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国的地位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态文明被提到重要地位的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把人类能够涉及到的世界,统一在客观的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即社会,统一在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交错运动的辩证关系体系之中。
从人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同时,为了有效率地实现这种变换,人类也一直在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本质上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追求幸福的人文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尽管在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劫掠、杀戮、暴力、强权、野蛮、不合理,但如同恩格斯所说,人类还是在这条道路上不畏艰难地为“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为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
”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正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而阐发的。
第二,我国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求构建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有着紧密联系:从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到十八大报告再次警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
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因此,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党高瞻远瞩地把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红线”
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笔者认为,这实质上确立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中国要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明确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一些群体事件由环境污染事件转化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决策的不满。
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突破,这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相对而言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会比较小,而且这又是目前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
可以先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试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中,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题中之意。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生态文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动听的歌声、壮美的画卷、优秀的文化创意及丰富的旅游项目等都来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其中,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群众对乱砍滥伐森林的关注就可见一斑。
而且据调查统计,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很多富裕人员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设好生态环境,对于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解决方案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是我党首次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统筹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绿色发展是以绿色技术体系为物质基础,以改善环境问题为价值基础的经济形态。
其强调对生态环境有利技术创造的绿色产品,这种绿色产品具有生态环境价值,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实现经济价值。
而循环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通过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具体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技术的利用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则是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目前最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物。
其核心在于通过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为定量标准来衡量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关系。
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目前对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急需构建一整套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其中核心就是改变现有的“唯GDP至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在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协调的区域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制度等。
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还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以环境税、排放权交易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手段,来实现最小成本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比如,我国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上做出的一定成绩便是充分的验证。
这对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进行了有效控制,为实现生态文明奠定了微观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助理、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