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精神世界——读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
有关于何绍基的个人成就有哪些 关于个人作品选摘鉴赏
有关于何绍基的个人成就有哪些关于个人作品选摘鉴赏本文导读:个人成就经学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
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
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
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
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
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
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
书法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
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
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
何绍基的精神世界——读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
员依 然是 ‘ 民之父母 ’, 他们的政治责任 中渗透 了父权 的爱。 师道 方面亦如此 ,天子不必才艺更高而士子依然要承其教
化 ”。这样 , “ 文人之学艺和官僚之官务 ,都有 了更大的专 门性 ,但二者最终在保持必要差异 的基础 上, ‘ ’于 ‘ 和 士
间的奥秘 , 深藏在宝座为核心 的中国传统文化 内封 闭结构之
性 和意志 ,从而为任何宝座获得者提供 了一种安全 的保证”
5 _ 3 2l 5
。
强 调 自己一 生 “ 于孝悌中信大节” 时时培 护、时时持守 , ,“ 不为外物摇夺 ”……所有这一切都说 明, 为士 大夫政治的 作
典型 , 绍基精神 世界 的全部基质 , 何 充溢 了儒 家意识形 态全 部 “ 码” 编 ,他及其何 氏家族的成员 ,都是礼文化 的忠实继
态 度 和 对 关节 点 的 “ 定 ” 功 夫 。 把
“ 官”到 “ 民”的身份转变 。此是促 成何 绍基书法登顶 的重 要 因素 。 应该就 , 中对 其心态的分析言之成理 , 书 不落空虚 。 然 而 ,在我看来 ,何的 “ 民”身份 的 自认 其实是牢骚语 ,无 论 是他 的真实身份还是他 的内心世界 ,都不是真正意义 的
里 ,以武力夺取 的宝座象征着至 高无上, 圣不可侵 犯的权 神
力 ,其诱惑力无与伦 比 !因而,在 抢夺皇位过程 中,往往越
无法无天 ,厚颜无 耻,残酷无情 ,反而越能成功 。如 此 ,这 个国家除 了以暴力改朝换代 的方式之外 , 各派政 治对 话以及 非暴力变革之路几乎被堵死 。 然而 , 这种抢夺来 的宝座同时
度去处理 。 lJ在礼无所不包 的性质 的制 约下 , 士大夫” ” lU o J “ 、
“ 君子”兼 为治家治 国者 。到了皇权制时代 ,礼教变成 了足 够丰富和精致 的礼传统 ,即由士大夫 所维系的 ,兼综吏道 ,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一代鸿儒,终以翰墨著称于世】临《道因碑》册何绍基 27.4 cm×52.1cm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乃清代重要书家,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少时即濡染家学,自喻“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
观其一生,博洽多闻,立德、治学、从政、论艺皆有所长,且互为相通。
他勤政爱民,为官刚正不阿;他潜心学问,治小学、好诗文、精于书道;他授业讲学,所到之地,文教蔚兴。
不愧晚清名臣曾国藩如此评价:“子贞之学,长于五事。
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
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行书《端州石室记》轴何绍基54.5cm×24.5cm清湖南省博物馆藏种竹日记何绍基27.5 cm×22.4cm清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生活在一个碑学勃兴的时代,无论商周金文、秦汉刻石,还是六朝墓志、唐人碑版……皆为世人所重。
在人人崇碑的风气下,何绍基的智慧就在于他能兼收并蓄、融汇碑帖、各取所长。
所以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
为说明何绍基的取法来源,展览展出了他临写的隶书《华山碑》、楷书《道因碑》、行书《端州石室记》等,以及他所列举的自藏碑拓清单。
这些对于还原何绍基真实的学书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任职国使馆提调期间写就的《种竹日记》,花甲之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给学生的课卷批语,学书之余怡情绘事的逸趣雅作。
当然,展览同时也展出了他自成一家后,于楷则力厚骨劲、于行则沉雄峭拔、于隶则古茂朴厚、于篆则遒峻凝重的独到之风。
【宦海沉浮,仍心存诗意与远方】《苦雨喜晴》书稿何绍基18cm×24.3cm×2清咸丰五年(1855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何绍基从18岁开始专意科考,数年未中。
何绍基书法成功的启示
何绍基书法成功的启示[转帖]◆薛元明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湖南湘潭人。
在邓石如之后推崇碑学。
书法上主张要突出个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马宗霍在《霎岳楼随笔》中指出“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骏发雄强,微少涵。
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
晚喜分隶,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
”因而何绍基有“晚清书坛第一人”之誉。
谭泽凯评其与钱南园、刘石庵、翁松禅并称为清代四大书家。
回顾何氏的书法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一、勤奋博学何绍基出身名门,家中藏书万卷,碑帖盈室,使其得以博览群书,精研金石碑版。
在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后授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又出任福建省省试考官,四川学致等。
曾自作诗云:“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
若非肚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其子何庆涵《先府君墓表》中说:“先君生平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用功最深。
文章师法马、班及昌黎,诗宗李、杜、韩、苏;书法溯源篆分,下逮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神明众法,自成一体。
傍及金石、图画、摹印、测算、博综覃思,实事求是。
”曾文正说:“子贞之学,长于五事。
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
”何绍基于书法,一生用功至勤。
无论严寒酷暑,舟车旅舍,碑帖笔砚从不离身,未尝偶间,至老尤勤。
曾数次自作诗云:“我昔渡江冬扬舷,笠戴大雪拓鹤铭。
登山瞻之疑有灵,雪色石气交晶莹。
”“平生肆力在书律,毡蜡搜寻遍环宇。
”“名笺古砚殷勤意,未了浮生翰墨缘。
”“午窗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
”何庆涵说:“先公六十岁后,喜临分书,两汉诸碑摹写殆遍,而于张公方、杨孟文两碑临碑犹多,各百余通。
常日书五百字不同,大如碗,横及篆隶。
”其勤奋由此可见一斑。
二、特殊执笔法何绍基选择的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也不愿实践的苦法,即回腕法。
他将手掌扭转,虎口向上,手指背面向左,用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夹管作书,所以也称“钩腕法”。
何绍基手札七通考释
洲,晚号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6年)解元,翌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历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副考官及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等职,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
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小学及金石碑版的考订、鉴赏无不精通,能补前人之未逮。
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行于世。
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幼承家学,从颜真卿问津,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积数十年临池之功,苦心孤诣,熔铸古人,故其片言只字,世人珍若拱璧[1]。
河北省博物馆庋藏有《何叟手迹》四册(现归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乃天壤孤本,极具历史、艺术价值。
1995年,馆领导指定笔者与张金栋先生对其进行整理考释,并拟由出版社出版,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梓行。
时光荏颇有些敝帚自珍,遂选信札一组7通,稍作修改刊出,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一、致黄本骥凡4页,前3页纵23.4厘米,横12.5厘米;后1页纵23.5厘米,横12.9厘米(封三)。
释文如下:虎痴先生座右:前奉手书并石刻数种,纫谢。
无似疏懒,稽阁久未修覆,歉罪殊深。
比惟侍福增娱,道祺时鬯。
著作之富,寿于吉金;吟诵之乐,锵比乐石。
惟未审现在仍设帐藩署否?想道望所至,当不少同游也。
基碌碌瞢(懵)学,盖徒务博而鲜有得。
近来良友寥寥,尤艰赏析之趣,尚祈时教及之。
《石阙铭》已付装潢,见者咸谓非近日拓本,不知诚得精拓,则近本非不许跨越昔珍也,然拜惠则诚厚矣。
便中尚望赐跋一行,名著湖湘间。
工书法,精考据,淹通经史,一生著述达20种218卷,其中《历代职官表》至今仍是研究历代官制的重要工具书。
何氏云:“大著《颜书编年》已刻竣末?”系询问黄氏所撰《颜书编年录》的雕版工作竣工了没有。
余绍宋先生云:“《颜书编年录》四卷,清黄本骥撰。
是编就所见鲁公书为之编年,首载鲁公世系表及官履考。
专以目见为准,故《乞米》、《寒食》诸帖俱未载。
其体例先录原文,石泐而文存者则补之旁注,后加考证,颇便观览,可传之作也。
家教家风与民族精魂——评曾昭薰《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
206 第33卷 第2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家教家风与民族精魂——评曾昭薰《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陈仲庚(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道州何氏家族是我国中晚清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化世家。
它的崛起突厄而又悠远,它的成就厚重而又独特,它的影响深广而又持久。
它是湖湘文化机体上的一个细胞,却又承载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健康基因。
”这是曾昭薰先生《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的“结语”中所归纳总结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正揭示了作者写这部著作的主旨:寻找和梳理道州何氏家族赖以崛起、取得成就和产生影响的健康基因。
这些健康基因有哪些?曾先生重点归纳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清廉立家和书艺名家等四大因素。
关键词: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书评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206-03一 耕读传家在中国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四个字。
“耕读传家”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广泛,深入民心。
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以养家糊口,这是求生存、立性命的根本;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以修身养性,进而应考致仕,这是求发展、树名声的前提。
“读”,主要是读圣贤书,学点“礼义廉耻”之类的做人道理。
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所以在耕作之余,初级一点的是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高级一点的则是读一读《四书》、《五经》。
人们就在这种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
这是中国人立身处世所必不可少的,哪怕是不识字的文盲,《三字经》和“四书五经”中的人生格言警句,也是耳熟能详,并能照着去做;而一旦“四书五经”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一级高一级地参加应试了——要当官,读书也是必由之路。
何绍基的碑帖观念与学书历程研究
何绍基的碑帖观念与学书历程研究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2年第04期内容提要:在当前展览中,取法何绍基的书家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法观念进行理论研究。
本文拟对何绍基的碑帖观念、学书历程,以及何绍基学书历程对当前书坛的启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当前取法何绍基的书家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何绍基;碑帖观念;学书历程何绍基一直是书界研究的热门人物,而从当前各级展览中发现,取法何绍基的书法家众多,且经常见到取法何绍基而获奖的书家。
因此在学术上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学观念和其学书历程进行理论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何绍基的书学思想,更好地学习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东洲山人,晚号猿叟或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
何绍基是清代代表性书家之一,何绍基碑帖皆学,在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被称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当代书法理论家大都将何绍基归为碑派代表性书家,亦有人将何绍基归为碑帖融合的代表性书家。
经考察,何绍基对碑学和帖学有着较为复杂的态度,在书法实践中何绍基做到了碑帖皆学。
一、何绍基的碑帖观念何绍基对阮元划分南北书派是持模棱两可态度的。
何绍基是阮元的门生,“忆余少壮时,喜临《坐位帖》。
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十二刻而毕,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师所激赏,已置第一,旋以语疵落置十一”[1]476。
何绍基评价阮元曰:“诂经精舍圣湖旁,岭外仍开学海堂。
节钺几人崇学术,典型百世永馨香。
新模重启珠江秀,后启弥增壁府光。
簪盍暂欣群彦集,海天琴思入苍茫。
”[2]516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响应者众多。
但何绍基对座师阮元的南北书派划分态度较为复杂,笔者认为何绍基并非如当前学者所说一味地鼓吹阮元的书学观念。
如有学者在文章说道:“何绍基作为阮元的弟子,对其师甚为推崇,对阮氏《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等碑学理论的阐扬不遗余力。
清季湖湘十大楹联家二.何绍基
清季湖湘十大楹联家二.何绍基清季湖湘十大楹联家二.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提督四川学政,因谤卸官,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晚年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
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均有造诣。
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
其诗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或题咏金石书画。
工书,擅真、草、隶、篆。
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其书注重碑学,笔意遒劲峻拔,别具风格。
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惜真味斋经说》、《史汉地理合证》等。
四朝灵迹;三楚大观。
——题湘潭龙安寺静眠凉月;闲听秋声。
——题乐山大佛寺长亭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题苏州虎丘翠玲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集杜诗题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古今双子美;前后两汾阳。
——讽赠郭子美母为古列女;子作大将军。
——贺郭松林母寿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
——题岳阳楼鹏鹗厉羽翼;龙鸾炳文章。
——自题万水地间终是一;诸山天外自为群。
——赠友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
——杂题千年仙枣不留核;五月落梅犹有花。
——题太白亭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
——题苏州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园林到日酒初醒;庭户开时月正圆。
——题苏州网师园风到月来亭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
——题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
——题峨眉山万年寺丹花绿树锦绣谷;清澜白石玻璃江。
——题保定洒然亭节用爱人能道国;正心诚意乃修身。
——集句自勉兰气清和领群品;水怀虚静寄一天。
——题资中永庆寺古本书当十世守;青天月与九州同。
——题乐山乌尤寺藏经楼南邦寺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
——挽浏阳南邦寺住持西山载酒云生屐;南浦寻梅雪满舟。
——杂题同人有怀或集此;一日无事长欣然。
——题新都宝光寺明目堂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
湖南永州竟藏着一个书法大家族
湖南永州竟藏着一个书法大家族在湖南南部的一个叫永州的地方,虽然地处偏远,地理位置并不是太好,但就偏偏是这个小地方,在中国文化艺术的领域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
比如唐代草书大师释怀素、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至今屹立在浯溪之畔。
清嘉庆、道光年间,周敦颐的家乡道州(今称道县,隶属永州)涌现出了一个书法世家,这个世家在清代的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深远,这就是我们本期的主角——何凌汉家族。
提起何凌汉可能大家并不是太了解,但提起他的儿子何绍基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何凌汉家族十分庞大,有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兄弟,何凌汉家族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湖湘文化是极具特色、极有分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湘大地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数代传承、各具特色的文化世家。
这些文化世家在中华文化殿堂熠熠生辉。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了解一下何凌汉家族中每个人的不朽功绩。
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乡试主考官,何凌汉擅小楷和行书,其小楷以欧阳询楷书为宗,行书取法《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董其昌,技法精熟,笔力精到,疏淡潇洒,风规自远。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蝮叟,通经史、小学,著有《说文段注驳正》《惜到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大量学术、诗文著作。
何绍基一生孜孜于书艺,上溯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碑版,皆心摹手追,取各家之长,融各体之奇,篆、隶、楷行无所不工。
早年为应科举考试,主学欧阳询、颜真卿两家。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楷,笔意含蕴;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格。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100多遍,不求形似,至今任然有很多临本传世。
何绍业,字子毅,绍基孪生兄弟,以荫生官兵部员外郎。
善书法,近其兄,精绘事,力追宋、元,花鸟、人物偶一涉笔,清超绝俗。
何绍褀,字子敬,何凌汉三子。
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简介
小学及金石文字、工书法。草书为一代学者之冠。先后为人书写
楹帖数以千计,无雷同。晚年以篆隶法写兰草、竹子、石头,寥
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
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画以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
作,兴至为之,常常画完后又立即毁掉,故留传者不多。
为旧志所无。所收稔军史料尤为可贵。
何绍基一生治学严谨,而无道学气。广东人桂文灿曾称:“绍
基内行出于天性,处家庭间,恂恂孝友,于学无所不窥,博览而
详说文”。福州人林昌彝亦称:“其读书数万卷,下笔如潮如海,胸
次高旷浑穆,游其门者,如坐春风之中。”可知绍基博学高文,
早为儒林所重,徒以为书法盛名所掩。世人知尊其学与文的不甚
为。
何绍基通经史,精律算。曾据大戴礼记考证礼经,贯通制度,
颇精切。对《水经注》进行考证,写成水经注刊误一书。何绍基
嗜好金石,精于书法。行书、楷书学颜真卿,运肘手追,遂成一家,
世皆重之。《印林跋语》上说:“其执笔用 用悬肘,
若开强弓劲弩,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绍基每到一处,求运笔
州书局,校定《十三经注疏》楷洁端正,无一笔草率,兼管孝廉
堂讲席,学者们慕名前往拜访者甚多,以和绍基交友相夸耀,绍
基每听到哪里有名山名水,便从容自在地前往游历。1864年秋,
寓居上海,后又寓居苏州,1872年卒于吴县,享年75岁。生平对
人诚恳忠厚,谦虚谨慎。正直不阿,深知古今成败得失,慷慨敢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年号猿叟。道州(今湖南道县)
人,1799年生。其父曾任户部尚书。绍基幼年慧敏好学,受过良
何绍基书法作品赏析
何绍基书法作品赏析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何绍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何绍基书法作品欣赏何绍基书法作品图片1何绍基书法作品图片2何绍基书法作品图片3何绍基书法作品图片4何绍基生平简介何绍基(1799年—1873年),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
他是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何绍基代表作品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其父何凌汉,官户部尚书。
何绍基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乙未恩科乡试第一(解元),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式二甲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等职,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因谤卸官,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
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
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
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
8岁随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
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
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
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
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
咸丰十年(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
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
何绍基及其书法特色
在中国书法史上,何绍基属于那类具有
5
[清]何绍基 临《张迁碑》 30.5×25cm×2 纸本 1860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悬臂回腕法”
丰厚文化底蕴的书家,学识渊博,诗文俱佳。 晚清学者林昌彝(1803—?)在《何绍基小传》 中尝称:“师内行出于天性,处家庭间,恂恂 孝友,于学无所不窥,博涉辞书。于六经、子、 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旁及碑版文字,凡历 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16.09 总第83期
何绍基及其书法特色
□刘刚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 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时代。之所以能称为 “书道中兴”,主要是因其中期以后金石、文字 学的盛行带动了碑学的兴起,随后碑学的崛 起,改变了当时书法式微的局面,为书法艺术
4
直接、也更深。 何 凌 汉(17 7 2 -18 4 0),字云门,一 字仙
槎,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嘉庆十年(1805) 进士,为一甲三名—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曾先后任广东、福建、浙江、山东、顺天等地乡 试主考官和福建、浙江学政,累官顺天府尹、 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尚书、 户部尚书等。服官40年,品行端正,办事谨慎。 “平生服膺许郑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 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 年”。任顺天府尹时,审理案件执法严明。主持 浙江乡试时,偕同督臣程祖洛查明山阴、会稽 官绅幕僚联合舞弊案,受到道光皇帝的赞扬。 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病逝于京师,赠太子太 保,谥文安。著有《云腴山房文集》。
何凌汉在书法上对欧、颜体的崇尚,直接 影响着何绍基的审美取向,而颜体更是左右了
何绍基一生。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
摘要:湖南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到近代则私人藏书兴盛,藏书家辈出,藏书楼的藏书规模较以前都有大幅增长。
而本地区藏书的丰富必将推动其学术活动的繁荣,这时湖南涌现出了大量的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如何绍基、叶德辉、叶启发等学术大家,他们题写了许多内涵丰富的题跋。
选取湘籍藏书家中六种较有代表性的题跋著作进行详尽介绍,从中来分析其藏书珍品,及其题跋中富含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藏书家;题跋;内容简介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3006404收稿日期:2013-11-16作者简介:刘雪平(1981-),女,湖南祁东人,文学硕士,湖南图书馆馆员,从事古旧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
analysis of the prosperou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sin modern hunan through postscriptsliu xue-ping(hunan library,changsha410011,china)湖南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宋元以来,衡湘之交炳炳麟麟,已蔚成图书之府矣。
近现代湖南文化全面爆发,藏书事业发展兴盛,藏家辈出,如有安化的陶澍、罗绕典,善化的唐仲冕、唐鉴,长沙的徐树铭、徐树钧、叶德辉、唐成之、叶启勋、叶启发、徐崇立,常德的赵慎畛,道州的何凌汉、何绍基、何维朴,湘潭的袁芳瑛、袁树勋,宁乡的刘康、黄本骥,衡阳的常大淳,巴陵的方功惠,湘乡的曾国藩、李希圣、陈毅,浏阳的刘人熙,平江的李元度,益阳的胡林翼、萧大猷,祁阳的陈澄中等等,藏书家几乎遍布各地,道州何绍基、湘潭袁芳瑛、巴陵方功惠、长沙叶德辉,更是被誉为近现代史上的“潇湘四大藏书家”。
湖南藏书家嗜书如命,倾囊购书,网罗美富,保存了大量珍贵典籍,同时他们不断开展整理、校勘、编纂等学术活动,如藏书目录的编纂,藏书的校勘,题写了大量题跋,述著述之指要,辨一书之是非,考钞刻之源流,鉴版本之优劣,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文献保存价值。
清代何绍基论书
清代何绍基论书何绍基致⽯梧书札释⽂:不料其⼊真书中已有此⼒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
究之短长⾃在,何若乃⼝⼝耶。
跋⽂⽒停云馆刻晋唐⼩楷⼭阴真⾯⽬⽆处寻觅,世间纷尚《黄庭》,其实了不见古⼈意思,即此刻亦苦横、直、撇、捺、⼽法⽆古劲厚远之⽓矣。
惟《曹娥》全是分书意度。
余尝谓度尚⼤字⼋分碑,右军仿其意作⼩真书,故⼼⼿间尚有分法。
⼦敬《洛神赋》⽤笔横逸疏宕,欲出⽗书之外,颇见本⾊。
欲求⼆王律令,观此两种可想象⼗⼀,其余殆⽆⾜摹览,⾮谓《停云》刻不佳也。
跋贾秋壑刻阁贴初拓本唐以前碑碣林⽴,发源篆分,体归庄重,⼜书⼿、刻⼿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出,合数⼗代千百⼈之书归于⼀时,钩摹出于⼀⼿。
于执笔者性情⾻⼒既不能⼈⼈揣称,⽽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之性情⾻⼒已可想见,腕下笔下⼑下⼜⽌此⼀律。
况其⼈本⽆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能刻古⼈书者,亦未有能⼀家书⽽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是所学,谓本是⼀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
《戏鸿》、《停云》疵议百出,弊正坐此。
⽽《淳化》则罕有雌黄,特因其所从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
以余臆见揣之,共炉⽽冶,五⾦莫别,宋⼈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
类书盛于唐,⽽经旨歧类;帖起于五代、宋,⽽书律堕。
门户师承扫地尽矣。
古法既湮,新态⾃作,⼋法之衰有由然也。
怀仁《圣教》集⼭阴裴⼏⽽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朗,缚英雄为傀儡,⽯可毁也,毡椎何贵耶!汇帖遂俑于此,重毕施缪更相沿袭,《淳化》遂成祖本,尊⽆⼆上。
南渡以后,灾⽯未已,试看汇帖中于古⼈碑版,⽅重之字不敢收⼊⼀字,⾮以其难似乎?简札流传,欹斜宛转以取姿趣,随⼿钩勒,可得其屈曲之意。
唐碑与宋帖,低昂得失,定可知矣。
【羲之俗书趁姿媚】,昌黎语岂为过哉!东坡、⼭⾕、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豪,然摆脱拘束,率尔会真者,惟坡公⼀⼈。
大风——纪念书法家何绍基
大 风——纪念书法家何绍基萧 元 何绍基是我的湖南老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绝妙。
因为何绍基八岁时便离开道州,随父入京,把通常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套到他身上,也许行不通。
然而何绍基的倔犟、不随和、“死脑筋”和他的“坏脾气”,包括他治学、治书时所下的笨功夫,对江左风流、山阴几的格格不入,都分明是湘南水土的产物。
我一直认为,湘南人的火爆性子和“坏脾气”不宜于从政经商。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尚书也许是一个例外。
但为父的努力克制、忍让,拼力矫枉自己天性的结果,使得这种被压抑的天性成倍地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来。
从童年到中年,将近30年的时间里,何绍基虽然一直过着衣食无忧、清净闲适的书斋生活,“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可是他的盛气和火爆性子似乎没有被典籍所泯灭。
这位书生气十足的湘南后裔,对京城居民的圆滑世故,是深恶痛绝的。
只要看见他人有不善之处,哪怕事不关己,他也要当面斥责,久之,人“咸亲其和而惮其峻”。
这样的性格当然是湘南人的性格,是不利于搞平衡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性格。
具有这样性格的何绍基,当然也就仕途无望了。
何绍基直到40岁才步入仕途。
一开始也还顺利,似乎还有点熬出头来的希望。
咸丰二年(1852年)经侍郎张文毅保举,54岁的何绍基被文宗皇帝两次召见,经过考察,特旨放四川学政。
何绍基抵成都后,即上《恭报到任日期折》,除表示自己的忠心与志向,还将沿途所见之农事民情附陈,使文宗皇帝甚为满意,朱批下来:“地方一切情形,随时访察具奏。
”文宗皇帝的朱批既断送了何绍基,又成就了何绍基。
此后的结果是何绍基以为遇到了明主,在担任四川学政的四年间,励精图治,并对所见各种弊端直言上奏,致使权贵侧目,谤焰炽腾。
署督乐斌、总督裕瑞联名诬告,何绍基即“因屡陈时务十二事”,被文宗皇帝斥为“肆意妄言”,终遭部议以私罪降调。
何绍基的忧国匡世之梦终于醒了,从此绝意仕途。
腐败的清廷少了一个力挽狂澜的治世之才,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添加了一个划时代的大书法家。
品读永州道县道州篇之书法
品读永州道县道州篇之书法品读永州道州篇之书法风尚【导语】从八岁小童到八十岁的老叟,无论习文多年的读书人还是田间地头的庄稼汉均可出口成章,挥毫而书;学堂书房、广场小巷处处可见书法爱好者的身影;本集《品读永州》我们继续品读“农忙时荷锄劳作,农闲时挥毫创作”的东门村和道州的书法风尚。
道州,“在秦为县、在唐为州、在宋为郡、在明为府”,历史悠久,英才辈出。
而说到书法人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即使是身处同一个时代的书法大家恐怕谁也不服谁,谁也说不得是第一。
但偏偏这个人的书法就被人称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就是道县东门乡东门村的——何绍基。
清晨,就在我们赶往东门村的路上,偶遇了几位在广场的青石地面上练习书法的爱好者。
从他们笔走龙蛇、刚柔并济、结体秀美、挥洒自如的书写看来,颇具功力。
【同期】王伟与道县水利局退休干部江枫王伟:你每天都过来练这个字吗?江枫:每天都来王伟:每天都来,这用水在写是吧江枫:就是普通的水,王伟:这里每天过来练字的人多吗?除了您之外江枫:有十多个吧王伟:有十多个,这个在地上写字很要功力是吧江枫:很要功力王伟:地上写字可能更有趣味性一些,是吧江枫:很有趣味,不要成本,同时它还锻炼身体王伟:还有锻炼身体,因为总是要这样弯着腰,然后要移动,不停地移动江枫:我以前有糖尿病、高血压,现在都慢慢的好转了王伟:就是咱们这儿写这个书法呀,您觉得跟何绍基他的这种书法文化是不是有一些渊源呢?江枫:有一些王伟:有一些江枫:所以我们道县的人都很喜欢写书法王伟:都很喜欢写书法江枫:每天清早除了下雨天不来每天都有人王伟:好额,又能陶冶情操练字儿,又能锻炼身体,而且路过的人看到您写的这字也能江枫:也感染了别人,我就带了蛮多人来写王伟:这也是书法文化的一番传承江枫:这个就是魅力,书法的魅力江枫是道县水利局的退休干部,勤习书法多年,楷、隶、行、草、篆都有一定的造诣,谈话间一首由他创作的七言诗也挥毫而就。
【同期】王伟:您写的真好,写这么长一段是什么呢?写的是些什么江枫:是“都庞岭下稻花香,濂溪两岸柳成行,敦颐故里荷映日爱莲阁前歌声杨王伟:这个是写咱们道县的江枫:四句话写了四个景点王伟:其实又写景又写了文化江枫:对,源远流长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全在于一代代的传承,能教出几个像样的学生,自然是当老师最得意的事了…【同期】王伟:这个是您徒弟吗?江枫:是徒弟,他是永州市宁远县的人王伟:那您现在一共带了多少个学生?江枫:有四五个吧王伟:他们也是每天早上都坚持过来练吗?江枫:额额王伟:都是本地人多还是外地人多江枫:都是本地人王伟:都是本地人,也包括像宁远这样外县的人,都是冲着对这种书法艺术的爱好,对何绍基他的这种推崇、崇拜过来江枫:推崇、崇拜。
何氏家风面面观——以晚清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为中心
作者: 周甲辰[1]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月读
页码: 43-4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何绍基;何凌汉;书法家
摘要: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何氏世家自何凌汉开始,继以何绍基、何绍祺兄弟,再经过何庆涵,直到何维朴,历经四代,名人辈出,享誉中外.其代表人物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猨叟).他身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历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以及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四川学政等职,后主讲山东泺源书院与长沙城南书院,为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他的书法师古而不泥古,自成一家,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研究何绍基的新基点——读《何绍基墨迹》
研究何绍基的新基点——读《何绍基墨迹》
欧阳中石;叶培贵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研究何绍基的新基点——读《何绍基墨迹》欧阳中石叶培贵学术研究,需要挖掘原始资料;艺术欣赏,需要以实际作品为依据。
如果有一本书,既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资料,又能为艺术欣赏提供精美作品,则一定是读书人所渴望的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何绍基墨迹》就是这...
【总页数】3页(P23-,25-26)
【作者】欧阳中石;叶培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
【相关文献】
1.读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 [J], 井亭;
2.何绍基的精神世界——读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 [J], 王田葵
3.阅理万端读万卷消长得失惟反躬—浅论何绍基的书法艺术特色 [J], 何炳武;张红春
4.古贤寄迹于斯文——何绍基七言集联格律研究 [J], 高传福
5.何绍基墨迹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何绍基的精神世界——读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王田葵(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曾昭薫所著《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是一部透显文化世家家族史的力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州何氏家族,是清代中晚期声名显赫、以书艺享誉中外的著名书法文化世家。
处在这个世家中心位置的,虽然离不开身为尚书、权倾朝野、履职经筵直讲的何凌汉,但作为文化世家的典范却是创造了“独有千古”的何体书法艺术的何绍基。
关键词:曾昭薫;《湖南历代文化世家·道州何氏卷》;书评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202-04一想象力和大视野写一部理想的家族史并非易事,无论是对“人”的叙事抑或对“史”的定位,都必须扎根在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士层之中。
本书作者的想象力和大视野正表现在这里。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研究叙述的焦点,置于19世纪中国政治进程和文化进程之间是如何混溶互动的。
书中人物大多处在清朝由兴而衰的中后期,变革前夜内忧外患的时代脉动,例如意识形态的空前禁祻,资讯的封闭,使得士大夫多处在思想蒙蔽状态,陷入宝座文化结构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部书给读者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其突出特点是非常善于提炼中心议题。
作者展现出来的视域相当广阔,如关于何体书法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文化对何体书法的濡染涵养,家族文化的传承熏陶,特定的时代机缘和何绍基的政治经历,何体字的地位、成就和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作了非常专业的、有价值的研究。
同时,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处在皇权制末代王朝中晚期的士大夫政治演生与书法艺术演生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正是这种生态环境造就了何绍基的书法艺术精神。
这一脉络贯穿到士大夫的政治担当意识,权力世界的运作方式,政治权力的失落与精神安顿的选择等方方面面,显现出曾先生的治史态度和对关节点的“把定”功夫。
这个“关节点”就是何绍基如何在“向外”、“向内”求索过程中实现开一代书艺新风的。
全书用三个重点章节从容地梳理出何绍基“向外”的仕途功名追求的三个阶段:屡试屡挫,中年入仕而私罪降调,再仕无望而淡薄功名。
这三个阶段恰好与他“向内”追求的三步登顶如合符契,即奠定基础,博采众法,创立蝯书。
具体而言,第一步打下功底扎实收稿日期:2012-12-23作者简介:王田葵(1940-),男,湖南桂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主要从事舜文化、湖湘文化与文化比较研究。
的书学基础和诗学基础;第二步,书法上师从名家,神明众法,诗学上忧悯执着的诗人情怀的形成;第三步,溯源篆分,创立何体,同时对诗歌本源、功能的感悟,致使诗歌创作的成熟。
这两种追求都在当时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展开,而且伴随着他的一生。
二者水乳交融,这期间有情感的复杂碰闯,或痛苦或喜悦;有意志的持续博斗,或殂丧或坚强;有理想的相互交锋,或失望或灿烂,真可谓此消彼长,此失彼得。
可见,一部好的家族记忆史和书法文化的爬梳史,需要作者对历史的体认感和书法文化专业的判断力,需要有追求历史真实和文化内涵的责任感,需要有挖掘和梳理史料并加以解释的功力,此外,还需要有客观、冷静,延展性即富有思想张力的语言。
这本书都有了。
二士与士大夫政治本书叙述何绍基在遭到“私罪降调”之后,曾经历过由“官”到“民”的身份转变。
此是促成何绍基书法登顶的重要因素。
应该就,书中对其心态的分析言之成理,不落空虚。
然而,在我看来,何的“民”身份的自认其实是牢骚语,无论是他的真实身份还是他的内心世界,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民”,而是“士”。
自秦以来,在中国的皇权官僚帝国中,皇帝与官僚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统治阶级。
这里的官僚并不是纯粹的职业文官,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来自士人,他们成了皇帝看家守院的奴才,并维系着正统的儒家意识形态。
这种特殊类型的官僚,在中国称之为“士大夫”。
在中华帝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士”或“士大夫”这个阶层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我们观察那些政治——文化性的事象之时,更是于此。
正如阎步克所说:“至少自汉代以来,这一阶层的特殊功能和社会地位,使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们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并把中国古代社会202的政治文化形态的独特性,概括地表述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的独特运作机制,其所构成的独特政治文化传统,很可能还是影响中国历史独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1]93士大夫原初形态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封建体制国家形态的产物。
这种亲缘关系与国家政制的高度混溶体制,是通过“礼教”来实现的。
周礼已不仅仅是礼俗了,它因国家的存在而具有了政制的性质。
“礼”几乎无处不在,所谓道德仁义,教训正俗,分争辨讼,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官学事师等等。
“这使得这些不同的人类活动在观念上具有了内在同一性,意味着它们应该或可以用同质而非异质的方式与态度去处理。
”[1]100在礼无所不包的性质的制约下,“士大夫”、“君子”兼为治家治国者。
到了皇权制时代,礼教变成了足够丰富和精致的礼传统,即由士大夫所维系的,兼综吏道,父道和师道的礼秩序传统。
这样,整个社会经道德虚拟的途径巧妙地将家国二者融合起来了。
阎先生指出:“皇帝与官员依然是‘民之父母’,他们的政治责任中渗透了父权的爱。
师道方面亦如此,天子不必才艺更高而士子依然要承其教化”。
这样,“文人之学艺和官僚之官务,都有了更大的专门性,但二者最终在保持必要差异的基础上,‘和’于‘士大夫’这一角色之中。
但士大夫除了兼事学艺和官务之外,还必须承担第三功能,承担意识形态——‘礼’。
意识形态‘需要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因为它需要‘宣传’,必须通过解释与批评才能显现出来。
儒家意识形态含有中华帝国政治体制的全部‘编码’,在古老的礼文化中,就已编制成功了。
士大夫政治便是这种礼文化的产物”[1]103-104。
本书以大量篇幅介绍何氏家族成员如何传承儒家意识形态,如何忠实地将自己塑造成封建礼文化的卫道士。
何绍基在仕途求荣之路受阻后对曾国藩说,在“仪礼”、“汉书”、“说文”、“诗词”、“书法”五个方面都学有专长,将传之后世。
在五项功名中,为首的是“仪礼”;他的为诗宗旨是“子孝臣忠”,这四个字不仅是“诗教之本”,也是礼教之本。
他强调自己一生“于孝悌中信大节”,“时时培护、时时持守,不为外物摇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作为士大夫政治的典型,何绍基精神世界的全部基质,充溢了儒家意识形态全部“编码”,他及其何氏家族的成员,都是礼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三定格在宝座文化结构之中何氏家族主要成员如何实现对礼文化的忠实继承的呢?本书将这一基本文化属性定格在皇帝宝座文化结构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
中国从东周以来便开始形成以天子(皇帝)的宝座为核心的内封闭的文化结构。
这个结构的超稳定性是以“士大夫政治”的存在为前提的,皇帝是天子,是龙,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围绕着旋转的太阳。
高尔泰先生说得好,“东周以来从‘敬天’到‘重民’的观念变迁,到尚礼、乐,制刑、法的政策完善,再到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背驰和互补,经学儒和理学儒之间的差异和沟通,都莫不呈现出这样一种徐缓而又怪圈般的旋转,并在旋转中形成一个循环性的轨道固定的框架结构”[2]152。
在这种循环性的旋转中,改朝换代的方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暴力;士大夫的精神安顿之处也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历代士大夫从来不怀疑暴力杀戮的合理性。
在这样一种政治现象和士大夫精神现象的国度里,以武力夺取的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其诱惑力无与伦比!因而,在抢夺皇位过程中,往往越无法无天,厚颜无耻,残酷无情,反而越能成功。
如此,这个国家除了以暴力改朝换代的方式之外,各派政治对话以及非暴力变革之路几乎被堵死。
然而,这种抢夺来的宝座同时也取消了皇权存在的现实基础。
因为自以为根据的东西,实际上没有根据。
它的结局都一样,“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
在这种境况下,士大夫或处或出,无非围绕着宝座兜圈子。
“不才明主弃”退隐而处,“欲为圣朝除弊事”而出。
“处”时为艺或抒失意伤感之情,或言遁世高蹈之志;“出”时以“忠君报国”自喜。
他们离开了这个结构,肉身就无处适从,精神就无处安顿。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画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高先生接着说:“这期间的奥秘,深藏在宝座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封闭结构之中。
这样的文化结构,造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宝座崇拜。
宝座崇拜是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式的政教合一。
这种政教合一,性质上完全不同于个人崇拜。
它是以物(规范、角色、道具)为对象,而不是以人为对象的,不论是谁,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哪怕是一个十几岁的顽童,只要有机会坐到那宝座上,就会受到尊敬,就会使哪怕白发苍苍的庄严大臣也诚惶诚恐,毕恭毕敬。
”征服者夺取宝座时留下的零乱蹄痕凝结成轨道。
这种轨道“既是政治的轨道,也是精神文化的轨道。
在这条轨道上奔走,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化人生存努力的唯一形式。
这个形式使得每一个人都失掉了自己的个性和意志,从而为任何宝座获得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保证”[2]152-153。
与历代士大夫不同的是,历史给了何绍基摆脱固有“轨道”的机遇,但他没有把握这种机遇。
何绍基时代,知识界对道咸年间的中国政坛,有看清了清王朝的根本问题在制度,因而提出改革维新,对整个宝座动大手术的魏源、龚自珍,二人皆与之有过一段交往。
但是,何绍基仍然死守性理道统又重经学考据,妄图通过纠偏补弊,挽狂澜于既倒,以求维持清王朝的苟延残喘。
在何绍基的诗文中,人们看不到他对自己所处的奴才身份的自觉体认。
也就是说,何绍基的精神世界未曾觉悟这个皇权制强加于自己的被奴役状态,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末代皇权制士大夫的悲哀。
跟何绍基不同,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宝座文化结构体会得最为实际最为深切的是梁启超。
梁任公反对革命,倡行君主立宪,主张不必推翻清政府,而以开议会的方式改造它。
中国的命运当然未按梁公的愿望演进。
梁公之见,已逾百年。
在革命暴力崇拜之声不绝于耳的当下,重提此事,并非无痛无稽之谈。
胡适认为梁任公“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所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
梁公的良苦用心在于,革命既然诉诸暴力,即使成功,国家也会陷入长期内乱和争斗,收拾203动乱的人,必定是极大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
20世纪革命史,不幸被他言中了!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再到个人专政者,不都是这样的有极大本领和权术的独裁者吗?百年易逝,共和难成,难就难在独裁者都是宝座文化饲养出来的“夺宝能手”,他们压根就未将宪政民主制度建设放在争夺宝座的计划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