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名词解释:3分×5=15简答题:5分×7=35计算题:6+6+8=20论述题:15分×2=30一:环境的定义: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其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官方: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环境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相互依赖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结构和状态)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

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有:①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②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③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简答题1、何谓地方性疾病?它有哪些判断标志?我国常见的地方病有哪些?发生在特定地区、与一定环境因素有关的疾病。

其判断标志:在特定地区流行年代较久;患者具有共同症状。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2、人类环境问题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新石器时代,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虽然也出现了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等问题。

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水俣事件 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四月事件 1970年米糠油事件 1968年3.大气结构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

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

这时。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NO2产生的。

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是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

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

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

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

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海陆风: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

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

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路低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气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环境学概论复习要点

名词:1 环境(保护法意义上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P22环境质量: 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P33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污染\噪声、热、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污染5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在操作、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不当时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重大威胁的废物7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几本需要,又不能超出行星(地球)的生物容许极限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9 清洁生产:无废工艺乃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它能使所用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10 环境经济学研究主题决策与其所处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的学科,主体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际组织;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11 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曝气池的废水中,一段时间后,水中能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且微生物将不断增殖12 生物膜法将废水连续通过固体填料(碎石、炉渣或塑料蜂窝等),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微生物,从而形成生物膜,能吸附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质13 生物转盘一种好氧处理污水的生物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圆盘下部浸没在水中,圆盘上部暴露在空气中,圆盘表面生长有生物群落,转动的转盘周而复始地吸附和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使污水得到净化。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1.大气的构造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到达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开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3.氮的氧化物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响的产物及反响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1.烟尘控制技术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第三章思考题: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外表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

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1、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区别答:传统发展模式物质资源推动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物为本注重眼前局部利益可持续发展非物质资源推动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注重长远全局利益2、耗氧物质与COD Mn答:水体污染中的一类有机物,来自生活污水及食品、造纸、印染等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有机物质,本身无毒性,但再分解时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故称好氧(需氧)有机物。

(2分)包括种类有:①有机合成原料;②有机酸碱;③油脂类;④高分子化合物;⑤表面活性剂;⑥生活污水;(3分)3、COD——化学需氧量。

答:在规定的条件下,水样中的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氧化剂的量。

(3分)单位:mg/L。

(1分)用高锰酸钾做氧化剂时,标为COD Mn,是检验水样经常使用的氧化剂。

(1分)4、空气污染指数AQI、API和气溶胶答: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是报告每日空气质量的参数。

描述了空气清洁或者污染的程度,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空气质量指数的重点是评估呼吸几小时或者几天污染空气对健康的影响,你可能呼吸污染的空气后,在几个小时或几天的经验。

环保局计算空气质量指数通过五个主要污染标准:地面臭氧,颗粒物污染(也称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对于这些污染物,环保局已成立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

地面臭氧和空气中的颗粒的两种污染物构成这个国家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AQI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缩写,是2012年3月国家发布的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污染物监测为6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

AQI将这6项污染物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呈现。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指标。

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数据,并对应于环境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指数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 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区域性、资源性和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4.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火山、地震、台风等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5. 20世纪8大著名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公害污染物:烟尘、SO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日本骨痛病事件(镉)、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6.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社会化、综合化、政治化。

积累化和高科技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 什么是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危害性、移动性、可变性、加速性、隐蔽性。

3.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森林锐减、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城市问题。

4.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举国搬迁的国家——图瓦卢);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冰冻、火灾频发。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一、名词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的,与某一中心食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3、土壤修复定义:土壤修复技术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5、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固体废物,由于不适当的处理、贮存、运输、处置或其他管理方面,它能引起或明显地影响各种疾病和死亡,或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显著的威胁。

”6、危险废物:指能引起或导致死亡或疾病增加;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7、电磁辐射:在遥感中常指电磁波。

它指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一种物理现象。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生态过程中多样性和变异性总和,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9、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在一定剂量(一般用单位机体体重的吸收量来表示)的污染物作用下,生物体中发生效应或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10、半致死浓度(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得试验生物死亡率为50%的毒物浓度或剂量,用于急性毒性作用的定量描述。

二、简答题1、环境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学研究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

第四,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1.地球承载⼒:某⼀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对⼈类⽣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类社会作⽤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的,⼜要保护好⼈类赖以⽣存的⼤⽓、淡⽔、海洋、⼟地和森林等⾃然资源和环境,使⼦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提⾼⼈⼝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的前提下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中⼼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孙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当代⼈的利益” 。

)3.臭氧层:离地⾯20-30千⽶⾼的⼤⽓圈的同温层阻挡紫外线,底部有⼀个臭氧浓度相对较⾼的⼩圆圈,厚度在正常压⼒下约8km.4.臭氧层空洞:指环境在地球周围的臭氧层因长期消耗⽽出现了⼀个空洞,臭氧稀薄以致丧失其保护功能。

5.⽣态脆弱带: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强且有退化趋势的⽣态环境过渡带6.⼈体退化:指由于⼈类活动对⾃然活动的改变,导致⼈体出现⾮正常疾病和有害⽣理过程,⼈类⽣理因素下降和健康⽔平下降的现象,简⽽⾔之,是指⼈的体质下降和健康退化,也称“⼈体退化病”,其产⽣原因是环境污染7.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的⼟壤、⼤⽓、⽔体、植被温度等年际间的缓慢上升的现象,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效应。

8.环境:指与某⼀类⽣命主体包括(群体与个体互相联系)对⽣命主体的⽣存与发展产⽣作⽤,发⽣影响的周围诸多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命主体的存在空间维持⽣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及对维持⽣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产⽣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然环境和⼈⼯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生态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1、环境的概念(定义):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和2、环境的基本类型按环境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大小取决于:环境的自净能力,人及生物有机体对污染物的耐受力4、环境的基本特征a整体性与区域性b变动性和稳定性c资源性与价值性5、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分别是环境系统特征的内在和外在表现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1、广义环境问题:环境的结构和状态所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自然因素引起的,即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即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根据产生原因分类: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3、八大公害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SO2,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SO2 。

四天内约6000人患病,17人死亡;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SO2 。

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1943年5月至10月,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到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1953年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镇发生甲基汞中毒的水俣事件,第一次发现时患病180多人,死亡50多人1931年至1972年3月,日本富山县发生因镉中毒引起的富山事件,从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重点包括:
一、环境科学概念内容:
1、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2、环境要素以及相互作用;
3、环境质量和
保护;4、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科学及管理方法:
1、社会学: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经济、环境、社会变迁;
2、政
治学:制度设计与实践;3、经济学:可持续发展;4、法律学:法律法规;
5、管理学:环境管理;
6、工程学:环境保护技术。

三、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
1、空气污染与控制: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防治技术;
2、水污染与水质保护:水污染源、水污染物、水污染治理技术;
3、固体
废物控制:有害废物、废弃物处理与利用;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5、自然灾害防治:灾害机理、灾害预警与控制;6、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法律、
环境管理、环境建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

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等的酸性降水。

14、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应同时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部门提供优化设计的建议。

广泛的含意: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15、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16、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7、环境:在环境学中,环境是以人类为主题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18、城市热岛环流: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

三、简答题。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

答:(1)类型:伦敦型烟雾为还原型(煤炭型) (1分),而洛杉矶烟雾为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2)污染源:伦敦型烟雾的污染源为工厂生产和家庭取暖燃烧煤炭时的排放(1分);洛杉矶烟雾的污染源以汽车尾气排放为主(1分)。

(3)主要污染物:伦敦型污染物为SO2、颗粒物、硫酸雾、硫酸盐类气溶胶(1分);氧化型污染物为NOx、HC、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脂(PAN)(1分)。

(4)反应类型:伦敦型烟雾为热反应(1分);洛杉矶烟雾为光化学反应和热反应(1分)。

2、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答:(1)占用土地(2)污染水体(3)污染大气(4)污染土壤(5)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答:(1)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1分):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变化)(1分)。

(2)土壤酸碱度(1分):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酸性相反(1分)。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1分):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难释放,不易迁移(1分)。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重金属与土壤中的羟基和氯离子等无机配位体的络合作用,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土壤中的腐殖质与重金属发生螯合作用,可形成稳定的螯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溶解度。

4、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容。

答: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容:(1)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1分),找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1分);(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1分),用无量纲指数表征环境质量的高低(1分);(3)环境质量的功能评价(1分),确定环境质量状况的功能属性(1分)。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以你身边的或家乡的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谈谈你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即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Fairness)代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6.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成因、特征和危害。

(1) 定义: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河口和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2) 成因:①天然来源:天然湖泊的形成过程是由贫营养型逐渐演变为富营养型的.营养物质的来源: a.降雨中带来的; b.土壤淋溶和流失; c.水体中动植物死亡后的释放.②人为来源: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湖泊。

(3) 特征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③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海水中出现叫“赤湖”、淡水中称“水华”。

4) 危害①DO降低,使鱼类难以生存。

②藻类种类减少,危及鱼类生存。

因有些藻类有胶质膜,有的甚至有毒,不能成为良好的饵料,。

③危害水源,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畜都有害。

④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7.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何在,如何保护?(1)生物多样性定义: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生物多样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医、行、住、用的经济价值。

②净化环境的生态服务价值,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基础上的。

生态服务价值如维护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等其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各种各样的优美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③物种单一性会带来如下危害: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单一品种易受病虫害攻击,导致大面积减产。

即使是优良品种也会不断退化,退化后就需要改良品种,这样就需要其他种的基因,发展单一品种是导致遗传基因丢失的原因。

(4)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①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把人口数量控制在地球上生物资源可以承受的围,降低人口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③建立动植物公园和森林公园,实行异地保护④开展保护珍惜和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⑤恢复栖息地。

8、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举例说明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富营养化危害:①破坏水产资源;②藻类种类减少,一些藻类不适合做鱼的饵料,危及鱼类;③危及水源;④加快湖泊的老化进程;防治措施:①疏浚,挖底泥;②生物工程,植物吸收;③化学治理,撒药剂除藻。

9、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土壤条件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1)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许多无机的和有机的单项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

以O2—H2O体系和H2体系的两个极端,重金属在氧化或还原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难溶性元素和还原难溶性元素(价态变化)。

(2)土壤酸碱度:碱性条件下,重金属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形态存在。

酸性相反。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中丰富的无机、有机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吸附在胶体表面上易释放,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体中则难释放,不易迁移。

(4)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土壤中存在无机酸体系,与重金属产生络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