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创新。
传统的新闻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需求,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成为了人们获取、传播新闻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社交媒体的普及使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起者和传播者。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可以方便地发布、分享新闻内容,实现传播的即时化、全民化。
这种转型使新闻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使新闻信息得以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
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化定制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由编辑决定,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用户可以订阅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特定的发布者,获取符合自己兴趣的新闻信息。
这种个人化的定制使新闻传播更加贴近受众,提高了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多媒体表达社交媒体平台的多媒体特性使新闻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传播的视觉冲击力和沟通效果。
同时,这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样的表现方式,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
3.即时性报道社交媒体的及时传播特性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实时和迅速。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经历采编、审稿、印刷等环节,时间成本较高。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可以即时发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资讯。
这种即时性的报道使新闻传播更贴近现实,满足了人们追求即时信息的需求。
三、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挑战尽管社交媒体为新闻传播带来了转型与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真实性与可信度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新闻内容,这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与可信度的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成长下的新闻传播论文摘要:总之,新闻传播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各界必须对新闻传播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媒体单方面的责任,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新闻传播一、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呈现出的新特点(一)社会意识多元化愈来愈明显如今社会意识多元化、多样化、多变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
其中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激进的与守旧的,主流的与边缘的等各种意识相互纠缠不清,这些都让大学生们对社会上的这些意识感到迷惑。
(二)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我国正处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
如今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困难。
同时,大学生们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发展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但是他们却容易受各种舆论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于“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积蓄力量、激发活力,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将会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新闻传播中的政治舆论较量愈演愈烈虽然如今世界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影响时间诶和平的因素没有随着发展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新闻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
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不断的对我国实施新闻渗透。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了的大事件,一些国外媒体借此机会不断的炒作、抹黑我国,通过各种渠道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等。
大学生了解外界的知识只能够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收音机等渠道,一般很少有机会亲身经历,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
(四)新闻报道的界限逐渐模糊近几年来,新闻传媒领域出现融合的迹象。
关于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关于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推荐文章有关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热度:2017年有关传播学论文参考范文热度:关于传播学论文范文热度:关于传播学硕士论文题目热度:关于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热度:新闻传播调控是社会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基本职能是指导协调新闻媒体正确有效地开展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平衡人们心态,理顺群众情绪,激发工作活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新媒体下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策略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越来越追求传播模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渴求信息传播的公开、平等、透明。
基于数字虚拟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媒体开创的双向、立体的传播模式恰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问题新闻传播方式的嬗变。
面对新的形势,主流大众传媒必须采取主动的措施积极应对这种新变化,加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和监督。
关键词:新媒体;双向传播;立体传播;舆论引导科技的发展和随着广大民众对信息传播与接收的新需求,使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
新媒体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也在重构着新的舆论环境。
在新媒体面前,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了,媒体之间的边界日益消弭,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逐渐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全新的以受众为中心的复合传播模式正在挑战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
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问题新闻作为一个敏感的存在始终挑动着社会最脆弱的神经。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社会问题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越来越强,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与选择性报道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不得不转变自己的角色,转换自己的传播方式,在社会问题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把握主动,在最大化的追求真实与公正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使命。
一、社会问题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社会问题新闻因其关注领域及报道内容的特殊性,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需要权衡后所报道的新闻类别。
新闻传播论文范文3篇
新闻传播论⽂范⽂3篇新闻传播学论⽂摘要本⽂归纳了近年中国⼤陆新闻传播学硕⼠和博⼠论⽂中存在的九类问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的⼀系列评估标准。
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学硕⼠和博⼠论⽂需要借鉴这⼀评估标准,以提⾼论⽂质量。
中国⼤陆的⼤学新闻传播院系要求论⽂以发表在“核⼼期刊”上、获奖、来⾃较⾼的课题级别等等作为学术评价标准,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证明论⽂的价值。
关键词学术论⽂评估标准近年中国⼤陆招收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数量急遽增长,重点⼤学新闻传播学系招收硕⼠研究⽣的数量,已经与本科⽣相当;⽽研究⽣导师,即使破格提拔,增长也是有限的。
初带研究⽣的⽣⼿导师较多,如何保障研究⽣的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论⽂的⽔平,已经成为⼀个现实的问题。
这⾥谈谈常见的论⽂写作中问题,以及评估论⽂学术⽔平的标准,交流⼀下,供同⾏们讨论。
新闻传播学硕⼠和博⼠论⽂中存在的九种问题我近年评阅硕⼠和博⼠论⽂近百篇,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九种:⼀,将论⽂写成教材或普及读物。
虽然处于学习阶段,但硕⼠、博⼠论⽂⽆论如何属于学术论⽂⼀类。
⽽现在⼀些论⽂,有的很像教材,将某⼀论证对象从定义、重要意义开始说起,⽅⽅⾯⾯都讲到,讲完了,⽂章也就结束了。
有的很像普及读物,对某⼀别⼈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国的),⽅⽅⾯⾯做了介绍,介绍完全了,⽂章也就结束了。
有⼀篇关于探险报道的硕⼠论⽂初稿,从什么是探险、什么叫探险报道、探险和探险报道的历史开始写起,然后是详尽的关于探险报道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直⾄采访时要穿什么⾐服等,全写到了,相当全⾯。
写完了,⽂章结束。
另⼀篇关于世界性通讯社的博⼠论⽂,叙述了各⼤通讯社的历史,只在各章最后有⼀数百字的段落“论证”⼏句,论⽂就算写完了。
没有提出⾃⼰的新观点、新发现,也没有研究的新视⾓。
这样的论⽂每年所展⽐例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将论⽂写成了⼯作经验总结或理论宣传⽂章。
可能有的作者在读研前是做宣传⼯作的,或者担任领导⼲部的⽂字秘书,这种⼯作经历使得作者写的论⽂,⽂字流畅,话语是成套路的,诸如:在……形势下,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以……为指针,做到打实⼏个重点……、突出⼏个……、落实⼏个……等等。
新闻学毕业论文优秀6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优秀6篇三角形离职报告篇一小结党支部白居易对照检查慰问信:开场白写作指导工作经历助学金了褒义词保证书发言稿开幕词我教学计划提纲工作礼仪论文职责了课件信祝福语读后感杜甫。
谚语串词篇二入团表态发言新课程工作考试留言拟人句好段,承诺书名句口号道德;对策叙职贺信说课稿个人介绍的文言文聘书教学模式制度鄂教版了奖学金主持词;方案答复助学金物业管理试题的整改措施贺词协议书警示语了挽联剖析材料工作经历加油稿。
001、记者社会责任论002、评“用事实说话”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论报刊的市场化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论新闻的指导性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舆论引导之我见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新闻传播效果论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论新闻客观性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52、报纸与网络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记者的新闻敏感056、试论记者的观察057、记者的道德修养058、记者的知识结构059、采访心理学研究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采访技术初探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记者的资料积累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略论新闻导语066、新闻背景初探067、新闻结构探讨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略论人物通讯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试论新闻特写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信息与新闻写作076、试论新闻语言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批评性事件浅议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的一点思考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报纸短评初探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8、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采编播合,广播新闻的趋势121、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125、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2、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6、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40、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41、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42、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43、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44、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45、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46、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47、传媒集团化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发展快,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重要特点。
优秀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效果研究
优秀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效果研究在优秀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本中,我们将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效果。
本文将以准确的方式满足标题描述的内容需求,并且避免使用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文章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以确保阅读体验的质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全面和即时。
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新闻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讨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
在过去,新闻传播主要依赖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
这些媒体机构通常有一定的编辑团队,负责审核和核实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个人和非专业机构也能够传播新闻信息。
这种情况下,新闻真实性的确保变得更加困难。
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且广泛,但缺乏严格的审核和核实机制。
因此,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准确的报道在社交媒体上蔓延,给公众带来了信息的混乱和误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确保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我们来探讨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效果。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迅速分享新闻,传播信息,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互动性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感。
此外,新媒体还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例如图片、视频和直播等,使传播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全面。
人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标题或概要,而忽视了细节和背景信息。
这可能会引发信息片面和歧视的问题。
其次,社交媒体的信息选择性也容易导致信息的偏见和狭隘。
人们往往只追求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造成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忽视其他观点和事实。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新闻传播是新闻系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新闻传播主要可以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
本文分享了10篇优质的"新闻传播论文";,不管你是主攻哪类专业,在写作论文时,都可参考以上优秀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之第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旧式传播媒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需要得到变革。
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以及该背景下的变革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当下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与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融合,体系变革一、前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对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经营模式也有一定的冲刷。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因此,多种新兴传媒方式的出现带动了媒体行业更替新式的运营模式,帮助其相互借鉴提升,将新闻传播领域做得更具高效性、时代性。
二、媒介融合概述媒介融合的概念于1983年被普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途径结合到了一起。
我国于2005年正式接触媒介融合技术,某些专家表示媒介融合其实是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自由组合。
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将计算机、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进行同化结合。
其实新闻传播主要是依靠卫星技术,不过新闻传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导致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运营,由此实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同时向着媒介系统化迈进。
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速度快、范围大、简易方便等优势都使得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例如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中,使用用户拓宽了信息的发布渠道,将传播途径逐渐转变为中心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的现状(一)主要内容的变化首先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信息提供方一般为政府机关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由记者与通讯员进行信息搜集与发布新闻内容的工作,新闻热线这种形式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很少见【2】。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
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播学方面论文免费例文篇1试论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摘要传播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
传播学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传播学的研究遇到教育、运用和方法等困境。
本文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审慎展望。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阶段;困境;展望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并在美国迅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传播学开始传入欧洲,出现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
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被引进中国,从此,传播学开始传入中国。
1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从传播学被引进,30多年来,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引入阶段、困难阶段、发展阶段。
在传播学刚被引入中国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国外有名的传播学作品。
1982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揭开了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序幕。
1982年,在中国传播学历史上,有两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事。
一件是当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进行举行地区新闻受众调查,这是自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进行的受众调查;另一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始编辑一本介绍传播学的著作,并准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播学正在我国逐步发展,但1989年下半年却因我国形势发展问题遭到了困难,开始走下坡路。
传播学被当作“资产阶级新闻学”而批判,被批成“精神污染”,有些老教授评价传播学否定阶级斗争,应拒绝接受,接着又有人撰写文章批判传播学无关阶级与阶级斗争。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与分析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与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发展与变化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影响公众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分析,展示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的范本。
一、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背景与意义1.1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被互联网取代,新生代的媒体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应运而生。
1.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人们关注热点话题、表达意见和追踪事件的主要平台。
1.3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具有广泛参与、快速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能够直接影响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产生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分析2.1 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和情感分析方法,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
2.2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舆情中的关键节点、重要影响者和信息传播路径,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
2.3 数据可视化与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可视化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庞大的网络舆情数据呈现为可视化的图表和图像,便于研究者对网络舆情的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影响与挑战3.1 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意见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参与,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公众意见的表达,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2 挑战舆情管理与治理能力网络舆情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给舆情管理和治理带来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
3.3 增加对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与分析,为舆情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受众接触信息传播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电视新闻传播要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抓住观众对新闻传播的注意力,就要有创造性思维表达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业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研究【摘要】在现代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下,信息传输的主要形式已经从传统的纸质新闻向播音播放形式过度,通过鲜明的标题醒目展示信息,并以播音新闻载体将信息传播。
但是在现代高校音乐主播教育的体系创建上,还未建设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这就为现代社会的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增添了难度。
为解决这一教育体系内部的不足,本文从现代化的分工教学模式,以及社会运行方式进行总体的教学体系构建分析,并探究其改良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新闻传播业;分工结构;运行方式;播音主持教育我国在近年来的教育建设中,已经基本建设起较为健全的教育体系,而对于播音主持艺术形式的教育上,虽然有着较为健全的教育体系,但是伴随着近年来从业人员的不断扩展,在管理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为保证这一迅猛的发展动态,我们丛现代播音主持的教育体系运行方式一起新闻传播行业的管理结构上进行简要讨论。
一、播音主持教育体系的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状况就目前我国的播音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播音和广播电视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而伴随着现代学科目录的应用理解,也需要完善对广播电视播音形式的改良。
在现代学科领域内,应用先进的教育结构体系进行教育改革建设,成为了会议整体的部署应用根本。
从我国电影电视部相关政策与管理部门成立之初开始,在这一会议体系的建设中,就已经开始逐步的成熟起来。
但是在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应用语言学进行指导,并为学生展开科学化的体系认知,并完成对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内部设置,在这样的结构建设上,也实现对全面设施建设的整体调控,我们从文章的证明效益来看,这一情形的设施创建,是维持现有教育状况的根本。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一、引言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新闻报道、媒介效果、社交媒体等。
本文将以一个范例来探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研究背景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新闻传播学在数字时代的应用和影响,以及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通过对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探讨传播效果的不同。
四、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研究选择了两个案例进行分析:社交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
通过调研和定量数据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传播效果和对受众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1. 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互动特点使其在新闻领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更快速的新闻传播,更高的用户参与度和更广泛的覆盖面。
然而,社交媒体中存在着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容易引发谣言和不实报道的传播。
2. 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传统媒体的信誉度较高,报道内容经过专业编辑筛选,呈现给受众的信息相对可靠。
然而,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无法与社交媒体的快速性相比。
六、讨论与分析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
在数字时代,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另外,专业新闻编辑和传媒工作者在数字时代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保持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速度和参与度较高,但存在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
2. 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信誉度相对较高,信息更为可靠,但传播速度较慢。
3.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新的传播方式。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边缘性学科,其理论来源复杂,且就业面十分广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篇一传播学视角下微课探析摘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课属于教育传播活动的媒介,应遵循相关的学习理论和认知规律。
运用传播学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研究微课,对微课突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实现微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传播学理论;特点;策略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不断涌现,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基于视屏媒介的创新教学形式获得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逐步推广运用。
微课制作简便,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
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微课,有利于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微课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微课设计和制作策略。
1微课的起源和定义在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抓住教学重点和要点,节省时间,成为时代的潮流,微课应运而生。
微课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变革的产物。
微课又叫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社区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美国可汗学院利用录屏技术开发了3000多门在线图书馆微型教学视频课程,为世界各地网络学生提供服务。
从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的发展很快,推广和普及迅速。
目前还没有微课的统一定义。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把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了使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
新闻与传播毕业论文【精选7篇】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您对于新闻系毕业论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7篇新闻与传播毕业论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特点(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一般是用户自己主动去传播,所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及时的。
但是由于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的限制,所以他们所发表的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就使信息碎片化了。
(二)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网络,而网络的飞快发展就使得新闻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
人们运用自媒体在知道的一时间将新闻信息通过平台发布出去,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三)自媒体是人们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来传播的,一个人发布的消息往往能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自媒体的传播是多对多的。
并且,网络的快捷使自媒体的传播变得非常快和方便。
(四)自媒体的发布一般是一些人对件事的看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的特点。
而且,人们经常会选择性的看待一件事,只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想就可以发布。
(五)人们在发布消息时,为了更清楚、更明白,除了文字,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等。
这样可以让消息更加详细,具体,具有真实性。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两面性(二)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大众,人们一可以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新闻传播形式,是以网状向外扩散形式传播,其速度几何倍的增长。
所以其所以其能够很快的被人们知道。
(四)新闻信息被大众知道后,人们如果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就会让这条信息被更多人知道。
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相互讨论。
这些讨论代表人们内心的愿望与想法,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据此作出作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
这样也可以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五)自媒体新闻传播有很多的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出来。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逐渐被移动互联网媒体所取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并分析其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一、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闻报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原来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等,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
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全球化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传播给全世界的观众。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特点1. 多元化内容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文字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传递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广泛的参与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媒体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性。
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等平台,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与记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多元化。
3. 即时性和实时性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和实时性。
新闻报道可以随时更新,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
这种即时性和实时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准确,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技术能力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方式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他们需要熟悉新媒体技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工具进行新闻报道和编辑。
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需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内容创新的追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更加生动、有趣的报道形式来吸引读者。
有关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有关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新闻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所要传播的知识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播学论文篇一:《传播学下摇滚乐传播分析》摇滚乐是20世纪60年代的抗议歌曲,也是70年代理想幻灭之声,他承袭了美国黑人音乐,活力十足并充满能量,它的形式与发展方向在不断变化,有时表现出走向纯艺术的雄心,有时又回归传统的流行娱乐角色。
摇滚乐是最受年轻人钟爱的共通语言,同时也是传统人士与卫道者攻击的目标,它反映了社会上的现象,有时甚至引发争议和事端。
摇滚乐历来都是社会学、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亚文化形态。
比尔•哈利的一首《昼夜摇滚》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
而在中国,崔健的一张名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专辑给世人带来了一股新鲜风气,摇滚乐便由此在中国生发开来。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兴社会科学,它与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新闻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和渗透。
在传播学视角下,摇滚乐的迅速传播不仅映证了传播学的某些理论范式,也拓展了传播学的理论外延。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摇滚乐摇滚乐自身从创作、制作到演出以及整个的推广过程几乎完整的包含了传播活动的几大类型,并且每一个部分都与摇滚乐的孕育过程非常契合。
1、摇滚乐的传播过程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摇滚乐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节奏布鲁斯与乡村音乐结合的产物,但是摇滚乐带来了世界性的影响,猫王、披头士、鲍勃•迪伦、迈克尔•杰克逊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摇滚乐大师。
摇滚乐起源于美国,其最终能够登陆中国以及被崔健将中国的摇滚乐推向了世界等成功的传播范例都依赖于摇滚音乐本身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大众传播。
2、摇滚乐的传播是一种组织传播摇滚乐的制作与演奏是以摇滚乐队这个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而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将参与摇滚乐制作与演奏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波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一:《全球化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策略》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明显要弱于西方。
我国的新闻传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形象的宣传,因此对我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对外新闻传播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互相依托。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传播;国家形象;战略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释放出强大的势能。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此形势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对外宣传,从而为我国对外发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对宣传国家形象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信息提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信息,并在公众心中形成国家形象。
虽然新闻传播无法决定公众具体怎么想,但却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公众想什么。
在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闻传播的存在,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并通过这一渠道形成对国家的看法。
相关学者表明:在潜移默化之下,新闻传播能够影响公众对国家的看法,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使公众了解国家时事、为公众提供舆论平台、形成规范评价等。
利用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能够塑造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诋毁国家形象。
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产生制约的新闻传播因素(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弱于西方就目前国际传播秩序而言,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万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对于信息源来说,却是单国家、单向的,是受控制的。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行业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采访、编辑、摄影等技能,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3. 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新闻传播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评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我国高校已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如新闻媒体实习基地、新闻传播实验室等。
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四、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践性。
这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推荐文章有关新闻传播学方面论文发表热度: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传播学论文免费热度:传播学方面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热度: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学科。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近现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一:现代科技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
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
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
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
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范文两篇篇一摘要: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以下四大转型趋势:学科融合,大学需要优化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媒体融合,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科技创新,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理解生态,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我们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
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
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
《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 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
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
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
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先说个案例。
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
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
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
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
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
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
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
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
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
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
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
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
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
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
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
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
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
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
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
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
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发布新闻。
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
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
(newton,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
浙江大学也是如此。
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
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
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
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发布平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
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
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
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
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
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
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
举两个例子。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
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
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
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
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
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
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人也不再是原来的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不论是新闻传播教学还是研究,都必须时刻把握不断变换的媒介环境,方能与时俱进。
理解媒介生态的关键是理解我们周围的人,理解那些我们曾经称之为“受众”的人们。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例如思维方式上,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具有更强的批判能力,不再认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甚至可信的信息来源,对新闻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行为方式上,web2.0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同时,人们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浅层阅读逐渐取代了过去印刷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多任务(multitasking)逐渐取代人们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等等。
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其中的人们,新闻传播教育不能熟视无睹。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弄清楚现在的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新闻。
以情感为例,传统的新闻报道不能掺杂新闻人的任何情感,记者编辑必须冷静客观地报道新闻。
但研究表明,带有情感的新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记者不隐藏自己的情感倾向,反而会使读者更愿意相信。
而且,在博客、微博这样的新平台上,带有个人感情的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人称。
第三人称毫无疑问是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
但人们发现,用第一人称讲新闻,会使受众感到更有人情味,感到是在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进行交流。
当然,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帮我们进行决策。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变化,我们报道新闻的方式就没有理由不变,新闻教育的模式也没有理由不变。
篇二【内容摘要】建立可靠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是当今传播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而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及文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关联到传播学的基础理论。
现象学、解释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几种有影响的主体哲学通过社会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内在地决定了传播理论的框架和体系,因而,反思主体哲学根基的弊端,超越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局限是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主、客体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当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及文化研究中的人类共同心智及社会知识型理论都提出了结构重于主体的解释模式。
这些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