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卫生主要以人群与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与高效得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得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职业医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得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与康复处理。

2.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得强度与时间未超出人体得代偿能力时,仅表现为亚临床得有害作用,当人体不能代偿时,导致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该类疾病统称职业病。

一些既与工作有关,但又与职业病有区别得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具体有三层含义: ①职业因素就是该病发生与发展得诸多因素之一,但不就是惟一得病因,一般也不就是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得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得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到控制或缓解。

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有一定范围,即指各个国家根据其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与诊断技术水平,以法规形式规定得职业病,称之为法定职业病

3.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就是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对用人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得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设计、施工与投产前进行卫生监督,从而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正式投产后,造成生产作业场所得污染与劳动者健康损害。

经常性卫生监督就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及相关卫生标准,运用现代预防医学与其她相关学科得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与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等情况所实施得监督检查行为

4.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化学物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得浓度,目前仅用于小数急性毒性高或危害大得化学物。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得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 ,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得健康效应;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就是在一个工作日得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得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 表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得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得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阔限值。

5.职业环境监测就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得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得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得分布及消长规律、

生物监测就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与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与(或)其代谢产物得含量或由其所致得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得程度及可能得、潜在得健康影响。

职业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与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

者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得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

所致疾患得发生与发展。

6.定点区域采样将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进行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得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得真实接触水平。

7.接触评定就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就是作业环境评定得核心、

8.生物监测就是指定期(有计划)、系统与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与(或〉其代谢产物得含量或由其所致得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得程度及可能得、潜在得健康影响。

9.职业环境监督得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100%

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际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

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100%

二.简答题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得首要任务就是识别、评价、预测与控制不良工作条件中存在得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职业人群健康得损害;其次,就是对职业人群进行管理性得照顾,督促健康监护服务得实施;再者,进行健康监护服务,对职业性病损得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与处理,促使其及早康复。但随着医学模式得多元化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除传统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得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因此,广义得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还应考虑职业性因素与非职业性因素得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2.第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得接触。应采取综合性根本措施,如改变生产工艺过程,使劳动者得接触水平低于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对高危人群制定出就业禁忌证等。

第二级预防:当由于经济、技术或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职业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主要就是早期检测,及时诊断、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止病损得进一步发展。

第三级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患或工伤得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延缓病程,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①职业卫生安全立法与执法:我国已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与国职业病防治法》,它最广泛得覆盖了我国从事职业活动得劳动者,充分体现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得方针,明确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得义务与责任及劳动者得权利。该法为全国得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了法律依据。②职业卫生监督:卫生监督就是依法管理得重要手段,按监督实施得阶段可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与经常性卫生监督两大项。③职业卫生服务:根据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得全球策略,国家有关卫生机构,必须为业与作业者提供良好得、合格得职业卫生服务。这包括作业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危害控制咨询、健康促进,其中危害控制咨询就是职业卫生服务得重要内容,它就是环境监测、健康监护与采取治理措施间得重要环节。④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它就是研究与职业有关得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与分布得规律,制订预防与控制这类疾病得对策与措施。⑤职业卫生队伍得培训与建设:面对全球范围得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浪潮,面对我国加入WHO后包括职业卫生安全在内得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与挑战,迫切需要从事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得专业人员加强培训,更新知识与观念,提高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尤其积极吸纳具有高知识水平得公共卫生硕士,使我国得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得服务、管理研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得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与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其方法与依据有三个方面:

(1)临床病例观察:指对病例或一系列发病集丛(cluster)进行观察,就是分析与探索职业性有害因素得传统方法,它可以作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与判定得起点与线索。

(2)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与体外测试与体外测试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就是识别与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潜在得健康损害及其损害性质得有效手段,对于阐明致病机制具有非常关键得作用。但动物实验在模拟人接触有害因素时,难免存在种属易感性差异、寿命长短不同、样本数量不足、小剂量推导差异以及接触方式、环境差别等局限性,在利用其结果外推及人时应持慎重态度、

(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得理论与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得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得因果关系,对于识别与判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可提供最有力得证据。

此外,识别与筛查某一具体得职业环境中了解存在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如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得要求对用人单位申报得职业病危害项目进行审核、分类管理时,应从了解、掌握职业活动全过程着手,查明各种因素存在得形式与强度,广泛查阅、检索有关得资料与信息,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

5.职业环境监测工作属职业卫生工作中得评价范畴,要做好这样工作,必须要有预测、识别得基础。可以通过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参考其她企业类似经验,现场查瞧及倾听作业者反映,结合化学物得毒性资料,初步确定检测对象。不同得作业环境,有毒有害得因素就是完全不同得。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就是她们所使用得全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得中间产物、生产得产品或废弃物都要监测。一些化学品属实际无毒,就无需过多探究其在作业环境中得确切浓度。

在《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得各种因素。凡存在国家有关法规列出得必须监测项目得企业,应向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申报,并建立监测制度。对规章中未列出得项目,特别就是一些化学物,如企业用量或产量较大,作业者接触人数又较多,且安全性资料并不完整得, 企业应本着负责得态度,建立自检制度,以避免发生意外。

6.

(1)工作有毒物质测试点得选择原则

①测试点应设在有代表性得劳动者接毒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

响劳动者得正常操作, 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人收集器内。

②选择得测试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大作业点,并以此作为重点测试点。

③在测试点上设置得收集器应在劳动者得呼吸带水平,距地面1、5 m。

(2)工作场所测尘点选择原则

①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得劳动者接尘地点。

②测尘位置应选择在劳动者经常活动得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得呼吸带,有气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得下风侧或回风侧,移动式产尘点得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得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3)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

①若车间内各处A声级差别不大〈小于3 dB),则只需在车间内选择1--3个

测点。

②若车间内各处声级波动较大〈大于3 dB),则需按声级大小,将车间分成若干区域,任意两个区域得声级差应大于或等于3 dB,每个区域内得声级波动必须小于3 dB,每个区域取1--3个测点,这些区域必须包括所有劳动者为观察或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工作、活动得地点与范围。

③测量时,应将传声器放置在相当于操作人员得耳朵位置处。

(4)微波辐射测试点得选择原则

为测得有代表性得劳动者所受辐射强度,必须在各操作岗位分别予以测定,应以头部与胸部为代表;当操作中某些部位可能受更强辐射时,应予以加测,如工人需用眼镜观察波导口或天线向下腹部辐射时,应分别加测眼部或下腹部;当需要探索其主要辐射源,了解设备泄漏情况时,可紧靠设备测试,其所测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5)超高频辐射测试点得选择原则

工作场所场强测量时,需分别测量操作点得头、胸、腹各部位;对设备泄漏场强测量时,可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0 mm处测量,其所测得数值仅供防护时参考。

7.

(1)询问调查就是接触评定得最常用手段,不仅可以为分析接触人群得特征

提供依据,而且询问调查获得得有关健康效应得信息也就是接触评定得重要依据,有时甚至就是惟一可行得方法。询问调查得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

(2)环境监视

1)职业性有害因素得存在特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有害因素得种类繁多且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得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得分布随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得变化而变动。另外,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得实际状况,如轮班制工作、工间休息等,也导致职业人群呈断续性、多变性接触。可见,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具有多样性、变动性、接触时间得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实际观察有害因素得种类、来源、存在得形式、形态与浓度〈或强度〉等,跟班观察并记录作业者得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

2)确定监测对象与拟定监测方案:应在初步了解职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业性

有害因素得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与参照其她单位得经验确定监测得主要对象。重点参考以下4个方面得信息:

①用人单位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与从业劳动者得反映;

②医务人员得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出现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得时间顺

序;

③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

定重点监测对象,对危害性较大得农药与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

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以往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关系得

有害因素应特别重视。

确定监测对象后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由于工作场所还存在大量影响接触得因素,如建筑布局、自动化程度,操作方式、操作条件、工作条件、原材料变化、周围环境条件、工作得天数与季节、通风与隔离情况、个人防护措施、从业劳动者得数量与素质及训练等,所以应在详细了解、观察得基础上合理确定采样点、采样方式、采样时机与采样时间等监测策略。

3)接触水平得估计: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接触水平得估计,就是接触评定得

重要环节。以化学因素为例,目前多采用区域定点采样所测得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得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得计算与表达随测定值得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可用算术均数表示;在工作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得测定值呈倍数关系或对数正态分布时不宜用算术均数,应以几何均数表示;如大多数测定值较集中,只有少数分散于一侧,或一侧测定值只有大于或小于多少mg/m3而无确切数据,则宜用中位数表示;若生产操作规程不连续而就是间断得,或者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由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资料往往不呈正态分布,采用平均值结合可信限或用相应得最大似然法估计值表示接触水平可能更为合理。

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得得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只能反映一段时

间内工作场所该有害物质得平均浓度,并不代表作业者得实际接触水平,更不能反应实际进入机体得剂量。接触水平得估测还可借助于个体采样器采样分析,估算日平均接触水平,但不能反应某一或某些特定工作点得有害物质对接触人群得危害强度或水平。另外,对实际进入机体剂量得估计,不仅取决于空气中有害物质得浓度与接触时间,还与吸人空气得量及有害物质得吸收系数有关。不同化学物质得理化特性不同,其吸收系数也有差异,波动范围为0~1;吸人空气量则受劳动强度、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得影响,波动范围更大。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假定为1,而一个工作班8 h内吸人得空气量则按10m3计。藉此做出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剂量得粗略估计,但不能反映经其她接触途径接受有害物质得剂量。

4)工作场所环境监测资料得整理与保管:应根据有关卫生标准与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将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得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得浓度或强度在不同作业场所、车间、工种与不同时间得分布,作为采取控制措施得依据,并供动态观察与前后对比之用。

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得常用指标有:

①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IOO%

②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际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一

1

③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IOO%

有时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有害因素并未超过卫生标准得规定,但通过健康监护

或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作业者中已有健康损害迹象,这可能就是由于监测或调查中发生错误所致,应再认真复查或选用其她方法验证;也可能就是卫生标准不够合理,则应作进一步系统监测,为修订卫生标准积累资料。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得规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就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建立定期监测与登记制度,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改善措施。职业卫生监督机构与用人单位都要建立与健全卫生档案制度,对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人数、安全防护措施、历次监测及其评价结果等认真登记建档,并按有关规定定期上报。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用于接触评定,可较好地反应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弥补环境监测得不足之处,而且兼具有效应评定得功能。通过对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所获资料进行综合描述、分析与判断,即可对所关注、研究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得接触人群特征、接触途径及方式、接触水平等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8.

(1)采样方式:常用得采样方式有个体采样(personal sampling)与定点区域采样〈area sampling) 2种。

①个体采样:个体采样,采样系统与作业者一起移动,能较好地反应作业者实际接触水平,但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流量要非常稳定得个体采样仪。因采样泵流量有限或被动扩散能力有限,个体采样不适合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得化学物。

同一车间若有许多工种,每一工种得操作工都要监测。作业者即使在一个班组或工种作业,受作业者作业习惯、不同作业点停留时间等影响,不同个体间接触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为了能代表一个班组得作业者得接触水平,同一工种若有许多作业者,应随机地选择部分作业者作为采样对象,最好就是全部作业者。若班组人数少于8人,应每人都要采样。如班组人数多于8人则根据下表确定采样人数。如遵照执行,从数理统计角度考虑可保证能检测出最高水平接触。

同一班组(工种)中不同作业者数应监测得作业者数

班组人数8 9 10 11-12 13-14 15-17 18-20

应采样人数7 8 9 10 11 12 13

班组人数21-24 25-29 30-37 38-49 50 50-

应采样人数14 15 16 17 18 20

③定点区域采样:定点区域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由于采样系固

定,未考虑作业者得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得真实接触水平。以往经验表明,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与个体采样结果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得联系。但可以应用工时法,记录作业者在每一采样区域得停留时间,可以根据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估算作业者接触水平。

国家已经制定定点区域采样得规范,应遵照执行。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目得,

调整其采样策略。

通常监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得作业者接触有害物地点,尽可能靠近作业者,又不影响作业者得正常操作,在监测点上设置得采集头应在作业者工作时得呼吸带,一般情况下距地面1、5m。

原则上,可根据产品得工艺过程、不同操作岗位与工序,凡有待测物质逸

散得作业点,分别设点。一个车间内有1--3台同类生产设备,设一个监测点,4--10台2个点,10台以上至少设3个点。仪表控制室与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1个点。

定点区域一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60 min。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5 min;一次采样时间不足5 min 时,可在15 min内采样3次,每次采集所需空气样晶体积得1/3。

在每个监测点上,每个工作班次(8 h)内,可采样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品。在整个工作班内浓度变化不大得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1 h后得任何时间采样2次,在浓度变化大得监测点,2次采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

如要应用工时法,根据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估算作业者接触水平,除了要记录好作业者在每一作业点(应都为监测点)停留时间外,还要作好该监测点得浓度检测工作、此时上述得策略不再适用,最好能全班次监测,取得能代表该点有害物浓度得数值、

(2)测定方式:目前常用得有4种测定方式。

①全天连续一个样品测量,即采样从工作开始至工作结束,采样管只有一个。最好得采样方式就是个体采样。

②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在1 d内采集多个样品每一样品得采样时间不一定相同,但采样时间总与应等于作业者1d工作时间。

③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采样与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相同,但采样总时间未达到整个工作日时数。

④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每一样品采样时间都在5 mim以内。此时,在决定采样次数后,应随机选择采样时间。测定方式得选择,应从实际工作条件、样品分析方法等来考虑。

从理论上讲,样品数量多,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就是最佳得测量策略,以此所得得接触水平或浓度变化得估计可信限范围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目前最多采用得就是全天两个样品。部分时

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主要问题就是对未取样得时间怎样处理,严格讲测得得结果仅代表采样时间得接触水平。尽管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推断非采样时间得接触水平,但要保证这一推断恰当合理,采样时间应超过工作时间得70%--80%,每天工作8h,采样至少需6h。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在四种测量方式中最差,就是测量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得最低要求。若作业者操作点基本固定,1 d至少要采8--11个样品,若作业者有多个操作点,则每一操作点要采8--11个样品,并记录在此点工作时间;若作业者在某一操作点时间很短,未采到

8--11个样品,那最长时间得操作点应多采。采样时间应随机地选择,不能带有主观性。

9.

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与事故调查三大类。

职业卫生调查步骤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得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得更周密。完整得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与总结3个阶段。(1)准备阶段

1)制订计划z计划内容包括:①调查目得、试图寻求得答案与可能遇到得困难;②调查对象、对照得选择,样本大小与抽样原则;③调查方法;④调查项目、观察指标与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与人力;⑤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⑤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⑦预期结果;③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与总结。

2)查阅文献:围绕调查内容与目得,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得放矢,效率更高。

3)拟订表格:应根据调查目得、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得项目及形式。调查表得内容一般包括:调查表得名称、一般项目、调查项目、调查者对调查结果得可信度估计等。

4)对象选择:根据调查目得,选择不同对象。

5)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开展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得小型试点调查。其目得就是:

①检查所预定计划就是否完善,切实可行;②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表格项目就是否合适,测定仪器功能就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就是否合作等;③锻炼与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2)实施阶段

在试点调查得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时。这一阶段应特

别注意现场调查得质量控制。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得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得三级工作网。调查中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与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得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

(3)总结阶段

1)资料整理与统计

①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得原始资料,内容包括:资料得完整性、资料得可靠性与资料筛选得原则性;

②资料整理: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与分析:A、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B、按分组要求拟定整理表,对资料进付归并、组合;c、资料分析。

2)调查汇总

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所调查企业与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得问题作出卫生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得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得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去。

3)论文撰写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几篇科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论文得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调查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与参考文献。

10.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化学物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得浓度,目前仅用于小数急性毒性高或危害大得化学物。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8小时工作班以及40小时工作周得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长期反复接触该浓度(有害物质) ,几乎所有工人不会发生有害得健康效应;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就是在一个工作日得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得短时间接触限值(以15分钟TWA表示)。工人可以接触该水平得有害因素,但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且不得超过当日得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阔限值。

11.职业卫生标准得应用

制订、颁布、实施职业卫生标准,就是改善作业环境,促进工人健康得重要保证。因此,“标准一经批

准发布,就就是技术法规,各级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对因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以至重大事故者,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处分、经济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与国标准化管理条例》,1979)。

职业接触限值就是专业人员在控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实际工作中使用得技术尺度, 就是实施卫生监督得依据之一。但它不就是安全与有害得绝对界限(fine lines) ,只就是判断化学物在一定浓度其安全性得基本依据(guidelines) ,某化学物质就是否损害了健康必须以医学检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得接触情况来判定。因此,即使符合卫生标准,也还有必要对接触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此外,它只就是一种限量标准,应当尽量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得浓度,而不应以达到卫生标准为满足。它又有别于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得浓度(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IDLH),认为空气中毒物浓度超过接触限值就应发出警报,采取紧急措施,疏散工作人员也就是不现实得,也就是没有根据得。当然,长期在超过接触限值得条件下作业对健康会造成损害。职业接触就是否超过卫生限值也不能作为职业病诊断得依据,对于可经皮肤进入得毒物,即使空气中毒物得浓度低于接触限值,亦难以保障工人健康,尚需注意皮肤防护。职业接触限值只用于职业卫生,不能用于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来评价居民对有害物质得暴露或摄人。此外,空气中同时存在数种毒物时,要依据它们之间联合作用得特点,采用不同得评价方法。与某些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已颁布得接触限值在数量还很有限,预防措施得技术规范更就是缺乏,常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得需要。借用国外职业接触限值作为参考标准,对于实施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大有好处。但需注意得就是,要弄清借用得就是哪个国家或学术团体得标准,其接触限值所用得名称及含义,其表示方法为平均浓度或上限浓度,还要格外重视对其制订依据得检索,了解其科学基础、保护水平等。还应注意区别不同组织或机构提出得接触限值得法律效力,如在美国研制职业卫生标准得主要机构或组织就有4个,其中只有联邦政府发布得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宜混淆。关于致癌物接触限值问题,应充分利用国外现有研究成果,可根据国情,先采取"拿来主义"策略,以适应不断扩展得卫生监督与管理得需求。

12.1)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就是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对用

人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中( 可能产生得职业

病危害因素,在项目设计、施工与投产前进行卫生监督,从而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在项目正式投产后,

造成生产作业场所得污染与劳动者健康相害。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重点监督内容:①审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表) ;②审核职业病危害

严重得建设项目得防护设施设计;③监督建设项目中防护设施得职业病危害控制得效果;④监督建

设项目得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与使用。

2)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就是政府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及相关卫生标

准,运用现代预防医学与其她相关学科得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与对劳动者进行

健康监护等情况所实施得监督检查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得内容:1)对职业病防治组织管理得监督;2)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

施得监督;3)劳动者健康监护。

《卫生学》 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 量. 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 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 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 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 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 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 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 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 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 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 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 芘、芳香胺. 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 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 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 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 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 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 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 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 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 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 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 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

病毒学复习题

填空题 1. 冠状病毒是_有包膜___的RNA病毒,呈皇冠状,其__单股正链__RNA约由30000多个碱基组成,为已知最大的RNA病毒。 2. __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__(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我国又被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SARS冠状病毒包膜主要包括三种糖蛋白,分别为__S蛋白__、__M蛋白__ 和 E 蛋白。N 4. 病毒的大小以__nm___为单位量度刺突蛋白、膜蛋白、包膜蛋白、核衣壳蛋白 5.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DNA或RNA__ 6. 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__烟草花叶病毒__ 7. 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_脂类_ 8. 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是_DNA是双链闭合环状结构较RNA单链线状比较稳定__ 9. 跨膜蛋白通过特定的_折叠__和_弯曲__方式,实现分子的跨生物膜的运输。 10._____受体___决定病毒的宿主谱以及其感染某种动物的能力。 11. ___允许细胞__指对病毒的增殖复制具有支持作用的细胞。 12. 大部分RNA病毒的基因组为__单一组分___ 13. RNA病毒启始RNA合成的两种机制为__de novo __启始和引物依赖启始。 11

14. 反转录酶具有四种不同的催化活性:RNA指导的或DNA指导的DNA多聚酶活性、DNA解旋活性和__ RNase H __活性。 15. 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是由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来分别完成的,只有RNA聚合酶__Ⅱ__能转录生成mRNA。 16. mRNA输出的底物是由RNA与__蛋白质__共同组成的核蛋白。组蛋白、精蛋白等碱性蛋白 17.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__出芽__方式释放病毒粒子。 18. 绝大多数病毒只能感染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这种特性称为病毒的_组织亲嗜___性。 19.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Caspase-8,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__ Caspase-9__,二者都激活__ Caspase-3__ 。 20. HIV的__env __ 基因所编码病毒包膜蛋白gag,核心蛋白;pol,酶 21. HIV感染靶细胞的第一步就是位于表面的__gp120__与靶细胞受体相结合。 22.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_核衣壳__以及核心三部分。 23. 流感病毒的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___基质蛋白___和___糖蛋白突起___。 24. “H1N1”是病毒名称的缩写,其“H”指的是__血凝素___、而“N”指的是__神经氨酸酶___。 25._机体细胞免疫应答__是HBV肝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HBV免疫介导肝损伤机制主要有固有免疫、T细胞免疫、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26. IFN通过两种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和__抑制病毒的复制__。 22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一、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接触的粉尘、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病概念相对应,即有患病现象,有可能是职业病,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查。 三、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响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的观察者。简单点说,就是肺部有一定改变,但尚未达到诊断分级起点。 四、粉尘禁忌症:是指从事粉尘作业人员接触粉尘后比一般人群耿容易患尘肺,或在接触粉尘时诱发一些其他疾病。 五、职业禁忌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和个人特色生理或病理状态。 六、矽肺: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至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七、职业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及环境中产生和存在对职工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业,并导致疾病的因素。

八、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定颗粒。 九、游离二氧化硅: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相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变化越快)。 十、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 十一、总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粉尘的质量和颗粒数(每月测定2次或采用在线监测)。 十二、呼吸性粉尘浓度:粒径在5um以下能进入人体肺泡区的颗粒物。 十三、粉尘分散度:粉尘整体组成中各种粒级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粉尘组成中,小于5um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越大,对人的危害越大,粉尘中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漂浮越长,故吸入可能性越大。 十四、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理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十五、生产性粉尘:粉尘经呼吸道吸入后,较小的粉尘颗粒可到达肺脏,到达肺脏的粉尘可沉积在肺脏。长期吸入粉尘可致煤工尘肺或矽肺,其主要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矽肺和煤尘肺,其症状主要有:胸闷、

病毒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 1,病毒核衣壳主要由核酸芯髓及蛋白质外壳两部份构成。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核酸__和_蛋白质_。 3,可将自身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上的病毒主要有_逆转录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4,鉴别病毒是否具有包膜,通常可采用_脂溶剂。 5,病毒的繁殖方式为__复制_,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导致细胞的病理变化称为_致细胞病变效应(CPE)_。 6,病毒的穿入方式主要有_包膜和细胞膜融和病毒胞饮两种。 7,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细胞裂解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出芽_方式 释放。 8,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_两类 9,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_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0,正链RNA病毒的RNA可直接作为_ mRNA _,在细胞的_核糖体上转译病毒 蛋白质。 二、正误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 1.多联苗是由不同血清型的同种病原微生物混合制成的。(错) 2,λ噬菌体和PI噬菌体都是温和噬菌体。(对) 3,DNA病毒以双联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对) 4,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对) 5,腺病毒是典型的20面体对称的病毒,其病毒粒子具有12个五邻体和240个六邻体。(对) 6,负链RNA病毒是指其病毒粒子中所携带核酸序列与mRNA序列一致的病毒。 (否) 7,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始终不裂解寄主细胞。(否) 8,病毒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是) 9,所有病毒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在进行转录、复制前,其病毒核酸都以游离状 态存在于细胞中。(否) 10,逆转录病毒的+RNA分子具有侵染性。(否) 三、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 A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 A猪瘟病毒、B犬细小病毒、C麻疹病毒、D马立克氏病病毒 2,目前已知病毒5种核酸类型是A A. DNA、+DNA、 RNA、+RNA、-RNA; B. DNA、+DNA、-DNA、 RNA、+RNA; C. DNA、+DNA、-DNA、 RNA、-RNA;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

卫生学名词解释图文稿

卫生学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卫生学 1.健康(health): 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5.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6.环境(environment):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7.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8.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

境。 9.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10.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1.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2.食物链(food chain): 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1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作用。 14.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内体的浓度的过程。 15.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 16.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儿童少年卫生学习期末考试题集

儿童少年卫生学习题集 绪论 一、填空题 1、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 ,重点对象是_______ 二、单选题 1、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和重要指导依据是 A、《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E、《义务教育法》 2、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 A、0?18岁 B、0?20岁 C、0?23岁 D、0?25岁 E、0?28岁 三、多选题 1、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身体测量 C、生理生化功能的检测 D、人体诊察 E、体力测试 2、与儿少卫生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A、营养卫生学 B、心理学 C、人类工效学 D、行为学 E、建筑学 3、儿少卫生学的两大基础学科为 A、流行病学 B、教育学 C、社会医学 D、体质人类学 E、卫生统计学 4、儿少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群体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E、青年期 5、儿少卫生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A、心理卫生 B、教育过程卫生 C、疾病防治 D、生长发育 E、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四、名词解释 1、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五、简答题 1、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与哪些学科有关系? 2、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定义、研究目的是什么? 3、在儿少卫生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哪些特点 4、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和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从岀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中小学生群体 二、单选题 1、A 2、D 四、名词解释 1、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 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为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 1、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与哪些学科有关系?答:儿少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 学校建筑设备卫生等。 与之相关的学科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的其他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临床、基础、康复等医学,以及非医学领域的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建筑学等 2、儿童少年卫牛学的定义、研究目的是什么? 答: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岀相应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目的是充分利用外环境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正常发挥,提高身心发育水平,为终身维持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3、在儿少卫生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哪些特点? 八、、■ 答:①中小学生既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同时又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因此,在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岀干预措施时,必须既能满足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同时应着重考虑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建立。 ②由于中小学阶段覆盖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有其鲜明的过渡性和特殊问题。因此,提供良好的青春期保健服务是儿少卫生工作的核心之一。 4、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和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为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岁至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在我国,这些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I/3以上。 做好这代人的卫生保健工作,为他们将来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婴儿岀生后最早表现岀来的一种比较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 征就是 __________ 。 2、青春期生长发突增,女孩比男孩约早___________ 年。 3、人体各部位的长度,从岀生到成年,______ 约增长1倍, _____ 约增长2倍,________ 约增加3倍,_________ 约增加4 倍。 4、青春期的晚熟少年,其骨龄通常是__________ 时间年龄。 5、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通常在_______ 岁时达到一生的最高 峰。 6、一般来说,女孩的月经初潮和男孩的首次遗精出现在青春 期的 _______ 期。 7、年龄别体重生长曲线,男女之间有________ 次交叉。 8、人体身高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常岀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期。 9、目前常用的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发 育期这一生长发育年龄分期方法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的不同而划分的。 10、青春期早熟少年,其骨龄通常是____________ 时间年龄。 11、在青春发育后期,男性的肺活量、握力比女性增长 12、女孩月经初潮常出现在身高突增高峰之 13、对于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比发展 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的 _____________ 。 14、年龄别身高生长曲线,男女之间有次交叉。 15、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__________ 年左右。 16、S cammon把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大体归为四种 类型: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_ 。 17、一般来说,身高的突增高峰岀现在青春期的________ 期。 二、单选题 1、脑组织生长关键期在 A、胎儿中期到后期 B、胎儿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 C、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 D、出生后6个月内 E、岀生后1年内 2、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 A、向心律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E、神经系统型 3、岀生后生长最快的阶段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童年期 E、青春期 4、青春期的主导思维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E、形式逻辑思维 5、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 A、生长关键期 B、轨迹现象 C、头尾发展律 D、正侧律 E、向心律 6、一生中身高发育速度最快的阶段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 复制周期 2. 顿挫感染 3. 缺陷病毒 4. 干扰现象 5. ts突变株 6. CPE 7. 包涵体 8. 干扰素 9.抗原性漂移 10.抗原性转变 二、简答题 1. 病毒有何主要特点? 2. 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3. 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 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5.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 6.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 7. 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 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 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这是因为ts 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8.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10.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二、简答题 1.(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核酸;(3)严格寄生,只能在一定种类活细胞中增殖;(4)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基本结构为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主要是包膜,有的病毒有其他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核心成分为核酸其功能:(1)决定病毒特性;(2)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总之核酸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衣壳的成分是蛋白其功能:(1)保护病毒核酸;(2)参与感染过程;(3)具有抗原性。包膜成分含蛋我糖和脂类,其功能:(1) 精品文档

职业卫生名解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

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的比例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物,又称PM10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组成。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理需要的氨基酸。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40dB 者称为~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消耗。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参数之间的差异。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型高温作业。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间比例恰当。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反应。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急性疾病。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也叫环境雌激素。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性质的一类疾病。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量。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系列病症。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雪、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病毒学名词汇总

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外壳(capsid)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壳粒(capsomer)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包膜(envelop)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十面体(icosahedron)一种有12个角顶及20个面的对成的多面体,其每一个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常用来描述病毒的结构。 亚病毒(subviruses)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株系(strain)病毒经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后,是病毒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异性、传播特性甚至粒体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性状变异了的病毒粒体称为株系。 准种(quasispecies)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为准种。 感染周期(infection cycle)病毒完成整个感染的过程,包括识别、吸附、入侵、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是Productive infection(产毒感染)的反义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感染导致毒粒的无效复制,常不生产感染性毒粒。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在此情况下,不产生病毒。一般来说,大部分转录和翻译过程被阻断。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 包含体(inclusion body)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交叉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 原称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是在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因素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的侵袭,预防职业病发生,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的学科。 劳动条件 指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生产工艺过程 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作业的过程。 劳动过程 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 生产环境 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

作业场所 又称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职业病危害 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罹患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事故 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 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健康监护 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健康 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称为~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μ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也叫环境雌激素。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 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 降低,该过程称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 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TVOCs 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 需的能量消耗。 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强烈的爆炸所 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 伤,引起听力丧失。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 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 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与进入体内的金 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 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 肝肾之中。 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 又称PM10 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 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 者称为~ 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 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 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 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 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 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 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 反应。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 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 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 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 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 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 量。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 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 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 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 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 之为~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 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 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 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 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生物富集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 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 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 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 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 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 消耗。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 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 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 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 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 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 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 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 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 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 性质的一类疾病。 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组成。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 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 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 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 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 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 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 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 力才能恢复。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 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 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 象。 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 量强度。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 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 量也较少。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量燃料燃烧产 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 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 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 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反复多 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 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 性粉尘。 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 粉尘作业。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 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 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 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 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 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 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响级度: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 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 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需氧量: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 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 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 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 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 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六大类。 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 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 的量。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 成分。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 素影响的环 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 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 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 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职业性外伤: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 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 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的因素。 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 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 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 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 热相关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