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内容丰富,言论精粹,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涉及到了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学记》是有关教学的精彩篇章。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对当时的教育思想作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在具体阐述教育、教学理论的时候,《学记》从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和启发诱导等方面着眼,处处都闪烁着先民教育思想的智慧火花。

一、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尊”即尊重、尊敬。尊师,是对知识、道德和科学的尊重,决定着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更决定着学习者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尊重。“道”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真题、传授知识所遵循的教育规律以及影响学生的做人道义。重道,要求教育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治学的态度想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真题,而且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谦虚好学,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来规范自己。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就告诉我们,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由此可见,《学记》赋予了教师非常崇高的地位。

然而,当今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例如教育系统腐败、学校乱收费等现象严重冲击着教师的崇高地位,特别是网上频频爆发出来的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更是让教师的社会地位一再受损,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尊师重道观念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家长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有些学生一旦在学校出了什么事,家长往往在不听取教师讲述事情过程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指责老师,从而让学生有恃无恐,严重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今的学生出现厌学、青春期叛逆等现象也可以说是尊师重道观念缺失导致的。因此,国家应在校园内外、社会上下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尚,努力改善教师的各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学记》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论述形象地通过“佳肴”、“至道”类比,指出“教”与“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俗话说“学无止境”,为师者首先要因“学”而“教”。人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试问:一个教师,如果对所教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他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吗?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己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巨人,要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使教学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左右渗透,常教常新;其次,教师要由“教”促“学”。正如巴西的保罗弗莱雷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后,在回答学生质疑问难过程中发现新的“不知”,促进教师不断进修,更新知识,才能给学生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师生间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三、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扬了《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提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

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拉,是鼓励而不是压抑,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引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就轻快;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即不能把知识全盘托给学生,要做到虽然说的话感觉起来很平实,但是其意蕴深远。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点到为止,这也是启发的精髓之所在。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为了应考,很多时候我们依然选择了“填鸭式”的模式,这就使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记》中也提出了启发诱导原则的心理基础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继其志”、“强力而不反”,都是强调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启发指导。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老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海里,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实现知识的迁移,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联想能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俗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在老师一步步环环相扣地引导下,才能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受益终身。

《学记》蕴含了许多先人智慧的结晶,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今天我们来认识它、学习它,从中了解、认识和掌握过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经验,从小处讲,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说,是为了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创造更为美好的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