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着将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打开橡皮塞,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然后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通入到试管中,看到无色气体又变为红棕色,反复几次,直到气体不再变色。
2.经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体验应用推理、演绎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合作完成实验操作;
3.感受物质的性质对其用途的决定作用,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酸雨污染问题,造福人类。
9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教学难点是: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0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目标和对PCK理论中的知识与知识的表征形式的逻辑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1流程概况
新课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主认识氮气的性质,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氮氧化物对人类的意义,最后学习反馈。
12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出示了科学史料:氮气在发现之初被命名为“nitrogen”意思是无益于生命,可伟大导师恩格斯又说“氮是生命的元素”,两种观点激烈碰撞。那么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元素呢?现在就一起来认识氮的单质。
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1封面
各位专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太原市第二中学的崔建芬,我说课的内容是《氮的氧化物》。以下我将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我的收获四方面来阐述本课题。
2、3设计理念
解读新课改理念,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性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为此,我学习并应用了1986年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理论。PCK是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该理论指出: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在本课题的设计中,我不仅关注了学科知识本身,而且关注了如何表征学科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这一目的。
13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氮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初中已有认知,对于这类知识我采取自主学习为主的表征形式。请同学们观察身边占空气78%的氮气,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独立总结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接着问题引导: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氮气与氧气能发生反应吗?这样顺利过渡到下一知识的学习。
而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为了解释生活情境中“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从何而来”、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稼”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来解决物质性质的问题。但是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在中学实验室无法完成,于是我采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雷电天气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获取物质性质的信息资料。
但是,这样的操作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为了更好地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解决有毒气体操作的危害性问题,我设计并演示了一套改进后的实验。
用这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氮。具支试管中盛放的是浓硝酸,上方单孔橡皮塞中插入铜丝,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多余的有毒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实验开始,将铜丝向下插入到浓硝酸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氮气体,当看到收集装置中由下向上逐渐充满了红棕色的气体,向上提拉铜丝,反应物分离,反应自动停止。
6课标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7学情分析
我校为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普遍缺乏兴趣,但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知识方面,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多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等化学反应原理指导下对非金属性质的梳理。
4教学目标综述
通过对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准确分析,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那么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5教材分析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位于非金属元素学习的最后阶段,是通过学习硅、氯、硫形成研究非金属的方法之后进行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既有对新知识的认知,又有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模仿、迁移与应用。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建立元素观、转化观的重要环节。
看完视频,请同学们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刚才的视频中生成了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顺利过渡到氮的氧化物这一重点知识的学习。
14重点知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知识。我将它们融入到“雷雨发庄稼”这一情景知识中,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取信息认识物质的性质。
在能力方面,有了通过自主学习,加工信息,总结物质性质的基本能力。已经多次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本课要培养的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8设定目标
根据对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应用阅读、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认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对他们的物理性质作正确的描述,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时利用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教会学生应用类比学习法,通过与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的转化,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非金属氧化物之间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物质的性质。
15难点知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生活情境告诉我们:工业制硝酸正是应用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一原理,但是多余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为了实现工业生产的原子经济化,化解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一难点知识,我采用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教师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得到化学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任务,学生展开了小组内激烈的讨论,但思路却并不清晰顺畅。这就需要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有学生提出将水加入到二氧化氮中反应,我就提示学生注意操作的可行性,回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将方法类比迁移。部分同学能想到将集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反应,然后通入氧气,我就指导学生思考氧气从何而来,通入氧气体积大约是多少呢?经过这样的逐步推理,学生能设计并正确表达出实验步骤、预测出实验现象。紧接着我们亲自动手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验证了反应的进行。全班有三个组的实验进行的比较成功。
2.经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体验应用推理、演绎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合作完成实验操作;
3.感受物质的性质对其用途的决定作用,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酸雨污染问题,造福人类。
9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教学难点是: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0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目标和对PCK理论中的知识与知识的表征形式的逻辑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1流程概况
新课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主认识氮气的性质,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氮氧化物对人类的意义,最后学习反馈。
12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出示了科学史料:氮气在发现之初被命名为“nitrogen”意思是无益于生命,可伟大导师恩格斯又说“氮是生命的元素”,两种观点激烈碰撞。那么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元素呢?现在就一起来认识氮的单质。
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1封面
各位专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太原市第二中学的崔建芬,我说课的内容是《氮的氧化物》。以下我将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我的收获四方面来阐述本课题。
2、3设计理念
解读新课改理念,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性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为此,我学习并应用了1986年舒尔曼教授提出的PCK理论。PCK是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该理论指出: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在本课题的设计中,我不仅关注了学科知识本身,而且关注了如何表征学科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这一目的。
13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氮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初中已有认知,对于这类知识我采取自主学习为主的表征形式。请同学们观察身边占空气78%的氮气,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独立总结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接着问题引导: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氮气与氧气能发生反应吗?这样顺利过渡到下一知识的学习。
而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为了解释生活情境中“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从何而来”、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稼”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来解决物质性质的问题。但是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在中学实验室无法完成,于是我采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雷电天气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获取物质性质的信息资料。
但是,这样的操作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为了更好地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解决有毒气体操作的危害性问题,我设计并演示了一套改进后的实验。
用这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氮。具支试管中盛放的是浓硝酸,上方单孔橡皮塞中插入铜丝,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多余的有毒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实验开始,将铜丝向下插入到浓硝酸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氮气体,当看到收集装置中由下向上逐渐充满了红棕色的气体,向上提拉铜丝,反应物分离,反应自动停止。
6课标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7学情分析
我校为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普遍缺乏兴趣,但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在知识方面,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多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等化学反应原理指导下对非金属性质的梳理。
4教学目标综述
通过对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准确分析,可以得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那么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5教材分析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位于非金属元素学习的最后阶段,是通过学习硅、氯、硫形成研究非金属的方法之后进行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既有对新知识的认知,又有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模仿、迁移与应用。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建立元素观、转化观的重要环节。
看完视频,请同学们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刚才的视频中生成了哪些物质?这些物质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顺利过渡到氮的氧化物这一重点知识的学习。
14重点知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知识。我将它们融入到“雷雨发庄稼”这一情景知识中,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取信息认识物质的性质。
在能力方面,有了通过自主学习,加工信息,总结物质性质的基本能力。已经多次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积累了一些实验经验。本课要培养的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8设定目标
根据对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应用阅读、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认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对他们的物理性质作正确的描述,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时利用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教会学生应用类比学习法,通过与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的转化,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非金属氧化物之间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物质的性质。
15难点知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生活情境告诉我们:工业制硝酸正是应用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一原理,但是多余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为了实现工业生产的原子经济化,化解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一难点知识,我采用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教师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得到化学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任务,学生展开了小组内激烈的讨论,但思路却并不清晰顺畅。这就需要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有学生提出将水加入到二氧化氮中反应,我就提示学生注意操作的可行性,回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将方法类比迁移。部分同学能想到将集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反应,然后通入氧气,我就指导学生思考氧气从何而来,通入氧气体积大约是多少呢?经过这样的逐步推理,学生能设计并正确表达出实验步骤、预测出实验现象。紧接着我们亲自动手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验证了反应的进行。全班有三个组的实验进行的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