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2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3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4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的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5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6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时,被代谢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变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成为前馈。

7新陈代谢(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8ATP稳态机体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9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能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功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10糖酵解功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在相对缺少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11有氧氧化系统三大营养物质都可参与有氧氧化,而有氧氧化则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即使是肌肉通过糖酵解生成的乳酸,最终仍需在有氧氧化中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12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3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14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6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7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度——25度,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18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19强度-时间曲线如果固定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而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可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阈强度和其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若将两者关系描绘在自由坐标系中,可得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20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基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21时值是指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22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
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3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24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自的朋带。

25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上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所组成。

26神经-肌肉接点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失去髓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极膜在凹陷中,形成所谓的神经-肌肉接点。

27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他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2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的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29非等动收缩是肌肉客服恒定负荷的一种收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

30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联系器械来实现的。

它能使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强度收缩。

31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被称为拉长收缩。

32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33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曲线实验表明,最初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事产生的张力也增加,但当初长度增大超过某一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

如果在坐标图上将肌肉在不同前负荷作用下长度与张力的变化绘制下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

称为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曲线。

34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35初节轴突的起始段又轴上到开始被髓鞘包绕的部分叫做初节。

36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所滑的跳跃式传导。

37突触生理学中将相互联结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的突触称为突触。

38突触的整合作用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总是取决于许多突触同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先后施加影响的整合,这一作用称为突触的整合。

39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它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具传递能力又可受已经行过的传递活动的影响这一特点为突触的可塑性。

40神经递质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41神经调质除神经递质,神经元还能合成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出传递效应这些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42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43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胶质细胞的足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紧密想接,其间质有一层厚的基膜,无结缔组织纤维分割,使得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不能透过脑内的毛细血管壁入脑,
这一结构被称为血脑屏障.
44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45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

46前庭反应当人体的感受器收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眩晕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应。

47本体感觉肌梭和键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肉的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由于刺激本体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48运动尊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49运动神经元池将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50α-γ共同激活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当α神经元活动时γ运动神经元也被激活,这种在运动时两者同时兴奋的模式称为α-γ共同激活
51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围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52夸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身性的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被称为夸张反射。

53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这一反应被称为屈肌反射。

54中枢模式发生器在脊髓内可能存在有控制走动的中暑,它以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触发四肢规律性的步态活动,产生节律性运动的神经环路被称为中枢模式发生器。

55脊休克如当人因外伤、车祸等原因脊髓被断或动物因为实验将脊髓短后,断回以下的一切反射立即丧失,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56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轴部位内有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组成脑区,其间穿行着各类行向不同的神经纤维呈网状,因此也称为脑干网。

5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残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

58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59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60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组构原则有人研究发现运动皮质发出下行控制纤维的细胞是高度分域的组织起来的,似乎与每一块肌肉有关的皮质神经元都有集聚的中心和围绕的外野,任何支配不同肌肉的中心区不会重叠,但是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区可能和另一条肌肉的外野支配去,甚至和它的中心区发生重叠,这一分布规律被称为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结构原则。

61内分泌系统是体内的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集体的各项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62激素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想细胞所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63应激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的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向中acth浓度的极度增高和糖类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塞利把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6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剧痛、缺氧、脱水、大出血、畏惧及剧烈运动时,变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65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管称为循环血量、
66储存血量还有一部分的血量储存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储存血量。

67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成为红细胞比容。

68血浆渗透压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

69血红蛋白氧容量是指在血液中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hb所结合的氧气含量,该值受hb浓度影响。

70血红蛋白氧含量把每升血液中的hb实际结合的氧含量称为血红蛋白的氧含量。

71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在血液中hp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

72氧解离曲线反应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73氧利用系数每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来的氧气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称氧利用系数。

74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血浆(越占体重5%)和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等。

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75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

76运动时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和和或白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77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摄氧并排除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78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肺部的气体交换称外呼吸。

79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称内呼吸。

80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81过度通气指通气量超过合理水平。

82肺总容量是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最大吸气末肺内气体的总量。

83
84补吸气量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气量。

85补呼气量呼气后再最大呼气所呼出气量。

86余气量最大呼气后余在肺内的气量。

8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88时间肺活量即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s2s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89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90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为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

91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92解剖无效腔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胞与气管以上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交换的,这一部分空腔为解剖无效腔。

93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该比值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94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与co2的交换。

95氧扩散容量是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0.13kpa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肺换气
效率高。

96化学感受器在颈动脉体、颈动脉体和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存在着对血液或脑脊液中o2、co2和h+等化学物质较敏感的感受器称为化学感受器。

97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自动节律性。

98窦房心率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林场上称窦性心率。

99异位心率以窦房结从外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则为异位心率。

100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101金碱无现象由于心肌是功能合胞率,故心房肌或心室肌的收缩几乎是同步的。

因此除非心肌不收缩,一旦收缩,所有的心房肌或心室肌全部参与,这就是心肌细胞收缩的金碱无现象。

102早搏(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如果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可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期外收缩或是期前收缩,又称早搏。

103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4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05心电图在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伴随着的生物电变化,可通过周围组织传导到全身,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次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可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的一些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

106搏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搏出量。

10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08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

109心指数人体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以每平方米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10心里贮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里贮备。

111前负荷所谓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

112心的血律回心血量越多,心肌受到的牵拉程度越大,初长度越长,则心肌的收缩力量就越大,搏出量越多,这种现象称为心的血律。

113后负荷动脉血压是心脏在开始收缩后所需要的负荷,故相当于心肌的后负荷。

114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特征一种内在特性。

115阶梯现象由心率增快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称为阶梯现象。

116心搏峰运动生理学将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搏峰。

117血压是指血管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118收缩压心室收缩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压力最大称为收缩压。

119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称为舒张压。

120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121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会发生周期性活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122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向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123免疫由于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124免疫反应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作免疫应器也称免疫反应。

125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比例,维持体液ph相对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126缓冲体系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

127排泄是指机体将新陈代谢的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

128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较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129肾糖阈生理学通常将这个不出现糖尿现象的最高血糖浓度叫做肾糖阈。

130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登场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它使躯体维持或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131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肌肉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132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移动。

133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134
135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136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量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137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138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

139超负荷所谓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140力量训练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物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时产生的特异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141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练习方法。

142等张练习又叫等动练习,它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144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相信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

145最大等速肌力通常是以每秒钟30度——60度关节运动角速度进行的动态肌肉力量测试。

146肌肉功率生理学中通常将肌肉在收缩时单位时间内所做额功称为肌肉功率。

147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经行有氧氧化的能力。

148每分需氧量通常将人体每分钟所需要的氧气量称为每分需氧量。

149总需氧量将完成机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称为总需氧量。

150摄氧量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通常以每分钟计算,故称每分摄氧量。

151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力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2氧亏人在经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153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154乳酸阈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155通气阈在递增负荷活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156氧的利用率在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的利用率。

157持续训练是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58速度是指人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159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160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161位移速度是指周期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肌力所需要的时间。

162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最大力量和速度所完成最大功率的能力。

163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无氧能力。

164平衡是躯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态的能力。

165灵敏是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66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的运动技能的能力。

167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翻身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168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169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即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为进入工作状态。

170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171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

172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停止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

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73稳定状态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范围不大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174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17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176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177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78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179中暑性痉挛运动中由于肌肉的过度运动,致使体内的矿物质流失和大量流汗伴随的脱水所引起的骨骼肌严重痉挛称为中暑性痉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