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的存在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蛙》的存在主义解读
摘要:莫言的《蛙》由蝌蚪写给杉谷义人的四封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构成,以蝌蚪的“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

文本透露出作者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特别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和荒诞等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由此,笔者拟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蛙》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荒诞“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概念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其哲学基础,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萨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存在主义主要指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哲学思潮,广义的存在主义则指以“存在”为哲学基本问题并集中思考这一问题的哲学思潮”。

①131在本文中,我们将在广义上使用“存在主义”,因此,它将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加缪等人的哲学思想都包括在其中。

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的现象做本体论的分析,尤其关注个体生存与命运,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

莫言的《蛙》以蝌蚪的“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一生为主线,展示了中国20世纪60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描绘了处于特定时代、历史环境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在文本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个体生存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从中体现出存在主义思想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选择和荒
诞等重要理论。

一、《蛙》体现的“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将存在的现象作为本体论进行分析,他把存在划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而“在存在中,自为作为自在之虚无化涌现出来,同时以虚无化的全部可能自我确立。

从某一侧面来看,人们可以认为,自为仅仅是自身系于一发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因其而存在,它是使得虚无化的一切可能范畴存在的存在。

在古代人们把犹太人的深深的内聚力和分散性称为‘第亚斯波拉’。

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字来表明自为的存在方式:它是散居的。

自在的存在仅有一个存在维度,但是虚无的显现,作为存在内心的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就使得存在性额结构复杂化,同时使自我之本体论的幻影显现”。

②也就是说,“自在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它就是存在着,而“自为的存在”是一个处于虚无化和否定化的过程中,它永远是变化的、不定的,同时也不能和自身相重合,它永远不能达到自身。

正是因为这样,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是什么都说不上的。

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

所以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

人就是人。

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人除
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③从中可以看出,萨特抛弃了先验的人性概念,把人性看做是自己选择的产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所谓的善恶只是一时的,并不永恒。

这样一来,他在取消许多道德标准的同时一方面强调个人对个体命运的选择,另一方面更是突出了时代、历史环境对人重要的制约作用。

莫言《蛙》中人物的命运受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很深,人们的性格品质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作品开篇写人物名字的由来:“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

”④就个体而言,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并不决定他以后会有怎样的性格或者命运,他只是被抛入了这个世界,他存在着。

但只要他一旦进入了这个世界,他就会被要求遵循社会的运行规则,姓名作为一个具有区别作用的符号,背后隐藏着的是传统习惯或心理,是一种刻画个体性格、塑造人们本质于无形的力量。

这种客观力量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风气的改变也不是一时一人能够完成的,这显示出人们生存的真实与渺小,在这样的力量下,人们似乎就像一块泥巴,只有被动等待被塑型。

“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④时过境迁,曾经顺其自然的事情已经让人觉得古怪,人们就在风气中摇摆,没有自己的选择。

“姑姑”一生的遭遇,甚至她的个性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便是时代的特质。

“姑姑这辈子,吃亏就吃在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

”④姑姑曾是一位乡下率先掌握科
学接生技术的妇产科医生,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降生和“老娘婆”打过架,一度被村人看做“送子娘娘”,但随着政策的改变,“姑姑”为贯彻计划生育,成了众人眼里的“妖魔”。

对于“姑姑”来说,她一直都是紧跟潮流的,是个好干部,这似乎是一位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的正面形象,但人们对她却是爱恨交织,而“姑姑”晚年内心时常被自己的罪恶感折磨,作为忏悔和赎罪,她最终和以捏泥人为生的郝大手结婚。

纵观“姑姑”的一生,她之所以对国家忠心不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她的烈士后代,在高扬国家集体高于一切的年代,她“子承父业”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随后的计划生育的浪潮中,她同样是紧跟潮流。

她之所以会被人憎恨只是因为她的职业,她陷在她的职业中,而这也并非是她自己能预料的。

由此,她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她所处的客观环境影响。

二、《蛙》体现的自由与选择
在萨特看来,个体的生存虽然会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命定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

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②同时,萨特提出“自由只有在将人为性构成它自己的克制时才可能是真正自由的”,且“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将人为自己在我的偶然位置上介入了世界,但是,恰恰是这种介入将其意义给了我的偶然位置,而这个偶
然位置就是我的自由。

当然,在诞生时,我获得位置,但是我对我占据的位置是负有责任的”。

②由此,人的存在首先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

处境并不能阻止人自由选择,相反,处境是人自由选择的产物。

也就是说,每个人成为怎样的人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最终由自己决定,每个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们在选择中成就自己。

在《蛙》中,人物的命运总是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但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是不同的,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例如面对“姑姑”提出流产手术的要求,王仁美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而王胆则用尽所有办法誓死捍卫自己的孩子;”我”在面对选孩子还是职位的时候选择放弃孩子;“姑姑”在被批斗的过程中始终不肯屈服;小狮子在年过五旬时依然不放弃要孩子的念头,选择找陈眉代孕;陈眉在毁容之后选择了活着;“我”想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写话剧则是“为了对姑姑的爱,是为了为我们高密东北乡的圣母树碑立传”,④在写作中彰显选择的自由,实现自己的自由。

另外,《蛙》整个文本由四封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封蝌蚪对杉谷义人的信,可以看做是蝌蚪的自白。

在最后一封信中,蝌蚪这样表明自己的心迹:“我原本以为,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但剧本完成后,心中的罪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沉重。

”④从中,我们发现《蛙》把文学与生命紧密相连,蝌蚪试图用文学的方式来为个体的存在留下证据,甚至把文学作为构成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他把文学的本质与自由和存在联系在一起,这恰好
与萨特把文学本质看做是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的观点相暗合:“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

”⑤体现出作者对文学与生存的思考的存在主义倾向。

三、《蛙》体现的荒诞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人是被偶然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是孤独的,没有救助的,我们的出生和死亡都是荒谬的。

加缪认为:“荒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离异……它既不存在于人之中,也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存在于二者共同的表现之中。

”⑥概言之,“荒诞首先指意义本源解体后人所面临的虚无。

其次,荒诞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因为在一个对意义本源(以‘上帝为表征’的各种观念体系)充满信赖的时代,一切都先行纳入了意义秩序,一切都是可理解的,在此没有意义的虚无,也没有荒诞。

再次,当意义本源在现代被还原为虚构而解体之时,荒诞就不仅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而指述一切时代的人的本真处境了,只不过这种生存处境在古代被掩盖起来罢了”。

①132
《蛙》讲述了中国60年的生育史,对生命思考自然成为文本的主题,而我们发现,生命的诞生与死亡是相当偶然的、荒诞的、非理性的。

文中写在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时期,“1953年4月4日至1957年12月31日,姑姑共接生1612次,接下婴儿1645名,其中死亡婴儿六名”,④在饥饿的年代“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

④在贯彻计划生育的年代,大部分胎儿因为“姑姑”的工作认真是不能降生的,但也有像陈眉一样的例外,她因母
亲的誓死反抗而存在。

存在的荒诞不仅体现在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上,还体现在人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姑姑”早年接生孩子,受到人们的爱戴、政府的信赖和肯定,后来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为替超生的妇女流产,被人们视为妖怪,传统道德风俗和职业道德的分裂使姑姑备受内心的煎熬,心理承受巨大压力,最后不得不用以和郝大手结婚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

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姑姑”之所以有这样的罪感,就是因为她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她认为生命是神圣的,她对生命是充满热爱的,倘使她并不看重生命,视之为草芥,自然也不会有这样的挣扎。

从这个角度上讲,姑姑本性是善良的,但却不得不做被人们认为是罪恶的事情,而这一切是由她的职业决定的,而她之所以选择医生,只是因为她是作为医生的女儿诞生的,这期间充满了各种偶然与不确定。

但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偶然选择造就了“姑姑”的一生,最后由“姑姑”承担,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

作为《蛙》的最后一部分九幕话剧充满了强烈的荒诞色彩。

陈眉在一场闹剧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姑姑“再生”了;年过五旬的小狮子能分泌奶水,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完成了剧本,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表面上看一切都已经过去了,风平浪静。

然而,当“我”终于完成了剧本,却发现“我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是我为了那所谓的‘前途’把王仁美娘儿俩送进了地狱。

我把陈眉所生的孩子想象为那个夭折的婴儿的投胎转世,不过是自我安慰。

这跟姑姑制作泥娃娃的想法是一样的”。

④在这里,“我”洞悉了生存的秘
密,一切不过是“自欺”,然而却无法摆脱,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自欺”中,体现出生存的荒诞、人们的无奈。

概言之,《蛙》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显示出人存在的偶然与非理性,揭示出生存的痛苦与荒诞,但作者并没有否定生命的价值,其中的人物无一不与自己的处境作斗争,不断超越自身,在看似荒诞的行为与生存背后潜沉着求生求变的希望。

注释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3,184,54,601.
③(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6.
④莫言.蛙[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5,123,306,281,22,44.
⑤(法)萨特.什么是文学?[a]//萨特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4.
⑥(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