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第二次作业

合集下载

江苏开放大学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第二次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第二次作业

附件江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姓名丁正江课程代码110071课程名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评阅教师第 2 次任务共 4 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任务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0分)1.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

A.城镇 B .农村 C.居民小区 D.山区2.以下哪个不是构成社区的要素()。

A.地域要素B.人口要素C.经济要素D.组织结构要素3.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

A.家庭、邻里B.家庭、小区C.邻里、小区D.亲属、邻里4.城市作为一种比村庄社区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有着村庄社区所没有的两大功能是()。

A.聚焦和综合B.稳定和综合C.聚集和稳定D.凝聚和稳定5.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在()召开了城区工作会议。

A.北京B.广州C.南京D.上海6.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由本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 ( ) 年。

A.1年B.2年C.3年D.5年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自治包含的要素?()。

A.人事选免B. 财务管理C.社区文化D.协助政府工作8. 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教育要素B. 空间要素C. 管理要素D .生态要素9.社区文化最先由哪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A.梅森B.乔治C.马斯诺D.滕尼斯10.下面哪项不是社区文化功能的是()。

A.融合与规范功能B.娱乐与教育功能C.传承与发展功能D.娱乐与提高功能二、填空题(每空2 分,共70分)1.狭义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___________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绿化环境、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城市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概论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平时作业二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一、填空1、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类对于美的事物的创造能力。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对象的“美”。

人在对象上直观自身,是美感产生的直接根源。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上和安全上需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最高的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3、审美情感体验的传达是文学艺术共同本质。

艺术体验与非艺术审美体验区别主要在于它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传达。

4、黑格尔在《美学》中,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人类的共同意识”,即美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5、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6、对于文学艺术的定义,托尔斯泰是这样阐述的:“艺术活动就是将曾经体验过的生活、事物用一定物质手段如线条、声音、色彩等塑造出一定的形象,通过形象把这种情感传达出去,激起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

”7、文学的社会作用可以概括为教育、愉悦和认识。

8、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类型有:感官、情感、知识汲取。

9、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文学的价值功能,因为文学的价值功能是功利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真知价值和信仰价值等。

二、选择题1、“掌握”这个词汇在黑格尔那里解释为(D )A:把握客观世界 B:洞察人类心灵C:绝对理念变成现实 D:掌握创作规律2、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 B)A:尊重 B:自我实现 C:安全 D :社交3、其创作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俄罗斯作家是( B)A:果戈里 B:托尔斯泰 C:屠格涅夫 D:高尔基4、《没有地址的信》是下面哪位作家的文学理论专著(D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别林斯基 C:契可夫 D:普列汉诺夫5、司汤达的《红与黑》问世后,很长时间无人问津,这说明了(D )A:文学作用的精神性 B:文学作用的整体性C:文学作用的社会性 D:文学作用的有限性6、“寓教于乐”的说法,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A)A:贺拉斯 B:普列汉诺夫 C:鲁迅 D:柏拉图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第三章 语 音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第三章 语 音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第三章语音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1分)1.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2.音节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3.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4.音标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

5.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6.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7.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

8.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

9.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0.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11.自由变体一个音位包含多个变体,各个变体出现需要一定条件,这样的音位变体就是自由变体二、填空(9分,每空0.5分)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重)、(音长)、(音质)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动力)、(发音体)、(共鸣腔)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发音器官。

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例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主要就是由(辅音)充当的。

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三、判断正误(8分,每小题0.5分)1.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

(×)2.男子声音和女子声音的差别主要是发音是音重不同。

(×)3.儿童的声音和成人的声音差别是音长不同。

(×)4.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气流是否强,都能形成不同的音素。

(×)5.音素[x]的发音特点是舌面后清檫音。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在线作业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在线作业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在线作业经济法第二次在线作业—经济法基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1.行政法规的制定部门是( D )。

A.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B.国务院直属机构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国务院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经济法的渊源。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规章的是(D)。

A.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经济法的渊源。

本题考核规章的制定机关。

规章包括由国务院部委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国务院部门规章,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选项D属于部门规章的范围。

3.引起某一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数个法律事实的总和,称为( D )。

A.法律依据B.法律后果C.法律事实D.事实构成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事实构成的概念。

一般而言,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只需一个法律事实出现即可成立,但有的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则需要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同时具备。

引起某一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数个法律事实的总和,称为事实构成。

4.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事件范围的是( C )。

A.经营管理行为B.偷税行为C.洪水D.公司股票上市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事件的范围。

ABD选项均为行为,C选项属于绝对事件范围。

5.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不能再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这个体现的仲裁原则是( D )。

A.独立性原则B.自愿原则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D.一裁终局原则5、【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仲裁的基本规定。

思政作业[最新]

思政作业[最新]

一、《概论》第二次作业:题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开展低碳环保活动、撰写实践活动报告本期第十二周收齐交给任课老师,不允许迟交或缺交二、《概论》课程考核:《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1、、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3、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4、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5、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特点6、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7、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8、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论邓小平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10、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11、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12、试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现实意义13、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14、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17、论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18、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20、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21、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22、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23、"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24、"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5、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26、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27、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28、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3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3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3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34、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36、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38、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容和意义39、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1、“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2、如何理解“以人为本”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45、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46、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47、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题目可另拟,只要符合课本内容方向都可。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作业答案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作业答案

经济法概论第二次作业第5章----第7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计15分) 1.对合同内容的修改、补充(D )。

A .是合同内容的变更B .是合同主体的变更C .是合同一方主体的变更D .是合同双方主体的变更我国《民法典》对要约生效的时间(B )。

A .采用发信主义B .采用到达主义C .采用投邮主义D .采用实践主义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使用的图形是(A )。

A .我国的八一军旗B .太阳C .熊猫D .黄山迎客松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C ),自核准之日起计算。

A .20年B .15年C .10年D .8年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是(D ),其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A .财政法律关系B .财政行为C .财政关系D .财政法律行为下列(A )基本原则是现代社会整个财政法的基础,在财政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A .财政民主主义B .财政法定主义C .财政健全主义D .财政平等主义目前,(A )法律在我国财政法律体系中形式上居于关键地位,是调整国家基本财政分配关系的法律准则。

A .国家预算法B .财政收支划分法C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法D .税收征管法预算草案需要经过特定的机构批准生效,才能成为正式的国家预算,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A )机构负责审查和批准2.3.4.5.6.7.8.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 .国务院D .财政部合同履行是指(D )。

A .是债权人完成受领义务的行为B .债务人拒绝履行合同C .债权人拒绝履行合同D .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A )。

A .公开招标采购方式B .邀请招标方式C .竞争性谈判方式D .询价方式(C )不是累进税率的基本形式。

A .全额累进税率B .超额累进税率C .超率累进税率D .定额累进税率(C )不是税率的基本形式。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次作业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次作业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次作业第一篇: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次作业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能否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出色地完成行政任务等方面的衡量是指哪一类行政效率的技术测量()•••• A、行政费用测量法B、行政功能测量法C、行政要素评分法D、标准比较法标准答案:b 说明: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制度准备是指为明确行政执行的具体准则相依据,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

这些法规制度不包括()•••• A、目标责任制度B、检查监督制度C、奖惩制度D、责任连带制度标准答案:d 说明: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的监督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工作监督的范围不包括()。

•••• A、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B、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C、审查、批准国家的或地方的预算决策D、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标准答案:d 说明: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特定的行政执法主体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对人所给予的惩戒或制裁,这属于()。

••• A、行政处分B、行政强制C、行政处罚•D、行政许可标准答案:c 说明: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中的行政费用测量法包括单位费用法、人均费用法和()。

•••• A、效益费用法B、成本费用法C、事平费用法D、事件费用法标准答案:c 说明: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行政执行的()是一种通过利益诱导进行间接管理的方法。

••••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标准答案:b 说明: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都实行()。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一、判断1、文学阅读就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形象的心理过程。

()2、美国戏剧家黑格尔标举“社会冲突”,认为“一次戏剧冲突必须是一次社会性冲突”。

()3、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不妨说,散文中的一切真实都是作者意识中的真实。

()4、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

()5、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6、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

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结合着简单语言的劳动呼号,后来作为劳动的伴唱及庆祝丰收时的祝祷,与音乐、舞蹈一同得到发展。

()7、在启蒙运动中,小说作为启蒙思想的武器迅速崛起于英法德诸国,因此17世纪被称为"小说的世纪"。

()8、反讽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

()9、人们思想感情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产生的基础。

()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在摹仿对象上,"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11、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12、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赋》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它的分类是第一次真正“文学”本体意义上的分类。

()13、阅读先见实际上就是一种偏见。

()14、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评价。

()15、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是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来传达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的。

()16、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17、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

后来诗歌虽然和音乐分化开来,但音乐的物质仍保留在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美学特征体裁标志之一,如:法国诗人魏尔仑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

交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次作业

交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次作业

练习题(一)判断与改错题1、单向板指板上的荷载沿两个方向传递到支承构件上的板。

(X )2、单层厂房一般采用砖混结构,即墙体采用砖墙,屋面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板。

(X )3、钢筋混凝土烟囱多用于高度低于50m的烟囱,一般采用滑模施工。

(X )4、水池是储水和配水的高耸结构,是给水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

(X)(二)名词解释题混合结构:指用不同的材料建造的房屋,通常墙体采用砖砌体,屋面和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故亦称砖混结构。

(三)单项选择题1、(A )指平面尺寸较大而厚度较小的受弯构件,通常水平放置,但有时也斜向设置或竖向设置。

A、板;B、梁;C柱;D、屋面。

2、(A )指板上的荷载沿一个方向传递到支承构件上的板。

A、单向板;B、双向板;C、简支板;D、长板。

3、(C )是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构件。

A、板;B、梁;C柱;D、屋面。

4、(D )柱是最常见的柱,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

A、砖;B、木;C钢;D、钢筋混凝土。

5、我国以(C )层为界限,低于者称为多层建筑。

A、6 ;B、7 ;C、8 ;D、9。

6、(A )指由梁和柱刚性连接而成骨架的结构。

A、框架结构;B、筒体结构;C、剪力墙;D、混合结构。

7、(B )是由一个或多个筒体作承重结构的高层建筑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

A、框架结构;B、筒体结构;C、剪力墙;D、混合结构。

&按水池的( A )分为:钢水池、钢筋混凝土水池、钢丝网水泥水池、砖石水池等。

A、材料;B平面形状;C、施工方法;D、配筋形式。

(四)多项选择题1、建筑工程按层数可分为(ABCD )。

A、单层建筑;B、多层建筑;C、高层建筑;D、超高层建筑。

2、按梁的常见支承方式可分为(ABCD )、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

A、简支梁;B、悬臂梁;C、两端固定梁;D、连续梁。

3、梁按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可分为(ABCD )、过梁等。

A、主梁;B、次梁;C、连梁;D、圈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姓名:吴远林学号:1205116141、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答:(1)认识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它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2、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答:(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

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一、填空题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四个要素。

3、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4、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和()两类。

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7、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和()两个方面决定的。

8、[t]—[t h]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对立。

9、语音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单位是()。

10、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

11、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

12、()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13、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和()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位构成的,声调由超音质音位的()构成的。

14、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四种。

15、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二、分析题1、根据发音特点描述,分别写出相对应的元音或辅音(国际音标)。

①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②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③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④舌面后高圆唇元音⑤舌面前高圆唇元音⑥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⑦双唇不送气清塞音⑧舌尖中浊鼻音⑨舌根清擦音⑩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2、分析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p h]-[p] [f]-[v] [ɻ]-[ʂ] [n]-[l] [x]—[ɕ][y]-[i] [y]-[u] [o]-[ɤ] [ɿ]—[ʅ] [ŋ]—[n]3、画出元音舌位图,用国际音标标出八个基本元音并分析其发音条件。

三、名词解释1、音质2、音素3、音位4、音位变体5、条件变体6、自由变体7、超音质音位8、区别性特征9、语流音变10、非音质音位五、问答题1、与其他声音相比,语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分辨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3、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有哪些?4、简述音位、音素的关系?5、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举例说明语音的同化与异化、弱化与脱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姓名:159****2022班级:202209学期成绩:100分∙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阶级性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得分:2.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物质的观点∙B、运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得分:2.5分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得分:2.5分5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得分:2.5分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得分:2.5分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靠()。

社会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社会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

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

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

第1大题第2大题第3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总分40.00)1.角色转换是( )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2.00分)A. 儿童及幼年时期B. 老年时期C. 成年时期D. 少年与青年时期2.组织策略强调“明确组织战略、组织决策和组织设计”的理论是(2.00分)A. 种群生态理论B. 资源依附理论C. 权变理论D. 新制度主义理论3.“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2.00分)A. 拟剧理论B. 角色理论C. 社会交换论D. 符号互动论4.“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2.00分)A. 常人方法学B. 社会交换论C. 参照群体理论D. 符号互动论5.医生、教师、警察和法官,这属于(2.00分)A. 先赋角色B. 永久性角色C. 规定性角色D. 开放性角色6.组织策略强调“竞争的类型、方式、竞争战略的差异以及针对环境的选择性”的理论是(2.00分)A. 资源依附理论B. 种群生态理论C. 新制度主义理论D. 权变理论7.“角色借用”理论是( )提出的。

(2.00分)A. 皮亚杰B. 埃里克森C. 库利D. 米德8.失业、离婚、犯罪等现象属于(2.00分)A. 角色失败B. 角色冲突C. 角色不清D. 角色中断9.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2.00分)A.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B.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C.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D.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2.00分)A.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B.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C.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D. 内群体与外群体11.强调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理论是(2.00分)A. 种群生态理论B. 权变理论C. 资源依附理论D. 新制度主义理论12.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某种意义,从45~122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属于(2.00分)A. 社会距离B. 亲密距离C. 公众距离D. 个人距离13.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 )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文学概论第二次作业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姓名课程代码 020007课程名称文学概论评阅教师第一次任务共三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本科《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1)题号分数得分批改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一二三总分 1.文学在古代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的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2.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都包含宇宙、艺术家、作品、观众四大要素。

3.我国文学理论遗产十分丰富,先秦的《尚书・尧典》里就有的说法。

到魏晋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文学理论论文,它是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文本的基本特征有语言系统、表意、蕴藉、阅读期待、和开放性。

5.文学文本的三种主要呈现类型,即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和其多元呈现型类型。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个特征:语言形式的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得分批改人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文学的特征答:形象性、真实性、情感性和符号性。

2.文学文本的五个层面答: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3.大众文化文本的特征答: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

4.学习文学理论的主要途径答: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考问题 5.文学的属性答:意识形态性、审美属性和语言属性得分批改人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等。

请分别说明其特点、表现,并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价。

2、以下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请以此为例分析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的互渗关系。

黄蓉蹙眉不答,她一见那书生所坐的地势,就知此事甚为棘手,在这宽不逾尺的石梁之上,动上手即判生死,纵然郭靖获胜,但此行是前来求人,如何能出手伤人?见那书生全不理睬,不由得暗暗发愁,再听他所读的原来是一部最平常不过的《论语》,只听他读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社交礼仪概论第二次作业

社交礼仪概论第二次作业

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在待客时,所谓上座通常指宾主并排就座时的右座。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2、客人告别时,主人应婉言相留。

( )是否判断题.(共17道试题,每题3分)3、登门拜访时,如携带了大一点的手袋,可在就坐后将其放在右手下面的地板上.()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4、我们日常的家常便饭通常采用的是“混餐式”的用餐方式。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5、芥末鸭掌、水煮腰花、水煮鱼等都是颇具中餐特色的菜肴,在宴请外宾时可以将其列入菜单。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6、标准的中餐大餐,其上菜次序是:首先是冷盘,随后是主菜,最后是热炒。

( )是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7、喝汤时,注意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汤快喝完时,为了表示对汤的美味的赞赏,要把汤碗端起来一饮而尽.()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8、在安排西餐座次时,以左为尊是基本法则。

( )是否判断题.(共17道试题,每题3分)9、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0、西餐中,一般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在主位就座,而女主人为第二主人,坐在第二主人的位置上。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1、给人敬茶时要在客人面前沏好后奉送上以示新鲜。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2、当宾主一条线纵向行进时,一般要让客人走在前面,下楼时也应如此. ()是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3、单行行进时讲究前者为尊,但如果客人不认路,则应由主人在前带路。

( )是否判断题。

(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4、在大型商场、地铁、火车站、飞机场等公共场所乘滚动电梯时,乘客一律靠右站立,上下排成一列纵队,空出左边的小道给有急事的人上下跑动。

( )是否判断题.(共17道试题,每题3分)15、乘有司机驾驶的小轿车,首座一般是后排右侧座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摘要】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也紧紧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全国各族人民为依靠力量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本论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些方面来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方面,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政治方面,我国更加注重民主、自由和人权,加强法制建设,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方面,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方面,我国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这些都促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世界大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阶级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因此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告诉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收入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在实行分配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促使经济不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0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国还将不断的前进!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我国的民主政治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的基本方略。

这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绝不能把它们分隔开来或对立起来。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这一制度的实行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
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我国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的完善!
我国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促使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安康,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保证人民群众有法可依,从而也推动了国家整体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能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在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些都能促进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它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先是优
先发展教育,建设能力资源强国,其次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最后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我国在这些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与强大!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