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第三,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第四,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2、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
第二,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第三,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5、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察举的科目
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 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秀才 明经 童子科 贤良方正 6、察举的意义和局限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阳嘉新政: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尚书令左雄从察举最滥的孝廉科着手进行改革,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自此,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为后世科举开创先例。 7、董仲舒——教育对人的作用:
4.由博返约 (5)论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改过迁善
4.身体力行 5.择乎中庸
(6)关于教师的思想:
1.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
1持志养气 2反求诸己 3改过迁善
4清心寡欲 5意志锻炼 (4)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1自求自得 2专心有恒 3启发引导 4循序渐进
5、荀子
(1)论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2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3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6、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1. 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2.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3.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2、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图:
3、中央官学——太学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 次第相传
4、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P97:
(一)积极作用:
第一,九品中正制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的发展。
第二,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实施,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第三,九品中正制的清定制度,比只能升不能降的积资制和一生不变的“终生制”要好的多,也有助于士人进取和仕宦者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2) 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名词)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 这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其中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其中前四条体现修身的过程,后四条体现修身的成果。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8、《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产生条件 1、优越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 “四塞之国” ,“四民分业”,封建化最早; 2、养士得国的历史经验 “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
(二)办学性质
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稷下先生喜议政事 ”
(2)论教育的目的:
“学而优则仕”(名词)
《论语?子张》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的主张 ,即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孔丘: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名词)
这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先天素质;习,后天洗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即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这一观点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学校系统图: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1).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2).西周的教育内容:
礼、乐、射、御、书、术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3).六艺教育的特点:
(1)教学相长(名词)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互相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把其引申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2)尊师重道
(3)藏息相辅 (4)豫时孙摩(名词)
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
“士”: 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
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孙”是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启发诱导
(三)办学特点
1、学术自由;
2、待遇优厚; (1)政治待遇——不治而议 “士贵耳,王者不贵。” (2)物质待遇
3、学无常师
4、学生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办学形式——官方兴办,私家主持; 职能模式——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于一体; 教学方式——自由游学,自由听讲; 办学方针——学术自由,鼓励争鸣; 学生管理制度——计划性,组织性; 4、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性非教化不成” “性三品说” 即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西晋创办国子学
2、专门学校的设置——四馆:儒、玄、史、文
3、私学与家庭教育——《千字文》
4、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官人法”
评价意义: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5)、教育方法
1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2主张创造,述而且作
3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4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7、《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名词) 《大学》开篇提出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进而使人弃旧图新,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之为“三纲领”。
1.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化民成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学制系统与教学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3、 教育教学原则
(3)、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 2培养标准: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厚乎德行”:道德教育 “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 “博乎道术”:文史教育和科技教育(知识技能) (4)、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2科学技术和生产知识教育 3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教育 止楚攻宋的故事 4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武兼备 ; 德才兼备; 内外兼修; 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
3、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学在官府、官守学业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私学产生的原因:
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私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扩散于民间,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2.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士)成为私学教师; 3.社会上不少人为求得经济、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4.私学的创办人都以“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稷下学宫:
(1)、墨家概况: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 宋国人,一说鲁国人;生卒 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 战国之际。
(2)、教育的作用:
1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社会作用观:使天下人“知义”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