中,学术界(期刊界)应当以其独到的经验和知识参与其中,弥补文献学专家和行政官员的局限,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并呈现论文评价作为期刊评价和科研评价基础的关键作用。

图把规范和传统强加给读者,一旦遭遇读者内在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这“墨守”和“出新”之间的张力就会显得愈发强烈。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1. 引言1.1 定义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是指通过同行专家和学者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审查的制度。

在学术界广泛应用的一种评审方式。

通过同行评议制度,可以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同行评议也是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的重要平台,促进学术创新和学术进步。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障学术界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机制之一。

1.2 背景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同行专家对学术论文、研究项目等进行评审,确保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的学术传统,从18世纪开始,学术期刊的发展促进了同行评议制度的兴起。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于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评价需求日益增加,同行评议制度被广泛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

在当今科学研究中,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已经成为评价学术成果和保障学术信誉的重要方式,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随着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为学术研究的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目的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客观性,保障学术界的学术规范和道德标准。

随着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活动的日益增多,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通过同行评议,可以避免不严谨或虚假的研究成果被迅速传播和认可,提高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同行评议不仅仅是对研究成果的审查,更是一个学术界内部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通过同行评议,学者们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学术成果的共同进步。

学术评审同行评议制度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品德。

通过参与同行评议,学者们能够了解学术规范的要求,自觉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则,提高学术道德素养。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界的影响与思考分析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界的影响与思考分析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界的影响与思考分析引言:学术界对于同行评议制度的运用和影响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同行评议制度是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确保其质量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学术界,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发表、申请科研项目、晋升评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个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本文将对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1. 同行评议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同行评议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皇家学会。

它通过邀请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在当代学术界,同行评议制度广泛应用于学术期刊发表、会议论文评审、研究项目申请和晋升评定等环节。

2. 同行评议制度的积极影响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界中具有以下积极影响:(1)确保学术成果的质量:同行评议制度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评审,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行审核。

这不仅有助于防止伪科学的传播,还提高了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同行评议制度可以促进学术界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审稿专家通过评审过程可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带来新的研究合作机会。

(3)保护学术道德与责任:同行评议制度强调研究者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审稿专家通过评审程序可以发现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增强学术界的诚信度。

3. 同行评议制度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同行评议制度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1)评审过程的不透明性:同行评议制度的评审过程相对封闭,外界较难获得评审意见和结果。

这导致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容易引发争议和不公平待遇。

(2)评审者的偏见:审稿专家可能存在主观偏见和学术派系之间的纷争,从而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特别是在高度竞争的学术领域,同行评议制度容易受到学术权力的影响。

(3)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同行评议制度在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估时往往只依赖于论文刊登与否,这种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单向性和趋同性,不能全面反映学术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学术期刊中同行评议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学术期刊中同行评议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学术期刊中同行评议的现状及改进措施[摘要]同行评议是利用专家群体对科技活动进行评判管理的一种制度。

从诞生之日起,它经历了各种非议,评议制度的细节也在不断完善。

我国的学术评议起步较晚,学术期刊评议主要采用盲评形式,尽管盲评具有更好的公平性,但是身份保密性也引起了诸如评审意见存疑、评审流程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对同行评议做了大致介绍,从投稿人、期刊编委、评审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学术期刊评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出详细分析给出了若干建议,对盲审评议的流程提出一定的开放措施和交流渠道,以缓解评议过程中的问题状况。

[关键词]同行评议;盲评机制;专家审稿;规范措施一、引言作为学术科研界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同行评议不仅保证了各项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被广泛用于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等方方面面,甚至有的科研机构或者学术院所将其作为唯一的学术评价方式[1]。

在我国的科学体系中,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依赖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从各类基金项目、课题评审,到学位职称的评定、论文发表等,都是根据学术成果进行评判,而评判的具体过程中,同行评议是最普遍也是最被认可接受的评价方式。

同行评议作为如此重要的一种科学的评价方式按理应当具有绝对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但是其本身具备的社会学色彩[2],导致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在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中,还未完善的学术评议制度就遭到打击,人情关系、礼尚往来等问题日益突出[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针对学术评价规范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同行评议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具体意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现状,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本文主要以期刊投稿为例,从投稿人、评审专家、期刊编委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一些难点问题,并提出几条建设性的建议。

二、同行评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2.1 同行评议的优点同行评议能够有效的完成学术成果鉴定评价工作[4]。

学术研究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一样,尤其是在各个学科的前沿领域,研究方向的小小差异就很难进行科学的评议。

署名与同行评议

署名与同行评议
署名与同行评议
整理ppt
1
主要内容
♢署名 ♢同行评议 ♢新兴趋势和政策
整理ppt
2
一、科技论文的署名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 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 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 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 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 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
11
整理ppt
二、同行评议
目前国内讨论较多的是狭义的同行评议,即作 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编或纳稿编辑邀请具有专业 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 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是否适合 在本刊发表。同行评议的质量是期刊出版质量的先 决条件和重要保障之一。
12
整理ppt
近几年来,科学论文的同行评议广受关注,同
6
整理ppt
其他作者
文章署名中的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之间共同
作者的顺序,通常由资深作者和第一作者决定。 共同作者的顺序可以自第一作者开始按贡献由大 到小排列。文章撰写之前就要决定署名的顺序, 撰写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作者的排序。资深作者 和第一作者在改变作者顺序方面应该起主要作用 ,但这一决策过程应该让所有的共同作者参与。 有的刊物要求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对文章署名做 任何改变都应附上所有共同作者签名的同意函。
负责完成文章投稿的一些相关事务性工作,包
括稿件格式编辑,提供相关材料和本地编辑评
10 价等。
整理ppt
致谢的要求
致谢部分包括所有对研究或论文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以及他们具体贡献,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有用 信息。通常情况下,学术论文是在正文后、参考文献 前或论文首页的脚注中对提供帮助者致谢,并用不同 于正文的字体以示区别。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作用与挑战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作用与挑战

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作用与挑战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作用与挑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术交流的加强,学术期刊的出版越来越重要。

而在学术期刊的发表过程中,同行评议制度作为质量保障的方式,为学术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应用同行评议制度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挑战与争议。

本文将会讨论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作用与挑战。

一、同行评议制度的作用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是一种对文章的封闭式审查,通常由专家组成的同行评审小组共同参与。

这种评审方式有助于保证学术文章的质量,让读者更容易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经过深入研究的文章。

因此,同行评议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行评议制度有助于确保文章本身的质量。

同行评审确保了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防止了假科学、虚假数据和非法行为。

同时,同行评审也有助于发现校正错误和缺陷,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由此可见,同行评审的存在,使得学术期刊的文章更值得被信任和阅读。

其次,同行评审制度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

通过同行评审,可以确保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被及时发现、并向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让更多人了解当前的知识和成果,促进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同行评审制度也有助于检查学术诚信。

学者的论文通过了同行评审后,意味着其他学者已经认可了该篇论文的质量。

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抄袭”等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并提高论文的水平和可信度。

二、同行评审制度遇到的挑战在同行评审制度的实践中,也面临种种挑战与争议。

例如,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同行评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阻止不诚实、虚假或无足轻重的文章的发表;有些人则表示,在该制度下,需要面临评审小组或编辑可能存在的个人偏见、机构压力,以及延迟的出版等问题。

其次,评审制度自身问题同样对其有效性产生影响。

如评议人的数量不够,评审的标准不一致,评委的选择不够公正等问题,都会影响到评审流程的正常进行以及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

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

标题: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摘要- 介绍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探讨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的运行机制及优势- 分析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正文1. 背景和意义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北大核心期刊及 CSSCI(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采用的一种学术评价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推动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 运行机制及优势2.1 同行评议制度的运作机制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在学术期刊的审稿环节,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稿件进行匿名评审,以确保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学术诚信。

具体来说,在投稿后,编辑部会邀请至少两位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评审标准通常包括原创性、学术价值、论据充分和逻辑严谨等方面。

2.2 同行评议制度的优势a. 保证期刊质量:同行评议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可信度,确保发表的论文水平符合学术规范。

b. 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同行评议,不仅可以提供作者宝贵的修改建议,也可以促进同行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c. 推动学术发展:同行评议制度可以激励学者们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开展创新研究,从而推动学术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3.1 存在的问题a. 稿件审稿周期长:由于审稿过程需要取得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导致期刊稿件的审稿周期较长。

b. 存在偏见和不公:部分同行评审专家可能存在偏见,导致不公正的评审结果。

3.2 改进建议a. 加强专家培训:提高同行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道德,减少不公正的评审结果。

b. 增加审稿人数:采用多位审稿专家的评审模式,以缩短审稿周期和提高评审准确性。

结语北大核心 CSSCI 同行评议制度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制度,旨在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相信这一制度可以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为我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学术评价中的同行评议问题探究-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学术评价中的同行评议问题探究-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学术评价中的同行评议问题探究-社会科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于学术评价中的同行评议问题已有一些讨论,这里有必要继续讨论怎么样把同行评议做得更好的问题。

我们说,科学的学术评价是社会需要,是学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由于人们时间、精力、财力的限制,不得已有选择的利用这些现有的、或者有一定价值的成果。

有选择就有评价,社会和学术界大量选人、选物等各类选择的需求,推动了科学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科学评价的复杂性,评价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因此,经常会遭到这样那样的非议。

但是,不管人们是不是喜欢,这个科学评价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它的复杂性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

评价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研究领域,评价的对象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可分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包括论文、论着、课题、新工艺等等,物质产品包括新工具、新产品等等。

关于评价主体即谁来评价,也是五花八门,有管理机构的评价、资助机构的评价、服务机构的评价,有政府评价,也有民间评价等等。

评价目的也各不相同,政府机构可能有奖惩之类的评价,管理部门可能有职称评定之类的评价,资助机构有基金评审之类的评价,有些民间机构有选刊、选文之类的评价等等。

这些评价都是很难的事情,因此为达目的,评价方法也是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我跟大家讨论的是定性评价当中同行评议的地位和作用。

同行评议实际上是定性评价中的一种代表性的方法,这是历史最悠久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科学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方法,大家都知道有缺点,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它的更好的办法。

目前在学科评价、职称评审、项目资助、论文发表、机构评估等科研活动中,同行评议是被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个方法。

多举措优化同行评议模式的研究

多举措优化同行评议模式的研究

33③编辑部给的审稿时间不够,缺乏足够的时间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价;④审稿结果未得到反馈,无法准确获知审稿的质量是否符合学术期刊的要求,也无法得知是否需要改进;⑤缺乏学术贡献的正式认可,学术期刊无法给予评议专家关于学术地位的证明;⑥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同行评议经常是义务劳动,就算有报酬,也非常微薄,有时候学术期刊只能以发表费打折来代替报酬。

[5]所以,在学术期刊运行过程中,优化同行评议流程,一方面提高审稿专家的满意度,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作者的满意度,增加其投稿的积极性,对促进国内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面临的挑战同行评议在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并面临各种挑战。

①找到符合专业要求的评议专家并不容易。

国内学术期刊或没有专家数据库,或专家数据库规模偏小,而学科的研究方向逐渐细分,同属一个学科的审稿专家,其研究方向也会有不同的偏重,编辑寻找专业对口的评议专家的难度持续增加。

[8]②评议专家由于各种原因,在审稿公正性和客观性上受到质疑。

这些质疑会动摇作者的信心,影响其投稿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术期刊的稿源。

[9]③由于学术期刊的定位、栏目、偏好不同,对文章的要求也不同,而大多数期刊缺乏清晰、可执行的审稿标准,较少对评议专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或者培训,导致评议专家需要自行把握标准,给期刊质量带来不稳定性。

[10]④我国评议专家审稿的动力不足。

由于我国未将审稿的贡献纳入科研评价体系,评议专家觉得未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对同行评议的积极性不够。

[11]⑤同行评议过程缺乏监督,同行评议尚未做到“去行政化”和“去人情化”,可能会造成学术腐败。

[12]⑥在传统的同行评议过程中,作者处于弱势的地位。

编辑往往更为重视评议专家的意见,而容易忽略作者的需求和意见表达,对作者的相关疑虑解释与沟通不足,影响作者对学术期刊的满意度。

[7]2.完善同行评议的对策国内现有的传统同行评议制度虽存在不足,但是无论是作者还是审稿专家,都认为同行评议制度应该得到改进和完善,而不是取代。

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

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

全球同行评议现状报告一、引言同行评议是学术界中常见的一种评价学术论文质量和可靠性的方法。

全球范围内的同行评议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全球同行评议的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同行评议作为一种学术评价方法,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

最早的同行评议是由学术期刊编辑选择一些专家学者对投稿的论文进行评审,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

随着学术界的发展,同行评议逐渐成为学术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主要特点全球同行评议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匿名评审同行评议中,评审人员对论文进行评审时通常是匿名的,这样可以避免评审过程中的个人偏见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专业评审同行评议的评审人员通常是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论文的内容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评审意见和建议。

3. 学术交流和合作同行评议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价,也是学术界中的一种交流和合作方式。

通过同行评议,学者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和合作。

四、存在的问题尽管同行评议在学术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评审周期长同行评议的过程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这导致了科研成果的发布速度较慢,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进展。

2. 评审结果不确定由于同行评议的主观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评审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有时候,同一个论文可能会因为不同评审人员的不同观点而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

3. 存在潜在的偏见同行评议的评审人员通常是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观点和偏好可能会对评审结果产生影响,导致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被忽视或被否定。

五、未来发展趋势面对存在的问题,全球同行评议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加强透明度为了提高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一些学术期刊和会议开始公开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让其他学者和读者能够了解评审的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期刊质量评审的重要制度,是科研文献名誉和可信度的捍卫者,是“防止污水混进纯粹科学的河流”[1]的过滤器。

最早的同行评议形式是单盲评议,后来随着科研成果发表压力的增大,开始逐渐出现双盲评议、三盲评议,三者统称为盲审评议。

所谓单盲,是指评审专家知道作者的个人信息,而作者不知道评审专家的信息的评审形式;双盲是指评审专家和作者相互不知道对方信息的评审形式;三盲是指编辑、评审专家和作者三方之间都不知道对方身份信息的评审形式。

我国的学术期刊最初实行的是单盲评议形式,随着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中“有条件的学报,可以逐步实行同行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切实保证审稿的科学性和公正性”[2]意见的提出,双盲同行评议在我国学术期刊界开始得到有效推广。

有研究表明,截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期刊采用盲审的比例超过97%,其中单盲评议比例为53.02%,双盲比例为41.38%[3]。

可见,盲审评议是我国当下学术期刊的主流同行评议形式。

盲审评议旨在通过身份的保密使得评审过程在不掺杂利益的条件下更加公平和客观,也是确保学术交流完整性①的“金标准”[4],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评审专家资格存疑、评审时限不确定、评审意见的合理性存疑甚至评审专家不评审等诸多困境。

分析诸多困境背后的行为动机,针对问题对于我国现行的同行评议进行适当地改进,是笔者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运行困境探讨我国当下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运行困境,必须首先追本溯源,了解同行评议的历史演变。

同行评议不是学术期刊的首创,起源于15世纪欧洲专利申请的查新审查。

最早实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为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委派秘书HenryOldenburg编纂的《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

自同行评议产生以来,其对于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的审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改善科研文献的质量”的价值旨归,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同行评议只对有根基的思想和体系有利,会扼杀科研创新”等种种非议。

在我国,学术期刊实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受到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运行样态也有所不同。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首次引入匿名同行评议(即“盲审评议”)至今已近30年。

盲审评议是我国学术期刊当下主流同行评议形式,其存在着天然的优势,即最大限度地保证论文评审的公平、公正,同时也有利于审稿制度的长期有序运转①。

但是,在当今互联网媒体时代,盲审评议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境,造成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公正和学术创新。

从匿名评审专家、作者以及编辑三个环节,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简析如下:第一,从匿名评审专家的环节来看。

盲审评议运行的好坏直接受限于审稿专家的学术判断。

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化②是其典型特征,编辑职业化的弊端就是编辑对于学科研究前沿等学术信息的把握的缺失,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依赖于同行评审制度的匿名评审专家。

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和交叉学科的出现,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往往不能满足稿件评审的客观需要,评审专家的学术权威性受到质疑;更别提匿名评审专家的“学术垄断”等心态作祟,自身业务水平更新不够而肆意“枪毙”创新性评审论文等的情况;再加之“影子专家”[5]等怪相的出现,“学术大咖”忙于跑项目、跑资源,挂名了各种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审稿时却是“影子”———研究生———在做评审论文等事项;还有就是因为“匿名”评审,时效性成为影响“双向匿名”同行学术评议制度运转的最大现实制约,三五个月不返回审稿意见成为常态等。

上述种种弊端的存在,使得学术期刊的盲审评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盲审因为缺乏客观性③和透明度,使得专家的评审更多地基于与文章内容本身无关的利益而不是文章的价值本身[6],从而导致学术评价的失范。

第二,从作者的角度来看。

盲审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创新。

可是,由于作者的第一需求是论文刊发,即通过评审,而从理论上来说,作者可以通过不断地试错机制,了解和把握某个特定期刊的某个特定研究领域“评审专家”的审稿偏好和评审态度等信息,从而投其所好,通过盲审,实现“变相作弊”。

另一方面,真正倾向于学术研究的作者期望通过“匿名评审”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盲审阻断了作者和评审专家的学术交流,客观上无法实现学术观点的创新和突破。

这与盲审评议的设计初衷———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学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相悖的。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交流至关重要,没有了思想的碰撞,学术创新无从谈起。

这也是国内社科期刊界编辑更喜欢在学术研讨会现场组稿、约稿的缘由之一,研讨会的最大优势在于思想的现场交锋和激荡,有了创新的思想及通过激辩不断延展的思路,优秀的学术论文就有了自己的“硬核”,这一“硬核”被编辑敏锐地感知到即成为组稿和约稿的选题来源。

第三,从编辑的角度来看。

盲审评议的现实运行核心是期刊编辑,我国的盲审评议的主要形式是单盲和双盲。

在这两种形式下,编辑知晓评审专家和作者的信息,成为了盲审评议的核心操纵人。

编辑负责匿名评审专家库的筛选和组建,了解每个审评专家的学术方向、评审偏好以及评审态度的严谨与否等“内幕信息”,编辑想让哪篇学术论文通过“匿名评审”,只需要有针对地选择一些评审态度不是很严谨、评审偏好与论文的学术习惯相符合以及学术方向大致契合的评审专家即可实现,编辑成为了对期刊文章“负责”的“唯一”的人,所以国内学术期刊界叫“责任编辑”!权力对应着利益,这既造成了学术的不公平和透明度的弱化,也带来了学术寻租。

可见,盲审评议的核心在于通过身份信息的匿名化处理实现学术期刊选稿的客观和公平,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和运行中三方行为的缺乏监督,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威胁到制度设计的初衷———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而且阻碍了学术创新,因此,解析原因,寻找可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当下的学术期刊,除下同行评议,更多的、更普遍的选稿用稿形式是约请名家名篇。

暂且不讨论约稿组稿的利弊,但是长此以往,笔者认为更不利于学术的传承和创新,因为资源的倾斜有碍于学术新生力量的成长。

因此,解决同行评议制度运行的困境对于我国的学术期刊发展至关重要。

二、运行困境的原因解析: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盲审评议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论是匿名评审专家、编辑还是作者,其个人行为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异化。

关于人的行为异化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参考。

对于人的行为异化的根源,哈贝马斯认为是由于人的认识兴趣受到技术(工具理性)的宰制导致共同的价值规范缺失,从而使得主体间的交互无法达成共识。

在这里,哈贝马斯提出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导致的共同的价值规范的缺失,第二是不同主体间的交互的缺失。

在匿名审稿状态下,编辑、评审专家和作者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利益追求,无法融合为共同的价值规范———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出版的使命),每个人在这一机制(技术平台)的运行下想象力枯萎、创造性消失,人们不再想“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而只想“如何做”。

不仅如此,在技术平台的宰制下,审稿系统分裂为不同的领域(编辑审稿、专家审稿、作者投稿)。

各个领域相互越界,试图以本领域的规范和价值影响或者统一其他领域,从而达成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追求,从而导致统一性规范的缺失。

这是编辑、评审专家和作者三方行为异化的根源。

既然行为的异化源于共同的规范的确实和主体间交互的无法完成,那么解决方案的终极目的在于构筑起共同的价值规范,而运行手段只能是对话。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的行为协调应以共同的规范为基础,而共同的规范是由人的统一认识促成的。

实现共同规范的方法是对话,对话是以相互谅解为目的的,而不是以追求自己取得的成果为目的的,抱着这种目的的人,是不会开诚布公地同他的伙伴进行诚实的对话的,是不会同对方进行协调行动的,因此也就无法同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可见,和谐的对话是解决行为异化的关键。

而要实现对话的和谐就需要第三种旨趣,即,解放的旨趣①,它是一种批判宰制、扭曲,以取得自主性的正常沟通的旨趣,它引导主体对自己的社会生活进行反身自问、对原有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批判。

以此为基础,哈贝马斯确立了建立在共同规范基础上的交往范式。

在交往范式中,认知主体针对自身以及世界中的实体所采取的客观立场就不再拥有特权。

相反,交往范式奠定了互动参与者的完成行为式立场,互动参与者通过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而把他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要想就某事达成共识,参与者不仅要理解他们在表述过程中所使用的命题的意义,而且相互之间在没有旁观者的语言共同体中要同时承担起言语者和听众的角色。

”[7]交往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一种“客观立场”转变为“互动参与者的完成行为式立场”。

交往范式的转变、视角的相互转换和多维视角保证了生活世界理性的自我反省,同时也达成了主体间的理性共识。

哈贝马斯给出解决人的行为异化的根本方案就是构建一个以解放的旨趣为基础的交往范式来实现主体间的交互沟通,以构筑起共同的价值规范。

盲审评议运行在隔绝主体间的交互性的基础上,起初对于改善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下,所有人的行为倾向和偏好都被网络所追踪和记录,在事实上越来越阻碍了学术的创新。

因此,对于盲审评议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增加主体间的交流和沟通势在必行!三、同行评议制度发展的国际借鉴同行评议制度的产生和实施起源于科学家们“维护科研(学术)共同体的信誉”的实践需要,是为“改善科研文献的质量”而不断进行的实践尝试。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意见最早是不公开的。

促成这一同行评议制度的第一次实质性的创新是183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William和Whewell认为就《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中出版的论文的同行评议意见应在学会①新的期刊《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上发表,目的在于促进科学讨论。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产生以后,评议专家一般由2—3人组成,而当期刊完全由同行评审专家的审稿结果来确定稿件的采用与否时,一旦评审专家意见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作者就无从修改。

为此,《ELife》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开始注重同行评审专家和编辑之间的沟通,避免多份互相矛盾的评审报告的出现。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随着科研创新的不断发展,“同行评议只对有根基的思想和体系有利,会扼杀科研创新”,原因在于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没有同行评议专家,所以科研成果也根本无法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