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①聚落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聚落的概念、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特点(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关键词:集中居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板书设计:标题“聚落的概念与特点”,分别列出聚落的定义、类型、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2.聚落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的环境特点,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3.聚落的分布:让学生了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等。
4.聚落的发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5.聚落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聚落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城市的起源》、《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变迁》等,以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与聚落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等,以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聚落的各个方面。
介绍与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聚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聚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聚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第4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了解不同聚落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识别和应用能力,掌握聚落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
3. 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前准备:(1)学生自行收集有关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如城市、乡村、集镇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简述其特点。
(2)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包括世界各大城市和乡村的分布图、地理区位分析等。
2. 作业任务:(1)制作“聚落分类”电子小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至少三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典型聚落,分别介绍其名称、位置、类型及特点,并附上相应的图片或图表。
电子小报应包括清晰的主题、条理清晰的内容和美观的排版。
(2)绘制“聚落空间分布”图:在地图上标出所选聚落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地理区位因素(如气候、交通、资源等)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编写“聚落与人类活动”报告:以个人为单位,分析某一聚落中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如商业、工业、农业等),并探讨这些活动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报告应包括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观点阐述。
三、作业要求1. 小组分工明确,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制作过程,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2. 选用的资料应准确可靠,图片或图表要清晰;分析问题时应客观、全面。
3. 报告写作应遵循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4. 所有内容均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或从网络直接复制粘贴。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形式和完成度进行评分。
2. 小组电子小报的创意和制作水平、内容准确性等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3. 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对聚落地理位置的认知及分析能力将在评价中得到体现。
4. 个人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聚落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也将成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享优秀作业的经验和做法。
2.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积淀文明的结晶。
这是什么地方?我们通过两个古汉字来寻找线索。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了解它的魅力。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西沟村),(大连市)的相关视频及图片,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其中大连市的视频利用360度全景技术,学生们通过VR 视频眼镜进行观看)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一:炫彩T台:乡村景观PK城市景观活动内容及形式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
观察这两个视频,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在人类社会中,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处所。
通过对聚落的钻研,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
因此,本作业将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钻研,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和钻研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4. 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设计内容: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如乡村、城市、部落等),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2. 学生收集聚落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等;3. 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介绍所选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展示给全班同砚;4. 学生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优缺点,探讨聚落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5.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理想的聚落模型,并用图表或模型展示给全班同砚。
四、设计步骤:1. 确定主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 分组选择聚落: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3. 收集资料:学生收集聚落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等;4. 撰写报告: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介绍所选聚落的特点和影响因素;5. 展示报告:学生展示调查报告,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优缺点;6. 小组讨论设计: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理想的聚落模型;7. 展示模型:学生用图表或模型展示设计的聚落模型。
五、评判标准:1. 调查报告内容完备、清晰;2. 展示报告表达准确、生动;3. 小组讨论设计合理、创新;4. 模型展示形象逼真、设计奇特。
六、作业要求:1. 每组成员需积极参与调查和讨论,共同完成调查报告;2. 每组需按时提交调查报告,并准备好展示材料;3. 每组需按时完成设计模型,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聚落的观点和特点,培养观察、调查和钻研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一、单元作业概况本次我们所选择的案例来自仁爱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本章属于人文地理,涉及人口的分布、宗教、语言、聚落的形成等,同时还要了解到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在作业设计上采取实地考察、搜集图片、分析论证等形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
二、案例征文(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七年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等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本单元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宏观讲述了世界的人口、人种、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差异,有保护文化遗址的意识。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聚落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地图分析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体验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2. 地图分析:学生需利用地理地图册或在线地图资源,查找并分析本地或典型地区的聚落分布情况。
记录聚落的类型、位置、规模等信息。
3. 观察记录:学生需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观察聚落的建筑风格、道路交通、人口分布等特征,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4. 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案例,如某个城市或乡村,研究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因素及其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报告:学生需将以上内容整理成一份总结报告,包括对聚落概念的理解、地图分析的发现、观察记录的描述、案例研究的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前认真预习,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地图分析要细致入微,尽可能多的收集聚落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聚落的类型、位置、规模等。
3. 观察记录要真实客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聚落的特征,如建筑风格、道路交通、人口分布等。
4. 案例研究要深入浅出,结合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因素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5. 总结报告要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能够准确表达学生对聚落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地图分析的准确性、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案例研究的深入程度以及总结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将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第4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完成一系列关于“聚落”的探究任务,巩固对人类聚居地类型和特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聚落”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聚落类型与特点: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功能作用。
如农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历史文化名镇等。
2. 地图阅读与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地区地图或中国地图,找到并标记不同聚落类型的地理分布情况,并简要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 聚落案例研究:选取一个典型的聚落(如某个历史文化名镇),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分析其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案例分析报告。
4. 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类型的理解和见解,并对各自的案例研究进行展示与交流。
讨论过程应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并总结出小组成员共识。
三、作业要求针对上述作业内容,我们要求如下:作业要求:1. 学生对每种聚落类型必须做到详细了解,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并在文字表述上做到准确、清晰。
2. 地图阅读与分析时,学生需确保标记准确,分析内容详实,能够体现出聚落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聚落案例研究要结合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分析内容要深入,报告应包含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布局、建筑特色等方面。
4. 小组讨论与交流时,每位学生需积极参与,发表个人观点,并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小组共识。
5. 所有作业内容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作业,并保证作业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四、作业评价我们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我们将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我们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及时指出并给出改进意见。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说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通过模拟圈地运动,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不同聚落房屋建筑设计活动,能举例说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4.培养学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小组活动:勇闯亚欧非
如果你是一位原始部落的勇士,肩负着为部落寻找最有利栖息地的责任,面对广阔的大地,你将作何选择?
规则:1.设计自己部落的图腾,并将它作为图例绘制在所选地区。
2.每组派一位代表在选定的位置插上自己部落的图腾,先到先得。
3.代表要阐述理由,并且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总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等。
二、动手一试:依据图片所示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符合环境的民居,并解释原由。
三、我看聚落:谈谈你了解的或者你参观过的传统聚落,发表你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小组活动:
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交通、资源等。
二、动手一试:设计合理即可
三、我看聚落:略。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3. 了解聚落的发展与演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完成以下简答题:描述聚落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比较城市和乡村聚落的不同特点。
2. 观察身边的聚落,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聚落进行观察,完成以下任务:记录该聚落的主要建筑物类型。
观察该聚落的街道布局和公共设施分布。
查找该聚落的历史演变资料,分析其发展与演变过程。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该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
3.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乡村或城市聚落,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居民的生活情况,并完成以下任务:分析该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聚落类型的关系。
总结该聚落的优势和劣势,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与全班同学分享考察心得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阅读简答题,确保答案准确、全面;2. 观察身边的聚落,注意观察细节,记录真实数据;3. 考察聚落时,注意安全,尊重居民隐私;4. 小组合作时,分工明确,讨论积极,结论客观。
四、作业评价1. 答案的完整性:是否回答了问题,答案是否全面;2. 观察的细致性:是否观察到了聚落的细节,记录是否真实;3. 分析的深入性:是否分析了聚落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系,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4. 合作的积极性:小组讨论是否积极,是否愿意分享考察心得。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及时批改,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作业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2.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案例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地理实践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聚落。
聚落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处所。
通过对聚落的钻研,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结构。
二、设计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聚落的钻研,让学生了解人类聚落的特点、功能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设计内容1. 选择聚落的类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钻研,如古代城市、摩登城市、农村聚落、游牧聚落等。
2. 调查钻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择聚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3. 撰写报告:学生根据钻研结果,撰写一份关于所选择聚落的钻研报告,包括聚落的基本情况、特点、功能、发展历程等内容。
4. 展示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海报展示、PPT演示等方式,将自己的钻研效果展示给全班同砚。
四、评判方式1. 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钻研深度、论据充分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2. 展示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备性、表达清晰度、展示方式和互动性等方面。
3. 学生互评:学生互相评判对方的钻研报告和展示效果,评判内容包括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五、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独立选择聚落类型、进行钻研和撰写报告,不得抄袭他人作业。
2. 时间安排:学生需按照规守时间完成作业,并准时提交钻研报告。
3. 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钻研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但报告内容需独立完成。
六、设计意义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增强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请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重点记录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课堂问答:回顾课堂内容,提出与聚落相关的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回答。
3. 实践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聚落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需要重点关注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类型的特点以及聚落的发展趋势。
4. 论文撰写:根据考察和分析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聚落的论文,包括聚落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作业要求:1. 笔记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准确,重点突出;2. 课堂问答:积极思考,回答准确,体现团队协作;3. 实践调查:实地考察认真,数据收集全面,分析合理;4. 论文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语言通顺。
四、作业评价:1. 笔记评价:根据笔记的工整程度和内容的准确性,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问答:根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实践调查评价:根据小组的考察结果和分析报告,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论文评价:根据论文的完整性、逻辑性、观点的明确性和语言的通顺程度,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总结能力。
五、作业反馈:1.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2. 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3. 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调查和论文撰写,同学们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本次作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设计:学情分析:本校初一学生在天津市各类中学里属于程度较好、水平较高的一类学生。
他们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聚落就相对简单。
但由于本节内容范围广、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我们的家乡”、“爱我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2)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保护家乡”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热爱家乡;(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简图、世界最早城市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期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案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三、导学问题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并填表:(找出生活中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生活方式、污染、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象,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分享给全班同学。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______习俗和____________特点。
6.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
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5)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四、参考资料1. 巴黎的塞纳河沿岸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或是从协和广场到大小凡尔赛宫,巴黎的历史变迁被看作源于塞纳河。
当豪斯曼的宽阔广场和林荫道影响着19世纪末和20世纪全世界城市主义的时候,巴黎圣母院和圣徒教堂成为了建筑上的杰作。
塞纳河是法国河流中流程很短但极负盛名的一条河。
这条流经法国北部的河流,全程仅776千米,她发源于东部海拔471米的朗格勒高原。
从西向北流过巴黎市区,在市区内的流程约达13千米。
她的水流曲折宛转,向西伸展,穿过巴黎盆地,经鲁昂最后在勒阿弗尔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的大小来看,聚落分( )
A. 城市和村庄
B. 城市和乡村
C. 集镇和村庄
D. 城市和集镇
2. 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 B.
C. D.
3.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 )
A. 规模小
B. 建筑物密集
C. 道路稀少
D. 建筑物稀疏
4. 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原地区
D. 冰原地区
5. 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
A. 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 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C. 交通不便,远离水源
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6. 有一批居民进行迁移,他们最有可能选择建立村庄的地区是( )
A. 河流发源地
B. 河流干支流交汇处的宽阔地
C. 河流入海口的低洼地
D. 河流的峡谷地段
7. 山地、丘陵地区聚落形态多呈( )
A. 条带状
B. 环状
C. 点状或带状
D. 团块状
8. 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B. 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C. 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 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9. 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 B.
C. D.
10. 罗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她的历史中心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对罗马历史中心点的保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工业污染对中心点的侵蚀
B. 在中心点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C. 减轻旅游活动对中心点的破坏
D. 在中心点附近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
11. (2017·山东淄博模拟)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属于哪类聚落形态?( )
A. 乡村
B. 集镇
C. 城市
D. 渔村
12. 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乡村交通发达
B. 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 城市人口密度小
D. 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13. 下图为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 都位于热带地区
B. 都位于湿润地区
C. 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D. 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14. 居民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特点的是( )
A. B.
C. D.
15. (2017·云南模拟)某地形区的房屋多有两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下图所示)。
这样建房屋主要是为了( )
A. 防风和固沙
B. 取暖和保暖
C. 通风和透气
D. 排水和散热
16. (2016·湖北宜昌期中)下列四幅图片中,最适合形成聚落的是( )
A. B.
C. D.
17. 对下列具有民族特色的聚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们集中居住在四合院和客家土楼里可以相互帮助
B. 人们集中居住在四合院和客家土楼里可以共同抵御各种侵害
C. 四合院和客家土楼具有文化和民族特色,应加以保护
D. 四合院和客家土楼太陈旧,应坚决拆除
18. 读北非民居、新疆民居图以及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非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气候,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形成新疆主要自
然环境特点的原因是。
(2)民居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北非民居和新疆民居屋顶相同的特点是,相同的自然环
境特点是 ,北非民居“厚墙”的主要作用是 ,影响北非和新疆乡村聚落的因素是 ,两地区人口分布 (填“稠密”或“稀疏”)。
(3)非洲北部大部分居民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居民信仰教。
19.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A. 地形平坦
B. 交通便利
C. 自然资源丰富
D. 水源短缺
20. 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
A. B.
C. D.
21.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其中乡村聚落不在什么地方分布?( )
A. 河流
B. 山麓
C. 荒漠
D. 公路
22. 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南方不少聚落名称中带有“桥”字,如南京的东善桥、浙江乐清的虹桥镇等,与桥有直接关系的地理因素是( )
A. 矿产
B. 河流
C. 森林
D. 土壤
如下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② 气候③河流④交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4. 该游客发现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
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
A. 它能适应当地环境
B. 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 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 它记录的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25.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地区与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地区——竹楼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西双版纳地区——冰屋
D. 北极地区——蒙古包
26.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读图可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等。
(2)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聚落分布比较。
A.发达
B.落后
C.稀疏
D.密集
(3)从第(2)题可以看出,在影响聚落分布的众多因素中, 因素对其产生着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B
2. C
3. B
4. A
5. D
6. B
7. C
8. B
9. C 10. D
11. A 12. B 13. C 14. D 15. B 16. D 17. D
18. (1)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2)屋顶都较为平坦干旱隔热水源稀疏
(3)伊斯兰
19. D 20. A 21. C 22. B 23. D 24. D 25. B
26. (1)地形、水源、气候、资源、交通(2) A D(3)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