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铸铁在结构历史上的发展变迁
钢结构200年发展历程
钢结构200年发展历程从铁被人们发现开始,铁就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人类建筑史上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规模的运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还是从近200年开始的。
我国古代有许多运用铁构件建造的建筑,如公元694年在洛阳建成的“天枢”和公元1061年在湖北荆州玉泉寺建成的13层铁塔等。
欧美等国在1840年之前多采用铸铁建造拱桥。
在1840年后,随着铆钉连接和锻铁技术的发展,铸铁结构逐渐被锻铁结构取代,1846年到1850年英国人在威尔士修建的布里塔尼亚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该桥共有4跨,每跨均为箱型梁式结构,由锻铁型板和角铁经铆钉连接而成。
直到1870年成功轧制出工字钢后,形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钢材的能力,强度高韧性好的钢材才逐渐在建筑领域代替锻铁材料。
20世纪初焊接技术和高强度螺栓的接连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钢结构的发展,除了欧洲和北美外,钢结构在前苏联和日本也获得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重要的结构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结构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钢产量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钢产量也快速增加。
随着钢材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变,我国的钢结构技术政策也从“限制使用”到积极推广应用。
自1988年发布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并不断改进后,钢结构在我国的带领快速发展。
与其他材料相比,钢结构性能出众,特点明显。
如:1.强度高,重量轻。
钢材与砖石、混凝土相比,虽然密度较大,但强度更高,承受相同的荷载时,钢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轻。
以同样的跨度承受同样的荷载,钢屋架的质量最多不过钢筋混凝土的1/4~1/3,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甚至接近1/10.2.材质均匀且塑性韧性好,和力学计算的假定比较符合。
钢材属单一材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因此组织构造比较均匀,弹性模量高,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延性,可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体,符合一般工程力学中的假设,计算结果也比较可靠。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钢结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建筑的时候。
然而,钢结构真正开始蓬勃发展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对更高层次的建筑的需求。
然而,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和木材的抗压性能有限,不适合建造高层建筑。
在这个背景下,钢结构应运而生。
最早的钢结构建筑之一是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
这座由社会创新家居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的铁塔将钢材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这座铁塔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钢材建造的建筑,不仅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强等优点,还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美学价值,成为巴黎的标志之一。
随着钢材的使用逐渐普及,钢结构建筑开始在世界各地兴起。
早期的钢结构建筑多采用铁骨架结构,如克里斯托弗·沃伦设计的纽约贝尔公司总部大楼(1880年)和芝加哥摩尔斯酒店(1893年)。
这些建筑展示了钢材的优势,如高层建筑的可能性、较大的跨度能力和更好的火灾安全性能。
20世纪初,钢结构建筑进一步发展,开始应用于工业建筑、桥梁和机场等领域。
1922年,德国鲁尔钢铁公司的埃米尔·莫勒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现代钢结构工业建筑,即杜伊思堡钢铁厂。
这座建筑采用大跨度的钢结构,展示了钢材在工业建筑中的巨大潜力。
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提高,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1963年建成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的结构是由钢柱和钢梁组成,展示了钢结构的抗风和抗震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增加,钢结构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新的进展。
现代的钢结构建筑倾向于更轻、更强、可持续和环保。
与此同时,新型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也为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之,钢结构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试验性应用到现代化和可持续的阶段。
铸铁在新艺术中的演变与发展[9]
铁在新艺术运动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回顾19世纪-20世纪新艺术发生前后的历史,找到铁运用于建筑的源头,结合著名案例证明铁在新艺术运动中的两种作用以及铁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铁,新艺术,现代建筑Abstract: In the retrospect of the history of Art Nouveau movement happened in 19th century--20th century.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found the origin of putting Iron into the use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two function of it in the Art Nouveau movement and thus proved the crucial role it played in this movement.Keywords: Iron, Art Nouveau movement, Modern architecture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的世界中,建筑占有最显目的地位,也占有最重要的功能。
而绝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在20世纪建造的。
这些现代建筑中对铁的使用非常广泛,甚至室内装饰与工业产品等领域也常采用这种材料,但这些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具有自己的面貌。
众所周知,建筑自原始社会出现直至19世纪之前,铁这种元素并没有伴随建筑左右,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大潮的推动中出现,这一时期,铁出现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它在当时的建筑中处于什么地位,或者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将结合图片,追溯19世纪-20世纪新艺术运动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举例论证铁制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源头,并从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通过了解铁出现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铁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更好的理解现代建筑,同时也是对未来建筑的判断和借鉴。
最新钢结构200年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钢结构200年发展历程从铁被人们发现开始,铁就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人类建筑史上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规模的运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还是从近200年开始的。
我国古代有许多运用铁构件建造的建筑,如公元694年在洛阳建成的“天枢”和公元1061年在湖北荆州玉泉寺建成的13层铁塔等。
欧美等国在1840年之前多采用铸铁建造拱桥。
在1840年后,随着铆钉连接和锻铁技术的发展,铸铁结构逐渐被锻铁结构取代,1846年到1850年英国人在威尔士修建的布里塔尼亚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该桥共有4跨,每跨均为箱型梁式结构,由锻铁型板和角铁经铆钉连接而成。
直到1870年成功轧制出工字钢后,形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钢材的能力,强度高韧性好的钢材才逐渐在建筑领域代替锻铁材料。
20世纪初焊接技术和高强度螺栓的接连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钢结构的发展,除了欧洲和北美外,钢结构在前苏联和日本也获得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重要的结构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结构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钢产量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钢产量也快速增加。
随着钢材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改变,我国的钢结构技术政策也从“限制使用”到积极推广应用。
自1988年发布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并不断改进后,钢结构在我国的带领快速发展。
与其他材料相比,钢结构性能出众,特点明显。
如:1.强度高,重量轻。
钢材与砖石、混凝土相比,虽然密度较大,但强度更高,承受相同的荷载时,钢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轻。
以同样的跨度承受同样的荷载,钢屋架的质量最多不过钢筋混凝土的1/4~1/3,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甚至接近1/10.2.材质均匀且塑性韧性好,和力学计算的假定比较符合。
钢材属单一材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因此组织构造比较均匀,弹性模量高,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延性,可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体,符合一般工程力学中的假设,计算结果也比较可靠。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共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共3篇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1建筑钢结构是近代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大创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其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与完善,也可以看到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与成就。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时期,钢结构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和塔架等建筑工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法国艾菲尔铁塔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钢结构技术仍然较为落后,钢材的强度和空间刚度都较差,也没有专业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标准。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建筑钢结构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开始研发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钢结构的重量和强度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明出现,如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空心钢管结构等。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除高层建筑外,如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也开始使用钢结构。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工程,如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深圳民族文化村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钢结构技术更趋完善。
材料性能、设计规范、施工标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使钢结构的应用更加普遍,例如机场、体育馆以及桥梁等大型工程。
同时,建筑钢结构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在不断强化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更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钢结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它具有轻质、高强、大跨度、抗震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工程结构更加灵活、高效。
尤其是对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及特殊场所(如电厂、化工厂等)的建筑设计,建筑钢结构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在建筑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材料性能、设计理念、施工标准的研究,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在高层建筑、体育会场、商业综合体等领域的应用更加频繁、普及。
中国古代和近代建筑中的铁构件和铁结构
中国古代和近代建筑中的铁构件和铁结构一、铁在中国的发展丹麦学者汤姆逊按照生产工具材质将人类古代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为“三期说”。
铁是银白色金属。
纯铁有很强的铁磁性,并有良好的延展性、可塑性和导热性,易氧化。
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之一,在地壳中含量为4.75%,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第4位,仅次于痒、硅、铝。
地壳中有300多种含铁矿物。
含铁的产品分为,纯铁,又称熟铁,一般是碳含量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钢,是碳含量在0.02%~2%的铁碳合金;生铁,又称铸铁,是碳含量在2.11%~6.69%的铁碳合金。
生铁又可分为白口生铁、麻口生铁和灰口生铁三种。
冶铁技术开始于小亚细亚,中国冶铁技术的起始约在公元前10世纪,比西方的一些地区晚,但后来居上,掌握块炼铁技术不久便发明了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以生铁为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冶铸技术的国家,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晚期,中国人民已经能冶铸白口生铁,用来铸造铁器,使得铁的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铁器的应用逐渐推广。
这一发明比欧洲各国早一千九百多年。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技术的国家,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中国人民已经能够把又硬又脆的白口生铁加以柔化处理,使之变为可铸造铁。
这项发明比西方早两千三百年。
到战国中期我国已能铸造麻口生铁,到西汉中期又进一步能够锻造低硅的灰口生铁。
在生铁铸造技术发明之后,很早就把炼铁和化铁分工。
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化铁炉,专门用来熔化铁料和浇铸铁器。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铁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但铸铁技术有重大发展,铸造铁器也有飞跃进步。
这时已能铸造大型的薄壁铁器,铁斧有直径达2米左右。
同时铸造较小器物,已采用叠铸技术,把同一规格的具有多件范腔的铸范,多层叠装,通过一个浇注系统加以浇铸。
汉代铸铁技术达到了成熟阶段,已能生产白口生铁、麻口生铁、灰口生铁以及白心、黑心可锻铸铁。
铸铁件的发展历程
铸铁件的发展历程铸铁件的发展是有很长一段历史的,我们要从它的发展历史中去总结一些宝贵的经验,这样才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力量。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
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
欧洲在公元8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
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要求铸件各种机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
在这一时期内开发出大量性能优越,品种丰富的新铸造金属材料,如球墨铸铁,能焊接的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使铸件的适应性更为广泛。
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见负压铸造)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见铸件清理)等新工艺,使铸件具有很高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良好的表面光洁度,铸造车间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也大为改善。
注:本文版权归属/钢铸铁发黑,转载须注明来源。
建筑风格知识:铁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房屋结构的革命
建筑风格知识:铁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房屋结构的革命铁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房屋结构的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钢铁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钢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迅速。
在建筑领域,这一发展带来了许多革命性的改变,彻底改变了房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式,将建筑的高度和坚固程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钢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也就是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埃菲尔铁塔成功竣工,成为钢结构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开启了钢建筑时代。
以此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建筑得到了日益完善。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20世纪,钢材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钢建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增长。
很多著名的建筑项目,如美国纽约的乔治华盛顿大桥、英国的泰晤士河伦敦塔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的欧洲大厦等,均采用了钢结构。
同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在19世纪末期出现。
钢筋混凝土之所以比铁建筑更好,因其比铁建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可靠性。
相比较下,铁材质更容易老化并出现裂缝,长时间使用会出现许多问题。
而钢筋混凝土不仅强度高,而且耐久性更强,可以更好的承受大量的荷载,逐渐成为建筑界的首选材料。
比如,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至今已有近100年的使用历史,依然保存良好。
随着钢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逐步推广,建筑设计方面的革新也应运而生。
传统的砖石或木质结构建筑多采用柱子和横梁的形式,而钢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不同于传统结构,强调更多的空间和稳定性,建筑物的悬挑效果也得以增强。
这不仅应用于建筑的外部设计,也表现在内部设计和空间利用上,使建筑拓宽了潜在的应用领域。
从施工方面来看,钢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使得工期大大缩短。
这些材料容易加工,交叉拼接,便于安装,还可以在建筑物形成之前预制组件而大规模组装。
它们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可以适用于各种气候和地形,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除此之外,钢及钢筋混凝土建筑还具有很多优点。
建筑结构:分析其发展历史
建筑结构:分析其发展历史
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的主要组件,可将其视为建筑物的“骨架”。
它决定了建筑物的形状、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影响着建
筑物的功能、外观和成本。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改善,建筑结构的发展也十分多样化和活跃。
历史上,建筑结构的发展始于古代,早期的建筑结构采用木材、石料或者铸铁等有限材料,往往在建筑物上应用简单的框架结构。
随着结构科学的发展,木材、石料、铸铁等传统材料逐渐淘汰,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玻璃结构等等。
这些材料使得建筑物有更强的承载能力,形状更加灵活,满足了不同的设计需求。
如今,建筑结构研究已经发展到创新及结构优化的阶段,各种结构类型进行各种尝试。
例如,有些新型结构结合了以往多种结构,如金属-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节能
效果;另一些新型结构通过研究优化既有结构的结构,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并减少承载和支撑组件的使用,降低建筑物的重量;此外,可再生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也被用作建筑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发展历程曲折多变,从古代木石结构到现在具有灵活结构、可优化结构和环保材料的结构,都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着建筑结构。
这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重要助力。
高层建筑的发展
第一次高层建筑时期(1890~1900 年)一、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成就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这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长。
为了在s较小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
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发展和电梯的出现则促成了多层建筑的大量建造。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1840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
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
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
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
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1920年代出现空调系统。
由于乘客电梯的出现,建筑突破5层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离)。
1845年奥迪斯在纽约举办安全电梯展览。
奥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发明,切断缆绳,电梯箱仍安全地悬挂在半空中。
1857年在纽约城百货公司安装了第一台蒸汽驱动安全电梯。
18世纪70年代,蒸汽电梯被更快的水力电梯取代。
1890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1870 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纽约公正生命保险大厦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的早期版本,因为除了高度和结构外,它采用了几乎全部必需的高层建筑技术元素。
建筑采用装饰性的法国双重斜坡屋顶,虽只有5层,但高度达到130英尺,并且在办公楼中首次使用电梯。
可以说它是电梯建筑或原始高层建筑的最早实例。
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建筑中铁部件的失败教训促成了建筑防火设计的进步。
建造者开始在铁梁和铁柱外面覆盖面砖,并应用空心砖楼板,提高金属骨架的耐火性能。
1879年,威廉·詹尼设计第一拉埃特大厦,这个七层货栈是砖墙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钢结构的发展史
钢结构的发展史人类采用钢结构的历史和炼铁、炼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和本国的钢铁产量有关。
在古代,我们中华民族在冶炼技术方面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的。
从江苏六合和湖南长沙等地春秋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块、铁条、铁销、铁锛等,说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使用人工制铁。
中国发现的最早生铁制品,比外国最先使用生铁的时间早一千八百多年。
我国也是最早用铁建造承重结构的国家。
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时代)就已经用铁建造桥墩。
在公元前六七十年间,就成功地用熟铁建造铁链桥。
以后建造的铁链桥不下数十座之多,其中以云南的沅江桥(四百多年前),贵州的盘江桥(三百年前)及四川泸定大渡河桥(建于1696年)为最大。
大渡河铁链桥净跨长达100米,桥宽2.8米,可并列两辆马车,由九根桥面铁链和四根桥栏铁链构成。
铁链是由生铁铸成,每根铁链重达一吨半,锚固在直径为20厘米,长4米的锚桩上。
该桥比英国用铸铁建造的欧洲第一座跨长31米的拱桥早八十三年,比美洲第一座跨度为21.3米的铁链桥早一百多年。
此外我国还建造了不少铁塔,如湖北荆州玉泉寺铁塔,山东济宁寺铁塔和镇江甘露寺铁塔等。
玉泉寺,共13层,17.9m高,位于湖北当阳城西15公里的玉泉山东麓,始建于东汉末年(1061年),为我国历代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这些建筑物都表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和冶金技术方面的高度水平。
欧洲在18世纪下半叶开始修建生铁桥,由于生铁性脆,在梁桥中没有得到推广,主要用于拱桥。
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是英国科尔布鲁克戴尔厂所造的赛文河桥,建于1779年,为半圆拱,由五片拱肋组成,跨径30.7米。
其后转为用铸铁造桥,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熟(锻)铁桥,但这两种桥经常失事。
19世纪同时出现了转炉和平炉炼钢。
欧洲第一座铁链吊桥是英国的蒂斯河桥,建于1741年,跨径20米,宽0.63米。
1855年,美国建成尼亚加拉瀑布公路铁路两用桥。
这座桥是采用锻铁索和加劲梁的吊车,跨径为250米。
钢结构建筑
浅谈钢结构建筑目前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发展迅速,规模空前。
与其他结构形式相比,钢结构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英国。
一百年后法国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著名的铁塔,人们也开始尝试建造钢结构的独户住宅,从此钢结构建筑彻底改变了以往建筑造型的模式,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亦随之改变。
早期的钢结构仅是部分构件、配件用铸铁、熟铁制成,到了19世纪80年代结构型钢的出现加快了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使钢结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其第二次理论和实践的飞跃与创新的发展。
我国自1949年全国解放后,钢结构就在大跨重型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和高耸结构中得到了应用。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钢结构产品迅速发展,尤其是国外技术和新产品的引进,钢结构品质的提高,价格的降低,使钢结构在厂房、仓库、机场等建筑上广泛运用,继而推广到住宅、公共建筑、大跨度的体育场馆等方面。
目前,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高层重型钢结构高层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反映,又往往被当作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建成多幢高层钢结构建筑。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用钢量6.5万吨),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
(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包括膜结构)近年来,以网架和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继续大量发展,不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业厂房、候机厅、体育馆、大剧院、博物馆等。
无论在使用范围、结构形式、安装施工工法等方面均具有中国建筑结构的特色。
如杭州、成都、西安、长春、北京、上海、武汉、济南、郑州等地的飞机航站楼、机库、会展中心等建筑,都采用圆钢管、矩型钢管制作为空间桁架、拱架及斜拉网架结构,其新颖和富有现代特色的风格使它们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三)轻钢结构轻钢结构是相对于重钢结构而言的,其类型有门式钢架、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等,用钢量(不含钢筋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约30公斤。
铸铁的发展及应用方向
铸铁的发展及应用方向铸铁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铸性、强度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
本文将从铸铁的发展历程、应用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铸铁是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材料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最初铸铁主要用于铸造武器和农具等军事和农业工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铸铁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铸铁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强度和性能的铸铁材料。
铸铁的应用方向非常广泛。
首先,在建筑领域,铸铁常用于制造构件和装饰品。
铸铁构件具有高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承受重载和外部压力,常用于建筑框架、支撑柱和梁等结构。
同时,铸铁装饰品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广受青睐,常用于室内和室外装饰。
其次,在机械制造领域,铸铁广泛应用于制造零部件和工艺设备。
铸铁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承受高压和高温,因此常用于制造发动机缸体、机座、轴套等重要零部件。
此外,铸铁还常用于制造工艺设备,如管道、阀门和泵类等。
再次,铸铁在交通运输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铸铁铸件可以用于制造汽车和船舶的零部件,如发动机缸盖、转向机壳等。
同时,铸铁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铁路轨道和铁路桥梁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铸铁也在不断进化和改进。
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铸铁材料,以提高其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例如,球墨铸铁是一种通过在铸铁中添加微量的镁和锰元素而获得的强韧铸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冲击性能,适用于制造要求高强度和耐磨性的零部件。
另一方面,铸铁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现代铸铁生产常采用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大大提高了铸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未来,预计铸铁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扩大,并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应用。
首先,随着节能环保的要求不断增加,轻量化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
由于铸铁密度较高,重量较大,因此在一些需要轻量化材料的领域可能有所限制。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现代化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耐久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回顾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初始阶段到如今的成熟应用,我国建筑行业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钢结构建筑在古代的应用虽然钢结构建筑在古代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我们可以从文化遗址中找到一些古代建筑中的钢结构痕迹。
比如,我国南方一些古代木构建筑中常使用铁件来加固结构,确保建筑的稳固性。
这些铁件在当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为后来钢结构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钢结构建筑的起步阶段20世纪初,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兴起,钢铁行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钢材的供应也逐渐增加。
这为钢结构建筑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开展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
尽管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但这是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我国钢结构建筑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
从此时起,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开始扩大到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型体育场馆等领域。
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对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开始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钢结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创新,推动了我国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钢铁行业也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并大量出口到了国外,为国家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钢结构建筑的现代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钢结构建筑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和交通设施建设中,钢结构建筑成为了主要的建筑形式。
现代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和施工水平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越了其他国家。
同时,我国还开始将钢结构建筑应用于一些特殊场所,如核电站、航天设施等。
国外钢构造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外钢构造建筑的发展历程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的金属构造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未的英国。
由于当时棉纺厂经常发生火灾,因而在厂房构造中采用了铁框架。
100年后,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建造了一批钢构造摩天大楼,法国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著名的铁塔,金属建筑从此进入了第一个光辉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也建造金属构造的独户住宅,有些金属住宅,至今状态良好。
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钢筋混凝土构造兴起,金属在建筑领域里失去了它的名声和魅力,主要用于建造工厂、飞机库等。
钢构造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再次开始新发展。
建筑钢材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计算机也开始早期应用,金属建筑的各种构造体系日趋成熟。
70年代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高科技潮流开始出现;到80、90年代,雷诺汽车零件配送中心、香港汇丰银行、法国里昂机场TGV铁路客运站、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等则把钢构造工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建筑师们在中小型项目中,也把钢构造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如FRANCE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大学生餐厅、儒勒.瓦尔纳中学、美国ABC公司制造的住宅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已提出预工程化金属建筑概念,预工程化金属建筑是指将建筑构造分成若干模块在工厂加工完成,从而使钢构造建筑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得以一体化,这就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比传统构造型式低10~20%),缩短了施工周期,使钢构造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
在新构造方面,许多国家都加大了研究力度,现在人类已具有建造跨度超过1000m的超大型穹顶与高度超过1000m最高至4000m的超高层建筑的能力。
大跨度开合空间钢构造亦有较大的进展,1989年建成的加拿大多伦多天空穹顶体育馆,跨度205m,能容纳7万人,屋盖关合后可做全封闭有空气调节的体育场。
1993年建成的日本福冈室内体育场,直径222m,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开合空间钢构造。
膜构造的发展亦令人瞩目,1992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建成的奥运会主馆“佐治亚穹顶”,平面尺寸为240m×193m,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索网与膜杂交构造屋顶。
我国钢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3
我国钢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钢结构是由生铁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
远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二百多年),就有了用铁建造的桥墩。
以后在深山峡谷上建造铁链悬桥、铁塔等,这些表明我国古代建筑和冶金技术方面的高度水平。
中国古代在金属结构方面虽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内部的束缚和外部的侵略,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较为缓慢。
即使这样,我国工程师和工人仍有不少优秀设计和创造,如1927年建成的沈阳黄姑屯机车厂钢结构厂房,1928~1931年建成的广州中心纪念堂圆屋顶,1934~1937年建成的杭州钱塘江大桥等。
20世纪50年代后,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成了大量钢结构工程,有些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采用大跨度网架结构的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深圳体育馆,大跨度三角拱形式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陈列馆,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浙江体育馆,高耸结构中的200m高广州广播电视塔、210m高上海广播电视塔、194m高南京跨江线路塔、325m高北京气象桅杆等,板壳结构中有效容积达54000m3的湿式储气柜等。
近期,随着钢结构设计理论、制造、安装等方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建成了大量的高层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高耸结构、市政设施等。
如:位于上海浦东、420.5m高、88层、总建筑面积达28.7万m2的金贸大厦;总建筑面积达20万m2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主体建筑东西跨度288.4m、南北跨度274.7m、建筑高度70.6m、可容纳8万名观众的上海体育场;336m高、建于哈尔滨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以及横跨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等。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变革。
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钢铁材料来建造各种结构,但那时候的应用还相对简单和初级。
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钢铁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钢结构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中叶,随着钢铁产量的大幅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钢结构开始在桥梁建设中崭露头角。
著名的英国福斯铁路桥就是那个时期的杰作,它展示了钢结构在大跨度桥梁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这座桥采用了熟铁管桁架结构,其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为后来的桥梁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进入 20 世纪,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摩天大楼的兴起,让钢结构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美国的帝国大厦,就是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这座大厦采用了框架结构体系,通过钢梁和钢柱的组合,实现了高效的承载和稳定。
在当时,它不仅是建筑高度的象征,更是钢结构技术成熟的标志。
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建筑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钢结构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轻质、施工速度快等,成为了许多大型工业厂房和仓库的首选结构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需要大跨度的空间和快速的建造周期,钢结构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钢结构在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例如,北京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就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钢结构建筑。
它独特的造型和复杂的结构,展示了现代钢结构技术的高超水平。
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梁和钢柱,以及先进的节点连接技术,“鸟巢”实现了极具创意的建筑外观和良好的结构性能。
在钢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强度钢材的研发和应用,使得钢结构构件更加轻薄,从而进一步减轻了结构自重,提高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和经济性。
此外,耐候钢、不锈钢等特殊钢材的出现,也为钢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钢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加精确地模拟钢结构的受力情况,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钢结构是一种以钢材为主要构件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高强度、轻质、耐久、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建筑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一、钢结构的起源和初期发展钢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钢材在建筑领域的潜力。
第一个应用钢结构的重要工程是1889年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该铁塔采用了大量的铁和钢材构建而成,成为了钢结构建筑的里程碑。
二、钢结构的发展与应用1. 20世纪初至中期在20世纪初期,钢结构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钢结构开始在桥梁、厂房和高层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美国的布鲁克林大桥和英国的伦敦塔桥等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钢结构。
此外,随着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发展,钢结构也开始应用于汽车厂房和飞机制造厂等工业建筑。
2. 20世纪中期至晚期在20世纪中期,随着钢材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设计理念的演变,钢结构的应用进一步推进。
钢结构开始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展览中心和购物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
例如,美国的纽约大都会体育场和中国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都采用了钢结构。
此外,钢结构还开始在海洋工程领域得到应用,用于建造海上石油平台和海底管道等。
3. 当代钢结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钢结构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现代钢结构建筑不仅在设计上更加灵活多样,而且在施工速度和质量上也有了显著提升。
例如,钢结构可以通过预制构件和模块化设计来加快建筑进度,同时减少对现场施工的依赖。
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钢结构的可再生和可回收性也成为了其优势之一。
四、钢结构发展的未来趋势1. 高性能钢的应用随着钢材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钢材的应用将成为未来钢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性能钢材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可以实现更轻、更坚固的钢结构。
2. 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钢结构建筑将更加智能化和环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上的“铁”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以土、木、石、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虽然在性能上用于作构架很合适,但是抵挡不了水火之侵。
所以,古有“铸铜为柱,黄金涂之”的设想,用金属来代替。
然而限于当时的生产力的关系,只能偶尔为之,不可能普遍采用。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在春秋晚期,即有冶铁炼钢的技术,是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但它在建筑上的应用是西汉中期以后开始普遍使用钢刃具。
在木柱、木梁、木门上,很多时候都采用了金属
片覆面作为保护层。
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还流
行用一种铜制的金釭作为木构件转角部分的加固和防
护。
中国人用铜制作建筑构件的历史很长,历代以来
都有“金属”——铜或铁来铸造整座建筑物的记载。
明
代铸造的五台山显通寺的铜殿,可以看到柱的比例变
小了,表明了金属结构的一种形状以及金属结构的强
度等。
1973年在中国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青铜
钺,表明3300多年以前中国人认识了铁,熟悉了铁的
锻造性能,识别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把铁铸在铜兵器的刃部,加强铜的坚韧性。
经科学鉴定,证明铁刃是用陨铁锻成的。
在我国从战国时期到东汉初年,铁器的使用开始普遍起来,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金属。
因为中国青铜时代有着浓厚的铸造成型工艺传统,当工匠从青铜转向铁的制造时自然而然延续了这一传统,结果只是偏好生产铸铁用于浇铸器物。
铁刃青铜钺(商代)
闻名的开封铁塔,虽称为铁塔,其实是用黑色硫璃砖做的,而玉泉铁塔,才是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最重的古铁塔,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中国铁塔之最”。
湖北玉泉山的铁塔,是一座北宋以来完全用铁来铸造的佛塔,塔分八面,塔身高七十尺,十三层,规模不小。
据铭文记载的铁塔重七万六千六百斤,当时是就地设炉分层铸造,采用堆土法而建起来,各层之间重叠摆放,没有焊接,整个塔身玲珑隽秀,从上到下,自里而外全生铁浇铸,仅塔刹在清代以青铜重铸。
表明中
国很早就有以金属来铸造整个建筑的设计,也充分显示出中国古典建筑是实行“五材并举”的取材原则。
这是一个以金属来模仿砖木构造设计的重要实例,虽然形式上没有摆脱砖木结构固有形式,但是有所权衡的表达出了材料的性能。
因为砖石构造在力学上不可能表现出狭长的比例与尺度。
可惜的是,中国古代没有以铁来代替木框架,因而最终也没实现“结构力学上的突破”。
玉泉铁塔
铁材在桥方面也有不少历史
记录。
据记载,公元前206 年,中
国第一座铁索桥出现在陕西留坝的寒溪河上。
另外,《后汉书·岑彭传》记载,公元 33 年,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 索桥,出现在宜昌东南。
公元65年(汉明帝时代),已成功地用锻铁为环,相扣成链,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铁链悬桥--兰津桥。
此后,为了便利交通,跨越深谷,曾陆续建造了数十座铁链桥。
其中跨度最大要数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建成的四川泸定大渡河桥,桥宽2.8m,跨长100m,由9根桥面铁链和4根桥栏铁链构成,两端系于直径20cm、长4m的生铁铸成的锚桩上。
该桥比美洲1801年才建造的跨长23m的铁索桥早近百年,比号称世界最早的英格兰30m跨铸铁拱桥也早74年。
清朝末年兰州黄河铁桥的建成,
标志着中国桥梁建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步入了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现代化轨道。
兰津桥泸定大渡河桥
古代铁在小构件上的应用相对广一些,如塔中常有暗层,是以铁之类的刚性箍为构件。
在近代,铁箍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主要用于梁,柱加固。
柱子长期受上部荷载,将产生过大裂缝,对此采取的加固技术为:对于开裂的柱子直接用扁铁包裹,然后用铆钉固定;古建工艺称之为墩借。
对于梁而言,梁开裂时,也用铁箍对梁身进行包裹,然后用铆钉固定,用铁箍的核心约束作用来提高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在近代古建筑保护初期,铁钉起到了很好的加固作用。
铁钉主要包括固定角量的穿钉,固定山花板的蘑菇钉,固定连檐,椽子的镊头钉,用于墙板连接的两尖钉等,主要用于小型构件的拉结。
然而,铁件加固技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古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锈蚀,破坏木结构和不可逆性等,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改造或淘汰,通过其他材料代替及合理的加固方式变换等方法使得构件更好的作用于古建筑之中。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这类铁构件往往不起到关键的结构作用,而更多的体现了铁金属的外貌特征,成为装饰的一大看点,在彩画之类的表层也有很好的覆盖与保护作用。
在民国时期的建筑中,亮子、窗户或栏杆上常见铁制构件,它具有装饰、防护两重作用。
西式铁艺最大特色是采用了铆接技术,即在连接部分使用铆钉连接,而非现代使用的焊接,这也是区别民国时期的铁艺与现代铁艺的一条标准。
在广州,这些铁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线条的组成来看,有以直线为主的,或以弧线为主的,也有两种相结合的;从样式来看,有偏向西式的,也有吸取了岭南元素的中西结合样式。
18世纪后半期以后和产业革命一样的利用自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水泥、玻璃、铁等人工材料开始大量的使用。
铁材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它们也再次的被用于炼铁。
典型代表是水晶宫,它以轻快的形象替代了传统建筑的稳定外观,
使人耳目一新。
在材料上用钢铁和玻璃取代传统的土、木、石、砖等,而且都是可现场装饰的预制构件。
整个建筑物用3300根铸铁柱子和2224根铁(铸铁和锻铁)的椼架组成。
同时代的约翰·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表示了当时他们对于机械文明的冲击的强烈抵抗,他认为真正的建筑不允许使用铁材作为建筑材料。
如果非用不可,那么金属只能起连接作用,不能用来支撑。
这是一种自觉的抵抗,其中还包含着材料性的考虑,因为金属确实是抗拉不抗压的,不应该做支撑构件。
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铁在建筑史上的发展一直迂回无法前行。
工业革命以后,建筑业的第一个变化是铁用于房屋结构上。
先是用铁做房屋内柱,接着做梁和屋架,还用铁制作穹顶。
19世纪后期,钢产量大增,性能更为优异的钢材代替了铁材。
与此同时水泥也渐渐用于房屋建筑。
19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
近现代来看,中国建筑物中运用铁与钢技术越来越频繁,技术在欧美国家的基础上也日趋成熟。
目前在中国,钢筋混凝土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占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
钢结构建筑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有可通房地产业、建筑业、冶金业之间的行业界线,集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这就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钢结构建筑体系。
目前钢结构建筑在高层建筑上的运用日益成熟,已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工艺。
它的优点有很多,比如大大节约施工时间,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增大住宅空间使用面积,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建筑材料可重复利用,拉动其他新型建材行业的发展;抗震性能好,使用中易于改造、灵活方便,给人带来舒适感等等。
上海金茂大厦、鸟巢、中国青岛世园会植物馆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们对于钢结构建筑的认知。
上海金茂
大厦鸟巢
(上)、中国青岛世
园会植物馆(下)\
参考文献:
李允鉌;华夏意匠.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
形制与工艺;2010.01.01.
谭德睿;当阳铁塔——我国古代著名铸铁建筑;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2011,01.
王福淳;我国古代大型铸铁文物.
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