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问疼痛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第二章-问诊(2)
大腹痛:脾胃病变
腹 痛
小腹痛:大肠、膀胱、胞宫等病, 寒、热、气、
如湿热下注、瘀血阻滞等
血、食、石、
少腹痛:多指小腹两侧之疼痛,多 虫阻滞气机
属肝经病变 ,如寒滞肝脉
三 问疼痛(二)疼痛的部位【表3 】
疼痛 部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机制
肾的病变:如肾阴虚,
腰痛
肾阳虚;或肾虚,复受 风、寒、湿热之邪及挫
获取基 本信息
假定 诊断
获取诊 评估假 断信息 定诊断
通常临床医生根据就诊主要症状的类型作出几个 基础假定,接下来的问题是寻找支持或修订这些假 定的证据,然后评估该假定诊断。有经验的临床医 师可能要在假定诊断与评估间经历几个循环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 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 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 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情
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有的疾病起病急骤,如 脑栓塞、急性心绞痛和急性胃肠穿孔等;有的疾病则起病缓 慢,如肺结核、肿瘤、风湿性心瓣膜病等。疾病的起病常与 某些因素有关,如脑血栓形成常发生于睡眠时;脑出血、高 血压危象常发生于激动或紧张状态时。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的症 状。其病理机制如下:
气虚证 阳虚证
阳气 亏虚
肌表不固 玄府不密
自汗动 则尢甚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病理机制:
阴虚或气 阴两虚 入睡卫阳 由表入里
阳亢内热 内热加重蒸津外泄
肌表不固
中医医助问诊话术
问诊话术1.问患者哪里最不舒服?(如果是疼痛需问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如胀痛、刺痛等)2.持续了多长时间?3.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有无诱因?刚开始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不适的部位?4.从症状开始到今天来看病病情有什么发展改变?5.症状开始到今天有没有去过哪家医院或诊所治疗?那边给出什么样的诊断?吃过什么药?接受过什么治疗?(有病历本及化验单检查报告单要求拿出来)6.现在有没有不舒服?什么症状?怎么不舒服法?7.之前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生过什么病?什么时候生病的?有没有动过手术?(如果是妇女应询问剖宫史,人流史。
妇科疾病尤其需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近年动过相关疾病手术的应附有出院记录)8.是做什么工作的?9.精神状态怎么样?平常情绪(心情)怎么样?10.饮食规律吗?有无偏嗜?是否有口干口苦等?饮水量?肠胃怎么样?11.生活起居习惯,有无熬夜?睡眠如何?一般睡多长时间(包含睡眠质量、是否多梦、是否难以入睡、是否易惊醒),(对于失眠、中老年患者问一下有无潮热、盗汗及程度、出汗部位、出汗量)12.大便几天一次?形状成形吗?颜色正常吗?有无干硬、黏滞等情况?小便次数、色质、排尿感?(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13.是否结婚、结婚年龄、有无生育、配偶健康状况14.女性:是否在孕中?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带经时间。
是否规律?月经量(多?少?正常?),有无血块?月经颜色?月经质地(稀?稠?正常?)带下颜色?带下量?带下气味?15.有没有对某些食物或药物等过敏?16.平常有没有怕冷或发热?(若现在有发热情况需测量体温并记录数据)17.有没有其他的头身胸腹、耳目不适?18.一些或与遗传病相关的应询问有无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01 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痰蒙心神、痰火扰神】【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肝血虚、肝阴虚异同】【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肝风内动】02 望诊(一)五色主病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4)面色淡黄而垢【湿】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2)面色㿠白【阳虚】(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2)面黑干焦【肾阴虚】(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二)望目“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1.目神①有神【健康、易治】②无神【难治】2.目色①目赤肿痛【实热】②白睛发黄【黄疸】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3.目形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4.目态(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2)瞳孔散大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5)胞睑下垂①双睑【先天不足、脾肾亏】②单睑【脾虚、外伤】(6)目瞤【风热、邪不泻、血气弱、经失养】(三)望皮肤1.斑疹。
中医疼痛临床诊断【精选文档】
【疼痛临床诊断核查表】疼痛的诊断: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表情、痛态及舌象、肤色等,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程度;闻诊察痛:则凭听觉和嗅觉,闻病人疼痛发出的声音、气味,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特征;问诊察痛:询问病人及陪诊者,以了解痛证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将一般常用的诊断方法。
兹分述如下。
一、问诊的运用问诊察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诱因、病史、特性、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
(一)疼痛的部位1.问身躯四肢部(1)身痛:——周身疼痛,最常见于风寒束表,和阳虚内寒。
若风湿留着肌表,症见身体酸痛或烦痛,肢困沉重,转侧不利;若身体偏于一侧疼痛,多为患侧受邪,气血郁滞于肌腠之间;若全身疼痛如被杖,为外感湿热疫毒;若阳虚内寒,则见周身疼痛而畏寒。
(2)颈项痛:——见于外感、落枕。
若项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太阳经气郁滞;若颈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脉病变;若颈项痛引肩背、腰部,为邪伤肾脏,《内经》称之为“阴痹".扭伤性颈痛,多表现单侧,痛向肩背放射,并有负重感;若颈项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转动时痛剧,其痛可向肩部放射者,又多是落枕。
(3)肩痛:——肩部肌肤疼痛,部位表浅,或牵拉背部,手臂作痛,肩关节活动正常者,为外感风寒,经脉不利所致;肩部筋骨疼痛,部位较深,疼痛剧烈,经久不愈,肩关节活动障碍,局部发凉者,为肩部感受寒湿所致,见于“肩凝证”。
肩部刺痛,经久不愈,则为瘀血阻于肩部经络,或因闪挫扭伤所致。
(4)背痛:—-若上连项颈,板滞不舒,为外感风寒;背部滞痛,部位固定,活动减轻,则为瘀血阻络;若背部疼痛、噫气、叹息、或惊恐不安,为肝胃不和,经气不利,《内经》谓之“风厥证。
”(5)臂痛:——臂部疼痛,遇寒加重,且有重着牵拉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
表现为内侧痛者,为手少阴心经受邪;外侧痛,为手少阳三焦经邪;上臂外侧痛,为手太阳小肠经受邪。
(6)阴股痛:-—即大腿内侧疼痛,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且常连及阴部,若双侧疼痛牵及阴部,常可在肝肾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中出现,多是寒湿为患;若阴股痛始见于一侧,阴股内痛,且起突肿物者,是“疝气"。
《中医诊断学》问诊-疼痛、不适
询问患者机体不同部位疼痛的感觉,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2.病因病机(下表)
类型 病因
病机
特点
因实致痛 感受外邪 气机阻滞, 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
(实痛) 气滞血瘀 气血不畅
痛而拒按
痰食虫积 不通则痛
因虚致痛 (虚痛)
气血不足 脏腑组织, 阴精亏损 经络失养
不荣则痛
多属痛痹、着痹。
冷痛 灼痛
疼 痛 伴 有 冷 感 喜 寒 证 ( 实 、 常见腰脊、脘腹、颠顶、四肢关节等
暖。
虚)
处。
疼 痛 伴 有 热 感 喜 热 证 ( 实 、 常见于咽喉、口舌、胸胁、脘腹、关
凉。
虚)
节等处。
中医诊断学
重痛 疼 痛 伴 有 沉 重 感 。湿邪困阻气机 肢体关节重痛不移,多属着痹;头
主病 实证 虚证 寒证 热证
部位 大腹
小腹 少腹
表现特点 大腹隐痛,喜温喜按 小腹胀满而痛,小便不利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周期而发
少腹冷痛,牵及外阴
背痛
部位
表现特点 肩背作痛
后 背 两 侧 、 或 脊 背痛连项 背部位发生疼痛
脊痛不可俯仰
中医诊断学
主病 脾胃虚寒 膀胱气滞 胞宫气滞血瘀 寒滞肝脉
中医诊断学
部位
表现
主病
周身痛
头 身 、 腰 背 、 四 肢 新病周身痛 感受风寒湿邪,经气
均觉疼痛
不利,属实证
久 病 床 不 起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而周身痛 属虚证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含义 指问头身、胸腹部位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感觉等,以搜集病情资 料的方法。 2.询问方法 有无、特点、兼症等。 3.内容
中医诊断学问诊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痛
“五更泄” (脾肾阳虚,寒 湿内积)
2.便质异常
• (1)完谷不化—脾肾阳虚 • (2)溏结不调—肝郁乘脾、脾虚
下痢脓血—痢疾 • (3)便血 鲜红—近血(痔疮、肛裂)
黑便—远血(消化道出血)
3.排便感异常
• (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 (2)里急后重—痢疾 • (3)排便不爽—大肠湿热、肝郁乘脾 • (4)滑泻失禁—脾肾阳虚 • (5)肛门气坠—脾虚气陷、大肠湿热
成人—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九、问经带
• 妇女生理特点:经、带、胎、产
(一)问月经
• 1.经期异常
• 月经先期:血热、气虚 • 月经后期:血虚、寒凝 •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结、脾肾虚损
• 2.经量异常
• (1)月经过多:热盛、脾肾气虚、血瘀、崩漏 • (2)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
气血两虚 寒凝血瘀 • (3)闭经:血瘀、肝气郁结、脾肾亏虚
• 3.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气血亏虚 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夹血块:寒凝血瘀
• 4.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血亏虚
(二)问带下
• 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 黄带:湿热下注 • 赤白带:肝郁化热
十、问男子
阳痿、遗精、早泄
问小儿
•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遗传病史 • (三)问发病原因
实 火邪 阳热盛-心神被扰 痰热
(二)嗜睡
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
嗜睡
寒肢冷,脉微细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
脾气虚弱---饭后嗜睡,食少纳呆
六、问饮食与口味
中医学四诊
汗粘腻而汗出不畅为湿热证; 先恶寒战栗,然后发热大汗为战汗,多见于热 病邪正交争剧烈,为疾病的转折点。 出汗后预后:
如果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复;如果 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搏急促为邪盛正衰之象。
3、局部辩汗
头部出汗可因阳热或湿热; 额部出汗,冷汗淋漓,伴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
外越的危证; 半身汗出,因痰湿或风湿内阻,营卫不和,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甚则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阴囊汗出而潮湿为肝经湿热。
六、问二便
了解脾胃、大小肠、膀胱的情况,主要问二便的次 数、量、质地、颜色、性状、气味、以及伴随状况。
1、问小便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
伴频为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 、病情轻重及预后等。
(二)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寸口诊脉法: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手
心(君火)
右手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言不清为风痰阻络。
3、呼吸。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为实,热证;声低气微而慢为虚, 寒证。呼吸急促而气弱为元气大伤;呼吸断续为气欲绝。 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中医诊断学-问诊
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细目二问寒热一、恶寒发热——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二、但寒不热——寒证的寒热特征三、但热不寒实热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7℃~38℃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三、但热不寒——潮热三、但热不寒——微热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少气自汗、倦怠乏力血虚发热时有低热面白、头晕、舌淡脉细阴虚发热长期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胸闷、急躁易怒小儿夏季热(气阴不足)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时不治自愈四、寒热往来往来无定时——少阳病往来有定时——疟疾细目三问汗一、自汗与盗汗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自汗与盗汗并见——气阴两虚证二、绝汗——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三、战汗——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四、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手足心汗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运化失常阴汗下焦湿热郁蒸细目四问疼痛一、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二、头痛三、胸痛——心肺四、胁痛——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血瘀阻饮停胸胁五、胃脘痛——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六、腹痛大腹——脾胃小腹——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少腹——肝经◆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肠痹或肠结◆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脏器穿孔◆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结石七、腰痛细目五问头身胸腹一、头晕——肝火、痰、瘀、湿二、胸闷—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三、心悸心胆气虚胆郁痰扰心气虚心阳虚心脉痹阻心阴虚心血不足肾虚水泛心脾两虚四、脘痞五、腹胀腹部时胀时减而喜按——虚证持续胀满不减而拒按——实证六、麻木、疲乏麻木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瘀血疲乏气血亏虚阳气虚衰脾虚湿困细目六问耳目一、耳鸣、耳聋实证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药毒损伤耳窍虚证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实——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虚——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二、目眩实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虚者——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三、目昏、雀盲目昏是指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病因——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细目七问睡眠一、失眠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心肾不交睡后易醒,不易再睡者,兼心悸、便溏——心脾两虚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胆郁痰扰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食滞内停二、嗜睡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脾失健运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一、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燥邪伤津口干微渴,兼发热——外感温热病初期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里实热证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消渴病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阴虚证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湿热证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温病营分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痰饮内停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瘀血内停二、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脾胃虚弱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湿邪困脾二、食欲与食量——厌食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食滞胃脘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湿热蕴脾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肝胆湿热二、食欲与食量——消谷善饥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胃强脾弱二、食欲与食量——饥不欲食、除中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除中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三、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口淡——脾胃虚弱证口甜——口甜是脾胃湿热或脾虚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细目九问二便一、大便异常——便次异常便秘胃肠积热阳虚寒凝气血阴津亏损腹内癥块阻结泄泻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寄生虫寄生于肠道情志失调脾肾阳气亏虚一、大便异常——便质异常完谷不化——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溏结不调——肝郁脾虚所致若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脓血便——湿热疫毒便血——脾胃虚弱、胃肠积热、湿热蕴脾、气血瘀滞远血: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近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内痔、肛裂一、大便异常——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大肠湿热(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湿热内阻(湿热痢疾)排便不爽——湿热蕴结、肝气犯脾,食滞胃肠大便失禁——脾肾虚衰(久病年老体衰,或久泻不愈)肛门重坠——脾虚中气下陷(久泻或久利不愈)二、小便异常——尿次异常小便频数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小便澄清,频数量多,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实证——湿热蕴结、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二、小便异常——尿量异常尿量增多清长量多——虚寒证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消渴病——肾阴亏虚尿量减少小便短赤量少——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尿少浮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二、小便异常——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淋证——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细目十问经带一、经期异常——七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月经先期——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月经后期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虚证)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实证)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二、经量异常月经过多——热伤冲任;气虚;瘀阻胞络月经过少——虚者:精血亏少实者:寒凝瘀阻,痰湿阻滞三、闭经、痛经、崩漏闭经——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为崩,或称崩中来势缓,出血量少者,称为漏,或称漏下热伤冲任脾肾气虚瘀阻冲任四、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黄带——湿热下注、湿毒蕴结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属A.少阳病B.疟疾C.热入血室D.表寒证E.阳明病『正确答案』B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恶寒战栗汗出E.汗冷味淡而黏『正确答案』AA.太阳经B.少阳经C.阳明经D.厥阴经E.少阴经1.两侧头痛属于『正确答案』B2.前额连眉棱骨痛属于『正确答案』C。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篇一: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症瘕积聚要分明。
正文:一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寒冷或发热,有助于诊断寒证或热证。
二问汗:询问患者是否出汗,以及出汗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表证或里证。
三问疼痛:询问患者身体哪些部位疼痛,以及疼痛的性质,如刺痛、掣痛、酸痛等,有助于诊断疼痛证。
四问便: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燥或溏泄,小便是否不利或短赤,有助于诊断便秘、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
五问饮食:询问患者是否喜欢吃什么东西,以及饮食是否正常,有助于诊断胃病、肝病等。
六问胸: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心胸憋闷或疼痛,有助于诊断心肺等疾病。
七聋八渴:询问患者是否耳聋、口渴,以及是否有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诊断耳聋、口渴、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疾病。
九问旧病: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病史或疾病,有助于诊断其他疾病或旧病复发。
十问因: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如劳累、饮食、情绪等,有助于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问诊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医生认真询问、细心分析,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拓展:上述问诊十法口诀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问诊非常注重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篇二: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可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
如果患者感觉发热明显,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如果患者感觉寒冷明显,说明病情较严重,需要注意保暖和药物治疗。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的情况,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出汗较多,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汗较少,说明病情较轻,可以采取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
中医诊断学-史上最全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学-史上最全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部⾆诊专著《敖⽒伤寒⾦镜录》、第⼀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般内容A.⼀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活史(习惯):⽣活经历、饮⾷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复发。
(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问歌》(明 · 张景岳)⼀问寒热⼆问汗,三问头⾝四问便。
五问饮⾷六问胸,七聋⼋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语告⼉科,天花⿇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脘腹、⽿⽬、饮⾷⼝味、睡眠、⼆便、妇⼥。
问寒热①恶寒:病⼈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近⽕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体温升⾼或体温正常,全⾝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但感畏寒⽽⽆发热。
特点:病⼈常⾃觉怕冷,但加⾐近⽕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但感发热⽽⽆怕冷感觉。
见于⾥热证。
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注: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积久郁化热问汗:阳⽓蒸化津液,从⽞府出于体表者。
表证辨汗:风寒表实、风寒表虚、外感热邪⾥证有汗——阳⽓虚,阴虚,⾥实热,亡阴、亡阳;⾥证⽆汗——阳虚或津⾎亏虚。
【七版】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问疼痛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中医诊断学-问诊精华总结(附诊断歌诀)问头⾝(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髓,髓聚⽽为脑。
中医诊断问头身胸腹疼痛不适
下载后 可窜痛胀闷为气滞,刺痛为血瘀。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目眩,烦呕等为少阳证。 5.脘腹痛 一般讲暴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按之痛剧或拒按多 实;久痛,食后痛减,隐隐作痛,无固定部位,喜按,按之痛减多 虚。 (1)胃脘痛:疼痛喜暖恶冷,口吐清水,遇冷加重为胃寒;反酸 口渴喜冷饮为胃热;按之痛减,得食痛减,属胃虚;痛如刺,痛处 不移,或有包块为血瘀。胃脘胀满,恶食嗳腐,为宿食停滞。胃热 便黑为胃脘痈。 (2)腹痛:痛在脐周,得热则减,遇冷则甚,喜温喜按属虚寒; 绕脐而痛,乍痛乍止,痛时起包块,异食为虫积痛。腹痛而胀,拒 按,便秘,喜热,为实寒痛;痛而喜冷恶热,口渴舌燥,属实热痛 ;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日轻夜重,或有积块,舌有瘀斑,为 血瘀痛;痛无定处,痛而胀,时减,为气滞痛;腹痛发热,下痢脓 血,里急后重,为湿热实证。 (3)少腹痛:胀满而痛,多属肝郁气滞;刺痛或痛甚于胀属血瘀 。 (4)小腹痛:疼痛硬满,小便不利,属膀胱蓄水;小便自利属下 焦蓄血。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诊断 问头身胸腹疼痛不适
01
问清部位、性质、时间 《景岳全书·传忠录》曰:“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 1.头痛 (1)部位:后头痛连及项背属太阳经,巅顶疼痛属厥阴经,前额 连及眉棱骨痛属阳明经,侧头痛属少阳经,头痛连齿属少阴经。 (2)性质:《医学入门》曰:“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头 痛无休止,疼痛剧烈,伴发热恶寒是外感;时痛时止,或绵绵作痛 ,多为内伤;劳累后加重多属气虚;头痛隐隐,兼烦热为血虚;头 痛沉重为痰湿;头痛如裹为湿困。头目眩晕,兼耳鸣,多属肝阳头 痛;若兼心烦目赤,口苦易怒,为肝火头痛。 (3)时间:上午头痛多属气虚,下午头痛多属血虚,白天头痛多 属阳虚,夜间头痛多属阴虚。 2.身痛 全身酸痛,兼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 足;腰痛酸软发冷,为肾阳虚;腰痛无冷感,兼有咽干耳鸣等是肾 阴虚;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酸麻,或关节肿胀沉重多属痹证 。 3.胸痛 胸痛发热,咳吐脓血或黄脓痰为肺热或肺痈;胸痛潮热,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为肺痨;久病胸痛,痛彻肩背,反复发作, 剧则面唇青紫,为胸痹;胸痛如刺固定不移,属血瘀。
中医学《十问歌》“问疼痛”——疼痛部位
中医学《十问歌》“问疼痛”——疼痛部位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于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一、头痛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如前后、两侧及顶部等)疼痛的症状。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足阴肝经亦上行于头,与督脉相交,其他阴经也多间接与头部相联系,故根据头痛的部位,可确定病在何经。
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者,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者,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行于头侧部,故头两侧痛者,病在少阳经;足厥阴肝经系目系,与督脉络于颠,行于颠顶部,故颠顶痛者,病在阴经等。
头痛有虚实之分。
凡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或瘀血、痰浊、郁火、阳亢、积、生虫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凡气血阴精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致者,多属虚证。
临床应根据病史、兼症及头痛的性质,辨别头痛的原因。
二、胸痛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
应根据胸痛的具体部位、性质和兼症进行鉴别。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痛引肩臂者,多因痰、瘀等邪阻滞心脉所致,可见于胸痹等病。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多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可见于厥心痛(真心痛)等病。
胸痛,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伤肺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胸痛,喘促鼻扇,壮热面赤者,多因热邪壅肺,可见于肺热病等病。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壅肺,腐肉成脓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胸胀痛、窜痛,太息易怒者,多因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者,多因跌打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痛者,多因气结痰凝血瘀,经气不和所致,可见于胁肋痛等病。
此外,肺癌、胸部外伤等,亦可导致胸部疼痛。
三、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
由于两胁为足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肝胆又位于右肋部膈下末肋之内,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中医诊断学闻诊问诊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热势较高, 常于日 晡之时(即申时, 为下午3~5时)明 显
身热不扬(肌 肤初扪不觉热, 扪之稍久即感 灼手), 午后 尤甚
午后或入夜低热, 自觉其热自骨内向 外蒸发
阳明腑实证, 因 邪热入里, 与胃 肠糟粕互结
湿遏热伏, 热 在湿中, 难以 透达
阴液亏虚,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情资料
起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环境安静, 聚精会神 态度和蔼, 激发信心 语言通俗, 慎用术语 重点全面, 系统全面 必要提示, 避免暗示
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
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地、常住
问
地、单位等
诊 主诉: 包括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的 现病史: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情况
肺或痰浊痹阻心脉 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 难于忍受—瘀
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阻闭 或凝滞气机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掣痛(引痛、彻痛)—疼痛而有抽掣牵引感 —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
痠痛—疼痛伴有痠楚不适感—风湿侵袭, 气血 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 组织失养
隐痛—痛势较缓, 尚可忍耐, 绵绵不休 虚证
喘: 呼吸困难,气息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分为实喘和虚喘。
哮: 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声高断续,常时 发时止,缠绵难愈。内有痰饮宿疾,复感外邪 而引动伏痰而发。
短气: 呼吸急促,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气 虽急而不伴痰鸣,似喘而不抬肩。虚证: 肺气 不足或元气大伤;实证: 痰饮、气滞、瘀血阻 于胸腹。
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肾精亏虚
四、问头身胸腹 (二)胸闷
中医诊断新编五中诊问诊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 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
外感表证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 争则发热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四、问既往病史: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络所致
瘀血、结石、
问疼痛的性质 虫积等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
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
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
因肾虚
(二)问疼痛的部位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阳加于阴谓之汗”
《素问·阴阳别论》
(一)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自汗: 盗汗: 大汗: 战汗: 黄汗:
气虚或阳虚 阴虚或气阴两虚 里热证 亡阳证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湿热交争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头痛Headache
• 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及顶部疼痛。由于手 和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故“头为诸阳之会” 。 足厥阴肝经上行于头与督脉相交,其它阴经也多间接与头 部联系。根据头痛部位,可确定病在哪一经。
• 大腹-脐以上-脾胃 • 小腹-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 少腹-小腹两侧-足厥阴肝经 • 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冷为热,喜热为寒。 • 胀痛无定处-气滞 • 刺痛不移-血瘀
6、背痛Backache
• 背痛指背脊、肩背部疼痛。
7、腰痛Lumbago
• 腰痛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腰部中间为 脊梁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故称“腰为肾之 府”。
• 4、固定痛Fixed pain,痛处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固定疼 痛,多属瘀血所致;肢体关节处的固定疼痛,多因寒湿或 湿热阻滞所致,多见于痹病(着痹)。
5、冷痛Cold pain,痛有冷感而喜暖。腰脊、脘腹、巅 顶及四肢关节(寒痹)等处,属寒证。因寒邪侵袭属 实寒证;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属虚寒证。 6、灼痛Burning pain,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咽喉、口舌、 胁肋、脘腹、关节等处,属热证。多因火热之邪窜扰 经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 7、绞痛Colicky pain,痛剧如刀绞割。多因有形实邪闭 阻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心脉痹阻所致的“真心 痛”,结石阻塞尿路所致的腰腹痛等。 8、隐痛,痛势不剧,但绵绵不休,多因精血亏损,阳 气不足失于温养。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9、重痛Heavy pain ,痛而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 所致。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等部位,而头部重 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第四章 问诊 Inquiry examination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 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 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 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三、疼痛Inquiring about pain
•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机体各个 部位都可发生疼痛,且导致的原因很多,如感受 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等,阻 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不 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病;若因气血不足,阴精 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属因虚 而致痛。
• 问疼痛,应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 间、喜恶等。
(一)问疼痛性质Inquiring the nature of the pain
• 1、 胀痛Distending pain ,痛而且胀的感觉。气滞作痛特点。 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 证。而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证。
9、周身痛General pain
• 周身痛是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 痛。临床应注意询问发病时间,了解病程 长短。一般新病周身痛,属实证,感受风 寒湿邪居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 则属虚证,为气血亏虚,失其荣养所致。
• 2、刺痛Stabbing pain ,痛如针刺,为瘀血致痛的特征。以 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多伴痛处固定、拒按等。
• 3、窜痛Migratory pain,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若胸 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多因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 痛而游走不定者,又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行痹)。
• 临床应注意结合疼痛的性质和兼症进行辨 证以外,一般进食后痛势加剧者,多属实 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喜按 为虚,拒按为实。
腹部区位图
5、腹痛 Abdominal pain
• 腹痛,包括大腹、小腹、少腹部疼痛。 腹痛问诊 与按诊密切配合。首先查明疼痛的确切部位,判 断病变所在脏腑。然后结合疼痛性质及兼症,来 了解致疼痛的原因,以辨病证虚实。
10、闷痛 指疼痛带有满闷或憋闷的感觉。常见于胸 部,多因痰浊阻肺,或痰瘀阻滞心脉,气机不畅所致。 11、酸痛 指疼痛伴有酸楚不适感。常见于四肢、腰 背的肌肉、关节等处,多因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 也可因肾虚组织失养。 12、掣痛 指疼痛而兼牵掣感,往往一处痛而连及它 处,也称引痛。多因邪气阻滞,筋脉不通,或筋脉失 养。如:心脉痹阻不通所致之胸痛彻背。 13、空痛Empty pain,痛有空虚之感,多因气血、精髓 亏虚失养。
2、胸痛Chest pain
• 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由于胸居上 焦,内藏心肺,所以胸痛多为心肺病变。 问诊时应分辨胸痛的确切部位。然后再进 一步了解疼痛的性质及兼症,综合分析引 起胸痛的原因。
• 血瘀心脉-虚里憋闷,痛如针刺 • 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脓血痰-热毒壅肺
3、胁痛Hypochondriac pain
除上述各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各有其病 因、病机外,总括规律是:
凡新病,病势较剧而拒按者 ── 多属“痛则不痛”的实证
凡久病,病势较缓而喜按者 ── 多属“不荣则痛”的虚证。
(二)问疼痛部位
• 由于机体的各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 系,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了解病 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后头痛连项-太阳经 • 两侧头痛-少阳经 • 前额眉棱前头痛-阳明经 • 巅顶痛-厥阴经 •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无论外感、内伤,虚实诸证,均可
导致头痛。通过询问头痛的性质及兼证,可了解导致头痛 的原因,作为辨证的依据。
• 头部空痛、隐痛:虚证;头部胀痛:气滞、肝阳上亢或肝火;头部刺 痛:血瘀:头部重痛:湿邪、肝阳上亢或肝火
• 胁痛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两胁为足 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部位, 肝胆又位居于胁部,则胁痛多与肝胆病变 有密切关系。
4、脘痛Epigastric pain
(Upper abdomen pain)
• 脘痛是指胃脘部疼痛。由于胃受纳腐熟水 谷,以和降为顺,多种因素易引起胃失和 降,致胃腔疼痛。
• 腰脊或腰骶部疼痛,多属寒湿痹病、或为瘀血阻 络、或由肾虚所致。腰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 虚。
• 临床常结合按诊,询问病人腰部两侧有无叩击痛, 作为肾病诊断的重要指征。
8、四肢痛Pain of the limbs
• 四肢痛是指四肢、肌肉、筋脉等部疼痛, 多因风寒湿侵袭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受 阻所致。亦有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达四 肢而作痛。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多属 肾虚,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