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于亚楠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摘要】“模块化”课程设计是依照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原则来设计的课程设计管理新模式,它是以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管理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管理和课程设计实施要求,将课程设计内容分为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模块。
本文研究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认为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知识点模块化,完善教学方法和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和建立评价机制。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0-0190-03模块教学法最初是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出,以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学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理论知识的转移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1-2]。
它可以把复杂庞大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灵活的小模块,通过解决每个模块,达到优化整体问题的目的,从而明晰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3-5]。
在新课标发布后,我们将“模块”的概念引入到课程构建中,使静态的、分离的、单一的教学转变为动态的、一体化的、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分析了模块化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高校师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革除目前教学弊端,发挥释放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模块化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并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以固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按部就班的模式展开教学,这类教学模式僵化,也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存在一定弊端。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模块式教学并不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全面讲授书本内容,而是结合學生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建立教学模块,深入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并通过一定的规划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模块串联为一个整体,从而掌握知识方法,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以安徽省为中心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以安徽省为中心李铁范【摘要】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以安徽省为中心论述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建议。
%With SWOT analysis and a case study of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new universities, and presents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ork.【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swot分析;发展策略【作者】李铁范【作者单位】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主持人语: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介于学术性人才与技术性人才之间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界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探索也不断升温,本期辑选6篇文章权作我们对应用型本科教育问题的一种学术回应,期望引起学界关注。
李铁范教授运用SWOT分析法,以安徽省为中心论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其自身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提出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建议,富有启发性和创新意义。
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合肥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目录一、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一)基础设施建设(二)专业建设(三)课程建设(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五)师资队伍建设二、附件:1、教育厅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经费分年度拨付表2、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配套经费一览表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进展报告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高【2010】79号文件通知,按照《合肥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经验,我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坚持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紧紧围绕科教兴皖、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我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全省应用型高校作出示范,也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教育体系探索一条新路。
现汇报如下:(一)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随着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的顺利完工和投入使用,我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新跨越。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其它校舍面积,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全部达到国家评估标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科学有效,较好地满足了我校教学需求。
一、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努力完成新校区建设各项任务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于2005年12月26日经合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占地面积797.1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51900平方米。
自200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至2012年9月已建成投入使用校舍面积349153平方米,学校真正实现了一校区办公。
学校新建成投入使用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教学实验、科研用房,总建筑面积129923平方米;2、图书馆,建筑面积41479平方米;3、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1786平方米;4、学术交流中心,建筑面积12168平方米;5、体育场馆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9368平方米;6、学生食堂及附属配套用房,建筑面积18949平方米;7、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114052平方米;8、其他附属用房1428平方米。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二○一四年十月目录一、项目建设基础1二、建设目标3三、项目建设方案5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5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8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12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14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17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19四、建设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24六、保障措施24七、经费预算26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27(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7(二)物联网工程专业32(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9(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4(五)财务管理专业51(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55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61(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61(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2(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64(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66(五)装备制造研究院67(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68一、项目建设基础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了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
2013年,学校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
(一)推动转型发展,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走转型发展之路。
先后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等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
2008年,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定位。
2009年,提出“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
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与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doc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二○一四年十月目录一、项目建设基础 1二、建设目标 4三、项目建设方案7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7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10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15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19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22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24四、建设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30六、保障措施31七、经费预算33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34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34(二)物联网工程专业40(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49(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56(五)财务管理专业65(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71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79(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79(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81 (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83(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85(五)装备制造研究院87(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89一、项目建设基础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了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
2013年,学校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
(一)推动转型发展,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走转型发展之路。
先后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等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
2008年,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定位。
2009年,提出“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
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
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安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皖西学院2014年10月目录第一部分现有建设基础 (1)第二部分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5)一、建设指导思想 (5)二、建设思路 (5)三、总体建设目标 (6)四、具体建设目标 (6)第三部分主要建设任务 (9)一、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9)二、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15)三、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能型”队伍实现新突破 (18)四、工程化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20)五、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 (21)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23)七、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培育应用型大学文化软实力 (25)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应用型大学治理能力 (27)第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 (29)重点建设项目Ⅰ——制药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29)重点建设项目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40)重点建设项目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50)重点建设项目Ⅳ——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64)重点建设项目Ⅴ——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72)第五部分建设进度、经费安排 (84)一、五年建设进度安排 (84)二、经费预算安排 (84)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87)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教办[2013]8号)、†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办[2014]18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的通知‡(皖教高[2014]11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征求…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皖教秘高[2014]87号)等文件精神,按照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安徽尤其皖西大别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皖西学院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实施规划(2014-2020)‡、皖西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校发展实际,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制定本建设方案。
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现对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学校定位,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依据学校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专业优势、地域特征、资源条件和服务面向等,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立自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并注重创新,不断培育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
2.切实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行业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科技运用、推广和成果转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要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二、基于现实,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3.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动机,主动适应学生,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学不应从学理或学术的角度,以应该和必须接受为标准,而要以学生想接受和能接受为标准。
4.以校为本,充分尊重学校的校情和特点充分尊重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办学条件,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直接面向经济文化建设一线的专业比例,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5.立足地方,充分尊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合肥、面向XX、辐射长三角,为科教兴X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尊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准确地定位,立足合肥经济圈,以服务合肥和X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
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从成本向普本转型。
一是通过2007-2010规划,明确应用型办学方向。
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普本办学经验。
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
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
学校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从传统向应用转型。
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 1 —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
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三是确立“重抓教学、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2010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
学校于2013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从新建走向新型。
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建走向新型”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的深化转型发展新目标。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合肥师范学院二○一五年四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二、指导思想 (5)三、基本原则 (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6)(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6)四、建设目标 (6)(一)总体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五、建设内容 (7)(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7)(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8)(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 (10)(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2)(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 (14)(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16 (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17六、进度安排及预算 (20)(一)进度安排 (20)(二)经费预算 (22)七、保障措施 (23)(一)健全组织机构 (23)(二)统筹经费使用 (23)(三)严格绩效管理 (23)(四)加强动态调整 (24)附件1: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二:汉语言文学专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四:动画专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五:生物技术专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2:重点平台建设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1. 前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提升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学院向高水平大学迈进。
2. 目标和原则2.1 目标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如下:- 提升学院的学科实力,增强学术影响力;- 扩大学院的学科覆盖面,增加优势学科数量;-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2 原则在实施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时,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 独立决策,避免引入法律纠纷和不可证实的内容;- 扬长避短,发挥合肥师范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以简单策略为主,避免复杂的工作计划;-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建设方案以适应发展需要。
3. 实施方案3.1 学科建设- 通过引进优秀学术人才,提升学科师资力量;-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优化学科结构;- 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增加学科交流与合作机会,拓宽学科发展渠道。
3.2 人才培养-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3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4. 合作与评估4.1 合作- 加强与其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学术联盟,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探索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发展。
4.2 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建设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建设方案。
5. 实施时间表具体的实施时间表将在后续制定,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6. 结束语本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学科建设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为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4年11月目录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1一、学科布局2二、人才培养2三、科技创新3四、国际合作3第二部分建设思路 5一、总体思路5二、具体思路5第三部分目标任务7一、建设目标7二、建设任务8(一)人才培养质量8(二)人才队伍建设10(三)学科建设11(四)科技创新能力12(五)国际化办学13(六)办学基础能力14(七)内部治理能力15第四部分建设重点16一、重点建设项目16二、重点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16第五部分保障措施19一、加强组织领导19二、细化分解目标19三、完善推进机制20四、确保建设进度20五、实行绩效评估21六、落实经费保障21第六部分预期成果23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3二、高水平人才队伍基本形成23三、高水平学科优势基本确立23四、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高23五、国际化办学处于省内领先23六、办学基础能力稳步增强24七、内部治理体系和能力不断改善24八、省部共建得到推进和落实24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4年7月我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高校。
切实抓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是落实我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学校发展,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是实现学校“十二五”目标与“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抓手。
为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路径、落实任务、增强实效,特制订《安徽工业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一、学科布局学校围绕冶金工业流程及现代服务业,建立了以冶金、材料等优势学科为核心,以化工、电气、控制、机械、环境、计算机等特色工学为主体,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理学学科为支撑,以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文学、艺术等具有工程背景的经管及社会科学为延伸,工学集成交叉、理工支撑渗透、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安徽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凸显了对区域及安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行业科技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安徽科技学院二〇一四年十月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1)一、指导思想 (1)二、总体目标 (1)三、具体目标 (2)四、建设思路 (5)五、建设内容 (5)第二章重点项目建设方案 (9)第一节特色二级学院项目建设方案 (9)第二节教育国际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方案 (20)第三节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7)第四节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案 (34)第五节科技创新工作建设方案 (39)第三章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44)第一节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44)第二节农学专业建设方案 (66)第三节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87)第四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案 (109)第四章建设进度、预期效果及经费预算 (127)第五章保障措施 (134)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办…2014‟18号)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我校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步伐,服务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并经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建设方案。
第一章项目建设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积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示范效应好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课件.doc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服务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向国家和安徽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协同互动与融合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
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创改”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调整和优化院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位点结构,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办学,特色发展,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突出重点。
标准既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情况,又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彰显个性。
标准不仅要顾及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办学情况,而且要突出高校开拓创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各自的层级上争创一流。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着重定量。
在指标设定上,既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宏观管理与指导,进行定性的规定,又强调依据事实作出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作引导、以事实来证明,进行定量的规定。
二、基本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内部治理、办学特色,适用于安徽省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安徽科技学院二〇一四年十月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1)一、指导思想 (1)二、总体目标 (1)三、具体目标 (2)四、建设思路 (5)五、建设内容 (5)第二章重点项目建设方案 (9)第一节特色二级学院项目建设方案 (9)第二节教育国际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方案 (20)第三节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27)第四节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案 (34)第五节科技创新工作建设方案 (39)第三章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44)第一节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44)第二节农学专业建设方案 (66)第三节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87)第四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方案 (109)第四章建设进度、预期效果及经费预算 (127)第五章保障措施 (134)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办〔2014〕18号)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我校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成果,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步伐,服务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并经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建设方案。
第一章项目建设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积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办学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示范效应好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合肥师范学院二○一五年四月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二、指导思想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
(5)三、基本原则 (5)(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5)(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任务,集中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
通过“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5)(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
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始终保持安徽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的传统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和支持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切实彰显办学特色。
(6)四、建设目标 (6)(一)总体目标: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6)(二)具体目标: (6)——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
(6)五、建设内容 (6)(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7)(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8)(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 (9)(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2)(五)对接行业服务需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计划” (14)(六)对接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实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16)(七)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17)六、进度安排及预算 (19)(一)进度安排 (19)建设内容 (20)2014年 (20)2015 年 (20)2016年 (20)2017年 (20)2018年 (20)建设内容 (20)2014年 (20)2015 年 (20)2016年 (20)2017年 (20)2018年 (20)(二)经费预算 (21)七、保障措施 (22)(一)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大问题。
保障项目运行,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组织协调工作。
组织校内外专家负责指导和检查项目建设,对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咨询。
组建项目团队,细化项目库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 22(二)统筹经费使用。
加大经费筹措力度,本项目建设申请省财政资金50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187万元,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统筹学校振兴计划、提升计划、质量工程及其它各类专项经费,落实经费配套。
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与学校年度财务预算统一规划、分项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效益,促进资源集中。
严格执行项目年报制度,按期将项目建设进展、年度资金使用等情况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并在校园网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3(三)严格绩效管理。
围绕本建设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项目目标,细化制定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目标管理。
细化项目实施,将各项目分解到各专项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实行分年建设。
配套分年考评,考评结果与各单位、各团队年度绩效分配、评奖评优挂钩。
建立项目校内评估验收制度,严格落实优胜劣汰。
(23)(四)加强动态调整。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建立社会需求、专业建设响应机制,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对项目或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23)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要求,在广泛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改建为普通高校以来,我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发展方向,以转型引领内涵发展,以改革深化内涵建设。
重点工作及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从成本向普本转型。
一是通过2007-2010规划,明确应用型办学方向。
二是开展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普本办学经验。
三是实施两轮内改,调整机构和系科设置,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本科体制框架。
四是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五项工程,开展“教学质量建设年”、“管理建设年”等活动,推进本科教学规范。
学校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从传统向应用转型。
一是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办学思想大讨论”,结合编制学校“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等,进一步确立“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创建方向。
二是先后以育人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为主题,连续召开六届教学工作会,不断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三是确立“重抓教学、整顿校风”工作主线,通过自2010年历时四年的“以评促建”,推进应用型办学“三个基本”建设。
学校于2013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从新建走向新型。
完成合格评估后,学校积极适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评估整改,启动综合改革,并及时举办“从新建走向新型”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晰以“培养新型人才、推动新型服务、建立新型体系、实施新型评价、建设新型合师”的深化转型发展新目标。
(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完善基本条件。
按照突出应用、适应需要的原则,在近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图书资源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现有校舍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9千万元,图书文献107万册;教学实验室164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4个,另有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电子电工、生物技术、金工、动漫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5个。
优化学科专业。
通过新设和调、停、并、转,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3个,其中工科专业11个,教师教育专业12个。
依据岗位能力,确定目标规格,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开展“说专业”、“说课程”等活动,提升专业内涵。
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
提高培养质量。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培养、三线协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于2011年获得首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97%,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
提升教师队伍。
出台一系列引进、稳定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强校”。
现有校内专任教师696人,其中副高以上190人,二级教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高校学科带头人及拔尖人才6人、国贴省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具有“双证”的教师85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70人。
加强科研工作。
坚持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建立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魂芯DSP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院及合肥市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
近五年,被SCI、EI收录论文347篇;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
(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举“行知旗”。
一是弘扬行知理念,将“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确立为校训。
二是探索行知模式,构建能力为重的“一二三”培养模式和培养、培训、研究、指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
三是践行行知精神,实施学生成长成才“三大计划”和教师进百家校企、学生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
其中,“行知学堂”被确立为2013年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14个重大典型之一。
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省文明单位,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走“应用路”。
一是对接我省普及15年义务教育,对接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需求,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气信息类、文化产业类三大专业群,初步形成应用型专业体系。
二是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探索确立以能力培养全程化为核心的“一二三”培养模式。
以“三新三会”为目标,培养具有“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人才。
三是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专业论证、师资双进、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激励考核等“五个合作机制”,与中电38所、徽王集团、万家热线、山水空间等企业共建省、市、校三级合作基地和平台94个,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
创“师范牌”。
一是建设省级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创新实验区和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举办“卓越教师”试点班,实施叠加嵌入培养,探索优质师资培养模式。
二是拓展国培、援疆师训、省培、市培等四级基地,提升师训干训水平。
三是建“一体”。
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挂设我校的“三个中心”,研究基础教育需求和教师培养规律,以职后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反哺师范生培养。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