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论文

合集下载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种植技术论文,一起来看看。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1浅谈小麦种植技术[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我国的粮食压力不断增大。

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其种植情况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以小麦的种植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县的小麦种植条件进行小麦种植技术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小麦种植技术分析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粮食的种植与生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2008年,暴发了一次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此次危机更是加大了人们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情况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小麦的产量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的维持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起小麦的种植技术,使其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

一、小麦种植条件分析睢宁县位于我国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东南,属于淮北麦区。

因其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条件。

淮北麦区的地势相对平坦,耕作层深厚肥沃,土壤肥沃,沟渠配套,便于耕种。

另外,灌溉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满足小麦种植的灌溉需求。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阳光充足,小麦可以实现良好的光合作用。

适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小麦的成熟与饱满。

在睢宁县,小麦的种植条件良好,适宜发展小麦种植业。

近些年来,多次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大县,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我县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对其小麦品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选择优质、高效、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补贴力度与补贴项目种类,落实小麦的高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这使得小麦产量与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摘要:小麦是我国这个农耕大国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在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农民都以种植小麦作为自身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虽然在中国,小麦提供了人们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热能与约百分之二十五的蛋白质需要,但在全球却仅超过六分之一的小麦产自中国。

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小麦在生产上往往只关注于热生产,而极少考虑人类对营养和加工质量的要求,从而始终无法适应人类对各种加工目的的需求。

随着中国人民饮食结构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对小麦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力求探究出最适合小麦生长的最优条件。

关键词:播种方式;小麦;生长;产量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小麦种植时期连阴雨等危害性气候因素时有发生,如果在水稻收获时期遭遇连阴雨,将导致田里积水严重,或者田里泥土含水量超过了饱和含水率,进而导致小麦无法适期机械播种。

部分地区还会发生烂根烂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小麦种子品质和小麦出苗效率。

尽管晚播和烂根烂种都会导致小麦产出下降,生产效益降低,但是通过调整栽培方式也能够减少损失。

一、小麦产量形成及生理基础小麦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粒粒重组成。

小麦高产量的生成过程,受群体数量和植株生长发育等情况的共同影响。

在小麦或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外源光合产物的形成、运送以及向库中的分配能力是控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按其产生时期把在小麦叶片上产出的光合产物,又分为了花前与花后的光合产物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用作植株结构成长的所需,而其余部分则可临时贮存于茎鞘等植株营养器官中。

成熟期的光合产物,则可直接运输到小麦籽粒中,或暂时贮存于茎鞘到注浆材料形成的物质中,再分散运输到小麦籽粒中,其对于小麦籽粒产出的贡献就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

二、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在不同播种条件下人工撒播的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人工撒播的播种方式播深不一致。

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管理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高效、高产、绿色、环保的要求。

而在小麦种植方面,小麦精播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简称精播技术,是在小麦种植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高效、节能、节水、环保的栽培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将种子精确地分布在整个土壤体内,利用种子自身的生长力和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条件进行生长,从而达到节水、节肥、增产的目的。

同时,精确地分布种子,也可以避免过多施肥和病虫害的产生,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

在小麦精播栽培技术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种子的选用问题。

要选择种皮完整、色泽鲜艳、无虫卵和病菌的优质种子,确保精确栽种。

其次是土壤准备工作。

要保持土壤松软、湿润和有机质充足,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接着是栽种密度的确定。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栽种密度。

最后是管理和保护工作。

要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确保小麦生长健康。

小麦精播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

首先是节水。

与传统的大田种植相比,精播技术可以减少40%以上的灌溉用水。

其次是节肥。

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种植密度控制,可以减少化肥用量25%左右。

同时,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最终,精播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据统计,使用精播技术可以比传统的大田种植提高10%以上的产量。

在实践中,小麦精播栽培技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技术门槛较高。

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对小麦进行精确的栽种和管理。

其次是设备成本较高。

使用精密机械进行精确栽种,需要农民进行一定的投资。

最后是技术应用范围限制。

当前,小麦精播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阻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总之,小麦精播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节水、环保的栽培方式。

小麦应用多功能施肥器喷播不同播种量试验小结

小麦应用多功能施肥器喷播不同播种量试验小结

·43·图7 2006—2015年成都各区县日最大降雨量分布图2.7 成都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期2006~2015年期间,成都地区大部分暴雨主要出现在6~9月,最早出现暴雨是在2007年4月12日都江堰,最晚是在2012年10月29日邛崃。

3.结论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成都地区自动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成都地区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2006~2015年期间成都地区暴雨日数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

年平均暴雨日数从西部沿山向东南部逐渐减少,而日最大降雨量从北部向南部减小,这可能与成都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作用有关。

2)成都地区夏季暴雨日数、7月和8月暴雨日数分布与年平均暴雨日数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6月西南部和东部偏多、北部偏少;9月西南部和东北部偏多、南部偏少。

3)2006~2015年期间成都地区共发生55场区域性暴雨,月平均暴雨和月区域暴雨的分布特征与西风带系统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动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1]周长艳,岑思弦,李跃清等.四川省近5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J].地理学报,2011[2]张 焕,翟盘茂,唐红玉.1961—2000年西南地区小时降水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3]冯汉中,徐琳娜,杨康权等.基于小时雨量的泥石流滑坡降雨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4]张玉琴,姜 波,李永军等.攀枝花短时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3[5]王佳津,陈朝平,龙柯吉等.四川区域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6]谢 娜,施 娟,安 峡等.成都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试验[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7]四川天气预报手册[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为了探索小麦908品种应用多功能施肥器喷播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合本地的最佳播量,为科学指导农民进行小麦播种提供依据,特进行本试验。

三个庄子镇小麦不同播种模式对比试验总结

三个庄子镇小麦不同播种模式对比试验总结

三个庄子镇小麦不同播种模式对比试验总结摘要:井字型播种产量虽然高但田间作业量大,成本高,只能在大面积连片小麦田里作业,不适宜推广,匀播产量高适宜推广,但匀播播种机是关内播种机,应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改进。

做到最佳播种状态,宽带播种本人意见可继续试验。

关键词:小麦;播种模式;对比一、试验目的:通过四种不同播种模式总结出产量最高的一种播种模式。

二、试验材料:新春27号,常用小麦播种机,小麦匀播机,小麦宽带播种及小麦播种所用种肥。

三、试验地点:三个庄子镇小麦试验示范园,试验地面积为197亩。

四、试验地播种时间:3月31日开始,4月1日结束,播种量为25kg/亩,种肥为25kg/亩。

五、播种方式:1、井字型播种:面积927亩,用常规播种机(20行)把播种盘调到行距为15cm等行距,加装施肥器,做到种肥播种时分别入土,把施肥器调整到下肥深度为10cm,把播种盘调整到下种深度5cm。

,把下种量调整到12.5kg/亩,施肥量也为12.5kg/亩,然后进行横向播种,这次播种不带滴灌带,横向播完后再进行同播种量和施肥量带滴灌带的纵向播种。

通过横纵两次播种使播种行为井字形,播种面积为135亩。

2、宽带播种:面积42亩,宽带播种机没有施肥器,因此在播种前先用匀播机进行一次施肥,施肥量为25kg/亩,然后进行带滴灌一次性播种,播量为25kg/亩,宽带播种播种行距为20cm播种带宽为5cm,面积为14亩。

3、匀播播种:面积33.5亩,用匀播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带滴灌带一次播种,匀播播种机是一台种肥分离播种机,使用方便可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土壤中,播种量与施肥量与其它两种相同,面积为36亩。

4、等行距播种:面积18.5亩,把常用播种机调整为行距15cm的等行距,加装施肥器进行播种、施肥,带滴灌带一次播种,下种、施肥量与以上三种模式相同,面积为11亩。

六、四种播种模式的田间表现见下表:表一四种播种模式的物候期及抗逆性记载表表二四种播种模式的田间调查表七、田间表现及产量分析:通过田间调查及最后的产量水平,井字型播种表现最好,匀播次之,宽带条播和等行距播种表现最差,井字型播种和匀播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小麦出苗均匀,每个小麦都有自己生长发育的地下及地上空间,表现在穗与穗间的结实数多而差异小,籽粒大而且均匀,最后使小麦穗粒数多而千粒重高,宽带播种小麦的宽边优势明显,分蘖在带边有成穗,更造成了带内麦穗拥挤使麦穗间大小差异明显,是麦穗的粒数少,也因部分麦穗发育小而穗粒数少。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3篇)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麦子的种植方法。

2. 了解麦子的生长周期。

3. 探究不同种植方法对麦子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麦子种子:选择健康、饱满的麦子种子。

2. 育苗盆:直径约30cm,高度约20cm的塑料育苗盆。

3. 土壤:田园土、腐叶土、沙土等混合而成的营养土。

4. 浇水工具:喷壶、水桶等。

5.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尺子等。

三、实验方法1. 种植前准备:将麦子种子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为12小时,以促进种子发芽。

2. 育苗盆准备:在育苗盆中填充营养土,厚度约15cm。

3. 种植:将浸泡好的麦子种子均匀撒在营养土表面,用细土轻轻覆盖,覆盖厚度约1cm。

4. 浇水:在种植后立即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

5. 管理与观察:a. 温度管理:保持室内温度在15-25℃之间,夜间可适当降低温度。

b. 湿度管理:保持土壤湿度在60%-80%之间,避免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

c. 光照管理:将育苗盆放置在散射光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d.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6. 数据记录:记录麦子的发芽时间、生长周期、生长状况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浸泡后的麦子种子在种植后第3天开始发芽,第7天大部分麦子种子发芽。

2. 生长周期:麦子从发芽到成熟大约需要60天。

3. 生长状况:a. 种植方法对麦子生长的影响:实验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直接播种的方法,另一组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

结果显示,育苗移栽的麦子生长状况优于直接播种的麦子,叶片茂盛、茎秆粗壮、穗大粒满。

b. 土壤湿度对麦子生长的影响:保持土壤湿度在60%-80%之间,麦子生长状况良好;土壤过于干燥或过于湿润,麦子生长状况较差。

五、实验结论1. 麦子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播种和育苗移栽两种,其中育苗移栽的效果较好。

2. 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温度和光照对麦子的生长至关重要。

3. 在麦子种植过程中,要关注麦子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论文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论文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为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目标,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趋势,2010年秋播我市特地引进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江苏高邮2bg—6a免耕条播机、省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等进行机械播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设计1.试验地点:十二圩办事处弓尾村2组2.供试品种:扬麦133.播种方式设计:a1: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27cm左右,播幅8cm;a2:常规条播机(江苏省高邮2bg—6a 免耕条播机)播种,行距20cm;a3:机摆播(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a4:人工撒播为对照。

4.面积与重复:每个小区面积0.1亩,重复2次,共8个小区。

5.生产经过:试验地前茬为早熟晚粳,10月20日机械收割,秸秆切碎。

11月6日中型拖拉机进行旋耕灭茬。

11月8日播种,常规条播机播种(a2)、机摆播(a3)、人工撒播每亩播种量11kg(a4),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a1)由于播量不便调整,每亩播种量达13kg。

基肥亩施控释肥(24-12-6)20kg、碳铵15kg,2月11日追施返青平衡肥,亩施尿素15kg,4月6日追施孕穗肥,亩施尿素7.5kg。

除草、防病治虫同大面积生产。

6.调查内容(1)不同播种方式田间出苗情况调查(2)茎蘖动态:调查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茎蘖数及最终亩穗数。

(3)冻害、冷害、倒伏等抗逆性调查。

(4)产量结构及籽粒产量:收获前进行理论测产,成熟后每小区收获有代表性的5m2小麦晒干后计算实产。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的影响试验田采用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2bg—6a免耕条播机和均匀摆播机三种机械播种和人工撒播后机械盖籽,由于播种方法不同,落籽深度不一,导致小麦田间出苗率不同,出苗均匀度不一致。

(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条播机械麦种均从排种管排出,播种深度2~3cm,加上播种机上自带振压轮或振压磙等振压装置,土壤被压实,种子易吸水,较有利于出苗。

小麦播种工作总结

小麦播种工作总结

小麦播种工作总结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播种工作则是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参与了小麦播种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现在,我想对这段经历进行总结,分享一些我在小麦播种工作中所学到的东西。

首先,小麦播种的时间非常关键。

在选择播种时间上,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

通常情况下,小麦的播种时间在秋季,这样可以利用秋季的雨水和温度适宜的条件,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小麦的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以便在播种时做好后续的管理工作。

其次,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麦播种工作中,我们通常采用直播和秧播两种方法。

直播是将小麦种子直接撒播在田地上,而秧播则是先将小麦种子育苗后再移植到田地上。

在选择播种方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情况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以便选择最适合的播种方法。

另外,对于小麦种子的选择和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播种前,我们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质量检验和处理,以确保种子的品质和健康。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以便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对于小麦播种后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麦生长期间,我们需要及时对小麦进行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变化和病虫害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防止小麦受到不利影响。

通过这次小麦播种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播种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小麦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行一起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共同推动小麦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小麦“井字田”试验小结

小麦“井字田”试验小结

小麦“井字田”试验小结作者:王振津王芳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对比滴灌小麦“井字田”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的区别,试图通过“井字田”播种方式改变小麦生长的空间分部、通透性、抗倒伏能力、光合效率等因素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滴管小麦;井字田;高产高效一、实验目的近几年人们通过传统的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使小麦的产量一而再的提高,导致小麦产量提升空间受到约束,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本次试验试图通过采用“井字田”播种的方法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试验地点:新疆博州温泉县安格里格镇克热亚哈得村,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且地地块达到深、松、平、净、碎、墒七字方针,肥力一般、适用于大型机械进行播种的地块。

二、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大田比较方法,不设重复;两种播种方式在同一条田下进行,都采用24行等行距条播播种方式,行距15cm,“井字田”播种分两遍进行,第一次播种东西行向,第二次播种南北向播种,两次播种形成“井”字型,即网格状,无交接田埂,第二次播种的同时铺设滴灌带毛管,滴灌带行距60cm,每条滴灌带控制四行小麦。

常规播种为南北方向条播同时配设滴灌带毛管。

在本次试验中,田间管理措施处理和对照严格控制在同一水平条件下进行。

三、播前准备1.施足底肥结合秋翻,每亩尿素 5kg、磷酸二铵15kg、硫酸钾5kg深翻入土。

2.种子处理播前精选种子,要求种子纯度、净度达到 98%以上,发芽率达 90%以上。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预防小麦黑穗病同时,为了促进壮苗,可用种子重量 0.3%~0.5%的磷酸二氢钾。

四、田间管理灌水追肥全生育期追施尿素3次,分别为8kg/666.7m2、5kg/666.7m2、4kg/666.7m2;灌水5次,分别在 2015年10月3日、2016年4月20日、5月15日、6月6日、6月29日。

化控:在冬小麦春季三叶期和拔节期,用50%矮壮素200 ml/666.7m2+用25%粉锈宁乳油5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小麦品种改良与培育的新方法,我们开展了小麦培育实验,旨在通过科学实验,分析不同育种技术和栽培措施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选用优良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培育材料:有机肥、化肥、无土培养液等。

2. 实验方法:- 区域化种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实行区域化种植。

-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 光照条件:设置不同光照条件,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

- 无土栽培: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观察小麦生长状况。

-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区域化种植:实验结果表明,实行区域化种植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不同品种的小麦在适宜的种植区域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2.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

3. 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品质较高。

4.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无土栽培条件下,小麦生长状况良好,产量较高。

5.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结论与展望1. 结论:- 实行区域化种植、增加肥料投入、优化光照条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 培育出的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小麦不同栽培方式与播种期大田对比试验

小麦不同栽培方式与播种期大田对比试验

稻秸秆还 田一 定要机械切 碎 , 人工挑 、匀挑薄 。 并
3 2 采用 不同播种方 式种 植小麦 ,只要管理得当 ,都能获 . 得稳产高产。 3 3 近几 年的暖冬天气 ,加上后期 天气有利 ,晚播小 麦虽 .
3 小 结 与 讨 论
3 1 为确保不 同栽培方 式 、 . 不同播种 期小 麦 出苗 、 全苗 , 水
243 产量 。据统计 , 1 3 日播种的板 田麦 , .. l月 O 种植 面积
5 h ,实产达 4 0 k / 6 。1 5日播种 的板 田麦 , m0 4 g 6 7 m! 2月
收稿日期 :2 1 — 4 O 0 0 一 l 1 ( 下转第 4 页 ) l
奉 枣木木木牛牛宰 木木木半枣木牛卓幸木术木冲 枣木车车率木幸木木牛幸木 木率木率木术乖奉水木 掌木牛牛枣木牛幸 水木率士半半年章牛牛枣木水牛木牛奉率率宰宰枣木半枣牛奉奉奉木掌枣木丰章木 宰半枣枣木木枣奉率木木木木事木牛 c
3 3 武粳 l . 4
( 上接第 6 ) 7页
表5 小麦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构
种 植面积 6 3 m .3 h ,到 1 月 2 2 0日 ( 越冬 期 )还未 出全 苗 , 1 2 月 0日全苗 ,总叶龄仅 9张,但最 终实产也达到 4 0 k / 0 g
6 7 m 6 。
规律 性不明显 ( 见表 3 。 )
表 3 小麦不 同处理 的出苗 及伸长节状况
试验设 在 昆山市淀 山湖镇创 建 的万亩水 稻高产 示范片

1 2 试 验 品 种 .
供试品种 “ 扬麦 l 号” 6 。
1 3 试验地 土壤 结构 .
试验 田土壤碱 解氮 14 m l g 4 g k 、速 效磷 40 m / g . gk 、 速效钾 m l g g k 、全磷 0 12 .4%、全氮 029 .0%。

小麦免耕播种工作总结

小麦免耕播种工作总结

小麦免耕播种工作总结
免耕播种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土壤的损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免耕播种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首先,免耕播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

通过使用免耕播种机械,我们可以在不翻耕土壤的情况下直接播种小麦种子。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的压实和侵蚀,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和发育。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免耕播种技术种植的小麦,其产量比传统耕种方式提高了10%以上。

其次,免耕播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传统的耕种方式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土壤贫瘠化。

而免耕播种技术可以保持土壤的完整性,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

我们对比了使用免耕播种技术和传统耕种方式种植小麦后的土壤质量,发现使用免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更好的透气性。

最后,免耕播种技术可以节约劳动力和资源。

传统的耕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机械投入,而免耕播种技术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免耕播种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免耕播种技术对小麦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土壤质量,节约劳动力和资源。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免耕播种技术,为小麦的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土壤: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 肥料:有机肥、碳铵、过磷配钙、氯化钾等。

- 浇水设备:喷灌、浇灌等。

2. 实验方法:-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华北地区一般是在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播种,东北地区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播种。

- 选种整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的种子进行种植。

整地时至少要深翻土层三十厘米左右,并将土块整细,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农家肥,再翻耕一次土地。

- 合理播种:在整好的地中按照每行间隔三十厘米的距离起一条小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用土掩种即可。

- 田间管理:- 施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

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麦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在不同种植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

在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旺盛,植株健壮,叶片翠绿。

- 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数、茎数、穗数等均较高,产量也相应提高。

2. 产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产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 中低产田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

-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3.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播种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播种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播种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播种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播种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 比较不同播种技术在产量上的差异;3. 为农业生产提供合理的播种技术建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同一品种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为实验作物,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方法:(1)播种时间:分别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播种实验,模拟不同季节的播种情况。

(2)播种密度:设置不同的播种密度,如稀植、中密植和密植,观察不同密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播种和人工播种两种方式,比较两种播种方式在产量和生长状况上的差异。

(4)土壤处理:对实验地土壤进行深翻、施肥、灭草等处理,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播种时间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春季播种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最好,产量最高;夏季播种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次之,产量也相对较高;秋季播种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较差,产量较低。

这可能与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和降雨量等环境因素有关。

2. 播种密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植、中密植和密植三种播种密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在适宜的播种密度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产量较高;而过高或过低的播种密度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产量下降。

3. 播种方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机械播种和人工播种两种播种方式在产量和生长状况上存在差异。

机械播种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较好,产量较高;人工播种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较差,产量较低。

这可能与机械播种的均匀性、深度和速度等方面有关。

五、实验结论1. 不同播种时间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显著影响,春季播种效果最佳。

小麦播种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小麦播种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小麦播种生产实习心得体会在这个初春的季节里,我来到了某农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小麦播种生产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真正地了解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和美好,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这个生产实习中,我深刻意识到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小麦选种到播种喷药,从田间苗情观察到有机肥料施用,农民需要在节假日和早晚甚至半夜加班加点进行各项工作。

每天面对农作物长势的变化,他们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决策,不断进行调整,在不同的情况下维护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即便是在天气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农民仍旧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够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粮食,让人心生敬仰。

其次,在这个实习中,我也深刻领悟到了小麦播种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繁杂程度。

首先,对于一颗麦子,农民要进行筛选、清洗、消毒、培养等一系列处理,使其达到播种的标准。

然后要保证整齐划一,深浅适宜,避免重穴和松穴。

接着,农民要注意及时浇水、施肥、除草和预防病虫害等,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每一个步骤的成功,都需要农民付出十倍的努力和耕作,这种技术含量的工作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最后,我在这个实习中还深深地感受到了小麦播种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份子,小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

它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温饱,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流行“舌尖上的中国”的时代里,我深切地体会着农民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也真正认识到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在农民的指导下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我要感激这个农场给我提供的机会和帮助。

同时,我也要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农民们表达最真挚的敬意,你们是伟大的,让我们一起肩负起食物安全的使命,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陈留根;刘红江;沈明星;郑建初【摘要】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

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

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

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Yangmai 19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roadcast seeding, row see-ding and bunch seeding on grain yield in whe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ximum stem and tiller number per unit area was observed in wheat with broadcast seeding, and the minimum, in wheat with bunch seeding. Among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broadcast seeding was the best for reaching the highest tiller number, but the worst for ear-bearing. Broadcast seeding presented larger leaf area index at early growth stages whereas row seeding took a lead at middle to late stages. Compared with broadcast seeding and bunch seeding, row seeding increased the grainyield by 3. 0% and 9. 1%, respectively, by increasing spikelet number per panicle rather than 1 000-grain weight. Broadcast seeding improved dry matter weight at early growth sta-ges, and row seeding took its place at late stag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conomic index among three treat-ments. In sum, broadcast-seeded wheat developed quickly at early growth stages, resulting in larger leaf area and bigger pop-ulation. However, at late stages, row-seeded wheat, showed more reasonable population configuration was leading to faster growth speed and higher grain yield at maturity.【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786-791)【关键词】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形成【作者】陈留根;刘红江;沈明星;郑建初【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15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2.13×107~3.07×107hm2,仅次于水稻、玉米,因此,小麦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以及麦区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小麦试验工作总结

小麦试验工作总结

小麦试验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种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
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院农业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小麦试验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们的小麦试验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我们在小麦的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的
试验比较,我们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质小麦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这些品种不仅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还能够在丰收的同时保持小麦的品质和口感。

其次,我们在小麦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种植密度、施肥水等
管理措施的试验,我们不断优化小麦的栽培技术,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们还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小麦种植的栽培技术指南,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科学种植小麦的指导。

此外,我们还在小麦抗病虫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通过对小麦常见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试验比较,我们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产量,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们的小麦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当地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小麦种植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小麦种植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探究冬小麦播种技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处理,分析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河南省某农业大学试验田供试品种:郑麦9023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农药、播种机、施肥机、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以下处理:A组:常规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量15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B组:深播(播种深度5-6厘米,播种量12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15日)C组:浅播(播种深度2-3厘米,播种量18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5日)D组:稀播(播种密度3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E组:密播(播种密度5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2)实验操作1.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田,进行深耕、平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

2. 在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提高种子发芽率。

3. 根据各处理方案,分别进行播种、施肥、喷药等操作。

4. 播种后,定期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各处理小区的出苗率、株高、分蘖数等指标。

5. 成熟期,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记录产量及品质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出苗率经统计分析,各处理小区出苗率差异显著。

A组出苗率为85%,B组出苗率为90%,C组出苗率为75%,D组出苗率为80%,E组出苗率为85%。

结果表明,深播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2. 株高与分蘖数各处理小区株高和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

A组株高为80厘米,分蘖数为15个;B 组株高为85厘米,分蘖数为18个;C组株高为75厘米,分蘖数为13个;D组株高为78厘米,分蘖数为14个;E组株高为82厘米,分蘖数为16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生产中不同播种方式试验小结为实现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目标,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趋势,2010年秋播我市特地引进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江苏高邮2bg—6a免耕条播机、省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等进行机械播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十二圩办事处弓尾村2组
2.供试品种:扬麦13
3.播种方式设计:a1: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27cm左右,播幅8cm;a2:常规条播机(江苏省高邮2bg—6a 免耕条播机)播种,行距20cm;a3:机摆播(江苏省农科院小麦均匀摆播机);a4:人工撒播为对照。

4.面积与重复:每个小区面积0.1亩,重复2次,共8个小区。

5.生产经过:试验地前茬为早熟晚粳,10月20日机械收割,秸秆切碎。

11月6日中型拖拉机进行旋耕灭茬。

11月8日播种,常规条播机播种(a2)、机摆播(a3)、人工撒播每亩播种量11kg(a4),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a1)由于播量不便调整,每亩播种量达13kg。

基肥亩施控释肥(24-12-6)20kg、碳铵15kg,2月11日追施返青平衡肥,亩施尿素15kg,4月6日追施孕穗肥,亩施尿素7.5kg。

除草、防病治虫同大面积生产。

6.调查内容
(1)不同播种方式田间出苗情况调查
(2)茎蘖动态:调查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茎蘖数及最终亩穗数。

(3)冻害、冷害、倒伏等抗逆性调查。

(4)产量结构及籽粒产量:收获前进行理论测产,成熟后每小区收获有代表性的5m2小麦晒干后计算实产。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的影响
试验田采用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2bg—6a免耕条播机和均匀摆播机三种机械播种和人工撒播后机械盖籽,由于播种方法不同,落籽深度不一,导致小麦田间出苗率不同,出苗均匀度不一致。

(1)不同播种方式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条播机械麦种均从排种管排出,播种深度2~3cm,加上播种机上自带振压轮或振压磙等振压装置,土壤被压实,种子易吸水,较有利于出苗。

而机摆播是通过机械运行时的振动作用,种子被均匀地抖落于地表,再通过盖籽机进行盖籽,摆播机播种与人工撒播后机械盖籽深度较接近,播种深度在4cm左右。

不同机械、不同播种方式由于受播种深度和播后镇压强度不同,各处理田间出苗率各不相同。

其中机械条播的小麦田间出苗率相对较高。

最高的是a1处理,田间出苗率为86.8%,比对照a4处理田间出苗率80.9%高5.9个百分点。

其次是a2处理田间出苗率与a1相近,为86.4%。

说明小麦
采用条播机播种,播种深度较浅,落籽一致,较有利于小麦一播出齐苗、出全苗。

(2)不同播种方式对出苗均匀度的影响
从试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来看,采用机械播种的处理田间出苗相对比较均匀。

其中播种均匀度最好的是a3处理,通过方差分析,其方差值最小为13.3,其次是a2处理方差值为14.3,第三是a1处理,由于其播种时磙轮不能正常运行,整个播种过程人工助力操作较多,播种均匀度排在第三,方差值为24.2,a4处理播种均匀度相比较而言最差,方差值达34.7。

2.不同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1)对分蘖发生的影响
播种方式不同,分蘖发生时间不同。

a2处理分蘖发生时间最早,11月28日开始出现分蘖,其后依次是a1处理(11月30日)、a3处理(12月2日)、a4处理(12月6日)。

a2、a1处理,由于统一机条播,播种深浅适宜,深度相对一致,种子出苗消耗养分少,麦苗生长健壮,叶片短而厚实,叶色深,分蘖发生早;a3、a4处理播种深度相对偏深,麦苗生长偏瘦,叶片长而薄,分蘖发生迟。

(2)对茎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在小麦生长期间对各处理进行定点定期跟踪调查,从茎蘖动态变化趋势来看,处理a2虽然每亩基本苗20.6万,比a1少3.9万,但从苗期开始就表现出个体生长优势,在四个处理中只有此处理可见胚芽鞘分蘖;至越冬期a2处理亩总茎蘖达29.8万,仅比a1处理
少1万;3月20日,试验田小麦处于高峰苗期,a2 处理总茎蘖达74.1万/亩,比a1处理高5.9万/亩,比对照a4处理高16万/亩。

各处理茎蘖消长表现出浅长蘖,深长苗,高峰苗总茎蘖多,有效穗高。

由于去年冬前气温偏高且干旱少雨,分蘖发生早的处理麦苗个体健壮生长,生长偏弱的处理麦苗冬前分蘖的发生明显受抑,具体变化见茎蘖消长曲线图。

(3)对株高的影响
本试验在本地区播种期相对偏迟,各处理总叶片无区别,均为10叶。

不同播种方式植株高度差异明显,调查数据显示,a1处理株高最矮,仅69cm,比a2处理矮2.5 cm,比a3处理矮3.9 cm,比对照a4处理矮5.5cm。

各处理基部节间差异不明显。

3.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1)对有效穗的影响
在相同的施肥水平、相同的管理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有效穗差异较大。

其中以a2处理最高,每亩有效穗34.9万,比a1处理29.9万/亩增5万穗,增16.7%;比a3处理28.8万/亩增6.1万穗,增21.2%;比a4处理28.2万/亩增6.7万穗,增23.8%。

从茎蘖变化趋势来看,分蘖发生早,个体生长旺盛,拔节期三叶以上总茎蘖数高,有利于形成较多的有效穗。

(2)对每穗粒数和千粒穗的影响
a1处理宽窄行栽培,小区小气候环境有利,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能力增强,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光合产物源,该处理个体长势长相
表现出穗型大,褪化小穗少,穗层整齐,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

a1处理每穗褪化小穗数仅2.2个,a2、a3、a4处理每穗褪化小穗数相近,在3.2个左右,a1处理比其他三个处理每穗小穗褪化少近1个小穗;a1处理平均每穗粒数42.1粒,比对照a4处理39.2粒增2.9粒;a1处理千粒重38.92g,比对照a4处理37.84克增1.08g。

在产量构成中,a2处理由于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最低,分别为38.5粒和37.16g。

4.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各处理间f值=15.897>f0.01,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各处理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

而重复间f值=0.087<f0.05,表明重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各处理产量结果进行最小显著极差法测验(lsr-ssr):各处理中除a1、a2两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以a2产量水平最高,平均亩产478.4kg,比人工撒施对照处理亩产401.3kg增产61.3kg,增产
14.7%。

三、小结与讨论
1.不同播种方式中常规机条播产量水平最高,在大面积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均匀摆播机田间出苗均匀度较好,尤其在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生产实际应用效果明显。

2.常规机条播播种时最好采用板茬机条播。

因为机械旋耕以后耕作层松软,播种时播种机械容易跑偏,难以控制,易导致播种质量下
降。

同时运用播种机播种,机手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减少断垄、缺垄现象,可以确保条播质量。

3.此次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产量虽然排在第二,比人工撒播a4对照处理增产8.8%,但由于稻茬田秸秆还田量大,该机械在播种作业时,镇压轮磙动不畅,易把田间表土和秸秆堆积在一起,导致镇压轮两端抬高,不能正常转动。

本播种机排播种作业动力来自镇压轮的转动,故镇压轮不能正常工作势必影响机械播种。

为使该机械能在大面积稻茬麦区使用推广,可以采用前轮趋动播种链,确保播种作业不中断,提高播种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