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药师 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协同作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学习要点: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效评价中药药物制剂在中药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研究和药效评价对于确保中药安全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药物制剂的定义、药理学研究以及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定义及分类中药药物制剂是指以中药为原料,经炮制、加工以及配制等一系列工艺,以制剂形式供给病人使用的中药制品。

根据制剂形式和用途的不同,中药药物制剂可以分为口服剂型、外用剂型和注射剂型等。

口服剂型包括丸剂、片剂、颗粒剂等,具有便于患者使用和携带的特点。

外用剂型主要是指中药膏剂、贴剂等,适用于皮肤病等局部疾病的治疗。

注射剂型则是通过注射给药途径将中药药物制剂直接输入体内,用于重症疾病的治疗。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它们的药效、副作用、毒理等的学科。

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药物制剂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以及持续时间,为制定合理的给药方式和剂量提供依据。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

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评价是药效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疾病模型的建立和药效指标的评估,可以评价中药药物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3. 毒理学: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

中药药物制剂的毒理学研究旨在评估中药的安全性,了解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评价中药药物制剂的药效评价是中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效评价旨在评估中药药物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药效评价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中药制剂对靶点的作用和机制。

动物实验则通过动物模型评估中药制剂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最新 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最新 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中医学基础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2(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22.辨证论治2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2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及其特性2(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2.阴阳的互根互用23.阴阳的消长平衡24.阴阳的相互转化2(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2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24.指导疾病的诊断25.指导疾病的防治2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特性2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2(二)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与相克22.五行相乘与相侮23.五行母子相及2(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22.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2四、藏象(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脏腑的特点1.五脏、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22.脏腑学说的主要特点2(二)心1.心主血脉22.心藏神23.心在体合脉24.心开窍于舌25.心在液为汗26.心在志为喜27.心其华在面2(三)肺1.肺主气、司呼吸22.肺主宣发肃降23.肺主通调水道24.肺朝百脉、主治节2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6.肺开窍于鼻27.肺在志为悲28.肺在液为涕2(四)脾1.脾主运化22.脾主升清23.脾主统血24.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5.脾开窍于口26.脾在液为涎27.脾在志为思28.脾其华在唇2(五)肝1.肝主疏泄22.肝主藏血2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4.肝开窍于目25.肝在志为怒26.肝在液为泪2(六)肾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2.肾主水23.肾主纳气24.肾在体合骨25.肾开窍于耳及二阴26.肾在液为唾27.肾在志为恐28.肾其华在发2(七)胆1.胆贮存胆汁22.胆泄胆汁23.胆主决断2(八)胃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22.胃主通降23.胃喜润恶燥2(九)小肠1.小肠主受盛化物22.小肠主泌别清浊2(十)大肠1.大肠传化糟粕22.大肠主津2(十一)膀胱1.膀胱贮存尿液22.膀胱排泄尿液2(十二)三焦1.三焦的概念22.三焦通行元气和水液23.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功能特点2(十三)女子胞1.女子胞的主要功能2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2(十四)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22.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23.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24.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25.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26.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27.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28.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29.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210.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2(十五)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22.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23.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24.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25.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2(十六)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2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2五、气血津液(一)气1.气生成22.气的生理功能23.气的运动24.气的分类2(二)血1.血的生成22.血的生理功能2(三)津液1.津液的代谢22.津液的生理功能2(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2.气与津液的关系23.血与津液的关系2七、病因(一)六淫1.六淫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22.风邪23.寒邪24.暑邪25.湿邪26.燥邪27.火(热)邪2(二)疫气1.疫气22.疫气的致病特点2(三)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四)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22.饮食不洁23.饮食偏嗜2(五)劳逸过度1.过劳22.过逸2(六)痰饮1.痰饮22.痰饮的形成因素23.痰饮的致病特点2(七)瘀血1.瘀血的形成因素22.瘀血的致病特点2八、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2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二)发病形式1.感而即发22.伏而后发23.徐发24.继发25.复发2九、病机(一)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2.阴阳偏衰23.阴阳互损24.阴阳格拒25.阴阳亡失2(三)气血津液失常1.气的失常22.血的失常23.津液代谢失常2十、诊法(一)望诊1.望神22.望色23.望形体24.望头项五官25.望舌26.望排出物2(二)闻诊1.听声音22.嗅气味2(三)问诊1.问寒热22.问汗23.问疼痛24.问饮食口味25.问大小便26.问睡眠27.问耳目2(四)切诊1.切脉部位22.正常脉象23.常见病脉24.按肌肤25.按手足26.按脘腹2十一、辨证(一)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2.寒热辨证23.虚实辨证24.阴阳辨证2(二)脏腑辨证1.心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22.肺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23.脾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24.肝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25.肾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26.小肠病的辨证27.大肠病的辨证28.胃病的辨证29.胆病的辨证210.膀胱病的辨证2十二、防治原则(一)预防1.未病先防22.既病防变2(二)治则1.扶正祛邪22.标本先后23.调整阴阳24.正治反治2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中药药理学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中药药理学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一)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2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3.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24.对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2(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2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2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环境因素2(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2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2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2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2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2二、解表药(一)基本知识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麻黄、柴胡、桂枝、葛根、细辛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三、清热药(一)基本知识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青蒿、栀子、鱼腥草、苦参、知母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四、泻下药(一)基本知识1.泻下药的分类22.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番泻叶、芫花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五、祛风湿药(一)基本知识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秦艽、独活、五加皮、防己、雷公藤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六、芳香化湿药(一)基本知识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厚朴、广藿香、苍术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七、利水渗湿药(一)基本知识 1.利水渗湿药的分类22.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茯苓、泽泻、茵陈、猪苓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2 八、温里药 (一)基本知识 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附子、肉桂、干姜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2 九、理气药(一)基本知识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青皮、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 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 2 4.现代应用2 5.不良反应2 十、消食药 (一)基本知识 消食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山楂、莱菔子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2 十一、止血药 (一)基本知识 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三七、白及、蒲黄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2 十二、活血化瘀药 (一)基本知识 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丹参、川芎、益母草、延胡索、水蛭、桃仁、红花、莪术、银杏叶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2 5.不良反应2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基本知识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 (二)常用药物:桔梗、半夏、苦杏仁1.功效2 2.主要有效成分 2 3.药理作用2 4.现代应用 2 5.不良反应2十四、安神药(一)基本知识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酸枣仁、远志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十五、平肝息风药(一)基本知识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天麻、钩藤、地龙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十六、开窍药(一)基本知识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麝香、石菖蒲、冰片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十七、补虚药(一)基本知识1.补虚药的分类22.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甘草、淫羊藿、当归、党参、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冬虫夏草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十八、收涩药(一)基本知识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二)常用药物五味子、山茱萸1.功效22.主要有效成分23.药理作用24.现代应用25.不良反应2十九、驱虫药(一)基本知识1.驱虫药的驱虫作用环节22.驱虫谱2二十、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基本知识1.受试药与实验动物的要求2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23.实验结果的处理与资料整理2(二)中药新药一般药理研究基本知识1.实验动物的选择22.观察指标2(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1.毒理实验基本要求22.毒性实验研究内容2药事管理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药事管理一、药事与药事管理药事管理概况药事管理的主要内容2二、药品与药品标准、药师职责(一)药品与药品标准1.药品的法律含义22.药品的质量特性23.药品的特殊性24.药品标准2(二)药师1.药师的职责22.执业药师管理2三、药事组织(一)药事组织概况1.药事组织的分类22.药事组织管理的必要性及特征2(二)药事管理组织1.药事监督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22.药品生产、经营行业管理组织2四、中药管理(一)中药的地位中药的法律地位2(二)中药管理的基本内容1.中药管理的特殊性22.中药品种保护23.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24.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25.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2五、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一)总则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分类与管制要求2(二)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标签规定2(三)使用1.科研、教学使用的审批22.处方管理23.医疗机构借用及配制的规定2(四)储存储存管理2(五)运输运输管理2六、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管理1.生产、加工、收购、经营、配方用药的规定22.保管、领发、核对制度23.医疗单位供应和调配规定2七、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22.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和销售的规定2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概述药品分类管理制度2(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内容1.处方药管理的内容22.非处方药管理的内容2九、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主要特点2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23.临床药师管理2(二)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2(三)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管理 1.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许可证管理制度 2 2.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品种限制性规定 23.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品种审批及批准文号管理24.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的法定条件 2(四)《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2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与药品召回制度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概述1.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与类别2 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发展 2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2(三)药品召回制度 药品使用单位在药品召回中的义务 2十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主要内容1.药品注册程序 22.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 2十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一)药品批发的质量管理 1.仓库设施、设备要求 22.药品质量验收的要求 23.药品储存的要求 2(二)药品零售的质量管理 1.营业场所和仓库设备的要求2 2.药品购进和验收 2十三、中医药条例(一)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1.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与要求2 2.中医从业人员的要求 2(二)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府、单位、组织和个人的作用 22.加强中医药资源管理 23.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的法定要求2十四、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知识产权保护概述知识产权保护的概要内容 2(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和内容 2(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1.TRIPS 重申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 22.TRIPS 新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 2十五、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一)药品名称管理 药品的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 2(二)药品包装管理 药品包装管理的主要内容 2(三)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管理的主要内容 2十六、《药品管理法》(一)药品经营企业管理 1.药品经营企业开办条件2 2.药品经营活动的管理 2(二)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 1.医疗机构配备药学技术人员的规定2 2.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存及调配处方的管理 2(三)药品管理 1.特殊管理的药品 22.进出口药品的管理 23.假药与劣药管理 2(四)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1.药品价格管理22.药品广告管理2(五)法律责任医疗机构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2十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一)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总则总则2(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基本行为规范2(三)药学技术人员行为规范具体行为规范精品Word 可修改欢迎下载。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

中药药理复习重点资料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理知识和经验。

中药药理是中医药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中药药理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极为关键。

这篇文档将重点介绍一些中药药理的复习重点资料。

一、中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四类: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

其中草本药又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单味药是指一种植物的某一部分,如叶、根、茎、花、果、种子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药材;而复方药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药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二、中药药理的基本概念1. 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效应和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

2. 药效学和中药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中药药效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

3. 药代动力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中药药代动力学则是指以中药为研究对象的药代动力学。

三、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中药药理的基本作用包括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

其中,调和阴阳是中药药理的核心理念,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药药物代表性作用1.益气和补血类: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

2.化痰散结类:半夏、枇杷叶、桔梗、甘草、白芍、苏子、藤黄等。

3.清热泻火类: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贝母等。

4.镇静安神类:茯苓、五味子、酸枣仁、益智仁、丹参、天麻等。

5.活血化瘀类: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七、当归等。

五、中药药理的应用中药药理的应用包括内服、外贴、煎浸、吸入、注射和灌肠等多种方式。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用药方式,也是治疗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的方法。

六、中药药理的注意事项1.对于不同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程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3.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频次和服用时间。

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

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

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2017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导语:下面是关于2017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的新药的药理学和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的相关内容,需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考生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点一:2017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新药的.药理学新药的药理学1.临床前药理研究(1)主要药效学;(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3)毒理学研究: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上市后(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应。

知识点二:2017卫生资格考试《初级中药士》章节考点: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1.药理学的概念: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1)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八)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八)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八) 《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包括中药的外
观特征、性状、色泽、气味、味道等;中药的理化性质和理化指标;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等环节对质量的影响;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2. 中药的药理学: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毒副作用等,包括中药的药物代谢和
药物作用机制;中药与靶标的相互作用;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3. 中药的临床应用:熟悉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
和注意事项等;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治疗中毒的措施。

4. 中药方剂学: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原则,包括中药方剂的组成、制备和
用法;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和搭配技巧;中药方剂的疗效评价和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
与执行等。

5. 中药药材的炮制和制剂:了解中药药材的炮制方法和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中药炮
制的原理和方法;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

6. 中药化学: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和分析方法等;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7. 中药资源和中药开发利用:熟悉中药资源的分类、采集和保护措施;中药的开发利
用和产业化发展;中药的市场监管和合理用药等。

以上是《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八)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
些知识点,为考试做好准备。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四)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四)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四) 以下是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的一些知识点:
1. 中药的种类和属性:包括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并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
功效等属性。

2. 中药的炮制方法:了解制剂方法,包括炮制、制末、制粉、制浆、制丸、制散、制
剂等方法。

3. 中药的存储和质量控制:了解中药的储存条件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质量标准、质
量评价、质量控制等。

4. 中药的药用价值:掌握各种中药的主治功能、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5. 药物相互作用:了解中药之间以及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理
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6. 中药鉴别: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技巧,包括外观特征、显微鉴定、化学鉴定等。

7. 中药配伍:了解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相顾宜、相反忌、相项宜等。

8. 中药的药理学和药效学:掌握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学参数等。

9. 中药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了解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和中毒症状,包括药物过敏、药
物热、药物中毒等。

10. 中药疗效评价:了解中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包括临床观察、动物实验、药理学实验等。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还需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来确定。

请考生在备考时注意及时更新考试信息,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主管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主管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主管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包括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科学,是以中药学理论、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备学等科学技术知识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

2、药物的来源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

中药材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种天然物质,用于治疗、保健的原料,大多数中药材是天然产物,如枸杞、黄芪、当归、石斛等。

中药饮片是一种制剂形式,是将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切片等方法制成的成品,如枸杞子、党参片、蒲公英叶等。

中药制剂是将中药材或中药饮片通过提取、浸出、蒸馏等方法得到有效成分,然后以加工制剂方法制成的成品,如黄连胶囊、板蓝根颗粒、蒲公英口服液等。

3、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

主管中药师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质量标准,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4、中药的功效作用中药的功效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所具有的治疗、保健作用,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益肾固精、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理气解郁等。

5、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在配伍使用时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主要包括:忌同功相似、忌类同同味、忌异代异味、忌异性异味等。

6、中药药学中药药学是指中药制剂的研制、提取、分离、纯化等药物化学、制剂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7、中药贮藏中药贮藏是指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在储存、保管、运输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主要包括:避光、干燥、通风、避潮、防虫等。

8、中药的配制配制中药是指将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方法进行配比、加工制作成中药制剂的过程。

9、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

10、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是指中药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和作用的研究。

二、中药与中医药理论1、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是指中医传统理论的总称,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六经辨证论治等。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六)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六)

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知识点(六) 以下是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考试的一些可能的知识点:
1. 中药鉴别:包括中药的外形、色泽、气味、味道、质地等方面的鉴别方法,以及常
用的显微镜鉴别方法。

2. 中药炮制:包括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时的注意事项、炮制后的品质变化等方面的
知识。

3.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包括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
的知识。

4. 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5. 中药处方学:包括中药处方的组成原则、药物配伍禁忌、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6. 中药制剂学:包括中药制剂的种类、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7. 中药药物学:包括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8. 中药方剂学:包括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9. 中药药代动力学:包括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
泄等方面的知识。

10. 中药中毒和不良反应:包括中药中毒和不良反应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知识点只是可能的考点之一,具体考试内容以考试大纲为准。

考生还需查阅最新
的考试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和备考。

安庆主管中药师考试重要知识点之药效学和药动学

安庆主管中药师考试重要知识点之药效学和药动学

20XX年安庆主管中药师考试重要知识点之药效学和药动学
一、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二、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四、 试验方法的选择
以体内实验为主 包括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 优点:保持机体本身的完整性,包括神经反射、 体液联系、完整的内脏功能,试品的代谢过程更 符合于临床情况;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和临床参 比,结果更接近临床实际。 以体外实验为辅 离体器官包括离体心脏、离体 主动脉条、离体肠管。优点:可按要求严格控制 实验条件,重复性较好,用药量小,节省动物, 所得结果易分析。但不符合临床情况。
技术方法,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同时要做到安全、有效两个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新药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实验部分 (即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临床部分(即临床研究)。
主要药效学试验是在机体(主要为动物)或其器 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 模型上,采用整体和离体方法,进行综合和分 析的实验研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及 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新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 学的依据。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 药效和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概念和分类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凡增加新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和
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 注册分类:共9类(P.254) 各类中药新药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P.255)
新药研制做到两个突出、两个基本原则: 突出一个新字,既要有创新,要避免低水平重复; 突出中药特色,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
二、长期毒性试验
三、特殊毒性试验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四、其他毒理研究
五、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动力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物制剂是将中药药物加工成各种剂型供人们使用的药品形式,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

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贴敷、注射等途径进行。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主要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中药药物制剂的分布特点与药物的性质、组织亲和性等相关。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改变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中。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速度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浓度的维持。

二、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物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代动力学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药物浓度的时间曲线。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中药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吸收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吸收速率(Ka)和吸收半衰期(T1/2a)。

2. 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

分布动力学参数包括分布容积(Vd)和组织清除率(CLt)。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消除。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题库1-0-8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题库1-0-8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题库1-0-8问题:[单选,A1型题]对受试药物的要求,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A.处方固定B.B.制备工艺稳定C.C.药品质量标准稳定D.D.剂型和质量标准与临床用药相同E.E.不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问题:[单选,A1型题]关于药理学研究的观测指标要求,以下应除哪项外()A.A.特异性强B.B.敏感性高C.C.重现性好D.D.客观E.E.定性问题:[单选,A1型题]药理学研究给药剂量可按下列估算方法进行,但应除外()A.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B.根据预试验C.根据急毒试验结果D.考虑长毒剂量设计E.根据前人试验结果(gta5秘籍 /)问题:[单选,A1型题]药效学研究对受试药物的要求,不正确的是()A.处方固定B.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基本稳定C.剂型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D.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E.质量标准要具有动物实验的特点问题:[单选,A1型题]各类新药主要药效实验至少应设的剂量组是()A.A.2个B.B.3个C.C.4个D.D.5个E.E.6个问题:[单选,A1型题]中药新药药效学实验对受试药物的要求,错误的是()A.A.制备工艺基本稳定B.B.处方固定C.C.质量标准基本稳定D.D.剂型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E.E.中药提取物必须含有赋形剂问题:[单选,A1型题]各类新药主要药效学试验的药物剂量组至少应设()A.A.1个剂量组B.B.2个剂量组C.C.3个剂量组D.D.4个剂量组E.E.5个剂量组问题:[单选,A1型题]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中,计数资料或定性资料的显著性检验一般用()A.t检验B.等比差值法C.秩和法D.X2检验E.Ridit法。

主管中药师-相关专业知识-中药药理学 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主管中药师-相关专业知识-中药药理学 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一、A11、表示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量的符号为A、LD10B、LD20C、LD30D、LD40E、LD502、对受试药物的要求,以下叙述最准确的是A、药品质量标准稳定B、剂型和质量标准与临床用药相同C、不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D、处方固定E、制备工艺稳定3、关于中药毒理实验说法错误的是A、受试药物应与推荐临床试验的药物一致B、中药固体制剂灌胃给药C、毒性实验的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和长期毒性实验D、毒性实验的动物应为同一来源、同一品系的同一群体E、除特定情况外,一般均用雄性4、下列关于药理学研究给药剂量估算方法,说法错误的是A、考虑长毒剂量设计B、根据前人试验结果C、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D、根据预试验E、根据急毒试验结果二、B1、A.大鼠B.蟾酥C.豚鼠D.兔子E.小鼠<1> 、动物品种应符合实验要求,对急性毒性实验常规首选A B C D E<2> 、长期毒性实验常采用A B C D E2、A.t检验B.方差分析C.等比差值法D.X2检验E.Ridit法<1> 、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一般采用A B C D E<2> 、两组间实验结果比较常用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药物的急性毒性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该题针对“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对受试药的要求为:处方固定,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该题针对“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知识点进行考核】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中药毒理实验的要求:①受试药物:受试药物在剂型、制备工艺和药品质量方面,除可以不含赋形剂外,应推荐临床试验的药物完全一致。

②实验动物毒性实验的动物应为同一来源、同一品系的同一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细目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基本知识要点一受试药与实验动物的要求(1)含义:受试药物是药效学研究的对象和物质基础。

(2)对受试药的要求为:处方固定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3)动物的选择:要注意动物的种类、品系及质量、健康状态等。

考虑对药效学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注意与临床病人反应的一致性。

尽量选择功能、结构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使其对药物的反应接近人类。

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附有供应单位的合格证书。

目前我国的药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清洁级动物或SPF级动物。

(4)药理学研究广泛采用的动物种系有: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SD大鼠、青紫蓝兔、新西兰白兔、豚鼠等。

(5)研究工作一般优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雌者应未孕。

(6)选用雌性动物的目的:为观察药物的——避孕作用、保胎作用、对生殖期和围产期的毒性等要点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

大动物(犬与猴等)可设2个剂量组。

小动物如小鼠和大鼠每组动物数至少10~14只大动物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

1.给药剂量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按动物体重估算临床等效剂量:已知其临床人日用量可推算出动物每公斤体重用量。

在药效学试验的3个剂量组中,其中1个剂量应相当于临床的等效剂量[指根据体表面积折算法换算的在同等体表面积(m2)单位时的剂量]。

实验时常常以等效剂量作为中剂量,大、中、小剂量差为2~3的等比级数为宜。

(2)根据预试验:一般不论用何种方法选择有效剂量均应通过预试验找出最小有效量,再做正式试验。

(3)根据急毒试验结果:凡能测出LD50。

可用其1/20~1/10作为有效剂量的参考。

(4)考虑长毒剂量设计:药效试验高剂量组应明显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组,为此药效试验的高剂量组,不宜超过人用量的20倍(指大鼠试验)。

2.给药途径对于1、5类中药新药——采用两种给药途径(其中主要途径应与临床相同)6类中药复方新药——可仅用一种与临床一致的给药途径。

溶解性好——可注射给药,注射给药能保证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吸收不规则,生物利用度较低,量效关系常常不明显。

特殊情况,给药途径难以保持与临床一致,如静脉注射剂,在进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时,可采用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方法给药,但如制剂有刺激性,则不宜使用。

要点三实验结果的处理与资料的整理(1)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证实结果是否符合实验设计的假说,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等;并且经过归纳、综合找出内在规律。

(2)实验数据处理大多求助于统计,中医药实验研究中所观察或测量的数据:计数资料或定性资料的显著性检验一般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或定量资料,两组间实验结果比较常用t检验,多组间的实验结果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等比差值法、等级序值法、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参数统计分析。

(3)实验研究中,对实验数据应保持真实性,不能轻易废弃。

超过3个标准差——可考虑废弃不用。

细目二中药新药一般药理研究基本知识一般药理学研究是指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确定受试物可能关系到人的安全性的非期望出现的药物效应;评价受试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可为临床研究和安全用药提供信息,也可为长期毒性试验设计和开发新的适应证提供参考。

要点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

常用清醒动物进行试验。

使用麻醉动物——应注意麻醉药物的选择和麻醉深度的控制。

要点二观察指标1.中枢神经系统动物的一般行为表现、姿势、步态、有无流涎、肌颤及瞳孔变化等;定性和定量评价给药后动物的自发活动、机体协调能力及与镇静药物的协同/拮抗作用。

如出现明显的中枢兴奋、抑制或其他中枢系统反应时,应进行相应的体内或体外试验进一步研究。

2.心血管系统给药前后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包括QT间期、PR间期、ST段和QRS 波等)和心率等的变化。

治疗剂量出现明显血压或心电图改变时,应进行——(体内或体外试验)进一步研究。

3.呼吸系统给药前后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深度等。

治疗剂量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行——相应的体内或体外试验的进一步研究。

细目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1)中药毒理学研究:是预测中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毒理试验了解中药的毒性反应、毒性程度、毒性发展过程及毒性作用是否可逆,这是新药审批不可缺少的环节。

(2)根据给药时间长短和目的,中药毒理研究通常分为: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以前两种为常用。

要点一毒理实验基本要求1.受试药物受试药物在剂型、制备工艺和药品质量方面,除可以不含赋形剂外,应与推荐临床实验的药物完全一致。

2.实验动物(1)对实验动物的种类、品系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应有详细报告。

写明供应单位,有生产合格证者,应写明其合格证号。

(2)对急性毒性实验常规首选小鼠,长期毒性实验常采用大鼠和犬。

(3)毒性实验的动物应为同一来源、同一品系的同一群体。

(4)一般宜雌雄各半。

受试动物年龄一般宜用刚达到性成熟的动物。

3.动物饲养条件应在GLP实验室进行。

要点二毒性实验研究内容1.急性毒性试验A.含义: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受试动物在一次大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B.表示方法:药物的急性毒性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

应注意观察和报告毒性反应的症状C.许多中药的毒性很小,不能求出LD50,可改用最大给药量(MTD)来表示。

(1)半数致死量(LD50)(50%of Lethal dose)实验:LD50是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药物一次给药剂量,是定量地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基本参数,且对于设计长期毒性试验,或药效学试验的剂量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①动物选择:一般用小鼠,小鼠年龄一般以6~8周龄,18~22g为宜。

性别以雌雄各半为宜。

雌雄分笼饲养。

给药途径和受试药物容积应一致给药途径与推荐临床研究的给药途径一致。

试验给药前要求禁食12小时,以控制条件一致。

②实验分组和观察时间:A.分组:实验时,将动物按体重随机分为4~5组,每组至少10只动物(雌雄各半)。

最大剂量组应达到或接近100%动物死亡最小剂量组死亡率为0或接近0各剂量组和死亡率之间应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不能偏离过远,组间剂量比以0.65~0.85为宜。

B.时间:给受试药后立即观察动物反应情况,一般观察14天。

③环境条件:室温——20℃左右,一般——10℃~28℃之间。

④计算方法:LD50的计算方法很多,目前被推荐使用的为加权回归几率单位法(Bliss氏法)。

详细记录:实验日期、动物品种、性别、数量、受试物来源、实验方法、给药途径、观察时间及计算方法等。

(2)最大给药量(MTD)实验:最大给药量:是指动物能够耐受的最大给药体积和浓度而不引起死亡的受试药物用量。

方法:a.选用体重18~22g的小白鼠20只,雌雄各半;b.以动物能给药的最大浓度、最大容积的药量一次或一日内连续2~3次给予动物;c.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动物不产生死亡;d.并详细记录动物反应情况;e.计算出总给药量(g/kg,系折合生药量计算);f.此时的用药量即为小白鼠对该药的最大给药量;g.然后计算出最大给药量为用量的倍数。

2.长期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连续给予受试药物后,由于蓄积而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找出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拟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

(1)动物选择:a.应写明动物品系如wistar、SD或其他品系动物。

b.试验周期在3个月之内的,宜用6~8周龄大鼠。

c.试验周期在3个月以上的,宜用5~6周龄大鼠。

d.试验开始时,体重差异应在20%范围内。

e.雌雄各半,按性别、体重随机分组。

f.每组动物数量不少于20~40只。

(2)剂量组的设置:a.长期毒性试验应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剂量组。

b.高剂量组应有少部分动物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c.低剂量组应略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有效剂量,此剂量下动物应不出现毒性反应。

d.在高低两个剂量组之间再设一个中剂量组。

e.高、中、低三个剂量宜以等比关系安排。

(3)对照组:不含赋形剂的制剂(如中药浸膏)作为受试药物——对照组可用水或其溶媒,受试药物采用临床试验所用的制剂——则对照组应给等溶剂的赋形剂。

(4)给药途径和方法:a.应与临床试验的途径一致。

b.口服药类应采用灌胃法,每天1次,每周7天连续给予。

c.试验周期超过90天,可考虑每周给药6天,每天给药时间应相同。

d.给药剂量应根据动物体重不断调整。

e.给药容积大鼠灌胃量一般是每100g体重1~2ml。

(5)观测指标:①一般状况观察:应观察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重、给药局部反应,非啮齿类动物还应进行眼科检查、尿检、心电图检查等。

②血液学指标:一般应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平均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

当发现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时,应进一步进行骨髓涂片的检查。

③血液生化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钠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以上指标均采用国际法定单位表示。

(6)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①系统尸解:啮齿类动物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组织: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颈、胸、腰段)、垂体、甲状腺、食管、胃、肝脏、肾脏、脾脏、小肠和大肠、胰腺、肾上腺、心脏、肺、膀胱、骨髓、气管、主动脉、雄性动物睾丸、附睾、前列腺、雌性动物子宫、卵巢、坐骨神经、给药局部、淋巴结(包括给药局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胸腺、甲状旁腺、唾液腺。

非啮齿类动物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组织: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颈、胸、腰段)、垂体、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唾液腺、胃、小肠和大肠、肝脏、胆囊、胰腺、肾脏、肾上腺、脾脏、心脏、气管、肺、主动脉、雄性动物睾丸、附睾、前列腺,雌性动物子宫、卵巢、乳腺,膀胱、坐骨神经、视神经、骨髓、给药局部、淋巴结(包括给药局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

②脏器系数:应对脏器和组织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具体脏器组织:脑、心脏、肝脏、肾脏、肾上腺、胸腺、脾脏、雄性动物睾丸、附睾、雌性动物卵巢、子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