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历史上严厉教育孩子成功的例子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中国历史上,父母严厉教育孩子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小编收集了历史上严厉教育孩子成功的例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严厉教育孩子例子:颜之推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官至给事黄门侍郎,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
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面对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鲁问道:“现在我们既没糊口,但您却经常督促我们学习,让我们勤习经史,可是您知道吗,我们做儿子的,不能供养双亲,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啊。”
3.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5个
4.成功教育故事案例
5.成功人士教育孩子的故事
6.家长教育子女成功案例5篇
综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们的教子之道,一方面与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内容颇有重合之处,如关于尊敬长辈和立志勤学等,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倡导为官俭朴、清正廉明则充分体现出官员的教子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猜你感兴趣:
1.关于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
2.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6个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从以下《家书》摘录内容中,可见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但是只有严厉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以下就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1. 刘备和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汉创立者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都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
刘备的父亲刘弘,曾任江夏太守,他教育刘备要忠诚厚道,勤学好问。
刘备的母亲则教他要仁爱百姓,扶持正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东汉末年泰山郡丞,他教育诸葛亮要勤学立志,廉洁奉公。
诸葛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忠诚报国,为民除害。
2.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其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举人,母亲鲁瑞则是大家闺秀。
鲁迅的父亲严厉要求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书法和古文。
虽然鲁迅的父亲在鲁迅童年时期去世,但他的教诲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母亲则教导他要为人正直,助人为乐,这些品质在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则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钱均夫对钱学森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学习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同时,钱学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4.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教育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袁隆平的母亲邓则贤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袁兴烈对袁隆平的教育十分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袁隆平的母亲则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
5.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他的父亲马来法是一位艺术家,擅长书法和绘画。
马云的母亲崔述纲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妇,热爱文学。
马云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既严厉又宽松,鼓励他勇敢追求梦想,学会独立思考。
马云的母亲则教导他要助人为乐,为人正直。
这些教育经历为马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总之,这些故事表明,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不仅在学术和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家国情怀。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司马迁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一篇作文,题目是"古代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我选择了写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代史学家,写了《史记》这本非常厚的书。
他出生在一个很有学问的家庭,爸爸妈妈从小就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小时候,爸爸妈妈给司马迁请了很多家教老师。
家里的老师们个个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先生。
他们教司马迁读书写字、背诵古文、学习历史地理等各种各样的知识。
司马迁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
不过,司马迁的爸爸妈妈不仅教导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他们经常告诉司马迁要做一个正直、诚实、有道德的好孩子。
要尊重长辈,友爱同伴。
要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
司马迁的父母教导有方,司马迁从小就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
长大后成了非常有学问、有才华的一个人。
他辞去了当官的工作,专心著书立说,写了非常厚的《史记》一书,被后人誉为"太史公"。
看看司马迁的成就,我觉得他的父母当年教育他的方法是非常对的。
他们重视知识教育,更重视品德教育。
不但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更教导孩子做一个好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将来也有了孩子,我一定也要像司马迁的父母那样,给孩子请很多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知识;同时我也要像他父母那样,从小就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善良、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德才兼备才是最重要的。
我写完了这篇关于司马迁的作文。
虽然只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和思考。
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个好评价!篇2同学们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名人司马迁教育孩子的故事。
司马迁是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部长篇巨著《史记》,记录了从上古时代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不过在写这部伟大作品之前,司马迁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就像你们一样上学读书。
你们知道吗?司马迁从小就是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
名人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曾国藩——饱读诗书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
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
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
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钢琴家傅聪先生的家教观——爱而不溺爱傅雷先生爱儿子,但绝不溺爱娇纵。
他把对儿子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
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比如进餐,傅雷就注意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桌的人,吃饭时是否发出失礼的咀嚼声。
当傅雷发现傅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吃并不听警告时,就罚傅陪吃白饭,不许吃菜……傅雷抓住孩子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不教而教家教就是“不教育”,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却充满了哲理。
从钱永刚的介绍中足以体现这种“不教而教”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
”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
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庭认真反思。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有很多,有哪些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
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
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
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近,百事坏。
”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
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
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
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天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历史故事
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历史故事
一、母爱篇
1.《孟母三迁》故事:
孟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次的良好教育最终让孟子成为一位有用之才。
2.《莘母传》故事:
莘母的儿子是一个傻子,但她却不放弃他,并且不断地给予他爱和关心。
她最终也因此获得了一个聪明的儿子。
3.《愚公移山》故事:
愚公想要把两座山挖平,以便他的家人可以过桥,他尽管身体年迈却依旧不放弃,后来神仙看到了他的坚持,给予他帮助,最终完成了任务。
二、子孝篇
1.《左传》献玉篇:
齐国大夫鲍叔牙把自己所有的珠宝首饰统统献给了国君,希望能够使
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强大。
而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最终也使他的儿子深受国君的看重和尊重。
2.《孝经》讲述的孝子故事: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很多孝子的事迹,其中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孟子的孝顺行为,以及项羽和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3.《袁崇伟的故事》:
这是一个象征孝顺的故事,袁崇伟励志要成为一名十分儒雅的人,希望能够使自己的母亲感到自豪。
以上这些母爱子孝的事例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家庭的爱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出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古代家庭教育简短故事
古代家庭教育简短故事1.古代家庭教育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曾子杀猪老汉粘蝉鹿乳奉亲孟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
生性纯孝。
他从小死了亲生母亲,继母朱氏又不慈爱,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
因此他从小失去了父爱,常常被叫去打扫牛棚。
父母有病,他日夜照顾不得休息。
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活鱼,当时天气寒冷,河面结冰,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破冰去抓鱼。
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王祥就把它们拿回家(做给母亲吃)。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进帐子里,他便拿去供奉继母。
同乡人都感到惊奇而感叹,以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的缘故。
2.古代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
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有哪些古代的人是很有智慧的,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问题上也尽显大智慧,所以流传千古的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告诫子女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静心静思,不断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灵的洁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只有静心、刻苦才能学到真知,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寿筵。
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古代教育孩子事例有哪些呢?你还记得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教育孩子事例(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
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智慧小语】: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
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过错时,一定要再三观察,否则,妄加揣测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古代教育孩子事例(失人之察)《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
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
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
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
”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
”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
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古代伟人教育孩子事例故事(2)
古代伟⼈教育孩⼦事例故事(2) 古代伟⼈教育孩⼦故事6、师道尊严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从⼩就喜欢⽂学和画画,师从当时著名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年过去了,他画技⼤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
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得,觉得⽐起⽼师的画来⾃⼰也毫不逊⾊,从他那⾥再也学不到什么。
于是,他借⼝母亲需要照顾,向⽼师提出想早点回去。
他还拿出⾃⼰的画作请⽼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的画艺。
沈周⽼师知道他的⼼思。
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房间来吃饭送别。
这个房间只有⼀扇窗户,窗外景⾊怡⼈,沈周⽼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
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是⽼师挂在墙上的⼀幅画。
⽼师这画画得⼗分逼真,以⾄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师说,“请⽼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空⼀切的态度,认真领会⽼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代⼤师。
智慧⼩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只有对⽼师怀有尊敬之⼼,学⽣才会仔细聆听⽼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有成。
古代伟⼈教育孩⼦故事7、阎⽴本观画 被⼈称为“丹青神化”的唐代画家阎⽴本。
出⽣在雍州万年(今西安市)⼀个绘画艺术之家。
他在⽗亲和哥哥的培养下,⼗六七岁就已落笔不俗,名噪乡⾥。
但阎⽴本却总觉得⾃⼰的⽔平还⽐不上⼀些古代的名画家。
有⼀天,有⼈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新近发现了⼀块张僧繇(yáo)的绘画⽯刻。
阎⽴本⼀听,喜形于⾊,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代的“画圣”之⼀,尤其是他画的龙,栩栩如⽣,令⼈叫绝。
我何不前往荆州,⼀饱眼福啊! 于是,他毅然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程。
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教育孩子的古文
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教育孩子的古文小孩的教育很重要,心理问题无小事,家庭要搞好,父母责任最大。
下面WTT收集了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教育孩子的古文故事《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春祭。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相谓:互相商量。
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固:本来。
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遂:就。
亡:失去。
【解释】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摘要:下面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伟大的子女是由伟大的母亲栽培、教育而来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侃,东晋名将。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
1、截发延宾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
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
(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
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
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2、封坛退鲊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
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
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
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
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
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按图索骥【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邯郸学步【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古代伟人教育孩子事例故事
古代伟人教育孩子事例故事中国古代有很多伟人,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伟人教育孩子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伟人教育孩子故事1、一叶蔽目三国时期邯郸淳《笑林》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书生,家里很穷。
一次,他在读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时,看到书中写着:“螳螂捕蝉时用来遮蔽身体的那片树叶,具有隐身的功能。
”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蝉时藏身的叶子。
一天,他果然看到一只螳螂藏身在一片树叶下,正准备捕捉它前面的蝉。
他兴奋极了,连忙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谁知,由于太激动了,居然没有拿住,那片树叶就飘飘摇摇地掉落在树下,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
于是他找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试。
书生拿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后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回答:“看得见。
”他又举起一片树叶问:“你能看得见吗?”如此反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就这样整整被问了一天,妻子实在是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就随口答道:“看不见了!”他一听喜出望外,连忙带着这片叶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走。
店主十分惊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
县官也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书生说了原委,县官听后大笑,说道:“你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呀!”智慧小语:凡事要看清全局,就要拓宽心量,学会适时地放下曾经的失意,勇敢地面对未来;要保持理智,就要捐弃狭隘与偏执的固守,让心灵在平和中更加明朗。
移开树叶,或许眼前会豁然开朗。
古代伟人教育孩子故事2、神来之笔有一年,孙权在自己的书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风,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绢素。
画家曹不兴应召为其在绢素上配画。
曹不兴拿起笔,蘸了墨,准备作画。
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笔误点下去,他急忙收笔,但已经来不及了,雪白的绢面上顿时出现了一个小墨点。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
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
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智慧小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
也有说:学好三年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因此,善于学习之人,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近,百事坏。
”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人,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学问。
而与不善之人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
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
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
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在古代,有一个叫孔子的母亲,真是个传奇人物,教子有方的典范!孔子可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想想吧,光是“仁”和“礼”这两大词,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铭。
不过,要说孔子能成才,少不了他那位了不起的母亲。
说到这里,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位母亲是怎么教儿子的。
听说孔子的母亲从小就特别重视教育。
别看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心里却藏着一颗对孩子未来的火热心肠。
她知道,想让孩子有出息,光靠几分家产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她每天都带着小孔子去田里干活,边干边教。
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小动物,全成了她教导孔子的工具。
比如说,看着那只飞翔的小鸟,她就会告诉孔子:“你看,它不怕风雨,永远朝着目标飞去,咱们也要有这样的精神!”小孔子听得眼睛都亮了,心里默默记住了。
她常常给孔子讲古代的故事,听着听着,孔子就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滋滋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故事就是最好的娱乐。
她给孔子讲的可都是那些英雄人物、贤德之士的事迹,听着听着,小孔子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哦,想想这得多有意思呀,谁说古代教育就得无聊呢?小孔子在妈妈的故事里,听得津津有味,一颗小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滋养。
而孔子的母亲也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常常提醒儿子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她会说:“人活在世上,得有担当,不能只想着自己。
”这话听着简单,可那可是大智慧呀!小孔子在心里默默记下,每当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妈妈说的这句话。
久而久之,他的品德渐渐树立起来,成了村子里人人称道的好孩子。
有一天,小孔子放学回家,路上碰到一个小伙伴,结果那个小伙伴为了图个痛快,去抢了别人的玩具。
小孔子可不干了,赶紧上前制止,心里想:“这可不对,妈妈教过我!”于是他义正言辞地告诉那小伙伴,不能因为一时的乐趣去伤害别人。
小伙伴听了,愣了一下,后来竟然也放下了手里的玩具。
小孔子的这个举动,让他在村子里更加受人尊重。
说到孔子的母亲,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就是每到节日,总要带着孔子去拜访亲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告诫子女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静心静思,不断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灵的洁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只有静心、刻苦才能学到真知,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
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
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寿筵。
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
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
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
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
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
因此,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
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是因势所不行,教者必以正道,如果儿子不肯听从,为父的必然发怒,伤害儿子
的感情,儿子感情受到伤害,又会责怪父亲,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
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
这两个学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备受推崇,宋代袁采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兄弟了,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家庭不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方个性。
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
弟不合之根源也。
既然父子兄弟个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就应求同存异,因材施教。
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
教育是一种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都应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
关于古代教育孩子的名言1个人仪表
晨必盥,兼漱口。
——《弟子规》
【大意】早晨起床后,要洗脸、漱口,精神气爽,有一个好的开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弟子规》
【大意】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要穿平整,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弟子规》
【大意】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
2言语表达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弟子规》
【大意】不说粗俗的话语,不去沾染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
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
言语忍,忿自泯。
——《弟子规》
【大意】说话时能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
言忠信,行笃敬。
——《白鹿洞书院揭示》
【大意】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
3日常行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
【大意】父母叫我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答应。
父母让我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出必告,反必面。
——《弟子规》
【大意】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让父母安心。
4人际交往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礼记》
【大意】与师长在一起,师长有所发问,要等他把话说完再回答。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弟子规》
【大意】当你要麻烦别人的时候怎么做呢?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而去打搅。
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为了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揭示》
【大意】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
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