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LICC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是教师的自觉变革
– 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教师培 训等
重中之重的因素是听评课制度的变革,
特别是在中国
报告内容
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 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 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
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改变心智模式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 认知难度怎样? •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 辅助方式? •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 果怎样?
(一)知识基础
课堂: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观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合作:四要素
如何解构课堂教学?
LICC模式
课堂观察框架: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以“学生学习”维度为例(P104)
(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主 (5)达成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 间?
以“课程性质”维度为例(P106)
(1)目标 (2)内容 (3)实施 (4)评价 (5)资源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 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 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 生成的目标的?
·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 验/多媒体),怎样利用? ·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 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 样?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 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 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 的达成?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以“教师教学”维度为例(P105)
课堂观察LICC模式
崔允漷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我的故事:让我们千万次问:什么样的课
是好课?
1999年,我们出版的《教学理论》第八章建构了一种课堂教 学行为评价表,共有5个维度(目标0.15;内容0.2;程序与方法0.3; 教师素养0.15;学生学习0.2)、15条指标、四个等级,还有定性 的总体描述,结果是……
2003年,我们在无锡旺庄小学讨论“好课”的标准时提出: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2005年,我们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讨论“课堂教学底线” 2006年,我们在余杭高级中学讨论“课堂观察” 我们还要继续追问……
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而教学变革 的主阵地是课堂
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以“课堂文化”维度为例(P107)
(1)思考
•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 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
校本教研——
改变对“教师生活”的看法: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我教, 不是“你思让我教” 改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 “我”研究“我的教学” 改变对“专业制度”的看法:从“约束人”走向“解放 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
(2)民主 (3)创新 (4)关爱 (5)特质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 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 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 行为?
•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师生/生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 在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
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
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观察、合作 专业活动程序:
– 课前会议 – 课堂观察 – 课后会议
案例与课例结构
改变心智模式
从简单走向复杂
– 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 – 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 – 好课: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
从对立走向理解
– 自我本位——换位思考 – 改进缺点——发挥优势
从业余走向专业
– 关注学生学习 – 基于证据 – 同行评议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合作研究和持续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种 课堂观察LICC模式:技术性、证据性、合作性。并在 2007年12月召开全国研讨会公布。
(1)环节 (2)呈示 (3)对话 (4)指导 (5)机智
•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 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 体现了哪些规范?
直接结果
– 老师人人愿意上公开课,因为心里有底了; – 评课时,人人想说话,都说自己的话; – 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课例,愿意写论文,能写出自己的话语; – 学生成绩提高了,导致更多的人投入学习,促使学习更有效; – 教师专业发展了,特别体现在写论文、做课题上。
影响与传播
–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发行6000多册。 – 教研员研修:详见E-教研员之家
– 二是外部的听评课制度、教师考核、教师培 训等
重中之重的因素是听评课制度的变革,
特别是在中国
报告内容
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 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 三、如何开发课堂观察工具?
一、课堂观察LICC模式:为何?
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改变心智模式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 认知难度怎样? •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 辅助方式? •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 果怎样?
(一)知识基础
课堂: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观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合作:四要素
如何解构课堂教学?
LICC模式
课堂观察框架: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
以“学生学习”维度为例(P104)
(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主 (5)达成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 间?
以“课程性质”维度为例(P106)
(1)目标 (2)内容 (3)实施 (4)评价 (5)资源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 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 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 生成的目标的?
·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 验/多媒体),怎样利用? ·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 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 样?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 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 查阅/回应)?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 的达成?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以“教师教学”维度为例(P105)
课堂观察LICC模式
崔允漷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我的故事:让我们千万次问:什么样的课
是好课?
1999年,我们出版的《教学理论》第八章建构了一种课堂教 学行为评价表,共有5个维度(目标0.15;内容0.2;程序与方法0.3; 教师素养0.15;学生学习0.2)、15条指标、四个等级,还有定性 的总体描述,结果是……
2003年,我们在无锡旺庄小学讨论“好课”的标准时提出: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2005年,我们在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讨论“课堂教学底线” 2006年,我们在余杭高级中学讨论“课堂观察” 我们还要继续追问……
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学变革,而教学变革 的主阵地是课堂
影响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以“课堂文化”维度为例(P107)
(1)思考
•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 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听评课普遍存在的“三无”现象
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无证据的推论:有结论,没证据 无研究的实践:有实践,没研究
校本教研——
改变对“教师生活”的看法:还灵魂于教师——我思我教, 不是“你思让我教” 改变对“教学研究”的看法:基于教学现场的真实问题—— “我”研究“我的教学” 改变对“专业制度”的看法:从“约束人”走向“解放 人”——学校搭台,教师唱戏
(2)民主 (3)创新 (4)关爱 (5)特质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 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 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 行为?
•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师生/生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 在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
二、课堂观察LICC模式:是何?
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观察、合作 专业活动程序:
– 课前会议 – 课堂观察 – 课后会议
案例与课例结构
改变心智模式
从简单走向复杂
– 关于理论与实践:“死猪与活猪”说 – 听评课:就此课与此人对话 – 好课:多样性的统一(标准与底线)
从对立走向理解
– 自我本位——换位思考 – 改进缺点——发挥优势
从业余走向专业
– 关注学生学习 – 基于证据 – 同行评议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合作研究和持续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种 课堂观察LICC模式:技术性、证据性、合作性。并在 2007年12月召开全国研讨会公布。
(1)环节 (2)呈示 (3)对话 (4)指导 (5)机智
•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 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 体现了哪些规范?
直接结果
– 老师人人愿意上公开课,因为心里有底了; – 评课时,人人想说话,都说自己的话; – 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课例,愿意写论文,能写出自己的话语; – 学生成绩提高了,导致更多的人投入学习,促使学习更有效; – 教师专业发展了,特别体现在写论文、做课题上。
影响与传播
–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发行6000多册。 – 教研员研修:详见E-教研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