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勇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革命领导人
李大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典范
李大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典范作者:韦磊来源:《前线》2021年第11期[摘要] 李大钊的一生保持对真理的理性探索和追求,率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并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仰,直至为坚守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
李大钊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 李大钊; 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1-0023-0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创建党的过程中,李大钊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
始终保持对真理的理性探索和追求李大钊曾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1李大钊的一生,始终坚持“求达于”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真理。
1907年,自永平府中学毕业,李大钊决定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2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之际,他因“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李大钊将目光投向俄国、投向马克思主义。
此后,李大钊对真理的追求集中体现为对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肯定。
此后,他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1年1月,李大钊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的方法”。
坚定理想信念相关的革命事迹
坚定理想信念相关的革命事迹在革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振奋的故事与事迹,这些人们不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用实际行动和牺牲来践行自己的信仰。
他们的革命事迹激励着无数人继续向前,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
1. 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他的革命事迹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在他的文章中,他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方向。
他的理论贡献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2. 纳尔逊·曼德拉:作为南非民主运动的领袖,曼德拉的革命事迹震撼了世界。
他对于种族歧视和不平等的坚定反对,以及对和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
他在27年的监禁中仍然不曾放弃对民主的信念,最终取得了南非的民主权利,实现了种族和解和和平过渡。
3. 王振英: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先烈,王振英在反对清政府时无私奉献、坚定不移。
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革命的必要性和民众的苦难,号召人们加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最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结回顾: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如何推动着他们去不断探索、创新,以实际行动去诠释自己的信仰。
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信念,用执着和牺牲去成就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革命事迹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下社会,我们也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守信念,勇敢前行。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时代的革命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和践行理想信念,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创造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这些革命事迹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的力量。
让我们学习和传承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革命历史中的众多英雄和先烈,他们的革命事迹和无私奉献鼓舞着后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
遵义会议观后感300字
遵义会议观后感300字摘要:一、引言二、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三、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四、遵义会议观后感及启示五、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遵义会议无疑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近日,我观看了关于遵义会议的纪录片,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党的伟大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遵义会议发生在1935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在这次会议上,党的领导人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被誉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的精神。
二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遵义会议后,红军士气大振,党的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是民主集中制。
遵义会议严格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
【遵义会议观后感及启示】观看遵义会议纪录片,我深感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付出的艰辛努力。
遵义会议告诉我们,党的事业始终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党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自我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敢于担当,面对困难和问题,不能回避,要积极解决;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三是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结尾】总之,遵义会议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教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伟大事业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胜利的。
“本人就是李立三”
“本人就是李立三”作者:邓涛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12期“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身为高校党员教师的笔者,精研党史中的有关内容,发现曾任党中央实际负责人的李立三的一事,特摘要笔录下来,权作一份党课参考史料。
1928年冬至1930年秋,李立三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是当时党中央的实际负责人。
1946年1月李立三从苏联回国,先后担任同国民党谈判停战的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期间为了便于工作,李立三化名“李敏然”。
哈尔滨的领导人当时并不清楚李是谁,看到从莫斯科回来这么一个风度翩翩的老布尔什维克,于是就请“李敏然”前去给高级干部们讲授党史课。
李立三爽快地答应了。
在党课上,李立三详解“立三路线”产生的原因、领导人的责任、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等。
党的六大以后,因执行正确斗争策略,革命迅速发展。
在出现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党内滋长了“左”倾错误。
当时实际主持中共工作的李立三,一方面被革命的发展冲昏了头脑,错误地以为,中国革命的总爆发会引起世界革命的总爆发。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坚持“城市中心论”。
否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把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看成是中国革命“决定胜负的力量”。
制定了组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命令红军向武汉、长沙、南昌、九江、柳州等城市进攻。
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
在组织问题上,发展党内宗派主义。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锋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锋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中一段重要的篇章,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许多杰出的革命者为之奋斗牺牲。
其中,有一批先锋人物,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引领着中国革命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这些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锋,展示他们的崇高精神和杰出贡献。
一、孙中山——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伟大的革命先锋孙中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之一。
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人物。
孙中山提出了“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并组织了广泛的地下组织,开展反对清朝的斗争。
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精神指导。
二、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崭新思想的代表。
他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陈独秀以其敏锐的时事洞察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向民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号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
陈独秀的贡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更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革新。
三、毛泽东——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锋之一,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毛泽东以其雄辩的演讲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发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号召广大农民起义参与革命。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到了核心领导者的作用,被誉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
四、周恩来——中国革命的卓越战士周恩来是中国革命的卓越战士,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和革命运动。
他以其睿智的决策和灵活的战略,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战士之一。
五、邓小平——中国革命的杰出改革家邓小平是中国革命的杰出改革家,他为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领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遵义会议的精神及其启示
遵义会议的民主精神及现实意义徐佳 15121678摘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它的胜利召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党各项政策和纲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遵义会议还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危机管理、党内民主、务实与担当的革命精神。
其中,民主团结作为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标志,对我们发扬党内民主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将从会议的召开着手,剖析遵义会议民主精神的实现过程并总结启示,为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遵义会议;民主精神一、遵义会议的召开及意义1933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共产党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党中央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敌人围追堵截,短短三个月里,红军队伍的损失就超过半数。
针对这种危急局面,毛泽东同志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放弃挺进湘西的原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这一提议得到了王稼祥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
同年12月,红军抵达贵州黎平。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
会后,红军挥师西进,1935年1月2日开始强渡乌江并与于五天后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出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改组。
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担当的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担当的故事“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敢于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担当精神,并将敢于担当明确为好干部的标准之一。
老一辈革命家在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敢于亮剑、敢于担责、敢于斗争,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1919年7月,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看后,立即撰写《再论问题与主义》系统批驳胡适的观点,明确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对于旧中国“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此后,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等论战中,李大钊都主动迎击,积极发声,帮助人们厘清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
1927年,国民党悍然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举起了屠刀。
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武装反击的方针,组织发动了系列武装起义。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前夕,以湖南省委名义写信给中央,提出“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要“立刻坚决地竖起红旗”。
毛泽东在危难关头的勇敢亮剑,直指最核心的旗帜问题。
他领导的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由此掀开了党独立领导革命的新篇章。
这种担当,是面对关键问题和重大抉择时,不妥协、不退让,始终坚持原则、坚守立场。
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九一八事变后,约20万东北军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撤出东北,日军在短短4个多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赵一曼被党派往东北开展抗日斗争。
她立下铮铮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勇于实践 贵在创新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实践贵在创新作者:陈频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探讨我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创新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毛泽东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1514而这个“大事变”,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问题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我们又如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早期领导人从陈独秀到王明,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是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我们认为,毛泽东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111-112毛泽东反对那些下车伊始,“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4]的所谓的理论家。
正如斯大林所说:“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他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4]115事实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清除了中共党史上“左”倾和右倾错误影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共建党以来指导思想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永远长征——长征精神永存
4 《党史博采》│ 2016第12期一、红军长征,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彰显了革命理想信念的强大威力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坚强政党和战无不胜的英雄军队。
它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早在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把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红军斩尽杀绝。
他们费尽心机,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不断派重兵对红军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2016第12期│《党史博采》 5革命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进剿”“会剿”和大规模“围剿”,妄想彻底摧毁革命根据地和消灭红军。
由于共产党和红军内部受“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后,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失败,被迫举行长征。
当时,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蒋介石也狂妄断言: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
并纠集上百万大军(包括红军长征沿途各省军阀部队),凭借着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疯狂地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和狂轰滥炸,妄图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
但是,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充分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抢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连续突破上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人迹罕至的茫茫水草地,纵横14个省,长驱六万五千里,胜利地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长征,保存了红军基干3万余人和大批干部。
红军的人数虽然减少了,但这是经过千难万险锻炼和考验的民族精华,是全国同胞团结御侮的核心力量。
一生“跟着真理走”的张闻天
一生“跟着真理走”的张闻天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1年第12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张闻天光辉人生的重要体现。
张闻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在一个相当长时期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曾在事关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他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鲜明政治品格,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至高无上的家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坚强党性,而且让人肃然起敬,也为今天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追求真理坚守理想真理指引航向,理想照耀征途。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明好学,6岁时进入私塾。
张闻天年少时除读“四书”“五经”外,还接受了“新知”和西方现代文化。
张闻天11岁时便进入南汇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寄宿读书,当时的“南汇一高”是一所新式学堂,全部采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课本,其间,张闻天的学业优异。
1917年秋,张闻天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
在校读书时,张闻天的中文基础好,还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平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善于独立思考。
此时,张闻天目睹中国内忧外患,积极投身时代大潮,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为此,张闻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大量进步刊物,经常与同学沈泽民(茅盾之弟,南京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议论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等问题,后在南京加入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闻天和同学们一道写标语、散传单,手执小旗奔走呼号,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
1919年6月23日,南京第一个进步刊物《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张闻天既是编辑,也是主要撰稿人。
在现存的51期《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中,就有张闻天撰写的30多篇评论、杂评、随感录,而且文章观点鲜明,言简意赅,逻辑严谨,笔锋犀利。
这些文章猛烈地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有的反对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还有的宣传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
党史中勇于修正错误的中共领导人
党史中勇于修正错误的中共领导人作者:散木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23期在中共的历史上,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领导人,特别是一些犯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李立三、张闻天(洛甫)、李维汉(罗迈)等,一旦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之后,经过痛苦的思想认识,在后来的革命历程中随时勇于修正错误,并且敢于坚持真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正确的“错误观”,值得今人思考。
从挫折和代价中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难能可贵党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左”倾错误,尽管背景和形式不同,危害亦有大有小,但都发生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之上。
换言之,是马克思主义东渡,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任何一种能够形成“左”倾错误的原因,都应该从这个客观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去寻找,而不能简单粗率地归咎于个人。
瞿秋白主张过不合实际的“一次革命论”。
当然,他的思想来源是共产国际代表的“不间断革命论”。
这位具有诗人和作家气质的领导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惨烈氛围中,简单把中国革命等同于“十月革命”式的“围城”,从而导致革命的损失。
但此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管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对待,仍然忠诚于革命事业,并对新的“左”倾错误保持了必要的警惕,且将之与自己的错误相联系,着重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最后,他因为被又一次的党内“左”倾错误所排斥,未能随队参加长征,进而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李立三较之瞿秋白有更多和更大的深刻教训和反省。
他曾是中国革命中工人运动和武装暴动的一位主将,他的“左”倾错误是急躁的“盲动主义”,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初的一个败笔。
为此,他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当作了反面教员。
但纵观其一生,可谓功大于过,尤其是他勇于解剖自己错误的态度,堪称后人的典范。
一如瞿秋白,李立三被免职之后被派往苏联受审和学习。
在苏联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他遭受到各种批判和打击,他对自己的错误也负疚不已,难得的是他坚持党性。
“八七会议”,精神流芳
“八七会议”,精神流芳作者:康井泉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5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会议。
在我们党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1200多次会议中,这是唯一一次在历史转折的危急关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时间,解决了挽救党、挽救革命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
瞿秋白说:“这会议开辟了共产党的新生命。
”毛泽东评价这次会议:“使党大进了一步。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八七会议”蕴含和传递的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思想力量。
修正错误的自我革新精神“无产阶级的政党不怕公开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八七会议”虽然会期短暂,主题却是审查和纠正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讨论和解决的都是关系党和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会议的一大成果,就是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
会议指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表现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就是完全放弃共产党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一味妥协退让,不想武装工农,不想组织真正的革命军队,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政纲解决土地问题。
当然,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不能只归咎于陈独秀一人,会上所作的批评也有不尽恰当的地方,但是,如果不像“八七会议”那样对过去有一个毫不含糊的批判,要使全党在精神上迅速振奋起来,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根本转变,是不可能的。
这次会议比较彻底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方针,实现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性转变。
“八七会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它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挽救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张闻天同志诞辰112周年张闻天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张闻天同志诞辰112周年张闻天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是8月30日,是张闻天诞辰122年纪念日。
回顾张闻天的一生,经历过辉煌,也有过磨难。
张闻天毕生探索真理,胸怀坦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伟大事业,顽强拼搏、忘我奋斗。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更是以崇尚真理的政治品格、坚持原则的领导品质、谦逊低调的民主作风,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从“投身革命即为家”中感悟崇尚真理的政治品格。
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一位重要领导人,曾对党的历史上两次重大历史性转折作出了独特贡献:一是在事关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中,张闻天坚持“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在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折中,审时度势,推动了由内战向全面抗战的战略转变。
坚持真理,是对党性的基本检验。
广大党员干部不管走向哪里、身在何处,都要找寻初心、叩问使命,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不管经历多少风雨,跨过多少沟壑,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咬定青山不放松”中感悟坚持原则的领导品质。
张闻天是最早系统阐述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批评张国素右倾逃跑主义的人。
在两河口会议和沙窝会议期间,张闻天既坚持原则,同张国素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又顾全大局,为维护党的统一战线贡献了力量。
面对张国森的分裂阴谋,张闻天断然支持立即北上,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原则问题无小事,不容小视、不能模糊。
如果在原则上发生错误且听之任之,就容易发生一系列实际问题上的错误。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摒弃私心杂念、克服畏难情绪,敢说老实话、勇办老实事、争做老实人,讲原则、重品行、做表率,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讲原则、守底线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斗争思想:态度
邓小平的斗争思想:态度•原则•策略作者:张新吾李立娥来源:《邓小平研究》2022年第01期〔摘要〕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斗争思想,包括直面风险、正视错误、乐观自信的斗争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性、坚定聚焦中心工作的斗争原则以及斗争要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要辩证、全面地采取措施,要发展自己、积蓄力量等策略。
邓小平斗争思想对新时代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斗争思想;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1-0046-11〔作者〕张新吾,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13李立娥,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西南昌3300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①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敢于斗争”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十个宝贵经验之一。
②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史。
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无论面对尖锐的敌我对抗矛盾,还是复杂艰巨、充满风险挑战的改革、发展矛盾,都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正如习近平所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
”①因此,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应对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的丰富斗争思想,当前学界对其斗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腐败斗争②以及改革开放期间发扬斗争精神③等方面,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应对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的相关论述的梳理与归纳,从态度、原则、策略三个维度来探究其独特的斗争思想,这对新时代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人物事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人物事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人物事迹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 卡尔·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马克思一生
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坚持真理,并通过写作和思考来推动社会变革,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尽管他的理论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充分实践,但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列宁: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也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通过组织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和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来实践这一理想。
列宁不仅在革命战争中坚持真理,还在执政期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3.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事迹令人叹为观止。
他通过长征等战役,成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并建立了新中国。
在执政期间,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努力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他的思想和事迹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革命人物不仅在理论上坚持真理,更通过实际行动坚守理想,为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事迹鼓舞着后来者,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
张闻天人格魅力的成因和特征_白艳艳
45
必须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和要 求”。 [8]二是爱国主义,是张闻天 人生价值观的主题。张闻天的一 生,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
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甚至是 晚年蒙冤受难,过着囚徒般遣送 流放的生活,被剥夺了一切政治 权利的情况下,他从未停止对党 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写下了大量 的文稿探求治国兴邦的规律,其 精神支柱是对国家、民族深沉的 爱。三是实事求是是张闻天人生 价值观的精髓。他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以实践为标准,以 追求真理为目标,从而使他成为 我党领导人中犯过错误又能勇于 改正错误,彻底转到正确路线上
南方论刊·2008年第8期
学术之窗
张闻天人格魅力的成因和特征
白艳艳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 张闻天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革命胆 略、相忍为党的博大胸怀、严于律己的做人原则。张闻天人格魅力的形成得益于他革命的 人生价值观和坚强的党性。当代青少年要学习张闻天伟大的品质,培养健全而高尚的人 格。
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 大理想。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 中,他不断深化党性认识,并化 为矢志不渝的自觉行动,努力实
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他特别精辟地指出:“领导 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 服务。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重要 的,它的重要作用,只是表现为 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的 关系上,人民群众是主人,党是 勤务员,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共 产党,就因为它能为人民服 务”。[9]实践证明,张闻天的一生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他的坚强党性集中表现为:为了
是张闻天却说,不去管它,继续 准备发言提纲,最终在华东组作 了三个小时很系统、很完整的发 言,从理论上分析“大跃进”的 缺点和影响。其实,当时看出左 倾错误问题的人并不在少数,尽 管对错误的认识深浅不一,但象 彭德怀、张闻天那样坚持真理, 敢于犯颜直谏的就不是人人能做 得到的,尤其是这篇发言是在会 议政治风向明显转向的情况下进 行的,其胆识,更是可敬可佩。
党史中勇于修正错误的中共领导人
一
如瞿 秋 白 , 李立 三被 免 职之 后被 派往 苏联受 审 和学 习 。 在
苏联 长达 十数 年 的时 间里 。 遭受 到各种 批 判和 打击 。 他 他对 自己 的错 误也 负疚 不 已 , 难得 的是 他 坚持 党性 。14 9 6年 , 李立 三 回到
现为 体制 安排 的设 想 , 即健 全制 度 、 倡导 法治 、 推行 民主 。 晚年 的 李维 汉对 此颇 有心 得 。
李维汉 年轻 时 曾是 毛泽 东 和蔡 和森 等 的挚 友 ,后 赴法 国留
82 领导文摹 2 1 . 2◆上◆ 0 11
学 。 与 中国共 产党 欧洲 支部 的筹 建 , 中 国共 产 党最 早 的党员 参 是 之一 。12 9 7年 “ 七 ” 八 会议 之 后 , 当选 为政 治局 常委 当时 的 他 在 历史 条件 下 , 成为 “ ” 错 误 的领 导人 之一 。 也 左 倾 晚年 李维 汉对 此 深 有 体会 , 揭示 了党史 上 “ ” 的起 源 , 为之所 以会发 生种 他 左 倾 认
殉难。
勇于修正 错误 和 坚持 真理 的革 命 家 , 称典 范 的是 张 闻天 堪
张 闻天 曾被称 为是 党 内“ ” 领 导 中起来 反 对 “ ” 错 误 左 倾 左 倾
-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_ 一 一 _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_ 一 - _ 一 - _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_ 一 一 一 一
2 11 01 . 2◆上 ◆ 领导文萃
81
的第 一人 。当年 , 是他 率先 在 某些 局部 问题 上 否定 了共 产 国际 、
周恩来: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光辉典范
周恩来: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光辉典范作者:高云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7期周恩来同志是我党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精神的典范。
他在早期革命斗争年代里是这样做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做的。
一、长征途中,求真务实的周恩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2月12日,在面对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通道会议上,身为“三人团”之一的周恩来以务实的精神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红军原来西进北上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从而一举摆脱国民党布下重兵的围追堵截。
在此后举行的关于红军去向问题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周恩来都和大多数中央领导人一起拒绝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一直到遵义会议的召开。
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作为当时指挥红军的前“三人团”成员之一,勇于承担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责任,诚恳地向与会者做自我批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博古、李德所犯的“左”的指挥红军的做法,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提出的红军应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最终导致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把几万人的红军——革命的种子,带到了陕北,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这是周恩来对中国革命事业采取务实态度的生动体现。
二、西安事变,求真务实的周恩来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急剧膨胀。
在日本侵略军已经侵占我国东北、华北大片领土的情况下,国民党的蒋介石政权却依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一部分亲日分子更叫嚣起“宁亡日,不亡赤”的口号。
当时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中华民族面对日军的侵略都是同仇敌忾,热血奔涌,中国共产党明确发表宣言,希望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连国民党中的一些爱国人士、有识之士等也都十分赞成和肯定。
这就导致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上勇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革命领导人
共产党人应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勇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是正确的“错误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我党历史上很多革命领导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错误观”,即对错误的认识和看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领导人,特别是一些犯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李立三、张闻天(洛甫)、李维汉(罗迈)等,一旦他们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之后,经过痛苦的思想认识,在后来的革命历程中随时勇于修正错误,并且敢于坚持真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正确的“错误观”,值得今人思考。
从挫折和代价中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难能可贵
党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左”倾错误,尽管背景和形式不同,危害亦有大有小,但都发生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之上。
换言之,是马克思主义东渡,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任何一种能够形成“左”倾错误的原因,都应该从这个客观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去寻找,而不能简单粗率地归咎于个人。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上述那些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就是从挫折和代价中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难能可贵,并且进而坚持之的。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许多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真理的过程中,有的出国领略了异邦——“外面的世界”的“精彩”,这种中外的巨大反差使他们自然迸发出一种激进的革命激情,如瞿秋白对于新生俄国“饿乡”的憧憬,李立三等对苏俄“新世界”的企盼,等等。
这种兴奋的激情,加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的有限认识、粗率理解,在那个涌动着青春和朝气的时代,不免要受到为之颠踬的代价。
瞿秋白主张过不合实际的“一次革命论”,当然,他的思想来源是共产国际代表的“不间断革命论”,这位具有诗人和作家气质的领导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惨烈氛
围中,简单把中国革命等同于“十月革命”式的“围城”,从而导致革命的损失。
但此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管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对待,仍然忠诚于革命事业,并对新的“左”倾错误保持了必要的警惕,且将之与自己的错误相联系,着重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这就是他曾说过的:“‘立三路线’不过是我‘六大’以前错误观点的发扬光大,‘立三路线’也可以叫‘秋白路线’。
”最后,他因为被又一次的党内“左”倾错误所排斥,未能随队参加长征,进而英勇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李立三较之瞿秋白有更多和更大的深刻教训和反省。
他曾是中国革命中工人运动和武装暴动的一位主将,他的“左”倾错误是急躁的“盲动主义”,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之初的一个败笔。
为此,他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当作了反面教员,但纵观其一生,可谓功大于过,尤其是他勇于解剖自己错误的态度,堪称后人的典范。
一如瞿秋白,李立三被免职之后被派往苏联受审和学习。
在苏联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他遭受到各种批斗和打击,他对自己的错误也负疚不已,难得的是他坚持党性。
1946年,李立三回到国内,并按组织的要求化名工作,当时有些单位请他去讲党史,他坦诚地讲述“立三路线”的错误,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领导人的责任。
期间,有人提问:“您怎么会知道犯错误的人心里想什么?”他回答说:“我就是李立三呀。
”一时全场肃然,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新中国成立在即,李立三被安排领导工会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他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这一自己曾经稔熟的工作(此前他领导工人运动,参与安源罢工等),在他主持下,《“全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等一一出台。
他还形成了自己的工人运动思想理论,从实事求是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公营企业仍存在有公私矛盾,这是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而工会在兼顾公私的同时,更要侧重保护工人群众的利益。
他还明确区分了党、
政、工的关系,提出“把工会办成真正的工人群众组织”的思想。
然而,他的这种正确意见和主张却受到了批判,最后竟被免职,“文革”中更因此遭受到迫害而殉难。
李立三此前因“左”倾错误被免职处分,此后却因坚持真理而被免职处分,历史在这里显示出它的沉重。
勇于修正错误和坚持真理的革命家,堪称典范的是张闻天
张闻天曾被称为是党内“左”倾领导中起来反对“左”倾错误的第一人。
当年,是他率先在某些局部问题上否定了共产国际、斯大林以及临时中央的“左”倾策略方针。
如1932年10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张闻天在报告中提出:“革命危机在全国增长中,左倾是容易发生的。
”在临时中央时期,以他为代表,在文艺、宣传等领域已经逐渐开始对“左”倾错误有所认识,开始承认中间力量的存在和其作用,开始在某些局部问题上质疑并否定共产国际、斯大林及临时中央侧重于打击中间力量的策略;在中央苏区,张闻天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方面,在关于统一战线、关于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对于“福建事变”和十九路军的策略方针等等问题上已与当时的“左”倾中央主要领导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与毛泽东因认识一致而走到了一起。
此后在长征途中,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组成反对李德、博古错误领导的“三人团”,这“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放下了物质基础”。
张闻天还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深刻地检讨自己的错误,成为全党自觉开展自我批评的榜样。
期间,他现身说法,指出:“任何共产党员,即使他过去既接触实际,又联系群众,只要他一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他就会硬化起来,走进老布尔什维克的博物馆,做历史的陈列品”。
经过整风,他自觉地从事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又以“让贤”的姿态使党的领导实现了平稳过渡。
此后的张闻天并没有退隐,由于自己曾经有过“左”倾错误,并且对之有过沉痛和
深刻的反省,因而对于相似的错误,他有着敏感的觉察,并且意识到其严重性。
虽然自己已经不在党的领导核心之内,但他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福祉出发,敢于坚持真理。
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张闻天发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并且深入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原因,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问题。
张闻天在发言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理性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树立了一个榜样。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未能产生相应的作用和影响,反而使张闻天蒙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这段铩羽的经历,依然不能阻止张闻天坚持真理的决心。
在“文革”的“流放”途中,张闻天又写下了著名的“肇庆文稿”,仍是以批判“左”倾错误为核心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碑。
张闻天的经历,典型反映了党内那些勇于修正错误和坚持真理的领导人的风范。
勇于修正错误和坚持真理,贵在能够认识到错误的来源
勇于修正错误和坚持真理,贵在能够认识到错误的来源,以及意识到防止错误再度发生的有效方法。
所谓坚持真理,这里体现为体制安排的设想,即健全制度、倡导法治、推行民主。
晚年的李维汉对此颇有心得。
李维汉年轻时曾是毛泽东和蔡和森等的挚友,后赴法国留学,参与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他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成为“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之一。
晚年李维汉对此深有体会,他揭示了党史上“左”倾的起源,之所以会发生种种的“过火行为”,主要是思想路线上“误读”马克思主义以及盲目照搬苏联经验,以及“唯我独左”、放任群众的心态,以至于在农村暴动中实施所谓“杀尽土豪劣绅”的“烧杀政策”,并将之引入城市,对自己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特别是盛行的“唯成份论”把
“一般手工业者、商人、学生、店员及城市贫民”统统视为所谓“小资产阶级”,将之驱赶到革命阵营之外,对知识分子更是严重不信任,以后这种纠结的心态不仅没有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而消失,反而逐渐弥漫开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晚年李维汉还撰写了《回忆与研究》一书,总结了党史和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经验和教训。
在他看来,错误的发生和严重化,不能局限于领导人个人的原因,这里体制的健全尤为重要。
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讲话,对于这一极其重要的讲话,当时胡乔木曾做说明,他说:“个人权力过分集中这个问题,与党内存在封建残余的影响有关。
这个问题在党内长期没有解决过,陈独秀时期没有解决,毛泽东同志时期也没有解决,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需要解决了。
这个问题是李维汉同志提出的。
李维汉同志同小平同志谈话提出这个问题,他非常赞成,觉得是很重要的问题。
”当时李维汉提出:“我们的民主革命是要反帝反封建。
反对帝国主义做得比较彻底,而反封建却只做了一半……封建主义,包括它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在我们国家、我们党里,反映相当严重。
过去由于老是打仗,来不及清算,把它带到了社会主义时代。
”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引起注意的“封建残余”的问题未能得到彻底的清算,于是不免发生了“复活”的现象。
李维汉以为,“应该补上这一课”。
而所谓“封建残余”不外是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个人崇拜等,如“搞家长制,对人家的一点不同意见都不能容忍”,最后就不免发展成悲剧。
李维汉这么说,自己也不断反省,当年他在延安中央研究院主持整风,曾经错误批判了王实味,到他晚年,在他的坚持下,终于为王实味实现了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