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广溪湿地公园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绿水轻舟过

隐隐可见太湖之星摩天轮,漂亮!

具有江南特色的石塘廊桥

有反映蠡湖文化的徐偃王庙及广场浮雕墙

据了解,为充分挖掘长广溪历史文化内涵,建设蕴含自然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湿地公园,目前滨湖区政府启动的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又组织相关专家重点对长广溪地区的历史人文内涵和湿地植被系统进行了专题研讨。据专家介绍,长广溪原为江南的自然小河,相传公元245年,孙权派典农校尉陈勋屯兵3万开挖疏浚长广溪,使之成为贯穿大浮、雪浪、东洚、南泉4个乡的河流。长广溪及周边地区有许多古桥、古井、古村落等,更有历代名人为长广溪留下的大量赞颂诗词和民间故事。今后,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一些生态植物,如菖蒲、茭白、菱、藕、芦苇、莼菜和太湖水系鱼类,都将逐渐出现在修复后的长广溪湿地。(

徐偃王庙

春秋时吴国(无锡)灾荒,徐偃王曾救灾放粮,故吴国和徐国交往甚深。春秋时吴余祭四年(前544),吴季札出使鲁国,过徐国见徐偃王,偃王仁义著闻,交谈非常投机,徐偃王十分爱慕季札随身佩带的吴国宝剑,因限于出使的礼节,季札没有将宝剑赠给徐偃王。待季札完成出使使命回国,过徐国赠剑,谁知徐偃王已死。季札凭吊了徐偃王墓,便将宝剑挂在徐偃王墓上而去。今泗洪县留有“挂剑台”遗迹。因徐偃王子孙散扬徐间,常在所居立徐偃王庙,故无锡亦有庙祀之,建庙岁月已不可考。据尤栋记述:无锡徐偃王庙,重修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历南宋绍兴、庆元,以至宝庆,藉僧人建阁以储梵典,辟轩以延宾客,又累石堤百余丈建三桥。后人称徐偃王庙为社庙(吴人习俗:尊称社神为大王,故俗称大王庙),每年八月二日神诞,在庙前的大戏台演戏两天。旧时戏台临湖而立,飞檐翘角,大匾上书“望月楼”。

旧时徐偃王庙,塑有徐偃王像、神马和木雕放粮船。今存一块高2米,宽1米的碑刻以及石香炉等文物,此庙已于1995年重建,成为石塘桥一景。

三月三日,江南各地都有郊游的习俗,称"踏青"。无锡这一天城区登惠山踏青,东

乡上鸿山,北乡上斗山、西高山,南乡上军嶂山去踏青。无锡民谚有"三月三,西高

山;三月三,军嶂山;三月三,上鸿山;三月三,爬惠山"。军嶂山的庙会节场,更是繁

盛一时。

这是一条长千米的湿地,一条少有的自然生态长廊,也是一条沉淀着丰富历史人文底蕴的廊道。布满了原汁原味的芦苇和草丛、水乡泽国中流水潺潺,依山傍湖的宁静给人无限的遐想。

走出古庙,沿着狭窄的漆塘路向南行走。这是一条典型的乡村小路,路的西面是近乎垂直的青山,东面是大片的滩涂、鱼塘,还有几只白鹭在觅食、嬉戏。不远处,一座漂亮的湖滨景观大桥映入眼帘,这就是长广溪大桥。

这座大桥作为高浪路的延伸段,把崭新的无锡大学城和太湖山水城地区连接到了一起,是集交通枢纽、景观标志于一体的桥梁。站在大桥,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桥下,小河流淌,船行穿梭。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桥的人行道、桥栏杆以及外立面,都是由花岗岩制成或花岗岩贴面。桥栏杆是具有欧美风格的花岗岩立柱,每隔一段桥栏杆都有一块外立面,上面又雕刻着具有传统中国风格的装饰图案,显示出了别出心裁的设计效果。

马家浜文化——赤马嘴

沿着长广溪再往南走,就可以发现属于马家浜文化的“赤马嘴遗址”。在无锡大学城的南面,长广溪的东岸曾经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器物,还发现过旧石器及两汉、三国时期的钱币、陶瓷器、两晋的青瓷器、南北朝的钱文墓砖、宋代的陶瓶等等。跟据后来的考证说,这里6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是太湖平原最早的原始氏族聚居地之一。而现在这里早已平静无比,小溪、石阶,还有河岸的野草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耳边的风声也倾听,夕阳的余辉洒在这里,形成了“半江瑟瑟半江凝”的独特景象。

午后的时光一转而过,其实

◆ 马家浜文化--赤马嘴◆

赤马嘴位于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南部,规划建设中的文科楼以西,化学楼以东,小蠡湖以南。1969年冬,有关部门在此段“围溪造田”时,发现了属马家浜文化的“赤马嘴遗址”。在这里,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器物,还发现过旧石器及

两汉、三国时期的钱币、陶瓷器、两晋的青瓷器、南北朝的钱文墓砖、宋代的陶瓶等等。据考证,这里6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可以说是太湖平原最早的原始氏族聚居地之一。

吴塘门胜迹众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南宋诗人尤袤的父亲尤时亨在无锡许舍山故居病逝后,葬在吴塘门。尤袤是个孝子,父亲死后,他在墓地守孝3年,并留下诗文。绍兴十八年(1148),尤袤才离开许舍山进京赶考中进士,之后,尤氏代代为官。薛福成也这样说:吴塘门“代代出紫衣”。

据《水经注》记载:“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

葛埭村· 悠悠古文化

长广溪规划范围中的葛埭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江南古村,那里的悠久历史、奇闻轶事和民间传说,多得俯拾即是,沉积在那里的古文化,如同那里的沃土一样肥厚。散落在古村里的横山草堂、嵇三阁老厅、邵宝堂以及葛埭桥、洪口墩洪武窑旧址等,在漫长的岁月里,以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倔强地张扬着个性,无言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村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横山草堂”依河而建,是400多年前文学家萧涵所盖,他就是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山居别集》等宏著。清朝大官嵇璜清明去山军嶂山祭祖时,被山青水绿的葛埭村所吸引,与当地乡绅萧乐史结为知己,两家结成姻亲。嵇璜在朝廷里为亲家捐了个官,并在村上大兴土木,建起三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阁殿。如今,嵇璜亲笔题写的“言坊行表”、“八叶留芳”、“敦义爱古”等多块匾额、题词,虽早已散失遗落,但那些苍劲遒健、挺拔有力的字迹,仍珍藏在博物馆里。

离嵇三阁不足百米的河边,是明代邵宝盖的堂屋。他奉行“道德至上,功名次之”,被后人尊称为“笃行君子”、“二泉先生”。

6000年前先民聚居的洪口墩遗址至今仍令我们震撼,三只硕大的洪武窑呈鼎字形站立墩上,斗转星移,墩上的泥土一寸一寸挖去,最后仅留下了这一小块高墩。墩下的陶器残片,在历史的断面上,闪耀着无锡6000多年的文明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