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谚语中的中医药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民谚中的中医药文化
摘要:谚语,蕴藏着民间广博的智慧和经验,医学谚语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莫大的贡献。对其挖掘、整理、甄别,将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的一部分,从而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民谚医学谚语中医药文化
一、谚语及福建谚语
1.谚语及其特点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炼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意义的定型化语句。我国谚语产生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历代对其内涵多有释义,常与俗语、俗谚、传言、俚谚交错混称,《尚书•无逸》:“俚语曰谚”。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谚,直语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1】《辞海》将谚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就使用群体而言,谚语属民间语言而非上层的“雅言”,它是民众口头创作,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现成句”,具有口语化和俚俗性的语体风格,用词俚俗,朗朗上口,一听就懂,易于理解、记忆、传承。谚语或语调整齐,或节奏参差,韵律和谐,往往使人见而生快,富有美感,加之大都运用比喻、双关、谐音、借代、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显得生动活泼,摇曳生姿。
就内容而言,谚语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被称为“语言精华,智慧之花”;多为一至两句,少数三句以上,短小精悍,高度概括民众生产、生活经验或感受,凝聚世世代代前人的智慧精华,往往成为民众为人处事的生活指南。
2.福建谚语及其特点
千百年来,福建民间传承着丰富的谚语,成为当地民众的知识总汇和大百科全书,蕴藏着福建民间广博的智慧和经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千百年来福建人民的信念、志向、追求与体会。因福建方言复杂多样,使得其谚语丰富且精彩;而当地多元、丰厚的文化沉淀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特点,造就福建谚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二、福建谚语中的中医药文化
医药、卫生谚语是民间谚语中的一种。它也是广大群众在生活斗争实践中得出来的一个简单的经验总结的谚语,说出含义很深的哲理,阐明一种观点,说明一个问题,从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发挥出较强的生命力,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2】如广为流传的“笑口常开,青春
常在”、“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有静有动,无病无痛”、“干干净净,吃了没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医药、卫生谚语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1.福建谚语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1)传承、普及中医药知识
养生保健、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医患关系认识等都属于中医药文化的范畴,它们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智慧。将这些医药经验、常识浓缩成谚语,易于记忆、易于传播,方便在民众中的推广和普及。福建谚语中的中医药知识丰富而且流传广泛,它具有如下的特色:
第一,将抽象的医药知识凝练为通俗易懂的谚语。福建各地都有饮茶习俗,积累了许多关于茶的保健及药用功能的经验,有关茶的谚语也相当多,且高度精炼地概括了茶的功效。如“茶叶杂路用:治病、止渴、提精神”;“茶水喝足,百病皆除”、“吃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耙”。在宁德、龙岩,人们认为茶能抑制口腔细菌的滋生,还能坚齿防烂牙,故有“常喝茶,少烂牙”、“清明茶,好疗牙”等谚语。“茶能化百毒”、“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在福建,人们认为茶叶有一定的抗菌解毒、消食下气,通利肠胃、醒酒解醉、提神醒脑等功效语。针对喝茶的浓淡对人体的影响不一,故有“浓茶凉酒最伤身”、“清茶淡茶,长命百岁”等谚语,强调饮茶应以清淡为主,过浓的茶会伤及脾胃,使人瘦弱;同时茶应热饮,才能对养生有益,“吃茶伤胃养眼,吃椒养胃损眼”,也指出喝浓茶伤害胃气,以及茶有明目、清头目的作用。福建茶谚浓缩了茶叶的上述功效,将这些较为抽象的医药知识总结为短小精悍的谚语,指导人们日常保健。【3】
第二,谚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促进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传承。用词俚俗,生动活泼,具有比喻、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是福建民谚的鲜明特点,加之有诗歌式的言语,富有韵律,更使富有科学性的专业知识显得生动、简洁,便于记忆,易为民众理解接受,便于口耳相传。如“打石看石纹,医病看病根”、“贪吃贪睡,添病减岁”、“烟酒不离嘴,跑断医生腿”、“小时乱进补,老来要吃苦”、“树高易折,人高易驼”,这些反映中医药知识的谚语用各地方言读来,朗朗上口,深受民众的喜爱,代代相传。
第三,作为医药经验而广传于民间。如“头道参,二道茶”;“鼻孔唔通,食花子大葱”,大葱可以治疗感冒鼻塞症状;“人怕出名,病怕无名”;“甜药主温,苦药主寒”。还有一些疾病谚语因其语义具有规律性、普遍性成分,民众一般多使用其引申、比喻义,从其来源来看,仍源于民众的疾病经验。如“捡药三年会行医”,本言长期接触药物的人因了解药物的功效
久而久之就会行医,后比喻长期耳濡目染的人易于掌握知识;“拍石看石纹,医病看病根”,就如打石头要看石头纹理一样,治病也要找到病的根源所在,由此比喻从根源着手,有益于事情的解决。
总之,福建民众通过谚语的形式,将积累的丰富的中医药知识沉淀于其中,使福建谚语成为福建民众中医药知识的宝库;而谚语自身的特点促使抽象中医药知识易为福建民众接受与传承,又成为传播中医药知识的工具之一。
(2)具有浓郁的地域性
福建地处东南,山多水急,燠热多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之在长期的自然经济情况下,境内各地缺乏交流,使得福建的方言多样,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源自中原的中医药在福建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福建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各种民俗的影响,从而具有浓郁的个性化特征。从福建中医药谚语中可以窥视出这一特征。
①直接陈述了当地民众的医药习俗。
福建各地均反映岁时节令的医药习俗谚语。如“清明茶,好疗牙”、“三天前是宝,三天后是草”,清明茶有坚齿防烂的功能;“午时草入药,过时草无益”、“端午洗草,人不老”,每逢端午节午时福建百姓有采草药洗浴的习俗,到郊区采摘“午时草”煎汤给小孩洗澡,同时煮太平蛋给小孩吃,可有消毒、美容等功效。
②融入了当地的事件、文化传说,富有地方文化色彩。
传明代,有位悬壶济世的名医蒋际酉,他是历史名人蒋德璟相国的叔父,他的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获得邻里乡亲的称赞。有一次,蒋际酉医生出诊途中,遇上出殡人群,护棺者是位衣衫褴褛的青年人。呼天抢地扶灵痛哭,令闻者心酸见者动容,窥见那具棺木用旧床板草率钉成,缝隙处处,而且有鲜血沿缝隙往外流,引起蒋医生的莫大惊异,既已死亡何来殷红血液出现,细听家属哭诉“妻子怀孕十个月,难产激痛,因家贫无法就医,死得好惨呀!”令人疑惑是人死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凝固,眼见鲜血不断外滴,实在有违常理。霎时间推测,可能是产妇难产失血过多且有激痛,导致休克昏迷不省人事,误为死亡。
人命关天,怎能袖手旁观,蒋医生不顾讳莫如深的开棺大忌,严肃提出开棺查究竟。尽管开棺是民俗大忌也是封建法制所不容,医者父母心,坚持再三解释开棺查验的必要,才有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为了救人于危难,抛开一切私心杂念,自愿接受最大的考验,家属及众乡亲终于接受开棺。蒋医生全神贯注反复查验,发现瞳孔并无散大,呼吸心跳微弱,但无完全停止,皮肤不冰冷且有微温,诸多征象都显示产妇绝非已死亡,而是处于奄奄一息状态。
在这生死存亡千钧一发的关头,蒋医生沉着处理,迅即取出银针对准穴位强度刺激,用力指压人中、内关、太阳等穴位,瞬间,产妇微微颤动,轻轻呻吟渐渐苏醒,双眼微开,随后胎动再次出现,终于完全清醒过来,趁着一阵胎动用力催生,可喜胎儿哇哇堕地,母子化险为夷,两条宝贵的生命在危难中逃出生天。蒋医生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抹掉额上豆粒般的汗珠,众人见状雀跃欢笑,大呼奇迹、奇迹,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先生缘,主人福”呀!(文献来源:《泉州俗语故事》,作者:傅孙义)
一句颇俱哲理的民间谚语“先生缘,主人福。”源自于此,流传至今。“先生”是当地对医生的的称呼,主人即病人家中的主事人,谚语意为:学有专长的医生与病者家里的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