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高中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唐诗之旅(下)10 酬赠诗四首教师用书《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酬赠诗四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妻妾.( ) (2)罗襦.( ) (3)执戟.( )
(4)缠.绵( ) (5)夫婿.( ) (6)剑铓.( )
【答案】(1)qiè(2)rú(3)jǐ(4)chán(5)xù(6)mánɡ
2.词语释义
(1)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
..执戟明光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夫誓拟.同生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梦闲人
..不梦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眉深浅入时
..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畔尖山似剑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为
..化得身千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丝绸做的短袄(2)苑:园林。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3)打算(4)不相干的人 (5)合乎时尚(6)刀刃的顶端(7)怎么能够
3.名句背诵
(1)还君明珠双泪垂,________。
(2)山水万重书断绝,________。
我今因病魂颠倒,________!
(3)________,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
(4)________,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1)何不相逢未嫁时
(2)念君怜我梦相闻唯梦闲人不梦君
(3)洞房昨夜停红烛画眉深浅入时无
(4)若为化得身千亿
[作者名片]
勇于暴露现实的诗人——张籍
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15年后,迁秘书郎。
长庆元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
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德宗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拼命剥削劳动人民。
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
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
他
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
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
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
”有《张司业集》传世。
“勇于为诗”的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15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向名人“行卷”的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
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两卷。
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
幼敏悟,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
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炼,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十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
[探究·精研文本]
节妇吟
[背景介绍]
此诗另本题下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
整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文脉梳理]
《节妇吟》―→妾(拒绝)⎩⎪⎨⎪⎧感君知己自家富贵申明己志
―→君(别有用心)(拉拢) [文本深读]
1. 诗的前两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表明了节妇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不是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2.诗中的节妇为什么强调“妾家”“良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也为后面“事夫”句作铺垫,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3.诗中的“双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地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4.结合写作背景,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出诗人不便明说的拒绝之意。
[名句鉴赏]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进一步表明了节妇的态度。
古人遇事不便说明,每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
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
酬乐天频梦微之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
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
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
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白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第三句中的“病”字有何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字不仅表现了身体的痛苦,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
了无限凄苦之情。
2.如何理解“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句诗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诗写元稹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好友白居易。
这里诗人突出自己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3.白居易给元稹的四句诗是:“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念君怜我梦相闻。
【鉴赏】一个“念”字把病中思念之苦写尽。
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
这时的元稹何止病后虚弱之苦,最苦莫过于与知己难得见面,难得及时互通思念之情。
近试上张籍水部
[背景介绍]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近试,临近考试。
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
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
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结合背景分析,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别指诗人朱庆馀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
2.“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表现了新娘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娘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3.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4.阅读张籍的《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分析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庆馀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
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安慰他:你应该就像美女一样,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
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即价值万金,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
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馀:放心吧,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
[名句鉴赏]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鉴赏】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
《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
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文脉梳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形象⎩⎪⎨⎪⎧⎭
⎪⎬⎪⎫海畔尖山剑铓割肠化身千亿峰头望乡―→乡心⎩⎪⎨⎪
⎧之深之重之刻骨铭心 [文本深读]
1.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尖山比喻成剑铓,用“割”形成比拟,实现了触景伤情这种抽象行为的具体形象化。
2.第二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为何突出时间“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
3.“割愁肠”短语照应了上文的哪个短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
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遭贬谪的诗人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
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名句鉴赏]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鉴赏】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了。
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