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人文社会科学复习重点整理
为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构成的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力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自然科学在改进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智力性要素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这是协调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在提高劳动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要依靠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为本体来解释世界,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意义,强调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方法论准则的一种哲学思潮。
////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的幸福等主题与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不同,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理性,而是现实,具体的人的情感,意志,欲望。
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关注人,是属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唯意志主义:创始人德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尼采强调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主张:重估一切价值。
激烈地批判基督教和理性主义哲学支配下的欧洲文化,极大地发挥人的本能和生命力。
第二代:德法生命哲学。
德狄尔泰法柏格森:生命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万物的本源,世界的本质。
提出反理性的直觉主义。
第三代: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
德海德格尔,法萨特,德雅斯贝尔斯,发挥了早期存在主义者的反理性主义思想,把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自己的基本前提,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和“现象学本体论”作为基本任务。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1,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2.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
4,经济全球化问题。
5,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成因的社会学观点:1,功能主义的观点。
2,冲突论观点。
3,标签论观点。
标签论的内容:标签论不是从客观条件去探讨社会问题,而是侧重从主观方面去探讨社会问题。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摘要】本文通过解读约翰.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以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为支撑,分析大众文化产生的过程,及大众文化产生的驱动力【关键词】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躲避与生产一、约翰.费斯克与大众文化的解读约翰.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来自于他对文化消费环节的重视,他指出消费过程才是大众文化的产生环节,大众文化并非外界加注到大众身上的,而是大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它“不存在于稳定的、自足的文本里面”,而“只存在于其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與把大众看作是被动接收者的悲观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不同,费斯克强调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他说:日常生活乃由大众文化实践组成,其特征是,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力,从而展现出创造力。
费斯克指出了大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的方式,大众用一种“盗猎”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的精英文化进行“权且利用”。
费斯克还指出了大众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中所产生的“快感”、“狂喜”。
这种快感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产生大众文化的驱动力。
“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
于是此处的观众,乃从一种商品转变成现在的生产者,即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
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天涯娱乐的权威性除了它规模巨大的人气带来的渠道丰富的消息来源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版块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八卦生产机制与浓厚的八卦精神。
在这里,娱乐的核心并不仅仅是闲言碎语和流言蜚语,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生产快感与欢乐的过程,是对娱乐的一种参与、分享以及全民同欢,是全体网民的自我狂欢、自娱自乐,它践行的就是费斯克所言的大众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第!卷第"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0%$1,20/34253.26-%7-.0%8/29:.;27<=0.&,())*文章编号:"*>"?*!(+(())*))"?)"+!?)@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刘中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摘要: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相关性;辨识力中图分类号:A()*&+B B文献标识码:5!"#$%"&’()*’(+*,’"’-’$"$,.$/0123401-03*CD8EF$/3?G0/3(H$%%:3:$1C27:.07-.:0/I,$-./0%2;J,K20/370/8/29:.;27<,K20/370/@""")!,HF2/0)B B56(-327-:,$F/L2;M:F$%I;7F07N$N-%0.6-%7-.:2;7F:0.7$1J0M2/3I$,G27F GF26F7F:N$N-%06:N:.1$.J6.:0729:%292/36-%O 7-.0%N.06726:P<-72%2Q2/30%%7F::42;72/36-%7-.0%.:;$-.6:;&L2;M:’;I:12/272$/$1N$N-%0.6-%7-.:,GF26F2;P0;:I$/F2;6-%7-.: 2I:00/I N$N-%06:6$/6:N7,:JNF0;2Q:;7F:6%$;:6$//:672$/P:7G::/6-%7-.:0/I%21:;7<%:0/I;7.:;;:;N$;2729:,06729:0/I.:P:%O %2$-;60N0P2%27<$17F:N$N-%06:&RF2;I:12/272$/2;$13.:07P:/:1271$.:4609072/37F:1-/672$/;0/I N$;272$/$1N$N-%0.6-%7-.:0/I 2;F:%N1-%1$.J$.:.:0;$/0P%:,$PS:6729:0/I6$/6.:7:0/0%<;2;$1N$N-%0.6-%7-.:&8*9:$3;(:,$F/L2;M:;N$N-%0.6-%7-.:;7F:0.7$1J0M2/3I$;.:%:90/6:;I2;6.2J2/072$/B B可以这么说,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是任何大众文化研究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其作用恰如理论地图的方向标,引领着每一位研究人士各具特色的理论旅程。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文本生产力。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迷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着迷行为刺激他们去生产属于自己的文本。
他将“迷”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的意义;
声明生产力,当符号生产力创造出来的意义被言说,并通过口语文化等方式为大众所分享时形成的公共形式,包括语言、发型、化妆、服装或饰物等;文本生产力,在原始文本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文本,或直接参与到原始文本的架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
扩展资料:
费斯克曾提出,“迷"的这种“生产者式”的行为并非是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面向内心和个人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民主的权力。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语境中,“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有时可以扩展至更大的范围。
他们生产出的文本足以与原初文本相匹敌,或拓展了原初文木甚至彻底改写原初文本。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为金钱,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社会资本,以社会义务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
其中,文化资本既可以表现出一种具体的状态,比如人的精神、修养等方面,也可以用图书、照片等客观具体的商品形式来呈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想作者:杨元勇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3期摘要: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对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推动力。
解放、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改革进行,务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引导力,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自身与各种文化传播介质相融合;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对生产力理解的多样化。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作为推动人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人类精神文明,对生产力的发现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意义及提高途径,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内涵界定文化生产力是指能够作用于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变革、解放、发展的文化要素。
这些文化要素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组成。
因此,文化生产力内涵包括精神生产力的内涵。
文化生产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是文化生产主体用特定的方式、方法改造对象而创造出新的存在物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的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对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从古至今,由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丰富的生产内容,创新生产工具(思维方式变革,服务人发展人的方式方法变革)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直接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意义,成为提升人类幸福指数的重要部分。
而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合人性、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存在,直接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发展,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影响及变革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作用于社会各项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产业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概念 1.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事业定义:文化事业就是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即文化行政部门来领导的、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会工作。
文化产业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引导舆论宣传、防御文化殖民)文化传播功能审美与评价功能事、产业区别:生产目的不同、资本来源不同、机构性质不同、运营机制不同、调控方式不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产生:理论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传媒介质的三次革命革命内容:印刷术\电视技术\电影、录音、无线电原因:第一,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二,现代高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全球化趋势,产生助推作用。
第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共同因素推动。
世界文化产业的理论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概念: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学术团体,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观点:“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发展及代表人物早期:1930年至1949年。
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
鼎盛期:1949年至1969年,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
末期:20世纪70年代末,走向解体。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提出时间地点人物: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主要观点第一:金钱是文化工业存在的根源。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摘要:《理解大众文化》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的一部有关研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著述。
在这篇文章中,菲斯克试图以传播学者和大众文化迷的两种身份,从英、美、澳后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大众文化。
不同于传统的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是站在一种为大众辩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的创造力。
尽管中西学者对其理论褒贬不一,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其理论价值及其开创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大众一、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写作背景及理论渊源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在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逐渐被友好乐观的,打着平民主义旗号的伯明翰学派所扭转,伯明翰学派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批判的传统,但反对这一传统中浓厚的精英主义文化立场。
约翰·费斯克延续了伯明翰学派肯定大众文化的传统,结合自己对大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吸取了几位欧洲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例如德赛图的日常生活的抵制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及符号学理论、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布迪厄的审美趣味差异理论等,总之,约翰·菲斯克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流行因素例如牛仔裤、购物商城、时装、化妆品、麦当娜现象等建立一种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其《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理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1.大众与大众文化的界定菲斯克主张用the people,popular,the popular forces来界定大众、大众的、大众力量,而不是用the masses来称呼大众,用folk culture(民间文化)或者mass culture(群众文化)来称呼大众文化。
这种界定大众及大众文化的差异,已能表明出菲斯克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立场。
文化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
文化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摘要]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生产力吸引了人们更多的目光,成为学术界的前沿课题之一。
通过对文化生产力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简单述评,进一步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文化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文化生产力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文化生产力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生产力形态;综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
由此引发了我国学界关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热潮。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文化生产力”为标题进行研究的文章共106篇(包括硕士论文2篇,专著1本)。
文献涉及的主题包括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党的执政能力、社会生产力等。
文献涵盖内容主要涉及文化生产力的概念、要素、特征、形态等基础理论,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以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策略等方面。
2004年党的文件中正式出现“文化生产力”这一术语后,学界也出现了研究热潮,2005年和2006年的文献数量明显大幅增加。
但是关于文化生产力研究的综述只有李怡心的《近年来文化生产力研究综述》及李校利的《新世纪文化生产力研究概述》两篇,涉及的文献仅数十篇。
因此,在搜集现有文化生产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述,对于了解我国文化生产力研究现状、把握未来文化生产力研究方向应具有参考价值。
一、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学者们经常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或“文化经济一体化”来表明文化生产力产生的背景。
他们认为,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经济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同时文化生产也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的重要部分,所以才逐渐成为一种生产力形态突显出来。
社会学概论填空题
社会学概论填空题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8.(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冲突)和(调适)。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
请输入答案: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
请输入答案: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时间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和()。
请输入答案:家庭、学校、邻里社会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和()。
请输入答案:能力、气质、性格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是(),后天的()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请输入答案:生理素质、社会实践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和()的个人。
请输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人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
请输入答案:大同书19.社会学把()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请输入答案:社会整体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
请输入答案:群学肄言21.一般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著作在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费斯克颠覆了传统的线性传播学研究模式,采用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民族志符号学相结合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既关照社会语境,又关注日常生活。
在研究路径中,他提出媒介文本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开放性及互文性的“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强调大众并非是文化工业所主张的一种异化的、单向度的“文化白痴”,而是一群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行动者;认为“文化经济”是与“金融经济”既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大众是生产者、文本是商品,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阐述了大众具有“自下而上”的抵制性的权力,在与权力集团的抵制中获得了意义上的快感,从而使媒介文化走向一种“微观政治”。
纵观费斯克的整个研究范式,可以看出,他是以意义与快乐为核心,以大众能动性为主线,以符号学研究方法为载体,从而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媒介文本、媒介大众、媒介经济、媒介政治的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作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摆脱了法兰克福学派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色彩,并将伯明翰学派积极能动的受众观推向了顶峰。
但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也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将学院派文化研究“大众化”的学者,是“大众文化的救赎者”,但也有人认为他高估了大众的力量,是“快乐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者”。
正是这种激烈的论争,才给了我们深入辨析、阐释研究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末,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草根文化的流行,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再度受到热捧,但目前对于费斯克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尚缺乏系统的论述。
文化生产原理(1)
第一章1.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及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
它所揭示的是文化产业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的环节不同产业形态间相互作用的价值观系,又称价值链。
在一般产业经济学中,这种关系称之为“产业关联”。
2.文化产业链具有一般产业关联的基本表现形式,即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单项循环关联与多项循环关联。
3.后向关联:是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
如图书出版产业。
4.前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的产品成为其他产业投入物而形成的产业关联,那么该产业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就构成了一种前向关联。
5.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最具前向关联性。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往往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6.什么是产业关联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即赫希曼基准,是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O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他发现,一个产业只有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才有可能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产业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与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联系数量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向和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关联度基准要求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扩散效应,即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主导作用。
它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前瞻效应”,即主导产业创造了能够引起新工业活动的基础。
二是“回顾效应”,即主导产业产生的对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和部门发展的刺激作用。
三是“旁侧效应”,即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单项循环关联:是指产业关联从某一产业开始,沿单一方向向前延伸,而最后又回到这一产业,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产业关联过程。
8.多想循环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关联链条同时指向许多产业,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产业关联网络。
影视产业和现代动漫产业都是非常经典的多想循环关联产业。
浅析文化的分类与功能
浅析文化的分类与功能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社会文明的积淀,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符号语言、一种思想汇集。
关于文化的分类和功能,在学术上有较为完整和成熟的认识和应用。
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对文化的分类和功能做一浅析。
一、文化分类文化可以按照多种方式分类,下面从传统的三大分类方式入手,介绍文化的分类。
1.李约瑟的文化分类李约瑟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哲学文化、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三大类。
哲学文化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等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观念体系的总和;科学文化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推理所得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技术文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和发现的规律,进行使用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李约瑟的文化分类在西方学术界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分类方式存在理论局限和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缺失。
2.费孝通的文化分类费孝通提出的文化分类是对李约瑟文化分类的补充和发展。
费孝通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类。
农耕文化是指以耕种为主要生产方式,具有坚实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指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类型,具有灵活的生产关系和拓荒精神。
费孝通的文化分类是对传统文化分类方式的重构,将文化的形态、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传统相整合,对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亨廷顿的文化分类亨廷顿的文化分类是以文明的文化形态为基础,将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方文化三大类。
其中西方文化是指欧洲、北美、澳洲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伊斯兰文化是指以伊斯兰教徒为主体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则包括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东亚和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
亨廷顿的文化分类主要是为了顺应政治需求和西方中心思想在全球文化领域的扩张。
此种文化分类方式不仅容易引起文化怀疑和意识形态斗争,而且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演进背道而驰。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它可以分为三类:符号生产率,声明性生产率和文本生产率。
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1939年-)是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
由于“文化消费主义”的研究命题,约翰·菲斯克被普遍视为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
他撰写了八本书,包括了解大众文化(1989年)和阅读大众文化(1989年),以及数百篇有关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和影视文化的研究论文。
他试图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倡导积极幸福和休闲的大众文化理论,尊重日常狂欢的大众消费精神,并试图在大众文化研究中超越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的拥护者富有创造力和生产力,他们的强迫行为刺激他们产生自己的文本。
他将“粉丝”的生产力分为三类:象征性生产力,其创造的含义可以从文化商品的象征性资源中反映出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并宣布生产力,这是一种由公众通过口头文化说出和分享由符号生产力创造的意义而形成的公共形式,包括语言,发型,化妆品,衣服或配件。
文字生产力是在以下基础上产生新的文字原始文本,或直接参与原始文本的结构,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变为大众文化。
菲斯克曾经提出,“粉丝”的“生产者喜欢”行为不是单向,自上而下的,而是面向内心和个人的开放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民主力量。
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粉丝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有时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它们产生的文本足以匹配原始文本,或扩展原始文本,甚至完全重写原始文本。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形式:经济资本,可以立即直接转化为货币,并以产权的形式制度化;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并以教育资格的形式制度化;由社会义务组成的社会资本,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崇高头衔转化为经济资本。
其中,文化资本不仅可以表现出特定的状态,例如人们的精神和修养,而且可以以客观,特定的商品形式呈现,例如书籍和照片。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解读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由多篇对现行大众文化的分析构成。
我希望它们都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生产和传播的意义和快乐加以阐明。
文化就是生产关于和来自我们的社会经验的意义的持续过程,并且这些意义需要为涉及到的人创造一种社会认同。
内容简介: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
在《解读大众文化》这本书中,一位在大众文化领域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约翰·菲斯克通过分析这些大众“文本”,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含的(两者常常是对立的)意义与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菲斯克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使其内部诸多矛盾冲突越发鲜明:麦当娜也许被宣传为男孩玩具,但年轻女孩感到受她影响,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也许极大地表达了资本主义者的统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
每一个例子中,正是后一种情况让菲期克感兴趣,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探寻大众文化的;那也是民众获取工业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消费品之处,并将这些消费品变成他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价值。
《解读大众文化》的定位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姊妹篇,它揭穿了大众无意识地消费一切产品的谬论。
菲斯克的才智与其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的图景,它尊重大众的力量和意识,是他们创造了大众文化。
作者简介: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的传播艺术教授,并曾在澳大利亚与英国从事教学工作。
他共参与过5本书的写作,或独立创作,或与人合作,包括《解读电视》、《电视文化》等,另著有大量涉及大众文化的论文。
文化生产力: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化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化概述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
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传播和利用文化的能力,是一个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转化的。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化的推进则又在进一步提高文化生产力的水平。
文化产业化是指在市场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生产方式和规范化管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产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
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史前时期的文化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通过自然界中存在的石头、木头、骨头等材料制作简单的工具和武器,以便于采集和狩猎。
这一时期的文化生产力虽然十分原始,但为后来的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产生,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则推动了道具和手工工具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更加丰富多彩。
到了工业时代,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的出现,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也为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与现状文化产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商业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了影视、音乐、广播电视、数字出版、游戏、文化创意、动漫等领域。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文化的三层次理论名词解释
文化的三层次理论名词解释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常常与各种各样的含义和概念联系在一起。
然而,文化的三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体和系统的框架,用于解释和理解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文化的三层次理论进行名词解释,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第一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层次,它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技术。
这些产品和技术反映了人们的工具使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物质文化通常以可见的、有形的形式存在,比如建筑物、艺术品、服饰和食物等。
它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跟随着这些物质产品的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信念。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基石。
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研究和理解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洞察到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第二层次: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文化的第二层次,它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行为文化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传承的,它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信仰、道德准则、礼仪习俗和社会期望等方面。
通过研究和理解一个社会的行为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其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人际交往方式等。
同时,行为文化也是构建社会秩序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它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和维持社会和谐。
第三层次:符号文化符号文化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语言、符号、象征、艺术和宗教等。
符号文化是人们共同的意义体系,通过符号的使用和交流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
符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符号文化,人们可以创造并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化社会集体认同,并建立社会共同意识。
“文化符号”是构建一个社会共同意识的桥梁,促使人们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文化的三层次理论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三层次理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交流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至关重要。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产力即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
文化产业的水准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
要像透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物质生产一样,要透过不断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还应当包括文化生产的溢出效应。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廉政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对政治发展的促进,先进管理理念、最新知识的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公益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生态文化、节约文化的传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等等。
这种现象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作为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因其"文化消费主义"的研究主张而被西方学术界普遍称为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代表人物。
他撰写了《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读解大众文化》(Reading the Popular Cul-ture 1989)等8部著作以及数百篇有关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和影视文化的研究论
文,在欧美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倡导积极快乐和随意休闲的大众文化理论,推崇日常狂欢的大众消费精神,试图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做出一种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