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在家教育个案研究论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脑瘫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群体,需要长期的照顾和护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照顾者常常面临着巨大的亲职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来源于对孩子的日常照顾,还涉及到心理、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进行研究,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脑瘫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个案工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脑瘫儿童的照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脑瘫儿童的照顾者往往因为长期、繁重的照顾任务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此外,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还不够充分,导致他们在面对亲职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研究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选取了数名脑瘫儿童的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他们的深入访谈、观察和记录,了解他们在照顾过程中的亲职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四、个案工作介入过程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照顾任务的繁重和长期性;二是经济负担的沉重;三是心理压力的积累;四是社会支持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提供专业的照护指导和支持,帮助照顾者更好地完成照顾任务;二是协调社会资源,减轻照顾者的经济负担;三是开展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帮助照顾者缓解心理压力;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脑瘫儿童及其照顾者的关注和支持。
五、研究结果分析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1. 日常照顾任务的繁重和长期性是导致亲职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瘫儿童的照顾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照顾孩子,包括饮食、起居、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这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革新,家庭与社会面临着一个重大议题:脑瘫儿童及其家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脑瘫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照顾者往往承担着沉重的亲职压力。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工作介入的方式,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这一群体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与援助。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脑瘫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脑瘫儿童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容忽视。
其中,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尤为突出。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工作介入的方法,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压力来源、表现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缓解照顾者的亲职压力,改善家庭生活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法进行介入研究。
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脑瘫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观察、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全面了解其生活状况、亲职压力及需求。
其次,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亲职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四、个案工作介入过程在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研究者需与脑瘫儿童家庭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了解其生活状况、亲职压力及需求。
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例如,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教育资源、康复服务等。
同时,还需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与支持机制,共同应对亲职压力。
五、亲职压力的来源与表现本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体上的疲劳与负担;二是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三是经济上的压力与困扰;四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
这些压力在照顾者的生活中表现为:情绪波动、睡眠质量差、社交活动减少等。
同时,这些压力也会对家庭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家庭关系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
脑瘫父母课堂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指由于发育过程中的脑损伤导致的一系列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
在我国,脑瘫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帮助脑瘫儿童的父母更好地了解脑瘫、掌握康复知识,提高家庭康复水平,我们开展了一期脑瘫父母课堂教育。
二、案例小王(化名),女,5岁,被诊断为脑瘫。
从小王出生起,她的父母就带着她四处求医,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与挫折。
然而,在接触到脑瘫父母课堂后,小王的父母逐渐找到了希望。
1. 课堂前:小王的父母对脑瘫的了解有限,认为孩子康复无望,心情十分低落。
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担忧,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康复效果不佳。
2. 课堂中:在脑瘫父母课堂中,专家详细讲解了脑瘫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康复方法等知识。
小王的父母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互动,逐步认识到脑瘫并非绝症,只要坚持康复,孩子仍有很大的潜力。
3. 课堂后:小王的父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家庭康复中,遵循专家的建议,为小王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康复计划。
他们每天陪伴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耐心地教导孩子,逐渐改善了小王的生活自理能力。
4. 康复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王的手部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自主进食、穿衣、洗脸等。
她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5. 家长感悟:小王的父母表示,通过参加脑瘫父母课堂,他们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调整心态,如何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
他们坚信,只要坚持,小王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总结脑瘫父母课堂教育在提高家长康复意识、掌握康复知识、改善家庭康复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对本次教育的总结:1. 提高家长对脑瘫的认识:通过专家讲解,使家长了解脑瘫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康复方法等知识,消除对脑瘫的误解和恐惧。
2. 培养家长康复意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特殊教育个案研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出生时,由于早产加产钳助产,导致其脑部受损,患有轻度脑瘫。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病情逐渐显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语言表达困难、肢体协调能力差等。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导致其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二、案例分析1. 诊断与评估根据小明的症状和表现,经过专业的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智力水平:小明智力水平正常,但受脑瘫影响,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2)情绪行为:小明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3)语言能力:小明语言表达困难,词汇量少,需要加强语言训练。
(4)肢体协调能力:小明肢体协调能力差,需要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 教育目标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育目标:(1)提高小明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改善小明的情绪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
(3)加强小明的语言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康复训练,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
三、教育措施1. 教学策略(1)采用个别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游戏等,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小明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2. 情绪行为干预(1)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心理问题。
(2)培养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3)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
3. 语言训练(1)针对小明的语言表达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2)采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理解词汇和句子。
(3)鼓励小明多与他人交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 康复训练(1)针对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差,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方法,提高小明的肢体协调能力。
(3)鼓励小明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体质。
四、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2024年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脑瘫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这些儿童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不容忽视。
其中,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尤为突出。
本文以个案工作为视角,深入探讨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脑瘫儿童因身体发育障碍和功能受限,需要长期的照顾和护理。
在这个过程中,照顾者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亲职压力不仅影响照顾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脑瘫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以及推动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法,选取若干名脑瘫儿童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全面了解其亲职压力的来源、表现及影响因素。
同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个案工作介入在个案工作中,我们首先与脑瘫儿童的照顾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亲职压力的具体表现和感受。
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和问题,我们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如提供心理支持、家庭护理指导、社会资源链接等。
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照顾者缓解亲职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和信心。
五、亲职压力的来源与表现通过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照顾的压力,包括身体疲劳、时间精力消耗等;二是经济压力,包括医疗费用、家庭生活费用等;三是社会支持不足,包括社会舆论、亲友关系等。
这些压力在照顾者身上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
六、个案工作效果分析个案工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
通过心理支持、家庭护理指导等措施,帮助照顾者提高了应对能力和信心。
同时,链接社会资源,为照顾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
他们需要一个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他们 特殊的学习需求。
家长的角色与困惑
角色
家长在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也是孩子的心理支持者和生活照顾者 。
困惑
家长可能面临教育方法的选择困惑,如何平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相关教育资源的 问题。
在家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
重要性
在家教育可以为脑瘫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的教育方式 ,同时也能够减轻学校教育的压力,提高教育效率。
挑战
在家教育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 克服一些教育上的难点,如制定教育计划、寻找教育资源等 。
个案背景介绍
本个案中的脑瘫儿童为8岁男孩,名为小明,患有轻度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 碍和语言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多元评估体系
建立多元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脑 瘫儿童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发展, 及时调整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
不断变化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设定
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便于家 长和教师跟踪孩子的进步,并保
持积极的教育态度。
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能力
1 2 3
家长培训
开展家长培训项目,提高家长对脑瘫儿童教育的 认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家中支持孩子 的学习。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介绍 • 个案分析 • 在家教育实施过程 • 效果展示与经验分享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介绍
脑瘫儿童的定义和现状
定义
脑瘫是一种由于脑部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常伴随着认知、语言、视觉 、听觉等方面的障碍。
特殊教育案例脑瘫儿(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胎儿期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这种疾病会导致患儿运动、姿势、感觉和认知等功能障碍。
在我国,脑瘫患儿数量众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案例将围绕一位脑瘫儿的成长历程,探讨特殊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案例介绍小杰,男,8岁,来自我国北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从小杰出生起,他的父母就发现他在运动和认知方面存在异常。
经过医院诊断,小杰被确诊为脑瘫。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杰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并未得到及时开展。
三、特殊教育实施过程1. 诊断与评估小杰的父母在得知小杰患有脑瘫后,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经过多次评估,小杰被诊断为脑瘫,并具有以下特点:(1)运动障碍:小杰的上肢和下肢力量较弱,行走时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2)认知障碍:小杰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3)社交障碍:小杰的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小杰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为其制定了以下个别化教育计划:(1)运动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手段,提高小杰的运动能力。
(2)认知训练:通过游戏、故事、图片等教学方式,提高小杰的认知能力。
(3)社交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社交活动,提高小杰的社交能力。
3. 实施教育计划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注重以下几点:(1)因材施教:针对小杰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杰的成长。
(3)环境适应:为小杰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4. 教育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杰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运动能力:小杰的上肢和下肢力量明显增强,步态趋于稳定。
(2)认知能力:小杰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3)社交能力:小杰的性格逐渐开朗,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脑瘫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照顾者的亲职压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个案工作的介入逐渐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手段,其针对性、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有助于帮助脑瘫儿童的家庭应对日常挑战和应对亲职压力。
本研究以个案工作为介入手段,深入探讨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对脑瘫儿童关注度的提高,其家庭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逐渐凸显。
照顾者在日常照料、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脑瘫儿童本身的问题和康复上,对于照顾者亲职压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探讨减轻脑瘫儿童照顾者亲职压力的途径,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脑瘫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四、研究过程(一)研究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脑瘫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特征的家庭。
样本选择过程中遵循了随机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在访谈过程中,关注照顾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应对策略等方面。
同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三)个案工作介入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个案工作计划。
通过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家庭关系协调等方式,帮助照顾者减轻亲职压力。
同时,定期跟踪和评估个案工作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计划。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一)亲职压力现状分析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照料和教育方面的压力;二是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三是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的缺失等。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范文
《个案工作介入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研究》篇一一、引言脑瘫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伴随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关联到其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和情感状态。
其中,亲职压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将针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个案工作介入的方式,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儿童健康和成长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脑瘫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儿童群体,其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作为他们的主要照顾者,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照顾过程中所承受的亲职压力也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工作介入的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数据。
其次,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亲职压力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最后,结合个案工作实践,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四、个案工作介入实践本研究选取了若干名脑瘫儿童照顾者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他们在照顾过程中的亲职压力及其成因。
发现亲职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体上的压力,如长时间照顾、身体疲劳等;二是心理上的压力,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三是社会支持不足,如缺乏社会资源和情感支持等。
五、亲职压力的影响亲职压力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长期承受亲职压力可能导致照顾者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如疲劳、焦虑、抑郁等。
其次,亲职压力也可能影响到照顾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
最后,亲职压力还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因为照顾者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六、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脑瘫儿童照顾者的亲职压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和建议:1. 增强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脑瘫儿童家庭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政策、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研究
商 圈,人流量大 ,环境 嘈杂 吵闹,但交通方 需求是该家庭 的重点 ,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 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 家教育 服务 老师定 便。父亲大专文化 ,在某文教单 位工作 ; 妈 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 的行为 ,
妈初 中文化 ,目前辞职在 家专 门照顾 孩子, 发展孩子 的能力 ;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 ,
之后 ,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 应 良好 。 人员 的意见 ,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 ,再
家庭本位评量 旨在了解张 ×及其家庭的 医生 、动作训练老师 、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 实际情况和需求 , 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 ,
由为张 ×及其家庭组建 的跨专业 团队成员共 征求家 长意见 ,作适 当修改或补充 ,最终形 期 干预计 划 [ J ] ,幼儿教 育 (教 育科 学 ),
评估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 ,参加某早期干预 数,分子 为完全通 过及需要 家长协助下通过 机构组织 的定期 团体活动和不定期 的家长联 的 目标数 )。
谊活动或亲子讲座。未来安置视张 ×的能力 ( 4)家长部分 ,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 , 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 5 )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 间规划 ,合理安排适宜张 X生活、学习的家
期 随访 张 X 学 习 、生 活情 况 。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 2 期在家教育服务 ,个案张 X被转
负责孩子 的教育训 练。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 讨论孩子的情况 , 最大限度发展孩子 的能力 。 孩子进行训练。 父母均重视孩子 的教育训练, 妈妈积极性 高,为孩子 良好 的发展会 主动寻 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一
【 关键词 】 脑瘫 ;在家教育 ;个案研究
个案简介
、
残疾儿童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障碍,残疾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本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残疾儿童为例,讲述了他从接受特殊教育到逐渐融入社会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在五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这种疾病使得小明四肢无力,行动不便。
面对这样的困境,小明的父母感到十分无助,他们四处求医,希望找到治愈的方法。
然而,经过多方努力,病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了解到小明的状况后,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伸出了援手。
学校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旨在帮助他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三、教育过程1. 心理疏导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小明最初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们的异样目光感到害怕和焦虑。
为了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学校心理咨询师为他进行了心理疏导。
通过耐心倾听、鼓励和引导,小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2. 个性化教学由于小明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学校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根据小明的兴趣和特长,为他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如绘画、音乐和舞蹈等。
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小明的自信心,还能锻炼他的身体。
3. 康复训练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专业的康复训练。
康复师通过按摩、牵引等手法,帮助小明缓解肌肉紧张,提高关节活动度。
此外,康复师还教授小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技能,如穿衣、洗漱等,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4. 社会实践为了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公园等,让小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小明的家长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也积极为学校提供支持。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小明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案例总结通过以上教育过程,小明逐渐从一个害怕、焦虑的孩子成长为自信、乐观的少年。
残疾生特殊孩子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由于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本文将以一个残疾生特殊孩子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小明,男,12岁,患有脑瘫,肢体残疾。
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
在学校,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导致他更加自卑,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针对小明的性格特点,教师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关心、鼓励和尊重,让小明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同时,教师还要主动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和困难,为他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 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针对小明的残疾特点,教师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会小明穿衣、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2)康复训练: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他改善肢体功能。
(3)学科教学:针对小明的学习困难,教师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掌握基础知识。
3. 家校合作教师与小明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为小明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的自信心。
4. 同伴支持教师鼓励班级同学关心、帮助小明,为他创造一个友善的班级氛围。
同时,组织同学开展互助活动,让小明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四、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事务。
2. 肢体功能得到改善,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
3.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学习有了兴趣。
4. 性格变得开朗,愿意与人交流,自信心增强。
五、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针对小明的残疾特点,采取了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本案例的启示:1. 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需求:教师应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师爱脑瘫患儿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8岁,患有脑瘫。
由于疾病的原因,小明行动不便,语言表达不清晰,智力发育迟缓。
小明进入学校后,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在学校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学校特别为他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2. 培养小明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自理。
3. 增强小明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 帮助小明融入集体,使其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
三、教育方法1. 个别辅导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教师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小明的语言、认知、生活自理等方面进行个别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小明的互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小明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语言课上,教师采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小明理解词汇;在生活自理课上,教师手把手地教小明穿衣、洗手等基本生活技能。
3. 家庭教育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
同时,教师还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小明阅读的书籍,鼓励家长陪伴小明阅读,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4. 社会实践组织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鼓励小明参加社区活动,让他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四、教育效果1. 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明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2. 小明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在生活自理课上,小明学会了穿衣、洗手等基本生活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
3. 小明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学会了面对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4. 小明融入了集体,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班级活动中,小明积极参与,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脑瘫儿童个案
脑瘫儿童个案本文介绍了一位患有脑瘫的___的案例,并探讨了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受损而导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后遗症。
此外,患儿还可能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
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
___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因此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
___在5岁时开始能够扶杆走路,但是不能独立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
___的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
此外,___还有心理和社交障碍。
针对___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训练措施包括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和心理疏导等。
训练时间为每周5节康复课,并随机安排半小时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场所主要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同时,医生建议___脚部作矫形支架进行辅助。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康复教师需要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___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
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以及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对___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
同时,还需要注意练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内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___患有肌张力降低型病损症状,表现为整体躯干和四肢疲软,尤其是下肢无力。
为此,我们为她设计了一个训练计划,每个阶段为一个月。
第一学期的目标是矫正___在卧、坐、跪和站立时的姿势。
第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解决小兰头部和躯体姿势的问题,使其能够保持中立的头部姿态,能够在俯卧位时抬头,并能够平躺。
具体训练内容包括长时间保持头部中立,鼓励俯卧位抬头,以及进行下肢和手臂的负重训练。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解决___在坐姿时的重心控制问题。
通过辅助头部和上身重心保持在中央,自我控制中位重心,以及进行上肢伸直旋转轻推轮椅一侧等训练,帮助___平衡坐姿,增强坐姿反射和坐姿玩耍的能力。
脑瘫幼儿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脑瘫(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我国脑瘫儿童发病率约为1.8‰,约为0.5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脑瘫幼儿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但教育问题成为摆在家长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4岁,出生时因早产、缺氧导致脑瘫。
小明表现为运动障碍,肌肉紧张,姿势异常,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能力较弱。
在幼儿园接受康复训练期间,教师发现小明在社交、认知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目标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目标:(1)改善小明的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认知能力;(3)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 教育方法(1)康复训练:教师针对小明的运动障碍,采用康复训练方法,如:肌肉放松、关节活动、平衡训练等。
同时,结合游戏、音乐、舞蹈等形式,提高小明的兴趣和参与度。
(2)认知训练: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故事等形式,培养小明的认知能力。
例如,让小明观察图片中的物体,说出物体的名称和颜色;让小明模仿教师的手势,说出相应的动作。
(3)语言训练:教师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让小明模仿教师的发音,说出简单的词语;让小明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汇。
(4)社交训练:教师通过组织游戏、集体活动等形式,增强小明的社交能力。
例如,让小明与同伴一起完成游戏任务;让小明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
3. 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运动能力:小明的肌肉紧张程度有所减轻,姿势异常现象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2)认知能力:小明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识别简单的物体、颜色和形状;(3)语言表达能力: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和句子;(4)社交能力:小明的社交能力得到增强,能够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
脑瘫学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小明,一个15岁的脑瘫学生,由于疾病的影响,他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语言表达也不太流畅。
在进入学校之前,小明在家主要由父母照顾,接受的家庭教育较为有限。
进入学校后,面对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小明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案例背景】小明所在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专门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2. 增强小明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教育措施】1. 语言治疗:学校为小明配备了专业的语言治疗师,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帮助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治疗师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他模仿发音,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康复训练:学校设有康复训练室,为小明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
康复教师根据小明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肢体拉伸、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帮助他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教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会降低教学难度,采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小明更容易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也会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的自信心。
4. 兴趣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为小明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明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参加绘画社团。
通过绘画,小明不仅锻炼了手部协调能力,还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
2. 身体协调能力有所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3. 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社团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总结】小明的教育案例表明,对于脑瘫学生,关键在于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教育脑瘫学生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脑瘫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1.8%,他们面临着身体功能障碍、智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
为了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接受教育,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有幸接触并教育了一位脑瘫学生,以下是我与他共同成长的案例。
二、学生情况小王(化名),男,8岁,患有脑瘫。
他的智力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肢体活动受限。
入学时,小王只能坐立不稳,走路摇摇晃晃,无法与其他同学正常交流。
三、教育策略1. 了解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小王的情况,我首先对他的身心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1)加强肢体康复训练,提高小王的生活自理能力;(2)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3)结合小王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4)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
2.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了使小王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我努力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具体措施如下:(1)调整座位,让小王坐在靠近讲台的位置,方便我随时关注他的学习状况;(2)布置教室,使教室环境充满童趣,激发小王的学习兴趣;(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王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小王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多元化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小王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2)游戏教学法:以游戏为载体,让小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小王的学习兴趣。
4. 强化家校合作为了更好地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我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王在家中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同时,我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为小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肢体康复方面:小王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肢体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独立完成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2. 语言表达方面:通过语言训练,小王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可以简单地进行日常交流;3. 学习成绩方面: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指导下,小王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脑瘫儿童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8岁,出生时因早产加缺氧导致脑瘫。
从小行动不便,语言表达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小明所在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对其关爱有加,但由于缺乏对脑瘫儿童教育的了解,小明的教育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经过多方咨询,家长决定寻求专业的教育机构对小明的教育问题进行干预。
二、案例分析1. 小明存在的问题(1)运动障碍:小明肢体不协调,走路不稳,手部精细动作差。
(2)语言障碍:小明语言表达不清,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较差。
(3)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持久。
(4)情绪波动:小明情绪不稳定,易怒、易哭。
2.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相对和谐,父母关爱有加,但缺乏对脑瘫儿童教育的认识,对小明的教育方式较为简单。
3. 教育机构干预(1)运动康复:针对小明的运动障碍,教育机构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方法,提高其肢体协调性和手部精细动作。
(2)语言康复: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教育机构采用语言训练、听力训练等方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注意力训练: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教育机构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其注意力。
(4)情绪管理:针对小明的情绪波动,教育机构采用情绪教育、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其学会调节情绪。
三、教育方案实施1. 运动康复(1)每日进行1小时的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拉伸、平衡训练等。
(2)每周进行2次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手部精细动作。
2. 语言康复(1)每日进行1小时的语言训练,包括发音练习、词汇积累、句子构造等。
(2)每周进行2次听力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 注意力训练(1)每日进行30分钟的游戏活动,如拼图、积木等,提高注意力。
(2)每周进行2次注意力训练课程,通过互动游戏、任务挑战等方式,培养注意力。
4. 情绪管理(1)每日进行30分钟的情绪教育,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引导小明学会调节情绪。
(2)每周进行2次心理疏导,帮助小明解决心理问题。
肢体偏瘫家庭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肢体偏瘫,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身体一侧或部分肌肉功能丧失或减弱,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的一种疾病。
在我国,肢体偏瘫患者众多,其中儿童患者也不在少数。
肢体偏瘫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更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案例以一位8岁肢体偏瘫儿童的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帮助肢体偏瘫儿童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小杰,8岁,因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
小杰原本活泼好动,但在发病后,他的性格变得内向,不愿意与同龄人交流。
由于偏瘫,小杰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进行学习和玩耍。
(二)家庭情况小杰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父母对小杰的病情非常关心,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照顾和引导小杰。
在家庭中,小杰的奶奶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而父母则主要负责他的康复训练。
(三)康复训练情况小杰在康复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杰的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
三、家庭教育策略(一)关注小杰的情绪变化1. 家长要时刻关注小杰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当小杰感到沮丧、焦虑时,家长要给予他安慰和鼓励,帮助他树立信心。
2. 家长可以通过与小杰一起参加活动,如户外运动、亲子游戏等,增进亲子关系,让小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培养小杰的生活自理能力1. 家长要鼓励小杰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吃饭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2. 家长可以与小杰一起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扫地、拖地等,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三)关注小杰的学习情况1. 家长要关注小杰的学习进度,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
当小杰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他克服困难。
2. 家长可以与小杰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小杰的社交能力1. 家长要鼓励小杰与同龄人交往,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以一例脑瘫儿童实施在家教育的个案报告呈现了从儿童及家庭的评量、个案研判分析、拟定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成效评估等全过程,探索发展障碍儿童以家庭为本位的早期干预模式及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瘫;在家教育;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介
案主:张×,男,出生于2008年2月,母亲在怀孕期严重缺氧,剖腹产。
产后患先天性喉喘病和吸入性肺炎住院40多天,医生曾下病危通知书。
3个月家长即怀疑孩子有问题,并到某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
7个月之前,平均每个月都感冒,因肺炎住院。
1岁零1个月开始动作训练,兼高压氧、电磁波治疗,并在另一私人诊所做针灸治疗。
3岁之后检查出有癫痫,感冒时容易发作,一般小发作,频率小,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良好。
二、个案家庭简介
张×现阶段和父母、婆婆、伯伯生活在一起。
居住地位于主城区,因小区地处核心商圈,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吵闹,但交通方便。
父亲大专文化,在某文教单位工作;妈妈初中文化,目前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负责孩子的教育训练。
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
父母均重视孩子的教育训练,妈妈积极性高,为孩子良好的
发展会主动寻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三、以家庭为本位的评量
家庭本位评量旨在了解张×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由为张×及其家庭组建的跨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评量内容如下:评量分为儿童和家庭两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评量、家庭生态评量、儿童发展评量、儿童气质评量、家长特质评量、家庭需求访谈、家庭兴趣调查、家庭环境评量等,儿童部分评量主要使用portage早期教育指导手册、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动作评估表、儿童气质量表、环境分析表等评量工具。
四、评量结果研判分析
(1)案主:听力正常,高度远视、眼睑下垂;脑瘫,3岁之后检查出伴有癫痫,开始服药,目前控制良好,遵医嘱、随访。
视力问题影响视觉学习通道,脑瘫影响认知、动作语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育情况: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全量表分108,发育商为21.6。
大运动得分26,能扶物站,可独立站片刻,牵手可行走;精细动作得分17,会操作喜欢的玩具,会撕纸,能拇食指操作;适应能力得分16,会注意喜欢的玩具,寻找声源;语言得分23,能模仿发声,称呼家人,高兴时可一次说3~5个字的话;社交行为得分26,发声音表示需要,开始有是非观念。
(3)所需相关服务:医疗部分,眼科解决视力和眼睑下垂问题;神经内科控制孩子癫痫发作情况。
需要到某机构接受动作发展评估
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参加某早期干预机构组织的定期团体活动和不定期的家长联谊活动或亲子讲座。
未来安置视张×的能力水平考虑到融合幼儿园或特殊教育训练机构。
(4)家庭需求方面:主要照顾者为母亲,性格外向,善于沟通,能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资源,愿意吸纳好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
家庭气氛和睦,邻里关系良好。
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和表示友善,社区残联、居委会时常关心慰问这个特殊的家庭,但在专业支持方面较为缺乏。
目前,张×的需求是该家庭的重点,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能力;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讨论孩子的情况,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能力。
五、拟订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透过评量了解张×及其家庭特点和需求之后,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医生、动作训练老师、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人员的意见,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再征求家长意见,作适当修改或补充,最终形成张×及其家庭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儿童和家庭两个部分三个月的短期目标。
实施中,家庭活动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主,即每次在家教育服务老师与家长一起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中挑选一些目标,再设计这些目标适合用什么家庭活动来达成。
因为张×的障碍程度较重、反应度差,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建议张×妈妈对一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把一个学习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小步骤,进行小步子地教学指导。
在三个月之后实
施再评量,通过portage早期教育手册检核表了解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评估,了解ifsp的执行情况。
六、实施在家教育服务的效果
经过portage早期教育课程评量、家长访谈及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和家庭成员的观察来了解张×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呈现张×在家教育服务前后的进步,改变状况无论专业相关服务人员、到宅服务老师及家长的观察结论都较为一致。
(2)改变较大的是日常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学习习惯已初步建立。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8/25,13/19(分母为目标总数,分子为完全通过及需要家长协助下通过的目标数)。
(4)家长部分,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5)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安排适宜张×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增加了与其他相同经历家庭的互动机会,参与家长培训活动与联谊会等,交流教养经验和资源共享。
(6)经2期在家教育服务后,张×原本完全在家由家人专门照顾,现被成功转介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定期随访张×学习、生活情况。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2期在家教育服务,个案张×被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相关服务如医疗、动作训练等继续进行,在家教育服务则结案。
经随访,张×在特殊教育学校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残疾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计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50-52
[2]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34-36
[3]郭逸玲.卓妙如,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之概念与模式[j],身心障碍研究,2004.2,68-73
[4]杨美华等,爱从家里开始[m],德兰启智中心,2003.12
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xwq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