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料整编规范
地下水资料整编规范
地下水资料整编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183-96地下水监测规范Regulation for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1996-10-31发布199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次1总则2井网规划与布设3测验4资料整编5地下水动态报告附录A监测井基本情况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B基本监测井的编码附录C地下水监测原始记载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D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E地下水基本监测井(站)分布图编制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地下水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监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
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水利建设规划和为抗旱、除涝、治碱提供设计依据;为地下水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为了统一地下水监测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行业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基本监测井网和统测井网的井网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试验成果报告的要求,另行制定。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也可供南方地区参考。
1.0.3在不与本《规范》相抵触的原则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意见。
1.0.4与地下水监测工作有关的气象、水文、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等项监测,应遵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
1.0.5本《规范》的用词用语说明以及采用的各项因素的单位和取用位数的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1.0.6本《规范》采用国家标准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中给出的有关术语,还应用下列术语:(1)含水层顶板,指含水层的上部界面。
《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编制说明)《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一)编制目的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二)规范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我省出台的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或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
2、研究背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支撑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的特点,是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地下水超采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持续缺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保持我省城市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开展全省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依托新技术,新科技提高地下水调查评价水平,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因此开展河南省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重要和迫切的战略任务。
3、可行性分析⑴地下水资源方面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充分的理论体系支撑。
⑵可操作性强,符合政府、用户等各方利益要求。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一)任务来源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号)文件内容,将《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列入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
项目编号:20193110004行业主管: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技术归口:河南省地质勘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二)编制原则1、科学可行原则既尊重科学,又结合实际与文献资料,并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本标准具有实际操作性,可行性。
水利普查档案整编细则
水利普查档案整理规范——“简化整理、深化检索”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水利普查档案属于水利科技档案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普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我们重点讲解水利普查档案整理规范。
一、归档文件材料整理原则(一)水利普查文件材料应按“卷”进行整理,每卷厚度以不超过20MM为宜。
在案卷整理工作中,应注意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解释:20MM大约就是200页。
(二)成册、成套的科技文件可保持其原有形态。
解释:原来出现过机械掌握,拆开,从新装订的现象,原有形态可以保持,不必拆开从新线状。
(三)精装和平装等书本式文件材料自成一卷的,可保持原状;在每件科技文件材料的右上角注明档号,但仍要编制“卷内目录”和“备考表”。
解释:卷内目录——登录案卷内文件题名及其特征并固定文件排列次序的表格,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前。
备考表——卷内文件状况的记录单,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后。
用以对盒内归档文件进行必要的注释说明,备考表上设置的项目包括盒内文件情况说明、整理人、检查人和日期。
档号——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实体的用以固定和反映档案排列顺序的一组代码,档号是存取档案的标记,并有统计监督的作用。
如:SP1—1—1(SP1代表水利普查,1代表管理类文件,1代表管理类第一卷)档号编制原则:1唯一性原则档案室内档号应指代单一。
不同编号对象应赋予不同代码,一个代码只表示一个编号对象。
2合理性原则档号结构必须与室藏档案的整体分类体系相适应。
3稳定性原则档号一经确定,一般不应随意改变。
4扩充性原则档号必须留有适当的递增容量,以便适应不断扩充档案的需要。
5简单性原则档号力求简短明了,以减少代码的差错,节省存贮空间,提高处理效率。
(四)散装的图纸可不装订,在每张图纸的右上角(或适当的位置)注明档号;一套图纸一个档号,但在一套内每张图纸的案卷流水号后面应用小括号注明“几分之几”,解释:如:SP1—2—2(1∕3)(SP1代表水利普查,2代表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类,2代表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类第二卷,(第二卷可能是遥感影像图、地图、地形图、数字线划图,(1∕3),共有三页,三页当中的第一页)。
规范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与规划编制解读2021年地下水管理条例PPT资料教育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第一章 总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街上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此时,小街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则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调查与规划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 射穿薄 雾,街 上便迎 来了一 个温馨 的晨。 此时, 小街的 一切都 笼罩在 柔和的 晨光中 。
水电工程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规范
水电工程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文资料的整编内容、整编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保证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质量的有关技术措施。
制定了水文资料整编图表和整编说明表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类水文、水位、降水量、蒸发量站的水文资料整编、审查和复审。
二、基本要求
1、整编工作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整编开始前,收集考证资料、原始资料、水文调查资料、历年整编有关情况以及测验工作中的有关分析图表和文字说明。
(2)着重检查测验、计算方法及实测成果的合理性。
抽查一定数量的计算内容,必要时作全面审查。
(3)根据测站特性、整编项目的测验情况,合理选用整编方法。
2、在整编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测验情况,对资料中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做到推算方法正确,符合测站特性。
对整编成果应进行合理性检查,以分析研究各水文要素的变化规律,使成果合理可靠。
三、整编内容
根据资料的来源和整编成果的类型,水文资料整编可分为说明资料、基本资料和调查资料整编。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地质勘察工程而言,地下水的存在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护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地质勘察工程中必须遵守一系列的地下水治理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这些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下水保护区划的设置在地质勘察工程中,为了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根据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合理的地下水保护区。
地下水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限制某些活动的区域。
根据地下水的特点和工程需求,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下水保护区,例如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
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后,必须严格控制在该区内的开发和利用活动,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和过度抽取。
二、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地下水的监测与评价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地下水井位、水位、水质和水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监测的内容应包括地下水井位观测、水位观测、水质监测和水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可以判断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三、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的管理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根据工程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方式。
开发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开采量进行,避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短缺。
同时,对于地下水开采后可能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地下水污染是地质勘察工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了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潜在污染源的监管,特别是在地下水保护区内,严禁排放有害物质。
其次,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地下水污染事件。
另外,可以采用合适的水源地保护措施,例如建造隔离层、地下堰等,在源头上进行防治。
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
附件3地下水环境监测年度报告编写内容及要求前言简要论述报告编写目的、原则、依据、使用的资料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一、地下水监测状况说明本省(区、市)地下水监测体系状况,部门之间地下水监测网之间的关系,国家级与省级地下水监测点的作用,监测站网分布、变化、控制程度等,对监测质量进行评述。
按地(市)级行政区,对地下水监测站网基本情况进行列表统计。
二、地下水补给1、大气降水介绍大气降水情况,通过多年降水量比较,给出本年度降水水平评价(特枯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特丰年)。
2、地下水补给论述大气降水及其它地下水补给源的时空分布,给出年度地下水补给量,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
三、地下水开发利用1、地下水开发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位,按不同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分别统计区域地下水开采量、集中供水水源地个数及开采量,说明地下水开发情况。
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本年度地下水开发的特点与变化情况。
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开采程度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2、地下水利用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位,说明地下水利用情况。
按不同用途(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生活与其它用水),分别统计地下水利用量及其在总开采量中所占的比重。
与以往年份比较,说明本年度地下水利用的特点与变化情况。
按不同用途对地下水利用量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四、地下水水位与开采漏斗1、主要城市水位与降落漏斗论述城市(副省级以上及地市级城市、重点县级市与国家大中型企业)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水位变化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变化情况,划分地下水位变化类型(强上升:地下水位升幅≥3米、中等上升:地下水位升幅1.5-3米、弱上升:地下水位升幅0.5-1.5米;强下降:地下水位降幅≥3米、中等下降:地下水位降幅1.5-3米、弱下降:地下水位降幅0.5-1.5米;基本稳定:地下水位升、降幅度在0.5米以内),评价水源地开采潜力。
对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升降幅度与漏斗面积进行排序,绘制排序图。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水利(水务)局,省水文局:现将《山东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水利厅2020年6月29日山东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水文资料管理,提高水文现代化服务水平,促进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时效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文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规定的地下水水文资料是指列入省水文机构整编范围的资料,其它地下水水文资料的整编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地下水水文资料实行行业统一质量管理,未经省水文机构质量审核的资料,不得参加年鉴汇编。
第五条省水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省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汇编及年鉴刊印;检查指导各市地下水水文资料的整编、汇编工作;组织对全省地下水水文资料的复审及质量评定。
第六条设区的市水文机构负责组织与协调本市所辖区域内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汇编以及质量评定等工作,并对本市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质量负责。
第七条由设区的市、县(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地下水监测站监测资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及时向同级水文机构汇交,并对所汇交资料质量负责。
第八条地下水水文资料整编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按《山东省地下水资料整编规定》执行,本办法有另行规定的,执行本办法规定。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地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前⾔1总则 (4)1.1适⽤范围 (4)1.2引⽤标准 (4)1.3术语 (4)2 地下⽔监测点⽹设计 (7)2.1监测点⽹布设原则 (7)2.2监测点⽹布设要求 (8)2.3监测点⽹(监测井)设置⽅法 (8)2.4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 (9)3 地下⽔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2)3.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12)3.2采样技术 (12)3.3地下⽔采样质量保证 (15)3.4地下⽔现场监测 (15)4 样品管理 (17)4.1样品运输 (17)4.2样品交接 (17)4.3样品标识 (20)4.4样品贮存 (20)5 监测项⽬和分析⽅法 (20)5.1监测项⽬ (20)5.2分析⽅法 (21)6 实验室分析及质量控制 (22)6.1实验室分析基础条件 (22)6.2监测仪器 (23)6.3试剂的配制和标准溶液的标定 (23)6.4原始记录 (23)6.5有效数字及近似计算 (24)6.6校准曲线的制作 (25)6.7分析结果的表⽰⽅法 (26)6.8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27)6.9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0)7 资料整编 (31)7.1 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 (31)7.2绘制监测点(井)位分布图 (31)7.3开发地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1)7.4监测报表格式 (32)附录A(规范性附录)⽔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37)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监测分析⽅法 (39)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差 (44)前⾔依据《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条“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建⽴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和《中华⼈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地下⽔环境监测,掌握地下⽔环境质量,保护地下⽔⽔质,防治地下⽔污染,以保障⼈体健康,特制订本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代替 HJ/T 164-2004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设、环境监测井建设与管理、样品采集与保存、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资料整编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区域层面、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污染源及周边等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的长期监测。
其他形式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88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168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DZ/T 0270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DZ/T 0308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SL 58水文测量规范RB/T 21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地下水 groundwater地表以下饱和含水层的重力水。
3.2潜水 ph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13.3承压水 confined water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水。
3.4水文地质条件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成等条件的总称。
3.5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基本表格式样及年鉴刊印要求、通信规约和蓄变量计算方法
附录D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基本表格式样及年鉴刊印要求D.1 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表式样及填表说明D.1.1 地下水监测站基本情况考证成果一览表,应按附表D.1.1格式填写。
D.1.2地下水水位逐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2格式填写。
D.1.3 地下水水位五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3格式填写。
D.1.4地下水水位十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4格式填写。
D.1.5地下水水位年特征值统计表,应按附表D.1.5格式填写。
D.1.6地下水统测站水位统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6格式填写。
D.1.7地下水水位逐次自动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7格式填写。
D.1.8 地下水水温逐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8格式填写。
D.1.9地下水水温五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9格式填写。
D.1.10 地下水水温十日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10格式填写。
D.1.11地下水水温年特征值统计表,应按附表D.1.11格式填写。
D.1.12地下水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及方法目标检出限值表,应按附表D.1.12格式填写。
D.1.13地下水水质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13格式填写。
D.1.14 地下水水质特征值年统计表,应按附表D.1.14格式填写。
D.1.15地下水开采量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15格式填写。
D.1.16泉流量监测成果表,应按附表D.1.16格式填写。
D.1.17地下水开采量(泉流量)逐日平均流量表,应按附表D.1.17格式填写。
表D.1.1 地下水监测站基本情况考证成果一览表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旗、区)表D.1.8 地下水水温逐日监测成果表表D.1.9 地下水水温五日监测成果表表D.1.10 地下水水温十日监测成果表表D.1.11 地下水水温年特征值统计表表D.1.12 地下水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及方法目标检出限值表表D.1.13 地下水水质监测成果表表D.1.14 地下水水质特征值年统计表表D.1.15 地下水开采量监测成果表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旗、区)表D.1.16 泉流量监测成果表表D.1.17 地下水开采量(泉流量)逐日平均水量表D.2 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表填制说明D.2.1 当同一页次、同一列的数值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只写出最上部出现的数值,其下各数值可只写小数,但小数的位次应上下对齐。
1-全国地下水调查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资料搜集与整理技术要求
1 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项目所属工作内容对以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2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内容及资料整理的格式。
1.3 对以往资料的整理分析,要基本达到初步建立地质结构模型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数据要求,能够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初步划分区域地下水系统,初步建立地质结构模型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并能提出需要补充开展调查、勘察和研究的重点地段,以及所需要开展的重点调查内容,使新投入工作量的布设有充分依据。
1.4 本技术要求可供其它相关项目参照执行。
2 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基本原则2.1对以往资料整理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充分利用资料整理分析按照总体设计思路,重点突出各类钻孔、水化学分析、地下水动态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等用于动态评价的主要数据信息,也要兼顾环境地质问题、气象水文资料、社会经济信息等影响和制约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其他信息。
2.2资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相融合资料整理通过规范化,实现信息化。
在资料整理技术要求编制中,同时结合数据库结构设计和多库连接结构与检索机制的便利性。
为构筑动态评价平台和今后的数据源扩充做好数据结构设计。
2.3以往资料整理与新投入调查获取资料相兼容数据整理利用的技术要求力求与项目工作内容投入的补充调查和专题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内容、结构相兼容,保证信息化评价平台对新老资料的兼容性。
2.4充分利用已完成资料整理分析和信息化成果对于已经初步实现数据库管理的区域信息和区域空间信息,如:钻孔数据库、地质图数据库、水文地质图数据库、水质数据库等资料整理和信息化成果,要充分利用,通过格式转换纳入本项目建立的动态评价平台。
3 以往工作程度搜集与整理3.1目的统计以往工作区水文地质勘探与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与完成的工作量,从而为科学布置本次补充调查与勘探工作服务。
3.2基本要求(1)1955年以来的调查区相关资料的统计。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规范利用,地下水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地下水,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开发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开发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规范。
1.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的必要性地下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开发量不断增加,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可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并预防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的原则2.1 合理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是指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下水补给和保护,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开发原则包括确定合理的开采量、合理的抽水井布局和合理的开采方式等。
2.2 保护优先原则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优先保护地下水资源。
保护优先原则包括建立监测系统,实施地下水资源量和质量的监测,加强污染源控制和治理,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
2.3 综合管理原则综合管理原则是指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机构、分配和调控开发指标等。
3.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范的内容3.1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前,需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包括地下水储量、水质和补给状况等。
调查评价结果将作为地下水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的依据。
3.2 地下水资源开发指标的划定地下水资源开发指标的划定是指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开发量、开发深度和开发区域等指标。
划定合理的开发指标可以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3.3 地下水开采方式和技术规范地下水开采方式和技术规范是指在开采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地下水 规范化操作指南
地下水规范化操作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矿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煤矿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1
煤矿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
提供制度 制定部门:某某单位
时间:202X 年X 月X 日
封面
页
煤矿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为规范本单位生产生活及工作次序,确保本单位相关工作有序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煤矿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望本单位职工严格执行!
1、凡在采掘生产过程中,地质及水文地质复杂地段以及威胁安全生产的地质问题,如透峒、揭煤、突水,应由科长、分管副科长、主管工程师安排地质、测量及水文人员集体会审,会审意见报矿总工程师与有关技术部门。
2、地测防治水人员务必坚持资料按期会审制度,研究有关地质、测量及水文地质疑难问题。
3、地测防治水图纸资料须填写登记,设置专柜归档,有目录索引,借阅图纸资料须经管理人员同意并办理登记、归返手续。
4、提供地测防治水资料由施工单位与设计技术部门,以委托书方式,经分管副总批准,地测科科长签字认可后按《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规定的内容与时间提供。
5、提供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等地质资料可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内容规范提供。
某某单位(人)
2
202X年X月X日
3。
地测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及提供制度
地测防治水资料定期整理、分析、保管及提供制度
一、地测防治水资料必须建立专门的档案柜,并设专人管理各种资料上标签。
二、设专人对所有地测防治水资料进行定期分类整理存档。
三、地测组、防治水科负责人每月对地测、防治水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书面汇报总工程师审阅。
四、若生产施工所需或上级检查,地测科、防治水科资料管理员必须及时准确的提供所需的地测、防治水资料,不得因资料保管混乱出现错误或迟缓,发现一次给予100-200元的经济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183-96地下水监测规范Regulation for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1996-10-31发布199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目次1总则2井网规划与布设3测验4资料整编5地下水动态报告附录A监测井基本情况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B基本监测井的编码附录C地下水监测原始记载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D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表式样及填制说明附录E地下水基本监测井(站)分布图编制说明附加说明1 总则1.0.1地下水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特别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地下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监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
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水利建设规划和为抗旱、除涝、治碱提供设计依据;为地下水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为了统一地下水监测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行业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基本监测井网和统测井网的井网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地下水动态报告。
试验井网的规划与布设、测验、资料整编和编写试验成果报告的要求,另行制定。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监测工作,也可供南方地区参考。
1.0.3在不与本《规范》相抵触的原则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意见。
1.0.4与地下水监测工作有关的气象、水文、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等项监测,应遵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及规定。
1.0.5本《规范》的用词用语说明以及采用的各项因素的单位和取用位数的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1.0.6本《规范》采用国家标准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中给出的有关术语,还应用下列术语:(1)含水层顶板,指含水层的上部界面。
(2)含水层底板,指含水层的下部界面。
(3)包气带,指地表至潜水水面的地层段。
(4)水文地质条件,指包气带、含水层、隔水层的层次、厚度、岩性结构和特征,又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5)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
(6)地下水过程线,指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的监测值与监测时间的关系曲线。
(7)注水试验,指向井孔内灌水,建立灌水后水位上升值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或测试井孔水位灵敏度的试验。
(8)年末差,指年末的监测值与上年同期监测值的差值。
2 井网规划与布设2.1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2.1.1类型区分基本类型区和特殊类型区两种。
2.1.1.1基本类型区划分。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分为山丘区、平原区,称一级基本类型区。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岩性,将山丘区分为一般基岩山区、喀斯特山区(岩溶山区)、黄土丘陵区,将平原区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洪积平原区、山间盆地(河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沙漠平原区,称二级基本类型区。
2.1.1.2特殊类型区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盐碱化区、沙漠化区、地下水污染区等。
2.1.1.3基本类型区与特殊类型区可相互包含或交叉。
2.1.2开采强度分区。
按开采强度划分为超开采区、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和弱开采区。
2.1.3井网分以下三类:(1)基本监测井网,由重点基本监测井和普通基本监测井组成。
(2)统测井网,由统测井组成。
(3)试验井网,由试验井组成。
2.2井网规划原则2.2.1井网规划应在类型区划分、开采强度分区和井网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2.2.2山前倾斜平原区、冲洪积平原区、山间盆地(河谷)平原区是井网规划的重点;山丘区、黄土台塬区、沙漠平原区可根据需要选择典型代表区布设井网。
2.2.3井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网应做到平面上点、线、面结合,垂向上层次分明。
(2)井网布设要合理,尽可能做到一井多用。
(3)优先选用符合条件的已有井孔。
(4)尽可能避免部门间重复布设目的相同或相近的监测井。
(5)应兼顾与地表水站网的统一规划和配套监测。
2.3基本监测井网布设基本监测井网应包括水位基本监测井网、开采量基本监测井网、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网、水质基本监测井网、水温基本监测井网。
2.3.1水位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位基本监测井网由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监测线组成,其中,重点水位基本监测井宜占水位基本监测井总数的10%~30%。
(2)生产井不宜作为水位基本监测井。
(3)各基本类型区、开采强度分区的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单位:眼/103km2)可参照表2.3.1,各特殊类型区的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可在表2.3.1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2.3.2开采量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超开采区、强开采区、中等开采区各选择1~2组有代表性的生产井群,布设开采量基本监测井网;每组井群的分布面积一般为5km2左右,开采量监测井数宜控制在4~10眼。
(2)弱开采区可不布设开采量基本监测井。
2.3.3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山丘区内流量大于1m3/s、平原区内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
(2)山丘区内流量不大于1m3/s、平原区内流量不大于0.5m3/s的泉,可选择少数有代表性且具有供水意义者,布设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
(3)具有特殊价值的名泉,宜布设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
2.3.4水质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尽可能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以及泉水中选择布设水质基本监测井(站)。
(2)水质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密度宜控制在同一类型区内水位基本监测井数的10%左右,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复杂或地下水污染区可适当加密。
(3)重点水质基本监测井宜占水质基本监测井总数的10%~20%。
2.3.5水温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南北方向布设水温基本监测线。
(2)一般应从水位、开采量或水质基本监测井中选择布设水温基本监测井。
(3)水温基本监测井网的布设密度宜控制在同一类型区内水位基本监测井数的5%左右,地下水温异常区可适当加密。
(4)重点水温基本监测井宜占水温基本监测井总数的10%~20%。
2.4统测井网布设2.4.1除有特殊要求者外,统测井网只考虑水位、水质两个监测项目。
2.4.2水位统测井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水位基本监测井网的基础上加密布设,其布设密度宜满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监测井间距不大于5cm。
(2)在统测水位时能避开开采量影响的民井、生产井,亦可作为水位统测井。
2.4.3水质统测井网应在水质基本监测井网布设的基础上加密布设,布设密度宜控制在水质基本监测井数的1~3倍。
2.5监测井的设计与施工2.5.1监测井的设计、选定与凿建应符合下列要求:(1)除有特殊要求者外,水位监测井附近不得有影响监测精度的天然水体或水利工程设施。
(2)基本监测井井管应由坚固、耐腐蚀的材料制成。
(3)监测井深度应超过已知最大地下水埋深以下2m。
(4)监测井顶角斜度每百米井深不得超过2°。
(5)监测井井管内径不宜小于100mm。
(6)滤水段透水性能良好,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不超过10min。
(7)承压水监测井应分层止水,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含水层下的隔水层的底板。
(8)新凿监测井的终孔直径不宜小于250mm,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反滤层厚度应不小于50mm,成井后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抽水洗井,其中,重点水位基本监测井应进行抽水试验。
2.5.2基本监测井应有完整的地层资料,其中,重点水位基本监测井应采取包气带岩土样进行颗粒分析。
2.5.3水位监测井必须修筑井台,井台应高出地面0.5m以上;自流水位监测井应加高井管或在井口安装水压表;人工监测水位的基本监测井应加设井盖,自记水位的基本监测井应修建井房;水位监测井井口必须设置固定点标志。
2.5.4距水位基本监测井50~200m范围内设置校核水准点;每10~20眼水位基本监测井范围内,若无国家三级以上水准点时,应设置基本水准点。
2.6井网维护与管理2.6.1监测井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监测井的设施应进行经常性维护,一经损坏,必须及时修复,对人为事故造成的损坏应依法追究责任。
(2)每年年末应对监测井井深进行一次测量,当监测井内淤积物淤没滤水管或井内水深小于1m时,应及时进行清淤或换井。
(3)每5年对重点基本监测井进行一次透水灵敏度试验,当向井内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超过15min时,应进行洗井。
(4)井口固定点标志、校核水准点及基本水准点因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发生移位或损坏,必须及时修复并重新引测高程,并记入监测井技术档案。
2.6.2井网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2.6.2.1根据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成果分析,或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需要,可提出井网调整计划;每年资料整编后提出局部井网调整意见,每10年制定一次整体井网调整计划。
2.6.2.2井网调整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撤销代表性差或损坏并难以修复或已完成监测任务的监测井。
(2)增设监测井。
(3)调整监测井的类别,增、减监测项目或监测频次。
2.6.3监测井技术档案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本监测井及泉水监测站应建立单井(站)技术档案,其表式样见附录A中表A1及表A2。
(2)汇编统测井技术档案,其表式样见附录A中表A3。
(3)基本监测井编码按附录B要求编排。
(4)统测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编号办法。
(5)监测井的撤销、改变类别情况应记入原监测井的技术档案,新换监测井应重新建立技术档案。
3 测验3.1一般规定3.1.1应建立随监测、随记载、随整理、随分析的工作制度,各项原始监测数据均应经过记载、校核、复核三道工序。
3.1.2测具应准确、耐用,并定期检定,不合格者,应及时校正或更换,否则不得继续使用。
3.1.3现场监测必须做到:(1)准时监测,用硬铅笔记载。
(2)监测数据准确,记载的字体工整、清晰,严禁涂抹或擦试。
(3)将本次监测的数值与前次监测的数值进行对照,若发现异常,应分析原因,必要时检查测具和进行复测,并在备注栏内做出说明和及时向监测管理人员报告。
3.1.4监测数据必须及时进行检查和整理。
3.1.4.1定期检查测具。
3.1.4.2及时整理各项现场原始记载数据,内容包括:(1)点绘单项和综合监测资料过程线。
(2)进行单项和综合监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
(3)分析监测资料发生异常的原因,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4)对原始记载资料进行校核、复核。
3.1.5原始记载资料不得毁坏和丢失,并按时上报。
3.2高程测量3.2.1水准基面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