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学设计授课内容: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课时: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5班课型:音乐鉴赏授课教师:张岚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初中学唱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声乐的体裁: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课题揭示了: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将歌曲这一现代最为常见的音乐形式回归于人类艺术发展的轨迹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认真赏析古诗词与近现代诗词的相关歌曲,并通过朗读、分析、学唱等环节,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以及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听赏和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以诗歌为创作依据的声乐作品有所了解,进而加深印象。

3.情感目标: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艺术表现内涵,体现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大合唱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歌曲。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作品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手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教师: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曲名。

(《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歌词是宋代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师:把诗或是诗词谱上曲,用独唱或合唱的方式演绎,这样的歌曲创作形式就叫做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一课时《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出示课件)教师:请同学们再列举几首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种体裁的声乐作品。

(《阳关三叠》、《送别》、《欢乐颂》)【课题揭示】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二、新授课内容(一)教师讲解书上169页关于歌曲的阅读材料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我国古代诗乐合一。

诗歌固然能表达人们的情意但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的畅快淋漓。

到了近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很善于采用一种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了,这种固定的样式就是歌曲。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授课人: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去高山望平川》《茉莉花》《打夯号子》教学目标:1.聆听、演唱民歌、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2.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民歌的起源、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特点、民歌的分类等。

3.熟悉一些民歌体裁,大致能分辨出是哪种民歌体裁。

尝试创编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1、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2、了解不同体裁的民歌特点教学难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体验和实践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歌!一、导入:演唱成武民歌《包楞调》入手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老师演唱方法属于美声、民族、通俗?同学回答:民族老师提问:知道这首歌名吗?介绍《包楞调》二、感受体验与认识:(一)、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老师:聆听歌曲时,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欣赏它的地域,歌词,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

老师:同学们讨论找同学回答,介绍民歌体裁,问同学们《上去高山望平川》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类体裁。

(二)、聆听《茉莉花》老师:把同学们分组,思考不同问题(地域歌词旋律节奏)老师: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老师:老师总结《茉莉花》,介绍小调的音乐特点(三)、学唱歌曲《茉莉花》老师范唱、分句教唱、跟琴一起唱(四)、播放视频《打夯号子》,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音乐特点,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劳动号子,介绍劳动好的种类,特点。

三、学唱琴歌老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不同风格《茉莉花》。

(1)老师范唱:a.手打稳定拍,随琴慢速跟唱,演唱时注意唱歌的姿态。

b.解决调音节奏:顿开演唱。

c.老师弹琴伴奏,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曲《茉莉花》d.老师给与评价鼓励四、师生互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表演《打夯号子》,体验一把号子的音乐特点,一领众和声音粗狂有力具有律动性,增加了老师和同学感情。

五、拓展练习:1、学唱《茉莉花》2、播放舞台上的劳动号子3、听辨音乐三段音乐片段回答属于哪一类体裁六、结束语: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想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高二音乐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教案(精选)

高二音乐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教案(精选)

高二音乐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教案(精选)第一篇:高二音乐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教案 (精选)音乐的体裁——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教学目标:曲的兴趣,养学生的积极地体验和欣赏歌曲,了解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不同体裁音乐的美,培养对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

对不同音乐的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群众歌曲的产生,培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和体验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特点感受和区分歌曲的体裁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言与歌唱民间小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句话选自《乐论》,意思是?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揭示了在人类早期的混生性文化现象中,语的联系。

《诗经》的可吟可诵,汉代的乐府诗,宋词——宋代的元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古代:音乐与诗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歌曲——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固定形式二歌曲的体裁歌曲不断地发展就形成了多种样式,这种样式便为体裁请同学们说出几种熟悉的体裁形式: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划分歌曲的体裁演唱方式:合唱对唱齐唱独唱小组唱等等不同题材: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等社会功能:小夜曲摇篮曲等以上都是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学过了的体裁形式,按照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三艺术歌曲语言学家教育家)什么是艺术歌曲?它有什么特点呢?欣赏:《教我如何不想他》从旋律、伴奏、歌词、表达的内容四个方面思考歌曲的特点(分组布置任务)分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总结:旋律:优美抒情伴奏: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旋律相互呼应,映衬歌词:刘半农的诗(刘半农:“她”的创始人,刘天华的哥哥,文学家表达的内容:对“他”的思念之情(他指一切心爱的他她它)根据歌曲总结什么是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多采用著名诗词,伴奏占重要地位,运用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抒发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歌曲艺术歌曲盛行于欧洲,欣赏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鳟鱼》思考:体验艺术歌曲的特点,思考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快活的游来游去——渔夫搅浑溪水——落入网中作者看到这一幕对鳟鱼的怜悯和对渔夫的不满问:喜欢听唱艺术歌曲吗?为什么?生:师:艺术歌曲主要是供人们欣赏的,作曲技巧难度大,专业性高,对于演唱者的条件有很高的要求。

高中音乐_流行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流行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流行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音乐_流行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1. 学生特点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流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时下流行歌曲和艺人都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他们的音乐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2. 学习目标设定基于学生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 学情分析总结综上所述,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但音乐基础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并结合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 教材内容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流行音乐的分类和风格特点;- 流行音乐中的歌曲结构和和声特点;- 流行音乐中的乐器运用和编曲技巧。

2. 教材特点分析本次教学所选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性强:教材内容涵盖了流行音乐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巧。

- 实用性强: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了实际的流行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可操作性强: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材分析总结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1.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2. 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学生活动1、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听赏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课后作业分析小调体裁歌曲《小拜年》(辽宁民歌)与《铜钱歌》(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探究这两个地区音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学情分析一、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

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二、学生的认知特征: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

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高中音乐_民歌(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民歌(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内容分析: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内容系统、科学,共包括五个单元,《汉族民歌》是第四单元民歌(一)。

高中音乐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鉴赏课,它以音乐的体裁特点为线条,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顺序进行呈现的。

二、教学方法:在授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我采用了对比教学、探究教学、体验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的定义及分类2、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4、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的体裁。

五、教学重难点:能区分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自的音乐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唱《沂蒙山小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汉族民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民歌的定义:即民间歌曲,民间口头传唱的,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歌按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1、山歌听赏《赶牲灵》,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作品,增强学习兴趣。

对照曲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等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加深对山歌的了解。

总结山歌音乐特点。

2、小调结合所学对比聆听民歌《茉莉花》,思考问题。

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体验小调优美流畅的旋律和规整的节奏特点。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课时:一课时一、学习内容:1、通过几种民族乐器,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2、欣赏《江河水》、《火把节之夜》、《夜深沉》、《春节序曲》四首器乐曲,通过悲欢离合的情感路线掌握分析民族器乐曲的演奏风格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器乐曲的能力。

3、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看、听、想、议、表现,全方位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及表现能力;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三、教学目标分析:1、对乐曲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引导;从对几种民族乐器的欣赏方法引申到对所有民族乐曲的欣赏方法;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四、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环节:课前播放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春节序曲》,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是音乐的一个圣殿,在1998年的春节,中央民族乐团首次在这里举办了中国民族音乐虎年春节音乐会,这足以说明我们中国的民族器乐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去领略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二)、聆听并分析作品《江河水》1、你都知道我们有那些民族乐器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评价)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一首乐曲,请大家思考:a乐曲中使用了什么乐器?b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乐器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2、聆听作品。

3、解决问题:你能听出这个是什么乐器吗?是吹管乐器组中的管子。

管子是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

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

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1·12 | 3 2 |6 5 | 5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高中音乐_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通俗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演唱等活动。

2、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状况,能列举出几首不同年代的作品。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且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积极、自信地演唱通俗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信息量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悟空》片段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这种音乐的形式我们笼统的称为“通俗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通俗音乐,去探索通俗音乐的奥秘。

二、新授:1、师:说到通俗音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通俗音乐?你对通俗音乐是怎么理解的?生答。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唱出自己熟悉的通俗歌曲片段。

教师总结通俗音乐的概念。

2、播放影片《毛毛雨》。

问:这首歌曲属于通俗歌曲吗?生答。

教师讲解通俗音乐的特点及中国近代通俗音乐奠基人及主要作品,讲解中国近代通俗音乐脉络。

3、播放影片《青年友谊圆舞曲》、《乡间小路》《小城故事》,引出邓丽君及港台音乐。

4、播放2016年日本制作的邓丽君全息影像,引导学生理解邓丽君在亚洲音乐界的影响。

5、学生活动:跟随字幕清唱《外婆的澎湖湾》、《童年》等港台流行音乐。

6、播放《冬天里的一把火》,讲解八十年代中国通俗音乐中的经典,春晚走出的港台明星费翔及费翔带动一系列经典——霹雳舞、喇叭裤等。

7、播放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的摇滚乐发展。

总结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8、欣赏中国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音乐,学生活动中加入学生自己的表演和展示。

9、通俗音乐中的新形式:Rap音乐。

通过短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10、播放阿宝演唱《我热恋的故乡》,引导学生思考:通俗音乐的生命力。

三、拓展欣赏:欣赏两段外国通俗音乐,引导学生展示自我。

四、课堂小结:通俗音乐的生命力体现在哪里?如何辩证的看待通俗音乐?如何提高通俗音乐的质量。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案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案《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案年级:高二教师:王广亮教学目标: 1. 能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马赛曲》等四首声乐作品,理解作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所起的艺术影响。

2. 能理解声乐体裁划分标准的相对性,在拓展音乐欣赏宽度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

3. 能自己判断和区别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能简述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判断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教学难点:理解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BCA 教学模式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歌唱祖国》《沁园春。

雪》各一段。

一、随音乐上课导入:刚才课间大家都听到了什么歌曲?学生回答老师:1 / 11是的,大家听到的歌词都是大家熟悉的,都是来自于著名的文学大师之手。

人们普遍认为,一首优秀的歌词必然是一首好的诗歌。

诗歌朗诵固然能表达人们的情谊,但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得畅快淋漓。

这种音乐与诗歌交融的例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亦吟亦唱的《诗经》。

到了近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很善于采用一种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了,这种固定样式就是歌曲。

B 案 1、歌曲有哪些演唱形式?答:齐唱、对唱、小组唱、独唱、重唱、合唱等。

2、按不同题材来区分的声乐体裁有哪些?答: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与诙谐歌曲等。

3 根据歌曲社会功能来区分的声乐体裁有哪些?答:小夜曲、摇篮曲等。

3、按照几段歌词的歌谱的处理方法的不同有什么歌曲?答:分节歌曲和通谱歌曲。

老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一首歌曲很可能有多种类别,可能既是独唱歌曲,又是叙事歌曲、通谱歌曲,还是创作歌曲。

---------------------------------------------------------------最新资料推荐------------------------------------------------------ 因此,声乐体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而是相对的、多视角的。

高中音乐_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是高二下学期音乐的体裁第一课《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第一课时。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标题揭示了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歌曲这一现代最为常见的音乐样式,回归于人类艺术的发展轨迹中,结合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进行学习,对于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起着积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声乐体裁的内容之一,即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这是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区分的。

所以,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同的艺术特色,并通过欣赏歌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课堂中还会学唱一首群众歌曲,让学生再次体会群众歌曲的艺术特色,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1、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

2、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3、通过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情感升华。

【教学重难点】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请同学为李清照的《一剪梅》配乐朗诵,体验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多媒体画面]《一剪梅》宋词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首唱起来的宋词呢?(欣赏)大家觉得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能将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所以说,诗歌朗诵固然能表达人们的情意,但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的畅快淋漓。

其实,除了宋词可以入乐歌唱,我们中国古代很多作品都是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多媒体画面]歌曲的发展[教师语言过渡]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并且学会了区别的方法,我们也来学唱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打开自主学习材料文件夹中的音乐,戴上耳机,学唱歌曲[学生学唱、展示成果、激情唱响][教师语言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音乐与诗歌交融中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同学们想一想,声乐体裁的划分是绝对的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曲是什么体裁?[多媒体画面]聆听歌曲[学生回答] 通俗歌曲、群众歌曲、创作歌曲[教师总结]声乐体裁的多种分类方式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歌曲的原因。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授课人】:【学校】:【课题】:汉族民歌【课时】:一课时【教具】:自制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各地汉族民歌,培养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重视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分析音乐作品,能够归纳汉族民歌主要体裁的音乐特点。

3.能力目标:在欣赏、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分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汉族民歌主要体裁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沂蒙山小调》,直接导出课题。

二.新授1.山歌1)聆听《赶牲灵》、《小河淌水》,体会、分析、总结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山歌的不同特点。

2)比较特点,并分析出影响两个地区不同特点的因素。

2.小调欣赏各地民歌《茉莉花》,总结小调特点,并体验方言对民歌的影响。

3.劳动号子1)通过观赏视频《锦上添花》片段,分析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提示:请大家从音乐特点的角度去听赏。

劳动号子在歌词、节奏、旋律、演唱形式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2)聆听《澧水船夫号子》。

A完整欣赏。

B分段欣赏。

3)通过表演《过滩号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劳动号子。

4)列举生活中的号子4.合作探究回顾本节课学的内容,归纳总结民歌的定义及特点。

5.结束语《汉族民歌》学情分析1.学生对民族的概念认识较模糊。

在学生的印象中,通常对民歌的概念是,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都是民族,这也不为错,这是现在广义上对民歌的定义。

汉族真正原始的民歌定义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口头传唱的,表达劳动人民自己思想情感的歌曲才称为民歌。

学生对这个概念初步认识比较模糊。

这概念包涵三个方面:1.是劳动人民创造;2.是生产劳动过程中口头传唱的;3.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4.歌曲是无版权的。

2.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不浓。

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听得更多的是电视、网络中传播的流行歌曲,比如周杰伦的歌、王力宏的歌,像汉族民歌这样的内容,学起来增加了音乐教师的教学难度。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音乐鉴赏教师: 2015年4 月 10日学情分析西北民歌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更没有亲身体验西北民歌的机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从视频和音频中感受西北民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关键。

效果分析(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对西北民歌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

感受、体验了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了“花儿”、“信天游”的民歌体裁;并通过对比聆听,演唱,从音乐本身出发分析作品,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学会欣赏和分析音乐的方法。

学生通过总结,充分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本节课的目标明确,线路清晰,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不是一味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视听材料,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情感,用音乐说话,把音乐的精髓体现到一定高度,学生的表现都是有感而发。

同时,学生通过这节课对我国的民歌也有了新的认识。

加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走西口》两首作品。

教材上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学唱不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民歌风浓郁,朗朗上口易于学唱;而《白马调》的诞生和发展线索清晰,对学生研究民歌的产生基础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以音乐为本,二是以学生为本。

一节好课的标准要自然、有效、感动、无痕迹。

如果用上述要求来反观这节课,显然还有很多不足。

教师应该将陕北民歌的精髓挖掘的更深一些,并且用音乐的要素去分析民歌的特点,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刻。

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在学唱、欣赏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汉族民歌的过程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独立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通过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寻找民族音乐鉴赏的元素。

3、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魅力,归纳和总结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新课(P75页)自主学习: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汉族人民已创造了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汉族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与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

从音乐特点上区分,可概括为号子,山歌与小调三种类别。

欣赏与体验:1、劳动号子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可分为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农事号子:浙江海宁《车水号子》涪陵《圆场号》作坊号子:四川自贡《人工号子》渔船号子: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黄河船工号子》是一首北方“吆号子”,歌曲曲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的特点。

《澧水船夫号子》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编而成。

活动与探究1⑴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的歌曲。

⑵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节奏:曲调:演唱形式:2、小调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

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小调的发展更多的是与城镇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种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地方性小调。

3.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等)《铜钱歌》是一首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是高二下学期音乐的体裁第一课《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第一课时。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标题揭示了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歌曲这一现代最为常见的音乐样式,回归于人类艺术的发展轨迹中,结合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进行学习,对于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起着积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声乐体裁的内容之一,即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这是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区分的。

所以,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同的艺术特色,并通过欣赏歌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课堂中还会学唱一首群众歌曲,让学生再次体会群众歌曲的艺术特色,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习目标】1、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

2、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3、通过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情感升华。

【教学重难点】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请同学为李清照的《一剪梅》配乐朗诵,体验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多媒体画面]《一剪梅》宋词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首唱起来的宋词呢?(欣赏)大家觉得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能将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所以说,诗歌朗诵固然能表达人们的情意,但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的畅快淋漓。

其实,除了宋词可以入乐歌唱,我们中国古代很多作品都是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多媒体画面]歌曲的发展[教师语言过渡]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并且学会了区别的方法,我们也来学唱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打开自主学习材料文件夹中的音乐,戴上耳机,学唱歌曲[学生学唱、展示成果、激情唱响][教师语言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音乐与诗歌交融中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同学们想一想,声乐体裁的划分是绝对的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曲是什么体裁?[多媒体画面]聆听歌曲[学生回答] 通俗歌曲、群众歌曲、创作歌曲[教师总结]声乐体裁的多种分类方式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歌曲的原因。

所以,声乐体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而是相对的、多视角的。

[当堂练习](完成的同学提交上来)1.下列歌曲属于群众歌曲的是()A.《歌唱祖国》B.《问》C. 《教我如何不想他》D.《我爱你,中国》2.下列歌曲属于艺术歌曲的是()A.《游击队之歌》B.《国际歌》C.《喀秋莎》D.《鳟鱼》3.根据声乐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一般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艺术歌曲一般多是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试为下列歌曲分类(只写序号)①《花非花》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③《学习雷锋好榜样》④《菩提树》⑤《我们走在大路上》⑥《卖布谣》[个人评价](完成桌面上的个人评价表)请同学总结课堂收获,教师作补充。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课后艺术拓展]1.《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中“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谷建芬老师又为此写了一首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请同学们找来听一听、唱一唱。

2.预习《黄河大合唱》,查找《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创作背景、词曲作者)《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声乐体裁的内容之一,即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这是产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区分的。

所以,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聆听音乐,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辨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同的艺术特色,并通过欣赏歌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课堂中还会学唱一首群众歌曲,让学生再次体会群众歌曲的艺术特色,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们经过高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音乐鉴赏的水平,但是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如旋律、节奏等的分析还不够准确,大多学生对通俗音乐以外的歌曲都不感兴趣,所以在学唱歌曲的时候一般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在这些方面起到主导的作用。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效果分析《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体验。

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1.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音乐课堂氛围,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的融入到音乐中。

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使音乐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生们在音乐实践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2.音乐课堂教学是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为核心的,这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以及最终立足点。

本节课设定了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 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了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聆听,通过聆听音乐感悟音乐的内涵;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学唱歌曲时完全放给学生,同学们很积极地学唱歌曲,主动性增强。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教材分析《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是高二下学期“音乐的体裁”第一课《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第一课时。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这一标题揭示了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歌曲这一现代最为常见的音乐样式,回归于人类艺术的发展轨迹中,结合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之中进行学习,对于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起着积极作用。

从古至今,音乐与诗歌这对姊妹艺术,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古代的诗歌和音乐都是相互渗透,春秋的《诗经》是可诵可吟的,汉代的乐府诗,宋词其实是宋代的民间小调,元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等等,都可以看到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而现代的歌曲是音乐与诗歌交融的一种固定形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样式,即为体裁,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是其中的两种形式。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测评练习[当堂练习]1.下列歌曲属于群众歌曲的是()A.《歌唱祖国》B.《问》C. 《教我如何不想他》D.《我爱你,中国》2.下列歌曲属于艺术歌曲的是()A.《游击队之歌》B.《国际歌》C.《喀秋莎》D.《鳟鱼》3.根据声乐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一般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艺术歌曲一般多是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试为下列歌曲分类(只写序号)①《花非花》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③《学习雷锋好榜样》④《菩提树》⑤《我们走在大路上》⑥《卖布谣》[个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课后反思《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是高二下学期“音乐的体裁”第一课《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更直接、更形象的掌握本节课。

导入部分采用的是诗歌朗诵和演唱,对比得出配上音乐唱起来的诗歌更能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通过聆听感受两首中国歌曲,合作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拓展欣赏两首外国歌曲,巩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教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体会群众歌曲的特点,感受群众歌曲的艺术特色。

最后通过欣赏同学们熟悉的通俗音乐,得出声乐体裁的划分是相对的、多视角的。

音乐网络课优点在于每位学生都能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如学唱歌曲部分,学生就可以自己带上耳机学唱歌曲,这也是现在学生们最常见、最喜欢的学唱歌曲的方法,并且配上视频伴奏,让学生更能过一把“歌星”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网络教室上课也避免了在教室上课播放音乐时影响其他老师讲课,学生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搜集信息,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帮助。

但是,自己也感觉到在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方面,如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学生们的表达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要加强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学唱歌曲上,虽然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自己听,自己学,自己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学生唱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在学唱歌曲上老师再适当的指导一下会更好。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课标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说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本课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

每一首歌曲都完整的聆听,运用适合学生听赏的音乐视频,增强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

要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设计具有探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本课中,每位学生都能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如学唱歌曲部分,学生就可以自己带上耳机学唱歌曲,这也是现在学生们最常见、最喜欢的学唱歌曲的方法。

3.“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知识与技能:认真聆听《我爱你,中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感受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过程与方法:探究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学唱歌曲,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得到情感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