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05书序张中丞传后叙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5.张中丞传后叙 (共61张PPT)
张、许等人。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 《张中丞传》来纪念张巡。
韩愈对诬蔑张、许等人的行为 深恶痛绝,又因为他有希望改革朝 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 便在元和二年(807),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相关人物 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张巡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唐玄 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 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 县)等地抗战。至德二年(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
“后序” 一般放在书后,也叫“跋”或后记,除 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 反驳。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 不足,用来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补充,因此名“后 叙”。
【初读思考】 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 人”的一项是 ( ) ①好学无所不读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 牺牲。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 度副使,故称张中丞。
史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 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人物轶事 过马牵山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 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 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 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 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
﹒
﹒
计算
时刻
(4)以此﹒诟远(诟:_诽__谤__) ((56))引其绳藏而腑﹒绝 必之 有, 先其受绝其必病有者处(藏(绝::____拉____断____)__)
同“脏”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_城__破__后__被__俘__,__不__过__和__张__巡__死__的__时__间__有__先__ _______________ 后的不同罢了。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哪__有__城__破__而__且__自__己__的_ 部下都已战死, (他3)却译偏文偏:蒙__受__耻__辱__苟__且__偷__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有__人__看__到__这__种__情__况__,__就__来__责__怪__这__个__先_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Word版含答案推荐
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类。
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按文章题目看,这是一篇书序,是为书籍出版写的序言,内容是阐明作者写此书此文的动因,书的内容、意义、写作过程等,但本篇序却非如此,它虽是文序,但内容却是一篇史论。
早期的序文,除单篇作品的置于作品之前外,书籍的序文一般都置于全书之后,内容不仅包括此书的创作缘由和经过,还包括内容提要与目录。
比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在宋代书序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中,曾巩以其目录序受到世人推重。
一般书序,大多以究本溯源、考订缺失为主,唯曾巩作序,必对古书的内容或观点阐发自己的见解。
这篇书序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序文有以议论为主和以叙事为主两大类,但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集叙事、议论为一体,有的序文往往还带有抒情色彩。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较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对应学生用书P44)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五中丞传后叙
史意义。
02
选修课程的需求
高二语文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对唐宋八大家散文有深入的了解和欣,提
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3
《中丞传后叙》的文学价值
《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重要散文,通过对中丞李实生平的叙述,
展现了唐朝中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丞传后叙》的作者、创作背景、文学风格等基本 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本文 寓论断于叙事、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
语言运用及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
句式变化
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 语言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炼字炼词
精准使用动词、形容词等,使语言更加准 确、生动。
含蓄蕴藉
语言含蓄内敛,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想 象和回味的空间。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唐宋八大家其他作品推荐阅读
柳宗元
《小石潭记》、《 黔之驴》、《永州 八记》
苏洵
《六国论》、《管 仲论》、《辨奸论 》
韩愈
《师说》、《进学 解》、《送李愿归 盘谷序》
欧阳修
《醉翁亭记》、《 秋声赋》、《五代 史伶官传序》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拓展
唐宋八大家
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 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八位各有千秋,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主要人物的精神;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和局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活动一】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
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活动二】学生自己查工具书,试着翻译文章。
第二课时【活动一】交流翻译,讨论释疑【活动二】小组整理文言知识,并进行班级交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2) 翰以文章自名。
3) 疑畏死辞服于贼。
(4)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2020高中语文 5.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张中丞传后叙》韩愈(优质课评比课件)
本句写后人受流言蜚语的惑乱,对许远的误解。
本义:传车驿马,古代一种快速的交通设施。
记载人物事迹以传于世的文体
战国:《世本》、《穆天子传》
汉代:《史记·三代世表》 解说经典的文字
南朝:记载一个人生平始终的文体 唐宋:”传记“的文体渐明晰 清代:明确
传 传记
文体知识 1、史传 2、杂传 3、散传 4、专传
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史记》、《汉书》 《三国志》、《后汉书》 单独成书的类传 《列女传》
文化常识
【中丞】 古代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 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 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北魏郦道元、宋代司马光曾任此职。 如《晋书·刘孝绰传》:“洽寻为御史中丞。”《五人墓碑 记》:“是时大中丞抚吴”
文体知识
传
传、传记
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
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给许远写传记,也没有
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第一段 小结思考
探究思考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 作的缘起。
•研习第二段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 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 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高中语文 专题五 书序 第1课 张中丞传后叙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五书序第1课张中丞传后叙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张中丞传后叙一、根底过关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外无待.而犹死守(依靠,后援)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怪罪)C.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然)D.不为.许远立传(替,给)解析:选C。
竟:最终。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贼以刃胁降.巡B.项伯杀人,臣活.之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下不能贫.解析:选D。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同“识〞,作标记;C项,“蚤〞通“早〞。
4.以下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谢..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5.以下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假设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3.总结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点。
明确:
人物
性格特点
张巡
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
许远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凛然正气、忠肝义胆
4.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这是否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明确: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局是有言外之 意的。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 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盘踞在 各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 根源。于是让人在掩卷之余联想到张、许所受到的冤屈。 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文章开头“元和二年四月十 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 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
[应用角度] 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尽管遭
到世人的误解,但他们却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显示出不屈的 气节。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 “安史之乱”。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张 巡、许远、南霁云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可以用 在“忠心爱国”“从容镇定”“深明大义”等作文中。
4.此矢所.以.志也 古义: 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5.籍时.尚.小 古义: 当时还
今义:当时的风尚
6.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古义: 不超过
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
7.霁云慷.慨.语曰 古义: 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 感动愤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的好感
2.卒① ②宁 以能 千知 百人 就之 尽之卒.不 卒.救 ③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①战百万日滋.之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书序《张中丞传后叙》
文意理解6
•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却会做这样的事吗?
•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垢远。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别坚守雎阳城的一方, 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 个来诽谤许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 其病者;
•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 凭借着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乓,抗击着日益增多的 百万敌人,掩护着江淮大地,禁止了敌人的攻势,
•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文意理解11
•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在那时,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两个
文意理解12
•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 谓双庙者。
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节度幕府任职,经常来往于两 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两位英雄。 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任职。 道:经过,来往。
•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 也,
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他们说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要求救兵,
文意理解2
•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许远虽才能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 巡, 职位本来就在张巡之上,
•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 名。 可他却把指挥的权利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 丝毫不怀疑和猜疑,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建 立了功劳,保全了名节。
•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 兰进明看。
文意理解15
•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在座的人都很吃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 泪。
语文选修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精品课件.
5.探究拓展
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书序 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 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 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 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书 籍本身。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 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 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请结合《〈张 中丞传〉后叙》《伶官传序》谈谈你对这段话观点的理解。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张巡、许远等人的爱国情怀和不畏牺牲的 英雄气概。
3.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 取向。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 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朝廷追封御史中丞,曾随他守 睢阳的李翰曾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此文是对《张中 丞传》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含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对应学生用书P44)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县)、睢阳(今河南省××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张巡、许远。
韩愈对此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愈与吴郡 张籍 阅 家中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 为《张巡 传》。
翰以文章 自名,为此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传 颇详密, 然 尚 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 不 载雷万春 事 首尾。
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自⎦⎤名:自许,自负。
远虽 材 若 不及巡者, 开 门纳 巡,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 巡 上, 授之 柄 而处其下,无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所疑 忌,竟 与 巡 俱守 死,成 功名;城陷而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虏, 与巡死 先后 异 耳。
《张中丞传后叙课件》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5401
二、文本研习
(三)问题三:分析概括许远、张 巡、南霁云等人物的特点。
许 远:宽厚磊落,无私大度,忠贞爱国。 张 巡:视死如归,博闻强记,忠贞爱国。 南霁云:豪爽侠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sgy
二、文本研习
(四)问题四:写许远、张巡等三个人物,写法有 什么异同?
不同点:对许远是严正的描写,伴以精到的论析, 夹叙夹议,笔调郑重,不容置疑,展示了许远宽厚磊落 的人格品性;对南霁云则以色调强烈、充满力度的笔触, 集中写他抽刀断指、慷慨陈词、抽矢射佛寺浮图以及慷 慨赴死等几个人生片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豪爽侠义、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写张巡主要是转述跟随过张巡的 于嵩的话,从侧面加以补充。
食其所爱之肉而不降,来证明许远并不畏死。然后反诘对 方:如果连一个愚人都知道活不了几天的人还在危城死守, 又怎么能设想他在城破之后却蒙耻求活呢?正因为这个假 设推理的大小前提都是不容置辩的史实,其结论也就不可 动摇。
驳斥诽谤二:用人们所熟悉的日常之事为喻,使人们 感到这种攻讦的荒唐可笑、不近常理。
驳斥诽谤三:正面论证拒守睢阳的重大意义。“守一 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把保卫睢阳, 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种种否定睢阳战 役的谬论就统统破产了。
sgy
二、文本研习
(一)问题一:根据课文,找出对 张、许的诽谤有哪几种?
诽谤一,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
诽谤二,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 陷,自远所分始;
诽谤三,二公不该死守睢阳城。
sgy
二、文本研习
(二)问题二:韩愈怎样反驳对张、许的诽谤之词? 驳斥诽谤一:作者运用假设推理,从许远困守危城、
相同点:为了塑造光辉照人的英烈形象,作者运用 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 5.1 张中丞传后叙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提示:(1)通过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的描写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 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用人物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 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 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 的心理和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是全文的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的缘由。奠定全 篇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说话的基调。 2.第二段主要写谁?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许远。①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②城陷而虏,与巡死先 后。③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④(外无待而死守)贼语以国亡主 灭(诱降)。 3.第三段为谁而辩论?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许远而辩论。旨在说明“分城而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 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专题五 书 序
张中丞传后叙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读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 高尚气节,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刻画人物,融叙述、议 论、抒情于一体的表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本课话题——责任与正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张巡、南霁云舍生取义的壮举,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而在于是否能够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秉持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和准确权威的报道,推动呼格吉勒图案这一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重审,使人民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法治尊严得以彰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勿忘人民、敢说真话、坚持信仰。
这是汤计调研的三大“法宝”,也是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坚守和操守,诠释了记者职业的精神内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2.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3.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4.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韦伯斯特5. 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享·乔治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蚍蜉..( )( ) 诟. ( ) 饿羸.( ) 霁. ( ) 泗.州( ) 须髯.( ) 帙.( ) 亳.州( ) 【答案】 pí fú ɡòu léi jì sì rán zhì b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答案】 (1)“藏腑”同“脏腑”,即内脏 (2)“志”同“识”,作标记 (3)“常”同“尝”,曾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恨⎩⎪⎨⎪⎧ 然尚恨.有阙者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 也《魏公子列传》(2)诚⎩⎪⎨⎪⎧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3)比⎩⎪⎨⎪⎧ 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逍遥游》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引⎩⎪⎨⎪⎧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刺客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答案】 (1)名词,遗憾/动词,感到遗憾 (2)连词,如果,表示假设/名词,真心诚意/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3)动词,并/动词,等到/动词,合/形容词,紧靠的 (4)动词,牵,拉/动词,拿,举/动词,召请,召引/动词,自杀/名词,序文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翰以文章自名.( )________(2)屡道.于两府间( )________(3)引绳而绝.之( )________(4)又降.霁云( )________(5)不乐成人之美.( )________(6)食其所爱.之肉( )________(7)虽食,且不下.咽( )________(8)远见救援..不至( )________(9)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称道(2)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3)动词使动用法使……断(4)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5)形容词作名词美名(6)形容词作名词爱的人(7)名词作状语向下(8)动词作名词救援的军队(9)动词使动用法使……成就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2)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4)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答案】(1)通晓。
(2)感动,激愤。
(3)任职。
(4)处处,到处。
(5)脸色。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他则又何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城陷而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君主罢了。
(2)状语后置句我曾经在汴州和徐州二府任职。
(3)状语后置句南霁云向贺兰求救的时候。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怀疑(许远)是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5)宾语前置句其他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6)被动句城破之后被俘虏。
(7)被动句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宗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张巡、许远。
韩愈对此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
后叙“叙”又称“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本文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和发挥,驳斥了对张巡、许远的诬蔑,表彰了他们为国守土的卓越功勋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同时,也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以有力回击。
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①叙南霁云乞救贺兰进明的经过②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一、阅读课文第2~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第二段中,韩愈驳斥了什么论调?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愈驳斥“畏死而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2)在驳斥时,韩愈列举了两个事实论据。
第一,大敌当前,许远不顾尊卑身份,与张巡齐心抗战。
第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许远仍旧“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
2. 第三段中,韩愈又驳斥了什么论调?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辩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愈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说明“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