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
南阳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内容
南阳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内容一、教学常规1.教学准备:教师应按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要求,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和备课,确保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合理,并做好教学材料的准备。
2.教室管理:教师应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序,桌椅摆放整齐,黑板清晰干净。
教室内的教学用具、实验器材等应妥善保管,不允许损坏和浪费。
3.学生着装:学生应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着装,不得穿着暴露、不得穿着过于花哨的服装,不得穿着高跟鞋或拖鞋等不适合上学的鞋子。
4.学生行为:学生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得在课堂上捣乱、打闹、吃零食等。
学生应文明礼貌地与老师和同学交往。
5.课堂纪律:教师应维护课堂纪律,确保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不得大声喧哗、乱说话、玩手机等。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遵守互动规则。
6.作业管理:教师应合理布置作业,确保作业量适中,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完成。
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7.家校沟通: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管理1.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和学校的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2.教学内容: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学方法:教师应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评价: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5.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包括正面鼓励和批评指导。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6.教学改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渠道。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依据国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制定此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准备(一)学习课程标准教师要认真领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规定,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确立课堂教学的质量底线,为教学预留灵活实施的空间。
(二)研究教材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四基”,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理清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
倡导教师参阅不同版本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
教师应注重对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分析、学生访谈、课前测试等方式精准分析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纵向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横向差异。
深入探究缩小差异的主客观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找到突破的策略。
(四)制定阶段计划课堂教学需要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应正确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内容及单元教学中的特定地位。
教学内容的设置及陈述既应指向具体教学内容的内涵及要求的凸显,更应指向这一内容在整个课程及单元中,基于系统价值取向的特定教学功能,充分体现学习过程及其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阶段性计划一般应该包括“学段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
2024小学综合学科课堂教学常规细则
2024小学综合学科课堂教学常规细则
1. 上课准备:
-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教具和其他教学资源,确保课堂教学有条不紊。
- 教师应核对学生的考勤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到齐。
- 教师应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全,桌椅摆放整齐。
2. 上课时间:
- 上课时间应准时开始和结束。
- 上课期间,教师应掌握好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3. 课堂纪律:
- 学生应准时到达教室,保持课堂纪律,尊重教师和其他同学。
- 学生应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互相尊重交流。
4. 教学方法:
-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评价与反馈:
-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6. 作业要求:
- 教师应合理布置作业,确保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符。
- 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7. 备课计划:
- 教师应合理安排备课时间,保证备课质量。
- 教师应定期检查备课计划,确保教学进度。
这些细则旨在确保小学综合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SD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山东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坚持素养导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系统性和整体性。
教学设计至少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的全面分析,进行整体设计。
1.坚持素养导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表现、发展水平和阶段性要求,注重建立具体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重视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阶段性和层次性。
要改变以往过于关注课时目标设计的习惯,转向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依据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规划设计学年(期)目标、单元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目标,形成连贯的、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学目标体系。
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3.注重全面分析一是课程标准分析。
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与评价建议等各部分的核心要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要求等关键问题。
二是教材分析。
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特征。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找出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1.语文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应热爱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语文课程意识、具备语文学科知识、拥有语言理解与建构能力、能设计并组织言语实践活动。
2.数学学科:重庆市义务教育1—6年级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贯彻落实《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渝教基〔2012〕21号)要求,加强我市义务教育1—6年级数学学科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我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育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总的来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以增强有效性,避免随意性。
教学目标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学活动始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各个教学环节、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要体现课改新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中的功能与作用。
注重人文精神和学科思想的教育。
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在学科思想的指导之中。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挖掘学科的艺术魅力和科学魅力,使学生会学、乐学。
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
善于精讲精练,在疑难处作精要点拨。
注重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能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以表扬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学困生。
做到热情耐心,不歧视,不讽刺。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活动。
开通多种信息渠道,拓展学习视野。
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推荐课外读物等。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学生。
3、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教学行为文明规范。
⑴按时上、下课,不拖堂。
⑵师生课堂语言使用普通话。
教师语言清晰、准确、条理、简练、生动、文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
⑶板书规范、条理、简练、醒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体现知识结构及作者思路或教学思路。
⑷演示规范、有序、清楚、能见度大,效果明显。
⑸教态亲切自然,仪表端庄大方,衣着整洁得体,举止稳重文明。
不得坐着上课。
教师上课期间不得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非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教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教学设计(一)制定计划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解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明确学业质量与课程实施的要求。
通读本学科全套教材,熟悉教材编写意图、特点、整体结构及具体教学内容,明确学段与学段、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的衔接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依据学校和教研组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课标分析、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学期教学总目标、学生学情分析、学期教学总目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二)解读教材坚持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明确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正确对待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坚持语文教学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既要与文本对话,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与特色;又要与文本作者、与编者对话,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准确把握教材核心教学价值、育人价值。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融合,在全方位、多角度研读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单元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思维建构,从整体的高度研究教材,组建学习单元。
(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结合单元和课时内容,对应落实核心素养的体现和培养路径,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实现立德树人。
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1.学习目标明确: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合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评估性,同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程要求,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科学、全面、系统,并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要灵活、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4.课堂纪律良好:教师要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教师应做到课堂管理严密、纪律规范,保证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5.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的想法。
6.评价公正客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合理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评价要客观公正,注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究。
7.知识更新及专业发展: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及时更新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关注教育教学前沿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8.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9.师道尊严,教风师德好: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道尊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教师行为规范,不违背教育伦理和法律法规,严禁有关学生的辱骂、体罚和侮辱等行为。
10.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要勇于创新,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守和符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研读课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把握语文课程内涵及基本性质。
要理解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语感、对话等重要概念,厘清课程设计的思路,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安排,了解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在各学段中的具体要求,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中相关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根据教材与学情,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处理好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不超标、不降标,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
(二)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教师要认真研读小学语文1~12册全套教材,全面了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结构特点、编者意图及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系统研究教材的前提下,进行教材内容的解读,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立足于单元整体深入解析教材。
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中知识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关注不同课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注意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了解学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或交流等方法获得把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立足所教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与兴趣、学习能力以及语言发展水平等,把握教材内容并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设计教学上课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并撰写教案。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
小学上课基本要求
小学上课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各种学科,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基本能力。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小学上课有一些基本要求。
1. 守时上课:小学生每天都要按时上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教室。
上课时间安排好,可以避免学生早退和延误上课。
2. 准备教材:学生在上课前应准备好教材,包括课本、笔记本和其他辅助材料。
准备工作的完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习效果。
3. 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纪律。
他们应遵守老师的要求,不得打闹、说话或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
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效果。
4. 积极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应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互动。
积极参与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5. 课堂作业:学生应按时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认真对待课堂作业,独立思考并按要求写下答案。
教师应定期检查作业并及时给出反馈。
6. 讲清楚重点:教师应在课堂上清楚地讲解重点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7.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他们可以采用故事讲述、游戏、实地考察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8. 定期复习和测试:教师应定期进行复习和测试。
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回顾所学知识,测试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复习和测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调整学习策略。
9.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灵活教学。
他们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10. 培养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其教学实施必须遵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科学课程设置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个跨学科概念。
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要在全面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容要求的基础上,聚焦核心概念,深入分析每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容结构和具体要求,从目标、活动、评价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统筹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新课标的基本要求(1)理清个学科核心概念和个跨学科概念的内涵,知道每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的发展进阶,并清晰描摹学生形成相关核心概念后其应有的行为表现。
(2)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明确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的科学实践能力和需要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
(4)明确在每个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应完成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这些探究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价值。
(5)分析内容组织在涵养科学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1)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
(2)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
(3)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
分析学习条件(1)分析学习环境,如班级学习氛围、教师教学风格等。
(2)分析学习条件,如学习的软硬件条件、学习的心理准备情况等。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制定融合式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针对性强、表述清晰、达成目标的措施切实可行。
小学《课堂常规》教案
小学《课堂常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
3. 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觉遵守纪律。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常规的定义和重要性2. 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3. 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4. 课堂常规的检查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
难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自律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良好课堂常规与不良课堂常规的表现及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自律能力。
4. 实践演练法:模拟课堂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课堂纪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堂常规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
3. 案例分析:展示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课堂常规,以及不符合课堂常规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自律能力。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演练:模拟课堂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课堂纪律。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遵守课堂纪律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纪律的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是否遵守课堂规则。
2. 学生自律能力的评估:评估学生在面对诱惑时,能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3. 课堂常规知识的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常规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等内容。
2. 案例素材:选取几个有关课堂常规的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 课堂纪律海报:展示良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4. 实践演练道具:用于模拟课堂情景的道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应遵守的课堂规则。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课标研读课标研读是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工作。
要研究、学习课程标准,包括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理解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掌握课程内容,落实课程实施,坚守学业质量等。
(二)教材解析1.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基础为依据进行教材解析。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习内容与要求、制定学习目标的基本依据。
读懂教材,掌握学习内容,梳理内在的逻辑和结构;阅读教学参考用书,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读懂学生,设计学习路径,确定教学重难点。
2.从目标要求、内容结构、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教材解析。
明确学段学习目标要求,核准单元在学科领域中的位置和作用。
立足单元整体进行教材解析,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逐课分析教材内容,理解各板块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过程各环节学习活动的目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等。
3.从单元教学出发进行教材解析。
整体关注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一致性。
明确单元教材涉及的核心概念和学习内容,梳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之间的关系,明晰单元整体设计意图、内容要求、知识结构等。
全面分析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
课前,可采用谈话、问卷等方法,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课中,用观察、对话、分析科学记录单等方法,实时掌握学生的认知变化。
课后,采用拓展应用、设计制作等方法分析掌握学情。
2.多维度进行学情分析。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基础、心理发展程度、生活经验、班群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
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预判,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并把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3.以学情分析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研究学情,使教学的内容、方法、容量、重难点和进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材解析、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做到课前三定(定学情、定目标、定资源)。
定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分析相关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
定目标: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定资源:针对教情、学情设计合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适当的教学形式,准备合理的教学材料。
二、课中要做到三重(重环节、重问题、重活动)。
重环节:遵循教学规律,环节清楚,流程合理。
有引入、有建模、有小结、有应用。
重问题:体现数学思考,突出问题解决,揭示数学规律,强化数学思想。
有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重活动:有组织与引导的教学活动,有平等而互助的交流活动,有独立与共享的思维活动,有体验与操作的实践活动。
三、要做到课后三清(清作业、清辅导、清改进)
清作业:就是及时检查作业情况,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作业批改。
清辅导:收集典型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评讲。
同时注意优生和差生的个别辅导。
清改进: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预案。
孙家坝小学数学教研组
2013年10月。
河南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河南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一)课标研读1、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深化对数学课程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探索数学课程应承担的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与路径方法,形成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育人观。
2、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领会课程理念,熟知课程目标,明晰课程内容,弄清学业质量要求,明确课程实施建议。
3、把握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理解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全面落实。
(二)教材分析1、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编排特点和逻辑关系,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强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保持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建构起数学学习主题统整下的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2、加强课时教学内容研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和关联,挖掘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思想方法和承载的核心素养。
3、拓宽教材研读视角,倡导参阅不同的教学材料,围绕拟定的课时目标,结合教学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
(三)学情分析1、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科学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因素。
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调查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解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矛盾提供依据。
分析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为找准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发力点和提高教学预案设计质量提供保证。
(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始终把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课堂学习的高阶目标在教学中给予落实。
要把“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能全面反映教学活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保持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整体一致。
小学数学教案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应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
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教学:通过清晰简洁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2.示范演练:教师示范演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游戏活动:通过数学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课堂安排:
1.引入:通过引入故事、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
2.新知讲解: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方法进行讲解;
3.示范演练:教师示范演练,学生跟随练习;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5.游戏活动:通过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
1.口头测试: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口头测试;
2.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反馳意见,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语文本身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
二、汉语拼音教学要以声母、韵母和拼音方法为重点,要按计划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任务。
三、识字一般随课文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结合: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
四、阅读教学,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安排教学环节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注意词与句,句与段,段与篇的联系。
五、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积极思考,从日常生活中、博览中和活动中选择作文内容,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作文中去。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可选择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指导、审题的指导、注意选材的指导、编写作文提纲的指导。
六、讲评作文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交叉使用综合讲评、专题讲评、重点讲评、训练讲评、对比讲评、择优讲评、修改讲评或下水文示范讲评等方式方法。
数学课课堂教学要求一、上课要做到目的明确、环节齐全、教具、学具提前准备。
二、选择恰当的课型,安排合理的课堂结构。
1、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知识准备、揭示课题、讲授新课、练习设计、课堂总结。
在讲授新课的环节中,要突出重点环节,思路要清楚,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
2、练习课的课堂基本环节一般包括揭示课题、宣布练习内容、概括性讲解、练习、课堂总结。
练习环节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内容包括:解决学生学习中普通存在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创新解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3、复习课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揭示课题、整理知识、综合练习、讲评总结。
三、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有层次,要有针对性,要体现梯度。
练习要突出重点、难点,形式要多样。
课堂作业力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书写规范整洁。
对学困生要当面辅导。
四、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板书要字迹工整,算式、横式、竖式以及方程式等的写法均要依据教材的格式板书,且布局要合理。
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一、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处于启蒙时期,其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要利用小学生学英语的“新鲜感期”在情境化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对国外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
三、重视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说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主动灵活地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教、实物、简笔画、体态语言等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直观,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在乐中学,学中乐,并逐渐领悟英语学习的特点,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六、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讲究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要求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基本教学任务,以“引趣—明理—激情—导引—总结”为基本教学环节。
其任务和环节重点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型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二、引趣环节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情景演示、问题引入、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等手段,巧妙提出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新课的兴趣,注意不能用时过长,喧宾夺主。
三、明理环节要坚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寓理于情”,依据不同学生和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讲明道德观点。
四、激情环节要坚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原则。
教师要有真情实感,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多种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五、导引环节要坚持“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把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落到实处,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提出恰当的行为要求,教给学生行为的方法。
教师要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
六、总结环节要从道德观点、情感倾向和行为要求等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以求学生能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科学课课堂教学要求一、教师在课前必须准备好教具和分组实验器材,事先安排学生带上观察或实验的材料,签发学生实验通知单。
二、要按照科学课的一般教学环节一一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应用、布置作业来安排教学活动。
三、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要从有趣的自然现象、小实验或问题引入,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学习新课环节,教师要采用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媒体,指导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讨,去自行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完成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巩固应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巩固和扩展新知识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进行巩固,切勿忘记布置下节课需要准备的观察和实验材料。
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演示实验操作规范、准确、熟练,及时填写好演示实验登记表。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一、教师课前应准备好器械与器材,优化美化场地,认真仔细检查器械,保证安全适应。
二、教师应穿运动鞋上课,精神饱满。
预备铃响后,教师应立即在规定位置组织学生,等待上课并检查学生着装,不得将有碍运动和易伤害学生的物品带入课堂。
三、上课铃响后,体育干事报告人数,师生相互问好,老师宣布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教师严格按课时计划上课,在教学中要做到讲解准确,示范动作准确无误,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严密,教法合理。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不允许“放羊式”教学,要严密组织,全程关注学生安全,严防任何课堂安全事故发生,体育课教师是课堂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个人课堂安全事故的全部责任。
不允许学生随意离开场地,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保护与帮助,杜绝体育创伤事故发生。
六、教师的手势、口令、术语要准确有力,声音宏亮,口哨运作适时,富有节奏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严守纪律、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八、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讲评小结,并布置课外体育作业。
九、下课后,教师应带领全班学生整理场地、归还器材。
音乐课课堂教学要求一、注意把思想教育和活泼乐观的感情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教唱歌曲,教师要范唱、领唱,培养学生正确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自然圆润地发声,清晰地咬字、吐字,练唱方法要形式多样,教会学生课本上的歌曲及认识体裁丰富的歌曲,寓教于乐。
三、欣赏课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器乐曲和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等,启发学生理解,感受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等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器乐课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不同器乐演奏的姿势和方法,指导学生齐奏、独奏、伴奏及合奏。
五、教师要教给学生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训练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六、要适当的把地方特色课纳入课堂教学中,禁止把音乐课上成自习课,音乐课每学期至少教会学生陕北民歌、校园歌曲、爱国主义歌曲各一首。
美术课教学要求一、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好教具、范画,并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
二、教师要按照绘画、欣赏、工艺、写美术字等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法。
绘画课要突出绘画方法的传授;欣赏课要突出讲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表现的主题内容及方法,充分揭示作品的艺术美;工艺课和写美术字的课型要突出指导学生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等。
三、美术教师要教会教材规定的基本知识外,每学期作业量不少于20次(其中绘画作业不少于10次,剪纸不少于5次,手工作品不少于5次)。
四、教师要认真、正确地进行讲授与示范。
板书设计科学美观,突出美术课的特点。
五、结合美术课造型艺术的特点,通过观察、欣赏、操作、创作等,生动活泼地进行思想教育。
六、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巡回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讲解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重视对学生使用、整理和保护用具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护环境卫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要求一、教学目标明确,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强调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
三、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严谨,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保证上机操作时间。
教学辅导有的放矢,强化使用信息技术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四、明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和目的。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上机操作任务。
七、自觉遵守计算机教室各项规章制度,听从教师和教学实验员的安排,上机不做与操作内容无关的事,不乱发网上消息干扰教学秩序。
八、注意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学以致用。
九、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积极思维,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基本技能,有探索和创新意识。
十、树立创新意识,追求作业(作品)的完美,在老师的指导下,勤学多练,认真钻研信息技术知识。
十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十二、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各章节的地位、作用。
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作为教材的补充。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演示、操作的内容及方法,使学生迅速了解上机操作要领,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等。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理论、学会技能、掌握技巧,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做好寓德于教工作。
十三、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
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时要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教学方法应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