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去世后他继承父志,要完成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生原本可谓顺风顺水,但是一场李陵之祸,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为兵败投降的李陵仗义执言,触怒了当时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被判为死刑。

当时,可用50万钱赎身,或换以宫刑。

司马迁没那么多钱,为完成志向,他选择了宫刑。

这个刑罚将人的尊严践踏在地,更何况是一个有骨气的士大夫。

因此,司马迁在受刑之后,继续完成《史记》时内心充满悲愤。

他选择人物时,更喜欢那些人格臻于完美的人物。

比如,《列传一》为伯夷列传,伯夷与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弑君,不仁,因此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直至饿死。

司马迁认为他们“此义人也”。

《列传二》管晏列传,重点介绍齐国两任明相的为政智慧,他认为管仲可以“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晏婴“节俭力行重于齐”,认为他们是世之贤臣,在本篇结束时表达了对他们仰慕之情: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司马迁在选择这些人物时已经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其中,显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而在写作过程能够中也时时刻刻不忘表达自己的悲愤,“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列传三》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在论述韩非子的《说难》,让我们明白了说服别人的难处,尤其是在说服君主时的不易,“甚者为戮,薄者见疑”,“人主亦有逆鳞,说
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这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悲屈鸣不平?
自古成者王败者寇,但你是个例外。

尽管你最终败在刘邦手下,但你依旧是一个英雄,是司马迁钟情的那一类悲情英雄。

你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两军对垒,你不发一言,嗔目而视,对方将领已魂飞魄散,避而不出。

你征战八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

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当之无愧的西楚霸王。

但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失败,你却为何不能原谅自己?你自刎乌江之时可曾想过自己缘何失败?我相信你至死不明自己输给刘邦的原因,这就是你。

你心直口快,毫无心机。

观秦始皇游会稽,你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此话霸气无比,但却丝毫没有考虑是否会带来杀身甚至灭族之祸。

鸿门宴会刘邦,你轻信刘邦卖了曹无伤,错过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你不好读书,刚愎自用。

你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你学兵法略知其意,不能竟学。

不信其道又如何会用其道?所以你错过谋士陈平,助长刘邦气焰。

你怀疑范增,又灭了自己威风。

这样的你,输是早晚的事。

但是,你输了天下,却没输了气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输了,但很壮烈。

一直以来,都替项羽不值,输给谁也不能输给一个总是耍奸使滑的人。

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去读,发现那个印象中总是耍奸使滑的
人其实充满了大智慧。

项羽恃才傲物,刘邦却能屈能伸。

刘邦据守关中,想要称王,项羽得知后,欲攻打他。

当时两方力量悬殊。

项伯为了就有恩于自己的张良,就将己方的军事机密透露给了敌方。

张良告诉刘邦这个机密后,刘邦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意思是让张良将项伯请进来,我要向侍奉兄长一样侍奉项伯。

刘邦委屈自己,换来的是项伯的庇护。

而这个人对他成功从鸿门宴中成功逃脱至关重要。

项羽烧杀掳掠,刘邦却约法三章。

项羽每次攻破一座城后,一般会焚烧其城郭,尽虏其子女。

而贪财好色的刘邦攻入咸阳后,却与民不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深得民心,咸阳城中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却从谏如流。

项羽听不进谋士的建议,经常根据个人的好恶行事,没有大局观。

但是,刘邦呢?从《史记》中几乎很少看到刘邦自己做决定的文字,几乎都是他身边的谋士张良、萧何、陈平等等给他提建议,而他通常都是采纳,且结果都证明谋士的建议是正确的。

当然,刘邦和项羽各有千秋,有时我会偷偷地想,如果把刘邦的优点都给项羽就完美了。

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刘邦有缺点,但他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赢家,也是一个颇有贡献的帝王。

英雄,无需完美。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假期里,我读完了《史记》。

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

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

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

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

于是,我拿出一块钱。

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

结果,我一个也没中。

直到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

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

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个故事让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

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

可是刚走了
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

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

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

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史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

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

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

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

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着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
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

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

我还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

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

《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

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

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
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

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

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

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

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

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
《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着。

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真好。

史记读后感1500字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

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
荡心间。

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

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

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

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

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史记读后感1500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
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
“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

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