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的存在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蛙》解读

《蛙》解读

《蛙》解读
《蛙》这本书,那可真是一部特别有深度的作品啊!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让人忍不住想要往里窥探。

书里的那些人物啊,哎呀,那叫一个鲜活!比如说姑姑,她可是个顶厉害的角色。

她曾经那么坚定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就像一个战士,丝毫不退缩。

你能想象她面对各种困难时的那种坚决吗?就好比你面对自己特别想要达成的目标时,那种不顾一切往前冲的劲头。

还有那些因为政策而产生的故事,每一个都让人感慨万分。

这不就像是生活中的各种波折,有时让你欢喜,有时让你忧愁。

比如说那些不得不打掉孩子的家庭,他们心里的痛苦和无奈,你能理解吗?就好像你突然失去了一件极其珍贵的东西。

再说说作者莫言的描写,那真是细腻得让人惊叹!他把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情感都刻画得那么到位。

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一笔一笔地勾勒出一幅让人惊叹的画卷。

你读过之后,那些画面仿佛就在你眼前,清晰得不得了。

《蛙》这本书可不单单是在讲故事,它更是在探讨人性、社会这些深刻的话题。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不只是闲聊,还会探讨一些关乎人生的大问题。

难道不是吗?它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在我看来,《蛙》是一本能让我们看到社会变迁中人性挣扎的伟大作品。

它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读书,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崇高的消解与生命的救赎——浅析莫言小说《蛙》

崇高的消解与生命的救赎——浅析莫言小说《蛙》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崇高的消解与生命的救赎——浅析莫言小说《蛙》学院 人文社科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年级班别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目录一、国家意志.生命救赎.生命伦理 (2)(一)、计划生育的侧影 (3)(二)、重男轻女的揭露 (5)(三)、赎罪主题的展现 (5)(四)、生命伦理的思考 (7)(五)、崇高精神的消解 (8)二、姑姑角色的多维观照 (9)(一)、圣母式人物 (9)(二)、魔鬼般的形象 (9)(三)、悲剧性分析 (10)三、《蛙》的艺术技巧 (10)(一)、书信、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叙述方式 (10)(二)、多重语言的运用 (11)(三)、象征和隐喻手法的合理运用 (12)崇高的消解与生命的救赎——浅析莫言小说《蛙》摘要:《蛙》从中国几十年来被西方批评最多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入手,以乡村女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对摧残生命的救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部小说把生育问题与政治﹑资本之间的关系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并用平民化的写作消解了作品与人物的崇高感,反而使世俗化为崇高。

莫言运用多文本的叙述方式﹑多重语言和象征隐喻手法等艺术技巧,刻画出姑姑这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形象表现了以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尴尬、矛盾的内心世界。

Abstract: "Frog" from China for decades been one of the largest Western critics question - Planned Parenthood starting to rural female obstetrician aunt's life experiences as a clue, show reverence for life, the endorseme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life as well as ruinous salvation, while a certain extent, revealed the rural areas patriarchal ideology. The novel fertility problem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capital starkly demonstrated, and the use of civilians digestion of the work of writ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noble sense, but to make the mundane into sublime. Mo Yan narrative text using multi-language and symbolic manner, on multiple metaphors and other artistic skills, portraying this complex aunt contradictory image of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gynecologist tadpole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face of a series ofembarrassing questions, contradictions inner world.关键词:计划生育生命救赎消解崇高Keywords:Family planning Life Redemption Digestion sublime前言:莫言曾反复强调:作家必须敢于面对社会热点和尖锐问题。

《蛙》的文学性评论

《蛙》的文学性评论

有关生命的思考--------浅析《蛙》小说《蛙》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即“我”的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50年来的人生经历,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他最终选取了书信体的形式,通过给一位日本作家的5封书信,来讲述姑姑的故事。

《蛙》相比莫言以前的作品在结构上显得更为新颖、构思也更为缜密。

文中他的姑姑是新中国的妇科医生,从接生到抓计划生育,她的经历既曲折又传奇,既荒诞又残忍,充满了令人捧腹或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

莫言以其理性的笔触,平实的语言,将故事缓缓道来。

通过文字实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与自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出彩。

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工作忘我的老妇产科医生。

在“我”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姑姑”接生过七、八千个孩子,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信,被妇女们敬若神仙菩萨;开始计划生育后,主持计生工作的“姑姑”又坚定不移的执行国家政策,做掉了两千八百个胎儿,也因此被乡民们诅咒为恶魔。

文章由一位乡村妇科医生的传奇一生铺陈展开,反映了新中国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深度剖析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文中的“姑姑”其实是个坚强而又善良的女人。

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凡是见过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的手在孕妇肚皮上一摸,就会让孕妇感受到一种力量,并对她产生信心。

从50年代初开始,姑姑已经接生过上万个孩子。

并在后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直到后来,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

姑姑变了,她开始冷酷无情的执行计划生育。

例如王仁美为了逃避做流产,躲回自己的娘家。

姑姑就带着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开进村里来。

“我”的岳母骂姑姑是妖魔,村里不理解姑姑行为的人骂姑姑是土匪。

论莫言的小说《蛙》

论莫言的小说《蛙》

论莫言的小说《蛙》摘要《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

《蛙》的文字很平实,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用讲故事的口气,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现代人的卑微的灵魂。

作者从“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将家族记忆、个体生命经验和想象虚构熔铸一体,表现了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关键词:莫言蛙姑姑反思书信体Abstract"Frog" is novel that Mo Yan brew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Also his pen IV contains three drafts, he devote himself to creating the novel.The text of the "frog" is very plain.And he wrote four long letters and a drama to the Japanese writer Sugitani.This novel use a Storytelling tone to tell us the Life experiences about Aunt - a rural obstetricians. It use a lot of Vivid and moving details to show six decades of ups and downs reproductive history in Rural China, analyzes the humble soul of modern man. Mo Yan was standing on human or humanized angle to write" human ",and combine family memories with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 express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emotion, life, soul in the unique context (such as harsh political cultural taboos, such as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Folk Ethics paradox) distortion under and conflicts.Key words: Mo Yan Frog Aunt self-examination Epistolary目录一.绪论二.书信体叙事特点三.对“姑姑”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四.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五.结论参考文献一.绪论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带有魔幻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繁复诡秘的家族传奇、天马行空的叙事链索立足“民间”的叙事姿态、模糊含混的价值立场还有戏谑混合反讽的话语修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说不清是非对错的计划生育史。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蛙》是著名小说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一只青蛙的视角,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和历史变迁,同时也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人道关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一、展现农民的生存状态《蛙》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艰苦生存状态,生动刻画了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小说中蛙的家庭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里。

蛙一家人曾饱受水灾、瘟疫和凶残地主的折磨,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尊严和坚强的意志。

蛙作为青蛙,也是一位农民,他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农民眼中的世界和生命意义,引发读者对农民命运的思考。

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蛙》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蛙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复杂错综,有爱、恨、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

例如,蛙与小弟的关系甚至达到了亲情的高度。

尽管小弟后来背叛了蛙,但蛙仍对他抱有宽容和理解。

小说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错,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变动性。

三、反映历史变革中的人性《蛙》还从历史角度出发,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小说中,蛙的父辈是传统农民,整个村庄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文化的碰撞。

小说通过蛙、小弟等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和人性在历史变革中的复杂性。

四、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小说中的多个方面。

首先,莫言通过蛙的视角,深入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生活,展现了对贫苦弱者的同情和关怀。

其次,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始终贯穿着一种宽容的精神,即使那些背叛过蛙的人物也得到了理解和宽恕。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蛙经历了种种困境,却最终选择了为群众谋福利,展现了作者对道德善恶的关注和人道正义的追求。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蛙》是日本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景象,展现了对人道关怀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进行剖析。

《蛙》通过描绘农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

小说中的主人公田素秋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农民,他在艰苦的农田劳作中辛勤耕耘,了解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小说中描写了他一家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以及他对家庭的疼爱和关怀。

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像田素秋一样的普通农民形象,他们不计报酬地帮助别人,包容他人的缺点,传承和坚守着传统的道德观念。

通过描绘这些普通人的形象,《蛙》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和尊重,传递了人间至爱的力量。

《蛙》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体现了对女性权益和尊严的关怀。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从农村乡亲的妻子、母亲,到让卑微的存在走近亲密无间的伙伴,再到对田素秋表达出真挚感情的女性同伴,塑造了一系列坚强、勇敢又充满爱心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处在男权社会的压迫和限制之下,但她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关怀和支持身边的人。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蛙》传达了对女性权益和尊严的关怀,呼唤对性别平等的认同和尊重。

《蛙》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怀。

小说中描绘了农田、竹林、河流等自然环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田素秋对自然环境怀有敬畏之心,他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田被厕所污水污染、竹林被人为砍伐等情节,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忧虑和警示。

莫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蛙》体现了对自然的关怀,呼吁人们要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体现了对历史的关怀和回忆。

小说中穿插着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如文革期间的政治运动、地方战争的影响等,通过记述这些历史事件,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历史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蛙》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个普通乡村出身的养蛙人为主角,通过讲述他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经历,展现了对人性、人情、人道的关怀。

下面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小说中对弱小生命的关怀是显而易见的。

主人公田淮田养了一口青蛙,对蛙的照顾细致入微,给它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蛙亦忠亦孝,田淮田对它充满爱心,不仅给它喂食,还帮它找了个蛙妹子。

这些情节都展示了对动物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小说中描绘了乡村人民的朴实和善良。

田淮田的家乡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乡村人民勤劳善良,彼此关心和帮助。

田淮田的朋友李光耀和他们的家人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以朴实的善良和温暖的情感给予主人公支持和帮助,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小说中所揭示出的对人性的关注也是体现人道关怀的重要方面之一。

小说通过主人公田淮田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农村人如何在现代城市中生存和适应的过程。

田淮田的农村背景使得他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对现代科技也一窍不通,但他通过努力学习,最终在城市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逐渐融入了城市的生活。

通过这一描写,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个体成长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体现了对人道关怀的思考。

小说通过讲述田淮田和他的妻子李光耀的家人患病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和对病人的无情态度的揭示,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医疗问题和人文关怀等问题。

作者借主人公的经历来反映和讽刺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冷漠,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小说中对亲情和友情的描绘也体现了人道关怀。

田淮田和李光耀是多年的好友,他们之间共同经历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转变,成为了亲如兄弟的朋友。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这种友情在小说中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赞美。

小说中对田淮田与父母的亲情描写也让人感动,他们之间的关系温馨而和谐。

《蛙》通过对人道关怀的多角度剖析,让读者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

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

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作者:孙青汪太伟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对其的颁奖词中写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在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做出比较后,笔者认为应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并以《蛙》为例试图得到论证,着重分析带有莫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关键词】莫言谵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蛙》一、对莫言“hallucinatory realism”创作风格的重新审视2012年,莫言获得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本土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对中国文学的一次新的肯定。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媒体对其的颁奖词翻译如下:“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里国内的大众媒体信息是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翻译为“魔幻现实主义”显然是不合适的。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盛行起来的一种创作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被应用于拉丁美洲文学评论,始于马尔克斯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

“magical realism”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表现具体作家所体现出的特定作品内涵和外延,而中国大众媒体将“hallucinatory realism”与“magical realism”对等,对于长期生活在山东省高密乡的莫言来说,作品中充满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生活和地域,肯定不可隐同在魔幻现实主义之下。

《蛙》解读

《蛙》解读

《蛙》解读
《蛙》这本书,那可真是太特别了!就像是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神秘盒子,等你去打开。

莫言笔下的《蛙》,讲述的可不只是简单的故事,那简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都活灵活现的,比如说姑姑。

姑姑啊,她就像一个坚定的战士,在那个特殊的计划生育年代,执行着她的使命。

她做事情风风火火,果断利落,这像不像你身边那个特别能干的长辈?
还有那些各种各样的家庭,他们面对计划生育政策时的纠结、痛苦和无奈,让人感同身受。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虽然不一样,但那种纠结的心情是一样的呀!
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有时让人觉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叹息。

这和我们看一部特别精彩的电影有啥区别?咱就说,你能不沉浸其中吗?
人物之间的对话也特别有意思,非常真实,就像是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

当看到他们争论、争吵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想跳进书里,帮他们出出主意?“哎呀,别吵啦,好好说不行吗!”
《蛙》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思考。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让你回味一番。

我的观点就是,《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那独特的魅力一定会吸引你去一读再读,不信你就试试看!。

《蛙》的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

《蛙》的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

《蛙》的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摘要:在《蛙》这部著作里,莫言以他特有的笔调,娓娓叙述了高密东北乡六十年来所发生的关于计划生育的种种现象。

《蛙》通过对主人公乡村医生姑姑所经历的生活历程进行延伸描写,把笔调触及到了关于计划生育的方方面面,对人性幽暗的一面进行了强烈的鞭打。

关键词:《蛙》;医生姑姑;计划生育《蛙》是莫言的代表作,是其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莫言在写《蛙》之前,已经在头脑里酝酿了十几年,然后以四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著作。

作品完成后,莫言仍然不忘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个令人感触很深的故事。

《蛙》这部作品,把一个巨大的生活场面铺设在中国六十年来农村生育史这样的背景之下。

小说以新颖独特的结构、书信体、元小说叙事,以及话剧三者进行巧妙结合,使小说表现的艺术空间极具张力。

小说对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几年的乡村女医生的姑姑的人生经历进行描写。

可以说,在高密东北乡,姑姑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是当地的一个名人,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作为一名乡村女医生,姑姑接生了许多婴儿,而与此同时,她又强制性地使很多孕妇流产,甚至造成了“一尸两命”悲剧的发生。

姑姑一边坚持着为高密东北乡的村民救死扶伤,一边带领着自己的队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小说对姑姑的生动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把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进行了叙述,把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尴尬、矛盾、纠结以及卑微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进一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虚伪的精神面貌进行讽刺、挖苦,对人物丰富而又复杂的灵魂进行剖析。

对于《蛙》这部作品,莫言把计划生育作为小说的一个精神背景来描写,进一步引起国民对于生命与灵魂的思考。

一、人情伦理与国家意志的冲突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历来非常注重家族观念,自古道“上事宗庙,下继后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族长老多讲究多子多福,希望子孙绵延,香火不断,枝繁叶茂。

随着这种家族观念的传播与扩大,生育繁衍就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更关乎着家族的荣辱与兴衰。

莫言小说《蛙》的多层叙事与存在主义意蕴

莫言小说《蛙》的多层叙事与存在主义意蕴

莫言小说《蛙》的多层叙事与存在主义意蕴
罗璇;郭文元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
【摘要】莫言小说《蛙》具有多层的叙事结构,叙事者蝌蚪在由审视姑姑历史叙事的含混性转向反省自我叙事的不可靠这一过程中,其叙事身份由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转变为自觉的剧作家,这一叙事转变导引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关注转向对叙事者叙事身份的转移和小说叙事行动的关注。

对话剧《蛙》与《苍蝇》《脏手》做比对性分析,认为剧作家蝌蚪与隐含作者莫言在叙事追求上承续着萨特存在主义精神。

【总页数】5页(P115-118)
【作者】罗璇;郭文元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莫言小说《蛙》戏仿叙事艺术探究
2.莫言小说《蛙》叙事策略背后的意义迷思
3.莫言小说意象的多重意蕴--《蛙》和《红高粱家族》的意象分析
4.民间立场与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
5.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蛙》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一只蛙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于中国农村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莫言通过对蛙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

蛙是中国农村的一种常见动物,它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形象,成为了小说中的主角。

蛙在小说中经历了各种变故和挑战,最终成为了一个传奇的存在。

这种通过蛙的故事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手法,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

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只动物的故事,更是中国农村生活的写照,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和深刻。

其次,莫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丑陋,让人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本质。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的命运也是多种多样的,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通过对人性的描写,让读者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让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莫言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感动。

他的语言质朴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和深刻。

他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小说中的世界。

莫言的写作风格让我对中国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莫言的作品《蛙》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莫言通过对蛙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感动。

莫言的作品《蛙》让我对中国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蛙》是莫言的一部作品,它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

小说以一只蛙的角度展开叙述,通过蛙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莫言的创作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深感敬佩。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故事展开,通过蛙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在展现着农村人的朴实和淳朴。

在这个小说里,莫言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气息。

蛙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它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蛙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在展现着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莫言通过蛙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莫言的《蛙》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通过蛙的视角,莫言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让人深受触动。

在读完《蛙》之后,我对莫言的创作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深感敬佩。

莫言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气息。

通过蛙的视角,莫言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让人深受触动。

总的来说,莫言的《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和手法,揭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莫言的创作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深感敬佩。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让人深受触动。

莫言小说《蛙》的解读

莫言小说《蛙》的解读

回答 。 ”《 蛙》 的创作 ,可 以看 成是作 者的一 种创作视 角 的
突破 ,他所说 的尖锐 且复杂 的 问题 ,其实 是 当时 社会 上 的 计划生育 问题 ,作者 通过姑 姑 的人生 经历 ,带我 们看 到 了 三 十多年 以来在 民间存在 的计划 生育 的景象 。姑 姑一 生都 从 事计 划生育工 作 ,从她手 中出生 的婴儿有 一万 多个 ,在
会最终 失败的现象 ,否定了文学这种 艺术形式 的拯救功 能 ,
从而流露 出内心世 界对 文学 、生 命 以及 现实 生活 的一 种失 望 ,表 达了一种悲剧 的人生 观 。在 《 蛙 》 这 部小说 中,突
显 了救 赎 以 及 延 续 和 突 破 的 主 题 ,而 这 个 主 题 ,也 是 贯 穿
重要作家之一 ,莫言小说创作总是有着深刻的反思 ,对于读者有着很 深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选取 莫言 的著名代表作 《 蛙 》 为基 本 的载体 ,在对其小说创作主题思想的背景下进行文学解读 ,加深对莫言文学 作品的理解 。 [ 关键词 】 莫言 ;《 蛙》 ;主题思想 ;文学解读
诺 贝尔文 学 奖获 得者 莫言 的著 名小 说 《 蛙 》 的创作 ,
整 部小说的一根看不见 的线索 。


莫言与 《 蛙》 的概述
计划生 育政 策响彻大 江南北 的时候 ,姑姑 要做 的两件 事分 别是让 已经生育过但 是又 怀上孩 子 的妇女 流产 ,并且 让 已
经生育过的男人 结扎 ,最 终控制 人 口的数量 ,贯彻计 划生 育的政策。姑姑 的人 生角 色也 发生 了改变 ,她 流产 了两千 多名孩子 ,为了积极 响应 国家计划 生育 、控制人 口的方针 , 姑姑也从人们眼 中的天使 变成 了一个 杀人 狂魔 。姑 姑退休

“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蛙》,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蛙》,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第19卷第5期Vol.19No.5潍坊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2019年10月Oct.2019“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蛙》,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郭晴云(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

作者将“蛙”意象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相联系,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作品承载着莫言深邃的思想成果及其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关键词:生育;生命伦理;现实批判;回归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19)05-0016-04《蛙》是一部寓言意味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力作,“蛙”意象是整部小说象征系统的核心意象。

莫言在2009年东方网的“访谈实录”中曾明确表示:《蛙》的寓意是“生育”。

叫也说,“蛙”是多子多育、繁衍不息的象征。

“蛙”跟娃娃的“娃”、跟女姻的“蝎”都是同音字,跟生育、儿童、信仰都有一定的联系。

基于此,莫言别出心裁地将“蛙”与生命诞育、人类的繁衍生息紧密关联.从生命伦理的至高层面,对“计划生育”这个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形象思考和理性观照。

“计划生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无可置疑。

在《蛙》第三部中,莫言通过给山谷义人先生的信,对产科医生万心为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付出的心血给予了高度认可,作者同时也通过山谷义人先生向国际社会郑重声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

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冋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美好的文化观念。

而计划生育必然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被颠覆,生命伦理因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诸多与计划生育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乱象也随之产生:偷生超生屡禁不止,计划生育基层工作人员暴力执法,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凸显,社会生产部门劳动力不足,家庭伦理、社会关系陷入无序状态。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莫言《蛙》赏析读后感莫言的小说《蛙》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命运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善恶与无奈。

通过阅读《蛙》,我深切感受到了莫言的独特魅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农村干部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的“蛙”一词寓意着人们对权力的态度和对权力斗争的暗喻,莫言巧妙地将一个以“蛙”为中心的故事延展开来,通过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权力与革命的挣扎与纷争。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命运与人性的善恶的表达也非常真实和深入。

作者在人物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感动。

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发展,展现了主人公及其家庭成员在动荡的年代中生活状态的变迁,以及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转变。

这种逐渐升华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有力。

同时,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迁。

在《蛙》这部作品中,莫言采用了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鲜明的意象和隐喻。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他呈现出了一幅深邃的人性画卷。

在这个故事中,人性中的善恶、温情与冷酷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而有力。

作者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莫言的《蛙》,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那段痛苦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莫言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扭曲。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思想价值的小说。

莫言通过对历史和人性的探索,呈现出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代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他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革和人性的善恶。

解读莫言的《蛙》

解读莫言的《蛙》

导语: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作家。

解读莫言的《蛙》莫言的《蛙》是一部很独特的长篇小说,首先它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的,全书以剧作家“我”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通信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有关“姑姑”的故事。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是以人体的器官命名的,这个并不是莫言的独创,其实早在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故事里”已经这种命名法,到底莫言是不是看了温瑞安的小说之后受到启发,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全书以“蛙”为名,寓意深刻。

首先“蛙”音同“娃”,计划生育本身就是要控制“娃”的出生率,所以说这也是一篇描写有关“娃”的一部小说。

其次,“蛙”跟“哇”同音,“哇”是娃娃的哭声,计划生育扼杀了那些娃娃的生命,到处回荡着那凄惨的“哇哇”哭声,也是对那种惨无人道的非法引产的一种有力的控诉。

再就是“蛙”跟“娲”同音,女娲是造人的女神,然而计划生育却要扼杀那些所造的人,也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严肃拷问。

著名剧作家的“我”的笔名也是“蛙”的幼虫“蝌蚪”,也就是青蛙发生变态反应之前的那个状态。

“我”虽然没有参与那些变态的工作,但“我”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面对那样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环境时,却没有拿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去劝止与抗争,而是默默地忍受,甚至消极地接受了那个没有天理“制度”,并且间接地成为了那些变态的人们的“帮凶”。

这也更体现出了在一个强权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懦弱与卑微。

“姑姑”强迫“我”的妻子王仁美引产,“我”为了自己的“前途”,不但没有反抗,而且还多方劝说妻子配合“姑姑”,最后造成自己的妻子死亡。

妻子死亡后,“我”不但对那些人格变态的人没有产生仇恨的情绪,而且还在“姑姑”的劝说下,与崇拜“姑姑”的计生人员小狮子结婚,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白眼,但“我”还是无视“世俗的眼光”,把自己的人格隐藏了起来,去顺应那个时代的潮流。

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尾以一个“九幕话剧”《蛙》结束故事,新颖奇特,并且这个“话剧”的内容也是对前面的故事情节的有力补充,通过几个场景来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批判,引人入胜!。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

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现代小说鉴赏莫言的《蛙》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

莫言以此作品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矛盾,通过描写蛙和蛙音与村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示了农村社会的深度变革。

小说以一个热爱科学的农村医生,祁同伟为主人公展开。

他借助各种手段,试图消灭蛙声。

蛙音被视为是村民们灾难的象征,成为他改变乡村命运的奋斗目标。

但是,祁同伟的努力却不断受阻。

小说通过蛙和蛙音的象征意义,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首先,小说中的蛙和蛙音代表着农村社会的传统、保守,与社会变革形成鲜明的对比。

蛙音包含了岁月的沉淀与乡愁的回归,也代表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根深蒂固。

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新的社会观念和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农村社会产生了冲击,蛙音变得越来越不被接受。

其次,小说通过蛙音所带来的社会冲突,揭示了乡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农民的利益受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被剥夺,生活方式被迫改变。

小说生动地刻画了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迷茫与无奈,他们对祁同伟能否带来改变抱有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对未知的焦虑。

再次,小说通过描写蛙音和农民的命运,表达了对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的忧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价值被淘汰,乡土化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模糊。

小说中的祁同伟试图改变农村现状,也是对乡村文化消亡的一种呼喊。

在小说的结尾,祁同伟对蛙音进行了惊人而又令人震惊的处理,以此来彰显他对旧时代的态度和对乡村现状的不满。

然而,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负面影响,也让人们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莫言的《蛙》通过对蛙和蛙音的描述,以及对祁同伟的命运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困境和矛盾。

小说通过对现代农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农村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乡村文化和传统的关注。

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莫言小说《蛙》之浅析

莫言小说《蛙》之浅析作者:李章平摘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感染力,具有一种呼唤或者说呐喊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尤其变现得最为深刻,因其撕心裂肺的呐喊,国人开始警醒,开始了从文化上的觉悟。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蛙》,分析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性格。

由此去发现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转而发掘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深刻内涵,继而讨论作品对读者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呐喊作用。

莫言先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关键词:体裁、内容、思想观念、人物性格、社会风气前言:两天的时间把莫言先生的小说《蛙》看完了,其实笔者并非文学爱好者,更谈不上专业读者,在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莫言先生一无所知,只是曾听说过有这么个小说家,没有看过其著作,在得知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非常之兴奋,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是打破了中国未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记录,我相信诺贝尔奖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到那时我们将是繁荣发达,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会是欣欣向荣的局面,我更是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小说体裁:小说采用书信的写作方式,一改小说体裁之传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特别是书信方式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其文字优美而不失礼节,典雅而不失亲切,如小说的开头“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历历如在眼前。

您不顾年迈体衰,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的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

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

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

”在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采用了话剧的体裁形式,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带有某些灵幻色彩,读者能从这两种文字的转换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蛙》的存在主义解读摘要:莫言的《蛙》由蝌蚪写给杉谷义人的四封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构成,以蝌蚪的“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

文本透露出作者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特别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和荒诞等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由此,笔者拟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蛙》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荒诞“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其哲学基础,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萨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主义主要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

①131在本文中,我们将在广义上使用“存在主义”,因此,它将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加缪等人的哲学思想都包括在其中。

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的现象做本体论的分析,尤其关注个体生存与命运,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

莫言的《蛙》以蝌蚪的“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描绘了处于特定时代、历史环境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在文本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个体生存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从中体现出存在主义思想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和荒诞等重要理论。

一、《蛙》体现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将存在的现象作为本体论进行分析,他把存在划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而“在存在中,自为作为自在之虚无化涌现出来,同时以虚无化的全部可能自我确立。

从某一侧面来看,人们可以认为,自为仅仅是自身系于一发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因其而存在,它是使得虚无化的一切可能范畴存在的存在。

在古代人们把犹太人的深深的内聚力和分散性称为‘第亚斯波拉’。

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字来表明自为的存在方式:它是散居的。

自在的存在仅有一个存在维度,但是虚无的显现,作为存在内心的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就使得存在性额结构复杂化,同时使自我之本体论的幻影显现”。

②也就是说,“自在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它就是存在着,而“自为的存在”是一个处于虚无化和否定化的过程中,它永远是变化的、不定的,同时也不能和自身相重合,它永远不能达到自身。

正是因为这样,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是什么都说不上的。

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

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人就是人。

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③从中可以看出,萨特抛弃了先验的人性概念,把人性看做是自己选择的产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所谓的善恶只是一时的,并不永恒。

这样一来,他在取消许多道德标准的同时一方面强调个人对个体命运的选择,另一方面更是突出了时代、历史环境对人重要的制约作用。

莫言《蛙》中人物的命运受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很深,人们的性格品质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作品开篇写人物名字的由来:“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④就个体而言,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并不决定他以后会有怎样的性格或者命运,他只是被抛入了这个世界,他存在着。

但只要他一旦进入了这个世界,他就会被要求遵循社会的运行规则,姓名作为一个具有区别作用的符号,背后隐藏着的是传统习惯或心理,是一种刻画个体性格、塑造人们本质于无形的力量。

这种客观力量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风气的改变也不是一时一人能够完成的,这显示出人们生存的真实与渺小,在这样的力量下,人们似乎就像一块泥巴,只有被动等待被塑型。

“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④时过境迁,曾经顺其自然的事情已经让人觉得古怪,人们就在风气中摇摆,没有自己的选择。

“姑姑”一生的遭遇,甚至她的个性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便是时代的特质。

“姑姑这辈子,吃亏就吃在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

”④姑姑曾是一位乡下率先掌握科学接生技术的妇产科医生,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降生和“老娘婆”打过架,一度被村人看做“送子娘娘”,但随着政策的改变,“姑姑”为贯彻计划生育,成了众人眼里的“妖魔”。

对于“姑姑”来说,她一直都是紧跟潮流的,是个好干部,这似乎是一位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的正面形象,但人们对她却是爱恨交织,而“姑姑”晚年内心时常被自己的罪恶感折磨,作为忏悔和赎罪,她最终和以捏泥人为生的郝大手结婚。

纵观“姑姑”的一生,她之所以对国家忠心不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她的烈士后代,在高扬国家集体高于一切的年代,她“子承父业”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随后的计划生育的浪潮中,她同样是紧跟潮流。

她之所以会被人憎恨只是因为她的职业,她陷在她的职业中,而这也并非是她自己能预料的。

由此,她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她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

二、《蛙》体现的自由与选择在萨特看来,个体的生存虽然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命定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

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②同时,萨特提出“自由只有在将人为性构成它自己的克制时才可能是真正自由的”,且“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将人为自己在我的偶然位置上介入了世界,但是,恰恰是这种介入将其意义给了我的偶然位置,而这个偶然位置就是我的自由。

当然,在诞生时,我获得位置,但是我对我占据的位置是负有责任的”。

②由此,人的存在首先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

处境并不能阻止人自由选择,相反,处境是人自由选择的产物。

也就是说,每个人成为怎样的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自己决定,每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们在选择中成就自己。

在《蛙》中,人物的命运总是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但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是不同的,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例如面对“姑姑”提出流产手术的要求,王仁美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而王胆则用尽所有办法誓死捍卫自己的孩子;”我”在面对选孩子还是职位的时候选择放弃孩子;“姑姑”在被批斗的过程中始终不肯屈服;小狮子在年过五旬时依然不放弃要孩子的念头,选择找陈眉代孕;陈眉在毁容之后选择了活着;“我”想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写话剧则是“为了对姑姑的爱,是为了为我们高密东北乡的圣母树碑立传”,④在写作中彰显选择的自由,实现自己的自由。

另外,《蛙》整个文本由四封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封蝌蚪对杉谷义人的信,可以看做是蝌蚪的自白。

在最后一封信中,蝌蚪这样表明自己的心迹:“我原本以为,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但剧本完成后,心中的罪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

”④从中,我们发现《蛙》把文学与生命紧密相连,蝌蚪试图用文学的方式来为个体的存在留下证据,甚至把文学作为构成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他把文学的本质与自由和存在联系在一起,这恰好与萨特把文学本质看做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的观点相暗合:“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

”⑤体现出作者对文学与生存的思考的存在主义倾向。

三、《蛙》体现的荒诞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人是被偶然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是孤独的,没有救助的,我们的出生和死亡都是荒谬的。

加缪认为:“荒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离异……它既不存在于人之中,也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存在于二者共同的表现之中。

”⑥概言之,“荒诞首先指意义本源解体后人所面临的虚无。

其次,荒诞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因为在一个对意义本源(以‘上帝为表征’的各种观念体系)充满信赖的时代,一切都先行纳入了意义秩序,一切都是可理解的,在此没有意义的虚无,也没有荒诞。

再次,当意义本源在现代被还原为虚构而解体之时,荒诞就不仅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而指述一切时代的人的本真处境了,只不过这种生存处境在古代被掩盖起来罢了”。

①132《蛙》讲述了中国60年的生育史,对生命思考自然成为文本的主题,而我们发现,生命的诞生与死亡是相当偶然的、荒诞的、非理性的。

文中写在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时期,“1953年4月4日至1957年12月31日,姑姑共接生1612次,接下婴儿1645名,其中死亡婴儿六名”,④在饥饿的年代“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

④在贯彻计划生育的年代,大部分胎儿因为“姑姑”的工作认真是不能降生的,但也有像陈眉一样的例外,她因母亲的誓死反抗而存在。

存在的荒诞不仅体现在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上,还体现在人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姑姑”早年接生孩子,受到人们的爱戴、政府的信赖和肯定,后来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为替超生的妇女流产,被人们视为妖怪,传统道德风俗和职业道德的分裂使姑姑备受内心的煎熬,心理承受巨大压力,最后不得不用以和郝大手结婚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

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姑姑”之所以有这样的罪感,就是因为她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她认为生命是神圣的,她对生命是充满热爱的,倘使她并不看重生命,视之为草芥,自然也不会有这样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上讲,姑姑本性是善良的,但却不得不做被人们认为是罪恶的事情,而这一切是由她的职业决定的,而她之所以选择医生,只是因为她是作为医生的女儿诞生的,这期间充满了各种偶然与不确定。

但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姑姑”的一生,最后由“姑姑”承担,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

作为《蛙》的最后一部分九幕话剧充满了强烈的荒诞色彩。

陈眉在一场闹剧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姑姑“再生”了;年过五旬的小狮子能分泌奶水,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完成了剧本,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表面上看一切都已经过去了,风平浪静。

然而,当“我”终于完成了剧本,却发现“我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是我为了那所谓的‘前途’把王仁美娘儿俩送进了地狱。

我把陈眉所生的孩子想象为那个夭折的婴儿的投胎转世,不过是自我安慰。

这跟姑姑制作泥娃娃的想法是一样的”。

④在这里,“我”洞悉了生存的秘密,一切不过是“自欺”,然而却无法摆脱,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自欺”中,体现出生存的荒诞、人们的无奈。

概言之,《蛙》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显示出人存在的偶然与非理性,揭示出生存的痛苦与荒诞,但作者并没有否定生命的价值,其中的人物无一不与自己的处境作斗争,不断超越自身,在看似荒诞的行为与生存背后潜沉着求生求变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