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服务业1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姜长云
内容提要:从当前和长远趋势来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希望在于发展农业服务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可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发动机”。因此,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服务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何在?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引起了从最高决策层到农民、从学术理论界到实际操作部门的广泛关注。5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做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嗣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这一问题,许多富有见地的新判断层出不穷,对于完善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于产业化或规模化、城镇化、集约化、社会化、组织化……等。这些判断大多从一个角度或侧面反映了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的战略思考。站在新的起点,综观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的变化,较为综合性的判断应该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叙述简便起见,本文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简称为农业服务业。所谓农业生产性服务,简单地说,即被农业生产过程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外部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提供者的集合体,如农机服务业、植保服务业、农业科技服务业、农产品运销服务业、农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业等。
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希望在于发展农业服务业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连续10年增的佳绩,为增进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今后继续实现粮食增产的难度将会显著增大。考虑到近年来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需求及不同区域支持重点的选择”(项目批准号:71273070)。
我国为实现粮食“十连增”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情况尤其如此。如湿地面积减少、土壤和水污染加重,农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代价不断提高,甚至以大豆等产品的大量进口为代价维系较高的谷物自給率。
近年来,我国粮食“十连增”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但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也是功不可没的。2003-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增加了39.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2.6%,粮食单产增加了24.1%。粮食增产量位居前4位的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山东等4个省,也是粮食播种面积增量位居前4位的4个省,分别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47.5%和播种面积增量的56.3%。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多元化对增加非粮农产品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后我国增进粮食安全应该更多地依靠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像过去那样依靠播种面积扩大来实现粮食增产,日益不具有可持续性。况且,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提高粮食质量的要求增加更快。以较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粮食增产,与提高粮食质量的要求是相悖的。离开科技进步,提高粮食质量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相关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和面向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来提供支撑。面向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本身就属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替代普通农户成为支撑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角。但是,近年来普通农户的粮食生产日益面临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扰。通过发展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甚至农资统购分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促进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更好地激发普通农户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减少粮食生产对劳动用工的需求,更好地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粮食生产的节本增效和节约用工,也有利于缓解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农业的“非粮化”倾向,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增进粮食安全方面的带动作用。
谈到粮食安全,往往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其实,实现粮食安全,要求的不是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协调,而是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决定粮食供给能力的因素,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外,还有粮食综合流通能力,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加强粮食流通特别是粮食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1因此,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固然重要,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流通安全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制约。此外,从中长期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粮食安全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同时,适度扩大进口也是必然趋势。适度扩大进口,不仅需要通过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促进国外市场和国内消费需求更好地对接;也要通过加强粮食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为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而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本质上都属于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力建设的内容。从中长期趋势来看,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希望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据此可见一斑。
二、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业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劳动力老弱化问题加重,“386199部队”成为对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趋势的生动写照。如据江苏省发改委提供的资料,当前该省滞留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中,36-60岁的占8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92.3%。在此背景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养猪”、“如何养猪”日益引人担忧。道理很简单,没有现代农民,何谈“现代农业”!但是,如果有了发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养猪”、“如何养猪”等,很可能将会不复成为问题。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各类示范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着农民干,通过“点燃”示范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盏灯”,达到“照亮”普通农户“一大片”的效果,老弱化的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或发展现代农业就不会迷失方向。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借助农机服务、良种服务、运销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等帮助农民干,老弱化的农民从
1姜长云:《转型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52—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